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从植株形态指标评价玉米育种方向
    佟屏亚
    2006, 14(6):001-003.
    [摘要](1799) [HTML](0) [PDF 0.00 Byte](119)
    摘要:
    依据田间植株形态指标评价,提出玉米优良品种育种中大穗、中大粒、中矮秆、中高密、中晚熟的发展方向。
    2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
    张世煌
    2006, 14(6):004-006.
    [摘要](1756) [HTML](0) [PDF 0.00 Byte](2116)
    摘要:
    玉米商业育种要求协调高产与稳产的关系,缩小遗传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就要对育种材料和技术路线做出新的选择。循环育种策略的实践基础是统一和简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商业育种满足生产栽培技术进步对品种的需求,追求高效率不断地培育创新型新杂交种,就要采用高密度育种策略。
    3  通过剪叶改变源库关系对玉米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
    马兴林; 王庆祥
    2006, 14(6):007-012.
    [摘要](1432) [HTML](0) [PDF 0.00 Byte](1844)
    摘要:
    2004~2005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大田条件下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材,在授粉后25d和35d将植株全部绿叶剪掉1/2,玉米成熟后对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等营养组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在线性灌浆期改变为源小库大后,单粒淀粉积累量均显著减少,但淀粉百分含量除供试高油品种外则有明显提高;单粒蛋白质积累量均显著减少,同时蛋白质百分含量显著下降;单粒油分积累量显著减少,但油分百分含量变化不大;赖氨酸/蛋白质显著提高,与蛋白质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改变源库关系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的效应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变化受到的影响最大,对源库关系改变的反应最敏感;淀粉百分含量次之;油分百分含量一般不易受源库关系改变的影响,表现稳定。
    4  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定位爆裂玉米子粒蛋白含量QTL
    李玉玲; 王延召; 董永彬
    2006, 14(6):013-016.
    [摘要](1596) [HTML](0) [PDF 0.00 Byte](1720)
    摘要: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的259个F2∶3家系群体,采用SSR标记构建了包含183个标记的爆裂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762.2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6 cM。利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和区间作图方法对子粒蛋白含量进行了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在春、夏播条件下均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1、3、4、6、7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春、夏播条件下都检测到的QTL有 3个,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分别为42.85%和53.19%,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0%~17.70%。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数目分别为2、2、2和6。3个QTL的增效基因均来自丹232,其余QTL的增效基因均来自N04。
    5  源库限制对寒地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明; 王刚; 蒋慧亮; 王成伟; 刘钢
    2006, 14(6):017-022.
    [摘要](1769) [HTML](0) [PDF 0.00 Byte](1764)
    摘要:
    本试验采用4个品种(四单19、本玉9号、DH808、DH3149),2种密度(52 500株/hm2、75 000株/hm2),并在吐丝期分别进行减源限库处理,研究源库限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源处理降低了单株叶面积,也降低了单株干物重。限库处理因库容减少,使得干物质略有增加,但不同品种对源库处理反应不一致。限库处理导致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减源处理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减源限库处理导致平展型玉米子粒的脂肪含量增加,而紧凑型品种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减源处理导致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限库处理的影响相反,导致淀粉含量减少。
    6  环境对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库丽霞; 吴连成; 刘新香; 陈彦惠; 程芳芳; 王付娟; 孟庆雷 赵博
    2006, 14(6):023-027.
    [摘要](1807) [HTML](0) [PDF 0.00 Byte](1843)
    摘要: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在8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和赖氨酸4个玉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和品种与地点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15个品种中,HE-1、HE-2、豫单20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以上,赖氨酸含量高于0.35%,可作为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洛玉1号和郑单18粗淀粉含量在72%以上,可将作为高淀粉工业加工专用玉米品种;HE-1、HE-2的粗脂肪含量在7.5%以上,可将它们作为高油工业加工和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驻马店、郑州和洛阳适宜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商丘、安阳和周口适宜高淀粉工业加工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商丘、新乡和郑州适宜高油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
    7  在构建QPM近等基因系过程中对回交群体的SSR标记选择
    雷开荣; 石春焱; 李明顺; 张世煌; 李新海; 肖木楫; 张德贵; 郝转芳
    2006, 14(6):028-031.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2466)
    摘要:
    优质蛋白玉米(QPM)遗传基础狭窄,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为遗传背景培育opaque-2近等基因系是QPM种质改良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SSR标记技术,以opaque-2基因序列为背景开发的特异SSR引物phi057和umc1066作为标记,对构建中的95个QPM近等基因系回交群体BC1F1和BC2F1进行目标基因选择。结果表明,SSR标记phi057对大多数回交群体中的opaque-2基因的选择是有效的;在少数回交群体,如(多黄29×CA335)×多黄29,SSR标记phi057和umc1066不能区分单株间的基因型变异,针对这些材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或开发新的SSR。
    8  不同世代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研究
    李凤艳; 张兴华; 张仁和 赵永
    2006, 14(6):032-034.
    [摘要](1554) [HTML](0) [PDF 0.00 Byte](1986)
    摘要:
    将5个不同世代38个姊妹系和4个测验种,按NCⅡ设计组配152个杂交组合,对群体选系各世代产量配合力和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姊妹系配合力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即随着自交选择的进行产量配合力逐渐升高,S4代达到最高值,S5代开始下降。S2~S4代是产量配合力严重分离的世代,S3、S4代姊妹系间产量配合力变异大,范围宽,分离重组出高配合力选系的比率高于其它世代,是配合力测定的最佳时期。
    9  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
    王宏伟;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陈志斌 邢志远
    2006, 14(6):035-037.
    [摘要](1678) [HTML](0) [PDF 0.00 Byte](1928)
    摘要:
    试验用9种诱导剂配方处理了15份遗传背景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影响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因素,其中包括材料、诱导剂种类和浓度、处理时期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提高玉米孤雌生殖结实率,并从所选试材中筛选出最佳诱导剂配方为0.1%COL+0.1%DMSO,孤雌生殖诱导率可达0.237%;组合药剂的诱导效果优于单一药剂的诱导效果;最佳处理时期和方法是吐丝前向苞叶内注射诱导剂;最佳诱导孤雌生殖材料为糯玉米杂交种,其次为普通玉米群体材料。
    10  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品种的SSR分析 Ⅰ. 预试品种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评价
    李俊芳; 张雪原; 王守才 孙世贤
    2006, 14(6):038-042.
    [摘要](1518) [HTML](0) [PDF 0.00 Byte](2543)
    摘要:
    建立简单、快速、准确的品种真实性检测技术体系对于农作物品种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SSR技术构建了2004~2005年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参试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根据SSR指纹图谱分析了参试品种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两年参试品种的分子标记差异均在3对引物以上,大多数品种的标记差异在10~12对引物之间,没有发现近似品种。选用19对SSR引物对2005年参试品种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一致性好和比较好的分别占16%和69%,一致性差的和比较差的各占1%。本研究表明,SSR分子标记具备环境的稳定性、品种间变异的可识别性,最小的品种内变异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具有快速、准确、多态性丰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玉米品种真实性和一致性的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1  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的选育与应用
    堵纯信; 曹春景; 曹青; 毕蒙蒙; 董战鲲 张发林
    2006, 14(6):043-045.
    [摘要](2524) [HTML](0) [PDF 0.00 Byte](2445)
    摘要:
    郑单958(豫玉33)在多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抗和适应性广,因而被广泛应用,到2005年底种植面积已累计达900万hm2
    12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折断力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张芳魁; 霍仕平; 张健; 张兴端; 晏庆九; 向振凡; 余志江 彭方明 熊闻霞; 陈克富
    2006, 14(6):046-049.
    [摘要](1619) [HTML](0) [PDF 0.00 Byte](2030)
    摘要:
    以一组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9个茎秆性状与单位体积茎抗折断力(UVSRP)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雄穗主轴长与UVSRP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生物鲜重、穗下茎秆长、茎秆鲜重、穗位高、茎秆长粗比与UVSRP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与UVSRP呈显著负相关;茎粗与UVSRP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秆鲜重、穗下平均节间长、株高和雄穗主轴长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正向直接效应;穗下茎秆长、穗下生物鲜重、茎秆长粗比、茎粗和穗位高对UVSRP的作用表现为较大的负向直接效应。增加玉米的生物产量不能只增加穗下茎秆长或穗下平均节间长。适当的雄穗主轴长可作为选择抗茎折断力强的玉米品种的重要参考性状。
    13  陇东塬区玉米不同发育期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张谋草 张谋草; 黄斌; 王宁珍 李宗; 段金省
    2006, 14(6):050-053.
    [摘要](1640)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分析了陇东塬区玉米单株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7叶以前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与营养器官的生长主要呈正相关,与产量构成因素以负相关为主;7叶以后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不同,叶、叶鞘、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慢-快-慢,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表现为高-低-高。穗的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对产量构成因素呈递增趋势。
    14  9个国外血缘超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测定与分析
    韩福光; 郑锦荣
    2006, 14(6):054-058.
    [摘要](2075) [HTML](0) [PDF 0.00 Byte](2308)
    摘要:
    选用具有国外血缘的T1、T2、T3、M1、M2、M3、R1、R2和R3共9个超甜玉米自交系做被测系,以原有5个自交系B、C、D、6和D2做测验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出F1杂交组合45个,对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芯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10个性状按NCⅡ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配合力测定与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同一性状以及同一自交系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很大,表现正负向两类效应。在甜玉米育种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交系GCA的筛选,还要注重SCA即特定组合的选择。成熟期、株高、穗长和单穗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可以适当早代选择;秃尖、芯粗和穗粗可以晚代选择。
    15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2006, 14(6):059-061.
    [摘要](1675) [HTML](0) [PDF 0.00 Byte](1779)
    摘要: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 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 9)、千粒重(r=0.451 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16  SSR标记在糯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杨勇; 张树光; 王鹏文
    2006, 14(6):062-065.
    [摘要](1097) [HTML](0) [PDF 0.00 Byte](1646)
    摘要: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0份我国主要糯玉米(Zea mays L. ceratina Kulesh)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21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8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60。
    17  玉米DNA指纹数据库建库标准规范的建立
    王凤格; 戴景瑞; 赵久然; 郭景伦; 王璐; 易红梅 原亚萍 孙世贤 吕波
    2006, 14(6):066-068.
    [摘要](1695) [HTML](0) [PDF 0.00 Byte](2352)
    摘要:
    为了保证玉米品种DNA指纹库构建的标准化,从建库标记、检测平台、试剂、样品、评估程序、数据整合、模式库、扩展库和随机盲测9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从而为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大规模的DNA指纹库构建研究奠定基础。
    18  鲜食玉米品种品质评价及标准的探讨
    史振声
    2006, 14(6):069-070.
    [摘要](1312) [HTML](0) [PDF 0.00 Byte](1568)
    摘要:
    根据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对玉米新品种的要求,结合育种科研和生产实践,探讨了鲜食玉米品种品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问题。
    19  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
    孙成韬 焦仁海 番兴明
    2006, 14(6):071-074.
    [摘要](1906) [HTML](0) [PDF 0.00 Byte](2354)
    摘要:
    干旱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玉米抗旱育种是减少干旱造成产量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一些抗旱的玉米种质资源和选育抗旱玉米品种的方法。轮回选择法是玉米抗旱育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进行轮回选择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评价产量性状,通过第二性状进行玉米抗旱辅助选择,引入权重法构建合理的抗旱模型。回顾和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
    20  玉米自交系286-4的利用与改良
    张健;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兴端; 向振凡; 余志江; 张芳魁; 何平 彭方明 熊闻霞
    2006, 14(6):075-077.
    [摘要](1430) [HTML](0) [PDF 0.00 Byte](1807)
    摘要:
    玉米自交系286-4聚合了欧洲寒带玉米种质、南北美洲玉米种质、CIMMYT热带综合种种质和国内温带地方种质的优良基因资源,是一个高配合力、高产、抗病的优良自交系,已成功培育出5个优良杂交种通过省(市)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以286-4为基础材料之一经过群内重组和改良,并选育出了L-41、L-14和L-19等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改良系。
    21  植物线粒体遗传物质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汪静; 荣廷昭; 潘光堂; 曹墨菊; 朱英国
    2006, 14(6):078-082.
    [摘要](1627) [HTML](0) [PDF 0.00 Byte](2314)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母性遗传性状,是杂种优势广泛利用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育性因子的载体,其突变和重组与CMS有直接关系。本文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遗传差异、类质粒、嵌合基因、RNA编辑和核质互作等方面概述了植物线粒体遗传物质与CMS关系的研究进展。
    22  不同温度处理对离体培养玉米子粒发育的影响研究
    张凤路; 孙国伟; 赵国顺; 江亚丽
    2006, 14(6):083-085.
    [摘要](1553) [HTML](0) [PDF 0.00 Byte](1863)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农单5号和农大108为材料,采用玉米子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对子粒发育的影响,并对子粒败育率、粒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对温度影响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与18℃、38℃相比,28℃下子粒发育最好,子粒败育率低、粒重高。在18℃和38℃下,子粒的可溶性糖含量高而淀粉含量低。28℃条件下较适合子粒的发育。
    23  高温对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关键水解酶活性及ATP含量的影响研究
    冯波; 刘延忠 董树亭; 高荣歧; 胡昌浩; 王空军
    2006, 14(6):086-089.
    [摘要](1444) [HTML](0) [PDF 0.00 Byte](2896)
    摘要:
    高温主要通过影响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对玉米种苗转化的生理特性产生影响。高温下水解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各种水解酶活性加强,在整个种苗转化过程中始终能保持较高的能量水平,代谢活动旺盛、贮藏物质降解迅速、新生组织快速获得养分,有利于幼苗的早生快发。
    24  稀土La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冰; 杨丽; 周青
    2006, 14(6):090-092.
    [摘要](1591) [HTML](0) [PDF 0.00 Byte](1829)
    摘要:
    以水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d对玉米幼苗的胁迫伤害及稀土La对Cd伤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Cd胁迫伤害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株高、主根长下降,叶面积锐减,茎叶、根的鲜重以及干重明显下降。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受伤害程度趋向严重。在玉米幼苗上喷施适量浓度LaCl3(20 mg/L)能缓解Cd对玉米幼苗生长造成的伤害。
    25  玉米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与分布
    陈燕; 刘晚苟; 郑小林; 袁洪; 李什全
    2006, 14(6):093-095.
    [摘要](1625) [HTML](0) [PDF 0.00 Byte](1643)
    摘要:
    从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村的玉米园中采集玉米植株及其生长的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Cr)、铅(Pb)、镍(Ni)、铜(Cu)、锌(Zn)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玉米不同器官积累重金属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园土壤受重金属Cr的中度污染;②玉米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Ni>Pb>Zn>Cr>Cu,其中,Ni、Pb、Zn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411、1.892和1.139;③玉米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该种重金属含量。各种重金属在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不一致,玉米茎中的重金属含量偏高,玉米根中的含量较低;④玉米对土壤Cr元素有较强的避性。
    26  玉米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研究
    徐立华; 周柱华; 许方佐; 阴卫军; 邢燕菊 张举仁
    2006, 14(6):096-099.
    [摘要](1510) [HTML](0) [PDF 0.00 Byte](1988)
    摘要:
    用玉米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时,不同基因型在相同2,4-D浓度的培养基上诱导,其诱导率有较大差别,齐319最高;胚龄对诱导率的影响也较大,10 d左右最易诱导,过大或过小均不易诱导胚性愈伤;培养基中2,4-D的浓度对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有极大影响,不同基因型的最大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所需的2,4-D浓度也不相同,一般为0.5~1.0 mg/L。愈伤组织分化时不同基因型所需最适6-BA浓度不同,齐319、515的愈伤组织最适合分化成苗的6-BA浓度为1 mg/L,鲁原341愈伤组织最适6-BA浓度为0.5 mg/L。
    27  玉米叶片总蛋白提取和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
    李冠军; 付凤玲
    2006, 14(6):100-103.
    [摘要](1590) [HTML](0) [PDF 0.00 Byte](3628)
    摘要:
    针对植物组织蛋白质含量较低,有些组分在两性电解质中的溶解性低以及绿色组织中的色素、酚类、醌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干扰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效果的问题,以玉米苗期叶片为材料,对蛋白质裂解液、蛋白质浓度测定体系、等电聚集电泳电压和时间、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等技术参数做了改进。用改进的裂解液提取的蛋白质样品浓度达3.8 μg/μL,比改进前提高90%。通过在浓度测定体系中加入HCl并用裂解液代替超纯水配制标准蛋白,可得到线性更好的蛋白浓度测定标准曲线。用改进后的等电点聚焦电泳的电压、时间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可从玉米叶片总蛋白质样品中分离出963个清晰的蛋白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改进前的技术体系多分离出429个蛋白点。
    28  玉米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杜文平; 徐利远; 余桂容; 王一; 钟昌松
    2006, 14(6):104-107.
    [摘要](1111) [HTML](0) [PDF 0.00 Byte](1694)
    摘要:
    采用36种玉米基因型材料,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接种前冷藏以及田间早期对雄穗注射一定浓度的2,4-D和在接种前用一定浓度的2,4-D浸泡雄穗对出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培养基+N6(微量元素)+2,4-D 2 mg/L+KT 2 mg/L+水解酪蛋白(CH) 500 mg/L+活性炭0.2%+糖12%+琼脂6.5 g的诱导培养基中,36个基因型玉米中只有7个基因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博丰5号在接种前用4℃冷藏7 d出愈率可增加3.71%;SB304在13~14叶期用2,4-D注射雄穗能有效提高其出愈率;金象4号雄穗在接种前用2,4-D浸泡,随着2,4-D浓度的增加或浸泡时间的加长,其出愈率都在增加。
    29  不同收获期青贮玉米品种营养成分的积累与分配
    张瑞霞; 牛敏; 王东儒; 杜桢; 石崇博 刘景辉
    2006, 14(6):108-112.
    [摘要](1663) [HTML](0) [PDF 0.00 Byte](2390)
    摘要: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收获时期营养成分含量与积累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推迟,植株粗蛋白、粗脂肪与粗纤维的积累量增加,但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逐渐降低,粗脂肪无明显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在植株器官中的分配因品种与收获期而异。在开花散粉期收获,粗蛋白分配量表现为绿叶>茎鞘>果穗;乳熟期收获表现为果穗>绿叶>茎鞘。不同收获期粗脂肪的分配表现为绿叶>雌穗>茎鞘。粗纤维随收获期推迟,在绿叶和茎鞘中的分配量递减,而果穗中分配量增加。呼和浩特地区青贮玉米适宜收获期应在乳熟中后期。
    30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常旭虹; 赵广才; 刘利华; 杨玉双 张新德
    2006, 14(6):113-116.
    [摘要](1975) [HTML](0) [PDF 0.00 Byte](8399)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倒伏率升高、百粒重降低、茎粗变细;播期过早过晚对产量、百粒重、穗长均呈降低趋势,且秃尖明显增长。内蒙东部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选用生育期短于130 d的高产型品种、密度为6万~6.5万株/hm2、在4月25日前后播种为宜。试验结果为在该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下作物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31  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效应分析
    陈培义; 杨爱军; 韩延滨; 赵冬梅 刘景辉; 焦立新
    2006, 14(6):117-121.
    [摘要](1753) [HTML](0) [PDF 0.00 Byte](1951)
    摘要: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对青贮玉米鲜、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均以N的作用居于首位,其次是种植密度和P。7月30日、8月11日、8月26日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鲜草产量无明显增加。乳熟期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生产中适宜施磷量为120~150 kg/hm2,可相应获得8 100~25 000 kg/hm2的较高干草产量;灌浆期和乳熟期收获,干草产量随密度增加亦呈单峰曲线变化,获得较高干草产量(15 000~25 000 kg/hm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8 000~83 000株/hm2
    32  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
    杨利华; 张丽华; 张全国; 姚艳荣; 贾秀领; 马瑞崑
    2006, 14(6):122-124.
    [摘要](1745) [HTML](0) [PDF 0.00 Byte](2104)
    摘要:
    在种植密度7万株/hm2条件下设置40、50、60、70 cm等行距和40+80 cm大小垄5种种植样式进行试验,以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较60、70和40+80 cm处理增产5.15%~5.77%;4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次之;40+80 cm大小垄与40、60、7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夏玉米最佳种植样式应为50 cm左右等行距,最优行株比约为1.82∶1。行距缩小,公顷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整齐度呈提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高密度种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影响。5种种植样式的次生根层数与条数无显著差异。
    33  保水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赵敏; 高会东 崔彦宏
    2006, 14(6):125-126.
    [摘要](1495) [HTML](0) [PDF 0.00 Byte](1802)
    摘要:
    研究了保水剂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明显改善土壤的供水状况,促进种子萌发,提高根系活力和玉米抗旱能力,维持植株正常生理代谢,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34  不同氮效率玉米杂交种的营养生长及光合特征
    陈范骏; 春亮; 鲍娟; 米国华; 张福锁
    2006, 14(6):127-130.
    [摘要](1412) [HTML](0) [PDF 0.00 Byte](2017)
    摘要:
    以氮效率不同的4个玉米杂交种(组合)为材料,在两个氮水平下分析了营养生长及光合特征。结果表明,施氮条件下玉米营养体的含氮量平均在2.0%左右,低氮处理下降到1.5%左右;氮高效品种的穗位叶光合效率并没有降低,氮低效品种的叶片光合效率则显著降低。氮高效品种在叶片保绿性方面明显具有优势,在低氮条件下保持了较大的绿叶面积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这些特征保证了氮高效品种后期光合产物供应能力强,并用于子粒灌浆。
    35  优质玉米喜肥特性与施肥效益研究
    谢佳贵; 王立春; 尹彩侠; 张国辉; 侯云鹏; 王秀芳; 张宽
    2006, 14(6):131-133.
    [摘要](1470) [HTML](0) [PDF 0.00 Byte](1717)
    摘要: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和高蛋白玉米对氮磷钾的敏感顺序均为氮>钾>磷。在目前的肥料施用量及玉米和肥料价格情况下,高油玉米氮磷钾配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341元/hm2,磷钾配施的经济效益为120元/hm2,氮钾配施和氮磷配施的效益均为负值;高淀粉玉米施肥效益为负值;高蛋白玉米氮磷钾配施可获得609元/hm2的效益。氮磷配施、氮钾配施及磷钾配施的效益均为负值。氮磷钾配施对高蛋白玉米的增产效益最大,对高淀粉玉米的增产效益最小。
    3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拮抗放线菌BPS2发酵条件的初步探索
    陈立梅; 徐文静; 刘文国; 李启云; 董英山; 杨石嶂; 杨信东; 刘东洋
    2006, 14(6):134-137.
    [摘要](868) [HTML](0) [PDF 0.00 Byte](1382)
    摘要: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 (Waker)] 拮抗放线菌BPS2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包括发酵液的初步筛选、碳源、氮源、初始pH值、装液量、发酵时间等。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1 000 mL培养基中蔗糖2.0%、玉米粉2.0%、黄豆饼粉3.0%、蛋白胨0.6%、硫酸铵0.3%、磷酸二氢钾 0.1%、氯化钠 0.1%、碳酸钙 0.3%,培养初始pH值为6,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30 mL,发酵周期为60 h。
    37  真菌蛋白的提取及其对玉米病害的抗性诱导
    王晓梅; 于金萍; 藏东初; 杨信东 韩兆胜
    2006, 14(6):138-140.
    [摘要](1404) [HTML](0) [PDF 0.00 Byte](2298)
    摘要:
    以4种病原真菌为材料,提取其蛋白进行试验,比较了蛋白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锈病的抗性作用。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 keissler的提取蛋白对两种病害的抗性都极其显著,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38  玉米霜霉病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敏; 赵震宇; 王晓鸣
    2006, 14(6):141-144.
    [摘要](1044) [HTML](0) [PDF 0.00 Byte](2800)
    摘要:
    对玉米霜霉病的病原、症状、病害分布、病害传播与防治等基本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近年来针对玉米不同霜霉菌在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包括菌体染色检测、同工酶检测和分子检测,以期为病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9  玉米对几种主要害虫的抗性QTL分析
    李霞; 何康来; 王振营
    2006, 14(6):145-147.
    [摘要](1300) [HTML](0) [PDF 0.00 Byte](1954)
    摘要:
    综述了玉米对4种主要害虫抗性基因定位的最新研究结果。受环境、样本及分析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试验检测到的QTL结果不尽相同。通过引进染色体箱的概念,对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玉米对同一种害虫的食叶抗性和茎秆抗性之间没有相关性,但对不同种害虫的食叶抗性和茎秆抗性却有相关性。这些抗性QTL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玉米的抗虫性与植株组织硬度、蛋白含量、丁布和细胞壁成分相关,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玉米的抗虫机制,为进一步的遗传分析研究和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40  玉米灰斑病菌人工接种方法
    王桂清 陈捷
    2006, 14(6):148-150.
    [摘要](1960) [HTML](0) [PDF 0.00 Byte](2466)
    摘要:
    玉米灰斑病是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叶部病害。采用喷雾、菌液灌心、高粱粒灌心、注射4种方法进行接种,以探索抗病资源鉴定中更为简便、易行、可靠的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玉米叶部病害喷雾是常用的接种方法,对玉米灰斑病菌高粱粒灌心方法不但有利于保湿,而且便于操作,是抗性鉴定时的首选方法。在植株11~12叶期(喇叭口期)应用高粱粒灌心的接种方法,可获得理想的寄主发病效果。
    41  玉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研究进展
    张军杰 黄玉碧 张军杰; 黄玉碧<sup> <sup>
    2006, 14(6):151-154.
    [摘要](1783) [HTML](0) [PDF 0.00 Byte](3066)
    摘要:
    玉米淀粉是优良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从影响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的酶出发,讨论玉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主要理化性质、催化机理、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2  吉林省玉米品种阶段性演变研究
    金明华; 苏义臣; 苏桂华
    2006, 14(6):155-158.
    [摘要](893) [HTML](0) [PDF 0.00 Byte](1328)
    摘要:
    选择吉林省5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更新换代的5个时期代表品种10个,在3种肥、密组合处理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产量、产量性状、熟期及种质演变规律,为吉林省高产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43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霍志军; 王振华; 李文华 霍志军; 潘晓琳; 姚文秋 吴爽
    2006, 14(6):159-161.
    [摘要](1815) [HTML](0) [PDF 0.00 Byte](2151)
    摘要:
    通过对1989~2004年黑龙江省普通品种品质现状比较和分析,初步探明黑龙江省16年来普通玉米淀粉含量逐年提高,蛋白质含量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脂肪含量与赖氨酸含量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提出了黑龙江省普通玉米品种品质改善和提高的建议。
    44  玉米根系构型的研究进展
    管建慧; 郭新宇 管建慧; 刘克礼
    2006, 14(6):162-166.
    [摘要](1997) [HTML](0) [PDF 0.00 Byte](9456)
    摘要:
    综述了玉米根系构型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玉米根系的形态建成、生长与分布规律、影响根系构型的基本因素以及玉米根系构型三维可视化等。针对研究现状对玉米根系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45  吉林省玉米高产田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刘志全; 路立平; 沈海波 李才库; 周桂林; 王厚胜
    2006, 14(6):167-170.
    [摘要](1870) [HTML](0) [PDF 0.00 Byte](1938)
    摘要: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不同产量水平地块产量构成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公顷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公顷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和产量由低向高转变过程中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根据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将不同品种类型分为增穗增产型、增穗和穗粒数增产型、增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型、全能增产型等。提高玉米产量应根据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和品种的增产类型,相应的采取不同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