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7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程伟东,,谭贤杰,覃兰秋,周锦国,江禹奉,谢和霞,吴子恺
    2009, 17(2)-6.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1971)
    摘要:
    利用自交系CML429(高抗)、CI23(中抗)、DM9(高感)和478(高感)组配得到6对正反交组合以及抗感组合CML429×DM9的P1(CML429)、P2(DM9)、B1、B2、F1和 F2 6个世代材料进行玉米纹枯病抗性鉴定,研究分析这些抗感组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基本不存在胞质效应,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1.228 4和-1.228 4,显性效应分别为-0.206 5和-0.206 3,其遗传效应值大小基本相同,且两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互作的上位性效应也相差不多,分别为0.293 1和0.293 5,两对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同。抗感组合不同世代中F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70.22%);多基因遗传率在B2最高(10.17%)。因此,在F2的选择效率最高。
    2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赵刚,张亚平,席世丽,郝小琴,吴子恺
    2009, 17(2):7-11.
    [摘要](876) [HTML](0) [PDF 0.00 Byte](1785)
    摘要:
    选择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 0410×1155 和 0417×1025,通过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分析了几个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0410×1155 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穗粗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穗秃尖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0417×1025 穗粗的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型;单穗粒重和穗秃尖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百粒重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3  玉米穗位高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赵延明
    2009, 17(2):12-14.
    [摘要](868) [HTML](0) [PDF 0.00 Byte](1633)
    摘要:
    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位高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位高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其次是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位高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玉米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率。
    4  玉米果穗结构经济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崔俊明,张进忠,刘智萍,李改叶,宋世强,宋长江,卢道文,芦连勇,牛勇峰,陈传奎,郭鹏飞
    2009, 17(2):15-18.
    [摘要](703) [HTML](0) [PDF 0.00 Byte](1561)
    摘要:
    2004~2006年利用两个玉米单交组合的P1、P2、P3、P4、F1、F2、B1-1、B1-2、B2-1和B2-2 10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数分析。估算了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和上位效应,再将其分解为加性×加性(aa)、加性×显性(ad)和显性×显性(dd)3部分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及平方和百分比。结果表明:世代间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穗行数的加性效应比例占70.47%,穗轴粗的加性效应比例占59.99%;穗粒数的显性率最高(51.51%),其次是加性效应(37.15%)。穗行数,穗粒数和穗轴粗的上位效应分别占11.98%、11.34%和32.75%。
    5  玉米V-ATPase B亚基基因(ZmVHA-B)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毛毅辉,,王天宇,荣廷昭,石云素,宋燕春,黎裕
    2009, 17(2):19-23.
    [摘要](735) [HTML](0) [PDF 0.00 Byte](1632)
    摘要:
    根据玉米基因组数据MaizeGDB(http://www.maizegdb.org/)已经公布的玉米VHA-B(V-ATPase subunit B)基因的mRNA序列(AY104180),从干旱处理玉米材料CN165的花丝中利用RT-PCR技术获得VHA-B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VHA-B基因编码487个氨基酸,含有1个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54.09 kD,等电点为4.99。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V-ATPase B亚基是一个较为保守的蛋白亚基。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干旱处理下,B亚基存在两个不同的转录本,它们对干旱的响应不同;在盐胁迫下,同样也存在两个转录本,它们都对盐胁迫做出了响应;在冷处理下,仅存在1个转录本,且它的表达较强,仅仅在6 h有一些微小地反复;在ABA处理下,也仅存在1个转录本,处理1 h后表达明显上调,此后一直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玉米VHA-B基因对花期干旱有响应,但在花丝和雌穗中的表达响应方式不同,在花丝中干旱诱导表达明显,而在雌穗中存在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转录本。
    6  两个历史上重要的玉米地方品种群体的表型多样性评价
    郭荣华,,刘志斋,,蔡一林,曹墨菊,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09, 17(2):24-28.
    [摘要](983) [HTML](0) [PDF 0.00 Byte](2076)
    摘要:
    以20世纪我国玉米生产上应用的两个地方品种群体白马牙和金皇后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中收录的这两个群体的14个性状观测值为分析依据,对这两个群体进行了表型多样性评价和类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中收录的白马牙的种质份数明显多于金皇后,在地理分布上也明显比金皇后广泛;两个群体内的材料在穗粒性状上都具有相似的特性,但两个群体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白马牙主要以白色偏硬粒型子粒为主,而金皇后则以黄色偏马齿型子粒为主;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马牙群体内的材料分组与玉米生态区有对应关系。
    7  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关键指标的筛选及其遗传研究
    何文铸,刘永红,杨勤,张鸿,汤永禄,荣廷昭
    2009, 17(2):29-33.
    [摘要](355) [HTML](0) [PDF 0.00 Byte](1173)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以26份不同农艺性状的青贮玉米材料按5×21组配了不完全双列杂交。经通径分析,明确了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关键指标为秸秆产量、子粒产量、株高3个指标,建立了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了关键指标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与关键指标显著相关的因素中,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基因累加效应占主导地位,其狭义遗传力h2N最高为43.3%;穗长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h2B均在98%以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较小。说明青贮玉米株高指标宜在早代选择或加强对亲本自身的选择效果,而生物产量、秸秆产量、子粒产量、千粒重、穗长5个指标宜加强杂种优势的利用。
    8  玉米常用自交系茎节抗折强度分析
    穆春华,孟昭东,张发军,汪黎明,李文才,孙琦,丁照华
    2009, 17(2):34-37.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2521)
    摘要:
    通过采用新的玉米茎节抗折强度测定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常用自交系的茎节抗折强度及其与株高、穗位高、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及叶鞘厚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雄后6 d不同自交系间茎节抗折强度呈现极显著差异;抽雄后6 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及地上第3节茎粗显著不相关,而与折断处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抽雄后6 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受折断处带鞘茎粗的直接影响,去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对带鞘节抗折强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带鞘茎粗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实现。抽雄后6 d的叶鞘贡献率要高于抽雄后15 d,6 d时叶鞘贡献率的变异幅度较大;带鞘茎节抗折强度的变异幅度低于去鞘茎节抗折强度。育种上抗茎折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穗位以上茎节粗度及叶鞘厚度两个性状。
    9  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检测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肖守斌
    2009, 17(2):38-43.
    [摘要](534) [HTML](0) [PDF 0.00 Byte](4301)
    摘要:
    采用自组装单分子生物膜技术(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将带巯基头的35S启动子寡聚核苷酸探针修饰到镀金的Biacore芯片表面,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DNA生物传感检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表面等离子共振DNA传感器能够成功地用于转基因玉米PCR扩增样品的检测。
    10  玉米杂交组合的单株品比鉴定探讨
    滕海涛
    2009, 17(2):44-46.
    [摘要](822) [HTML](0) [PDF 0.00 Byte](1535)
    摘要:
    分析了玉米小区试验中存在的问题。高纯度(纯合度)亲本配制的杂交种遗传基础一致,单株和群体之间对组合的杂种优势效果一致。密度效应等导致了生产条件下产生异常植株。完全充分发育的单株体现了杂种优势的强弱。传统的小区试验可调整为单株低密度条件下的比较,选择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单株高密度条件下检验品种的耐密性。高密度和低密度条件下表现较好的组合可能是理想的选择组合,可以同时进行密度肥力等复杂试验。
    11  玉米自交系丹598选育的经验及启示
    佟圣辉,陈刚,王作英,王孝杰
    2009, 17(2):47-48.
    [摘要](906) [HTML](0) [PDF 0.00 Byte](2251)
    摘要:
    采用抗病育种技术,运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和自交等多种育种方法,经过两轮抗性育种,创造了一个多种高效抗病基因聚合的新种质,选育出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丹598,直接利用丹598组配并审定34个杂交种。
    12  混合取样方法在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夏亮,谢传晓,赵琦,张世煌
    2009, 17(2):49-52.
    [摘要](693) [HTML](0) [PDF 0.00 Byte](2058)
    摘要:
    简要综述了基于混合取样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频率分析及其在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混合样本中单株数目、遗传距离的估算及混合取样中策略问题。
    13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改良利用
    刘代惠,李钟,蒲全波,罗阳春,郑祖平
    2009, 17(2):53-55.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2296)
    摘要:
    阐述了国内外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研究利用现状。热带、亚热带种质引种到温带要进行种质鉴定,通过混合选择或与温带种质互导改良以及轮回选择等途径,可筛选出更多抗病虫、耐旱、耐瘠薄、优良农艺性状等有利基因。
    14  玉米分蘖性和多穗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李莹,石海春,柯永培,杨重云
    2009, 17(2):56-59.
    [摘要](740) [HTML](0) [PDF 0.00 Byte](1528)
    摘要:
    概述了玉米分蘖性和多穗性的表现特点及其遗传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基因效应、遗传相关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其遗传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白向历,孙世贤,杨国航,刘明,张振平,齐华
    2009, 17(2):60-63.
    [摘要](901) [HTML](0) [PDF 0.00 Byte](10968)
    摘要: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时期的土壤干旱均会导致玉米减产,其中抽雄吐丝期水分胁迫减产最重,其次是拔节期,苗期相对较轻。苗期水分胁迫使玉米子粒的“库”形成受到一定阻碍,但由于后期仍维持较大的绿叶面积,复水后可迅速补偿由于前期水分胁迫所减少的生长量,减产较轻。拔节期水分胁迫导致植株矮化,穗位高降低,从而使产量降低。抽雄吐丝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干旱可导致散粉至吐丝期间隔(ASI)加大,致使花期不遇,穗粒数大幅度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16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荧光参数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赵霞,,王秀萍,李潮海,刘天学
    2009, 17(2):64-67.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1556)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3种麦茬处理方式平茬(RS)、立茬(HS)、除茬(ZS)对夏玉米荧光参数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o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晨和傍晚弱光下值较小,中午强光下值较大;而Fm、Fv、Fv/Fm、Fv/Fo在早晨和傍晚的值较大,在中午强光下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处理间比较,Fo、Fv/FmFv/Fo总趋势为RS>HS>ZS,FmFv表现为ZS>HS>RS。两年3点的试验均表现为平茬产量最高,除茬产量最低。
    17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子发芽影响因素研究
    谢阳姣,吴子恺,何志鹏,秦洪波,叶桂东
    2009, 17(2):68-72.
    [摘要](892) [HTML](0) [PDF 0.00 Byte](1774)
    摘要:
    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T.D.S)、皮内相对空间、浸种24 h后种子吸水率、前16 h的相对吸水速率对其发芽有显著影响。由通径分析结果可知,皮内相对空间对种子发芽起直接作用,其他几个因素均是通过皮内相对空间对发芽间接起作用的。
    18  玉米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差异表达分析初探
    姬生栋,陈鹏,可巧艳,薛华政,王加传,袁召,岳春辉,王知丰
    2009, 17(2):73-76.
    [摘要](517) [HTML](0) [PDF 0.00 Byte](1606)
    摘要: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杂交玉米洛玉23与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在pH 4.5、7.0、8.5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①杂交F1代和双亲在蛋白水解酶的种类和酶活上差异显著,比双亲多检测到15、16、18、19、26、31、54、73、113 kD 9条新酶带。②45 kD酶带在玉米的叶片和叶鞘中均检测到,40 kD酶带仅在叶片中检测到,可能是跟叶片的发育调控和叶片中众多功能的调控有关。40 kD和45 kD酶带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检测到,以pH 8.5时表达最强。③杂交F1代叶片中的蛋白水解酶在不同pH下酶带表达存在差异,pH 7.0比pH 4.5多检测到16、18、19、31、73 kD 5条新酶带;pH 8.5比pH 7.0多检测到15、54、218 kD 3条酶带,pH 8.5新出现的3条酶带很可能是位于叶绿体或细胞质内的碱性蛋白水解酶,可能参与Rubisco酶的调控。
    19  不同玉米杂交种新陈种子不同生化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陈珣,叶雨盛,陈新华,王玺,杨涛,肖军, 任志莹
    2009, 17(2):77-80.
    [摘要](356) [HTML](0) [PDF 0.00 Byte](1249)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玉米杂交种新陈种子的不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化指标与田间出苗率的关联度大小为:CAT活性>AsAPOD活性>POD活性>SOD活性>MDA含量。CAT活性与田间出苗率关联最密切(0.706),可以作为玉米杂交种活力测定的生化指标。
    20  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加伟,赵天宏,付宇,赵艺欣,史奕
    2009, 17(2):81-85.
    [摘要](728) [HTML](0) [PDF 0.00 Byte](1749)
    摘要:
    以沈糯3号为研究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法研究了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子粒产量的变化,揭示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子粒产量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处理下,玉米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的含量增加,而叶绿素a/b的值则先升高后降低;在整个处理期间,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p>0.05),升高幅度为12.6%~71.1%,气孔导度低于对照(p>0.05),其降低幅度为2.9%~18.8%。处理至抽雄期和灌浆期,胞间CO2浓度分别增加152%和16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蒸腾速率的变化较小。高浓度CO2处理下,玉米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CO2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从而使玉米子粒产量增加。
    21  玉米杂交种棒三叶光合性状比较研究
    唐海涛,张彪,田玉秀,余东梅,陈洁,康继伟
    2009, 17(2):86-90.
    [摘要](591) [HTML](0) [PDF 0.00 Byte](1814)
    摘要:
    对65个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的叶长、叶宽、叶肉厚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向值、光合速率、叶片干重和比叶重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比叶重和光合效率外,下位叶均超过上位叶和穗位叶,穗位叶又大于上位叶,呈现出形状上的金字塔结构。这种棒三叶的生长结构有利于透光,使光线较均匀地分布在棒三叶上,以提高玉米杂交种中部叶片的整体光合性能。穗位叶的比叶重和光合效率高于上位叶和下位叶,可能与穗位叶需提供玉米杂交种产量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关。
    22  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薛金涛,张保明,董志强,赵明,黄长玲
    2009, 17(2):91-94.
    [摘要](725) [HTML](0) [PDF 0.00 Byte](1469)
    摘要:
    以高秆大穗型品种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的密度下不发生倒伏;超过75 000株/hm2发生倒伏,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化学调控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处理降低了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的株高,增加了地上部第3节间的粗度,显著增强了茎秆的抗拉弯强度和穿刺强度,降低了倒伏率。在密度为75 000 株/hm2以上时,化学调控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产量。
    23  水分胁迫对玉米P群自交系沈137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振平,齐华,杜妍妍,刘明,姜惟廉
    2009, 17(2):95-98.
    [摘要](635) [HTML](0) [PDF 0.00 Byte](1436)
    摘要:
    以沈137为研究试材,在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对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沈137在抽雄吐丝期遇到水分胁迫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原初光能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量子效率(PhiPS2)均有所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NPQ)则相对增加。表明水分胁迫使光系统结构受到损伤或部分失活,从而抑制了光系统的光化学活性,影响了光合电子传递的正常进行,最终使净光合速率降低。
    24  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分子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杨德光,吴广霞,唐心龙,席景会
    2009, 17(2):99-101.
    [摘要](785) [HTML](0) [PDF 0.00 Byte](2671)
    摘要:
    阐述了低温诱导基因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低温信号激活植物某些抗冻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特异蛋白和渗透调节物质,进而提高植物抗氧化胁迫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
    25  玉米品种抗旱性评价体系研究
    徐蕊,王启柏,王滨,张春庆
    2009, 17(2):102-107.
    [摘要](715) [HTML](0) [PDF 0.00 Byte](1594)
    摘要: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32个玉米品种,在PVC大棚和旱棚内设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两种处理,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等24个指标与玉米抗旱性的关系。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指标,苗期胁迫后叶片水势和对照比值、抽雄吐丝期胁迫后叶片保水力和对照比值、胁迫后行粒数、单株轴重、百粒重和对照比值。根据逐步回归筛选出的指标及其偏相关系数,建立了不同时期的评价(D值)方程和评价体系。
    26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明,陶洪斌,王璞,张雅杰
    2009, 17(2):108-111.
    [摘要](851) [HTML](0) [PDF 0.00 Byte](2308)
    摘要:
    以郑单958和鲁单984为材料,研究了两个播期条件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且品种间表现趋势一致。晚播春玉米生育期缩短,在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早播春玉米。晚播春玉米产量(干重)提高,粒重在播期间、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晚播春玉米穗粒数显著提高,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推迟播期后总耗水量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早播春玉米。在本试验条件下,晚播春玉米具有较优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并向子粒转移,增加穗粒数。因此,在春玉米播期的选择上不应单纯考虑生育期的延长,应重视早播春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受限对产量的影响。
    27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
    刘武仁,陈砚,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
    2009, 17(2):112-115.
    [摘要](586) [HTML](0) [PDF 0.00 Byte](1450)
    摘要: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方式间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百粒重在耕法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宽窄行种植玉米冠层的光合特性好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条件下玉米叶片丙二醛的含量较高。不同的耕作措施影响产量与叶片某些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28  高秆稀植大穗型玉米的密植潜力研究
    史振声,张飞
    2009, 17(2):116-119.
    [摘要](865) [HTML](0) [PDF 0.00 Byte](1848)
    摘要:
    以11个高秆稀植大穗型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6个密度进行增密增产潜力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提高生物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并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透光率保持较高水平;在42 000株/hm2基础上,增加密度可显著提高产量。有10个品种可增加密度12.5%以上,其中有5个品种增产10%以上。个别品种增密和增产幅度超过20%。
    29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刘朝巍,,谢瑞芝,张恩和,刘武仁,李少昆
    2009, 17(2):120-123.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2027)
    摘要:
    通过根钻法研究了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根系干重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时期宽窄行深松处理根系干重高于宽窄行未深松处理,且在吐丝期和乳熟期达到显著水平。
    30  包膜尿素对夏玉米产量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王利纳,陶洪斌,戴明宏,王彩彩,冯烁,王璞
    2009, 17(2):124-129.
    [摘要](1069) [HTML](0) [PDF 0.00 Byte](1590)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基施包膜尿素(120 kg/hm2和90 kg/hm2纯N,下同)和分施普通尿素(1∶1和1∶2 ∶1的比例,总量均为120 kg/hm2)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包膜尿素120 kg/hm2和分施(1∶2∶1)普通尿素效果基本一致,在子粒产量、穗粒数、生物产量及氮素累积量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基施包膜尿素90 kg/hm2和分施(1∶1)普通尿素。前二者的子粒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主要来源于灌浆期叶片的光合生产和根系的吸收,表明基施包膜尿素120 kg/hm2和分施(1∶2∶1)普通尿素,均有利于增大并延长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根系的吸收能力。另外,乳熟至灌浆中期,包膜尿素处理的植株营养器官总糖含量处于较合理的水平。
    31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赖丽芳,,吕军峰,郭天文,杨文玉,胡志桥
    2009, 17(2):130-132.
    [摘要](565) [HTML](0) [PDF 0.00 Byte](1528)
    摘要: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研究高寒阴湿区玉米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的平衡施用对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氮、磷、钾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养分限制因子,养分限制顺序为P>K>N;平衡施肥提高了玉米产量,促进了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平衡施肥的最佳处理为OPT;平衡氮、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施磷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随着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磷用量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与磷肥的投资效益,最佳磷肥用量为150 kg/hm2。
    32  氮肥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张丽丽,王璞,陶洪斌,郭步庆,冯烁
    2009, 17(2):133-135.
    [摘要](1023) [HTML](0) [PDF 0.00 Byte](1739)
    摘要:
    在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条件下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夏玉米冠层内不同部位叶向值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基施氮180 kg/hm2的处理各层叶向值均大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施氮75 kg/hm2的处理各层叶向值表现最大。各处理冠层内光合速率以上层>中层>下层,在吐丝期达最大值;在吐丝期表现为基施氮180 kg/hm2处理>拔节期施氮180 kg/hm2处理>大喇叭口期施氮180 kg/hm2处理;拔节期施氮75 kg/hm2处理>基施氮75 kg/hm2处理>大喇叭口期施氮75 kg/hm2处理;到灌浆中期基施氮180 kg/hm2处理下降程度大于其他处理。对光合速率和叶向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吐丝期光合速率与叶向值呈正相关关系。
    33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高颖,薛春生,姜晓颖
    2009, 17(2):136-139.
    [摘要](847) [HTML](0) [PDF 0.00 Byte](1363)
    摘要:
    以不同致病类型玉米弯孢菌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温度、pH值、碳源、氮源利用和光照等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致病类型玉米弯孢菌菌落形态、最适碳氮源、最适pH值不同。但最适温度范围和光照条件相同。
    34  20%烟嘧磺隆·氰草津油悬浮剂的生物活性评价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
    2009, 17(2):140-144.
    [摘要](500) [HTML](0) [PDF 0.00 Byte](1254)
    摘要: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马唐、反枝苋为试材,采用Gowing法测定了烟嘧磺隆与氰草津复配的联合作用,并对实验室制得的20%烟嘧磺隆·氰草津油悬浮剂进行了大田生物活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烟嘧磺隆与氰草津复配后对马唐有增效作用,对反枝苋属于相加作用,两者适宜复配,配比为1~4∶12.5。于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喷施20%烟嘧磺隆·氰草津油悬浮剂180~300 g/hm2,药后30 d的杂草总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83.6%~94.3%、92.7%~99.2%,对玉米安全性较好,玉米株高、产量均大于人工除草处理;在玉米7叶期及杂草5叶期以后施用该药剂,玉米的安全性及杂草株防效均出现下降。
    35  玉米R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沙伟,郑海阳,柴华
    2009, 17(2):145-148.
    [摘要](1262) [HTML](0) [PDF 0.00 Byte](2849)
    摘要:
    以玉米嫩单10为材料,比较TRIzol法、CTAB法和SDS法改进法提取总RNA的效果。结果表明,SDS法改进法能有效去除多糖和蛋白,提取的RNA中28S rRNA亮度约为18S rRNA的两倍,OD260/OD280值介于1.7~2.2;CTAB法提取的RNA 28S rRNA明显缺失,泳道模糊不清,杂质多;TRIzol法RNA降解严重,沉淀方法以无水乙醇配合LiCl沉淀RNA节省时间,反转录和RT-PCR效果好。改良的SDS酸酚法适合玉米总RNA的提取。
    36  玉米冷害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胡海军,王志斌,陈凤玉,史振声
    2009, 17(2):149-152.
    [摘要](857) [HTML](0) [PDF 0.00 Byte](1306)
    摘要: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就玉米低温胁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理变化及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重点对低温胁迫在玉米光合作用、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分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