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田清震; 谢传晓;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2006, 14(3):001-005.
    [摘要](2270) [HTML](0) [PDF 0.00 Byte](13023)
    摘要:
    简要介绍了玉米基因组学发展背景,概述了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在结构基因组学方面,新发展的DNA编码序列富集与过滤技术大大推动了玉米基因组学测序工作的进展,目前已获得基因组中80%的编码序列。功能基因组学在EST计划、Mu-tagging技术、芯片技术和TILLIING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水稻和拟南芥等的比较基因组学,有助于解读基因组序列,推测未知基因的功能,并促进了基因作图。生物信息学则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库并呈指数增加,新软件开发、数据的解读和图谱的整合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讨论了基因组学发展对玉米育种的影响。
    2  玉米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张帆; 潘光堂 万雪琴
    2006, 14(3):006-009.
    [摘要](1177) [HTML](0) [PDF 0.00 Byte](1632)
    摘要:
    以R15(抗)和Ye478(感)为亲本配制F2分离群体并以该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778对SSR引物对亲本R15、Ye478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筛选出159对多态性SSR引物用于F2群体分析。利用这159对(20.4%)多态性标记构建玉米的遗传连锁图谱,其中有9个SSR标记没连锁上。其余150个标记分布于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覆盖玉米基因组1 775.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8 cM。
    3  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分析及类群鉴定
    蔚荣海; 韩蕾; 王玉兰; 孙艳
    2006, 14(3):010-012.
    [摘要](911) [HTML](0) [PDF 0.00 Byte](1596)
    摘要: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50个糯玉米自交系的18个性状的表型平均值标准化,然后进行协方差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得到7个主成分因子,按主成分因子评价糯玉米自交系的优劣,并按照50个糯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7大类群。结果表明,糯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大小与其表型差异、地理差异、亲缘关系并无必然联系,进行杂交育种时,亲本的选配和杂种优势的预测应以亲本间遗传距离大小作为重要依据。
    4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性研究
    李开忠; 李盛旻
    2006, 14(3):013-016.
    [摘要](1333) [HTML](0) [PDF 0.00 Byte](2044)
    摘要: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及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穗行数的优势最小。所研究的5个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对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对穗长和穗粗不宜进行早代选择。5个穗部性状均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穗长存在着明显的加性效应;穗粒重、行粒数除显性效应外,还存在明显上位性效应;穗粗和穗行数存在着显著的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不明显。
    5  玉米染色体单片段导入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现状
    赵永锋; 陈景堂; 祝丽英; 贾晓艳; 黄亚群; 刘志增
    2006, 14(3):017-019.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2344)
    摘要:
    准确鉴定和定位玉米的重要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的基础,传统的分析群体遗传背景复杂,很难对单个数量性状基因位点进行准确鉴定和定位。在简述作物近等基因系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玉米单片段导入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单片段导入系这一玉米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6  浅谈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途径
    闫海霞; 张宝石
    2006, 14(3):020-024.
    [摘要](1022) [HTML](0) [PDF 0.00 Byte](2132)
    摘要:
    针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群体改良、地方种质资源潜力的挖掘、热带亚热带优良种质的引进和利用、野生玉米的驯化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途径。
    7  高油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张洋; 刘明; 张宝石 姜海鹰
    2006, 14(3):025-029.
    [摘要](913) [HTML](0) [PDF 0.00 Byte](1644)
    摘要: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这5个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2、K12、丹340和870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 HO、SYN DO 4个高油群体的2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4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并对高油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BHO和SYN DO群体的自交系具有较高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并且这两个群体的高油自交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之间的特殊配合力均较高。因此,利用这两个群体的自交系作亲本较容易组配出高产组合。BHO和SYN DO群体的自交系是杂种优势利用最高的高油自交系。20个高油自交系可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群包括BY4846、RY697、GY462、SY1077、GY923、GY798、RY2830;第二群包括BY815、BY843、SY3073;第三群包括BY807、BY832、SY1039、RY740、RY783;第四群包括GY220、GY302、RY2846、SY1032、SY2985。
    8  云南省黑甜玉米种质鲜果穗主要产量因子的遗传效应分析
    伍少云; 孙荣; 奉有壁
    2006, 14(3):030-033.
    [摘要](731) [HTML](0) [PDF 0.00 Byte](1672)
    摘要:
    以云南黑甜玉米种质材料20份,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法配制的90个测交种或组合为材料,采用朱军QGA软件及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分析被测试材料的鲜果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鲜果穗重和穗粗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穗长和穗行数受加性-显性效应制约,秃尖长和行粒数的加性与显性作用不明显,6个性状遗传力均偏低。综合被测试材料6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值(一般配合力)和组合或测交种显性效应值(特殊配合力),筛选出2、7、8和11号4个优良材料及2×8、8×10、8×9、4×5和4×8共5个优良组合或测交种。
    9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种玉米VI. 笋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与育种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2006, 14(3):034-035.
    [摘要](551) [HTML](0) [PDF 0.00 Byte](1490)
    摘要:
    简要介绍了笋玉米的来历与概念。对笋玉米如何利用突变基因做了分析,以供选用。在育种途径着重论述了无花丝种质的应用,最后阐述了笋玉米栽培要点及对笋玉米开发市场的展望。
    10  我国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张新; 王振华; 张前进
    2006, 14(3):036-039.
    [摘要](1050) [HTML](0) [PDF 0.00 Byte](1595)
    摘要:
    利用FOOS公司的1241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2002~2003年的1 360份早代玉米自交系、554份玉米自交系和643份玉米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子粒的3种品质在不同材料、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2~2003年早代自交系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3.85%和3.80%,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1.16%和10.41%,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2.98%和73.96%;玉米自交系粗脂肪含量为3.74%,蛋白质含量为11.62%,粗淀粉含量为72.95%;2002~2003年玉米杂交组合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4.41%和4.35%,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12%和8.65%,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3.3%和70.52%。
    11  转基因抗虫玉米Bt蛋白表达量的研究
    李葱葱; 刘娜; 康岭生; 王丹; 赵洪锟; 张明
    2006, 14(3):040-041.
    [摘要](1036) [HTML](0) [PDF 0.00 Byte](2139)
    摘要: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转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Bt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Bt毒蛋白在玉米乳熟末期的第15叶中表达量(0.225%)最高,在花粉中表达量(0.011%)最低。叶、茎、髓、花丝、穗轴及粒的Bt蛋白含量及比例随着作物的生长呈上升的趋势。Bt毒蛋白最低检出量为0.5 ng/mL。
    12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玉米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张志明; 潘光堂; 荣廷昭 赵茂俊; 马永毅; 唐云峰 丁海萍 魏秀俭
    2006, 14(3):042-045.
    [摘要](954) [HTML](0) [PDF 0.00 Byte](1897)
    摘要:
    近年来,包括玉米在内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基因的定位、序列和表达产生全新的认识。基因差异表达技术的日趋完善,也为从发育和动态的角度探讨特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以其假阳性低、敏感性高、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论述了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在玉米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13  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丁照华; 孟昭东; 张发军; 汪黎明; 孙琪; 张庆伟
    2006, 14(3):046-048.
    [摘要](1127) [HTML](0) [PDF 0.00 Byte](2462)
    摘要:
    糯玉米起源于我国,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丰富,糯玉米育种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分析了我国糯玉米育种现状,提出了几点育种研究对策:育种工作者应将种质资源工作放在战略位置;合理制定育种目标,确定合适的选育方向;加强新技术应用;育种与成果转化并重,调动育种积极性。
    14  超强优势杂交玉米组合的选育途径与理想性状
    杨跃华 陈见超 刘俊峰; 董绍伦
    2006, 14(3):049-52.
    [摘要](1061) [HTML](0) [PDF 0.00 Byte](1559)
    摘要:
    利用杂交种的3种组配方式研究其组配效果。结果表明,农大108至今仍是一个适应性广、产量高、性状优良的国家区试对照种。普普单交、普糯单交、普普三交均有可能选育出超级玉米组合。3种方式的组配效果是:普糯单交>普普单交>普普三交。不同生态区超级玉米组合有不同的性状结构。
    15  普×爆F3家系的膨爆特性及其与穗粒性状的相关分析
    董永彬; 李玉玲; 牛素贞; 吴晓军
    2006, 14(3):053-055.
    [摘要](946) [HTML](0) [PDF 0.00 Byte](1901)
    摘要:
    在春播和夏播两种环境条件下,对普通玉米自交系与爆裂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的259个F3家系的膨爆特性及其与穗粒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3家系膨爆特性较差,采用常规系谱法从中选育出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的几率较小;膨爆特性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膨爆特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膨爆特性与穗粒性状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膨化体积对膨化倍数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百粒重的直接负向作用最大,爆花率通过膨化体积对膨化倍数的间接作用为最大正效应,穗粒重通过百粒重对膨化倍数的间接作用为最大负效应。
    16  3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张曦; 张宝石; 张磊
    2006, 14(3):056-059.
    [摘要](1040) [HTML](0) [PDF 0.00 Byte](1305)
    摘要:
    选用Tuxpeno、Suwan和ETO 3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与 Mo17、自330、丹340和掖478共4个中国温带骨干自交系进行 Griffing Ⅱ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1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GCA和S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叶片数、粒长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等13个性状的GCA方差大于SCA方差;单株产量和ASI的SCA方差大于GCA方差。3个供试热带、亚热带群体产量组分性状一般配合力综合表现以Suwan最佳,其次为ETO。而ETO植株性状一般配合力及ETO×温带自交系组合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都较为突出。
    17  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玉米子粒品质与进行品质育种的探讨
    段民孝; 范弘伟; 王元东; 邢锦丰; 郭景伦; 赵久然; 王继东
    2006, 14(3):060-062.
    [摘要](805) [HTML](0) [PDF 0.00 Byte](1489)
    摘要:
    利用FOSS公司1255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2000~2001年的686份玉米自交系和2001~2004年的2 517份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玉米子粒3种品质成分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和蛋白质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较大,粗淀粉含量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较小,年份之间有差异。自交系中粗脂肪平均含量为4.24%~4.27%,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75%~12.17%,粗淀粉平均含量为71.04%~71.10%。玉米杂交组合粗脂肪平均含量为4.45%~4.86%,粗蛋白平均含量为9.65%~10.05%,粗淀粉平均含量为72.53%~73.49%,并对玉米品质育种和近红外技术的利用作了探讨。
    18  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新玉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陈树宾; 王友德; 王婷; 郭斌; 段震宇
    2006, 14(3):063-065.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1662)
    摘要:
    新玉15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于1999年以H114为母本,314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早熟高淀粉玉米单交种。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为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新疆南疆复播和北疆冷凉地区春播及有效积温在2 400℃·d以上的同类地区种植,公顷保苗75 000~82 500株。
    19  优质青贮玉米品种龙青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赵伟; 曹靖生; 史桂荣; 郭晓明; 张建国; 李树军
    2006, 14(3):066-067.
    [摘要](1116) [HTML](0) [PDF 0.00 Byte](1896)
    摘要:
    龙青1号青贮玉米品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育系H220为母本,引入自交系G219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该品种从出苗到适宜采收期(蜡熟期)需有效积温2 550℃·d左右,在哈尔滨市生育日数为115~120 d。2000~2003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龙青1号青贮玉米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和第二积温带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左右。
    20  玉米新品种强盛1号的选育与研究
    徐青松; 武岩军; 骈跃斌; 刘虹; 武旭 徐劲松
    2006, 14(3):068-069.
    [摘要](1069) [HTML](0) [PDF 0.00 Byte](1449)
    摘要:
    强盛1号玉米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于1996年以盛系912玉米自交系为母本,922玉米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该品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具有抗各种病害、抗倒伏、抗旱性强和品质好等特点,种植密度为42 000株/hm2,平均产量10 549.5 kg/hm2。在华北春播130 d。
    21  玉米叶片高光谱反射率、吸收率与色素含量的关系比较分析
    谢瑞芝 周顺利; 蒋海荣 王纪华
    2006, 14(3):070-073.
    [摘要](860) [HTML](0) [PDF 0.00 Byte](1843)
    摘要:
    分析测定了大田试验条件下11个玉米品种的3个氮肥处理、2个密度处理和6个生育期的150张叶片在350~2 500 nm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及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玉米叶片在叶绿素吸收波段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65 nm附近,665 nm处叶片的吸收率与反射率间呈高度负相关(R2=-0.753 3,n=150),而吸收率较高(>92%)的叶片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吸收率较低的叶片。基于近红外波段和叶绿素吸收波段(红波段)或叶绿素反射波段(绿波段)构建的8个高光谱参量只有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时才与色素含量间存在相关性。mSR705和mND705无论以反射率还是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均表现出与色素含量间的强相关关系,而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与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又稍强于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本研究结果暗示叶片的表面反射是干扰叶片光谱(尤其是吸收光谱)对色素浓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因子。
    22  低磷胁迫下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陈范骏; 米国华; 张福锁
    2006, 14(3):074-077.
    [摘要](1082) [HTML](0) [PDF 0.00 Byte](1732)
    摘要:
    缺磷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遗传改良提高玉米杂交种的磷吸收利用能力,是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磷肥长期定位田,在前期磷高效自交系筛选的基础上,对低磷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磷高效育种选择亲本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鲁原92×7922为高磷高效型杂交组合,减产率达67.2%;Mo17×7922为低磷高效型杂交组合,减产率只有3.5%。耐低磷育种中,高配合力自交系为CA200和Mo17;低配合力自交系为丹黄02、107、原引1号、鲁原92、3189、Oh43和黄C;中配合力自交系为91041-1、CA170、L种和7922。低磷条件下,组合产量与空秆率、成熟期熟相呈负相关,即早熟型且空秆少的玉米品种较为耐低磷胁迫。
    23  玉米苗期水分胁迫下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路运才; 石云素; 宋燕春; 黎裕; 王天宇
    2006, 14(3):078-082.
    [摘要](1086) [HTML](0) [PDF 0.00 Byte](2011)
    摘要:
    采用cDNA-AFLP技术对玉米幼苗在PEG胁迫和土壤干旱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分析,获得转录本衍生片段(TDFs)488条,经测序和同源比对获得42个cDNAs。同源性BLAST搜索结果表明:18个cDNAs的同源序列均为功能未知的玉米克隆,7个cDNAs序列与功能已知的玉米基因同源,5个TDFs序列与功能未知的水稻克隆同源,7个TDFs序列与功能已知的水稻基因同源,剩余的cDNAs序列分别与西红柿、高粱等同源。在获得的cDNAs片段中,既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重要功能蛋白,也有一些重要的转录因子。
    24  重金属铜对玉米的影响
    金进; 叶亚新; 李丹; 韩乐
    2006, 14(3):083-086.
    [摘要](790) [HTML](0) [PDF 0.00 Byte](1730)
    摘要: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铜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其中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根系活力和CAT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上升;POD活性表现为低浓度刺激效应和高浓度的抑制效应。
    25  保水剂对水分胁迫下超甜玉米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余红英 邓世媛; 赵宏霞 尹艳
    2006, 14(3):087-089.
    [摘要](898) [HTML](0) [PDF 0.00 Byte](1369)
    摘要:
    用聚丙烯酸钠型保水剂处理超甜玉米种子,测定室内盆栽超甜玉米苗期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保水剂处理可提高超甜玉米幼苗的株高,增加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的含量。
    26  低钾胁迫下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生理差异的研究
    刘蓓; 曹敏建; 闫洪奎
    2006, 14(3):090-092.
    [摘要](1021) [HTML](0) [PDF 0.00 Byte](1686)
    摘要: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耐低钾能力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土壤速效钾浓度水平下的生理特性差异。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速效钾浓度处理下,出苗后第13天两自交系间叶绿素含量相近,到第26天时H-Z4-1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H2;随着土壤速效钾浓度的降低,两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都呈下降趋势;H2的MDA含量高于H-Z4-1;H-Z4-1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H2。
    27  提高超甜玉米耐冷性的研究
    黄中文; 刘明久
    2006, 14(3):093-095.
    [摘要](1061) [HTML](0) [PDF 0.00 Byte](1649)
    摘要:
    试验以2个南方超甜玉米品种和1个北方超甜玉米品种:甜8号、粤甜3号和华甜玉1号为试材,设计了7个种子处理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春播种气温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增强超甜玉米耐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较低的早春播种,种子处理能显著地增强甜玉米种子的耐冷性。表现为提高田间出苗率、成苗率效果显著,最高可提高田间出苗率35.2%;以噻酮、丙酮、氮酮的处理效果最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噻酮和氮酮用于增强作物耐冷性的研究。与以往的方法比较,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安全无毒、操作简便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甜玉米生产实践。
    28  地膜和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的调温保墒效应
    李洪勋 吴伯志
    2006, 14(3):096-098.
    [摘要](845) [HTML](0) [PDF 0.00 Byte](1549)
    摘要:
    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农田小气候有明显影响,如调温、保墒等。经测定,秸秆下土温变化浮动最小,2002年在0、5 cm处平均土温分别比对照处理低1.48℃和0.15℃,2003年对应数值为0.3℃和0.15℃。整个生育期秸秆下含水量都明显大于对照处理,3个坡度各次测定值平均增加的百分数:2002年为33.58%,2003年为39.62%。
    29  海拔高度对武陵山区玉米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张兴端;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健; 余志江; 向振凡; 张芳魁 李求文 彭方明
    2006, 14(3):099-101.
    [摘要](1303) [HTML](0) [PDF 0.00 Byte](1619)
    摘要:
    根据国家武陵山区2003、2004年玉米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25个玉米品种(组合)的生育期和产量表现与海拔高度的对应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和产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a+bx来描述,随着海拔升高,生育期明显延长,产量明显增加。海拔每升高100 m,2003年生育期延长3.55 d,产量增加314.85 kg/hm2;2004年生育期延长2.95 d,产量增加193.20 kg/hm2
    30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玉米种子包膜对自身吸水过程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蔡万涛; 刘恩才; 张雯; 侯立白 周春江
    2006, 14(3):102-106.
    [摘要](1148) [HTML](0) [PDF 0.00 Byte](2102)
    摘要: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包膜能有效地延迟种子吸水,且不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在盆栽逆境水分条件下,包膜种子能明显提高出苗率,与对照相比能有效地提高幼苗鲜重和干物重,增加叶面积、根系数量、茎基周长以及矮化幼苗以促进苗壮。
    31  生态环境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边秀芝; 任军; 刘慧涛; 阎孝贡; 武巍
    2006, 14(3):107-109.
    [摘要](1060) [HTML](0) [PDF 0.00 Byte](1721)
    摘要:
    本试验在吉林省东部冷凉湿润区、中部半湿润区及西部半干旱区,选择高油、高淀粉和普通耐密型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通油1号、四单19和四密25。在相同施肥水平、同一品种、异地种植、相同密度的条件下,研究生态环境条件对玉米子粒产量和品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获得各自变化的不同趋势。
    32  磁化水对甜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
    王俊花; 邵林生 宋敏丽 郝军正
    2006, 14(3):110-111.
    [摘要](1136) [HTML](0) [PDF 0.00 Byte](1645)
    摘要:
    试验采用4000GS磁化水浸种、灌溉甜玉米。结果表明:磁化水浸种可提高甜玉米种子发芽率,幅度为8.4%~9.5%;磁化水灌溉可增加甜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上升,且a/b值增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产量;增产幅度因品种不同而异,粤甜9号、穗甜1号和广甜2号较对照分别增产9.1%、6.1%和10.3%。
    33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Ⅱ.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丛艳君; 黄瑞冬; 许文娟; 王进军; 丛志坚
    2006, 14(3):112-115.
    [摘要](1347) [HTML](0) [PDF 0.00 Byte](2347)
    摘要:
    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降低了0~20 cm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生育后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免中耕处理平均值高于其它处理;收获期10~20 cm土壤容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子粒形成期、乳熟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其中各时期免中耕土壤容重最大。中耕对土壤孔隙度数量、比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耕降低了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4  不同栽培因子对河南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
    黄绍敏; 皇甫湘荣; 宝德俊; 介晓磊; 杨先明
    2006, 14(3):116-119.
    [摘要](804) [HTML](0) [PDF 0.00 Byte](1676)
    摘要:
    利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考虑交互作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用差减法分别计算了14年来气候、施肥、土壤肥力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这3种主要影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并且随施肥量而不同,9个处理平均为87%,其中对N、PK处理影响最大。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减轻不良气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次之,随年份不同变化较大;土壤肥力对玉米的影响程度在3种影响因子中最小,随施肥时间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14年的平均值为60%。
    35  不同播期对套作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王竹; 吴其林; 杨文钰
    2006, 14(3):120-122.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1843)
    摘要:
    研究了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不同播期对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够提高种子出苗率和加快苗期的出叶速度,增加苗高和茎粗,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促进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叶片干物质的积累,保证了苗齐苗壮,为后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晚播条件下,由于病虫害加重,造成苗体素质较差。初步得出临奥4号品种在当地的最适播期为3月28日。
    36  辽宁玉米-油菜复种模式的初步研究
    何余堂; 刘岩; 马春颖; 孟良玉
    2006, 14(3):123-125.
    [摘要](1140) [HTML](0) [PDF 0.00 Byte](1512)
    摘要:
    利用裂区试验设计,对玉米收获后复种油菜的栽培技术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复种油菜可延长土壤绿色覆盖时间,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油菜用作绿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性能。油菜生长速度快,可作为蔬菜开发,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7  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邢跃先; 李凤海 邢跃先; 檀国庆; 张妤; 吴凤新; 蔡鑫茹; 王玉贞
    2006, 14(3):126-128.
    [摘要](1347) [HTML](0) [PDF 0.00 Byte](1602)
    摘要:
    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域内,全面了解本地的光照、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选用适合当地熟期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玉米杂交种,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精耕细作、科学施肥、科学管理和创建高产群体,是获得玉米高产的保证。
    38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 Ⅲ. 玉米营养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永科; 何仲阳; 马永平 孙茂; 张雪君; 吴金平
    2006, 14(3):129-132.
    [摘要](1253) [HTML](0) [PDF 0.00 Byte](1785)
    摘要: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 cm等行条播、50 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个体营养面积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实施50 cm行距条播,在密度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增产极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活动。
    39  普通玉米单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配套利用模式分析
    刘明; 张洋; 张宝石 姜海鹰
    2006, 14(3):133-136.
    [摘要](711) [HTML](0) [PDF 0.00 Byte](1484)
    摘要:
    以生产上主栽的20个普通玉米单交种为测验种,以4个高油品种为被测系,利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被测系油分的配合力及油分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高油115、高油202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与普通玉米单交种杂交当代子粒的油分值较高,是普通玉米高油化较好的授粉者;高油298、高油6可以与沈单15、辽单37、丹2109等油分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普通玉米单交种作配套组合,来提高普通玉米的油分;油分配合力较差的普通玉米沈单16、农大62、唐玉10等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子粒的油分值并没有达到含油量5%的标准,它们不宜作为普通玉米高油化的选择对象。以高油玉米为父本,可以使普通玉米单交种的油分平均提高48%,当代子粒油分值=0.68(母本)+ 0.32(父本)。
    40  喀斯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阮培均; 马俊; 梅艳; 先新
    2006, 14(3):137-141.
    [摘要](602) [HTML](0) [PDF 0.00 Byte](1421)
    摘要:
    运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玉米子粒产量为目标,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研究了杂交玉米毕单9号子粒产量、主要经济性状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得出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4月初播种育苗,采用单株定向移栽。玉米子粒产量≥8 250 kg /hm2的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57 204~63 708株/hm2,施N量291.92~357.71 kg/hm2,施P2O5量187.35~232.65 kg/hm2,施K2O量165.56~224.45 kg/hm2。分析玉米子粒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表明,在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长和粒重,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减小秃尖长,提高单穗粒重,对玉米实现高产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41  玉米杂交种正红2号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的研究
    喻晓坪; 柯永培; 石海春; 袁继超; 谢力 罗付香; 雍远成
    2006, 14(3):142-144.
    [摘要](1063)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新杂交种正红2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优化栽培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号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为58 542.2~75 474.3株/hm2,施氮量为188.50~336.50 kg/hm2
    42  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庆祥; 姜艳超 吕桂兰
    2006, 14(3):145-146.
    [摘要](1822) [HTML](0) [PDF 0.00 Byte](1687)
    摘要:
    试验研究了氮、钾肥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处理的甜玉米鲜穗产量显著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而施钾的3个处理鲜穗产量均显著高于无钾处理的鲜穗产量;钾肥过多会抑制甜玉米子粒中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氮肥中以中氮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最高。氮、钾互作均不显著。
    43  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武际; 郭熙盛; 王文军; 朱宏斌 李孝勇
    2006, 14(3):147-150.
    [摘要](1420) [HTML](0) [PDF 0.00 Byte](1908)
    摘要: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改善了玉米的经济性状,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三季玉米平均产量以处理P90K120(脚标数字为每公顷土壤施用P2O5、K2O的数量,单位为kg/hm2)最高,达到了4 912.7 kg/hm2。肥料效应方程表明,磷肥的增产效应大于钾肥,同时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提高了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
    44  双氰胺在玉米苗期的使用研究
    王洪霞; 孙庆元
    2006, 14(3):151-153.
    [摘要](945) [HTML](0) [PDF 0.00 Byte](1472)
    摘要:
    实验研究了双氰胺在玉米苗期对土壤微生物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的影响,及对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贮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氰胺对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土壤中的霉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双氰胺通过其硝化抑制作用可以延缓铵态氮的硝化速率,使施入的碳铵能较长时间的以铵态氮的形态存在。
    45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夏连胜; 刘树堂; 王万志 王艳华
    2006, 14(3):154-156.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1450)
    摘要:
    基于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夏玉米子粒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增加了43.85%,必需氨基酸较对照增加了49.86%,能明显提高夏玉米子粒中丝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夏玉米子粒氨基酸含量受施肥影响最大的是亮氨酸,其变异系数(CV)为17.13%,最小的是色氨酸,其CV为7.9%。
    46  苏玉19高产群体质量及密肥技术的研究
    陆大雷; 刘萍; 陆卫平; 苏晖; 王继丰; 刘小兵
    2006, 14(3):157-160.
    [摘要](726) [HTML](0) [PDF 0.00 Byte](1394)
    摘要:
    对苏玉19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苏玉19的子粒产量可达到12 400.7 kg/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 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9 000.0 kg/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子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2 778.7+4 158.5x-301.48x2(R2=9 119**),最佳密度为6.90万株/hm2。在适宜密度基础上产量(y)与施氮量(x)的关系为y=5 454.3+37.476x-0.066 9x2 (R2=0.873 5**),最佳施氮量为280.1 kg/hm2
    47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赵宏伟; 邹德堂 付春艳
    2006, 14(3):161-164.
    [摘要](1070) [HTML](0) [PDF 0.00 Byte](1707)
    摘要:
    以不同品种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RuBP羧化酶活性、PEP羧化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有明显影响,不同品种的表现不尽相同,东甜4号和东农早粘以N100处理最为适宜,东农248和四单19则以N200处理较好。氮肥用量与RuBP羧化酶活性、PEP羧化酶活性呈现阶段性相关,不同品种相关程度不同。
    48  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郑铁军; 李宝英; 郭玉莲
    2006, 14(3):165-166.
    [摘要](1089) [HTML](0) [PDF 0.00 Byte](1553)
    摘要: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对采自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生产区的3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分化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同一玉米自交系(品种)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哈尔滨、佳木斯和肇东的3个菌株对Mo17和维27的发病率为0~5%,哈尔滨的菌株对龙抗11的发病率为9.4%。相对比较而言,佳木斯和肇东地区的菌株致病力稍低。
    49  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研究
    杜学林; 邢光耀
    2006, 14(3):167-169.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479)
    摘要:
    试验对20个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研究,并对其产量损失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中感品种为鲁单981,病情指数为16.10,其余的品种皆为中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等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中、下旬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
    50  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
    赵月玲 陈桂芬; 王越 陈航
    2006, 14(3):170-172.
    [摘要](730)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详细介绍了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结构功能和系统特点。系统实现主要是以WINDOWS XP为操作平台,VC++6.0为程序设计语言,以ACCESS数据库作为本系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实现图文并茂的交互方式,成为指导农民种田的有力工具。
    51  玉米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张中东; 惠国强; 张红梅; 赵力; 何雪峰
    2006, 14(3):173-176.
    [摘要](1109) [HTML](0) [PDF 0.00 Byte](2576)
    摘要:
    对玉米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做了概述,指出了玉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亦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衰老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