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才卓; 徐国良; CHANG Ming-tang?鄢; 路明(译); 张洪艳(校)
    2008, 16(1):001-005.
    [摘要](1762) [HTML](0) [PDF 0.00 Byte](8327)
    摘要:
    介绍了玉米单倍体的发展历程、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单倍体育种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了评述。
    2  利用SSR标记分析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吴永升; 黄爱花; 谭华; 陈国品; 雍洪军; 谢传晓; 张世煌; 黄开健
    2008, 16(1):006-010.
    [摘要](1219) [HTML](0) [PDF 0.00 Byte](1973)
    摘要:
    从本实验室确定的核心引物中筛选出39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39对SSR标记引物研究了35份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39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53个等位位点的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位点2~8个,平均3.92个;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27~0.79,平均0.59。聚类结果表明,41份自交系划分为3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基本一致。
    3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翠玲; 程芳芳; 孙朝晖; 库丽霞; 陈晓; 陈彦惠
    2008, 16(1):011-014.
    [摘要](1127) [HTML](0) [PDF 0.00 Byte](3110)
    摘要:
    引进来源于多样性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解决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有效途径。光周期敏感性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地区应用的主要障碍。对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点和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结合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敏感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对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4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后代的初步鉴定
    刘欣芳; 高晓蓉; 苏乔; 安利佳; 李月明
    2008, 16(1):015-019.
    [摘要](879) [HTML](0) [PDF 0.00 Byte](1703)
    摘要:
    构建了仅含有启动子序列、植酸酶基因和终止子序列的线性基因转化元件(UPN)及其两端分别带有T-DNA边界序列(T-UPN)和一段载体序列(V-UPN)的不同线性转化元件,不含选择性标记基因和载体骨架序列,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对选定的玉米自交系进行转化,对728株T1代转化玉米PCR检测。结果表明,UPN、T-UPN、V-UPN 3个转化元件的阳性率分别为0.44%、2.2%和1.8%,平均转化率为1.5%。检测时,以种子在果穗上的不同位置分别播种、检测。结果表明,PCR阳性株都是来源于第5~9圈的种子,这个部位的阳性率达到3.57%,说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玉米的成功率与种子结实的位置有关。植酸酶比活结果说明外源基因在转化玉米植株内实现了蛋白质水平的表达。
    5  用叶片和种子DNA对玉米M5P型与YⅡ-1型雄性不育细胞质进行归群
    王小虎; 邓德祥; 蒋思霞; 王益军; 程金荣
    2008, 16(1):020-024.
    [摘要](1025) [HTML](0) [PDF 0.00 Byte](2023)
    摘要:
    利用GenBank上公布的玉米T、C、S群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特异基因T-urf13、atp6-C、orf355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以玉米自交系B77、U8112和150为核背景的3组同核异质系(N、T、C、S、M5P型和YⅡ-1型)叶片总DNA和种子总DNA以及线粒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对新型雄性不育胞质M5P型和YⅡ-1型进行归群研究。结果表明:①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的PCR扩增产物与T群、S群有很大差别,与C群不育胞质的PCR扩增结果相同,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可归为C群;②设计的胞质鉴定特异引物以从叶片中提取的总DNA和从种子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与以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的结果一致,表明只要提取基因组总DNA就可以用于玉米胞质类型的归群;③基于PCR策略用玉米胞质特异引物对胞质进行归群,不受供试材料核背景的影响。
    6  玉米株型性状QTLs作图群体分析
    赵文明; 吴连成; 库丽霞; 陈彦惠
    2008, 16(1):024-028.
    [摘要](1018) [HTML](0) [PDF 0.00 Byte](1666)
    摘要:
    玉米紧凑株型对于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满足玉米生产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以株型紧凑和松散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豫82、豫87-1为亲本,组配和构建F2∶3家系,以其作为株型性状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通过对株型6个相关性状,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叶夹角、叶向值在郑州、三亚两个地点的研究表明,亲本自交系在株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后代F2∶3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株型性状均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说明所选材料适合作为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
    7  西南地区常用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孙海艳; 王国强; 蔡一林; 王久光; 潘启兰
    2008, 16(1):029-032.
    [摘要](1113) [HTML](0) [PDF 0.00 Byte](1763)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以Mo17、郑22、330、32、丹340、黄早四、515为母本,14个西南地区常用玉米自交系为父本,分析了21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330、丹340、180、交51、Px和7331的产量一般配合力高,在98个杂交组合中330×交51、515×大黄132、丹340×独紫、32×贞367、330×贞367、330×095、515×7331、Mo17×Px、Mo17×交51和330×大青133为强优势组合。聚类分析表明,14个自交系分为4类:①095、5331、大青133;②180、独紫、交51、贞367;③木4、7327、木6、7331、大黄132;④5151、Px。
    8  8622×GY220 F2∶3家系植株性状的分离特征及相关分析
    付家锋; 李玉玲; 李学慧; 王延召; 刘艳阳; 陈欢庆; 张中伟; 崔庆新; 杨美丽
    2008, 16(1):033-034.
    [摘要](837) [HTML](0) [PDF 0.00 Byte](1544)
    摘要: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8622与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杂交构建的F2∶3家系为材料,在春播环境条件下对8个植株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F1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双亲;F2∶3家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明显双向超亲分离;株高与穗位高、顶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位高与雄穗长,顶高与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上叶片数与雄穗分枝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穗位高与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
    9  西南玉米地方种质衍生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向振凡;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余志江; 张芳魁; 彭方明; 王文娟
    2008, 16(1):036-039.
    [摘要](704) [HTML](0) [PDF 0.00 Byte](1770)
    摘要:
    采用欧洲玉米种质衍生系和国内通用的3大种质优势群自交系为母本,西南玉米地方种质衍生系77、75-1、7164、五151和交51为父本,按NCⅡ杂交模式,对5个西南玉米地方种质衍生系的配合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衍生系75-1、五151和交51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分别与Reid种质改良系、欧洲玉米种质衍生系杂交表现出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和较强的产量杂种优势;77和7164两衍生系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差,作亲本组配出特殊配合力好和产量杂种优势较强的杂交组合可能性相对较小。
    10  鉴定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种子纯度的SSR标记筛选
    李艺; 铁双贵; 朱位红; 齐建双; 卢彩霞; 孙建军; 周柯
    2008, 16(1):040-043.
    [摘要](1336) [HTML](0) [PDF 0.00 Byte](2353)
    摘要:
    利用SSR标记技术,选用50对SSR引物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父母本DNA为材料,筛选出了4对在杂交种中呈现双亲互补带型的引物。研究表明:这4对引物均可用于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种子的纯度鉴定。
    11  玉米杂交当代优势研究进展
    苏新宏; 夏宗良; 李潮海
    2008, 16(1):044-046.
    [摘要](1131) [HTML](0) [PDF 0.00 Byte](1882)
    摘要:
    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种质遗传改良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利用杂交当代(F0)优势来提高玉米子粒产量和改善品质是研究的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玉米杂交当代优势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杂种当代优势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
    12  玉米昌7-2近缘系及其杂交后代性状比较分析
    赵亚丽; 李潮海; 王小星; 王群; 杨青华; 汤继华
    2008, 16(1):047-051.
    [摘要](1191) [HTML](0) [PDF 0.00 Byte](1998)
    摘要:
    以4个昌7-2近缘系为材料,研究了昌7-2近缘系及其杂交后代性状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浚928的株高、穗位高、叶向值等形态性状的改良效果优于安昌7-2和甘昌7-2,新7红的改良效果最差,安昌7-2的形态性状优于甘昌7-2,且杂交组合间形态性状的差异与其父本间的差异一致;各近缘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存在差异;4个昌7-2近缘系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各杂交组合产量顺序为:郑58×浚928>郑58×安昌7-2>郑58×甘昌7-2>郑58×新7红。
    13  关联分析在玉米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赵曦; 王荣焕; 于永涛; 王天宇; 黎裕
    2008, 16(1):052-055.
    [摘要](934) [HTML](0) [PDF 0.00 Byte](4846)
    摘要:
    关联分析为优异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发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分析了关联分析在玉米遗传学中的应用过程,并总结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必将对玉米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14  玉米种质改良问题探讨
    代秀云; 于明彦; 许明学; 柳迎春; 夏远峰; 刘爱华
    2008, 16(1):056-058.
    [摘要](1352) [HTML](0) [PDF 0.00 Byte](2028)
    摘要: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致使玉米高产超高产育种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对我国种质进行扩增、创新、改良(引进),丰富育种素材的种质基础,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否则很难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品种,就难以改变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玉米种质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外来种质利用,群体改良,转基因技术等。阐述了利用外来种质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种质来改良和拓宽温带玉米的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的途径。
    15  黄淮海区玉米育种的思考
    师洪飞
    2008, 16(1):059-061.
    [摘要](1064) [HTML](0) [PDF 0.00 Byte](1769)
    摘要:
    玉米育种的基础在于种质的改良、扩增和利用,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原理建立商业化育种流程,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16  3个玉米杂交种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石海春; 潘绍伦; 柯永培; 袁继超; 余学杰; 孙群; 杨志荣; 李莹; 李奇
    2008, 16(1):062-066.
    [摘要](815) [HTML](0) [PDF 0.00 Byte](1862)
    摘要:
    采用Eberhart-Russell模型和高稳系数法,对3个玉米杂交种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杂交种正红2号、正红6号和正红115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7 575.0 kg/hm2、7 611.8 kg/hm2和7 304.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2%、16.6%和6.2%,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生态适应性强。3个杂交种在环境指数4 500~9 000 kg/hm2时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在生产水平6 000 kg/hm2以上的地区更能充分发挥正红2号的增产增收潜力。
    17  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主成分分析
    陈俊意; 蔡一林; 王国强; 王久光; 孙海燕; 刘志斋; 吕学高; 陈天青; 徐德林
    2008, 16(1):067-070.
    [摘要](669) [HTML](0) [PDF 0.00 Byte](1884)
    摘要:
    在低磷和高磷两个供磷水平下,以32个不同玉米基因型为材料对磷效率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百分率为88.72%,可以用来表述磷效率性状的全部信息,主成分1为玉米基因型的磷吸收效率因子,主成分2为玉米基因型的磷利用效率因子,主成分3为玉米基因型的相对生长速度因子。根据育种目标筛选出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都较大的玉米基因型178、7146、488、5003、黄C和7331。
    18  NaCl胁迫对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的影响
    时丽冉; 刘志华; 高汝勇
    2008, 16(1):071-073.
    [摘要](903) [HTML](0) [PDF 0.00 Byte](1666)
    摘要:
    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萌发的玉米种子。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NaCl浓度高于100 mmol/L时,引起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异常,异常类型有微核、多核、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断裂等,以多核和染色体粘连为主。染色体异常行为与NaCl处理浓度呈正相关。
    19  铅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明华; 曹莹; 胡春胜; 张玉铭; 程一松
    2008, 16(1):074-078.
    [摘要](1068) [HTML](0) [PDF 0.00 Byte](1759)
    摘要:
    试验选用玉米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同铅处理浓度,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Chl)和产量等指标,探讨了不同浓度铅胁迫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浓度的铅胁迫处理,除低浓度铅处理的各项指标基本好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使叶片Tr下降,Pn、Cs和Chl含量降低,Ci上升;②铅胁迫影响了玉米子粒产量形成。穗粒数的减少是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限制因子。进一步分析成熟后的果穗性状,发现铅胁迫主要是通过秃尖和穗长变化影响穗粒数和穗粒重,最终影响子粒产量。
    20  6-BA对玉米子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刘西美; 董树亭; 高荣岐
    2008, 16(1):079-082.
    [摘要](1179) [HTML](0) [PDF 0.00 Byte](1767)
    摘要:
    在授粉前喷施60 mg/L的6-BA,对玉米胚乳发育过程中主要内源激素(Z+ZR、IPA、IAA、ABA)含量的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差异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源6-BA对胚乳细胞增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快了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提前胚乳细胞最大增殖速率出现的时间。在玉米灌浆初期,6-BA使胚乳内Z+ZR、IPA、IA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ABA含量低于对照,可能是胚乳细胞数目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低钾胁迫对玉米自交系苗期部分光合特性的影响
    田晓艳; 刘延吉; 曹敏建
    2008, 16(1):083-085.
    [摘要](731) [HTML](0) [PDF 0.00 Byte](1726)
    摘要:
    研究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在光合特性上的耐低钾机制。玉米自交系种子A(不耐低钾)和B(耐低钾),用3个不同钾离子浓度(5、100、1 000 μmol/L)进行液体培养,4周时将苗转入培养桶中,连续培养50 d。测定其光合速率、荧光效率、PEP羧化酶(PEPase)、ATP酶(ATPase)。结果表明,低钾条件下,自交系B的光合速率、PEPase、ATPase活性显著高于自交系A,荧光效率彼此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低钾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耐低钾自交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而提高光合作用,从而适应低钾逆境。
    22  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调控的研究
    邢妍妍; 董树亭; 高荣岐
    2008, 16(1):086-090.
    [摘要](1414) [HTML](0) [PDF 0.00 Byte](1667)
    摘要:
    通过观察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新鲜种子、胚、去皮新鲜种子以及干种子的发芽情况,发现胚在15-17DAP便可萌发,但鲜种子萌发率很低,去除种皮可提高萌发率但萌发后生长缓慢。表明种子在发育初期便具备了萌发力,胚乳和种皮限制了胚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水分对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种子发育进程中,伴随种子含水量的减少,鲜种子萌发率逐渐升高,对具有脱水耐性的种子进行干燥,可使种子正常发芽。试验发现延长发芽时间鲜种子也可以萌发并正常生长,即种子不经干燥也可从发育状态转向萌发状态。因此,干燥并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只是加速了种子从发育状态向萌发状态的代谢。
    23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星杰; 刘景辉; 李立军; 王智功; 王林; 苏顺和
    2008, 16(1):091-095.
    [摘要](943) [HTML](0) [PDF 0.00 Byte](1810)
    摘要:
    研究了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免耕留低茬、免耕留低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在全生育期,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41.9%、470.1%、67.9%和65.7%,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5.0%、18.5%和57.3%,且此效应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肥力。
    24  鲜食玉米—青贮玉米复种模式研究
    杜桂娟; 曹敏建; 马凤江; 刘可杰; 杨姝
    2008, 16(1):096-100.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1692)
    摘要:
    针对一些地区种植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即上茬种植鲜食玉米,下茬种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筛选出垦粘1号为上茬鲜食玉米首选品种,郑单958为下茬青贮玉米首选品种。两茬可获得鲜穗16.34 t/hm2,鲜秸秆103.3 t/hm2。这种复种模式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饲草短缺的现实难题,是适应当前农业产前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
    25  垄作栽培对夏玉米根系和叶片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徐成忠; 孔晓民; 王超; 王法宏
    2008, 16(1):101-103.
    [摘要](1015) [HTML](0) [PDF 0.00 Byte](1782)
    摘要: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和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夏玉米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根系发达,0~50 cm土层各层次根系干重均增加;各叶位叶片宽度增加,长度基部1~5叶位缩短、中上部增加;各期叶面积系数都较大。垄作栽培比传统平作增产12.1%。
    26  郑单958近缘组合的农艺性状分析
    王小星; 马丽; 王秀萍; 李潮海
    2008, 16(1):104-107.
    [摘要](954) [HTML](0) [PDF 0.00 Byte](2050)
    摘要:
    用9个郑58的株系为母本,昌7-2为父本组配了9个近缘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分析了近缘组合的性状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各近缘组合农艺性状间存在差异,在株高、穗位高、茎粗、SPAD值等性状上,多数组合均优于对照,但单株叶面积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通过亲本株系的选择,可以改良原杂交种的农艺性状。
    27  提高辽宁省玉米生产水平的探讨
    刘志新; 曹敏建
    2008, 16(1):105-152.
    [摘要](841) [HTML](0) [PDF 0.00 Byte](1529)
    摘要:
    对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制约生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辽宁省玉米生产水平的措施。
    28  早熟超甜玉米沈甜3号不同播期的适应性研究
    史振声; 王娜; 王志斌; 李凤海
    2008, 16(1):108-110.
    [摘要](1091) [HTML](0) [PDF 0.00 Byte](1612)
    摘要:
    以沈甜3号早熟超甜玉米为试材,在沈阳地区做了6个不同播期的试验研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品质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品种的适宜播期较长,在所试播期内,晚播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大。随播期延迟增产,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穗长、行数、行粒数变化不大;秃尖在各播期之间差异明显,可能与此期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有关。
    29  利用GreenSeeker法诊断春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研究
    卢艳丽; 白由路; 杨俐苹; 王磊
    2008, 16(1):111-114.
    [摘要](779) [HTML](0) [PDF 0.00 Byte](1512)
    摘要:
    利用GreenSeeker对不同氮素处理春玉米冠层和叶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植被指数(NDVI)和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和氮素(N)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处理冠层NDVI变化与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一致。NDVI对叶绿素变化最敏感的时期是大喇叭口期。从不同叶位的变化趋势看,NDVI随CHla、N含量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利用GreenSeeker获取的NDVI值为生产中诊断春玉米叶绿素或氮素状况提供了有效手段。
    30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陈洋; 赵宏伟
    2008, 16(1):115-118.
    [摘要](854) [HTML](0) [PDF 0.00 Byte](1487)
    摘要:
    试验以高淀粉玉米四单19、普通玉米东农250、优质蛋白玉米丰禾10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代谢的影响,揭示蔗糖合成过程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氮素用量适当有利于提高玉米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证实了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能促进春玉米叶片蔗糖积累。
    31  玉米丝黑穗病田间接种浓度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
    刘长华; 王振华
    2008, 16(1):119-121.
    [摘要](1022) [HTML](0) [PDF 0.00 Byte](1534)
    摘要:
    试验以10个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不同接种浓度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病原菌接种浓度增加,玉米自交系田间发病率呈逐步增高的趋势,线性方程为y=2.336 4x+ 19.443,相关系数为0.924。接种浓度在0.05%、0.1%、0.3%和0.5%时,田间发病率差异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接种浓度发病率差异极显著。
    32  玉米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特性及除草剂的诱导作用
    郭玉莲; 陶波; 高希武
    2008, 16(1):122-125.
    [摘要](1106) [HTML](0) [PDF 0.00 Byte](2131)
    摘要:
    对玉米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组织分布、发育期变化及乙草胺和阿特拉津对GSTs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CDNB为底物,玉米不同组织部位的GSTs活性具有显著差异,根中的GSTs活性最高,茎部次之,叶部最低;随着发育期的变化,GSTs活性也随之变化,除茎部外,随着发育期的变化,GSTs比活力也逐渐增加,GSTs活性到3叶期达到峰值,4叶期时GSTs活性逐渐降低;乙草胺对不同组织的诱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诱导叶部GSTs活性增加,对根部的GSTs活性呈抑制趋势;阿特拉津可以增加根部的GSTs活性,对叶部的GSTs活性起抑制作用。
    33  辽宁省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薛腾; 傅俊范; 周如军; 张晓东
    2008, 16(1):126-128.
    [摘要](626) [HTML](0) [PDF 0.00 Byte](1516)
    摘要:
    通过试验小区人工接种和大田普查观测了玉米纹枯病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玉米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不同生育期施药防治效果有显著性差异,拔节期是玉米纹枯病的最佳防治适期。发病初期摘除病鞘、病叶能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在施药的同时结合摘除病鞘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34  6种染色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比较
    张宝艳; 高增贵; 庄敬华; 张小飞; 赵辉
    2008, 16(1):129-132.
    [摘要](1103) [HTML](0) [PDF 0.00 Byte](1972)
    摘要:
    比较了姬姆萨氏色素(Giemsa)、苯胺蓝-乳酚油、番红O-KOH、苯胺蓝-甘油、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和考马斯亮兰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条件下,6种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冬孢子、芽管、先菌丝、担子、担孢子等寄主组织内部菌体的原位染色。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能观察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适宜胞间菌丝的染色。
    35  玉米真菌性病害抗性遗传、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刘红军; 金益; 梅向东; 李晓辉
    2008, 16(1):133-136.
    [摘要](806) [HTML](0) [PDF 0.00 Byte](2746)
    摘要:
    玉米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病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玉米真菌性病害抗性遗传、基因定位与克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36  玉米矮花叶病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马丽
    2008, 16(1):137-140.
    [摘要](1175) [HTML](0) [PDF 0.00 Byte](2123)
    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要病毒,我国已经确定可以侵染玉米的病原有SCMV、SrMV和PenMV。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是植物抵御病毒入侵、保持自身基因组完整性的一种防御机制。基因沉默的发现使人们对植物和病毒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利用PTGS抗病机制为控制玉米矮花叶病提供了新的途径。简要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害特点及其主要病原;阐述了玉米矮花叶病毒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研究进展,展望了PTGS在开展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37  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时空变异分析
    曲文启; 周永娟; 侯彦林
    2008, 16(1):141-143.
    [摘要](1105) [HTML](0) [PDF 0.00 Byte](1620)
    摘要:
    在吉林省玉米生产统计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ArcView和MapGis制作吉林省历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布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述了吉林玉米生产时空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前景、限制因素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玉米整体生产水平较高。以中部地区玉米生产水平最高,包括农安县、榆树县、扶余县、公主岭市等。目前吉林省玉米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宜在稳定中求发展,适当压缩种植面积,调整作物布局,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改善玉米品质,加速产业化进程。
    38  河南省玉米育种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及发展方向
    赵保献; 陈润玲; 梁晓伟; 雷晓兵; 王向阳; 李林
    2008, 16(1):144-147.
    [摘要](1044) [HTML](0) [PDF 0.00 Byte](1799)
    摘要:
    对河南省玉米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河南省玉米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品种模式单一,种质基础狭窄;②重视产量性状,忽视抗逆性状;③品种审定多,推广应用少;④追求优质,存在误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对玉米育种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39  优质蛋白玉米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分析
    齐建双; 铁双贵; 孙建军; 卢彩霞; 朱卫红; 周柯
    2008, 16(1):148-149.
    [摘要](895) [HTML](0) [PDF 0.00 Byte](2890)
    摘要:
    对两组样品同时采用染料结合法(DBL法)、茚三酮显色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LS)和氨基酸分析仪法对赖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并进一步对其中一组样品用赖氨酸添加法对染料结合法和茚三酮显色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在两组样品的赖氨酸含量测定大小之间趋势相同,即茚三酮显色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染料结合法>氨基酸分析仪法。在赖氨酸添加实验中,茚三酮显色法测得添加工业赖氨酸的混合样品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值基本与赖氨酸的添加量相当,染料结合法对3个处理测试结果赖氨酸含量差异不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