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石雷
    2007, 15(2):001-004.
    [摘要](1686) [HTML](0) [PDF 0.00 Byte](2710)
    摘要:
    我国育种者从美国商业杂交种中分离了许多二环系,逐渐形成了PA(Reid)和PB(non-Reid)两大种质群,并利用这些二环系改良国内种质,取得了明显成效。PA种质是目前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的主要A类种质,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而PB种质在引入抗病、耐逆基因的同时,倾向于破坏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瓦解了我国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同时也造成对热带种质的盲目利用,使得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杂种优势模式变得复杂化。目前直接对商业杂交种的分离选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育种思路与杂种优势模式的混乱。正确利用国外商业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和改良种质,对于制定今后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指导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玉米种子休眠性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兰海; 余月; 王凤格; 潘光堂; 赵久然; 李新海; 荣廷昭
    2007, 15(2):005-008.
    [摘要](988) [HTML](0) [PDF 0.00 Byte](1616)
    摘要: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 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在F2∶3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为0.945 5,多基因方差为0.119 6。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家系群体中为72.49%,多基因遗传率为9.17%。
    3  基于同源克隆技术分离玉米漆酶基因片段
    路运才; ASP Torben; Britt Schejbel; 黎裕; LUBBERSTEDT Thomas; 王天宇
    2007, 15(2):009-013.
    [摘要](789) [HTML](0) [PDF 0.00 Byte](1678)
    摘要:
    漆酶是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其高度保守的铜离子结合区以及N末端糖基化位点使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GeneBank中公布的黑麦草漆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在玉米数据库中的比对结果设计特异引物,以8份AS系列玉米自交系为模板进行PCR筛选。经过提取质粒、测序及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所克隆基因片段中含有保守的H-A-H 基元和N末端糖基化位点,为以后玉米漆酶基因全长的克隆以及饲用玉米改良打下了基础。
    4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和上位性效应分析
    郑祖平; 黄玉碧; 田孟良; 谭振波
    2007, 15(2):014-018.
    [摘要](971) [HTML](0) [PDF 0.00 Byte](1955)
    摘要:
    用自交系Mo17与黄早四构建的RIL群体239个株系及双亲为研究材料, 在高氮(施N 300 kg/hm2)和低氮(不施N)条件下,测定株高、穗位高、单株总叶数、穗位叶长、穗位叶宽和穗位叶面积等株型相关性状。采用QTL Mapper1-6统计软件检测控制这些性状的加性效应QTLs和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 共检测到19个加性效应QTLs和14对上位性QTLs, 定位在玉米所有染色体上, 其中1个加性效应QTL控制株高;3个加性效应QTLs和3对上位性效应控制穗位高;4个加性效应QTLs和3对上位性效应与单株总叶数有关; 有4个加性效应QTLs和3对上位性效应影响穗位叶长;2个加性效应QTLs和3对上位性效应控制穗位叶宽;5个加性效应QTLs和2对上位性效应控制穗位叶面积。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玉米株型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5  甜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
    何余堂; 陈兴奎; 马春颖
    2007, 15(2):019-022.
    [摘要](778) [HTML](0) [PDF 0.00 Byte](1353)
    摘要:
    配子体基因Ga控制着玉米的杂交不亲和性,杂交不亲和性具有遗传隔离和防杂保纯的作用。本研究利用Ga基因对甜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改良,通过杂交、回交转育及混合花粉鉴定法,将配子体基因成功转育到甜玉米的优良自交系上,为甜玉米的遗传隔离和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6  普×爆后代3个膨爆特性的遗传分析
    李玉玲; 王延召; 刘艳阳; 李学慧; 陈欢庆; 杜振伟; 吴锁伟
    2007, 15(2):023-025.
    [摘要](771) [HTML](0) [PDF 0.00 Byte](1159)
    摘要:
    采用三倍体胚乳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间20个杂交组合8个世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膨爆特性指标同时受直接、母体和细胞质效应3种遗传体系控制,且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会显著降低普×爆后代的膨爆特性,爆裂玉米自交系的作用相反,不同自交系的各类遗传效应不完全一致。
    7  玉米抗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刘汉梅; 张怀渝; 谭振波; 黄玉碧
    2007, 15(2):026-030.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1314)
    摘要:
    用DDRT-PCR技术研究玉米自交系承18在常温和不同低温处理下基因表达的变化,分离了10条差异表达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部分与前人克隆的抗逆cDNA同源,部分与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同源,部分与功能未知的cDNA同源。用Northern杂交方法对差异片段MCI16做了进一步鉴定,同时还对玉米Cat3、拟南芥CBF1FAD3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的玉米幼苗中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I16Cat3等基因受低温的诱导表达,对提高玉米的抗寒力起积极作用。
    8  美洲商陆抗真菌蛋白转化玉米的研究和抗病性检测
    刘爽; 杨爱国; 赵琦; 赵玉锦; 张世煌
    2007, 15(2):031-035.
    [摘要](896) [HTML](0) [PDF 0.00 Byte](1637)
    摘要:
    研究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aAFP)基因转入玉米中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从美洲商陆叶片中获得美洲商陆抗真菌蛋白前体蛋白基因cDNA序列,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PaAFP,通过三亲杂交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受体菌,转化玉米获得了大量再生转基因植株。PCR、PCR-southern杂交、RT-PCR以及Tris-Tricine-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且已经得到转译。
    9  玉米自交系C8605-2在种质改良中的应用
    于晓东; 徐明慧; 焦仁海
    2007, 15(2):036-038.
    [摘要](702) [HTML](0) [PDF 0.00 Byte](973)
    摘要:
    C8605-2是国内表现优秀骨干自交系之一,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质改良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研究和利用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种质资源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10  云南地方糯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伍少云; 孙荣; 奉有壁
    2007, 15(2):039-043.
    [摘要](862) [HTML](0) [PDF 0.00 Byte](1366)
    摘要:
    采用NCⅡ遗传设计和朱军QGA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软件,分析来自云南省18个地方品种糯玉米、2个普通玉米和4个引进的自交系,研究了穗粗、单株粒重、千粒重、穗行数和穗重等9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穗重和穗行数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3%和29%;千粒重、穗长和穗粗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控制,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对表型方差贡献率分别为千粒重33%和21%、穗粗39%和13%、穗长17%和10%;其它3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模式也较为复杂。遗传力分析揭示了对单株粒重、穗重、穗行数、千粒重和穗粗选择效果明显;以性状加性效应值及显著性,筛选出3、10、15、16和18号5个糯玉米优异自交系,其所有观察性状的加性效应值均优于对照CK1(忻州黑糯)和CK3(中糯246)自交系,部分性状优于CK2(N9605)和CK4(自330)。
    11  美国玉米种质的利用与改良
    宋锡章; 张宝石
    2007, 15(2):044-048.
    [摘要](1135) [HTML](0) [PDF 0.00 Byte](2281)
    摘要:
    新种质的普遍缺乏和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成为玉米育种者所面临的难题。美国作为世界上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在玉米种质的理论及应用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本文回顾、总结了美国在种质利用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杂种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应用,以及通过群体改良、外来种质导入手段保持遗传多样性,改良、拓宽种质基础的理论发展及其实践
    12  玉米耐旱QTL定位研究进展
    郝转芳; 李新海; 张世煌
    2007, 15(2):049-052.
    [摘要](967) [HTML](0) [PDF 0.00 Byte](1225)
    摘要:
    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数量性状统计分析方法的改进,对调控耐旱等复杂数量性状的位点进行作图和定位方面的研究很多。本文综述了玉米在耐旱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研究领域所采用的耐旱鉴定指标以及耐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在QTL定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13  分子标记与玉米遗传育种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2007, 15(2):053-057.
    [摘要](1031) [HTML](0) [PDF 0.00 Byte](1633)
    摘要: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玉米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本文从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自交系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评价、QTL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  爆裂玉米膨爆机理的研究进展
    刘艳阳; 李玉玲; 余永亮; 李学慧; 付家锋
    2007, 15(2):058-060.
    [摘要](1305) [HTML](0) [PDF 0.00 Byte](1509)
    摘要:
    膨爆特性是爆裂玉米的最重要的特性,膨爆的关键是子粒内部高压的形成。果皮和胚乳的致密结构是内部高压形成的重要保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子粒本身的结构特性、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等膨爆机理的研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5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李潮海; 赵霞; 王群; 郝四平
    2007, 15(2):061-063.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1542)
    摘要:
    采用桶栽法研究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下降;容重越大,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越大,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速度越快,SOD酶活性降低越多,MDA含量增加越多。
    16  玉米杂交当代的生理效应研究
    周芳; 史振声; 王志斌
    2007, 15(2):064-066.
    [摘要](1088) [HTML](0) [PDF 0.00 Byte](1294)
    摘要:
    以9个玉米自交系组配成5对正反交组合,通过对亲本及杂交当代母本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杂交对母本植株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当代使母本植株的POD、MDA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增加,在去掉杂交果穗后其作用减弱。杂交植株的抗逆性也有所提高。
    17  玉米自交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姚丹; 郝文媛; 沈刚; 关淑艳; 王丕武
    2007, 15(2):067-072.
    [摘要](512) [HTML](0) [PDF 0.00 Byte](1050)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7922、H99、P2、Mo17、吉846、吉63等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及不同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NB培养基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对于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2,4-D浓度为2 mg/L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均最高;在以20 g/L蔗糖和20 g/L葡萄糖及30 g/L蔗糖和10 g/L葡萄糖作碳源的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但不能长期继代使用。对不同激素组合对玉米愈伤组织再生分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8  玉米幼胚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杜文平; 徐利远; 余桂容; 王一; 钟昌松
    2007, 15(2):073-075.
    [摘要](1623) [HTML](0) [PDF 0.00 Byte](1530)
    摘要:
    以78599、A189和糯杂3号的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幼胚培养,研究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结果表明:用改良的玉培培养基+2 mg/L 2,4-D + 0.2 mg/L KT + 5 mmol CaCl2 + 600 mg/L脯氨酸+ 500 mg/L水解酪蛋白+ 7 g/L琼脂+ 30 g/L糖进行诱导培养,3种基因型中78599最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2,4-D浓度降到1 mg/L,胚性愈伤组织呈颗粒状分散且颗粒细小,呈黄绿色。此种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加KT或加BA的分化培养基中,以加KT的绿苗数多。
    19  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
    杨广东; 王新江; 刘兴焱; 谭福忠; 杨耿斌; 何长安
    2007, 15(2):076-078.
    [摘要](985) [HTML](0) [PDF 0.00 Byte](1042)
    摘要:
    通过对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子粒灌浆过程的进行,东农早甜在吐丝后15 d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以后又缓慢下降。东农早粘在吐丝后20 d达到最大值。四单19在吐丝后10 d达到最大值。为确保甜玉米的商品价值和独特风味,甜玉米和糯玉米应在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迅速下降之前适时采收。
    20  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吕丽华; 王璞; 易镇邪; 魏凤桐; 刘明
    2007, 15(2):079-081.
    [摘要](1487) [HTML](0) [PDF 0.00 Byte](2507)
    摘要: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不同株型6个夏玉米品种进行了研究,筛选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优势品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株型品种,光合速率均是低密度处理高于高密度,其中紧凑型品种CF008光合速率最高。从产量性状分析,CF008产量最高,郑单958其次;CF008不同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郑单958低密度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同样,CF008经济系数最高,郑单958、金海5号和鲁单6003依次降低,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紧凑型品种的表现明显好于半紧凑型品种。
    21  粮饲兼用玉米“双高”栽培物质生产特性及营养品质的研究
    王志刚; 高聚林; 王俊; 孙继颖; 赵明; 董志强
    2007, 15(2):082-087.
    [摘要](862) [HTML](0) [PDF 0.00 Byte](1168)
    摘要:
    以粮饲兼用品种农大3138和农大108为材料,在对玉米的物质生产特性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饲兼用玉米“双高”栽培的概念。由肥密调控试验得出结论:选择子粒产量高、保绿性好的粮饲兼用品种,施肥量为纯N 262.5~375 kg/hm2、P2O5 105~150 kg/hm2、K2O 157.5~225 kg/hm2,密度在75 000~82 500株/hm2范围内,可实现“双高”及优质。“双高”栽培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最大LAI在4.21~5.66,且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于3;群体总光合势355.5×104~497.9×104 m2·d/hm2;收获期干物质在雌穗中的分配量占全株的50%~60%,全株含水量65%~70%,适宜进行青贮。
    22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亮; 张宝石; 王洪山; 李钦德; 付俊; 杨海龙; 常程; 申卓
    2007, 15(2):088-093.
    [摘要](1322) [HTML](0) [PDF 0.00 Byte](1532)
    摘要:
    玉米子粒产量和品质决定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通过在辽宁省内的沈阳、铁岭、丹东三地种植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两类不同株型品种,系统比较了玉米产量、品质的密度效应以及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这3个品种的产量、总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在3个地点之间都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3个品种的产量以沈阳试点最高,铁岭试点次之,丹试点东最低;3个品种的粗脂肪含量为沈阳试点>丹东试点>铁岭试点;粗蛋白含量丹东试点>沈阳试点>铁岭试点;总淀粉含量为铁岭试点>沈阳试点>丹东试点。三地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玉米子粒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通过品种、密度等调控措施来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可实现辽宁省玉米的优质高产。
    23  不同耕作措施玉米高产光合指标的研究
    李洪勋; 吴伯志
    2007, 15(2):094-097.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1153)
    摘要:
    2002~2003年在云南农业大学农场采用滇丰4号玉米种,开展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玉米光合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B处理构建了高产玉米冠层的微环境特性和冠层结构,改善了叶片光合特性。生育期间各个坡度B、A、C处理的叶绿素a、b的含量始终大于D处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在12:00时B处理要远远大于对照,增加比例为24.35%;穗位叶蒸腾速率B处理明显大于对照,2003年各坡度平均增加282.8%,2002年为350.4%。经相关分析可知,各个坡度总体上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
    24  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段巍巍; 李慧玲; 肖凯; 李雁鸣
    2007, 15(2):098-101.
    [摘要](1408) [HTML](0) [PDF 0.00 Byte](1589)
    摘要:
    以廊玉6号和农大108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随着密度增加均降低;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光合势(LAD)和作物生长率(CGR)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生育前期差别不明显,中后期效应显著。无论单株性状还是群体性状,廊玉6号对密度的反应均比农大108迟钝,廊玉6号的耐密性强于农大108。本试验条件下,廊玉6号和农大108的适宜密度分别为67 500株/hm2和60 000株/hm2
    25  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改良进展
    谢振江;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2007, 15(2):102-106.
    [摘要](862) [HTML](0) [PDF 0.00 Byte](1324)
    摘要:
    2005年在北京和新疆两个生态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9个农艺性状和不同年代的改良进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等不同年代农艺性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北京和新疆的产量改良进展结果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改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穗粒数、千粒重、倒伏率、空秆率及病株率的改良提高了玉米产量。
    26  低钾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钾吸收特性的影响
    刘延吉; 田晓艳; 曹敏建
    2007, 15(2):107-110.
    [摘要](1081) [HTML](0) [PDF 0.00 Byte](1348)
    摘要:
    研究低钾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钾吸收特性的影响。玉米自交系种子A(不耐低钾)和B(耐低钾)用三个钾离子浓度 (5 μmol/L,100 μmol/L,1 000 μmol/L)进行液体培养,4周时将苗转入培养桶中,连续培养50天。在转入的0 d、3 d、10 d、25 d、50 d天时距根尖2 cm处取样,观察根部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对其根系活力、Imax、K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耐低钾品种B低钾条件下,根表形态结构上,根毛数量增加,且形成部位距根尖较近;根解剖结构上,木质部导管分化增强,并改善了疏导组织运输能力;根冠比上,长度、重量根冠比增加;根系吸收能力上,根系活力、Imax显著提高,Km显著降低。耐低钾品种从根形态结构改变及根系活跃吸收能力增强两方面协同作用适应低钾胁迫,提高钾吸收能力。
    27  化学抑制型氮素释放延缓剂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柯福来; 黄瑞冬; 马兴林; 王进军; 蒋文春
    2007, 15(2):111-113.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1463)
    摘要:
    以大、中、小3种穗型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DCD)组合(NBPT+DCD)对玉米单株产量和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抑制型氮素释放延缓剂可增加玉米的成粒数,有效提高玉米子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不同类型抑制剂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影响不同。大穗型品种丹玉39的蛋白质含量对NBPT+DCD的反应敏感;中穗型品种郑单958的成粒数对两种抑制剂组合的反应敏感;而小穗型品种四单19对抑制剂的反应不敏感。因此,生产中应根据玉米品种不同选用适合的氮素释放延缓剂。
    28  不同控释肥用量对玉米生产效应的影响
    朱红英; 董树亭; 胡昌浩;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2007, 15(2):114-116.
    [摘要](1192) [HTML](0) [PDF 0.00 Byte](1094)
    摘要:
    研究为四因素三水平试验,以鲁单50为供试品种,比较在氮磷钾比例相等条件下,控释肥料(CRF)用量比例从全量减少到2/3或1/2时对玉米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产量比CK0增幅15.04%~37.67%,各CRF用量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为1.98%~19.02%,且3类CRF均在2/3用量时产量最高;B(2/3)、A(2/3)、C(1/2)这3个处理的粗脂肪、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总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余与对照含量接近或稍低。
    29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刘迎雪; 李文华; 李彩凤; 洛育; 陈胜勇; 包海龙
    2007, 15(2):117-119.
    [摘要](1038) [HTML](0) [PDF 0.00 Byte](1272)
    摘要:
    选用平安18和金玉1号两个供试品种,每品种设7个氮肥处理,研究氮肥的施用技术。经生理指标测定和产量及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氮肥225 kg/hm2添加6.75 kg/hm2增效剂的施用模式效果较好,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均明显好于其它处理,蛋白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30  不同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碳氮运转的影响
    黄勇; 马二培; 杨青华; 刘媛媛; 李潮海
    2007, 15(2):120-122.
    [摘要](1228) [HTML](0) [PDF 0.00 Byte](1244)
    摘要:
    在池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壤土、粘土、砂土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碳氮积累和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叶、茎、鞘等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及营养器官物质总运转量和运转率以砂土最高,成熟期子粒重及光合同化物输入子粒量和光合同化量对子粒重的贡献率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成熟期子粒氮素含量主要来源于灌浆期子粒氮素吸收,子粒氮素总量和子粒氮素吸收量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各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移率叶>鞘>茎。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子粒产量、淀粉、蛋白质和油分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
    31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2007, 15(2):123-126.
    [摘要](1162) [HTML](0) [PDF 0.00 Byte](1464)
    摘要: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在继续变化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1、0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约20%,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北方地区小种的毒力组成较南方地区复杂,且毒力更强,不仅有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几乎所有组合类型的小种。
    32  出苗后干旱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邢跃先; 李凤海; 吴凤新; 檀国庆
    2007, 15(2):127-129.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1311)
    摘要:
    选取2个不同抗性的玉米杂交种,播种期接种玉米丝黑穗病菌,出苗后(约6~7片叶)进行干旱处理,开花期调查发病率。结果发现,同一玉米品种干旱处理比对照的发病率高。说明苗后干旱增加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经分析发现存在携带病菌而不发病的植株,出苗后期保持适宜的水分可以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33  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研究进展及抗病品种选育
    孙志超; 刘文国; 杨维国; 邢跃先; 才卓; 荆绍凌; 周旭东
    2007, 15(2):130-132.
    [摘要](1113) [HTML](0) [PDF 0.00 Byte](1474)
    摘要:
    吉林省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数量性状遗传。根据其抗性遗传特点,在抗病品种选育上应坚持以拓宽种质基础为主的综合选择方法。
    34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孙成韬; 张丽颖; 王金君; 番兴明
    2007, 15(2):133-136.
    [摘要](1059) [HTML](0) [PDF 0.00 Byte](1312)
    摘要:
    详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学、发生规律、致病与抗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理论的主要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和发生规律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35  γ-射线辐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适宜剂量及对苗高影响的研究
    王兵伟; 郝小琴; 王殿君; 赵刚; 吴子恺
    2007, 15(2):137-139.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1235)
    摘要: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进行辐射,对辐射当代苗高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内,辐射当代苗高降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降低越明显。根据苗高降低的程度确定该类型玉米自交系干种子的适宜辐射剂量大致为120~180 Gy。
    36  甜玉米种子健康研究进展
    徐秀兰; 李健强
    2007, 15(2):140-143.
    [摘要](1448) [HTML](0) [PDF 0.00 Byte](1675)
    摘要:
    甜玉米近年来快速发展。种子活力低、幼苗素质差是制约甜玉米推广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种子生理特性、种子携带病原物、种子健康检测技术和种子处理等方面对甜玉米种子健康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研究的主要方向。
    37  鲜食玉米品质特性研究概述
    李惠生; 董树亭; 高荣岐
    2007, 15(2):144-146.
    [摘要](1261) [HTML](0) [PDF 0.00 Byte](1236)
    摘要: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鲜食玉米的发展状况,介绍了鲜食玉米的品质评价标准,分析了对鲜食玉米品质有重要影响的生理指标在其采收期的变化。
    38  分光光度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研究
    陈滴; 陈星; 刘昕
    2007, 15(2):147-148.
    [摘要](680) [HTML](0) [PDF 0.00 Byte](1510)
    摘要:
    筛选合适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含量。比较了3种比色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效果。结果表明: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平均含量1.91%,RSD=0.83%,平均回收率100.42%;硝酸铝比色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平均含量2.70%,RSD=1.81%,平均回收率101.5%;直接比色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平均含量3.16%,RSD=1.90%,平均回收率100.48%。实验表明: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含量比其它方法准确,稳定性好,可以作为测定玉米须总黄酮含量方法。
    39  玉米淀粉合成酶Ⅰ研究进展
    胡育峰; 张军杰; 黄玉碧
    2007, 15(2):149-152.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1326)
    摘要:
    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主要来源于玉米淀粉合成酶Ⅰ(zea mays, starch synthaseⅠ, zSSⅠ)。zSSⅠ催化合成6~15 dp的短链葡聚糖,并可能在淀粉合成的起始中起作用。介绍了zSSⅠ结构、生物特性、表达以及SBE对zSSⅠ生物功能的影响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