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高频率单倍生殖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的选育
    才卓; 徐国良; 刘向辉; 董亚琳; 代玉仙; 李淑华
    2007, 15(1):1-4.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对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进行改良,从Stock6与M278的杂交后代中连续6代测交和选择,育成了高频率单倍体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通过对20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单倍体诱导率介于5.50%~15.94%,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0.40%,是Stock6的10倍;子粒Navajo标记性状明显、稳定,花粉量大、结实性好、抗病性强,是优良的单倍体诱导系。
    2  两个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效应分析
    李高科; 潘光堂; 荣廷昭; 谭登峰
    2007, 15(1):5-10.
    [摘要](713)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试验以2个CIMMYT热带群体Pob 25和Pool26为基础材料,以丹340、掖478及其杂交种F1(掖单13)为测验种,采用三重测交(TTC)设计,对两群体各性状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在两群体中均发现了部分性状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并提出了各类上位性分量的可能利用途径,为两群体的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
    3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刘宗华; 王琳; 汤继华; 胡彦民; 谭晓军
    2007, 15(1):11-15.
    [摘要](592)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以选自不同杂优类群、淀粉含量不同的10个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随机区组试验。测定子粒淀粉含量,分析了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进行了配合力方差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点与基因型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②亲本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淀粉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郑58的淀粉含量和GCA效应均较高,是高淀粉育种的重要资源之一。③所用组合的淀粉含量均表现正向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4.24%,超高亲优势率1.64%。不同组合优势大小不一,变幅分别为0.31%~9.05%和-1.80%~6.24%;选自不同杂优类群的高淀粉自交系易配出高淀粉组合,亲本之一含量不宜过低。④母体效应对F2当代子粒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
    4  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品种的SSR分析Ⅱ. 预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李俊芳; 孙世贤; 王守才
    2007, 15(1):16-20.
    [摘要](932) [HTML](0) [PDF 0.00 Byte](61)
    摘要:
    应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2005年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被分成6类,88.6%的品种分布在相邻的第三和第四类中,这两类囊括了全部优良参照品种和12/13的优良新组合,反映出最新育成的和生产上正在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存在严重的种质趋同现象;黄改系种质成为当前国内应用最多、在新品种遗传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种质。研究还表明,采用SSR方法进行杂交种的聚类分析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现状。
    5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再思考
    赵久然; 孙世贤
    2007, 15(1):21-23.
    [摘要](1075)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根据我国玉米生产需求和科研发展动态,进一步提出了超级玉米育种目标: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自交系选育方法:新种质、大群体、高密度、变换地、强胁迫、严选择。对我国发展超级玉米的重要意义、超级玉米之含义、良种良法配套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还阐述了理想株型、零缺陷品种等概念。
    6  玉米育种发展动态
    田清震; 张世煌; 李新海; 李明顺; 谢传晓
    2007, 15(1):24-28.
    [摘要](978) [HTML](0) [PDF 0.00 Byte](63)
    摘要: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及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干旱、土壤贫瘠和病虫草害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对生产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培育和种植耐逆性强、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给新品种选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对玉米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烈。本文简要综述世界玉米育种研究动态,并提出我们的发展对策。
    7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
    刘志斋; 蔡一林; 王久光; 孙海燕; 王国强; 杨春蓉; 徐德林
    2007, 15(1):29-32.
    [摘要](959)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8  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
    王志永; 赵明; 李连禄
    2007, 15(1):33-36.
    [摘要](738) [HTML](0) [PDF 0.00 Byte](27)
    摘要:
    以多穗型玉米农华103为材料,研究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越多,玉米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占后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比例越大,去穗植株的单个果穗性状均优于未去穗植株对应位置上的果穗性状。
    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奉志高; 吴子恺; 赵刚; 王兵伟
    2007, 15(1):37-40.
    [摘要](814)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特征特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超亲优势;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叶片数>百粒重>穗行数>株高,其中穗粗对单穗粒重起主要作用;各性状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胚重比>成熟期蛋白质>乳熟期可溶性糖>单穗粒重>百粒重>胚油比,其中胚重比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起主要作用。
    10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乐素菊; 王晓明; 曾慕衡; 蔡文华
    2007, 15(1):41-43.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31)
    摘要:
    对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与单穗净重、单穗鲜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行数、穗长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脉数与株高、叶片数和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通经分析表明: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叶脉数依次对单穗净重有直接影响;穗长、穗粗、秃尖长和叶片数依次对单穗鲜重有直接影响。
    11  玉米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向振凡; 霍仕平; 张兴端; 晏庆九; 张健; 张芳魁; 余志江; 彭方明; 熊闻霞; 陈克富
    2007, 15(1):44-47.
    [摘要](336)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以15个玉米自交系的56个(8×7)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6个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亲本间茎秆质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亲本自交系的茎秆质量性状表现不同,可同时具备2个或2个以上优异性状。茎秆鲜重、茎秆长、茎抗折断力、茎抗压力和茎粗在遗传上都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高,茎皮厚度主要表现为非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
    12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唐海涛; 林勇; 叶国成; 陈宛秋; 张彪
    2007, 15(1):48-52.
    [摘要](40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省玉米区试2005年平丘1~4组参试的40个玉米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穗长>适应度>穗行数>百粒重>抗倒伏>CV值>生育期>行粒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和穗长等。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单穗粒重、出籽率、适应性、长穗和多行的选择,同时不要忽略百粒重和抗倒性的选择。
    13  用SSR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
    张金渝; 张建华; 杨晓洪; 金航; 王波; 肖植文; 孔令明; 米艳华; 华秋瑾
    2007, 15(1):53-58.
    [摘要](667) [HTML](0) [PDF 0.00 Byte](18)
    摘要:
    利用SSR标记对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和5个国内主要自交系进行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从国内外所用的63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PIC值高、稳定的20对玉米核心SSR引物扩增出22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87、标记索引系数MI值9.9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可划分为5大类群13个小类群;少数的云南糯玉米种质资源与常见的5大杂种优势群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大多数资源则较远,可形成多个单独的类群,云南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来自不同地区或来自同一地区不同云南糯玉米资源与5大优势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均有很大差异。
    14  玉米子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春荣; 岳竞之; 张莉; 郜永强; 孙迷平
    2007, 15(1):59-61.
    [摘要](482)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以17个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对10个穗部性状和子粒含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对子粒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穗行数、轴粗、出籽率、粒面积、粒深对子粒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其它穗部性状对子粒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通过改良穗部性状,可以选育子粒含水量低的杂交种。
    15  对导入Suwan1玉米种质选育自交系的评价
    闫淑琴; 苏俊; 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邵淑华
    2007, 15(1):62-66.
    [摘要](46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黄早四导入Suwan1种质选育的自交系5份,分别与选定测验种杂交。通过改良系与未改良系、改良杂交种与未改杂交种的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系生育期延后,穗行数增加、百粒重下降、单株产量提高,增产幅度在3.9%~43.5%。改良系与选定测验种的杂种优势表现:甸骨11A改良系与红玉米、红玉米改良系与甸骨11A、长3改良系与海014的产量对照优势显著高于相邻对照;红玉米改良系与C500、Mo17改良系与B73和444的产量对照优势为正,长3改良系与龙抗11,黄早四改良系与Mo17和8112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但与相邻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甸骨11A改良系与早大黄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并差异显著,其杂交种丝黑穗发病率 25.3%。
    16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5的抑制基因的发现与鉴定
    赵素贞; 谢惠玲; 吴风华; 牛俊海; 鲁晓民; 曲延英; 汤继华
    2007, 15(1):67-69.
    [摘要](418) [HTML](0) [PDF 0.00 Byte](2)
    摘要:
    利用一个含有单基因Rf5的恢复系6233与6个C型不育系杂交,发现杂交组合Cms-C77×6233表现不育,(Cms-C77×6233)×6233的育性表现1∶1的分离,推测在不育系Cms-C77中存在一个显性抑制基因Rf-I,该基因只对恢复基因Rf5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选育过程中,为避免不育系背景中可能存在抑制基因的影响,应选择含有恢复基因Rf4的材料作为供体进行恢复系的选育工作,可以克服有些不育系的恢复系选育较难的问题。
    17  半粒玉米胚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张永凤; 程备久
    2007, 15(1):70-72.
    [摘要](853)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淀粉是玉米作为工业原料最主要的产品,其中直链淀粉在工业上用途更为广泛。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直接影响玉米淀粉品质,也是高直链淀粉玉米选育的重要指标。测定半粒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品质育种早代材料的筛选尤为重要。本实验对半粒玉米样品的前处理及其直链淀粉含量的碘比色测定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半粒玉米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有效,可以减少早期选种的盲目性,加快育种进程。
    18  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
    李潮海; 赵霞; 王群; 郝四平
    2007, 15(1):73-75.
    [摘要](802) [HTML](0) [PDF 0.00 Byte](30)
    摘要:
    采用池栽方法探讨了砂壤、轻壤、中壤、粘壤4种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不断衰老,SOD酶活性和叶面积下降,MDA含量逐渐上升。4种质地土壤玉米的叶片衰老表现不同,中壤玉米叶面积和SOD酶活性最高,砂壤则最小;MDA含量砂壤最大,中壤最小。在相同管理条件下,4种质地土壤的玉米产量表现出显著差异。
    19  酸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章爱群; 贺立源; 李建生; 左雪冬
    2007, 15(1):76-80.
    [摘要](799)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对3类不同耐铝性玉米自交系的盆栽试验表明,土壤酸胁迫对各类自交系形态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地上部干重、功能叶干重和穗位叶面积等性状受影响较大。玉米自交系的耐酸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自交系间各性状差异显著。酸胁迫下耐酸自交系Z01和Z03能较好生长,酸敏感自交系总体受害严重。
    20  玉米铁微营养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谢传晓; 王康宁; 张德贵; 李明顺; 李新海; 潘光堂; 陈洁; 张世煌
    2007, 15(1):81-84.
    [摘要](472)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综述了玉米子粒中铁的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铁生物强化的传统与分子育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HarvestPlus项目与组织作了概略的介绍。
    21  土壤磁处理对玉米苗期生物学性状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谢修鸿; 于彦明; 依艳丽
    2007, 15(1):85-87.
    [摘要](350)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初步探讨了磁处理土壤对磷素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处理棕壤、草甸土后,玉米苗期的生物学性状均有所改善,且玉米植株对磷素的吸附能力提高,促进了肥料磷素的利用。低场强处理效果较好。
    22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陈传永; 赵明; 董志强; 张宾; 朱平
    2007, 15(1):88-91.
    [摘要](45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宋亮; 俞祥群; 洪狄俊; 陈文岳; 王道泽; 应武; 戈长水
    2007, 15(1):92-95.
    [摘要](862) [HTML](0) [PDF 0.00 Byte](31)
    摘要:
    以特甜1号、超甜3号甜玉米种子为材料,经GA3(赤霉素)、KT(激动素)、BR(芸薹素内脂)、PEG(聚乙二醇)、S3307(稀效唑)和清水浸种、回干处理,在20℃、10℃下进行发芽试验,测其发芽率、苗高和干物质重。在发芽48d后,测定过氧化物酶、α-淀粉酶和SOD酶的活性,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抑制甜玉米幼苗的生长,但经50 mg/L GA3、2 mg/L KT和0.05 mg/L BR处理后,对甜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提高和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用2 mg/L KT处理效果α-淀粉酶活性最好。低温情况下用0.05 mg/L BR处理SOD酶活性明显提高。用50 mg/L GA3和2 mg/LKT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
    24  丁二酸浸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马二培; 杨青华; 黄勇; 刘媛媛; 李潮海
    2007, 15(1):96-99.
    [摘要](34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在田间高密度条件下,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丁二酸浸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参数日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二酸浸种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不同浓度的丁二酸浸种,玉米生育后期各处理的光合参数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低浓度能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高浓度产生抑制作用;浸种后随着蒸腾速率(Tr)的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明显提高。其中以处理T3(300 mg/L)效果最佳。
    25  玉米高频率单倍生殖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的选育
    才卓; 徐国良; 刘向辉; 董亚琳; 代玉仙; 李淑华
    2007, 15(1):001-004.
    [摘要](1029) [HTML](0) [PDF 0.00 Byte](1455)
    摘要:
    对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进行改良,从Stock6与M278的杂交后代中连续6代测交和选择,育成了高频率单倍体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通过对20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单倍体诱导率介于5.50%~15.94%,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0.40%,是Stock6的10倍;子粒Navajo标记性状明显、稳定,花粉量大、结实性好、抗病性强,是优良的单倍体诱导系。
    26  两个热带玉米群体的基因效应分析
    李高科; 潘光堂; 荣廷昭; 谭登峰
    2007, 15(1):005-010.
    [摘要](1028) [HTML](0) [PDF 0.00 Byte](1166)
    摘要:
    试验以2个CIMMYT热带群体Pob 25和Pool26为基础材料,以丹340、掖478及其杂交种F1(掖单13)为测验种,采用三重测交(TTC)设计,对两群体各性状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在两群体中均发现了部分性状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并提出了各类上位性分量的可能利用途径,为两群体的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
    27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刘宗华; 王琳; 汤继华; 胡彦民; 谭晓军
    2007, 15(1):011-015.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1299)
    摘要:
    以选自不同杂优类群、淀粉含量不同的10个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随机区组试验。测定子粒淀粉含量,分析了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进行了配合力方差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点与基因型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②亲本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淀粉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郑58的淀粉含量和GCA效应均较高,是高淀粉育种的重要资源之一。③所用组合的淀粉含量均表现正向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4.24%,超高亲优势率1.64%。不同组合优势大小不一,变幅分别为0.31%~9.05%和-1.80%~6.24%;选自不同杂优类群的高淀粉自交系易配出高淀粉组合,亲本之一含量不宜过低。④母体效应对F2当代子粒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
    28  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品种的SSR分析Ⅱ. 预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李俊芳; 孙世贤; 王守才
    2007, 15(1):016-020.
    [摘要](503) [HTML](0) [PDF 0.00 Byte](1140)
    摘要:
    应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2005年国家玉米主产区预试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被分成6类,88.6%的品种分布在相邻的第三和第四类中,这两类囊括了全部优良参照品种和12/13的优良新组合,反映出最新育成的和生产上正在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存在严重的种质趋同现象;黄改系种质成为当前国内应用最多、在新品种遗传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种质。研究还表明,采用SSR方法进行杂交种的聚类分析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现状。
    29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再思考
    赵久然; 孙世贤
    2007, 15(1):021-023.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1468)
    摘要:
    根据我国玉米生产需求和科研发展动态,进一步提出了超级玉米育种目标: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自交系选育方法:新种质、大群体、高密度、变换地、强胁迫、严选择。对我国发展超级玉米的重要意义、超级玉米之含义、良种良法配套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还阐述了理想株型、零缺陷品种等概念。
    30  玉米育种发展动态
    田清震; 张世煌; 李新海; 李明顺; 谢传晓
    2007, 15(1):024-028.
    [摘要](786) [HTML](0) [PDF 0.00 Byte](1282)
    摘要: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及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干旱、土壤贫瘠和病虫草害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对生产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培育和种植耐逆性强、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给新品种选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对玉米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强烈。本文简要综述世界玉米育种研究动态,并提出我们的发展对策。
    31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
    刘志斋; 蔡一林; 王久光; 孙海燕; 王国强; 杨春蓉; 徐德林
    2007, 15(1):029-032.
    [摘要](902) [HTML](0) [PDF 0.00 Byte](1219)
    摘要: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32  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
    王志永; 赵明; 李连禄
    2007, 15(1):033-036.
    [摘要](488) [HTML](0) [PDF 0.00 Byte](1017)
    摘要:
    以多穗型玉米农华103为材料,研究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越多,玉米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占后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比例越大,去穗植株的单个果穗性状均优于未去穗植株对应位置上的果穗性状。
    33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奉志高; 吴子恺; 赵刚; 王兵伟
    2007, 15(1):037-040.
    [摘要](748) [HTML](0) [PDF 0.00 Byte](1035)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特征特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超亲优势;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叶片数>百粒重>穗行数>株高,其中穗粗对单穗粒重起主要作用;各性状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胚重比>成熟期蛋白质>乳熟期可溶性糖>单穗粒重>百粒重>胚油比,其中胚重比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起主要作用。
    34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乐素菊; 王晓明; 曾慕衡; 蔡文华
    2007, 15(1):041-043.
    [摘要](427) [HTML](0) [PDF 0.00 Byte](849)
    摘要:
    对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与单穗净重、单穗鲜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行数、穗长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脉数与株高、叶片数和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通经分析表明: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叶脉数依次对单穗净重有直接影响;穗长、穗粗、秃尖长和叶片数依次对单穗鲜重有直接影响。
    35  玉米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向振凡; 霍仕平; 张兴端; 晏庆九; 张健; 张芳魁; 余志江; 彭方明; 熊闻霞; 陈克富
    2007, 15(1):044-047.
    [摘要](934) [HTML](0) [PDF 0.00 Byte](1507)
    摘要:
    以15个玉米自交系的56个(8×7)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6个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亲本间茎秆质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亲本自交系的茎秆质量性状表现不同,可同时具备2个或2个以上优异性状。茎秆鲜重、茎秆长、茎抗折断力、茎抗压力和茎粗在遗传上都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高,茎皮厚度主要表现为非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
    36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唐海涛; 林勇; 叶国成; 陈宛秋; 张彪
    2007, 15(1):048-052.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1219)
    摘要: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省玉米区试2005年平丘1~4组参试的40个玉米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穗长>适应度>穗行数>百粒重>抗倒伏>CV值>生育期>行粒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和穗长等。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单穗粒重、出籽率、适应性、长穗和多行的选择,同时不要忽略百粒重和抗倒性的选择。
    37  用SSR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
    张金渝; 张建华; 杨晓洪; 金航; 王波; 肖植文; 孔令明; 米艳华; 华秋瑾
    2007, 15(1):053-058.
    [摘要](1169) [HTML](0) [PDF 0.00 Byte](1506)
    摘要:
    利用SSR标记对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和5个国内主要自交系进行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从国内外所用的63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PIC值高、稳定的20对玉米核心SSR引物扩增出22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87、标记索引系数MI值9.9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可划分为5大类群13个小类群;少数的云南糯玉米种质资源与常见的5大杂种优势群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大多数资源则较远,可形成多个单独的类群,云南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来自不同地区或来自同一地区不同云南糯玉米资源与5大优势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均有很大差异。
    38  玉米子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春荣; 岳竞之; 张莉; 郜永强; 孙迷平
    2007, 15(1):059-061.
    [摘要](790) [HTML](0) [PDF 0.00 Byte](1575)
    摘要:
    以17个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对10个穗部性状和子粒含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对子粒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穗行数、轴粗、出籽率、粒面积、粒深对子粒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其它穗部性状对子粒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通过改良穗部性状,可以选育子粒含水量低的杂交种。
    39  对导入Suwan1玉米种质选育自交系的评价
    闫淑琴; 苏俊; 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邵淑华
    2007, 15(1):062-066.
    [摘要](841) [HTML](0) [PDF 0.00 Byte](1323)
    摘要: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黄早四导入Suwan1种质选育的自交系5份,分别与选定测验种杂交。通过改良系与未改良系、改良杂交种与未改杂交种的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系生育期延后,穗行数增加、百粒重下降、单株产量提高,增产幅度在3.9%~43.5%。改良系与选定测验种的杂种优势表现:甸骨11A改良系与红玉米、红玉米改良系与甸骨11A、长3改良系与海014的产量对照优势显著高于相邻对照;红玉米改良系与C500、Mo17改良系与B73和444的产量对照优势为正,长3改良系与龙抗11,黄早四改良系与Mo17和8112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但与相邻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甸骨11A改良系与早大黄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并差异显著,其杂交种丝黑穗发病率 25.3%。
    40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5的抑制基因的发现与鉴定
    赵素贞; 谢惠玲; 吴风华; 牛俊海; 鲁晓民; 曲延英; 汤继华
    2007, 15(1):067-069.
    [摘要](874) [HTML](0) [PDF 0.00 Byte](1560)
    摘要:
    利用一个含有单基因Rf5的恢复系6233与6个C型不育系杂交,发现杂交组合Cms-C77×6233表现不育,(Cms-C77×6233)×6233的育性表现1∶1的分离,推测在不育系Cms-C77中存在一个显性抑制基因Rf-I,该基因只对恢复基因Rf5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选育过程中,为避免不育系背景中可能存在抑制基因的影响,应选择含有恢复基因Rf4的材料作为供体进行恢复系的选育工作,可以克服有些不育系的恢复系选育较难的问题。
    41  半粒玉米胚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张永凤; 程备久
    2007, 15(1):070-072.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2801)
    摘要:
    淀粉是玉米作为工业原料最主要的产品,其中直链淀粉在工业上用途更为广泛。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直接影响玉米淀粉品质,也是高直链淀粉玉米选育的重要指标。测定半粒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品质育种早代材料的筛选尤为重要。本实验对半粒玉米样品的前处理及其直链淀粉含量的碘比色测定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半粒玉米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有效,可以减少早期选种的盲目性,加快育种进程。
    42  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
    李潮海; 赵霞; 王群; 郝四平
    2007, 15(1):073-075.
    [摘要](783) [HTML](0) [PDF 0.00 Byte](1039)
    摘要:
    采用池栽方法探讨了砂壤、轻壤、中壤、粘壤4种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不断衰老,SOD酶活性和叶面积下降,MDA含量逐渐上升。4种质地土壤玉米的叶片衰老表现不同,中壤玉米叶面积和SOD酶活性最高,砂壤则最小;MDA含量砂壤最大,中壤最小。在相同管理条件下,4种质地土壤的玉米产量表现出显著差异。
    43  酸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章爱群; 贺立源; 李建生; 左雪冬
    2007, 15(1):076-080.
    [摘要](570) [HTML](0) [PDF 0.00 Byte](1032)
    摘要:
    对3类不同耐铝性玉米自交系的盆栽试验表明,土壤酸胁迫对各类自交系形态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地上部干重、功能叶干重和穗位叶面积等性状受影响较大。玉米自交系的耐酸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自交系间各性状差异显著。酸胁迫下耐酸自交系Z01和Z03能较好生长,酸敏感自交系总体受害严重。
    44  玉米铁微营养生物有效性与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谢传晓; 王康宁; 张德贵; 李明顺; 李新海; 潘光堂; 陈洁; 张世煌
    2007, 15(1):081-084.
    [摘要](878) [HTML](0) [PDF 0.00 Byte](1114)
    摘要:
    综述了玉米子粒中铁的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铁生物强化的传统与分子育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并对HarvestPlus项目与组织作了概略的介绍。
    45  土壤磁处理对玉米苗期生物学性状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谢修鸿; 于彦明; 依艳丽
    2007, 15(1):085-087.
    [摘要](902) [HTML](0) [PDF 0.00 Byte](1016)
    摘要:
    初步探讨了磁处理土壤对磷素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处理棕壤、草甸土后,玉米苗期的生物学性状均有所改善,且玉米植株对磷素的吸附能力提高,促进了肥料磷素的利用。低场强处理效果较好。
    46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陈传永; 赵明; 董志强; 张宾; 朱平
    2007, 15(1):088-091.
    [摘要](829) [HTML](0) [PDF 0.00 Byte](1104)
    摘要: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47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宋亮; 俞祥群; 洪狄俊; 陈文岳; 王道泽; 应武; 戈长水
    2007, 15(1):092-095.
    [摘要](918) [HTML](0) [PDF 0.00 Byte](1467)
    摘要:
    以特甜1号、超甜3号甜玉米种子为材料,经GA3(赤霉素)、KT(激动素)、BR(芸薹素内脂)、PEG(聚乙二醇)、S3307(稀效唑)和清水浸种、回干处理,在20℃、10℃下进行发芽试验,测其发芽率、苗高和干物质重。在发芽48d后,测定过氧化物酶、α-淀粉酶和SOD酶的活性,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抑制甜玉米幼苗的生长,但经50 mg/L GA3、2 mg/L KT和0.05 mg/L BR处理后,对甜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提高和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用2 mg/L KT处理效果α-淀粉酶活性最好。低温情况下用0.05 mg/L BR处理SOD酶活性明显提高。用50 mg/L GA3和2 mg/LKT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高。
    48  丁二酸浸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马二培; 杨青华; 黄勇; 刘媛媛; 李潮海
    2007, 15(1):096-099.
    [摘要](1161) [HTML](0) [PDF 0.00 Byte](1135)
    摘要:
    在田间高密度条件下,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丁二酸浸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参数日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二酸浸种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不同浓度的丁二酸浸种,玉米生育后期各处理的光合参数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低浓度能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高浓度产生抑制作用;浸种后随着蒸腾速率(Tr)的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明显提高。其中以处理T3(300 mg/L)效果最佳。
    49  降水对陇东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宁珍; 李宗; 黄斌; 马素娟; 陈艳华
    2007, 15(1):100-102.
    [摘要](508) [HTML](0) [PDF 0.00 Byte](925)
    摘要:
    分析降水差异对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降水不同,叶面积增长速度不同、干物质积累速度不同、产量不同。尤其是拔节至抽雄期降水,对玉米叶面积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50  降水对陇东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宁珍; 李宗; 黄斌; 马素娟; 陈艳华
    2007, 15(1):100-102.
    [摘要](779) [HTML](0) [PDF 0.00 Byte](43)
    摘要:
    分析降水差异对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降水不同,叶面积增长速度不同、干物质积累速度不同、产量不同。尤其是拔节至抽雄期降水,对玉米叶面积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51  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初报
    尹光华; 陈温福; 刘作新; 舒乔生; 张自坤
    2007, 15(1):103-106.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开展了春玉米水肥耦合作用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年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最大,灌溉量次之,施磷量最小。两因子耦合的产量效应类型不同,氮与磷耦合以及磷与水耦合为相互替代作用,而氮与水耦合为相互促进作用,且耦合作用效应大小顺序为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氮与水耦合。获得最高产量9 374.0 kg/hm2的施氮量为281.7 kg/hm2、施磷量为127.1 kg/hm2、灌溉量为75.2 mm。获得最高利润6 023.5元/hm2的施氮量为211.2 kg/hm2、施磷量为110.5 kg/hm2、灌溉量为24.1 mm。
    52  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初报
    尹光华; 陈温福; 刘作新; 舒乔生; 张自坤
    2007, 15(1):103-106.
    [摘要](468) [HTML](0) [PDF 0.00 Byte](1232)
    摘要: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开展了春玉米水肥耦合作用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年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最大,灌溉量次之,施磷量最小。两因子耦合的产量效应类型不同,氮与磷耦合以及磷与水耦合为相互替代作用,而氮与水耦合为相互促进作用,且耦合作用效应大小顺序为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氮与水耦合。获得最高产量9 374.0 kg/hm2的施氮量为281.7 kg/hm2、施磷量为127.1 kg/hm2、灌溉量为75.2 mm。获得最高利润6 023.5元/hm2的施氮量为211.2 kg/hm2、施磷量为110.5 kg/hm2、灌溉量为24.1 mm。
    53  高产优质饲用玉米生产技术研究
    张吉旺; 胡昌浩; 王空军; 董树亭; 刘鹏
    2007, 15(1):107-111.
    [摘要](581) [HTML](0) [PDF 0.00 Byte](1203)
    摘要:
    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鲁单50、高油115和科多4号的饲用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适宜的种植密度,特别是适宜的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施肥、适时抑制玉米的生殖生长、在乳熟末蜡熟初期适时收获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54  高产优质饲用玉米生产技术研究
    张吉旺; 胡昌浩; 王空军; 董树亭; 刘鹏
    2007, 15(1):107-111.
    [摘要](925)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鲁单50、高油115和科多4号的饲用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适宜的种植密度,特别是适宜的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施肥、适时抑制玉米的生殖生长、在乳熟末蜡熟初期适时收获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55  玉米抽雄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范翠丽; 陈景堂; 徐明举; 王鹏; 刘春凌
    2007, 15(1):112-114.
    [摘要](421)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以7个玉米杂交种(农单5号、沈单10、农大108、沈单16、郑单958、登海9号、鲁单98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抽雄期轻度干旱对玉米产量、叶片相对电导率、气孔阻力、蒸腾速率、脯氨酸含量和散粉至吐丝间隔天数等的影响。分析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各杂交种抗旱系数与叶片脯氨酸含量、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叶片相对电导率、玉米散粉至吐丝间隔天数呈显著负相关,上述指标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鉴定玉米抽雄期抗旱性应以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56  玉米抽雄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范翠丽; 陈景堂; 徐明举; 王鹏; 刘春凌
    2007, 15(1):112-114.
    [摘要](1012) [HTML](0) [PDF 0.00 Byte](1278)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以7个玉米杂交种(农单5号、沈单10、农大108、沈单16、郑单958、登海9号、鲁单98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抽雄期轻度干旱对玉米产量、叶片相对电导率、气孔阻力、蒸腾速率、脯氨酸含量和散粉至吐丝间隔天数等的影响。分析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各杂交种抗旱系数与叶片脯氨酸含量、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叶片相对电导率、玉米散粉至吐丝间隔天数呈显著负相关,上述指标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鉴定玉米抽雄期抗旱性应以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57  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郭顺美; 刘景辉; 纪春香; 金智; 薛峰; 焦立新
    2007, 15(1):115-119.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1072)
    摘要: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是影响粗脂肪含量与产量的重要因子。随着收获期推迟,密度与N对粗脂肪含量的作用逐渐增强,P的作用逐渐减弱。对粗脂肪产量的作用因不同收获期而异。总的来说,随N、P用量的增加,青贮玉米整株粗脂肪的含量及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的增大则略呈下降趋势。获得较高粗脂肪产量(170~390 kg/hm2)的适宜施N量为165~225 kg/hm2,施P量为65~140 kg/hm2
    58  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郭顺美; 刘景辉; 纪春香; 金智; 薛峰; 焦立新
    2007, 15(1):115-119.
    [摘要](397)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是影响粗脂肪含量与产量的重要因子。随着收获期推迟,密度与N对粗脂肪含量的作用逐渐增强,P的作用逐渐减弱。对粗脂肪产量的作用因不同收获期而异。总的来说,随N、P用量的增加,青贮玉米整株粗脂肪的含量及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的增大则略呈下降趋势。获得较高粗脂肪产量(170~390 kg/hm2)的适宜施N量为165~225 kg/hm2,施P量为65~140 kg/hm2
    59  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超高产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
    高玉山; 窦金刚; 刘慧涛; 孙毅; 任军; 闫孝贡
    2007, 15(1):120-122.
    [摘要](40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研究高肥量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差异6.1%~46.6%,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1.98%~12.80%。郑单958种植密度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单产为13 214 kg/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群体来影响产量。
    60  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超高产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
    高玉山; 窦金刚; 刘慧涛; 孙毅; 任军; 闫孝贡
    2007, 15(1):120-122.
    [摘要](1151) [HTML](0) [PDF 0.00 Byte](1232)
    摘要:
    研究高肥量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差异6.1%~46.6%,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1.98%~12.80%。郑单958种植密度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单产为13 214 kg/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群体来影响产量。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战秀梅; 韩晓日; 杨劲峰; 王帅; 高鸣; 赵立勇
    2007, 15(1):123-127.
    [摘要](820) [HTML](0) [PDF 0.00 Byte](1690)
    摘要:
    从高产施肥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春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与膜脂过氧化产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条件下,各种酶在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先急剧降低,后稍有回升;CAT活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先增后降;MDA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叶片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不同,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N 240 kg/hm2、P2O5 150~225 kg/hm2和K2O 240 kg/hm2)可明显提高SOD、CAT活性,降低POD、MDA活性和含量,有效地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氮、磷、钾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较早进入衰老状态。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战秀梅; 韩晓日; 杨劲峰; 王帅; 高鸣; 赵立勇
    2007, 15(1):123-127.
    [摘要](944)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从高产施肥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春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与膜脂过氧化产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条件下,各种酶在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先急剧降低,后稍有回升;CAT活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先增后降;MDA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叶片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不同,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N 240 kg/hm2、P2O5 150~225 kg/hm2和K2O 240 kg/hm2)可明显提高SOD、CAT活性,降低POD、MDA活性和含量,有效地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氮、磷、钾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较早进入衰老状态。
    63  青贮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滕险峰; 迟凤琴; 高中超; 赵秋
    2007, 15(1):128-131.
    [摘要](459)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308.4~365.0 kg/hm2,最优钾肥(K2O)用量范围为65.5~89.8 kg/hm2,磷肥(P2O5)用量最佳范围为100.1~117.0 kg/hm2
    64  青贮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滕险峰; 迟凤琴; 高中超; 赵秋
    2007, 15(1):128-131.
    [摘要](867) [HTML](0) [PDF 0.00 Byte](1196)
    摘要: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308.4~365.0 kg/hm2,最优钾肥(K2O)用量范围为65.5~89.8 kg/hm2,磷肥(P2O5)用量最佳范围为100.1~117.0 kg/hm2
    65  玉米京科25最佳氮、密配合研究
    杨国航; 赵久然; 张春原; 付铁梅; 王卫红; 尉德铭; 郭景伦
    2007, 15(1):132-134.
    [摘要](892) [HTML](0) [PDF 0.00 Byte](1265)
    摘要:
    研究杂交玉米品种京科25的氮、密效应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过高严重影响植株发育和产量。通过增加施肥量、提高肥力水平可有效地缓解密度压力。在中高肥力的情况下施氮量为225 kg/hm2、密度为60 000株/hm2的处理可充分发挥京科25株型半紧凑的特点,对单株产量及其它相关性状十分有利,达到针对性施肥、有效管理和减少投入。
    66  玉米京科25最佳氮、密配合研究
    杨国航; 赵久然; 张春原; 付铁梅; 王卫红; 尉德铭; 郭景伦
    2007, 15(1):132-134.
    [摘要](504)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研究杂交玉米品种京科25的氮、密效应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过高严重影响植株发育和产量。通过增加施肥量、提高肥力水平可有效地缓解密度压力。在中高肥力的情况下施氮量为225 kg/hm2、密度为60 000株/hm2的处理可充分发挥京科25株型半紧凑的特点,对单株产量及其它相关性状十分有利,达到针对性施肥、有效管理和减少投入。
    67  东北部分春玉米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王仕稳; 殷俐娜; 段留生; 董学会; 李召虎
    2007, 15(1):135-138.
    [摘要](924)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在我国的东北春玉米区,长时间使用乙草胺和莠去津,导致部分地区防效下降。在吉林省农安县通过定点试验、大面积试验和大范围调查发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同时降水的减少和药剂使用方法不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未发现产生明显抗性的迹象。在未来,乙莠合剂仍是该地区玉米地除草剂的主要药剂,对于杂草群落尚未发生变化的地块仍然有很好的防效,而在杂草群落发生变化的地区,应适当更换除草剂或适当增加轮作;针对当地特点,适当推迟乙莠合剂的喷施时间,采用机械喷雾、加大用水量等措施来提高乙莠合剂的防效。
    68  东北部分春玉米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王仕稳; 殷俐娜; 段留生; 董学会; 李召虎
    2007, 15(1):135-138.
    [摘要](848) [HTML](0) [PDF 0.00 Byte](1224)
    摘要:
    在我国的东北春玉米区,长时间使用乙草胺和莠去津,导致部分地区防效下降。在吉林省农安县通过定点试验、大面积试验和大范围调查发现,乙莠合剂防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同时降水的减少和药剂使用方法不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未发现产生明显抗性的迹象。在未来,乙莠合剂仍是该地区玉米地除草剂的主要药剂,对于杂草群落尚未发生变化的地块仍然有很好的防效,而在杂草群落发生变化的地区,应适当更换除草剂或适当增加轮作;针对当地特点,适当推迟乙莠合剂的喷施时间,采用机械喷雾、加大用水量等措施来提高乙莠合剂的防效。
    69  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关系分析
    王军
    2007, 15(1):139-141.
    [摘要](937) [HTML](0) [PDF 0.00 Byte](1326)
    摘要:
    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适合玉米种植,但由于铁路运费较高的制约,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全面、系统地剖析了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的关系。研究发现,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新疆玉米价格主要受本地供求关系的影响。为新疆大力发展畜牧业、引导企业发展玉米深加工、争取上马燃料酒精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70  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关系分析
    王军
    2007, 15(1):139-141.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27)
    摘要:
    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适合玉米种植,但由于铁路运费较高的制约,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全面、系统地剖析了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的关系。研究发现,新疆与全国玉米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新疆玉米价格主要受本地供求关系的影响。为新疆大力发展畜牧业、引导企业发展玉米深加工、争取上马燃料酒精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71  超甜玉米生产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王晓明; 翟英芬; 徐友阳
    2007, 15(1):142-146.
    [摘要](367)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4年全国超甜玉米区试新组合的6个生产性能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①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能够将多种性状指标归纳为一个统一的量化综合评价指标(模糊综合指数,FCI),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各新组合的实际综合生长性能水平,所获得的最终评价值不仅能反映各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级别,而且能直接反映它们的绝对等级。②根据FCI划分为5个综合评价等级,绝大多数超甜玉米新组合(或品种)处于3~4级。我国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需要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选育水平的提高。
    72  超甜玉米生产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王晓明; 翟英芬; 徐友阳
    2007, 15(1):142-146.
    [摘要](780) [HTML](0) [PDF 0.00 Byte](1148)
    摘要: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4年全国超甜玉米区试新组合的6个生产性能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①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能够将多种性状指标归纳为一个统一的量化综合评价指标(模糊综合指数,FCI),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各新组合的实际综合生长性能水平,所获得的最终评价值不仅能反映各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级别,而且能直接反映它们的绝对等级。②根据FCI划分为5个综合评价等级,绝大多数超甜玉米新组合(或品种)处于3~4级。我国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需要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选育水平的提高。
    73  玉米品种权申请的统计与分析
    张雪清; 李万良; 张岩; 高敬伟
    2007, 15(1):147-149.
    [摘要](705) [HTML](0) [PDF 0.00 Byte](1002)
    摘要: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品种权申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反映玉米育种优势省份和优势单位及玉米育种研究基础与创新程度。
    74  玉米品种权申请的统计与分析
    张雪清; 李万良; 张岩; 高敬伟
    2007, 15(1):147-149.
    [摘要](602) [HTML](0) [PDF 0.00 Byte](3)
    摘要: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品种权申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反映玉米育种优势省份和优势单位及玉米育种研究基础与创新程度。
    75  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胡建广; 王子明
    2007, 15(1):150-152.
    [摘要](738) [HTML](0) [PDF 0.00 Byte](19)
    摘要:
    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进展与优势,明确了资源基础研究、专用抗逆品种培育、食用品质遗传规律等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76  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胡建广; 王子明
    2007, 15(1):150-152.
    [摘要](579) [HTML](0) [PDF 0.00 Byte](1124)
    摘要:
    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进展与优势,明确了资源基础研究、专用抗逆品种培育、食用品质遗传规律等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