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6卷第0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李新海;徐家舜
    2008, 16(06):1-5.
    [摘要](4580) [HTML](0) [PDF 0.00 Byte](9456)
    摘要:
    中国玉米连年丰收,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但未来玉米需求会继续扩大,对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历史,中国玉米品种不断提高产量,得益于增强了抗逆(病)性。但在90年代以后,玉米育种目标和育种思路受到困扰。育种者要重视提高品种的抗逆性,通过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途径培育配合力更高的优良自交系和抗逆性更强的杂交种
    2  辽宁中熟、中晚熟与晚熟玉米品种的产量性能比较与分析
    史振声;张世煌;李凤海;王志斌;张喜华;张永亮;朱敏
    2008, 16(06):6-10.
    [摘要](1292) [HTML](0) [PDF 0.00 Byte](3417)
    摘要:
    以15个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中熟、中晚熟、晚熟玉米品种为试材,结合1999~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对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生产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有增产趋势,一些品种表现特别突出;中熟、中晚熟品种密植增产潜力大,密度适应范围广,稳产性更好;群体结构合理,经济系数高,源、流、库协调;在精量播种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中熟、中晚熟品种有明显优势。
    3  塘四平头种质对吉林省玉米育种的影响
    李春辉;才卓;李凤任;卢亚文;柳迎春
    2008, 16(06):11-14.
    [摘要](1424) [HTML](0) [PDF 0.00 Byte](2329)
    摘要:
    塘四平头种质代表系黄早四引入吉林省后,针对黄早四在吉林省的缺点进行大量的改良工作,改良其对玉米丝黑穗病和其它病害的抗性、自身产量及子粒品质。通过美国种质、温光反应迟钝材料和国内广基因材料改良黄早四的改良方法,选育出吉853、四444、四287等优良自交系,使塘四平头种质成为吉林和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今后改良策略是黄改系群内改良;利用中国种质进行改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避开黄改系杂优模式对应类群进行改良;利用美国种质进行改良。黄早四种质促进了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的发展,丰富了种质基因库,在吉林省确定了选育密植品种的育种路线。
    4  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抗病基因遗传传递规律的初步研究
    赵峰 ;孟祥兵;李卫华;徐秀德;王斌;郭宝太
    2008, 16(06):15-18.
    [摘要](1565) [HTML](0) [PDF 0.00 Byte](2584)
    摘要:
    对玉米抗病基因SSR标记的分析表明,在黄早四、4个黄早四衍生系和衍生系配制的4个杂交种中都存在矮花叶病抗性基因mdml(t)与玉米茎腐病抗性基因Rfg1,但不具有茎腐病抗性基因Rpi1。鲁单981具有南方锈病抗性基因RppQ,其余8个材料都不含该基因。对小斑病抗性基因STS标记的扩增结果显示9,个材料具有大小相同的带型,序列分析显示黄早四具有抗性基因rhm。SSR标记和STS标记分析结果同田间抗性相符合,两种分子标记可有效地用于玉米抗性基因的遗传传递分析。
    5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荫性比较
    袁刘正;李潮海;王秀萍;杨世坤
    2008, 16(06):19-23.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1991)
    摘要:
    采用人工模拟遮荫的方法,研究了27个玉米自交系耐荫性差异。结果表明,遮荫使所有自交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茎粗变细,株高降低,干物质积累下降,生物产量降低。不同自交系对遮荫的反应不同。以综合耐荫系数为指标,对其耐荫性进行了评定,将其分为耐荫性强、耐荫性中等、耐荫性弱3个级别。
    6  玉米穗部产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焦仁海;刘兴贰;孙发明;徐艳荣;侯宗运;才卓
    2008, 16(06):24-28.
    [摘要](1027) [HTML](0) [PDF 0.00 Byte](2139)
    摘要:
    以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10个自交系为供试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组配成45个杂交组合。对穗部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参数分析,并对亲本和组合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了优良亲本和优势组合。
    7  10个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遗传分析
    夏远峰;于明彦;柳迎春;代秀云;刘爱华;岳尧海;许明学
    2008, 16(06):29-32.
    [摘要](1031) [HTML](0) [PDF 0.00 Byte](1753)
    摘要:
    选用国内10个基础种质自交系,采用GriffingⅣ双列杂交设计组配45个杂交组合。对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出籽率等8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研究表明: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起作用,穗粒重主要是受非加性基因作用;旅大类群的丹340、丹360,P群的齐319、沈137表现优良,杂交组合的穗粒重特殊配合力较高;不同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在同一性状上差异很大,同一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在不同性状方面差异也很大。
    8  二十年来辽宁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刘旭;景希强;何晶;李芳志;陈得义;赵文媛;曲江波;李媛
    2008, 16(06):33-37.
    [摘要](1491) [HTML](0) [PDF 0.00 Byte](2443)
    摘要:
    对辽宁省近二十年来审定的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育种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旅系、改良Reid、Lancaster、外杂选、黄改等类群,改良Reid×旅系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辽宁省玉米育种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9  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唐海涛;张彪;田玉秀;陈洁;陈宛秋;古玉芬
    2008, 16(06):38-41.
    [摘要](908) [HTML](0) [PDF 0.00 Byte](2052)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速率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叶长,其后依次是长宽比、叶向值、叶面积、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叶厚、比叶重、叶宽。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性状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10  BP神经网络模型对超级玉米性状的研究
    孙志超;荆绍凌;刘文国;张志军;周小辉;任军;岳尧海;张建新
    2008, 16(06):42-43.
    [摘要](1140) [HTML](0) [PDF 0.00 Byte](1991)
    摘要:
    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超级玉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超级玉米杂交种时,和平均值相比,黑穗病和空秆率要小,容重适当降低,百粒重稍高,穗行数14行以上,秃尖小,晚熟,耐密。
    11  玉米自交系耐旱性与耐瘠性相关性研究
    刘志全;沈海波;路立平;鲍树忠
    2008, 16(06):44-47.
    [摘要](819) [HTML](0) [PDF 0.00 Byte](1898)
    摘要:
    以13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根据不同水分处理比较自交系的耐旱性,根据不同肥力处理比较自交系的耐瘠性。通过对自交系耐旱性和耐瘠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耐旱与耐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12  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姜昱;王玉民;王中伟;林秀峰;康岭生;刘志铭
    2008, 16(06):48-51.
    [摘要](1551) [HTML](0) [PDF 0.00 Byte](13984)
    摘要:
    介绍了我国玉米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方法以及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概述。
    13  非生物胁迫诱导的玉米蛋白激酶基因ZmCIPK3的cDNA克隆和表达特性
    边鸣镝 ;李文亮;郭庆勋;王晶莹;周连霞;杨德光;黄丛林
    2008, 16(06):52-57.
    [摘要](1542) [HTML](0) [PDF 0.00 Byte](2254)
    摘要: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互作蛋白激酶(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sensor interactingProtein Kinase,CIPK)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在玉米(Zea mays)中克隆了一个cDNA全长为1 350 bp的蛋白激酶基因ZmCIPK3(GenBank登录号为EU873319)。其编码的蛋白含有44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0.89kD,等电点为8.26。推断的ZmCIPK3催化结构域中包含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保守的11个亚结构域,蛋白C端具有植物CIPK蛋白家族特有的包含24个氨基酸的NAF结构域。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玉米幼苗叶片中,ZmCIPK3响应甘露醇、氯化钠、ABA和4℃低温的诱导,其转录水平在12 h内呈上升趋势。ZmCIPK3是一个新的玉米蛋白激酶基因,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信号。
    14  玉米基因型磷效率与相对根系性状的最优回归模型及育种学启示
    陈俊意;蔡一林;徐军;况守峰;黄爱缨;张瑞敏;孙海燕;王久光;王国强
    2008, 16(06):58-61.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2223)
    摘要:
    以33个不同玉米基因型为材料,在低磷和高磷两个供磷水平下,分析玉米基因型磷效率与多个相对根系性状的关系,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相对总根重和相对须根数对磷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建立磷效率与相对总根重和相对须根数二者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0.224-0.576X2+1.780X3,R2=0.880(p<0.05);相对表层根重对磷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建立磷效率与相对表层根重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0.235+1.136X1,R2=0.653(p<0.05);相对须根数和相对表层根重可以作为培育高磷效率玉米基因型的改良目标性状。
    15  鲜食甜糯玉米子粒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郝小琴;吴子恺;赵刚
    2008, 16(06):62-67.
    [摘要](1179) [HTML](0) [PDF 0.00 Byte](2815)
    摘要:
    以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培育的9个甜糯玉米杂交组合及其15个隐性纯合体亲本自交系为材料,在适宜鲜食期测定子粒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TN43-4的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最高。不同甜糯玉米组合间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并没有大的差别。多数甜糯玉米组合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双亲。秋种、春种两次试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不同,春种试验的氨基酸含量普遍高于秋种试验,表明存在环境的影响。7种必需氨基酸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表明,苏氨酸与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与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间存在真实的相关关系。
    16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玉米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的影响
    郭相平;郭枫;刘展鹏;郝树荣
    2008, 16(06):68-70.
    [摘要](755) [HTML](0) [PDF 0.00 Byte](1729)
    摘要: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及复水对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片可溶性糖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净光合速率(Pn)下降,叶片可溶性糖浓度升高,且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复水后,轻度胁迫处理的玉米光合速率恢复较快并超过对照,可溶性糖浓度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重度胁迫处理的光合速率在复水后较长时间内低于对照,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于对照及轻度胁迫处理。叶片可溶性糖浓度与光合速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7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夏乐;于海秋;郭焕茹;赵尚文;姚晓旭;曹敏建
    2008, 16(06):71-74.
    [摘要](780) [HTML](0) [PDF 0.00 Byte](1833)
    摘要:
    以耐低钾的玉米自交系90-21-3和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丹937为试材,利用4个水平钾浓度的水培方法,研究低钾胁迫对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玉米光合面积减少,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且在严重低钾条件下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丹937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90-21-3,90-21-3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大于丹937。低钾胁迫使玉米叶片Fv/FmΦPSⅡqP及ETR显著下降,NPQ上升,表明低钾对PSⅡ造成了伤害,但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与钾敏感自交系相比,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在低钾胁迫下仍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抗光抑制能力,对低钾有更强的耐性。
    18  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植株含氮率关系的研究
    郑强;王志敏;蔡永旺;苏达;段俊杰
    2008, 16(06):75-78.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1746)
    摘要: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夏玉米郑单95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植株含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子粒生长期棒三叶SPAD值与棒三叶、全株总叶片及整株含氮率均有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不同施氮水平子粒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均以穗位叶为中心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SPAD值依次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施氮可调节各部位叶片SPAD值或氮素含量,但并未改变其空间分布模式。不同施氮水平子粒生长期上部和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夏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对氮肥的反应均表现在一定范围内(N≤207 kg/hm2),子粒生长期各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总施氮量增为276 kg/hm2时,各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再明显增加,相对来说中部叶比上部和下部叶对氮肥的反应更为敏感。
    19  玉米幼胚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张慧英;张耀华;农友业;薛艳霞
    2008, 16(06):79-82.
    [摘要](529) [HTML](0) [PDF 0.00 Byte](1590)
    摘要:
    以不同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6-BA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和6-BA与NAA配合使用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差异不明显,但对胚性率诱导有明显影响,其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2,4-D 2 mg/L+水解酪蛋白500 mg/L+脯氨酸500 mg/L;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0.5 mg/L+水解酪蛋白500 mg/L+谷氨酰胺200 mg/L+PP333 2 mg/L;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6-BA0.5 mg/L+NAA2.0 mg/L+PP333 2.0 mg/L+活性炭0.2%。
    20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张永峰 ;殷波
    2008, 16(06):83-85.
    [摘要](605) [HTML](0) [PDF 0.00 Byte](2932)
    摘要:
    综述了玉米耐盐生理机制和耐盐育种的研究进展。
    21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LAI估算模型研究
    冯晓;郑国清;乔淑;胡峰;马中杰
    2008, 16(06):86-89.
    [摘要](982) [HTML](0) [PDF 0.00 Byte](2001)
    摘要:
    从多个角度研究夏玉米LAI与冠层反射光谱的相关性,探索不同光谱波段在夏玉米LAI预测中的优势互补。结果表明,可见光波段对品种差异较敏感,而近红外波段对品种差异敏感性不大;预测效果最好的LAI估算模型是由多个单波段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次是由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1050/R550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然后是由R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22  作物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的构建及生长特性分析
    侯玉虹;陈传永;郭志强;侯立白;董志强;赵明
    2008, 16(06):90-95.
    [摘要](591) [HTML](0) [PDF 0.00 Byte](1902)
    摘要:
    利用归一化的方法分别将最大干物质积累(DMA)以及出苗至成熟生长天数设定为1,以相对DMA(0~1)和相对时间(0~1)为参数进行动态模拟,得到不同春玉米品种的相对化通用干物质积累模型。通过模型筛选,建立了春玉米高产群体的相对化DMA模型:y=a/(1+be-cx),并建立了不同品种的相对化DMA动态变化模型:四密25:y=1.065 0/(1+71.588 3e-6.6972x);郑单958y:=1.062 9/(1+90.424 9e-7.0640x);先玉335:y=1.051 9/(1+132.982 1e-7.7984x)。3个品种的相关性均在0.98以上,并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其它作物对模型验证,早、晚稻以及冬小麦的相对化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趋势同样符合Logistic模型,且复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说明相对化的干物质积累模型y=a/(1+be-cx)可作为作物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模拟的共性模型。该模型为"三合结构"理论所建立的产量性能等式方程(MLAI*D*MNAR*HI=EN*GN*GW)的数量化、模式化和指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玉米行间覆膜对低土壤水分的调节利用
    吴凌波;高聚林;王志刚;任有志;张军;王永平;冯建东;李国生
    2008, 16(06):96-99.
    [摘要](444) [HTML](0) [PDF 0.00 Byte](1877)
    摘要:
    通过玉米对低水分环境中土壤水分的分布、利用特点,揭示在低水环境中行间覆膜处理是一种节水途径。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行间覆膜处理能较好的维持根系主要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在35 mm以上,以供应玉米生长需要。玉米根层水分分布与覆膜方式、土壤水分存有量、根系的调节作用有关。
    24  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胡文河;宋红凯;吴春胜;孙明春;张丹
    2008, 16(06):100-102.
    [摘要](1198) [HTML](0) [PDF 0.00 Byte](2192)
    摘要:
    以4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个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对不同品种品质影响较大,增加密度有助于青贮玉米品质的提高。青贮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茎粗、收获期、绿叶数差异不大,品种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25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类型分化的初步研究
    刘显君;王振华;刘长华;王霞;赵英男;张林
    2008, 16(06):103-107.
    [摘要](1570) [HTML](0) [PDF 0.00 Byte](2013)
    摘要: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利用7个对玉米丝黑穗病菌抗、感差异明显的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将其划分为4个鉴别寄主池。利用4个鉴别寄主池对东北三省的11个地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对不同材料的致病性不同,可能存在5种玉米丝黑穗病原菌类型,即高致病的哈尔滨丝黑穗病原菌Ⅰ型;绥化和大庆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Ⅱ型;辽宁省农科院和密山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Ⅲ型;吉林省的白城、范家屯和双城的丝黑穗病原菌Ⅳ型;四平、佳木斯和海伦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Ⅴ型。同时,还发现高粱丝黑穗病菌对玉米鉴别寄主自交系具有一定的侵染性。
    26  氮饥饿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谷守芹;范永山;崔金旺;杨立恩
    2008, 16(06):108-110.
    [摘要](974) [HTML](0) [PDF 0.00 Byte](1747)
    摘要:
    以改良Fries合成培养基为基础,观测氮饥饿胁迫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11和03-22在菌落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产生时间和数量、菌落形态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 d后菌落生长停滞,颜色变淡;菌丝稀疏,老化程度加快;分生孢子出现时间提前,但产孢数量减少。研究结果说明,氮元素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和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7  沈阳地区玉米灰斑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李海春
    2008, 16(06):111-113.
    [摘要](1086) [HTML](0) [PDF 0.00 Byte](2075)
    摘要:
    玉米灰斑病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能反映该病害流行动态,其次为GOMPOERTZ模型。该病害流行阶段为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上旬,逻辑斯蒂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下旬,衰退期从9月上旬到玉米生育期结束。该病害防治时间在6月下旬。
    28  叶片DNA对玉米丝黑穗病研究的可靠性
    邢跃先;吴凤新;蔡鑫茹;王玉贞;王德勇;金明霞;檀国庆;马立娜
    2008, 16(06):114-116.
    [摘要](1128) [HTML](0) [PDF 0.00 Byte](1679)
    摘要:
    提取发病植株叶片及茎髓组织DNA,用玉米丝黑穗病菌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验证叶片DNA对玉米丝黑穗病研究的可靠性。结果发现,提取叶片DNA研究玉米丝黑穗病的可靠性远低于茎髓组织DNA。
    29  白僵菌亲环素蛋白基因BbCPLA的克隆与分析
    杜茜;徐文静;赵洪锟;翟凤艳;马德良 ;董英山;李启云
    2008, 16(06):117-120.
    [摘要](1101) [HTML](0) [PDF 0.00 Byte](2366)
    摘要:
    亲环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体中,并存在于细胞液和各个细胞器中,具有分布广泛性及结构的高度保守性等特点,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球孢白僵菌是最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已成功应用于玉米螟和松毛虫等害虫的生物防治。本研究首次从玉米螟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分离到一个亲环素蛋白基因BbCPLA,该基因片段长度为606 bp,基因序列与来源于小菜蛾虫生真菌白僵菌的亲环素白蛋白基因A对应编码序列(AF542516)同源性为99.8%;该基因的编码区为495 bp,编码了一个由16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与蛋白数据库中同源蛋白(AAN39296)的最高同源性为99.4%。
    30  玉米五大种质对红蜘蛛抗性的鉴定与分析
    白永新;陈保国;张润生;卢桂花
    2008, 16(06):121-122.
    [摘要](1319) [HTML](0) [PDF 0.00 Byte](1944)
    摘要:
    研究五大种质常用玉米自交系、自选稳定系及近两年山西省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对红蜘蛛抗性的田间调查、鉴定与分析,并建立了对红蜘蛛抗性的分级指标体系。结果表明,5大种质系统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为P系统总体最好;较差的是Reid系统;Lancaster系统、旅大红骨系统、塘四平头系统抗感表现相差不大。证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叶片的持绿性、株叶型结构对红蜘蛛抗性有一定的影响。
    31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苏前富;宋淑云;王巍巍;张伟;李红;隋晶;晋齐鸣
    2008, 16(06):123-125.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801)
    摘要: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分复杂,在中晚熟玉米产区已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仅为18%,并且出现了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毒力小种。不同玉米熟区的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
    32  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卢宗志;李艳君;李海春;傅俊范
    2008, 16(06):126-129.
    [摘要](1111) [HTML](0) [PDF 0.00 Byte](1851)
    摘要:
    对海禾、铁单、屯玉系列一些品种进行研究,界定玉米灰斑病对沈阳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灰斑病害级别为1级、3级和5级;导致玉米减产10%~50%,屯玉13和屯玉38损失达40%~50%;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等产量特征有明显影响,对玉米穗行数没有明显影响。
    33  玉米田种植诱集作物对降低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作用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
    2008, 16(06):130-131.
    [摘要](1242) [HTML](0) [PDF 0.00 Byte](1896)
    摘要:
    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两侧晚播相同玉米品种或甜玉米品种,通过对正常播种区与晚播区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出,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内局部晚播相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能够明显降低二代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二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58%~76%。晚播的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因而减轻了二代玉米螟在正常播种玉米田的发生和危害。
    34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2008, 16(06):132-135.
    [摘要](1160) [HTML](0) [PDF 0.00 Byte](1866)
    摘要: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35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李莉 ;贾立辉;朴红梅;檀国庆;王丕武
    2008, 16(06):136-138.
    [摘要](1055) [HTML](0) [PDF 0.00 Byte](2039)
    摘要:
    从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机理、抗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抗病种质资源及抗病育种5个方面对玉米抗丝黑穗病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简要概述了分子生物技术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上的应用。
    36  6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马军韬;王殿修;宫秀杰;高洁
    2008, 16(06):139-143.
    [摘要](917) [HTML](0) [PDF 0.00 Byte](1884)
    摘要: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我国6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10个随机引物将来自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的102株玉米丝黑穗病菌大致划分为6个类群(相似系数0.42),在更高的相似水平上,类群A和类群B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众多的亚群。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相似性较高的菌株大多来源于相同或相近的地区,说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亲缘关系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37  磷肥不同施用方法对郑单958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朴秀吉;于小东;李长梅;周世艳;褚彦辉
    2008, 16(06):144-145.
    [摘要](1135) [HTML](0) [PDF 0.00 Byte](1851)
    摘要:
    玉米苗期低温会降低玉米对磷养分吸收能力,导致后期减产。改进玉米磷肥施肥方法将会提高玉米的产量。通过对玉米品种郑单958磷肥5种不同施肥方法的比较研究,表明种肥条施能促进玉米对磷的吸收,进而增加产量。促根剂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加了对磷吸收和产量的提高。
    38  钾肥对玉米子粒灌浆的影响研究
    陈建忠;肖荷霞;毛彩云;刘艳涛
    2008, 16(06):146-148.
    [摘要](1725) [HTML](0) [PDF 0.00 Byte](2262)
    摘要:
    研究钾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玉米果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玉米子粒灌浆及产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钾肥的适宜施用量在90~135 kg/hm2
    39  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经济施氮量研究
    高玉山;窦金刚;毕业莉;王永军;刘慧涛
    2008, 16(06):149-151.
    [摘要](956) [HTML](0) [PDF 0.00 Byte](1661)
    摘要:
    2005~2006年在半干旱区玉米高产田上进行了氮肥经济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最高产量施N量为143.5~145.0 kg/hm2,经济产量施N量为98.2~111.7 kg/hm2;经济施N比不施氮肥增产8.01%~12.89%;经济施N比最高产量施N节约用N量31.8~46.8 kg/hm2
    40  4YW-2型玉米收获机的研究与试验
    邱贵春;卢景忠;薛飞
    2008, 16(06):152-155.
    [摘要](1383) [HTML](0) [PDF 0.00 Byte](1829)
    摘要:
    采用液压折腰转向原理对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进行设计研究与试验。该机一次可收获两行玉米,整机体积小,转弯半径小,操作方便,保养维修简单安全。整机结构配置新颖独特,实现收获自走式、集穗箱液压升举翻转拖车式,使转弯半径达到2.5 m。工作部件摘穗辊设计为螺旋圆锥凸棱组合式,抓取能力强、子粒损失少。
    41  提高玉米商业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
    杨祖荣;周广成;赵兴云;王清华;陈晓亮
    2008, 16(06):156-158.
    [摘要](1067) [HTML](0) [PDF 0.00 Byte](1934)
    摘要:
    从提高玉米商业育种效率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玉米育种目标;强调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的重要性和方法;分析了二环系育种方法的技巧,并提出了"逐步整合组装"的技术路线和从原有材料中选自然变异株,从而选育新系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玉米分子育种走"企业+高校"的思路。
    42  不同玉米杂交种生产力比较研究
    连艳鲜 ;王永芬;李潮海
    2008, 16(06):159-163.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1861)
    摘要:
    选用性状比较典型的8个玉米杂交种,通过两年的比较试验,探讨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力存在很大差别。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中大穗玉米杂交种的群体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早期能够迅速建成合理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光合势;后期叶片不早衰,光合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占的比例较大,分配合理,经济产量高。
    43  浅析吉林省玉米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鲁楠;张然;尹航;张雪清;杨忠群
    2008, 16(06):164-166.
    [摘要](1139) [HTML](0) [PDF 0.00 Byte](1640)
    摘要:
    在统计分析吉林省23年玉米品种审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育种研究专利和品种权保护的有关状况,探讨吉林省玉米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相关问题。
    44  玉米收获机剥皮环节对子粒损失率的影响
    薛飞;卢景忠;邱贵春
    2008, 16(06):167-168.
    [摘要](1150) [HTML](0) [PDF 0.00 Byte](1637)
    摘要:
    通过对玉米收获机剥皮辊的表面形状与材料、长度、直径、转速、角度、压送器的形式进行试验和对比分析,确定在玉米收获剥皮过程中影响子粒损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较理想的解决方法。
    45  2007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李万良;刘志全;路立平;沈海波;郭晓静;李玉芝;王成昌
    2008, 16(06):169-170.
    [摘要](1027) [HTML](0) [PDF 0.00 Byte](1862)
    摘要:
    从参赛人数、产量、品种和密度等方面简要介绍了2007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概况,并以各竞赛组的全国前3名为对象,介绍了这些获胜者的高产经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