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种质创新和商业育种策略
    张世煌
    2006, 14(4):01-003.
    [摘要](1168) [HTML](0) [PDF 0.00 Byte](2205)
    摘要:
    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是玉米育种技术发展的基础,其目标是促进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正趋向于成熟,将大规模地推向育种应用。发展商业育种要明确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还要分析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与亲本之间特殊配合力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产量增长的相对贡献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玉米商业育种要实行循环育种策略。
    2  我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和产业化分析
    罗振锋; 李晓辉
    2006, 14(4):004-006.
    [摘要](1330) [HTML](0) [PDF 0.00 Byte](1669)
    摘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玉米消费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饲用和加工比例明显增加,导致玉米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玉米需求是玉米研究的主要课题,而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我国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奉志高; 吴子恺; 谭贤杰; 赵刚; 王兵伟
    2006, 14(4):007-009.
    [摘要](1407) [HTML](0) [PDF 0.00 Byte](1670)
    摘要: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4  高油玉米S1种子含油率与粒重的相关性及含油率正态性分布研究
    刘丕庆; 张元昶; 杨培忠; 彭懿紫; 卢升安; 黄娇菊
    2006, 14(4):010-013.
    [摘要](1264) [HTML](0) [PDF 0.00 Byte](1754)
    摘要:
    试验以26个不同杂交种F1作为研究材料,测定其后代(S1)果穗单粒重和含油率,并对这两个重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X2拟合优度检验和经验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对每个S杂交种S1(F2)子粒含油率分布的正态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平均单粒重为0.29~0.45 g,变异系数为4.4%~19.4%,含油率为4.52%~10.50%,其后代相对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大(11.02%~27.9%)。只有材料4053-2 S1子粒含油率分布,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都符合正态分布,其它材料S1子粒含油率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含油率与单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5  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罗梅浩; 李潮海; 郭线茹; 刘春元 马保罗
    2006, 14(4):014-016.
    [摘要](1363) [HTML](0) [PDF 0.00 Byte](1147)
    摘要: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6  玉米转基因研究与进展
    王宏伟; 李凤海; 王志斌; 陈志斌; 史振声 邢志远
    2006, 14(4):017-020.
    [摘要](1564) [HTML](0) [PDF 0.00 Byte](1678)
    摘要:
    从玉米转基因的受体选择、遗传转化方法和原理、标记基因的选择、表达载体构建和启动子的选择及玉米转基因研究、生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阐述了玉米转基因研究的进展。
    7  玉米P群自交系与国内传统骨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分析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春原; 郭景伦; 赵久然 陈绍江
    2006, 14(4):021-025.
    [摘要](1099) [HTML](0) [PDF 0.00 Byte](1357)
    摘要: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北京的春、夏两个环境研究了9个P 群自交系及来自我国主要杂种优势群的8个骨干自交系的杂交种的表现。结果表明:P群自交系与我国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改良Reid、改良Lancaster等主要杂种优势类群的8个骨干自交系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杂种优势群。其中P群种质与国内塘四平头群骨干系和旅大红骨群骨干系产量表现突出。P群自交系1127、沈137、1145和齐319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传统骨干系丹340、昌7-2和掖8112的一般配合力为正值而且较高,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此外,还分析了P群自交系与我国传统骨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有效利用P群自交系、提高育种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8  四大玉米杂优类群自交系的全株饲用营养价值分析
    李向拓; 王平; 李发民; 杨金慧; 吴权明; 毛建昌
    2006, 14(4):026-027.
    [摘要](1219) [HTML](0) [PDF 0.00 Byte](1068)
    摘要:
    对我国现行的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25个自交系的全株玉米营养价值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瑞德群的粗蛋白(CP)含量最低,粗脂肪(CF)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居中;兰卡斯特群的ADF含量比其它类群低;塘四平头类群的CF含量最低,NDF和ADF含量却最高;旅大红骨群的NDF含量最低,CP含量最高。单株鲜重、单株干重、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四大类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旅大红骨群与塘四平头群之间的NDF含量有显著差异;ADF含量在兰卡斯特群和瑞德群、塘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9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基因受体系统建立的研究初报
    张颖; 孙庆泉; 刘玉贞; 曹墨菊
    2006, 14(4):028-031.
    [摘要](854) [HTML](0) [PDF 0.00 Byte](1190)
    摘要:
    通过对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幼胚培养,探讨不同基因型、不同培养条件对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自交系在MS和N6不同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的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不同自交系材料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其愈伤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发现N6A培养基为供试材料的最适培养基,18-599(红)为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的基因型。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不同基因型要求的最适培养基存在差异,2,4-D 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影响显著,NAA的添加不能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10  甘蔗DNA导入糯玉米自交系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张慧英; 郝小琴 吕平 庾韦花 王邕
    2006, 14(4):032-034.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1084)
    摘要:
    利用浸种法将外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后代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变异性状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片形状与颜色、叶片的长度与宽度、光合叶面积、百粒重和生育期等。这些变异性状有的具有供体性状,有的产生新的性状,并且在D3代趋向稳定。从D0到D3代连续4代田间性状观察发现,变异植株的株高、穗位高均变矮,叶色浓绿。对D3代稳定株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提高。该方法为改良玉米品质,创造玉米新种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1  普×爆组合不同选系方法选择效果研究
    吴晓军; 台国琴; 李玉玲
    2006, 14(4):035-038.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1095)
    摘要:
    对普×爆(丹232×N04)组合F7、BC1S5和BC2S5后代选系的膨爆特性、穗粒和植株性状表现及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类选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普×爆组合的F1代与爆裂亲本回交可以较快恢复膨爆特性,同时显著改良穗粒性状;不同选系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在后代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各类性状间的关系。
    12  玉米化学诱变材料利用研究 I. F1杂种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杨春蓉; 刘志斋; 蔡一林
    2006, 14(4):039-042.
    [摘要](511) [HTML](0) [PDF 0.00 Byte](925)
    摘要:
    以4个常用自交系作母本,5个经过EMS化学诱变处理并经多代自交纯合的材料作父本,按NCII设计配成20个杂交种,研究了其中3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①杂交种在脂肪含量上的平均表现介于雌亲平均数和雄亲平均数之间;在淀粉含量上既低于雌亲平均数又低于雄亲平均数;在蛋白质含量上既高于雌亲平均数又高于雄亲平均数;②离中优势较为普遍,有53.3%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离中优势,尤其是蛋白质含量,离中优势显著的组合达85%;③有18.3%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超高亲优势,有11.7%的性状-组合存在显著的超低亲优势;④在蛋白质含量上,材料M04003、M04008、M04010所配制的组合几乎都表现出超亲优势,为较好组合。
    13  20份特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的SSR标记研究
    钟昌松; 李琳; 徐利远; 余桂蓉; 杜文平; 蒲志刚
    2006, 14(4):043-046.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1094)
    摘要: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20份特用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15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67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66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43~0.88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75。UPGMA方法聚类分析表明,甜玉米和糯玉米亲缘关系最近,个别爆裂玉米与糯玉米亲缘关系较近,大部分爆裂玉米与前两者的亲缘关系很远。
    14  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的SSR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
    张金渝; 张建华; 杨晓洪; 米艳华; 金航; 肖植文; 孔令明; 肖卿
    2006, 14(4):047-052.
    [摘要](1469) [HTML](0) [PDF 0.00 Byte](2365)
    摘要:
    研究了39个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的SSR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结果显示:①用改良CTAB法得到的玉米DNA的A260/A280为1.82,A260/A230为2.02,其条带清晰,降解少,质量明显优于SDS法;②从所用的国内外63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PIC值高、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20对玉米SSR核心引物;③用8%聚丙烯酰胺电泳在20对引物扩增产物中检测出了171个位点, PIC值为0.855 4,远远高于3%琼脂糖电泳,更适合DUS测试;④建立了DUS标准品种SSR分子指纹图谱,为DNA检测方法在玉米新品种DUS测试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15  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杂交种穗部性状遗传研究
    万立波; 桑健; 臧宏图; 贺长健; 高玉山 万丽红
    2006, 14(4):053-055.
    [摘要](987) [HTML](0) [PDF 0.00 Byte](1035)
    摘要:
    以热带玉米种质和温带玉米种质为材料,对穗部性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在温热杂交种的遗传中起主导作用;②上位效应普遍存在,可用加性-显性-上位模型进行解释,但对总遗传的贡献率在不同性状间有较大差异;③温热自交系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明显。可通过回交的方法增加高值亲本遗传成分含量的途径来利用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
    16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李永洪; 杨跃华; 曾正明; 孔亮亮; 陈国民
    2006, 14(4):056-060.
    [摘要](1209) [HTML](0) [PDF 0.00 Byte](1409)
    摘要:
    试验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等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鲜穗采收期,穗长、双穗率、百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均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穗长(r=0.600 0**)。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双穗率>穗长>百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穗粗>株高。在完熟期,行粒数(r=0.504 2*)、穗粗(r=0.495 9*)与干子粒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子粒产量作用排序为行粒数>穗位高>穗粗>穗长>秃尖长。
    17  10个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孙海艳; 蔡一林; 王国强; 王久光; 樊晋华
    2006, 14(4):061-063.
    [摘要](1154) [HTML](0) [PDF 0.00 Byte](1116)
    摘要: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0个玉米自交系的单株产量等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交51、7922、丹340、自330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黄早四×7922、自330×木4、Mo17×5331、丹340×095、32×7922、自330×交51和丹340×交51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在所有杂交组合中,丹340×交51的产量最高,丹340×095、自330×交51的产量次之,这3个组合可作为潜势组合进一步试验。在选择性状时,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单株产量宜早代选择,行粒数、出籽率、百粒重宜晚代选择。
    18  11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大春; 薛玉梅 张宝石
    2006, 14(4):064-065.
    [摘要](1125) [HTML](0) [PDF 0.00 Byte](1057)
    摘要:
    利用一般配合力较高的玉米自交系作为杂交亲本,同时兼顾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以便组配出强优势组合。组合172×137表现较好,有待进一步对其产量潜力和适应性进行多点、多年鉴定。172、K12、173、137是较理想的自交系。
    19  NCⅡ设计在玉米数量性状遗传模型上的应用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健; 张兴端; 余志江; 向振凡; 张芳魁
    2006, 14(4):066-069.
    [摘要](936) [HTML](0) [PDF 0.00 Byte](1289)
    摘要:
    NCⅡ设计是植物遗传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遗传交配设计。本文应用NCⅡ设计和Hayman的Vr-Wr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玉米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
    20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刘唐兴; 屠乃美
    2006, 14(4):070-073.
    [摘要](438) [HTML](0) [PDF 0.00 Byte](1163)
    摘要:
    在进行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中,利用关联分析法对糯玉米的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糯玉米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位高>株高>生育期>穗长>行粒数>棒三叶叶面积>穗粗>穗行数。明确了各相关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棒三叶叶面积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于穗粗、穗行数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
    21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高油玉米品质及产量变化研究初报
    谷岩; 黄智鸿; 梁煊赫; 包岩; 吴春胜
    2006, 14(4):074-076.
    [摘要](1083) [HTML](0) [PDF 0.00 Byte](1369)
    摘要:
    在吉林省3个不同生态区域种植3种高油玉米:吉油1号、通油1号、春油1号,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高油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和子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域高油玉米的脂肪含量以东部低温地区(吉林)最高,平均含量达到8.90%,长春次之,松原最低;产量变化趋势则不同:长春>松原>吉林。其中子粒脂肪含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正相关。
    22  早熟玉米自交系武314的选育和应用
    师公贤; 张仁和; 杨引福; 单明珠; 王选路
    2006, 14(4):077-078.
    [摘要](1061) [HTML](0) [PDF 0.00 Byte](1028)
    摘要:
    用302D和黄爆粒玉米配成杂交种混粉与黄早四杂交,分别回交1~2次,以此为原始材料组建小群体。交替运用自交选系和群体轮回选择方法,育成早熟、高配合力、抗病性强和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玉米自交系武314。用其组配的杂交种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因而被全国各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早熟种质资源之一。
    23  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的选育及应用
    夏德君; 汤国民; 龙丽萍; 袁堂玉; 王丽; 刘克宁 于立芝
    2006, 14(4):079-080.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998)
    摘要:
    衡白522是从地方品种衡白多穗中自交分离出的糯质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综合性状好、抗病、抗倒和适应性广等特点,用以组配的烟单5号(糯)、苏玉(糯)1号、渝糯1号、渝糯2号等糯质玉米杂交种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24  重金属复合胁迫条件下夏玉米铬元素空间残留研究
    刘增兵; 董树亭; 王空军; 刘鹏; 张吉旺
    2006, 14(4):081-085.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1479)
    摘要:
    采用盆栽形式系统研究了Cr、Cd、Pb、Hg、As 5种重金属元素复合胁迫下玉米植株中铬元素的空间残留。结果表明,玉米各部位铬元素残留浓度随胁迫浓度提高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处理浓度为2K左右时出现峰值。不同基因型处理间铬元素的吸收存在差异,高油115不但在叶片、茎秆中而且在单株中铬元素平均残留浓度高于费玉3号。在铬元素的空间分布中,对照处理之间各部位差异不显著,1K胁迫浓度下除下部叶外其余部位差异不显著,2K、3K、4K处理各品种铬元素的残留为叶片>茎秆,其它部分浓度低。叶片中铬的残留浓度以下部叶>中上部叶片,中上部叶片之间差异不显著。茎秆中铬的残留浓度与叶片中铬的残留浓度规律相似。子粒与其它(轴和苞叶)铬残留浓度随重金属复合胁迫浓度提高略有增加,但浓度低于叶片和茎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5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
    王立春; 谢佳贵; 王秀芳; 张国刚; 尹彩侠; 侯云鹏
    2006, 14(4):086-089.
    [摘要](933) [HTML](0) [PDF 0.00 Byte](1098)
    摘要:
    通过两个高油玉米品种与5个普通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授粉,研究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直感效应,增加了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变了淀粉含量。与通油1号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产量均增加,增加幅度最高的是吉单180,其经济效益也最大。与四油199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除吉单180外,产量均降低,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吉单180。由此可见,高油玉米通油1号比四油199更适合与普通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而吉单180是与高油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最为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
    26  La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王瑞妍; 刘冰; 杨丽 周青
    2006, 14(4):090-092.
    [摘要](1281) [HTML](0) [PDF 0.00 Byte](1121)
    摘要:
    以水培法研究La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0~100 mg/L Cd使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下降9.5%~24.9%,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含量及质膜透性及CAT活性增加 20.5%~37.2%、16.9%~53.8%、18.9%~35.3%和28.6%~67.1%。适量的La预处理使叶绿素含量下降1.1%~15.5%,使MAD、超氧阴离子、细胞质膜透性及CAT活性上升2.5%~22.8%、4.9%~20.9%、1.7%~24.6%和11.3%~36.0%,变化小于Cd组。表明适量的La能缓解Cd对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且对浓度为50 mg/L的Cd胁迫的缓解效果优于浓度为100 mg/L的Cd胁迫。玉米幼苗对低剂量的Cd胁迫伤害有自修复能力,适宜浓度的La可使玉米幼苗修复低剂量的Cd胁迫伤害的程度提高,进程加快。
    27  30%己乙水剂对玉米叶片光合酶活性与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董学会; 李建民; 何钟佩; 段留生; 李召虎
    2006, 14(4):093-096.
    [摘要](1099) [HTML](0) [PDF 0.00 Byte](1209)
    摘要:
    在玉米拔节前叶面喷施玉米专用调节剂30%己乙水剂,能够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PEP羧化酶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ATP含量,特别是显著地提高了子粒灌浆初期的穗位叶光合活性。与对照相比,喷施玉米专用调节剂能加速14C同化物的输出速度,在拔节期提高同化物向根系分配的比例,减少向茎秆分配的比例;在子粒灌浆期提高同化物向根系和产量器官的输出比例,降低向茎叶分配的比例。以上结果表明,玉米专用调节剂能够提高叶片光合速度、加快同化物输出速度、促进同化物向根系和产量器官输出,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28  不同剂量的低能N+离子束照射对玉米种子当代幼苗期性状的影响
    常胜合; 苏明杰; 吴玉萍; 秦广雍 舒海燕 陈彦惠
    2006, 14(4):097-099.
    [摘要](1177) [HTML](0) [PDF 0.00 Byte](1155)
    摘要:
    以豫玉32和豫玉33干种子为原始材料,用低能N+离子注入,观察并记载低能N+离子注入玉米干种子后对当代玉米幼苗期几个性状的影响。发现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对相同剂量的N+离子注入的敏感程度不同;低能N+离子对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根长、株高都有很大的影响;从玉米防倒伏的角度考虑,发现1.0×1017 ion/cm2可能是对豫玉33和豫玉32进行诱变的最佳剂量,为下一步大规模地开展玉米低能N+离子诱变打下了基础。
    29  等渗胁迫下NaCl和PEG对玉米幼苗伤害的研究
    时丽冉; 芦站根; 白丽荣; 崔兴国
    2006, 14(4):100-103.
    [摘要](1108) [HTML](0) [PDF 0.00 Byte](1181)
    摘要:
    用等渗的NaCl和PEG处理玉米3叶期幼苗,胁迫后连续5 d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NaCl和PEG处理均会引起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上升、脯氨酸含量增大、渗透势降低,并且SOD和POD活性升高。相比较而言,NaCl胁迫引起的伤害大于PEG引起的伤害,但二者变化规律不同,说明二者在胁迫机制上存在差异。
    30  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
    张建华; 马义勇; 王振南; 齐晶
    2006, 14(4):104-106.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1462)
    摘要:
    通过对玉米和大豆间作系统中玉米的某些光合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种植方式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表现为较单作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从整个生育期来看,4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基本一致,都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在抽雄期和灌浆期达到一个高峰,然后下降,但间作玉米下降的幅度要小于单作玉米。说明间作方式改善了玉米的光合作用条件,增强了玉米的光合能力。
    31  密度及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章建新; 蔡晓妍; 王爽; 秦维虎 崔淑华
    2006, 14(4):107-110.
    [摘要](1237) [HTML](0) [PDF 0.00 Byte](1297)
    摘要:
    以农大1027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别研究了5种密度及不同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生长期82 d)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6万~18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而饲用营养品质却随密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和品质最优的密度不一致,优质时的 密度显著低于高产时的密度。在密度9万~12万株/hm2条件下,可以获得产量高、品质较优的青贮玉米。适当提高收获高度可以明显改善青贮玉米的饲用营养品质。
    32  不同玉米品种间、混种植栽培的技术探讨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张喜华
    2006, 14(4):111-113.
    [摘要](1303) [HTML](0) [PDF 0.00 Byte](1569)
    摘要:
    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对玉米不同单交种混种、间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做了探讨。论述了新型的群体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当代杂种优势等理论基础,研究了品种的遗传背景、农艺性状、形态学特性、生理生态差异和抗逆性等栽培技术方面的技术问题。
    33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种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刘武仁; 郑金玉; 冯艳春; 刘凤成; 罗洋; 李伟堂 邹凤志 李桂梅
    2006, 14(4):114-116.
    [摘要](1135) [HTML](0) [PDF 0.00 Byte](1060)
    摘要:
    通过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行间深松作业,结合不同方式秸秆还田的试验研究,明确了玉米宽窄交替休闲种植土壤水分变化的量化指标及在不同深松深度与宽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地区,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行间进行深松作业,建立了土壤水库,可有效蓄积夏秋降雨。
    34  春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比较研究
    刘玉涛; 邱振英; 王宇先; 赵世宽; 张树权; 连永利; 于桂霞; 于海林; 臧晓霞
    2006, 14(4):117-120.
    [摘要](689) [HTML](0) [PDF 0.00 Byte](1246)
    摘要:
    利用抗旱棚盆栽、小区、大田对春玉米常规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抗旱性鉴定中胚根数、植株高度、ASI、保绿度、耐旱系数、RI(抗旱指数)和RI(修)可作为春玉米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3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热状况及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丽娟; 于海秋; 刘恩才; 王晓光; 曹敏建
    2006, 14(4):121-124.
    [摘要](1140) [HTML](0) [PDF 0.00 Byte](1248)
    摘要:
    针对辽宁省中西部地区春旱频繁及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用1∶2轮耕、1∶1轮耕、铁茬垄侧播种、铁茬茬间播种、铁茬茬间播种覆盖、保墒蓄水耕作及灭茬后原垄播种(对照)等耕作措施,研究其对玉米苗期土壤水热状况及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铁茬茬间播种覆盖更加明显;不同耕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温度从整体上表现为留茬覆盖<留茬<灭茬;1∶2轮耕的幼苗干物重最大;铁茬茬间播种处理的幼苗性状明显优于其它耕作措施。
    36  玉米氮高效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陈范骏; 米国华; 张福锁
    2006, 14(4):125-128.
    [摘要](1062) [HTML](0) [PDF 0.00 Byte](1334)
    摘要:
    在氮高效自交系筛选工作的基础上,利用NC-Ⅱ设计的材料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同时探讨氮高效育种中亲本选配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氮高效类型中氮高效的生理机制各有特点,试验结果可以分为以吸收效率为主和以利用效率为主的两种杂交组合。总结亲本组成规律,氮高效组合的组配可分两大类型:①主要决定于母本的吸收和利用效率;②父母本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互补。所以,在氮高效育种中,要注重对母本氮效率性状的选择,尤其是氮吸收效率的选择以及亲本间氮效率性状的优势互补。在低氮条件下,注重选择母本穗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父本的穗粒重、百粒重、穗粒数、株高、棒三叶叶面积等性状,同时考虑亲本的综合农艺性状,使氮高效组合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更强。
    37  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肥料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黄绍敏; 宝德俊; 皇甫湘荣; 介晓磊
    2006, 14(4):129-133.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1163)
    摘要:
    通过14年10个不同施肥方式在玉米品种郑单8号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前茬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的处理玉米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为42%、40%、40%、99.3%和95.6%,比前茬施化肥的处理分别高17.6%~23.5%、25%、46%~52%。没有N、P配合的其他化肥处理N、NK、PK对肥料的利用率均最低。肥料用量愈大,肥料利用率愈低,MNPK处理N、P、K的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是1.5MNPK处理的1.2倍、1.4倍、1.3倍。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与氮肥利用率大小基本相等,但14年一直有累加效应。磷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SNPK=MNPK>NPK>1.5MNPK>NP>PK。钾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SNPK>MNPK>1.5MNPK>NPK>PK>NK。
    38  陕单8806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张仁和
    2006, 14(4):134-137.
    [摘要](1188) [HTML](0) [PDF 0.00 Byte](1243)
    摘要:
    通过在关中灌区进行陕单8806玉米氮、磷、钾肥料三要素二次混合最优设计的施肥试验,建立了陕单8806高产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效益的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解析,明确了陕单8806在关中灌区氮、磷、钾肥料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筛选出了陕单8806最高产量和最大利润的施肥量及高产高效施肥方案。
    39  玉米弯孢菌毒素理化性质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肖淑芹; 薛春生; 石莹; 高增贵 薛继生
    2006, 14(4):138-140.
    [摘要](1066) [HTML](0) [PDF 0.00 Byte](1065)
    摘要:
    对玉米弯孢菌产生毒素的理化性质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毒素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和可溶性糖;毒素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和叶片致萎程度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与弯孢菌对不同抗性自交系的致病能力基本一致。
    40  玉米穗部不同组织对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抗性研究
    董华芳; 宋伟彬; 代小冬; 李晶晶; 刘春元 吴建宇
    2006, 14(4):141-144.
    [摘要](1385) [HTML](0) [PDF 0.00 Byte](2579)
    摘要:
    2002~2004年采用花丝通道法、钉刺果穗法和针刺果穗深处法3种接种方法,分别将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接种到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花丝、子粒和穗轴上。结果发现,不同穗部组织对这两种菌的抗病性表现不同,同时筛选出花丝和子粒都抗这两种菌并且穗轴抗串珠镰刀菌的优良自交系BT-1。
    41  玉米种质资源苗期抗普通锈病的鉴定与筛选
    姜钰; 董怀玉; 徐秀德
    2006, 14(4):145-147.
    [摘要](1132) [HTML](0) [PDF 0.00 Byte](1114)
    摘要:
    2002~2004年,在田间应用人工喷雾接种的方法对176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玉米普通锈病(Puccinia sorghi Schw.)鉴定,筛选出对玉米普通锈病抗病表现1级、高度抗病(HR)的自交系3份,抗病表现3级、抗病(R)的自交系64份和群体材料10份。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种质对玉米普通锈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玉米种质资源对普通锈病表现抗病或中度抗病,只有极少数的自交系表现高度抗病。加强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对于玉米抗病育种非常必要。
    4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环节的研究
    陈立梅; 豆少辉; 吕宙明; 郭晓勤; 高洁
    2006, 14(4):148-150.
    [摘要](1050) [HTML](0) [PDF 0.00 Byte](999)
    摘要:
    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环节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玉米叶面渗出物对弯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弯孢菌孢子主要在白天飞散;弯孢菌叶斑病较大面积发病田经1个月左右,顺风向可传播约250 m;病害传播梯度模型为xi=159.33·exp(-0.010 3di);病害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
    43  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雷玉明 陈丽
    2006, 14(4):151-154.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1397)
    摘要:
    经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区苗枯病进行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苗枯病是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玉米丝核菌(Rhizoctonia)等多种真菌复合侵染引起,其中河西地区主要以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为主。带菌的种子和土壤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品种抗性差,苗期低温高湿及土壤肥力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选择抗病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加强肥水管理是防治玉米苗枯病的有效措施。其中以种子量0.15%的多菌灵、福美双等拌种,防治效果分别为94.13%、91.32%。
    44  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任转滩
    2006, 14(4):155-157.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798)
    摘要:
    在玉米锈病重发区对部分育种材料的抗锈性进行了观察筛选。根据不同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对玉米锈病的抗病育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45  基于AEZ模型我国农作制区划的玉米产量潜力分析
    蔡承智 Harrij van Velthuizen;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2006, 14(4):158-161.
    [摘要](1146) [HTML](0) [PDF 0.00 Byte](1776)
    摘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1997的统计资料(经多方校正)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玉米生产潜力,并指出了单产最高潜力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的最高产量潜力大约是目前产量的2.5倍,这对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46  玉米雄穗几何造型研究
    肖伯祥; 郭新宇; 郑文刚; 王纪华; 王丹虹
    2006, 14(4):162-164.
    [摘要](1343) [HTML](0) [PDF 0.00 Byte](1986)
    摘要:
    通过对玉米雄穗形态结构的观测分析,提出了基于雄穗形态特征参数的三维形态数学模型及其实现方法。雄穗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拓扑结构设计、分枝造型和小穗造型三个阶段。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感效果,可控性强,可满足雄穗数字化设计的需要。
    47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及对策
    荆绍凌; 孙志超 陈达 孙连双; 陈效杰
    2006, 14(4):165-168.
    [摘要](1354) [HTML](0) [PDF 0.00 Byte](1384)
    摘要:
    概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根据对玉米种质和优势群的划分及杂优模式的利用,提出了种质创新和改良的方法,对构建新的杂优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选育适用于黑龙江玉米杂交种应注意的问题。
    48  试论吉林省玉米未来育种目标的调整
    于明彦; 刘文国 刘丽茹
    2006, 14(4):169-171.
    [摘要](1050) [HTML](0) [PDF 0.00 Byte](1078)
    摘要:
    2005年郑单958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第一大玉米品种。它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应用,是因其聚集了高产稳产、抗病(逆)性强、制种产量高、品质优良、生育期适宜及适应性广等优点。它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吉林省未来的玉米育种应放在高产、稳产、质优、广适、抗病、耐密、制种产量高、生育期适宜等目标的选择上。
    49  河北省春播玉米区域试验试点效应分析
    祝丽英; 陈景堂 周进宝 宋占权 李海军
    2006, 14(4):172-174.
    [摘要](819) [HTML](0) [PDF 0.00 Byte](1020)
    摘要:
    根据1996~2003年河北省春播玉米区域试验资料,对先后承担区域试验的15个试验点判别品种的能力和产量结果的代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试点是理想的试点,4个是较理想的试点;试点产量水平的高低不影响其判别能力和代表性;理想试点组合的判别能力和代表性都高于单个试点。
    50  玉米商业化育种选育目标的探讨
    曹崇金
    2006, 14(4):175-176.
    [摘要](1068) [HTML](0) [PDF 0.00 Byte](1249)
    摘要:
    根据目前许多育种工作者对商业化育种的理解,提出了商业化育种概念,同时结合玉米育种实际,提出进行玉米商业化育种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宜采用的育种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