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美国转基因玉米的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
    陈化榜
    2008, 16(3):001-003.
    [摘要](4384) [HTML](0) [PDF 0.00 Byte](10113)
    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 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世界首位。转基因玉米自1996年引入生产以来,使玉米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推广利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基本上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类型。抗虫是由在玉米体内表达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毒素结晶蛋白(cry蛋白)基因所致,除草剂的抗性(Herbicide tolerance, HT)是由外源的或改良的EPSPS基因在玉米体内表达来实现。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每年都稳步上升,转基因玉米的也由单一的Bt或HT转变为多基因多性状的叠加,将抗玉米螟和抗Rootworm结合,使玉米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再加之抗除草剂基因的叠加,使得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更具竞争力。转基因玉米的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并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转基因玉米在短短10年间的应用和发展,还不能回答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等问题。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利用仍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对生物技术的热情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意的不可挽回的破坏。
    2  北方早熟春玉米种质创新及利用研究
    苏俊; 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闫淑琴;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2008, 16(3):004-007.
    [摘要](1954) [HTML](0) [PDF 0.00 Byte](2270)
    摘要:
    玉米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是制约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开展玉米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首要任务。简要阐述了北方早熟春玉米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的途径、方法及玉米窄基因群体的改良、引入玉米综合群体的改良、热带亚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互导、抗病玉米自交系选育等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3  西南地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杨克诚; 苟才明; 荣廷昭; 潘光堂
    2008, 16(3):008-011.
    [摘要](1714) [HTML](0) [PDF 0.00 Byte](1865)
    摘要:
    简述了西南地区生态特点,概述了该地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西南地区生态特点及玉米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玉米育种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4  玉米单倍体诱导材料的鉴定和快速选系技术研究
    刘治先; 杨菲; 丁照华; 刘朋
    2008, 16(3):012-014.
    [摘要](2343) [HTML](0) [PDF 0.00 Byte](3184)
    摘要:
    对5个玉米单倍体诱导材料以及7个选系基础材料的单倍体诱导、自然加倍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率存在较大差异,单倍体诱导率可能存在超亲优势。同一诱导材料不同的基础材料间单倍体诱导率差异不显著,单倍体诱导率不因基础材料的不同而异。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的高低与种植环境关系密切,与基础材料无关。
    5  16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鉴定
    谢传晓; 王振华; 於琍; 张玮; 李明顺; 李新海; 程备久; 张世煌
    2008, 16(3):015-018.
    [摘要](2152) [HTML](0) [PDF 0.00 Byte](2612)
    摘要:
    以国内160个来源于温带、热带与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自然条件短日照(低纬度冬季,三亚)与长日照(中纬度夏季,北京、哈尔滨)环境下,鉴定自交系的雌雄开花期、株高与穗位高等性状。雌、雄开花期、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0.973、0.780与0.745,存在极显著水平的基因互作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表明这些性状受复杂遗传网络调控,并受光周期等环境因素影响。7884、65232宽、8902、B73、CA335与E28等24个自交系对光周期反应最为钝感,是光周期性状改良的优良供体亲本。鉴定的光周期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对基于这些自交系的杂交种组配、生态区适应性评估、种质改良与引进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光周期反应特性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6  适于玉米SSR核心引物的通用PCR扩增反应程序的建立
    王凤格; 易红梅; 赵久然; 王璐; 孙艳美
    2008, 16(3):019-021.
    [摘要](2578) [HTML](0) [PDF 0.00 Byte](2392)
    摘要:
    通过研究退火温度与引物TM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玉米核心引物设计时对TM值的特殊要求,通过比较3种PCR扩增程序,确定两步法扩增作为新设计引物的统一的PCR反应程序,为基于玉米SSR核心引物构建多重PCR组合反应进行高通量的基因分型奠定了基础。
    7  一个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余学杰; 石海春; 柯永培; 高家旭; 袁继超; 李奇; 李莹
    2008, 16(3):022-025.
    [摘要](3717) [HTML](0) [PDF 0.00 Byte](3142)
    摘要: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8  主成分分析对青贮玉米材料综合评价与筛选的研究
    何文铸; 杨勤; 高强; 刘永红
    2008, 16(3):026-029.
    [摘要](1825) [HTML](0) [PDF 0.00 Byte](2920)
    摘要:
    以26份不同青贮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以青贮玉米高消化养分为核心,从农艺、品质和耐旱生理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青贮材料J36、QUAN、Q318、1081等4份材料品质优,农艺性状好,光合能力强,综合表现好,适合在丘陵旱区作青贮玉米资源。材料共同特征为秸秆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率高,穗位叶片最大光能转化率大,叶绿素含量较高。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各份材料在生产种植及育种工作中情况基本吻合。
    9  8个玉米自交系主要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杨引福; 郭强; 钱劲华
    2008, 16(3):031-033.
    [摘要](1724) [HTML](0) [PDF 0.00 Byte](2435)
    摘要:
    以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植株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等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粒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穗长、行粒数、秃尖等各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亲本配合力与其在杂种中的特殊配合力间无必然联系;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为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②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时,穗部各性状大多与穗粒重密切相关,而且将带来较大的正效应,在自交系选育中应以穗较粗且长,穗行数、行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大,各因素协调为主要选择指标。③穗行数和行粒数的狭义遗传力与广义遗传力接近,说明二者的显性效应较低,而主要是加性效应起的作用。穗长的遗传力则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单株产量的选择要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不能仅仅根据亲本的单株产量来确定子代的单株产量。
    10  7个旅大红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彭雷; 李季竹; 金明华; 苏义臣; 杨伟光
    2008, 16(3):034-036.
    [摘要](2002) [HTML](0) [PDF 0.00 Byte](2391)
    摘要:
    本文采用NCII设计方法,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株高、穗位、穗长、穗粗、子粒长、秃尖、百穗粒重、出籽率、穗粒重9个性状的GCA、SCA及TCA。结果表明: J344、J390、丹340、丹8415这4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JL1表现最差,需要改良应用;其它自交系的个别性状表现也较突出,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有目的的选择利用。
    11  玉米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及其改良利用
    张洋; 张喜华
    2008, 16(3):037-040.
    [摘要](2351) [HTML](0) [PDF 0.00 Byte](2954)
    摘要:
    玉米新种质的引入,改变了我国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的育种现状。通过分析78599种质选育的自交系及其代表品种,总结出78599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78599种质×改良Reid、78599种质×旅大红骨、78599种质×塘四平头、78599种质×Lancaster、78599种质×其它种质。介绍了78599种质在我国的改良利用情况,提出了78599种质在今后我国育种中的利用思路。
    12  玉米种子活力的杂种优势分析
    张书沛; 王玺
    2008, 16(3):041-043.
    [摘要](2094) [HTML](0) [PDF 0.00 Byte](2246)
    摘要:
    对12个玉米组合及其亲本的种子活力指标进行了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玉米种子活力指标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F1代田间幼苗干重与父本值、高亲值、双亲差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低温发芽率与双亲差值呈显著负相关;F1代发芽指数与母本呈显著正相关;F1发芽势与母本值、低亲值呈显著正相关;F1代田间出苗率、幼苗高、标准发芽率、活力指数受亲本的影响较小,与父本、母本、中亲值、高亲值、低亲值和双亲差值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13  我国糯玉米种质研究进展
    张胜恒; 易红华; 蔡治荣
    2008, 16(3):044-046.
    [摘要](1788) [HTML](0) [PDF 0.00 Byte](2168)
    摘要:
    通过对国审糯玉米品种亲本来源的分析,表明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糯玉米杂交种、自交系、农家种是我国目前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是扩增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选育二环系有可能成为我国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从农家种中直接选育一环系亲本,育成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十分困难。
    14  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春原; 张雪原; 赵久然
    2008, 16(3):047-050.
    [摘要](2781) [HTML](0) [PDF 0.00 Byte](8295)
    摘要:
    以耐密植为目标的理想株型育种是快速提高玉米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玉米理想株型的概念、株型主要形态性状构成因子及其遗传规律。讨论了未来理想株型育种注意的几个问题。
    15  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选育的思考
    王延波; 张宝石; 刘志新
    2008, 16(3):051-052.
    [摘要](2154) [HTML](0) [PDF 0.00 Byte](7620)
    摘要:
    介绍了辽单565的特点,就辽单565的成功选育提出了玉米育种中涉及到的育种目标、选育方法、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思路。
    16  大刍草新品系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研究
    贾春林; 杨秋玲; 王国良; 吴波; 盛亦兵
    2008, 16(3):053-056.
    [摘要](1592) [HTML](0) [PDF 0.00 Byte](1904)
    摘要:
    对大刍草新品系J03及对照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分蘖数、再生速度、产量和品质等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品系J03与对照生物学特性相似,具有较强的再生性和多分蘖特性,表现为大刍草的特性;新品系J03在山东地区具有正常开花结实的特点,品质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说明J03适宜于山东农区栽培和繁种,对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丰富遗传育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7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子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校正模型
    王铁固; 刘新香; 库丽霞; 魏良明; 吴连成; 陈彦惠
    2008, 16(3):057-059.
    [摘要](1486) [HTML](0) [PDF 0.00 Byte](2120)
    摘要:
    以玉米完整子粒为实验材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其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数学模型,光谱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矢量归一化和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分别建立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的校正模型效果最佳,外部验证结果证明校正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化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6 9和0.924 0。
    18  玉米苗期抗旱性形态鉴定指标研究
    齐华; 张振平; 孙世贤; 白向历; 杨国航; 刘明; 孙军伟
    2008, 16(3):060-063.
    [摘要](1620) [HTML](0) [PDF 0.00 Byte](2094)
    摘要:
    以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苗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胁迫7 d后恢复正常供水。对叶面积、株高、干物质及产量等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胁迫指数可作为参考指标,株高胁迫指数、叶片卷曲指数、叶片枯黄指数和比叶重均能很好地反映出玉米苗期的抗旱性,是苗期抗旱性评价的重要形态指标。
    19  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
    于晓芳; 高聚林; 宋国栋; 冯勇; 赵瑞霞; 孙峰成; 王志刚; 李丽君
    2008, 16(3):064-069.
    [摘要](1136) [HTML](0) [PDF 0.00 Byte](1678)
    摘要:
    在正常灌溉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23个玉米自交系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并将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理生化、农艺学及产量形成因素等22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在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的WUE均高于正常灌溉条件下的WUE;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开花至吐丝间隔、秃尖长、单穗粒重、穗粒数、穗行数等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20  玉米中胚轴长度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杜金友; 张桂荣; 蔡爱军; 刘艳芳; 高桂花; 靳占忠
    2008, 16(3):070-073.
    [摘要](1935) [HTML](0) [PDF 0.00 Byte](2318)
    摘要:
    选用5个春播玉米品种,分别在26℃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测定中胚轴长度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显示,光照对玉米中胚轴长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明显的光控调节途径。黑暗条件下5个品种玉米中胚轴长度随幼苗生长而伸长。中胚轴内源激素是调控其长度的重要物质。其中内源激素生长素(IAA)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IAA起主要促进作用。其中SN40×Mo17变化最显著,开始时IAA含量少、脱落酸(ABA)抑制中胚轴生长,但随着幼苗生长,IAA含量增多,促进其伸长。
    21  外源果糖、葡萄糖与一氧化氮供体(SNP)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徐勤虎; 董树亭; 高荣岐
    2008, 16(3):074-077.
    [摘要](2733) [HTML](0) [PDF 0.00 Byte](2425)
    摘要:
    测定了一氧化氮供体(SNP)、葡萄糖(G)、果糖(F)单独或组合浸种发芽特性,探讨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结果表明,各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种子发芽指数、根长、苗高、根干重、苗干重、β-淀粉酶活性和早期萌发率,通过测定萌发早期不同时间段种子含水量证实,不是由于促进种子吸胀引起的。进一步用果糖、葡萄糖分别与SNP混合后浸种,G与SNP单独浸种在各项指标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相对于G、SNP单独处理,G+SNP对苗干重和根干重影响小于二者单独处理且差异显著。F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弱于SNP;相对于F,F+SNP浸种提高了根和苗的干重。G+SNP浸种对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相对于单独处理具有趋中的趋势,而F+SNP则低于二者单独处理。表明葡萄糖与一氧化氮可能存在相同的信号途径,而果糖则有另外的信号通路。
    22  田间焚烧麦秆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天学; 张绍芬; 李潮海
    2008, 16(3):078-081.
    [摘要](1735) [HTML](0) [PDF 0.00 Byte](1905)
    摘要: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麦秆焚烧后的土壤溶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胚乳养分的利用率有所减少,但与焚烧前差异不显著;种子发芽势、活力指数和α-淀粉酶活性明显下降。幼苗芽长、苗鲜重和蛋白质合成减少不明显;幼苗主胚根长度、胚根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积累则明显减少。表明麦秆焚烧后的土壤溶液不利于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23  抗低温助长剂对低温胁迫下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郭志强; 侯立白; 李霞; 齐磊; 赵明; 董志强
    2008, 16(3):082-085.
    [摘要](1968) [HTML](0) [PDF 0.00 Byte](2119)
    摘要:
    试验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下A、B 两种抗低温助长剂不同浓度药剂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逆境下各化控处理均提高了郑单958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简易活力指数;A、B两种药剂处理比对照都明显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的苗高、干物重、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起到了良好的壮苗作用。在低温胁迫后,各化控处理都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的活性,减缓了MDA含量的增高。
    24  糯玉米杂交种孤雌生殖后代的形态和细胞学研究
    单智超; 王德新; 荆毅; 薛兵东; 苗相伟
    2008, 16(3):086-089.
    [摘要](1783) [HTML](0) [PDF 0.00 Byte](1916)
    摘要:
    以不同浓度DMSO(二甲基亚砜)诱导得到的糯玉米杂交种孤雌生殖Pa1代和Pa2代为材料,研究糯玉米孤雌生殖后代的植株形态变化、细胞学行为变化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Pa1代的植株在表现型上基本整齐一致,但植株呈现退化。DMSO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除获得纯合二倍体植株外,还获得了部分的混倍体,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细胞学行为也相对有较大的变异。Pa2代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有丝分裂细胞学行为变异均小于Pa1代。
    25  EM菌与ZnSO4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欣; 王玺; 兰星
    2008, 16(3):090-091.
    [摘要](1890) [HTML](0) [PDF 0.00 Byte](2404)
    摘要: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EM菌与硫酸锌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与硫酸锌包衣处理能明显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SOD的含量高于对照,脯氨酸的含量低于对照,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硫酸锌包衣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的影响较大,EM菌包衣处理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较大。
    26  吉林玉米带黑土水分渗透机理研究
    王鸿斌; 郭金瑞; 王宇; 赵兰坡
    2008, 16(3):092-095.
    [摘要](1088) [HTML](0) [PDF 0.00 Byte](1889)
    摘要:
    通过田间调查和模拟构型试验,探讨了影响吉林省玉米连作黑土水分渗透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现行的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动力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形”,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形”。通过模拟构型,研究了不同剖面构型的水分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平面形”剖面构造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水分渗透的速率,减少了雨水径流。“波浪形”剖面耕层土壤的耗水量比“平面形”剖面的大,特别是后期,易发生水分亏缺现象。因此,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是导致吉林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27  玉米间种栽培方式探讨
    赵文跃; 杨国航; 景希强; 陈忠; 赵成; 赵亮
    2008, 16(3):096-098.
    [摘要](1127) [HTML](0) [PDF 0.00 Byte](1580)
    摘要:
    玉米栽培应突出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玉米是典型异花授粉作物,杂交当代起就有杂种优势。玉米的主要功能叶是棒三叶,边行优势大,叶面高光效。在玉米栽培形式上应适应玉米生物学特性。将目前大面积清种改成株高、品质、育性不相同的3个杂交种按一定行比间种,形成波浪起伏的立体栽培,可充分发挥和利用玉米生物学特性,稳产、丰产,改善玉米的品质,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效益。
    28  主要栽培措施对中单808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 钱成明; 马兴林; 颜军; 王庆祥; 黄长玲
    2008, 16(3):099-103.
    [摘要](1125) [HTML](0) [PDF 0.00 Byte](1593)
    摘要: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玉黄金)等主要栽培措施对玉米新品种中单80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单808高产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氮肥合理施用量为施纯氮225 kg/hm2,施用方式为播种前、拔节中期分两次按60∶40比例施入;喷施玉黄金对中单808产量形成具有明显效应,适宜喷施时期为14展叶期,喷施量为产品推荐量的1/2,增产效果显著。
    29  刈割对不同类型玉米再生分蘖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郭智慧; 董树亭; 王空军; 刘鹏; 张吉旺
    2008, 16(3):104-108.
    [摘要](1366) [HTML](0) [PDF 0.00 Byte](1979)
    摘要:
    以饲用玉米品种科多8号(多蘖多穗型)、普通玉米泰玉2号(多蘖单穗型)和郑单958(无蘖单穗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刈割后再生分蘖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刈割主茎后饲用玉米品种科多8号单株分蘖数有所增加,泰玉2号和郑单958单株分蘖数均降低;大喇叭口期刈割显著增加了科多8号和泰玉2号的单株分蘖数,降低了郑单958的单株分蘖数。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刈割后3个品种分蘖的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科多8号>泰玉2号>郑单958,并且3个品种均是大喇叭口期刈割处理>拔节期刈割处理>不刈割(对照)。刈割大大提高玉米子粒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改善了玉米子粒的品质,并且能够增加玉米鲜秸秆的产量,缓解了畜牧业饲料来源不足的问题。
    30  平衡施肥技术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孙文涛; 汪仁; 安景文; 邢月华; 王祥珍
    2008, 16(3):109-111.
    [摘要](1397) [HTML](0) [PDF 0.00 Byte](1803)
    摘要: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研究玉米高产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推荐施肥量与习惯施肥量在玉米产量效应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增长最快,磷肥不足易影响玉米苗期的干物质积累,施钾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各处理以推荐施肥的OPT处理产量最高,比习惯施肥的FP处理增产6.5%,二者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OPT施肥水平下,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钾。因此,必须科学调配氮磷钾的施用比例,加大钾肥的施用量,实现玉米优质高产。
    31  黑土玉米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物种鉴定及分解能力测定
    刘淑霞; 吴海燕; 吴海文; 张洪梅; 范作伟
    2008, 16(3):112-116.
    [摘要](1267) [HTML](0) [PDF 0.00 Byte](2394)
    摘要:
    2003~2004年,从181个黑土土壤样品中分离出54个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菌株,经形态鉴定出14个属,27个种,其中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 Dierckx.)和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Biourge.)为吉林省3个新记录种。有14个属、24个种分布在0~20 cm土层;11个属、19个种分布在20~40 cm土层中;两层土壤中共同分布的纤维素分解真菌有11个属、16个种。青霉属(PenicilliumAspergillus)为吉林黑土玉米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优势属,相对数量分别占33.33%和25.93%。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mum Rifai, Mycol.)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P. karsten, Finl )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强,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 (Ehrenb.) Lind.]和白地霉 (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弱。
    32  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研究
    王艳红; 姜兆远; 温嘉伟; 黄福杰; 见德宝; 杨信东
    2008, 16(3):117-120.
    [摘要](1098) [HTML](0) [PDF 0.00 Byte](1778)
    摘要:
    对吉林省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菌夏孢子白天飞散数量略多于夜间;小雨天捕获的孢子数量可比晴天多2倍左右。空中孢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度(x)和孢子数量(y)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19.24exp(-0.027 89x)描述。在锈病的近程传播中,距菌源区距离(di)和锈病的发病程度(xi)的关系呈S型曲线,顺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505.27exp(-0.058 3di)描述;侧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988.32exp(-0.115 9di)描述。在菌源较多情况下,玉米锈病在1个月时间内顺风向传播距离大约为90~100 m;侧风向传播距离为50~60 m。玉米生育后期锈病在田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
    33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
    刘文国; 孙志超; 荆绍凌; 周旭东; 王富成; 贾振宇
    2008, 16(3):121-122.
    [摘要](1166) [HTML](0) [PDF 0.00 Byte](1914)
    摘要: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已越来越影响玉米的产量。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害循环,从品种因素、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耕作管理、掌握播期、药剂防治等方面探讨了丝黑穗病的防治,指出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34  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王桂香; 庄克章; 李龙; 唐汝友; 黄秀山; 朱新亮; 李宗保; 苏云鹏
    2008, 16(3):123-125.
    [摘要](1209) [HTML](0) [PDF 0.00 Byte](1481)
    摘要:
    系统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传播方式、表现症状和对玉米植株超微结构的影响、粗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和预测模型以及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等,提出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粗缩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35  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刘兰浩; 孙阳; 穆平; 裴玉贺; 张恩盈; 宋希云
    2008, 16(3):126-129.
    [摘要](1292) [HTML](0) [PDF 0.00 Byte](1843)
    摘要: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36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2008, 16(3):130-133.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1781)
    摘要: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国家需求是增产粮食,关键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提高单产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对玉米生产的耕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种植密度,东华北地区深松改土,黄淮海地区免耕直播和适当晚收获。玉米耕作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机械化生产技术,同时也对玉米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提出了发展需求。
    37  建设东北黄金玉米带的思考
    路立平; 杨双; 刘志全; 沈海波
    2008, 16(3):134-136.
    [摘要](1327) [HTML](0) [PDF 0.00 Byte](2078)
    摘要:
    世界玉米产销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玉米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玉米产量的增长速度。建设东北地区黄金玉米带是缓解我国玉米供销矛盾的需要,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玉米工业大发展的需要。
    38  安阳市县域玉米比较优势分析与布局研究
    孙海潮; 卢道文; 宋俊国; 万金红; 张同琴; 白峰
    2008, 16(3):137-139.
    [摘要](1116) [HTML](0) [PDF 0.00 Byte](2133)
    摘要:
    通过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安阳市玉米生产县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玉米生产不同县域之间综合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应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
    39  辽宁省玉米主产区气候因子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的研究
    扈艳萍; 曹敏建; 刘敏
    2008, 16(3):140-146.
    [摘要](896) [HTML](0) [PDF 0.00 Byte](1593)
    摘要:
    根据辽宁玉米主产区沈阳、铁岭、鞍山3市1980~2004年的农业气候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结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初步分析了温度、降水两大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内降水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0℃活动积温和极端温度;降水关键期在4~5月和7~8月,≥0℃活动积温关键期在7~8月;降水、活动积温过大和过小对玉米产量均不利;极端温度影响以最高温度影响较大,极端最低温度影响较小;极端最高温度发生几率逐年增加,极端最低温度出现的几率有减少趋势。
    40  我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浅析
    高明; 田子玉; 蔡红梅; 高峰; 郭树方
    2008, 16(3):147-149.
    [摘要](1266) [HTML](0) [PDF 0.00 Byte](1842)
    摘要:
    我国和美国玉米生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品种应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与技术、病虫害防治、生产机械化水平等因素阐述了我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针对当前玉米生产现状,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几点建议。
    41  不同肥力和密度下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研究
    林琳; 姜林林; 孙备; 李建东; 刘芳
    2008, 16(3):150-153.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1751)
    摘要: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玉米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不同肥力和密度下玉米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玉米田优势种杂草为稗草、红蓼、反枝苋、圆叶藜,其中稗草综合优势度最高。施肥可增加杂草数量和生物量,肥力和密度分别对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综合优势度产生不同影响,并对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