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南斯拉夫玉米种质BC8241Ht的改良效果评价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兴端; 向振凡; 张健; 余志江; 张芳魁 彭方明 熊闻霞
    2006, 14(2):001-003.
    [摘要](666) [HTML](0) [PDF 0.00 Byte](850)
    摘要:
    以欧洲玉米种质BC8241Ht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为材料,按NCⅡ杂交模式,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BC8241Ht种质作为核心育种材料所实施的一系列改良选择,对提高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交后代的综合表现效果是明显的。以配合力或实际测定值作为评价依据,其评价效果是一致的。
    2  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在青贮玉米中的应用
    卞云龙; 邓德祥; 王益军 徐向阳
    2006, 14(2):004-005.
    [摘要](1011) [HTML](0) [PDF 0.00 Byte](1133)
    摘要:
    对玉米褐色叶中脉(brown midrib,BMR) 突变体的发现、作用、饲用效果和育种利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为加快其在青贮玉米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  玉米自交系外源DNA导入后性状变异的初步探讨
    周柱华; 张凤云; 徐立华; 邱登林; 邢燕菊; 阴卫军
    2006, 14(2):006-009.
    [摘要](759) [HTML](0) [PDF 0.00 Byte](1030)
    摘要: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大刍草的DNA导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中,连续3年对其后代的部分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性状的变异和转化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大刍草DNA后,会降低黄早四的出苗率,使出苗时间延长,同时会使植株的株高、穗位高降低,并对果穗性状产生影响。处理后株系性状的变异范围均大于对照,证明导入大刍草的DNA会使自交系性状的变化范围增大,类型增多,扩大了育种的选择范围,增加了筛选机会。
    4  玉米高产育种研究
    杨伟光
    2006, 14(2):010-012.
    [摘要](829) [HTML](0) [PDF 0.00 Byte](843)
    摘要:
    论述吉林省玉米单产对全省乃至全国玉米及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低下的原因和东北春玉米尚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并比较了中、美国家玉米品种的差异,提出了高产超高产育种计划:即高产超高产育种方向、目标和选系方法。认为稳产育种与高产育种应同步进行;中低产田以Lan.类群与塘四平头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适应性强、稳产杂交种方向选育;高产田以Reid类群与旅大红骨类群为杂优模式对,向超高产杂交种方向选育。
    5  摩擦禾与玉蜀黍属内物种间的分子显带分析
    韩永华; 陈志坚 李冬郁 宋运淳
    2006, 14(2):013-015.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744)
    摘要:
    分子显带是一种研究物种间共享的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分布特征的简便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进行的。本研究中,我们以摩擦禾基因组DNA为探针,对玉蜀黍属的几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在玉蜀黍属的几个种中都检测到了信号明显的4种带,分别为中间带(interstitial band)、着丝粒带(centromeric band)、端粒带(telomeric band)和染色纽(knob)。通过分子显带与DAPI显带比较,阐明了供试种间保守的重复DNA序列的分布特征。
    6  玉米引种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刘玉爱; 侯建华; 高志军; 周伟
    2006, 14(2):016-018.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2128)
    摘要:
    对24 个热带玉米引种材料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上位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穗下位叶面积、抽雄期、粗蛋白和粗脂肪等20个性状进行了测定,对得到的各性状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和产量因子、生育期因子、穗行数因子、低产因子、脂肪含量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和穗长因子这7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3.149%。依据主成分向量将24个热带玉米引种材料聚为6类。
    7  玉米产量抗旱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于海秋; 曹敏建; 沈秀瑛 徐克章
    2006, 14(2):019-023.
    [摘要](909) [HTML](0) [PDF 0.00 Byte](1409)
    摘要:
    利用耐旱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系统地研究了玉米产量抗旱性状在正常条件和水分胁迫下杂种优势的变化,比较了不同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的杂种优势明显;高抗种质×低抗种质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为中抗种质×低抗种质和高抗种质×中抗种质杂交模式;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为59.06%。
    8  玉米单倍体育性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魏俊杰; 陈梅香
    2006, 14(2):024-026.
    [摘要](1004) [HTML](0) [PDF 0.00 Byte](1552)
    摘要:
    利用孤雌生殖诱导系高诱一号与不同基因型的母本材料杂交,对获得的单倍体雌雄穗育性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单倍体雌穗育性自然恢复率高达90.52%,而雄穗的自然育性要低得多,且不同基因型材料间存在很大差异,散粉株率低的仅为3.03%,最高的达50.00%。因此,雄穗的育性问题是单倍体自交结实的限制因素。
    9  玉米SSR指纹技术反应体系的优化
    孔祥彬; 张春庆
    2006, 14(2):027-029.
    [摘要](959) [HTML](0) [PDF 0.00 Byte](885)
    摘要:
    SSR指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遗传分析技术,在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品种鉴定和品种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SSR技术简单、重复性高、采用银染显色技术等优点,为SSR的广泛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可行性。在SSR扩增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如Mg2+、dNTPs、Taq polymeras、引物等。本实验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不同浓度梯度的比较,得出优化后的SSR扩增的反应体系为:20 μL的反应体积中包括2.0 mmol/L Mg2+,0.1 mmol/L
    10  玉米基因组DNA的提取及SSR分析
    王芳; 王化俊; 王汉宁
    2006, 14(2):030-032.
    [摘要](839) [HTML](0) [PDF 0.00 Byte](2038)
    摘要:
    采用改良的CTAB法,以玉米的黄化苗叶片为材料提取玉米基因组DNA,提取的DNA经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此法具有快速、高效、DNA质量好和纯度高等优点。对所构建的选育高直链淀粉玉米群体的双亲进行了SSR-PCR检测,得到了清晰的多态性SSR标记,为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了基础。
    11  糯玉米育种概况及育种方法探讨
    印志同; 薛林; 陈国清; 陆虎华; 黄晓兰; 石明亮
    2006, 14(2):033-034.
    [摘要](1030) [HTML](0) [PDF 0.00 Byte](1294)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糯玉米育种概况和常用的糯玉米育种方法,并对糯玉米育种方法进行了探讨。美国糯玉米育种和生产与糯玉米作为工业原料紧密联系在一起,品种大多属专用化深加工型;当前我国糯玉米主要用作鲜食,糯质资源丰富,但生产上应用的糯玉米品种血缘较为狭窄,符合鲜食要求的品种尚不多。探索鲜食糯玉米育种新方法,育成适口性佳、产量高、抗逆性强的鲜食糯玉米品种,是现今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
    12  利用醇溶蛋白、盐溶蛋白和RAPD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类群的比较研究
    黄世全 王爱琴 戴保威
    2006, 14(2):035-039.
    [摘要](874) [HTML](0) [PDF 0.00 Byte](1348)
    摘要:
    利用醇溶蛋白、盐溶蛋白和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16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这16个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多态性、重复性均比较好的随机引物13个,检测到醇溶蛋白、盐溶蛋白和RAPD标记的多态性条带分别为30条、34条和112条,分别占总带数的83.3%、85.0%和86.8%。3种标记所得遗传相似系数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597、0.541、0.554)基本一致,RAPD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标准差最小(0.080),相对较可靠。依据醇溶蛋白、盐溶
    13  不同产量水平下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王大春
    2006, 14(2):040-041.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1108)
    摘要:
    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结实长、穗长、行粒数与轴粗、穗粗、穗行数是最主要的因素。高产水平下结实长起最主要的促进作用,穗粗起最主要的限制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单穗粒重主要受果穗的长度和粗度影响,在高产水平中结实长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选育高产组合时,要重视果穗结实长和穗行数的选择。
    14  玉米抗仓储害虫种质资源的研究初报
    甄胜虎; 高根来; 王向东; 宁慧云; 段学艳
    2006, 14(2):042-043.
    [摘要](491) [HTML](0) [PDF 0.00 Byte](867)
    摘要:
    对从国外引进的10份抗玉米象种质资源进行模拟仓储试验,结果表明:GP129具有较强的抗虫性,是一个优异的抗仓储种质资源。GP124、GP128、GP138在抗玉米象方面表现较差,在资源应用上应注意改良。
    15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李北齐; 王贵强; 姜德进 赵苏维; 陈广凤
    2006, 14(2):044-046.
    [摘要](1254) [HTML](0) [PDF 0.00 Byte](845)
    摘要:
    研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自交系组合的子粒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中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抽丝期>百粒重>穗粗>株高>出籽率>穗行数>穗长。
    16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孙海潮; 郭安斌; 卢道文; 崔俊明; 宋长江; 裴振群; 刘智萍; 芦连勇; 牛永锋; 郑丽敏 万金红
    2006, 14(2):047-049.
    [摘要](1238) [HTML](0) [PDF 0.00 Byte](1486)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17  灰色局势决策在玉米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刘建娜; 何春伟; 康同五
    2006, 14(2):050-052.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1134)
    摘要:
    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分析了2004年河南省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中的13个较为重要的性状指标,对9个参试品种(系)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局势决策法是分析玉米新品种的一种较为全面的量化分析方法,弥补了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
    18  优质白糯玉米新品种鲜糯2号选育报告
    翟广谦; 陈永欣; 韩永明; 董立红; 张中东; 李文和
    2006, 14(2):053-055.
    [摘要](1274) [HTML](0) [PDF 0.00 Byte](1064)
    摘要:
    鲜糯2号玉米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9年以自选系N9908作母本,自选系N990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白糯玉米杂交种。经2000~2004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稳产高效,适宜在很多玉米种植区种植,且可以清种,复(套)种,春、夏、冬播种,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的理想品种,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19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漯单9号选育报告
    柳家友; 柏志安; 吴伟华; 贾延钊; 马林玲; 谷川
    2006, 14(2):056-057.
    [摘要](1239) [HTML](0) [PDF 0.00 Byte](1039)
    摘要:
    漯单9号是河南省漯河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在河南省两年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2%,位于两年参试品种的第1位;在生产试验中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7%,位于参试品种的第3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小斑病、大斑病、瘤黑粉病,高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矮花叶病,活秆成熟,茎叶适宜青贮。
    20  特异种质玉米自交系沈137的选育及应用
    张洪钧; 刘元芝; 张海波; 张振平
    2006, 14(2):058-059.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810)
    摘要: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沈137是被广泛应用的优良自交系,它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好等特点。目前由沈137组配的沈玉10、沈玉13、沈玉14、沈玉16、沈玉17、沈玉18等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480万hm2,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国审玉米新品种丹玉86的选育技术报告
    宁家林; 何晶; 景希强; 高洪敏; 于兵; 刘军等
    2006, 14(2):060-061.
    [摘要](1211) [HTML](0) [PDF 0.00 Byte](918)
    摘要:
    丹玉86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988为母本,自选系丹T13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通过辽宁省、河南省和东北华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丹玉86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具有抗多种病害、抗倒伏、综合生产水平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22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晋单4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贾志森; 智建奇; 郑联寿
    2006, 14(2):062-063.
    [摘要](897) [HTML](0) [PDF 0.00 Byte](636)
    摘要:
    晋单48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于1999年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山西省区域试验和苗头品种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晋单48比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同类品种增产10%以上,是一个具有抗矮花叶病、粗缩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适应性好、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中早熟大穗品种。在山西省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23  优质高产超甜玉米晶甜3号的选育报告
    戴惠学 施泽平
    2006, 14(2):064-065.
    [摘要](1120) [HTML](0) [PDF 0.00 Byte](1054)
    摘要:
    论述了优质高产超甜玉米新品种晶甜3号的选育经过及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播生育期约80 d、秋播约73 d,外观性状、食味、口感较好,甜度较高,皮薄,总得分86分,品质综合评价2级,达到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同时介绍了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及适应范围。
    24  高产优质玉米新杂交种科河8号的选育报告
    王君; 张常在; 吕丽俊; 张俊杰
    2006, 14(2):066-066.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858)
    摘要:
    科河8号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3年的区域试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显著。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及适应性广等特点。
    25  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
    李明; 李文雄
    2006, 14(2):067-070.
    [摘要](1675) [HTML](0) [PDF 0.00 Byte](1306)
    摘要:
    研究表明,源库均影响玉米的产量。在不同基因型间源库特性存在差异,而基因型的源库性状表达又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栽培措施的调控。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因新品种应用而打破,需要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以满足品种遗传潜力发挥的要求,即通过栽培措施调节源库关系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从而在基因型与环境条件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是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表现在源库平衡关系中,源是主导因素,库随源的变化进行调整,达到源库新的平衡。因此,源库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
    26  玉米苗期干旱胁迫对子粒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马兴林; 崔震海; 张立军; 王庆祥; 陈杰; 萧长亮
    2006, 14(2):071-074.
    [摘要](1191) [HTML](0) [PDF 0.00 Byte](1001)
    摘要:
    在防雨棚中盆栽试验条件下,以龙单13、鲁单981、四单19、郑单19、郑单958 这5个玉米杂交种为试材,研究了玉米苗期正常供水、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3种供水处理条件下子粒粗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供水处理间、品种间粗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供水处理与品种的互作效应也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在3种供水条件下,子粒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化虽有所不同,但除四单19的赖氨酸含量外,各处理粗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均以中度干旱胁迫下最高。
    27  硅酸盐菌剂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梁盛年
    2006, 14(2):075-077.
    [摘要](1136) [HTML](0) [PDF 0.00 Byte](1267)
    摘要:
    以华甜1号超甜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施肥处理,对施用硅酸盐菌剂的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KCl(112.5 kg/hm2)+硅酸盐菌剂(30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明显提高,玉米株高、叶面积、干重等生长指标均为最高值。
    28  玉米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敏感性及土壤残留的研究
    王敏强; 李远想
    2006, 14(2):078-80.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1239)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添加法、盆栽法和土壤残留动态试验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敏感玉米品种苗期影响和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期。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差异,该类除草剂ED50以上浓度对玉米苗期的根长、株高、叶面积有明显的影响。同时,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噻磺隆和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期分别为69、79和150 d,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9  春玉米子粒灌浆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淀粉积累关系的研究
    王艳芳 张立军; 樊金娟 马兴林; 关义新
    2006, 14(2):081-083.
    [摘要](1436) [HTML](0) [PDF 0.00 Byte](1340)
    摘要:
    以田间种植的高淀粉(郑单19)、高油(通油1号)和普通型(吉单209)春玉米为材料,探讨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淀粉积累的关系。从授粉后第7天开始,每隔7 d选取果穗测定子粒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淀粉含量。郑单19的淀粉含量在子粒灌浆的前期和后期都高于通油1号和吉单209;郑单19的蔗糖含量在前期较低,在后期较高,吉单209和通油1号的蔗糖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在前期郑单19的葡萄糖含量高于其它两个杂交种,果糖含量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在前期和中期郑单19的果糖含量低于其它两个杂交种。结果
    30  玉米淀粉分支酶sbeⅡb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
    徐亚维; 柴晓杰; 王丕武; 左艳亭; 吕品; 张宇
    2006, 14(2):084-087.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1561)
    摘要:
    以玉米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LA-PCR技术扩增了玉米淀粉分支酶sbeⅡb基因启动子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Vector上,对重组子进行PCR检测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并测序。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和Genbank中发表的玉米淀粉分支酶sbeⅡb基因启动子同源性达98.52%,克隆片段长为934 bp。再将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得到的启动子片段克隆到相同酶酶切的pBI121载体上,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sbeⅡb,并进行酶切鉴定和PCR检测。结果显示,启动子基因sbeⅡb已成功整合到植
    31  利用不同群体对玉米株高和叶片夹角的QTL分析
    于永涛; 石云素;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张吉民
    2006, 14(2):088-092.
    [摘要](1460) [HTML](0) [PDF 0.00 Byte](1456)
    摘要:
    应用H21×Mo17、自330×K36、B73×L050这3个F2:3群体为作图材料,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对株高、穗位高和叶片夹角3个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对株高共检测到18个QTL,对穗位高检测到12个QTL,对叶夹角检测到9个QTL。在这些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中,有一部分处于染色体上的同一区域,有的则是区域间部分重叠或处于邻近区域。此外,有的QTL还与其他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相应性状的质量性状基因位点处于相同基因组区域。
    32  玉米的营养品质及发展方向
    任军; 才卓; 张志军; 张建新
    2006, 14(2):093-095.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127)
    摘要:
    述了我国玉米子粒营养物质的特性,对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及组成成分做出分析,提出要大力发展特种玉米、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并展望通过技术手段使玉米增值,提高玉米的利用率。
    33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康宗利; 杨玉红; 张立军
    2006, 14(2):096-100.
    [摘要](1092) [HTML](0) [PDF 0.00 Byte](1320)
    摘要: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胁迫下,植物的蛋白激酶(如MAPK)介导的信号途径活化,引起相应的干旱胁迫信号转导,并最终诱导响应干旱基因的表达,使植物产生抗旱性。植物体内响应干旱的基因主要编码早期表达为转录因子和受转录因子调控的抗旱功能蛋白。
    34  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干旱区玉米生产上的试验研究
    张松林; 赵首彩; 董庆士; 田侠
    2006, 14(2):101-103.
    [摘要](864) [HTML](0) [PDF 0.00 Byte](877)
    摘要:
    以观测记录和拍照方式研究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分别用玉米生长、结实和产量指标、玉米品质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与对照比较以评定试验效果。结果显示,施用试剂有利于玉米的营养和结实生长,使玉米产量增加11.06%,品质有所改善(试验组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35  作物冠层中叶片氮素垂直分布研究进展
    庄克章; 郭新宇; 王纪华; 黄文江; 王空军
    2006, 14(2):104-107.
    [摘要](857) [HTML](0) [PDF 0.00 Byte](1312)
    摘要:
    作物冠层中叶片氮素含量沿冠层从上向下逐渐减少,形成了氮素的垂直分布梯度。冠层中叶片氮素垂直分布是由于氮素向生长中心转运和叶片适应光在冠层中分布特征的结果,这种分布有利于提高冠层和植株的光合速率。在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冠层叶片氮素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6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 Ⅱ. 行距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
    张永科; 何仲阳; 马永平 孙茂; 张雪君; 吴金平
    2006, 14(2):108-111.
    [摘要](1545) [HTML](0) [PDF 0.00 Byte](1562)
    摘要: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 cm等行条播、50 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处理(6.0万、7.5万和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才能显现,密度×行距对玉米具有(1+1)>2的耦合增产效应。
    37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应
    智建奇; 贾志森; 郑联寿; 武海丽; 张素珍
    2006, 14(2):112-114.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1156)
    摘要:
    通过16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A1)和秋浅耕+秋施肥+春免耕(A2)两种耕作方法,明显优于其他耕作方法,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 009.5~1 182 kg;玉米整秆覆盖(B2)、玉米碎秆覆盖(B3)和地膜覆盖(B1)3种覆盖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比不覆盖(B4)增产显著,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 031.7~1 281. 7kg。16个处理中,A1B3(秋深耕+秋施肥+春免耕)+玉米碎秆覆盖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达6 508.5 kg/hm2
    38  西藏林芝地区玉米地膜与露地栽培主要性状研究
    栾运芳; 何燕
    2006, 14(2):115-118.
    [摘要](1220) [HTML](0) [PDF 0.00 Byte](1132)
    摘要:
    玉米地膜覆盖、露地栽培两种种植方式的生长发育特点、植株形态及产量性状是完全不同的。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都表现为果穗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地膜玉米的穗位高度、果穗重、单株绿叶面积对产量有较大影响;露地玉米对产量有较大影响的性状是百粒重、果穗重和株高。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析,地膜玉米应种植75 000株/hm2,产量可达到6 750~7 500 kg/hm2,果穗粒重必须保持88.9 g,穗位高78 cm,单果穗重170 g,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为2
    39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雅玉8号产量的影响
    赵勇; 杨文钰
    2006, 14(2):119-123.
    [摘要](1205) [HTML](0) [PDF 0.00 Byte](1288)
    摘要: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雅玉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雅玉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337.5 kg/hm2,鲜物质产量达71 032.10 kg/hm2,干物质产量达22 820.10 kg/hm2,果穗干物质产量达11 547.64 kg/hm2。通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与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可知,当种植密度为10.68万株/hm<
    40  不同栽培方式与施肥对玉米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买自珍; 程炳文; 王勇; 罗世武
    2006, 14(2):124-126.
    [摘要](679) [HTML](0) [PDF 0.00 Byte](731)
    摘要: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氮肥、保水剂用量及不同的栽培方式与半干旱地区旱地玉米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膜内微集流沟播比膜上穴播增产8.7%,比微集流膜侧种植增产58.4%。不同栽培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覆膜微集流沟播水分利用率比覆膜穴播和微集流膜侧种植提高9.97%和51.75%,节水8.4%和34.6%。施N 150.0 kg/hm2、 P2O5 150.0 kg/hm2比N 112.5 kg/hm2、P2O5 1
    41  不同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黄勇; 杨青华; 李潮海; 马二培; 刘缓缓
    2006, 14(2):127-129.
    [摘要](947) [HTML](0) [PDF 0.00 Byte](878)
    摘要:
    采用池栽的方式研究了粘土、壤土、沙土3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质地土壤高油玉米子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在灌浆过程中基本相似,而在吐丝35 d后差异明显,壤土质地的玉米子粒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较粘土和沙土分别提高8.92%和10.23%,而粘土上玉米子粒产量最高,达176.5 g/穗,较壤土和沙土分别提高16.77%和52.63%;油分、蛋白质、淀粉与子粒产量表现趋势相同,表现为粘土>壤土>沙土。高油玉米适宜在粘土上种植。
    42  氮肥类型与施用量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
    易镇邪; 王璞; 张红芳; 申丽霞
    2006, 14(2):130-133.
    [摘要](1326) [HTML](0) [PDF 0.00 Byte](1086)
    摘要:
    以郑单958和农大108为材料,研究了3种类型氮肥(普通尿素、包膜尿素与复合肥)不同施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及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3种类型氮肥均能使两品种产量显著提高,增产效应以复合肥最好;②施氮对子粒品质性状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后郑单958粗蛋白与淀粉含量增加,农大108粗蛋白含量极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无明显变化;施N 90~180 kg/hm2条件下,除游离氨基酸含量外两品种子粒品质性状间无明显差异;③氮肥类型对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粗蛋白含量受氮肥类
    43  杀虫防病种衣剂的研制及防效初报
    郑俊强;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2006, 14(2):134-136.
    [摘要](682) [HTML](0) [PDF 0.00 Byte](673)
    摘要:
    筛选了具有较强生防能力的亲和内生细菌2株,并分离了白僵菌3株、绿僵菌2株,在此基础上对其与克百威和烯唑醇复配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大田防治玉米土传病虫害的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可以与化学农药复配;复配而成的含克·唑5%种衣剂MB对玉米土传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效作用。
    44  环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史晓利; 王红; 杨益众
    2006, 14(2):137-140.
    [摘要](875) [HTML](0) [PDF 0.00 Byte](1291)
    摘要:
    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综述了气候等环境因子对玉米螟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的胁迫作用。过高及过低的温、湿度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间接影响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存活和寄生效率;水分和食料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幼虫滞育和滞育解除等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异常环境条件会极大地影响玉米螟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消长。
    45  对辽宁省玉米种子携带的真菌研究
    高晓梅; 杨瑞秀; 陈嵘; 刘绍芹; 吕国忠; 孙晓东
    2006, 14(2):141-143.
    [摘要](837) [HTML](0) [PDF 0.00 Byte](904)
    摘要:
    以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2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附带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供试的32个玉米品种种子上共分离得到14属真菌,分别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刺毛霉属(Actinomucor)、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附球菌属(E
    4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
    王春 陈立梅; 郭晓勤; 吕宙明; 高洁
    2006, 14(2):144-146.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902)
    摘要: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
    47  玉米茎腐病菌致病因子对玉米超微结构的影响
    高洪敏; 宁家林; 于兵; 曹祖波; 刘君; 吕春波 陈捷
    2006, 14(2):147-149.
    [摘要](1063) [HTML](0) [PDF 0.00 Byte](1016)
    摘要:
    玉米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mearumPythum aphanidermatum)在玉米活体内和活体外均能产生一系列具有明显致病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分离出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进行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能降解玉米根细胞壁,毒素能损伤玉米胚根细胞膜及亚细胞器的结构。
    48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寄主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贺字典; 高增贵; 庄敬华; 郑俊强; 唐树戈 陈捷
    2006, 14(2):150-151.
    [摘要](1517) [HTML](0) [PDF 0.00 Byte](1034)
    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研究表明:当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后,激活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PAL、SOD、EST和PPO四种酶活性明显提高,抗病品种新铁10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沈单16;而POD和CAT酶活性却下降,抗病品种新铁10的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沈单16。不同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与其相关防御酶活性高低明显相关。
    4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拮抗链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陈立梅; 徐文静; 李启云; 杨石嶂; 董英山; 杨信东; 薛丽静
    2006, 14(2):152-155.
    [摘要](835) [HTML](0) [PDF 0.00 Byte](952)
    摘要:
    从吉林省图们市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 Waker)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研究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多种病源真菌都有拮抗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等方面的多项分类研究,确定其属于链霉菌属,并被命名为Streptomyces tumenensis BPS2。该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体形成孢子链,孢子丝呈波曲或直形。
    50  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发展潜力的分析
    陈树宾 高振江 李鲁华
    2006, 14(2):156-159.
    [摘要](679) [HTML](0) [PDF 0.00 Byte](796)
    摘要:
    通过对高油玉米特性的介绍,结合绿洲农区光、热资源的耦合效应,对高油玉米在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适应性差异做了对比,总结出高油玉米的生态适应性,提出绿洲农区高油玉米的发展潜力。
    51  广东特用玉米推广探讨
    廖建良; 曾令达; 宋冠华; 陈勇智 贺握权
    2006, 14(2):160-163.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1134)
    摘要:
    广东特用玉米发展速度较快,在广东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育种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生产水平不高。提出以下对策: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育种工作;理性发展,合理布局;加快产业化,促进发展;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强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消费;农牧结合,提高综合效益;走联合开发之路;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
    52  玉米虚拟生长研究综述
    刘秀海; 肖伯祥; 郑文刚; 王丹虹; 杨光辉
    2006, 14(2):164-167.
    [摘要](915) [HTML](0) [PDF 0.00 Byte](1406)
    摘要:
    虚拟植物生长是农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虚拟植物生长就是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植物在三维空间的生长过程,它在农林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虚拟植物生长模型的分类和生成植物图形的方法,综述了玉米虚拟生长的研究现状。
    53  玉米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张强; 秦涛; 张红艳; 阮祥稳
    2006, 14(2):168-169.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1284)
    摘要:
    玉米秸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资源,田间直接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加强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文中简要地介绍了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燃料酒精以及秸秆在工业造纸等方面的应用。
    54  糯玉米淀粉的改性及其在轻工业中的应用
    王琴<sup> <sup>; 冯颖竹<sup><sup>; 温其标<sup><sup>
    2006, 14(2):170-174.
    [摘要](869) [HTML](0) [PDF 0.00 Byte](1164)
    摘要:
    糯质玉米品质优良,柔软香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轻工业的上等原料;糯玉米淀粉或其变性淀粉在制糖、酿造、食品和粘合剂生产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糯玉米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55  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对策探讨
    石庆龙
    2006, 14(2):175-177.
    [摘要](974) [HTML](0) [PDF 0.00 Byte](902)
    摘要:
    东北是我国重要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6.8%,总产量占全国的32.3%。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的措施是:调整玉米产业布局,迅速提高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玉米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