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科技创新与玉米产业发展
    岳德荣
    2006, 14(5):001-003.
    [摘要](1105) [HTML](0) [PDF 0.00 Byte](1010)
    摘要:
    介绍了我国玉米的经济地位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玉米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科技创新是玉米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玉米科技创新和加快玉米生产的措施。
    2  几个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戚廷香; 梁文科; 张文生
    2006, 14(5):004-008.
    [摘要](1060) [HTML](0) [PDF 0.00 Byte](912)
    摘要:
    运用加性-显性及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2002~2004年的10个玉米自交系和45个F1代组合的10个性状进行了分析,对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杂种F1代的基因型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各性状绝大多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同一组合不同性状的显性效应值和同一性状的不同组合显性效应值有较大差异;从群体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来看,单穗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等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1代各性状的优势明显高于F2代,可达2~3倍。
    3  玉米植株抗旱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王君; 于海秋; 曹敏建 籍秀梅
    2006, 14(5):009-014.
    [摘要](906) [HTML](0) [PDF 0.00 Byte](830)
    摘要:
    利用耐旱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研究了玉米植株抗旱性状在正常条件和水分胁迫下杂种优势的变化,分析了玉米植株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单株叶片数、茎粗、根干重的杂种优势明显;叶片数、雄穗分枝数和单株叶面积的狭义遗传力分别达到62.94%、62.93%和54.00%。株高和叶干重的遗传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
    4  玉米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与鉴定
    张吉海; 高世斌; 潘光堂
    2006, 14(5):020-025.
    [摘要](678) [HTML](0) [PDF 0.00 Byte](813)
    摘要:
    在四川两个生态地区对7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低磷胁迫筛选试验。大田种植条件下,通过对苗期部分性状耐低磷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平均值以及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生物产量、相对株高、相对茎粗以及叶片缺素指数可作为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和评价的指标。根据上述指标,发现178、RP125、99S2052-1、99S2052-2、9809-1共5个自交系在两个试验点都表现出较好的耐低磷特性;9792-2、郑58、9508B等36个自交系在两个试验点都表现出低磷敏感特性;99S2052-3、316158、2396、吉842、20FS207等15个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不稳定。同时还提出了在不同生态地区以偏低含磷量进行大田耐低磷玉米种质的筛选鉴定方法。
    5  利用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郑淑云; 王守才; 刘东占
    2006, 14(5):026-029.
    [摘要](763) [HTML](0) [PDF 0.00 Byte](1090)
    摘要:
    利用SSR标记对64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20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96个等位基因的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4.36个。多态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22~0.86,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61。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可分为8大类群,分类的结果与系谱关系基本一致。
    6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研究进展
    姚文华 谭静; 陈洪梅; 徐春霞; 番兴明
    2006, 14(5):030-034.
    [摘要](1174) [HTML](0) [PDF 0.00 Byte](2213)
    摘要:
    杂种优势群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形成的历史及早期的利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优缺点、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利用、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必要性。
    7  玉米F0代子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李海军; 张丽华; 陈玲; 郑积德; 宋炜; 王宝强; 张动敏; 张文英
    2006, 14(5):035-037.
    [摘要](835) [HTML](0) [PDF 0.00 Byte](35)
    摘要:
    用4个不同来源的自交系花粉分别与4个母本自交系杂交,分析杂交当代子粒中蛋白质、淀粉、赖氨酸含量和百粒重的当代杂种优势。试验结果表明:当代子粒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和百粒重均存在当代杂种优势。其中F0子粒中蛋白质当代杂种优势最高达54.1%。
    8  多重引物SSR技术鉴定玉米杂交种子纯度的研究
    吴明生; 贾希海; 律宝春; 田雷
    2006, 14(5):038-040.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1234)
    摘要:
    采用热碱法提取玉米种子DNA,并且运用多重引物(3对SSR引物)PCR对其进行SSR扩增,进行种子纯度鉴定。结果表明:①利用热碱法可以实现玉米种子的DNA快速提取,同时降低了检测成本;②利用三重引物PCR技术降低了检测结果的误差,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推动SSR技术在玉米种子纯度鉴定中的推广和应用。
    9  玉米营养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石海春; 柯永培; 牛应泽; 袁继超; 余学杰; 赖仲铭; 杨志荣
    2006, 14(5):041-015.
    [摘要](615) [HTML](0) [PDF 0.00 Byte](953)
    摘要:
    研究14份玉米自交系及其采用7×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49个F1组合的营养品质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普通玉米多数营养品质性状及产量中亲值与其F1平均值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实践上应注意选择高值亲本;主要营养品质性状之间、单株产量与大多数营养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它们的配合力效应值间呈正相关趋势,通过性状相关可间接选择;普通玉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多数营养品质性状及其配合力可以同步聚合,但要同步改良其蛋白质品质及其配合力还存在较大困难。
    10  玉米龙早群的轮回选择效果及应用研究
    张建国; 曹靖生; 史桂荣; 郭晓明; 赵伟; 李树军; 蔡泉
    2006, 14(5):046-048.
    [摘要](831) [HTML](0) [PDF 0.00 Byte](1225)
    摘要:
    对一个由本课题组创造的系统材料组成的基础群体进行了轮回选择,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选育优良自交系,对群体的自身产量及测交效果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0与C1的群体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测交增益明显;C2与C0、C1比较产量有了显著提高。经轮回选择后,群体内方差没有出现减小的现象。分别从C0及C1中选出的两个自交系龙早1564和龙早1337配合力较高,进一步证明了轮回选择的应用价值。
    11  TOPSIS分析法在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孙志超; 荆绍凌; 刘文国
    2006, 14(5):049-051.
    [摘要](828) [HTML](0) [PDF 0.00 Byte](992)
    摘要:
    在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中,对杂交种的评价尤为重要。TOPSIS分析法在玉米杂交种评价中具有简单、适用的特点,能够全面、合理、准确地对某几个评价对象(或指标)进行优劣排序。应用此方法对21个品种的产量和性状进行评价,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行加权分析,最后得出这些品种的贴近度顺序。
    12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
    张健; 张兴端; 晏庆九; 霍仕平; 余志江; 向振凡; 张芳魁 彭方明 熊闻霞; 陈克富
    2006, 14(5):052-055.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1120)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5年重庆市玉米区域试验平丘A组中的9个参试品种(组合)的13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沈鸿一号综合性状最好(r=0.873 1),华试301(r=0.862 6)、沈鸿三号(r=0.791 0)综合性状较差。
    13  20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模糊综合评价
    荆绍凌; 孙志超 赵树仁 郭昕
    2006, 14(5):056-058.
    [摘要](929) [HTML](0) [PDF 0.00 Byte](1222)
    摘要:
    以20个中晚熟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性状为评价单元,通过选用合适的隶属函数对评价因素进行描述并赋予各因素适当的权重,对各品种进行了评价,并排出各参试品种的优势,为鉴定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14  6048多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马春红; 刘子会; 李运朝; 李广敏 李九云 陈霞; 郑彦平 翟彩霞
    2006, 14(5):059-060.
    [摘要](993) [HTML](0) [PDF 0.00 Byte](817)
    摘要:
    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群的S、M、R与21A及C群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6048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株率与单株不育率均达100%,不育性稳定。6048可作为在玉米雄性不育育种和生产应用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资源,应用前景广阔。
    15  优质高产糯玉米单交种苏玉糯5号的选育
    陆虎华; 陈国清; 薛林; 黄小兰; 印志同; 石明亮; 胡加如
    2006, 14(5):061-063.
    [摘要](898) [HTML](0) [PDF 0.00 Byte](824)
    摘要:
    苏玉糯5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自选系通系5号为母本,通366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各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苏玉糯5号高产、稳产、优质,是具有推广价值的白糯玉米新品种。
    16  R-ms “临高油1号”转育及超油化生产研究
    王向东; 高根来; 宁慧云; 甄胜虎; 张风琴
    2006, 14(5):064-065.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1130)
    摘要:
    近几年来,高油玉米种质利用已经进入实质应用阶段,高油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已经通过审认定的高油玉米品种有高油115、春油1号、吉油1号等10多个品种,山西省在2003年有两个高油玉米新品种通过了审定。高油玉米种质利用技术也将随着高油玉米研究的深入,从单交种技术逐步发展为以不育行普通杂交种授以高油玉米花粉的遗传三利用技术。临高油1号的选育、不育型临高油1号转育及超油化生产技术研究,使山西省高油玉米种质利用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高油玉米商品粮的含油量超过10%的育种目标成为可能。该技术在今后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17  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条件下玉米生物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研究
    薛菁芳; 汪景宽; 李双异; 祝凤春; 陈书强
    2006, 14(5):066-070.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894)
    摘要:
    通过对连续18年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使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地膜覆盖比裸地栽培有更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当地膜覆盖到一定年限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各肥料处理表现为施有机肥比施氮肥效果要好,有机肥与氮肥搭配(1∶1)施用比单一施用氮肥要好。肥料施用量加倍后多数处理间产量增加显著。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增加了玉米的茎、叶、穗轴和根的干物重,而覆盖一定年限后根系干物重却开始显著降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提高了子粒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而降低了根系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
    18  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
    王汉宁; 张金文; 冯玉兰 孔维萍
    2006, 14(5):071-073.
    [摘要](1025) [HTML](0) [PDF 0.00 Byte](866)
    摘要:
    利用综3、87-1、郑58、昌7-2、137和K12等6个骨干自交系玉米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建立再生体系。结果显示,2,4-D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是必需的,浓度在2.0~2.5 mg/L;6-BA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但能促进幼胚直接长芽、长根,尤其以郑58最明显。材料综3、郑58、K12诱导愈伤组织比较容易,诱导率均≥85%;材料137和87-1表现中等,诱导率约在50%~60%;材料昌7-2表现最差,愈伤组织诱导率≤25%。
    19  对温、热带玉米杂交后代RIL的评价及其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程芳芳; 王翠玲; 库丽霞; 吴连成; 侯本军; 陈彦惠
    2006, 14(5):074-077.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831)
    摘要:
    分析了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及其衍生的F6重组家系(RIL)在中纬度和低纬度生态环境下的生育性状,对来自于同一亲本材料的F6重组家系和F3家系做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热带、亚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在郑州长日照和三亚短日照条件下,F6重组家系的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和叶片数等光周期敏感指数均表现出数量遗传特点。F6重组家系的平均值接近双亲平均值,有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家系;F3家系通过随机选择连续自交到F6代后,生育期稍有提前,植株和穗位降低,变异范围扩大。因此,F6重组家系群体可以用于进行QTL定位分析。长、短日照两种条件下F6重组家系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与F3家系的相关系数极显著,F6重组家系各性状变异范围与F3家系相比均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说明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杂合基因型家系在群体中的比例逐步减小,显性、隐性纯合基因型的家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20  栽培方式与作物群体结构对寒地春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杨克军 李明; 李振华
    2006, 14(5):078-083.
    [摘要](1230) [HTML](0) [PDF 0.00 Byte](1291)
    摘要: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21  蔗糖基聚合物对玉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何英姿 魏远安; 姚评佳 吕鸣群
    2006, 14(5):084-086.
    [摘要](942) [HTML](0) [PDF 0.00 Byte](944)
    摘要:
    试验用浓度为2%的蔗糖基聚合物水溶液在玉米各个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玉米叶片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基聚合物能明显提高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同时降低叶片的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减少呼吸消耗,增加玉米子粒产量。
    22  夏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张文英; 栗雨勤; 马俊永; 谢俊良; 彭海成; 卜俊周; 李建兵 杨国航 李运朝
    2006, 14(5):087-090.
    [摘要](1236) [HTML](0) [PDF 0.00 Byte](837)
    摘要:
    在玉米种子的萌发期、苗期以及全生育期调查了玉米五大杂种优势群的抗旱性表现,同时对全生育期的抗旱性与其它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的抗旱性与群的划分没有直接联系,在以后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时应当适当考虑种质的抗旱性;玉米全生育期的抗旱性与胚芽长和胚芽干重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指示指标;玉米苗期的抗旱性代表指标是反复干旱后的成活率。在筛选玉米自交系时,应注重选用胚芽长和胚芽干重高的材料。
    23  稀土La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
    刘冰; 周青
    2006, 14(5):091-93.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760)
    摘要:
    以水培和ICP-AES法研究了稀土La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矿质元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d胁迫对于玉米幼苗吸收和积累矿质元素影响很大,并且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影响程度趋于显著。在玉米幼苗上喷施适量浓度LaCl3(20 mg/L)能减少Cd的积累,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
    24  高产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分析
    曹娜; 于海秋; 王绍斌; 于挺; 曹敏建
    2006, 14(5):094-097.
    [摘要](1337) [HTML](0) [PDF 0.00 Byte](1120)
    摘要:
    以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高产玉米群体的产量增加源于肥水管理与综合栽培技术创建了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在追求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使之尽早达到最佳状态、减少前期光能漏射损失的同时,保证了叶片维持较长的功能期,尤其在吐丝至乳熟期间。高产玉米群体在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为4.0~4.6,乳熟期不低于3.2,吐丝期平均净光合速率(CO2)为31.2 μmol/(m2·s)。
    25  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幼苗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马二培; 黄勇; 刘媛媛; 李潮海; 杨青华
    2006, 14(5):098-100.
    [摘要](959) [HTML](0) [PDF 0.00 Byte](1081)
    摘要: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幼苗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丁二酸浸种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增加生物量,改善根部性状,提高幼苗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用200~400 mg/L浓度的丁二酸浸种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为12.20%~12.50%。
    26  石灰抑制重金属铅影响玉米根系效应的研究
    顾红; 高永刚; 于英楠; 李建东; 赵煊赫
    2006, 14(5):101-103.
    [摘要](820) [HTML](0) [PDF 0.00 Byte](1017)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施用石灰改良条件下,重金属铅污染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铅通过破坏根尖细胞超微结构来抑制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通过石灰处理的土壤提高了铅污染土壤的pH值,降低了铅的活动性,抑制了玉米根尖细胞对铅的吸收,降低了重金属铅对玉米根尖细胞的危害。
    27  垄作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徐成忠; 杨洪宾 孔晓民 闫璐 王法宏
    2006, 14(5):104-106.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949)
    摘要:
    利用中早熟品种济宁202,于垄作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的夏玉米根系发达,茎基部节间缩短,穗位高及其相邻节间变长,株高降低,叶面积系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穗粒数多,百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优于传统平作,增产显著。
    28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潘丽艳; 魏湜; 王振华; 孙德全; 林红; 李绥艳; 马延华; 黄会清
    2006, 14(5):107-110.
    [摘要](704) [HTML](0) [PDF 0.00 Byte](1014)
    摘要: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7.0~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黑饲1号在6万株/hm2时产量较高;龙辐208在7万株/hm2种植条件下,其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较高,尤其干物质产量最高;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中原单32可作为粒用玉米种植推广。
    29  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路海东; 薛吉全; 马国胜 赵明
    2006, 14(5):111-114.
    [摘要](1114) [HTML](0) [PDF 0.00 Byte](1398)
    摘要:
    对3个综合性状突出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水平下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适宜的高产栽培密度不同,陕单8806和郑单958在6万~7.5万株/hm2,不能低于6万株/hm2,京科519在6万株/hm2左右,不能高于7.5万株/hm2。这3个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区的高产栽培群体性状指标为LAI在5.5左右,GAR在14.0 g/m2·d以上,吐丝期全株的光能截获量在92%以上,穗位以下叶的光能截获量不低于14%。
    30  不同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杨耿斌; 谭福忠; 刘兴焱; 杨广东; 何长安 王新江
    2006, 14(5):115-117.
    [摘要](971) [HTML](0) [PDF 0.00 Byte](1010)
    摘要:
    青贮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子粒的产量与品质,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玉米子粒中蛋白质、脂肪的低含量与最高产量相对应,但玉米子粒中蛋白质、脂肪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相对应。
    31  人工草地青贮玉米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于婵; 朝伦巴根; 高瑞忠; 柴建华
    2006, 14(5):118-122.
    [摘要](727) [HTML](0) [PDF 0.00 Byte](1209)
    摘要:
    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人工草地种植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对两年灌溉试验数据应用FAO-56双作物系数法模拟计算了不同试验处理的青贮玉米实际需水量(蒸散量)。研究了需水量与玉米鲜物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产量最高为原则确定了干旱地区青贮玉米高效用水灌溉制度。
    32  氮肥对夏玉米子粒不同部位重量的影响
    魏亚萍 王璞
    2006, 14(5):123-126.
    [摘要](944) [HTML](0) [PDF 0.00 Byte](833)
    摘要:
    对玉米子粒不同部位进行划分,从粒位角度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夏玉米子粒中下部和上部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下部子粒是单穗重量的主要构成部分。不同氮肥运筹对上部子粒重量的影响大于中下部子粒;增加上部子粒重量对提高单穗重量意义重大。在所有氮肥处理中,以基肥施氮45 kg/hm2+雌穗小花分化期施氮135 kg/hm2的单穗总重量最高。
    33  不同施钾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韩立军
    2006, 14(5):127-129.
    [摘要](1083) [HTML](0) [PDF 0.00 Byte](1197)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鞘干物质重与施用钾肥有关,在子粒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蜡熟期叶、鞘干物质重均呈下降趋势;茎秆和地上干物质总重量与钾肥水平有关,干重随生育进程推进而增加;钾肥用量在0~180 kg/hm2水平内,玉米产量随钾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当钾肥用量达240 kg/hm2水平时玉米产量则下降。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180 kg/hm2施钾肥水平玉米产量最高。
    34  植物氨基酸液肥对甜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吴玉群; 史振声; 陈凤玉; 王超男; 王志斌 李荣华
    2006, 14(5):130-133.
    [摘要](1151) [HTML](0) [PDF 0.00 Byte](1292)
    摘要:
    在施氮量减少40%的条件下,通过用植物氨基酸液肥拌种、拌种加叶面喷施使甜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发生明显变化。植物氨基酸液肥有促进甜玉米生长发育、增强生理活性、改善穗部性状、提高商业品质和加工品质的作用。试验还表明,施用植物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氮化肥的作用。
    35  玉米优化施肥模式的研究
    边秀芝; 任军; 刘慧涛; 阎孝贡; 武巍 宋春玲
    2006, 14(5):134-137.
    [摘要](845) [HTML](0) [PDF 0.00 Byte](1087)
    摘要:
    通过常规施肥模式下磷、钾用量基础上的氮肥用量试验;氮、磷用量基础上的钾肥试验;氮、钾和密度的三个因素试验及优化施肥模式与常规施肥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优化施肥模式对提高氮肥肥效、增加玉米产量具有显著作用。
    36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鉴定技术研究
    王桂清 陈捷
    2006, 14(5):138-142.
    [摘要](671) [HTML](0) [PDF 0.00 Byte](1191)
    摘要: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鉴定方法、接种方法和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较好;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以对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对于玉米灰斑病菌来说,高粱粒灌心方法是抗性鉴定的首选方法。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土壤条件特别是N、P肥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均可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N、P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37  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李磊鑫; 黄瑞冬
    2006, 14(5):143-145.
    [摘要](1010) [HTML](0) [PDF 0.00 Byte](798)
    摘要:
    对1999~2005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和审定品种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品种的整体抗性不断提高,但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抗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38  我国春玉米区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初步研究
    肖淑芹; 牟连晓; 薛春生; 高增贵 邢志远
    2006, 14(5):146-148.
    [摘要](693) [HTML](0) [PDF 0.00 Byte](1731)
    摘要:
    利用鉴别寄主技术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瓦房店、吉林省的公主岭和河北省的保定市。
    39  世界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路立平; 赵化春; 赵娜; 刘志全; 沈海波
    2006, 14(5):149-151.
    [摘要](1294) [HTML](0) [PDF 0.00 Byte](1039)
    摘要:
    概述了20年来世界玉米生产发展情况、世界玉米产区分布,探讨了世界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
    40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状况分析与研发对策
    赵伟
    2006, 14(5):152-156.
    [摘要](1209) [HTML](0) [PDF 0.00 Byte](935)
    摘要:
    “七五”至“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了181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占74.6%;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育成的品种占67.4%。民营研究所育成的品种在逐步增加。20年来品种子粒的商品品质有较大改善,但营养品质变化不大。育成品种的数量虽多,但突破性品种较少。根据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发对策。
    41  杂交玉米推广与种业发展
    张志国
    2006, 14(5):157-158.
    [摘要](943) [HTML](0) [PDF 0.00 Byte](1137)
    摘要:
    通过杂交玉米推广对种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国内外杂交玉米推广主要模式和成功范例进行论述,对玉米杂交种选育与杂交种推广、玉米杂交种推广与种子产业化以及育、繁、推体系建设和玉米种业发展等进行分析讨论,以引起广大育种家和种子企业对杂交玉米推广问题的关注,促进玉米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2  山东省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王庆成; 李宗新; 刘霞 柴兰高
    2006, 14(5):159-162.
    [摘要](1389) [HTML](0) [PDF 0.00 Byte](1200)
    摘要: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玉米供需状况、玉米价格变动情况和玉米生产概况,分析了山东省的玉米生产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山东省玉米生产的基本思路和提高玉米产量的途径。
    43  山西省玉米生育前期降水概率与特征分析
    钱锦霞 王振华 赵桂香
    2006, 14(5):163-165.
    [摘要](1104) [HTML](0) [PDF 0.00 Byte](1144)
    摘要:
    利用山西省春玉米区95个气象站1971~2005年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影响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降水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第一场透雨多数年份出现在适播期内,且有提前的趋势,有利于玉米播种出苗,但各站无透雨年出现几率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苗期降水变化较大且严重不足,对玉米苗期生长利少弊多。
    44  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徐燕; 徐茜; 余鸿燕; 霍士平; 张兴端; 向振凡; 晏庆九
    2006, 14(5):166-169.
    [摘要](923) [HTML](0) [PDF 0.00 Byte](1118)
    摘要:
    对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穗轴色素提取简便,提取率为10.85%;色素的耐光、耐热性较好;耐氧化性、还原性较差;葡萄糖、蔗糖、氯化钠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5  吉林省玉米杂交种商品品质概述
    苏桂华; 金明华; 苏义臣; 李文明; 王秀芬 刘阵库
    2006, 14(5):170-172.
    [摘要](902) [HTML](0) [PDF 0.00 Byte](810)
    摘要:
    通过对2004年吉林省市场上推广的134个品种的商品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商业杂交种大多数容重都达到了国标二级标准,但晚熟品种整体水平较低。供试品种的子粒平均含水量37.1%。随着熟期的延长,含水量不断增高。
    46  
    2006, 14(5):173-176.
    [摘要](250) [HTML](0) [PDF 0.00 Byte](307)
    摘要:
    47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谭静; 陈洪梅; 徐春霞; 黄云霄; 吕洪斌; 汪燕芬
    2006, 14(5):0015-019.
    [摘要](699) [HTML](0) [PDF 0.00 Byte](1265)
    摘要:
    普通玉米蛋白质品质差,以改良玉米蛋白质品质为目标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一直是玉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利用o2基因改善玉米蛋白质品质的育种历程,重点介绍了QPM的营养价值、遗传基础、种质选育和应用以及分子标记应用于QPM辅助育种,分析了目前QPM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杂种优势研究滞后和QPM品种抗逆性差、适应性窄等问题,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展望了QPM的重大应用前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