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5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于永涛; 宋燕春; 黎裕; 石云素; 王天宇
    2007, 15(5):001-005.
    [摘要](674) [HTML](0) [PDF 0.00 Byte](1056)
    摘要:
    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遗传剖析对抗虫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330×K36的F2:3群体(114个家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叶片侵害度性状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6、7和10上;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5、8(2个)上;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1和8上;以隧道长度/虫孔数为鉴定性状检测到2个QTL, 位于染色体7和10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21.5%之间。大部分QTL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
    2  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研究与评价
    张卫星; 赵致; 柏光晓; 付芳婧
    2007, 15(5):006-011.
    [摘要](719) [HTML](0) [PDF 0.00 Byte](1193)
    摘要:
    通过田间直接鉴定,采用模糊函数法,以抗旱隶属度、产量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分析各性状与参数间的关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选择出有效的评价参数和指标,对各自交系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导致玉米自交系的散粉至吐丝期间隔增加,光合叶面积减少,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茎秆变细,穗短小,秃尖多,穗粒数少,粒重轻,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不同基因型间因抗旱性差异而所受影响明显不同,各自交系抗旱性强弱与干旱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有较大关系,其中79-1E、交51、苏1-1和18599的抗旱性较好。各评价参数中,以产量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度与干旱条件下各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抗旱指数、抗旱隶属度、产量和叶面积是抗旱性综合评价最有效的参数和指标。
    3  几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耐低磷能力的研究
    杨永; 石海春; 柯永培; 李静威; 袁继超; 结子汪桂; 汤昭
    2007, 15(5):012-016.
    [摘要](885) [HTML](0) [PDF 0.00 Byte](1351)
    摘要:
    采用水培法对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了耐低磷能力指标鉴定,提出了利用耐低磷综合指数评价不同材料耐低磷能力的方法。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幼苗形态表现、干物质积累、磷积累量及磷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指标对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自交系698-3H和杂交种正红6号的综合耐低磷能力较强,分别属于磷高效利用型和高效吸收型;自交系K335和杂交种正红115的综合耐低磷能力较弱。
    4  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黄云霄; 陈洪梅; 谭静; 段智利; 汪燕芬; 吕宏斌; 番兴明
    2007, 15(5):017-021.
    [摘要](848) [HTML](0) [PDF 0.00 Byte](1616)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9个糯玉米自交系进行组配,将获得的36个杂交组合进行鉴定,对自交系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组合间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极显著差异;主要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非加性方差,加性方差占基因型方差比例的大小顺序是株高>穗粗>千粒重>单株产量>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综合各性状表现,自交系YWL1、YWL7利用潜力最高。综合利用潜力较高的自交系大多是来自糯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自交系,说明来自糯玉米起源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糯玉米种质的利用潜力高,而且地方糯玉米种质也具有相当的利用潜力,对我国糯玉米育种及糯玉米种质改良、扩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遗传变异SSR标记评估
    秦燕; 杨克诚; 任纬
    2007, 15(5):022-027.
    [摘要](679) [HTML](0) [PDF 0.00 Byte](835)
    摘要: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分析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为群体合成及自交后代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0对引物在2个群体S2中共扩增出420个等位位点,每个SSR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为3~25个,平均为10.5个。GP-5 S2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变异系数、基因杂合度等均大于GP-4 S2,表明GP-5 S2入选株系的遗传变异较GP-4 S2大。遗传距离比较表明,不同群体S2间平均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株系间平均遗传距离,群体内株系间平均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株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可将60个单株分为5个大类10个亚类,GP-4 S2部分株系和GP-5 S2部分株系聚在同一亚类,表明GP-4 S2和GP-5 S2的部分株系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因此,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亲本材料的选择应将田间鉴定与SSR检测结合,并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合成材料的多少,而在自交后代选择中则应侧重系间选择。
    6  中早熟玉米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霍志军; 潘晓琳; 董德龙
    2007, 15(5):028-029.
    [摘要](802) [HTML](0) [PDF 0.00 Byte](1178)
    摘要:
    试验针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分析其授粉后18~63 d时淀粉含量的差异和淀粉积累速率,挖掘玉米淀粉含量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和稳定玉米淀粉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7  玉米自交系及群体材料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郭满库; 刘永刚; 王晓鸣
    2007, 15(5):030-033.
    [摘要](904) [HTML](0) [PDF 0.00 Byte](1060)
    摘要:
    2003~2006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我国153份玉米自交系及24份玉米群体材料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高抗的自交系有P138、4F1、200B、鲁原92、齐319、吉412、合344、东91、CD13和吉495共10份,大多数玉米自交系对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和高感。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对玉米抗病育种非常重要。
    8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罗梅浩; 赵艳艳; 刘哓光; 赵国强
    2007, 15(5):034-037.
    [摘要](1088) [HTML](0) [PDF 0.00 Byte](1211)
    摘要:
    田间调查了14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花叶指数、雌穗上玉米螟和棉铃虫的数量以及后期茎秆上的虫孔数、幼虫数、虫道长等。结果表明,郑单958、豫玉22、豫单2001、浚单20、郑单18、郑单21、新单23和沈玉21的花叶指数较低,平均百株虫孔数和百株幼虫数较少,平均百株虫道长较短,比较抗钻蛀到茎秆内为害的害虫;豫单2001、新单23、滑丰986、沈玉21、郑单21和郑单958雌穗上的玉米螟和棉铃虫幼虫数较少,比较抗玉米穗期害虫;综合玉米前期和后期的抗性以及对钻蛀性害虫和穗期害虫的抗性,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和沈玉21表现较好。
    9  改良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柳迎春; 蔡鑫茹; 刘爱华
    2007, 15(5):038-040.
    [摘要](879) [HTML](0) [PDF 0.00 Byte](1258)
    摘要: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玉米育种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改良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10  玉米亚热带改良系杂种优势表现的研究
    李继竹; 王远路; 杨大燕; 王梅英; 杨伟光
    2007, 15(5):041-045.
    [摘要](713) [HTML](0) [PDF 0.00 Byte](978)
    摘要:
    采用3套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亚热带材料的改良系与吉林省骨干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改良系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系统杂交单株产量表现出较高的杂种优势,在18个高的优势组合中,有2/3是亚热带改良材料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系统组配的组合。
    11  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改良与利用
    荆绍凌; 陈达; 孙志超; 李淑华; 周小辉
    2007, 15(5):046-048.
    [摘要](877) [HTML](0) [PDF 0.00 Byte](1488)
    摘要:
    根据玉米种质资源的分类,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性加以评价,并阐述了改良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的研究,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种质以及玉米野生近缘种的研究与利用,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
    12  云南南亚热带生态区气候特点与玉米育种目标探讨
    朱汉勇; 李玉祥; 陈文学; 钟正阳
    2007, 15(5):049-051.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108)
    摘要:
    云南南亚热带生态区位于北纬24°以南及金沙江河谷低海拔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生态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玉米,但仍以夏玉米为主。根据该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提出了较高产但稳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优质和大穗等玉米育种目标。
    13  吉林省中熟玉米新品种分析评价与展望
    于明彦; 岳尧海; 许明学; 刘爱华; 刘广新
    2007, 15(5):052-055.
    [摘要](487) [HTML](0) [PDF 0.00 Byte](849)
    摘要:
    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一直是吉林省育种工作的难点,生产上中熟生态区应用的品种也相对较少,且更新缓慢。本文以代表吉林省最新育种水平的2005~2006两年区试中熟组各育种单位选育参试新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高稳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中熟玉米新品种市场信息,推荐未来生产主导品种或接替品种,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14  玉米ae基因的研究进展
    任红丽; 张军杰; 黄玉碧
    2007, 15(5):056-059.
    [摘要](891) [HTML](0) [PDF 0.00 Byte](964)
    摘要:
    ae基因是一种胚乳突变基因。玉米ae突变体的表现型为玻璃状、无光泽胚乳。ae基因编码淀粉分枝酶Ⅱb(SBEIIb)是SBEIIb的结构基因,ae基因定位在玉米第5条染色体长臂上,在玉米中是单拷贝基因。在ae突变体胚乳中,SBEIIb的活性缺失,子粒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同时支链淀粉的α-l,6糖苷键分支点的数量降低。本文对ae基因的结构、功能、特性等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对其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改良淀粉品质。
    15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赵延明; 董树亭; 张锁良; 丁建国
    2007, 15(5):060-064.
    [摘要](1176) [HTML](0) [PDF 0.00 Byte](1566)
    摘要:
    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并就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现状、发展趋势等作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16  玉米品种抗旱性筛选指标研究
    张振平; 齐华; 李威; 白向历; 刘明
    2007, 15(5):065-068.
    [摘要](1031)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提高玉米品种的抗旱性是减小因干旱带来损失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之一。玉米品种的抗旱性筛选指标缺乏系统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鉴定体系。产量指标是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13个玉米品种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对以产量为基准的不同鉴定筛选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算术平均生产力(MP)、几何平均生产力(GMP)和耐旱指数(DTIv)可作为鉴定抗旱性的首选指标;耐旱指数(DTIv)能更好地作为不同地点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抗旱性鉴定的筛选指标。
    17  NaCl和Na2SO4胁迫对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王玉凤; 王庆祥; 商丽威
    2007, 15(5):069-071.
    [摘要](1089) [HTML](0) [PDF 0.00 Byte](1226)
    摘要:
    研究了NaCl和Na2SO4胁迫对玉米幼苗电解质渗漏、根系活力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NaCl作用下其电解质渗漏、根系活力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和Na2SO4胁迫相似,电解质渗漏、根系活力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剧。NaCl胁迫下增幅大于Na2SO4胁迫,表明NaCl胁迫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大于Na2SO4胁迫。
    18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叶片木质素含量变化及其与耐旱性的关系
    徐宇强; 胡轶; 付凤玲; 李晚忱
    2007, 15(5):072-075.
    [摘要](1236) [HTML](0) [PDF 0.00 Byte](1202)
    摘要:
    选用耐旱性不同的6个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及正常灌水条件下,测定叶片的木质素含量,并转换为耐旱系数,研究其与雌雄花期间隔和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耐旱性不同的自交系叶片的木质素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反应不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耐旱性较强的自交系木质素含量显著升高,平均耐旱系数较大,耐旱性中等的自交系木质素含量比正常灌水对照略有升高,耐旱性较弱的自交系木质素含量与对照相当或下降。在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叶片木质素含量平均耐旱系数与单株子粒产量和雌雄花期间隔耐旱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8和r=0.889,均达显著水平。
    19  玉米苗期不同供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鉴定指标研究
    崔震海; 张立军; 樊金娟; 阮燕晔; 马兴林
    2007, 15(5):076-078.
    [摘要](976) [HTML](0) [PDF 0.00 Byte](1100)
    摘要:
    试验在防雨棚中盆栽条件下进行。供试玉米杂交种5个,苗期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3种处理,拔节期均复水到正常水平。分别在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对相关形态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与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吐丝期,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时散粉至抽丝间隔(anthesis-silking interval,ASI)短的品种WUE高;在成熟期,正常供水时粒叶比高、茎较粗和轻度干旱时粒深的品种WUE高;在正常供水时,拔节期植株矮小、叶片失水率小、成熟期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 HI)较高和穗位比较大的品种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具有较高WUE;在正常供水时,出籽率较高、行粒数较少的品种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具有较高WUE。
    20  玉米抗旱性与生理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白向历; 齐华; 刘明; 张振平
    2007, 15(5):079-083.
    [摘要](1247) [HTML](0) [PDF 0.00 Byte](1384)
    摘要:
    以目前我国主栽的1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玉米耐旱指数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耐旱指数与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参数,用于玉米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21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鲜食糯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赵益强
    2007, 15(5):084-088.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1264)
    摘要: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鲜食糯玉米植株单株可见绿叶数和展开绿叶数、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功能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功能叶净光合速率等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这些生理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除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外,其余指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2  耐低钾玉米品种的节钾效果研究
    吴玉群; 史振声; 王志斌; 李凤海
    2007, 15(5):089-092.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1097)
    摘要:
    以耐低钾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普通玉米品种为对照,在2种施氮量、3种施钾量水平下对耐低钾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玉米品种对施钾量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耐低钾品种在低量施钾水平下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且产量较高,而不耐低钾品种只有在较高施钾量水平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获得较高产量。
    23  富硒玉米子粒中硒赋存形态研究
    向东山; 翟琨; 刘晓鹏
    2007, 15(5):093-095.
    [摘要](753) [HTML](0) [PDF 0.00 Byte](1031)
    摘要:
    研究了富硒玉米子粒中硒的分布规律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占总硒的比例接近90%;在有机态硒中蛋白质硒含量较高,多糖中硒的含量较低;在蛋白质硒中以碱溶蛋白质中硒的含量为最高,占总硒的50.62%。因此,在富硒玉米的深度开发中,碱溶的弱酸性组分适用于深加工,成为补硒食品或添加剂。
    24  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研究
    张雯; 衣莹; 侯立白
    2007, 15(5):096-099.
    [摘要](1264) [HTML](0) [PDF 0.00 Byte](1417)
    摘要:
    比较研究了不同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12.0%、13.6%和7.8%。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均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低于传统耕作,在拔节期以后逐渐赶上并超过传统耕作,其单株干物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留茬覆盖>留茬免耕>灭茬免耕,平均株高整齐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灭茬免耕>传统耕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不同,其中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的优势表现在授粉15 d以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均优于传统耕作,其中又以留茬覆盖方式最佳,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0.85和1.40个百分点。
    25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宁; 闫洪奎; 王君; 李必富; 张永坤; 曹敏建
    2007, 15(5):100-103.
    [摘要](944) [HTML](0) [PDF 0.00 Byte](1053)
    摘要:
    在辽宁柳饶地区风沙性碳酸盐草甸土土壤上,设置常量化肥、半量秸秆还田+常量化肥、全量秸秆还田+常量化肥三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量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植株抗倒伏能力、叶绿素含量不会减小,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半量秸秆还田处理产量显著提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也没有造成减产。
    26  春玉米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抗旱指数的运用研究
    张健; 池宝亮; 黄学芳; 樊修武; 张冬梅; 郭志华
    2007, 15(5):104-107.
    [摘要](1180) [HTML](0) [PDF 0.00 Byte](1450)
    摘要:
    以18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产量特性和抗旱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和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均极显著。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抗旱指数均和无灌溉条件下产量显著相关。中玉9号抗旱指数最高。干旱条件下有限灌溉可使玉米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抗旱指数较高的沈玉18、屯玉38在中灌溉条件下产量已达到或接近试验条件下的高点。
    27  麦套玉米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的研究
    张保民; 王广照; 李瑞红; 李萌; 李国
    2007, 15(5):108-110.
    [摘要](815) [HTML](0) [PDF 0.00 Byte](1420)
    摘要:
    麦套玉米共生期,小麦有遮荫和屏障作用。土壤的日平均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和日较差均为单作玉米>麦套畦埂玉米>麦套行玉米,地面最低温度则相反;此变化以晴天最为显著,多云天气次之,阴雨天最小。土壤温度日变化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变化大于下层,深层变化平缓。因此,土壤温度低是造成麦套玉米出苗晚、根系和植株生长慢的主要原因。
    28  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武志海; 迟丽华; 边少峰; 徐克章
    2007, 15(5):111-113.
    [摘要](870) [HTML](0) [PDF 0.00 Byte](1128)
    摘要:
    用4个不同剂量0.5A(T1)、1.0A(T2),1.5A(T3)、2.0A(T4)的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研究幼苗在干旱、冷害和盐害等逆境处理后对玉米幼苗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幼苗在干旱、冷害和盐害条件下的抗逆性,但以提高幼苗抗旱能力最明显。干旱条件下,4个不同剂量的等离子体处理可使玉米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平均提高5.5%,脯氨酸含量比对照植株平均增加24.7%,POD活性比对照平均增加33.3%,电解质外渗率平均降低20.9%。1.5A(T3)的等离子体处理剂量在所有处理中效果最明显,可作为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提高抗逆性的适宜处理剂量。
    29  玉米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刘天学; 王振河; 董朋飞; 李潮海
    2007, 15(5):114-116.
    [摘要](1220) [HTML](0) [PDF 0.00 Byte](1511)
    摘要:
    简要概述了玉米间作系统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抗逆减灾、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的生理生态效应,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30  不同专用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何萍; 金继运
    2007, 15(5):117-120.
    [摘要](921) [HTML](0) [PDF 0.00 Byte](1122)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专用肥配方及其施用技术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最高,其施肥技术为100 kg口肥配合500 kg底肥施用;施用5号专用肥玉米的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次之;施用1号专用肥的产量和效益最低。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推荐选用3号玉米专用肥并以100 kg口肥和500 kg底肥配合施用,玉米能获得高产高效。
    31  不同施肥水平下聚天冬氨酸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姜雯; 周登博; 张洪生; 张延胜
    2007, 15(5):121-124.
    [摘要](563) [HTML](0) [PDF 0.00 Byte](1423)
    摘要:
    在盆栽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肥料增效剂聚天冬氨酸对玉米苗期肥料吸收以及生长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聚天冬氨酸可以使玉米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强,光合速率加快进而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聚天冬氨酸有利于玉米干物重积累,尤其在养分较为充足条件下,单株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分别增加19%和16%。施用聚天冬氨酸有利于促进玉米幼苗对氮、钾的吸收,在养分较充足条件下,植株氮、钾吸收量分别增加27%和19%。
    32  有机-矿物缓释材料对氮素吸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晓玲; 王艳
    2007, 15(5):125-127.
    [摘要](775) [HTML](0) [PDF 0.00 Byte](1106)
    摘要: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矿物缓释材料一次性基施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矿物缓释材料对玉米的吸氮量及在不同器官的氮素营养转化率均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增加了氮在茎叶和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处理F2吸氮量最高为46.1%,其次为F1>N2>N1;茎叶中氮营养转化率比对照提高,其顺序为N2>F2>F1>N1,根系中氮营养转化率有所下降;对玉米产量增产的次序为F2>F1>N2>N1,其中F2比对照增产41.7%。
    33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鉴定与防治研究
    尚佑芬; 赵玖华; 王升吉; 路兴波; 孙红炜; 杨崇良
    2007, 15(5):128-132.
    [摘要](752) [HTML](0) [PDF 0.00 Byte](1081)
    摘要: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主要是甘蔗花叶病毒山东株系(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DMV)。田间试验5种防治植物病毒病专用药剂对玉米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最高防效在60%左右。采用种植抗病品种、苗期拔除病苗、药剂拌种防虫和适期施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防病效果达61.35%~85.75%,增产率6.25%~13.99%。
    34  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研究
    王晓梅; 刘国宁; 田宇光; 马海霞; 杨信东
    2007, 15(5):133-135.
    [摘要](1097) [HTML](0) [PDF 0.00 Byte](1687)
    摘要: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年份长春地区中等感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大约为田间病害开始产生至8月初,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关键期。玉米大斑病的日增长率在 0.02~0.2左右,降雨与随后第10天左右的病害日增长率高度正相关 。单个玉米大斑病病斑增长时间可持续2个月左右,病斑长度可达20 cm以上,宽度可达1.5 cm以上,单个病斑增长(长、宽、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均接近直线。雨后转连续数日晴天有利于病斑扩展。
    35  健康与罹病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研究
    陆宁海; 吴利民
    2007, 15(5):136-138.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1305)
    摘要:
    对玉米茎基腐病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与罹病玉米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罹病玉米植株根际真菌、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玉米植株,而健康与罹病玉米植株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差异。健康玉米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8种,常见真菌3~4种,优势种的菌落数占总菌落数的28.9%~53.7%。罹病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2~4种,仅有稀少真菌和优势种,且优势种的菌落数占其总菌落数的87.7%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经证明引起玉米茎基腐病的是禾谷镰刀菌。
    36  玉米丝黑穗病接种浓度与发病关系研究
    董怀玉; 姜钰; 徐秀德; 王丽娟; 程根武
    2007, 15(5):139-141.
    [摘要](1097) [HTML](0) [PDF 0.00 Byte](1340)
    摘要:
    采用人工控制的土壤接种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 & Fullerton]病菌不同接种菌土浓度与发病程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接菌量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关系密切,供试玉米品种的丝黑穗病发病率均随着接种菌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接种菌土达到一定浓度后,发病率不再显著提高。抗性材料的接种浓度达到3‰以上时其发病率不再显著提高。因此,在玉米抗病育种中可采用3‰接种菌土浓度筛选抗病种质或品种。
    37  玉米抗螟性鉴定评价标准的研究
    李桂玲; 李欢庆
    2007, 15(5):142-143.
    [摘要](1044) [HTML](0) [PDF 0.00 Byte](1016)
    摘要: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如心叶期、抽雄期、花丝期)进行人工接虫鉴定,以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评价各供试品种的抗螟性水平。结果表明,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隧道长度以及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虫孔数各自之间并无线性相关,茎秆隧道长度和茎秆虫孔数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38  甜玉米鲜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邵金良; 刘家富; 黎其万; 袁唯; 汪禄祥; 和丽忠; 束继红
    2007, 15(5):144-147.
    [摘要](885) [HTML](0) [PDF 0.00 Byte](1180)
    摘要:
    试验研究涂膜处理结合MAP(自发气调包装)的甜玉米鲜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甜玉米鲜苞在贮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呼吸强度、贮藏环境O2/CO2浓度等变化,分析了各种变化的原因及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要比常温贮藏保质期延长10 d左右,同时涂膜处理结合小包装气调贮藏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甜玉米鲜苞在贮藏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消耗和呼吸高峰的到来,可更大限度延长甜玉米鲜苞的贮藏时间。
    39  玉米秸秆的酶法降解机理研究
    张强; 陈合
    2007, 15(5):148-152.
    [摘要](1386) [HTML](0) [PDF 0.00 Byte](1202)
    摘要:
    玉米秸秆是一种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简要地介绍了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与结构,阐述了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的酶系组成及产生菌株,酶法降解机理和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