2005年第13卷第zk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和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对策
    陈文俊
    2005, 13(zk):005-006.
    [摘要](404) [HTML](0) [PDF 0.00 Byte](1179)
    摘要:
    简要介绍了西南地区玉米生产概况及特点,对现有主要推广品种的种质基础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2  对我国目前玉米育种目标的思考
    李文阁; 邵连存
    2005, 13(zk):007-008.
    [摘要](632) [HTML](0) [PDF 0.00 Byte](1324)
    摘要: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国家东华北普通玉米区试结果的分析,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现在玉米育种目标的思考.如果我们不对当前世界玉米发展的方向进行认真总结,仔细分析,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准确把握,到时我们将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3  玉米南繁育种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安伟; 樊智翔; 杨书成; 米小红; 马海林; 王计虎 徐澜
    2005, 13(zk):009-011.
    [摘要](398) [HTML](0) [PDF 0.00 Byte](1197)
    摘要:
    阐述了玉米冬季南育的内容和方式,南繁育种注意的几点事项,提出了南育材料的性状选择方法和标准,以及玉米冬季南育的栽培经验。
    4  从毕玉2号看黔西北山区杂交玉米的育种目标
    李建华; 王显立; 申流柱
    2005, 13(zk):012-013.
    [摘要](514) [HTML](0) [PDF 0.00 Byte](1062)
    摘要:
    通过对毕玉2号在黔西北山区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分析评述,指出未来黔西北山区的玉米育种应以高产稳产、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制种产量高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5  14份CIMMYT玉米群体材料配合力分析及利用价值评价
    刘志新; 姜敏; 王金君; 常程
    2005, 13(zk):014-017.
    [摘要](750) [HTML](0) [PDF 0.00 Byte](1863)
    摘要:
    对来自CIMMYT的14份玉米群体,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5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株高、抽丝期、结穗率、穗行数、行粒数、倒伏率、百粒重、单株产量8个性状的GCA、SCA和TCA.结果表明,群体Pob43、pob28、pob21、pob45在东北春玉米区应用前景较好,黄早四/pob43、丹340/pob28、丹340/pob45、掖478/pob21、丹340/pob21是较好的杂交模式。
    6  糯玉米系列品种选育及开发应用
    姜岩; 孙玲; 陈蕾; 杨春影; 赵楠木; 赵新华 陈玉平 闫丽娜
    2005, 13(zk):018-019.
    [摘要](458) [HTML](0) [PDF 0.00 Byte](1145)
    摘要:
    重点介绍了长春市农科院选育的糯玉米系列杂交种春糯1号、春糯3号和春糯5号的特征特性、生产关键技术和开发利用情况.长春市农科院选育的早熟糯玉米春糯1号为鲜食的首选品种,中熟糯玉米春糯3号和中晚熟糯玉米春糯5号适于企业生产支链淀粉。
    7  浅析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高翔; 曹绍书; 祝云芳; 沈建华; 陈泽辉 罗仕文 王进
    2005, 13(zk):020-022.
    [摘要](470) [HTML](0) [PDF 0.00 Byte](2070)
    摘要:
    分析了塘四平头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塘四平头、黄早四、515、444、昌7-2等和杂交种掖单2号、掖单4号、烟单14、鲁玉3号、京早7号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塘四平头杂优群与Lan.杂优群Mo17亚群和改良Reid杂优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8  利用孤雌生殖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初报
    李冬郁; 滕少花 杨宪民
    2005, 13(zk):023-025.
    [摘要](431) [HTML](0) [PDF 0.00 Byte](1286)
    摘要:
    2001年秋至2002年秋,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了化学药物诱导孤雌生殖的试验,在隔离条件下,从未经授粉的果穗通过药物处理,获得孤雌生殖种子406粒,平均每穗结实1.5粒.2001年秋收获的孤雌生殖一代(pa1)的种子经2002年种植、选株套袋自交留种,并经秋季pa2代的田间鉴定,共获得性状整齐一致的孤雌生殖纯系47个,并部分地进行测交配组,获得测交组合43个.2003年春,进行测交组合的试种观察鉴定,绝大多数组合纯度较好,营养长势旺盛,有的组合还表现配合力强,具有杂种优势的特点,比对照显著增产。
    9  选株测交提纯玉米自交系VG187-4
    武忠; 苏申有; 解晓青; 王世荣
    2005, 13(zk):026-026.
    [摘要](493) [HTML](0) [PDF 0.00 Byte](1062)
    摘要:
    针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VG187-4自交系混杂现象,利用选株测交提纯方法,进行了VG187-4提纯选系.结果表明,VG187-4-3表现最好,可以代替目前应用的VG187-4自交系。
    10  近缘玉米自交系丹9046、C8605-2的特性与应用
    鲁宝良; 关国志; 刘日尊; 赵文媛
    2005, 13(zk):027-028.
    [摘要](350)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5003和7922都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选系,以这两个自交系为基础材料选育出近缘玉米自交系丹9046、C8605-2,它们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阐述了丹9046、C8605-2的特征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11  帕列托法则及其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苏方宏; 李和平
    2005, 13(zk):029-031.
    [摘要](354) [HTML](0) [PDF 0.00 Byte](813)
    摘要:
    帕列托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1897年发现,又经后人阐释而来(又称80/20法则、关键少数法则等).帕列托法则认为,事物因果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小的诱因可以产生巨大的结果.帕列托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寻找事物的关键少数因子,做到事半功倍.将其运用到玉米育种研究中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育种效率。
    12  用DTOPSlS法综合评价玉米区试品种
    周新仁 孔祥丽
    2005, 13(zk):032-033.
    [摘要](321) [HTML](0) [PDF 0.00 Byte](997)
    摘要:
    介绍了D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玉米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DTOPSIS法在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并对DTOPSIS法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3  当前贵州省玉米育种形势的分析
    潘敏娜; 郑常祥; 潘家文
    2005, 13(zk):034-036.
    [摘要](387) [HTML](0) [PDF 0.00 Byte](1371)
    摘要:
    从目前玉米育种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了贵州玉米育种的现状和成绩.提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仍以高产、优质为育种目标,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和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加强群体改良,创建新的杂交模式,以及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另外对特用玉米的选育和引种试验应加强力度。
    14  甜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赵军华; 卢华兵; 郭章贤
    2005, 13(zk):037-038.
    [摘要](342) [HTML](0) [PDF 0.00 Byte](813)
    摘要: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对参加2002年度浙江省甜玉米区试的13个新品种(组合)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并与常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高稳系数法(HSC)对甜玉米高产稳产性的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15  青贮专用型玉米新品种科青1号的选育研究
    施介村; 刘纪华; 胡跃高; 全志
    2005, 13(zk):039-040.
    [摘要](583) [HTML](0) [PDF 0.00 Byte](1312)
    摘要:
    科青1号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成的优质高产青贮专用型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中晚熟,春播时生育期为120~130d,收割期为90~105 d,鲜生物产量稳定在75000kg/hm2以上.青贮质量优、粗蛋白含量高是科青1号的一个特点,全株粗蛋白含量10%以上.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抗性,可在≥10℃有效积温2 750℃·d的地区种植。
    16  早熟春玉米绥玉7的选育及迅速推广原因的分析
    魏国才
    2005, 13(zk):041-042.
    [摘要](330) [HTML](0) [PDF 0.00 Byte](1103)
    摘要:
    早熟春玉米新品种绥玉7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玉米育种研究室以自交系合344为母本,以自交系8941为父本杂交育成.该品种生育日数108 d,需≥10℃积温2240~2 300℃·d,具有产量水平高、抗病抗逆性强、子粒商品品质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17  玉米新品种陇单3号的选育
    寇思荣; 何海军; 周玉乾; 王振军; 王国华; 李雪琴
    2005, 13(zk):043-043.
    [摘要](353) [HTML](0) [PDF 0.00 Byte](956)
    摘要:
    陇单3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自选系9852为母本,外引系沈137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表明,陇单3号比对照中单2号增产10%以上,并具有高抗矮花叶病和红叶病、抗倒伏、活秆成熟等特点,现已在甘肃省推广种植。
    18  中早熟玉米新品种绥玉11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杨树仁; 曹天昌; 石绍河; 唐跃文; 史广胜; 刘佩印 王涛 刘启峰
    2005, 13(zk):044-045.
    [摘要](652) [HTML](0) [PDF 0.00 Byte](1480)
    摘要:
    1998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农科所以自选自交系S518为母本,自选自交系S57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21 d,需≥10℃积温2 326℃·d(绥化市),属中早熟品种.幼苗健壮,发苗较快,秆强不倒伏.株型收敛,持绿性好,活秆成熟,淀粉含量74.08%.平均单产9404.2 kg/hm2,比对照品种龙单16增产10.6%。
    19  加甜型鲜食糯玉米渝彩甜糯1号的选育研究
    张胜恒; 徐红智; 蔡治荣
    2005, 13(zk):046-046.
    [摘要](496) [HTML](0) [PDF 0.00 Byte](1157)
    摘要:
    采用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以WU2608为母本,以S181为父本育成加甜型糯玉米渝彩甜糯1号,内含甜糯双隐基因,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熟期较早等特点.介绍了渝彩甜糯1号的特征特性、试验、鉴定结果及栽培技术要点。
    20  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辽单678的选育报告
    刘志新; 张喜华; 江丹
    2005, 13(zk):047-048.
    [摘要](430) [HTML](0) [PDF 0.00 Byte](778)
    摘要:
    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辽单678是适应专用化玉米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而选育成功的.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活秆成熟、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论述了辽单67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等,希望能通过良种与良法的结合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1  超甜玉米果玉1号的遗传研究与选育
    甄胜虎; 高根来; 王向东
    2005, 13(zk):049-049.
    [摘要](335) [HTML](0) [PDF 0.00 Byte](758)
    摘要:
    黑甜玉米集黑玉米、甜玉米的诸多优点于一身,具有较高的遗传附加值.含有Sh2的甜玉米出苗势较低,影响了其田间出苗率,增加了生产成本.本研究将含有大胚的种质导入优良的Sh2玉米群体中,增加了Sh2胚的营养物质含量,从而大大提高了超甜玉米的田间出苗率;将秘鲁大粒紫黑玉米种质逐步导入含Sh2的玉米种质中,选育适应性强、着色好的超甜玉米自交系,组配优良的果蔬玉米单交种。
    22  玉米杂交种东单60的选育及利用
    宋儒; 徐福春; 杨永华; 王景成; 郑国利; 郭志有; 刘洋; 刘欢; 宋波; 李军
    2005, 13(zk):050-052.
    [摘要](723) [HTML](0) [PDF 0.00 Byte](1040)
    摘要:
    新品种东单60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系A801为母本,外引系丹59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是目前生产上粮饲兼用的理想品种.该品种采用低纬度种质资源导入、同缘互补技术育成。
    23  抗旱稳产早熟玉米新品种忻抗1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中东; 王黄莺; 何雪峰; 赵力
    2005, 13(zk):053-053.
    [摘要](1066) [HTML](0) [PDF 0.00 Byte](1718)
    摘要:
    忻抗14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8年育成,组合9116×海9-21.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400℃·d.1998~200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合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春播区,黄淮海平原及山西南部复播区,内蒙古及山西北部中早熟区亦可种植.水旱地均可种植,水地一般种植67 500株/hm2,旱地一般种植52 500~60 000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4。
    24  强盛3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徐青松; 骈跃斌; 刘虹 徐劲松 武旭
    2005, 13(zk):054-055.
    [摘要](641) [HTML](0) [PDF 0.00 Byte](1672)
    摘要:
    强盛31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998年以自选系盛918玉米自交系为母本,盛919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在1998~2003年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为坚秆、大穗、抗旱、抗病和抗倒等特点,丰产稳产性好.全生育期需≥10℃积温2 700℃·d,该品种属早熟品种。
    25  极早熟玉米杂交种陕单204的选育研究
    杨引福; 肖恩时
    2005, 13(zk):056-057.
    [摘要](598) [HTML](0) [PDF 0.00 Byte](1044)
    摘要:
    陕单204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以自选系武314作母本,自选系Y76QPM为父本,于1994年组配成的极早熟玉米杂交种.在陕西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中,较对照户单4号早熟5~7 d,并显著增产.该品种具有早熟、产量高、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等特点。
    26  高营养饲料玉米新品种内油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孙峰成; 侯旭光
    2005, 13(zk):058-059.
    [摘要](459) [HTML](0) [PDF 0.00 Byte](1025)
    摘要:
    内油1是内蒙古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选系M5021为母本,外引系GY30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高营养玉米单交种,需≥10℃活动积温2650℃·d左右,子粒含粗蛋白12.0%,赖氨酸0.41%,粗脂肪7.76%。
    27  果蔬型玉米新品种鲜甜2号的选育与应用
    翟广谦; 武忠; 韩永明; 邢荣平; 陈永欣; 李彦良; 董立红; 李文和
    2005, 13(zk):060-061.
    [摘要](417) [HTML](0) [PDF 0.00 Byte](921)
    摘要:
    加强甜玉米新品种鲜甜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1998年以自选系T4为母本,自选系T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早熟玉米单交种.1999~2003年在各级各类试验及生产中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好等特点,鲜果穗产量在12 750~13 500 kg/hm2,适宜在早熟春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以45 000~52 500株/hm2为宜。
    28  玉米新品种晋黑糯3号的选育报告
    张效梅; 邢志伟; 陈永梅; 张丛卓
    2005, 13(zk):062-063.
    [摘要](642) [HTML](0) [PDF 0.00 Byte](1304)
    摘要:
    晋黑糯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1998年以自选系56-2为母本,D-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于坚秆大穗杂交种,2001~2002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和多抗。
    29  高产抗病中熟玉米新杂交种九单48的选育及其推广应用
    赵虹; 杨立冬; 李淑霞; 李洪刚; 吕鹏秀; 沈立国; 韩秀云
    2005, 13(zk):064-064.
    [摘要](630)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九单48以自选系97108为母本,外引系81162为父本,于1995年杂交育成.该品种生育期124 d,需≥10℃积温2 550℃·d,属于中熟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特点,适宜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推广应用。
    30  青贮玉米新品种辽单625的选育报告
    刘志新; 张喜华; 江丹
    2005, 13(zk):065-066.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1643)
    摘要:
    辽单62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组合为辽88×沈137.该品种属晚熟品种,具有生物产量高、子粒产量高、丰产稳产等特点,适于在牧区和粮食产区种植推广.简述了辽单625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等,希望通过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创造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1  玉米新品种天池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邹清梅; 刘必善; 杜世凯
    2005, 13(zk):067-067.
    [摘要](572) [HTML](0) [PDF 0.00 Byte](917)
    摘要:
    池2号是原湖北省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在1997年开始配制的玉米单交种,组合为N21×N22.该品种需≥10℃积温2770℃·d,属中晚熟玉米品种.各级试验示范表明:天池2号比现有的主推玉米品种增产5%~14%,具有增产潜力大、品质优、抗逆性强的特点.该品种适宜在恩施州、武陵山区及湖北省低山平原区种植,单作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套作密度为4.20万~4.80万株/hm2。
    32  玉米杂交新品种良玉2号的选育报告
    宋协良; 宋雷; 宋雨; 籍强; 缪玲敏; 刘兴华
    2005, 13(zk):068-070.
    [摘要](567) [HTML](0) [PDF 0.00 Byte](1114)
    摘要:
    依据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的育种目标,筛选比掖单13和丹玉26的致矮性好、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新组合,应用自选系4461为母本,用外引系598-18为父本,组配成良玉2号玉米杂交新品种,经广泛试种,表现出高产、稳产、高抗多种病虫害、高抗倒伏,且耐寒、耐瘠、耐旱、适应性广泛.既可在吉林南部、辽宁全省及西南春汉玉米区进行春播,也适宜山东、河南等地夏播,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0.3万hm2。
    33  玉米杂交种邯丰18的选育报告
    孙海昆; 杨密珠; 焦宏业; 白云增
    2005, 13(zk):071-071.
    [摘要](433) [HTML](0) [PDF 0.00 Byte](993)
    摘要:
    邯丰18是我院新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组合为54-0×H178-1.该杂交种属中早熟品种,历经2001~2003年河北省各级产量比较试验,其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品质等方面达到优质玉米水平,在生产上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34  中高山区优质玉米杂交种四号黄的选育与应用
    何安平; 曾广莹; 金先宏; 李迎菊
    2005, 13(zk):072-073.
    [摘要](614) [HTML](0) [PDF 0.00 Byte](1217)
    摘要:
    玉米是中高山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解决好山区农民的粮食问题是改变山区面貌的基础.稳定粮食产量是促进畜牧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障.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品种是山区实现粮食稳产和粮食基本自给的重要手段.四号黄是镇坪农科所利用当地农家品种资源选育组配的"改良单交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0 d,株型半紧凑,高抗倒伏,高抗大小斑病.一般单产6 750 kg/hm2,适宜我国西南及西北春播玉米区种植。
    35  玉米杂交种丹玉90的选育与应用
    宁家林; 何晶; 景希强; 高洪敏; 于兵; 曹祖波; 陈忠; 宋光茂; 杨瑞华
    2005, 13(zk):074-075.
    [摘要](755) [HTML](0) [PDF 0.00 Byte](1509)
    摘要:
    丹玉90是丹东农科院以自选系丹599为母本,自选系丹T13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试验结果表明,丹玉90比目前生产应用的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抗各种病害、抗倒伏、抗旱性强、品质好等特点,是一个优良的晚熟玉米杂交种。
    36  玉米杂交种晋单44的选育技术报告
    石秀清; 王富荣; 王建军; 史海萍; 武忠; 郑联寿; 郭先治; 王文静
    2005, 13(zk):076-078.
    [摘要](658) [HTML](0) [PDF 0.00 Byte](1018)
    摘要:
    晋单44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早48为母本,853-1为父本,于1996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晋单44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山西春播早熟区及黄淮海夏播区种植。
    37  中晚熟玉米单交种潞玉13的选育报告
    宋殿珍; 张文忠; 刘景秀; 栗红生; 杨国英; 赵晋峰
    2005, 13(zk):079-081.
    [摘要](482) [HTML](0) [PDF 0.00 Byte](1001)
    摘要:
    潞玉13由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1998育成,组合为海9-21×1572.属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8d,需≥10℃有效积温2 590℃·d.1999~2003年参加各类试验产量均表现突出.且植株矮健、大穗、综合抗性好.在适宜密度45 000株/hm2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0%,比川单13增产9.4%.适宜在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和四川西南区中上等地块种植,制种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为1:6。
    38  长单46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李洪; 董红芬; 李爱军; 王满富
    2005, 13(zk):082-083.
    [摘要](825) [HTML](0) [PDF 0.00 Byte](1503)
    摘要:
    长单46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于1998年育成的新品种,组合为92-168×长B57.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约需≥10℃有效积温2 400℃·d左右.2002~2003年山西省两年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96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5%;两年共计23个试点有21点增产,增产点次达91.3%.对我省常见6种玉米病害,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穗腐病、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均达到中抗以上;子粒商品性好,色泽金黄,容重高(729g/L),粗脂肪含量高(4.84%);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无论在多
    39  优良早熟自交系四-428的选育与利用
    潘丽艳; 林红 郭海鳌; 郭昕 王玉杰 王远路
    2005, 13(zk):084-085.
    [摘要](426) [HTML](0) [PDF 0.00 Byte](1031)
    摘要:
    采用杂交和回交方法育成的优良早熟自交系四-428,具有配合力高、抗病能力强、温光反应不敏感、单株雌花先开、花丝活力强、经济性状优良等特点,已经被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份的一些玉米育种单位广泛利用,用其作亲本育成的四早11、白山1号、白山3号、龙原101、承单13、承单14等早熟玉米杂交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和东部垦区以及河北省冷凉早熟区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四-428已成为早熟玉米骨干自交系之一。
    40  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99的选育及特性
    张发军; 孟昭东; 郭庆法; 汪黎明; 刘治先; 丁照华; 韩静; 张庆伟
    2005, 13(zk):086-086.
    [摘要](774) [HTML](0) [PDF 0.00 Byte](913)
    摘要:
    鲁单999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5318为母本,k9801为父本育成的玉米新品种.该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
    41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良玉22的选育报告
    宋雷; 宋雨; 宋协良; 籍强; 缪玲敏; 刘兴华
    2005, 13(zk):087-088.
    [摘要](757) [HTML](0) [PDF 0.00 Byte](1993)
    摘要:
    良玉22(北玉22)是丹东登海良玉种业有限公司玉米研究院2000年冬在海南以C50改为母本,K0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矮秆、大穗型、中晚熟至晚熟新品种.经2002~2004年吉林省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等多种病、虫害,是一个植株矮壮、耐密、均匀一致、无空秆、不秃尖、综合农艺性状好、稳产性极佳、适应性广泛的优良新品种。
    42  紧凑型优良玉米杂交种--鲁单984
    丁照华; 孟昭东; 郭庆法; 汪黎明; 刘治先; 张发军; 韩静; 张庆伟
    2005, 13(zk):089-089.
    [摘要](570) [HTML](0) [PDF 0.00 Byte](1075)
    摘要:
    鲁单984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8年选育成,组合为Lx9801×掖478的玉米单交种.该杂交种株型紧凑,高产稳产,优质早熟.1997~2002年在各级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早熟、适应性广.适宜在山东省等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制种时,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4。
    43  中早熟玉米新杂交种九单50的选育及其应用
    赵虹; 杨立冬; 李淑霞; 李洪刚; 吕鹏秀; 沈立国; 韩秀云
    2005, 13(zk):090-090.
    [摘要](453) [HTML](0) [PDF 0.00 Byte](1126)
    摘要:
    九单50以外引系099为母本,抗黄为父本,于1996年育成.该品种生育期118 d,需≥10℃积温2 400℃·d,属于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的特点,适宜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推广应用。
    44  早熟玉米杂交种呼单10的选育报告
    徐长海; 高万芬; 庞全国
    2005, 13(zk):091-091.
    [摘要](516) [HTML](0) [PDF 0.00 Byte](835)
    摘要:
    呼单10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科所玉米研究室以从海南引入的1034自交系为母本,以从黑龙江省引入的克山1-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原代号呼单98245.该品种生育期90~100 d(扎兰屯市),需≥10℃有效积温1930.4℃·d.经呼伦贝尔市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推广,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好、子粒容重高的特点(907 g/L),有较强的抗涝、抗旱能力。
    45  超甜玉米杂交种中甜1号的选育技术报告
    禹玉华; 段俊; 梁承邺 梁杰; 刘远星; 张旭林; 古汉明; 王燕君; 王鸿昌
    2005, 13(zk):092-094.
    [摘要](341) [HTML](0) [PDF 0.00 Byte](955)
    摘要:
    中甜1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东莞市农业种子研究所合作育成.是以超甜玉米自交系SY203为母本,自交系SW1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中甜1号比目前广东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穗甜1号平均增产8%以上,具有抗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纹枯病,蚜虫和玉米螟危害轻,抗倒伏以及适应性强等特点.该杂交种植株健壮,生长势强,叶色浓绿,子粒黄白相间,后期保甜度好,可溶性糖含量达18%以上,且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较优。
    46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品种豫玉23的选育与推广
    孙海潮; 牛永锋 万金红
    2005, 13(zk):095-096.
    [摘要](521) [HTML](0) [PDF 0.00 Byte](1281)
    摘要:
    豫玉23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中早熟杂交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自育成以来,在各级试验、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
    47  玉米新品种临高油1号的选育与应用
    段学艳; 高根来; 宁慧云; 甄胜虎
    2005, 13(zk):097-097.
    [摘要](430) [HTML](0) [PDF 0.00 Byte](911)
    摘要:
    临高油1号是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用自选自交系170-2作母本,GY23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为中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黄淮海及京津唐地区复播。
    48  玉米杂交种丹玉47的选育
    高洪敏; 何晶; 景希强; 曹祖波; 宁家林; 于兵; 刘君
    2005, 13(zk):098-099.
    [摘要](773) [HTML](0) [PDF 0.00 Byte](1107)
    摘要:
    玉米杂交种丹玉47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于1995年冬海南以三团-9为母本,丹3130为父本组配成的单交种.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和大面积试种.试验结果表明,该杂交种具有生育期适宜、抗病、抗倒伏性强、稳产性好、活秆成熟等特点,是一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种。
    49  国审优质蛋白玉米冀玉10的选育报告
    郑积德; 张文英; 张动敏; 孟庆民; 陈玲; 武玉华; 李海军
    2005, 13(zk):100-102.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1220)
    摘要:
    冀玉10(试验代号冀优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自选的两个O2基因控制的软胚乳高赖氨酸自交系冀257和冀1198杂交育成的优质蛋白(软胚乳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特别是赖氨酸和脂肪含量较高,产量接近于农大108等主推品种。
    50  甜玉米新品种浙甜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郭章贤; 卢华兵; 郭国锦
    2005, 13(zk):103-104.
    [摘要](508) [HTML](0) [PDF 0.00 Byte](1084)
    摘要:
    浙甜7号是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于2001年春以自选系美甜922111为母本,华L1111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甜玉米单交种.各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浙甜7号比浙江省甜玉米主栽品种超甜3号增产5%以上,且具有品质优、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浙江省作春玉米和秋玉米种植,种植密度为49 500~52 500株/hm2。
    51  玉米新品种新玉18的选育报告
    陈金民; 董定能; 高孝强; 刘绍洋; 张岳莉; 马太英; 赵文; 高勇刚
    2005, 13(zk):105-105.
    [摘要](540) [HTML](0) [PDF 0.00 Byte](1134)
    摘要:
    玉米新品种新玉18是新疆兵团农六师农科所于1994年以自选系H32为母本,D4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型较紧凑,生长势强,高产,稳产,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持绿性好,是中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单交种,全生育期春播125 d,适宜于新疆南北疆种植。
    52  玉米生长发育期异常生理现象、成因与预防途径
    白永新; 张润生; 陈保国; 卢桂花; 栗利元
    2005, 13(zk):106-108.
    [摘要](601) [HTML](0) [PDF 0.00 Byte](1400)
    摘要:
    通过对玉米各个时期异常生理现象的描述,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与危害,提出了防止异常生理现象发生的方法与措施,此项研究对于玉米生产、科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3  淮北地区夏玉米叶片消长及对果穗性状的影响
    陈若礼; 周宗民 苏玉杰; 张怀念
    2005, 13(zk):109-110.
    [摘要](390) [HTML](0) [PDF 0.00 Byte](908)
    摘要:
    不同品种的杂交玉米在淮北地区夏播,全生育期共有18~21片叶,其叶面积也不相同,早熟品种叶片较少,全株总叶面积小;晚熟品种叶片多,总叶面积也大.果穗生出后,茎上保持的绿叶与果穗性状关系密切.试验表明,果穗以上叶片对果穗性状影响大于果穗以下叶片,在生产上应选用叶片与茎夹角小的紧凑型品种,并要保护和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
    54  春玉米叶片数及其应用
    孙本普; 王勇; 李秀云 王爱萍; 李萌; 袁训成; 李国; 王芳; 王兵; 张汝俊
    2005, 13(zk):111-112.
    [摘要](359) [HTML](0) [PDF 0.00 Byte](1449)
    摘要: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春玉米叶片生长,及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每展开1片叶所需要的时间受气温的影响很大,气温高时1~2 d展开1片,气温低时5~6 d甚至7~9 d展开1片.春玉米于叶龄指数35~40轻施攻秆肥,于叶龄指数60~70重施攻穗肥,能获得最佳产量。
    55  玉米苗期生长异常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李世兴; 毛振荣
    2005, 13(zk):113-114.
    [摘要](502) [HTML](0) [PDF 0.00 Byte](1387)
    摘要:
    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玉米苗期经常出现的僵苗死苗等异常症状的田间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了两种典型异常株的田间症状、危害程度及流行规律;找出了病菌侵染、播后气候异常、除草剂使用不当和病毒病侵染四种可能导致发病的原因.并从农业措施、化学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预防防治措施,对大面积玉米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56  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生长速度及植株外部形态的比较
    李树军
    2005, 13(zk):115-117.
    [摘要](679) [HTML](0) [PDF 0.00 Byte](1063)
    摘要:
    试验调查并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田间正常温度和玻璃温室内温度,对玉米的生长速度及其外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玉米的叶片宽度、叶片增长速度及出苗时间影响很大,而对玉米6月23日(夏至)的叶片数及植株总叶片数基本无影响。
    57  不良气候对玉米的影响及其防御措施
    魏建成; 刘鑫; 沈开安; 陈义怀
    2005, 13(zk):118-119.
    [摘要](336) [HTML](0) [PDF 0.00 Byte](937)
    摘要:
    玉米在镇巴山区粮食作物中,面积及总产均居首位,由于干旱、低温、冷害等不良气候直接影响其玉米生产.根据镇巴历年气候中的热量、日照、低温阴雨等因素,从抗御低温冷害入手,选育品种、适时播种、实施增温栽培及其农田基本建设等关键措施,促进早熟,达到稳产、高产。
    58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的配置与提高单产的措施
    刘胡祥 陈若礼; 朝金华
    2005, 13(zk):120-121.
    [摘要](433) [HTML](0) [PDF 0.00 Byte](970)
    摘要:
    从生物学角度阐述夏玉米生育阶段对温度、土壤水分含量、降雨和光照的要求.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安徽淮北地区温度和光照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受该时段降雨量的影响,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与大小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相吻合,是影响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根据淮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淮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的技术措施。
    59  寒地旱作玉米高产形态指标诊断技术研究
    邓良佐; 李艳杰; 史纪明; 井旭源; 栗艳霞 李玉成
    2005, 13(zk):122-122.
    [摘要](483) [HTML](0) [PDF 0.00 Byte](920)
    摘要:
    经过5年在主要土类上进行不同施肥量、密度、施N位置和时期等多种处理的研究,获得了寒地旱作玉米高产形态指标数值.以苗期、拔节始期为重点(诊断期),筛选出以叶面积系数、茎粗、叶龄指数三项指标为诊断指标.在大面积上应用增产率达13.4%,公顷增产935 kg,公顷增利534元,效果良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60  影响玉米出苗的因素分析
    石银鹿; 骈跃斌; 孙贵臣
    2005, 13(zk):123-123.
    [摘要](550) [HTML](0) [PDF 0.00 Byte](1626)
    摘要:
    据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联系到播入土壤后的环境,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影响玉米出苗的各种因素,包括品种遗传特性、种子质量对出苗的影响,以及土壤条件、耕作播种、播种期、气象条件、病虫鼠害、机械伤害和农药化肥等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出苗的不良影响,对诊断玉米及多种作物出苗不好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如何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出苗的条件争取好的苗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61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路海东; 薛吉全; 马国胜; 邰书静
    2005, 13(zk):124-127.
    [摘要](514) [HTML](0) [PDF 0.00 Byte](914)
    摘要:
    试验针对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两个不同品种,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通过从子粒、秸秆和有效总养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发现:青贮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大于粮饲兼用型玉米;在陕西省夏玉米区,科多8号的高产栽培密度应在67 500株/hm2左右,陕单310的高产栽培密度应在63 000株/hm2左右。
    62  黔西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阮培均; 祖晓勤; 范厚明; 刘朝峰; 粱黔云; 马俊; 梅艳; 马贤森
    2005, 13(zk):128-129.
    [摘要](500) [HTML](0) [PDF 0.00 Byte](1410)
    摘要:
    在黔西北山区,于2002~2003年结合玉米新品种示范,实施了大面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根据两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总结提出玉米高产规范栽培技术,供黔西北山区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63  种植密度对沈爆3号爆裂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史振声; 赵娜; 吴玉群; 王志斌
    2005, 13(zk):130-132.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1270)
    摘要: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沈爆3号爆裂玉米的产量、品质和生理指标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大;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在3 000~3 600株/667m2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3 600~4 500株/667m2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品质变化并不很大,表现出该品种适合密植并在高密度下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沈爆3号在3 600~4 500株/667 m2时,产量在408~415.5 kg/667 m2,膨胀倍数30以上,爆花率98%以上。
    64  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南玉7号主要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郑祖平; 刘代惠; 李钟; 张国清; 何川
    2005, 13(zk):133-134.
    [摘要](590) [HTML](0) [PDF 0.00 Byte](861)
    摘要:
    南玉7号(区试代号为南99338)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1998~2003年育成的高产玉米新品种.2004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又名农华7号).主要介绍了南玉7号品种的特点、适应范围及栽培技术要点。
    65  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高产制种技术经验浅谈
    王效瑜; 向国程; 李海妮; 厚俊; 赵卫民; 尹清芳
    2005, 13(zk):135-136.
    [摘要](446) [HTML](0) [PDF 0.00 Byte](925)
    摘要:
    根据农大108的特征特性和宁南山区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以及该品种在制种中的产量表现等,总结出高产制种的一些经验,为该区及周边地区提出高产制种的参考技术。
    66  强优势杂交玉米新品种绵单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刘昌明; 王秀全; 余先驹; 何丹; 刘小林
    2005, 13(zk):137-139.
    [摘要](443) [HTML](0) [PDF 0.00 Byte](1413)
    摘要: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8号子粒产量与播种时期(X1)、种植密度(X2)、施氮量(X3)、施磷量(X4)、施钾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9 50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播种时期在4月3~5日,密度59 481~61 601株/hm2,施纯氮273.4~282.7 kg/hm2,施P2O5,为168.1~179.9 kg/hm2,施K2O为115.0~130.5 kg/hm2。
    67  玉米育种材料大小斑病的鉴定分级标准和主要方法
    孙海潮; 卢道文 万金红
    2005, 13(zk):140-141.
    [摘要](478) [HTML](0) [PDF 0.00 Byte](1106)
    摘要:
    玉米大小斑病是我国夏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15%~30%,严重时减产50%,甚至更多.因此,选育抗大小斑病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配制出抗病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对于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8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刘宏伟; 鲁新; 李丽娟
    2005, 13(zk):142-143.
    [摘要](663) [HTML](0) [PDF 0.00 Byte](3495)
    摘要:
    综述了我国玉米螟的主要防治方法,着重介绍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螟防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9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
    史明武; 邢卫锋; 钱省; 段瑞华; 陈云
    2005, 13(zk):144-144.
    [摘要](386) [HTML](0) [PDF 0.00 Byte](713)
    摘要: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2004年该病在江苏省东海县大发生,该病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发病品种多,防治困难.针对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治虫控病为主,结合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调整播期,合理间苗以及清除田边杂草等农业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危害。
    70  对玉米生产、流通、消耗与产业化经营的探讨
    杨双; 徐晓红; 李时群
    2005, 13(zk):145-147.
    [摘要](470) [HTML](0) [PDF 0.00 Byte](753)
    摘要:
    玉米产业是吉林省农村的支柱产业.玉米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玉米生产、消费以及玉米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加以分析,提出了"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玉米转化、加工产品,才能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的策略。
    71  精量点播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栗利元; 张未芳 张志杰
    2005, 13(zk):148-149.
    [摘要](313) [HTML](0) [PDF 0.00 Byte](821)
    摘要:
    精播耧是在木耧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播种机型,具有机身小、调头灵活、精量点播等特点.采用精播耧播种,可显著降低用种量,节约劳动力,每公顷每年节约投资84.6~435.72元。
    72  湘玉10种性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张志愿 彭云煌 全华
    2005, 13(zk):150-152.
    [摘要](401) [HTML](0) [PDF 0.00 Byte](845)
    摘要:
    湘玉10是湖南永顺县旱科所1993年选育成功的,其综合性状优良,故推广速度快,种植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但因未受到专利保护,其亲本流失早,范围广,且提纯复壮工作做得差,其F1代种子纯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大田单产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通过试验,找到了湘玉10退化对单产影响的因素及根本原因.为确保湘玉10的质量,提出了相应对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