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黄淮海地区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肖木辑;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2008, 16(2):001-007.
    [摘要](849)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利用70对SSR引物研究了我国黄淮海地区63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277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3.96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介于0.177~0.827,平均0.581。63份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62~0.91。聚类分析表明,63份自交系被划分为4个群。在黄淮海地区利用的骨干种质为PA(Reid)、塘四平头(D)和PB(non-Reid),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PA×塘四平头。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高于群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大多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提供27对区分能力强的SSR引物,用于供试自交系的快速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及70对引物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
    2  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类研究
    罗红兵; 黄璜; 周文新; 屠乃美; 罗水清
    2008, 16(2):008-011.
    [摘要](980) [HTML](0) [PDF 0.00 Byte](49)
    摘要:
    利用恢复专效性测定和PCR归类两种方法研究了新选育的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类型。两种分类方法结果一致,表明GDS属于C型不育胞质。根据测验种的育性基因型推断GDS不育系的核基因型为rf1rf1rf2rf2rf3rf3rfCrfC
    3  玉米双低频酶cDNA-AFLP体系的建立
    宋欣; 杨文鹏; 赵德刚
    2008, 16(2):012-015.
    [摘要](837)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QCL1094为材料,用RNAiso Reagent、柱式试剂盒法、异硫氰酸胍法等3种方法提取苗期叶片总RNA,用PrimeScript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反转录获得第一链cDNA,用RNase H、E.coli DNA聚合酶I和E.coli DNA连接酶合成第二链cDNA,用T4 DNA聚合酶进行末端平滑得到双链cDNA,最后,用双低频酶EcoR I和Pst I酶切双链cDNA,用T4 DNA连接酶连接接头,用引物EA00和P00进行预扩增,用引物EA01和P01进行选择性扩增。经1%琼脂糖凝胶和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RNA提取及cDNA-AFLP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的效果良好。
    4  玉米waxy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赵耀; 刘汉梅; 顾勇; 黄玉碧
    2008, 16(2):016-021.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运用CHIPS、CUSP和CodonW程序对玉米waxy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了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大肠杆菌、酵母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axy基因对一些密码子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偏好性,特别偏好于使用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且玉米waxy基因与大肠杆菌、酵母的密码子偏爱性有较大差异,分析结果对玉米waxy基因在这两类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5  基因枪法获得玉米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徐立华; 阴卫军; 周柱华; 许方佐; 张举仁; 邢燕菊
    2008, 16(2):022-025.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35)
    摘要:
    采用基因枪轰击转化技术将含有抗除草剂chlorsulfuron基因AHAS的PCD220质粒导入玉米愈伤组织,并再生出具有抗该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同时研究了影响玉米基因枪转化效率的因素。基因枪轰击时,金粉用量、轰击次数及轰击距离对愈伤组织的转化率有较大影响。转化时,以金粉用量100 μg/枪、轰击2次、发射点与靶细胞的距离9 cm最合适。对所获得的转化植株进行PCR分析及Southern杂交鉴定,部分转化植株呈PCR阳性和明显的杂交信号,说明抗除草剂绿黄隆的基因AHAS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当中,将转基因植株进行自交,获得了T0代的种子。
    6  利用SSR技术构建陕西省主要玉米自交系的指纹图谱
    赵静; 张仁和; 张兴华; 薛吉全
    2008, 16(2):026-029.
    [摘要](1015)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采用100对玉米SSR引物分析了陕西省23个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态性,从中筛选出扩增带型清晰、稳定的30对引物作为构建23个玉米自交系指纹图谱的核心引物。每对核心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数目不等的多态性片段,共153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 5.01个,PIC介于0.524~0.884之间,初步构建了陕西省玉米骨干自交系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利用SSR技术构建玉米自交系指纹图谱是可行的,可利用其进行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
    7  低植酸玉米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前景
    段智英; 韩学孟; 杨致荣; 武秀荣
    2008, 16(2):030-031.
    [摘要](1052)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低植酸玉米是近年来培育的一种新型玉米,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介绍了低植酸玉米及其营养和环保功能,简要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新的畜禽饲料的应用前景。
    8  普通×爆裂玉米自交系F7重组近交系植株性状初步分析
    张中伟; 李玉玲; 陈欢庆; 王延召; 刘艳阳; 付家锋; 李学慧; 崔庆新; 杨美丽
    2008, 16(2):032-035.
    [摘要](976)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与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了含有259个家系的重组近交系(RILs)群体,对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茎粗、穗上位叶片数、叶面积、雄花分枝数、雄穗长9个植株性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RILs群体各性状分离明显,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作图群体。但RILs系内各性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需要增加自交代数。
    9  玉米DH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分析
    顾丽香; 刘志增;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张淑贞; 李丁; 张建华
    2008, 16(2):036-038.
    [摘要](590)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对玉米主要产量性状GCA间的相互关系及产量性状表型值与其相应GCA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与穗长、穗粗、行粒数、轴粗和百粒重5个性状的GC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行数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GCA对单株产量GCA有较大的直接作用,是影响单株产量GCA的主要因素。产量性状表型值与其相应GCA间无显著关系,表明杂交育种中通过表型选择不能提高产量性状的GCA,必须要通过测交鉴定才能筛选出高GCA的后代。
    10  不同类型夏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分析
    王聪玲; 龚宇; 王璞
    2008, 16(2):039-043.
    [摘要](758)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以4种不同类型的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其主要性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夏玉米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密度下产量也表现显著差异,其中大株特大穗型玉米品种CF2187的产量最高,具有相当大的生产潜力;4种类型夏玉米的LAI发展受密度和株型影响,高密度较低密度拥有更大的LAI及持续期,大株大穗型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持续期最长;大株大穗型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最多,中株中大穗型玉米品种的经济系数最大。
    11  鲜食型糯玉米的香味品质及育种应用的探讨
    刘鹏飞; 王晓明; 王汉宁; 曾慕衡; 刘冠明; 吴旺泽
    2008, 16(2):044-045.
    [摘要](63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生产上应用的糯玉米品种符合鲜食要求的品种不多,尤其在香味品质方面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糯玉米的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影响了产业化发展。探索糯玉米的香味成分、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制定香味品质的鉴定标准,加强糯玉米香味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鲜食型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玉米品种黄化苗丁布含量
    李晓辉; 黄京华; 王艳; 刘青; 杨柳
    2008, 16(2):046-049.
    [摘要](1234)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丁布是玉米植株中一种重要的抗菌、抗病虫的次生代谢物。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米品种的黄化苗进行丁布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的玉米品种的黄化苗中都含有丁布;相同株型间不同品种间丁布含量差异显著,含量高的为正大619、聊玉18、中农大67、黔单22、泰玉11和鑫丰6号,普通玉米黄化苗中丁布的含量比甜糯玉米含量高。正大619、聊玉18、中农大67、黔单22、泰玉11和鑫丰6号可以作为育种家培育高抗性玉米品种的材料,是提取丁布标准品的首选材料。
    13  玉米叶片DNA快速提取方法改进研究
    卢振宇; 李明顺; 谢传晓; 李新海; 曲延英; 张世煌
    2008, 16(2):050-053.
    [摘要](835) [HTML](0) [PDF 0.00 Byte](56)
    摘要:
    分子生物学研究需要大量的DNA样品,DNA的快速提取是提高研究效率的关键。研究比较多种植物DNA的提取方法,对部分实验步骤做了修改,建立了适于玉米叶片DNA微量快速提取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简单、速度快、省时间,而且可以确保提取的玉米基因组DNA有足够的浓度和纯度。利用此方法,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每人每天可以提取150~200个DNA样品,一个DNA样品可供50~60次PCR反应使用,DNA 质量可以确保一般的PCR扩增,适用于玉米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引物筛选和分子标记定位等多种研究目的。
    14  密植育种法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的应用
    邢锦丰; 赵久然; 黄长玲; 段民孝; 王元东; 张雪原; 王继东
    2008, 16(2):054-055.
    [摘要](620) [HTML](0) [PDF 0.00 Byte](52)
    摘要:
    种植密度影响到玉米群体内小气候,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增加个体间竞争压力,可以提高自交系的选择效果。
    15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常敬礼; 郭玉双; 杨德光; 李丽文
    2008, 16(2):056-059.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微阵列或DNA芯片、EST技术、SAGE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反向遗传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对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6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响应及幼苗生长分析
    李霞; 李连禄; 王美云; 李立公; 彭金凤; 赵明
    2008, 16(2):060-065.
    [摘要](812)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以3类耐冷性不同的玉米组合为材料,在萌发期分别进行低温(6℃)和常温(25℃)24 h的浸种处理,测定吸胀时期的吸水速率、电导率、脱氢酶、α-淀粉酶活性以及发芽指标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耐冷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反应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耐冷型玉米的子粒吸胀迅速,造成种子吸胀损伤程度大,其电导率相应增大,脱氢酶活性较低,导致发芽率、发芽指数的降低;耐冷型吸胀缓慢,膜系统恢复的速度较快,上述指标的降低有很大程度的减轻;中耐冷型居中。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率比率、根冠比比率均与电导率比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种子脱氢酶比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膜的稳定性及脱氢酶活性的增强是耐冷性品种耐吸胀冷害的主要原因。
    17  钙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活力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王玉凤; 王庆祥; 商丽威
    2008, 16(2):066-070.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利用水培法研究了钙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根系活力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钙处理会显著降低玉米幼苗的根系活力,增加Ca2+含量根系活力显著增加,而在较适宜的Ca2+浓度下根系活力有所下降。缺钙处理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随着Ca2+浓度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根系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根系中脯氨酸在Ca2+含量为6 mmol/L时略有降低。增加Ca2+浓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根系中变化无明显规律。表明适合浓度的Ca2+能提高玉米耐盐性,原因是钙参与了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中的运输和分配。
    18  玉米叶片高光谱特征及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相关性的研究
    唐延林; 黄敬峰; 王秀珍; 蔡绍洪
    2008, 16(2):071-076.
    [摘要](684)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测定了不同品种类型、不同株型、不同发育期的春玉米叶片及其它器官、不同叶位叶片及叶片不同部位的高光谱反射率和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不同鲜器官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趋势相似,但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叶位的叶片、不同品种同一叶位的叶片、叶片的不同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有差异;叶片光谱反射率随含水率减少而升高,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似;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浓度与光谱植被指数R800/R550、R673/R640、PSSRa、PSNDa、RCh、CARI、λred、Dλred和Sred具有极显著相关。说明可以通过光谱方法来监测玉米长势和估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
    19  玉米再生体系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立军; 赵成昊; 葛超
    2008, 16(2):077-79.
    [摘要](66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辽7980、丹9818、340、5026为材料,对影响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及分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D对于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是必要的,基因型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显著。在培养基中添加L-脯氨酸对提高胚性愈伤组织有显著作用,但对愈伤组织生长率没有明显影响。适量的BA和AgNO3对植株的再生有促进作用。
    20  长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在玉米子粒中的积累规律
    王宇; 李业东 曹国军; 王玉军
    2008, 16(2):080-082.
    [摘要](684) [HTML](0) [PDF 0.00 Byte](27)
    摘要:
    对长春地区部分农田土壤及玉米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中Cu、Zn、Ni、Pb、Cd、Cr、Hg、As 8种重金属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相应地块玉米中Cu、Zn、Pb、Cd、Cr、Hg、As 7种重金属含量符合粮食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达到食用标准;土壤和玉米中Pb、Cd、Hg含量相关性不显著,Ni、Cr、As含量相关性显著,Cu、Zn含量相关性极显著。
    21  冷激对玉米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王小丽; 裴玉贺; 张恩盈; 王海娟; 宋希云
    2008, 16(2):083-087.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以胚芽期与3叶期玉米幼苗叶片为试材,进行0、2、4、6℃温度下冷激处理,分析不同冷激强度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激处理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胚芽期增加幅度大于3叶期,3叶期幼苗在较低温度下(0℃、2℃)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冷激蛋白的诱导在不同苗龄表现不一致,胚芽期有部分蛋白质带(40KD、26KD)表达增强,但没有发现新的蛋白质。3叶期幼苗有分子量在80KD、45KD左右的两条新蛋白带。温度越低出现的新蛋白越少,随着温度的升高新蛋白出现的时间越迟。
    22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水分代谢的影响
    张洪旭; 杨德光; 李士龙; 常敬礼
    2008, 16(2):088-090.
    [摘要](937)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试验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分胁迫强度对不同抗旱性玉米杂交种叶片水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明显降低,随胁迫程度增强,降低幅度增大。其中叶片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品种抗旱性密切相关,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与品种抗旱性关系不明显。
    23  喷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 马兴林; 王庆祥; 林治安; 许建新; 颜军; 王传海
    2008, 16(2):091-093.
    [摘要](1414)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在山东禹城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和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8展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玉黄金对与抗倒伏有关的若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玉黄金具有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以及增加茎粗、减小叶面积的显著效应,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喷施浓度适宜能达到增产效果。两个供试品种喷施玉黄金的适宜浓度不同,但均是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增产。
    24  干旱胁迫下多效唑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兰星; 王玺
    2008, 16(2):094-096.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19)
    摘要:
    研究在干旱胁迫下多效唑包衣玉米种子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包衣能明显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其中发芽率高出正常生长的6%,使玉米幼苗变矮,茎粗和根长增加,根冠比极显著提高。测定玉米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表明,多效唑包衣处理能明显地降低幼苗的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有利于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能力。
    25  玉米叶绿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王爱玉; 张春庆; 吴承来; 高明伟
    2008, 16(2):097-100.
    [摘要](1431) [HTML](0) [PDF 0.00 Byte](43)
    摘要:
    用美国产CCM-200型手持式叶绿素计和分光光度计法对15份玉米材料叶色值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了叶色值分别与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其它叶绿素、叶绿素A/B之间的最佳相关方程。证明用CCM-200叶绿素计测量玉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快速、准确、无伤害,有利于多项研究平行进行。
    26  低钾胁迫下玉米逆境反应机制初探
    薛艳茹; 曹敏建; 王晓光; 邵继梅; 闫洪奎
    2008, 16(2):101-103.
    [摘要](1023)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采用低钾和正常供钾的液培方式,研究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J13相比,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的SOD活性降低,CAT活性增加,Pro含量增加,MDA含量明显减少,POD活性和AsA含量基本稳定。
    27  收割高度对不同类型玉米饲用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章建新; 王爽
    2008, 16(2):104-106.
    [摘要](855) [HTML](0) [PDF 0.00 Byte](24)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分别对农大108和科多4号不同收割始节位(基部第1~8节间)的整株饲用品质和产量变化研究表明:随着收割始节位升高,两品种秸秆CP含量均呈直线增加趋势,NDF、ADF和ADL均呈直线下降趋势;随着收割高度的增加两品种之间的CP含量提高速率及ADL下降速率相近,科多4号的NDF下降速度快于农大108,农大108的ADF下降速率快于科多4号;玉米基部3个节间CP含量低,NDF、ADF和ADL含量高,饲用营养品质差;从第4节间收割明显改善玉米秸秆的饲用营养品质,其干物质产量损失10%以下。
    28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的增产效果研究
    史振声; 朱敏; 李凤海; 王志斌
    2008, 16(2):107-109.
    [摘要](779)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以基因型不同、表现型有差异的两个玉米单交种进行2∶2间作,试验表明:玉米不同品种的合理间作可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幅度可达10%;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当代杂种优势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29  不同收获期青贮玉米品种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积累与分配
    朱树国; 刘景辉; 成建宏; 许凤珍; 吴庆华; 焦立新
    2008, 16(2):110-114.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不同器官粗灰分与无氮浸出物含量与积累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推迟粗灰分与无氮浸出物含量与积累量基本为递增趋势。粗灰分与无氮浸出物在植株器官中的分配因品种与收获期而异。8月11日收获,无氮浸出物含量在茎鞘中含量较高,绿叶和果穗中均较低。8月26日与9月12日收获果穗和茎鞘中含量均较高且显著高于在绿叶中的含量。呼和浩特地区青贮玉米适宜收获期应在乳熟中后期,此期收获营养物质积累量高,可消化养分多,木质素含量低,植株含水率低,有利于高质量青贮。
    30  N、P、K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邵继梅; 曹敏建; 佟伟; 蒋文春; 高志勇; 闫洪奎; 杨镇; 李刚; 那桂秋
    2008, 16(2):115-117.
    [摘要](744)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02~276 kg/hm2、13.8~138 kg/hm2、8.6~138 kg/hm2条件下,探讨N、P、K对高淀粉玉米华单208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N的影响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K为正线性关系,K与N存在负向互作;对粗淀粉含量,N的影响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存在最低含量的施N量,P、K则为负线性关系,P与K存在负向互作;对粗脂肪含量,N、K的影响均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P则为负线性关系,P与K存在正向互作。
    31  Fuzzy聚类分析在土壤养分分类中的应用
    陈桂芬; 曹丽英; 赵月玲
    2008, 16(2):118-121.
    [摘要](783)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使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春阳村的黑土土壤进行土壤养分分类的研究,建立分类模型,从而确定土壤肥力水平高低,从宏观上把握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玉米施肥原则,实现玉米增产、稳产。
    32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宫亮; 孙文涛; 王聪翔; 刘艳; 汪仁
    2008, 16(2):122-124.
    [摘要](1075) [HTML](0) [PDF 0.00 Byte](34)
    摘要:
    利用田间微区方法连续3年在沈阳地区草甸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效果没有无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配施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在等碳量的条件下,玉米秸秆对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好于猪粪肥。
    33  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甜玉米果穗形成的影响
    张红芳; 王璞; 张来生; 申丽霞; 蒋海荣
    2008, 16(2):125-130.
    [摘要](979) [HTML](0) [PDF 0.00 Byte](37)
    摘要:
    以甜玉米甜单8号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 000、60 000和75 000株/hm2)及不同供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下对果穗产量、穗粒结构、穗部性状形成过程及子粒灌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施氮可显著提高鲜穗产量与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的形成贯穿整个果穗发育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分别在吐丝与抽雄期达到最终穗长与穗粗的50%;穗粒数在抽雄期达到最高峰,随时间推进果穗败育粒增加;施氮对单穗重的提高在高密度下最明显。施氮能够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但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灌浆动态的影响明显不同,在4~20 DAP子粒体积、百粒鲜重、灌浆速率均明显升高,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
    34  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效应
    商 闯; 马春红; 李运朝; 翟彩霞;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贾银锁
    2008, 16(2):131-134.
    [摘要](651)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B37和C103)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后再接高浓度毒素培养滤液,观察其病斑大小并测定与抗病相关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对CB37的处理,以1∶50处理效果较好,PAL酶活性最高;对CC103的处理,以1∶60处理效果较好,PAL酶活性最高。在不同基因型、不同细胞质中所需激发子最有效地激活浓度及激活时间不同,确定了低浓度C毒素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35  玉米尾孢菌毒素组分及致病作用的初步研究
    薛春生; 肖淑芹; 韩洪强; 薛继生; 石磊; 高增贵
    2008, 16(2):135-138.
    [摘要](848) [HTML](0) [PDF 0.00 Byte](36)
    摘要:
    对玉米灰斑菌产生毒素的成分和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灰斑病菌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类物质;毒素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和叶片致萎程度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结果与灰斑病对不同抗性自交系的致病能力基本一致。
    36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薛吉全; 张仁和; 李凤艳; 张兴华
    2008, 16(2):139-141.
    [摘要](1275) [HTML](0) [PDF 0.00 Byte](45)
    摘要: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37  基于推理模型的玉米智能专家系统气象实时决策设计与实现
    谭宗琨; 欧钊荣
    2008, 16(2):142-144.
    [摘要](861)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介绍广西玉米智能专家系统气象实时决策的基本结构、知识表达和推理机制,系统采用关系矩阵和基于产生式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方法,提高玉米智能专家系统实时决策的准确性。
    38  玉米浆生物转化生成番茄红素红酵母的分离与鉴定
    王景会; 姜媛媛; 王曙文; 王铁东; 李达; 杨贞耐
    2008, 16(2):145-146.
    [摘要](709)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以玉米浆作为主要氮源,从土壤中分离得到多株色素产生菌。通过对其菌落形态观察、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有2株为红酵母。
    39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刘玉兰; 张晓煜; 刘娟; 亢艳莉
    2008, 16(2):147-149.
    [摘要](830)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1981~2004年在玉米生长发育期4月下旬至9月中旬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测站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玉米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表明,5~9月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7℃。在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过玉米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气候变暖为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使玉米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玉米的高产稳产。
    40  果蔬型糯玉米采后不同温度储藏下的营养品质分析
    蔡马; 贺立红; 冯颖竹; 陈晓玲; 邬海桥; 洪翀
    2008, 16(2):150-152.
    [摘要](931) [HTML](0) [PDF 0.00 Byte](38)
    摘要:
    对鲜食型糯玉米香白糯果穗进行了采后不同温度储藏下主要营养品质成分测定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低温储藏可以降低营养成分降解速率,延长香白糯的保鲜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