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7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Bt基因抗虫玉米发展状况及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修伟明,刘红梅,李刚,赖欣,杨殿林
    2009, 17(4):1-6.
    [摘要](2050) [HTML](0) [PDF 0.00 Byte](2899)
    摘要:
    Bt基因抗虫玉米是目前商品化进程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其抗虫性和经济效益已得到普遍肯定,但外源基因的导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玉米自身的基因序列,因此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本文从转Bt基因抗虫玉米发展现状及对非靶标昆虫影响的角度对转Bt基因玉米的安全性研究加以综述。
    2  杂交不亲和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何余堂,刘雪飞,兰桃芳
    2009, 17(4):7-10.
    [摘要](1537) [HTML](0) [PDF 0.00 Byte](2004)
    摘要: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3个改良Ga糯玉米自交系为父本,与8个糯玉米自交系进行杂交。对24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分析Ga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父、母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差异。Ga糯玉米自交系具有良好的配合力,其中CM32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较高,其组配的杂交种在产量、穗长、行粒数等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很好的杂优利用潜力。Ga糯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利用有助于糯玉米种质的扩增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3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定位区域内候选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武冰冰,林凤,张春雨,崔娜,许玉凤,李楠,孙权
    2009, 17(4):11-16.
    [摘要](1186) [HTML](0) [PDF 0.00 Byte](2609)
    摘要: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umc89和umc48a定位区域内全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发现101条ORF序列,其中16条ORF序列可编码蛋白质结构域。将这16条序列与已克隆的23条抗病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进化树构建,并分析其与已知抗病基因的相似性及亲缘关系。结果发现,序列pco115381g和pco110559-1与编码水稻白叶枯病基因Xa1相似性高、亲缘关系近,而且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的高度保守结构域特征,可能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有关。
    4  华南热带地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分析比较
    时成俏,王兵伟,覃永嫒,黄安霞,覃德斌
    2009, 17(4):17-20.
    [摘要](1489) [HTML](0) [PDF 0.00 Byte](1564)
    摘要:
    对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玉米的9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华南热带地区选育玉米高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选育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应重视生育期较长、出籽率高和穗粗大等性状的选择,秃尖长应尽量避免。春季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秋季玉米穗位高的选择不容忽视,株高应尽量降低,穗行数可适当放宽。
    5  玉米种质资源的交流和保护
    滕海涛
    2009, 17(4):21-23.
    [摘要](1669) [HTML](0) [PDF 0.00 Byte](2365)
    摘要:
    分析了玉米种质资源对育种的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和植物新品种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但是又互相区别。公共研究机构是玉米种质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企业间的玉米种质资源合理有序交流是发展的趋势。指出资源价值评价和评估体系的规范建设是平等分享种质资源的核心环节,种质资源的合理分享将有助于育种产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6  新选优良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丽华,魏昕,潘光堂,唐保军,丁勇,赵发欣
    2009, 17(4):24-28.
    [摘要](1739) [HTML](0) [PDF 0.00 Byte](1723)
    摘要:
    利用SSR标记技术研究了59份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5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68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25个,平均为11.7个。聚类结果表明,大部分玉米自交系聚到4大常见类群,其他少部分材料形成单独的类群。所有材料中4大类群的占78%,其中Reid类群约占51%,且在相似系数0.727处又分为2个亚类,说明这部分材料亲缘关系较近,但也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他类群约占22%,说明这些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遗传差异较大。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SR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7  玉米微量PCR反应体系研究
    王帮太,申灿庭,张建尊,李新海,席章营
    2009, 17(4):29-31.
    [摘要](1324) [HTML](0) [PDF 0.00 Byte](1916)
    摘要:
    借鉴不同作物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玉米分子标记技术体系中组织DNA提取步骤、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的优化,初步建立了以5 μL反应体系为基础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加快玉米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检测速度,降低玉米分子标记检测过程中的消耗。
    8  利用SSR标记分析40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
    陈婧,,杨引福,郭强
    2009, 17(4):32-35.
    [摘要](1338) [HTML](0) [PDF 0.00 Byte](1762)
    摘要:
    利用SSR 标记研究了40个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32 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75 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303~0.862,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32。利用UPGMA 聚类分系法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5 类,该划分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种质系谱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SSR分子标记辅助的自交系改良是糯玉米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
    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分析
    昂沃,吴子恺,赵刚
    2009, 17(4):36-38.
    [摘要](1609) [HTML](0) [PDF 0.00 Byte](1734)
    摘要: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Mather世代平均数分析法估计了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在3个组合中几乎完全一样。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两种上位性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显性效应最大。以显性效应作用为主,但是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也比较重要,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性状符合显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10  酸性蛋白酶pepB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玉米中的转化
    王巍,王丕武,王俊玲,付永平,兰磊,杨金慧
    2009, 17(4):39-42.
    [摘要](1556) [HTML](0) [PDF 0.00 Byte](1951)
    摘要:
    以黑曲霉基因组DNA为模板,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了酸性蛋白酶pepB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Vector上,对重组子进行了PCR检测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并测序。DNA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为1 340 bp,与已发表的pepB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85%。将pepB基因片段插入到带有耐盐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1-BADH上,构建了无抗生素选择标记的重组质粒pB-pepB-35S,从而得到了植物表达载体,该载体利用耐盐基因BADH替代抗生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玉米自交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得到了转化植株的种子。
    11  高油与普通玉米自交系子粒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陈欢庆,刘艳霞,魏蒙关,余永亮,李玉玲
    2009, 17(4):43-46.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180)
    摘要:
    以8个ALEXHO高油玉米自交系为父本,21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母本,采用NCⅡ遗传设计组配168个F1组合为供试材料,对其子粒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除高油玉米自交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以及淀粉含量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GCA和SCA方差均存在极显著差异。GY220、GY246A、GY798A、P138、许178、8622油分含量的GCA较高,GY1007、GY237A、8085泰、沈137、改3、鲁原92蛋白质含量的GCA较高。P138×GY798A、87-1×GY246A、许178×GY798A和87-1×GY220组合油分含量高,鲁原92×GY1007蛋白质含量较高。
    12  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花丝数目的关系
    乔明锋,张春庆,吴承来,刘向红
    2009, 17(4):47-50.
    [摘要](1667) [HTML](0) [PDF 0.00 Byte](1838)
    摘要:
    对14个自交系及其组合的12个杂交种的花丝吐丝动态、数目差别、遗传相关性及花丝数与穗粒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与自交系花丝吐丝动态相似,但杂交种更集中,杂交种平均花丝数明显多于自交系且花丝数目变异幅度小,杂交种花丝数目与其低亲值相关性较高,且有明显的超亲优势;杂交种和自交系花丝数与穗粒数均呈较高正相关,而杂交种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系。
    13  二氧化硫胁迫对玉米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夏宗良,刘全军,武轲,顾冉冉,李志敏,丁俊强,吴建宇
    2009, 17(4):51-54.
    [摘要](1220) [HTML](0) [PDF 0.00 Byte](1642)
    摘要:
    利用NaHSO3处理玉米幼苗模拟水相SO2胁迫,比较分析了BT-1(抗)、N6(感)自交系经NaHSO3胁迫后细胞膜脂过氧化和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水相SO2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感系N6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H2O2积累量比高抗系BT-1显著增加;抗、感系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都有明显的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H2O2的积累导致玉米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SOD和APX在玉米遭受SO2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14  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关系
    于晓芳,高聚林,宋国栋,王志刚,桑丹丹,叶君
    2009, 17(4):55-57.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2143)
    摘要:
    利用Handy PEA植物效率仪测定叶绿素a荧光参数,研究玉米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叶片WUE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Fo与高水分利用效率(HWUE)玉米自交系WUE的相关系数大于低水分利用效率(LWUE)玉米自交系WUE的相关系数;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与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叶片WUE的相关系数恰好相反,这是造成不同玉米自交系WUE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叶绿素a荧光参数可以作为选育HWUE玉米自交系的重要指标。
    15  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的发育和增殖方式
    张海艳
    2009, 17(4):58-60.
    [摘要](1464) [HTML](0) [PDF 0.00 Byte](3407)
    摘要:
    采用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观察了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发育和增殖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授粉后10 d,淀粉质体几乎完全被淀粉充满;授粉后15 d,淀粉质体已发育为成熟的淀粉粒,成熟期淀粉粒与蛋白质体排列紧密。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增殖有被膜出泡、外凸,以出芽方式形成淀粉质体;淀粉质体被膜缢缩形成淀粉质体;以中间隔板形式形成淀粉质体;淀粉质体被膜向内出泡,在淀粉质体内形成新的淀粉质体等几种方式。
    16  NaCl胁迫对玉米幼苗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王宁,曹敏建,于佳林
    2009, 17(4):61-65.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1991)
    摘要:
    以玉米品种硕秋8(耐盐)、金刚5号(盐敏感)为实验材料,设置0、40、80、120 mmol/L共4个NaCl浓度处理,从萌发期开始胁迫至幼苗期,对部分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NaCl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根系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20 mmol/L浓度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盐敏感品种的增加幅度不如耐盐品种增加的幅度大;盐敏感品种在NaCl胁迫下的渗透调节能力小于耐盐品种。
    17  冀东地区密度对夏玉米光合、呼吸及产量的影响
    杨晴,王文颇,韩金玲,史凤玉,李爱芬,李彦生
    2009, 17(4):66-69.
    [摘要](1093) [HTML](0) [PDF 0.00 Byte](1352)
    摘要:
    以玉米品种唐丰99和农大6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对光合、呼吸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含量(Pro)、光合速率(Pn)、千粒重及产量均降低,而叶绿素a/b值、呼吸速率(R)升高;两个品种千粒重对密度反应敏感,行粒数和穗粒数唐丰99比农大62对密度反应敏感。在冀东地区唐丰99和农大62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
    18  鲜食玉米不同栽培方式的生理特征及产量效应
    陈晖,蒋小军,黄绿荷,董红霞
    2009, 17(4):70-73.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1263)
    摘要:
    选用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湘南地区不同育苗、移栽、覆盖方式等栽培技术措施对鲜食玉米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春播在3月25日左右播种,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可提高根际土壤含水量、根际土壤温度及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光合势和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最终获得较高鲜穗产量。
    19  钙对铬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晓玲,余土元,秦华明,梁雪莲,吴培钿,伦锦华,周玲艳,
    2009, 17(4):74-78.
    [摘要](861) [HTML](0) [PDF 0.00 Byte](1971)
    摘要:
    采用含有CrCl3及CaCl2的培养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钙和铬处理对玉米幼苗的叶片、株高、根长、鲜重、含水量、叶绿素、保护酶系统(SOD、POD、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铬处理,随着铬浓度增加,玉米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株高、根长、鲜重、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以及CAT活性下降,SOD、POD活性上升,MDA含量增加。单一钙处理,当浓度小于160 mg/L时,明显促进植株生长,株高、根长、鲜重、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增加,CAT活性上升,POD活性和MDA含量下降;当钙浓度大于160 mg/L时促进效果则开始下降。钙、铬混合处理,一定浓度的钙有抑制或者缓解铬毒害的作用,减轻铬胁迫对株高、根长、鲜重和含水量的抑制,提高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降低SOD、POD活性和MDA含量。
    20  施磷水平对春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张玉斌,曹庆军,张铭,崔金虎
    2009, 17(4):79-81.
    [摘要](957) [HTML](0) [PDF 0.00 Byte](1774)
    摘要:
    在吉林省北部半干旱区以玉米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水平对玉米叶绿素动力学参数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地土壤肥力状况下,适当增施磷肥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提高叶绿体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磷对春玉米品质有一定影响,增施磷肥使春玉米子粒中的淀粉含量和容重有明显增加,而对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影响相对较小。叶绿素含量和玉米品质极显著正相关。
    21  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
    黄建军,赵明,刘娟,勾玲,
    2009, 17(4):82-88.
    [摘要](995) [HTML](0) [PDF 0.00 Byte](1514)
    摘要:
    2005~2006年以4个不同耐密性品种为材料,研究玉米不同抗倒能力对光合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稀植(52 500株/hm2)条件下,大穗品种京科518和京科519的丰产优势明显,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其产量显著高于耐密品种登海3719;当群体密度大于75 000株/hm2以上时,发生倒伏,两品种绿叶面积和光合性能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减少,有效收获穗数显著降低,产量明显下降。从玉米抽雄前到生理成熟期,根系干重所占比例越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抽雄前单株干重和根干重所占比例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40 5*和-0.530 2*。田间倒伏对产量有较大影响,选用在吐丝前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的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强,是实现在大群体条件下创高产的保障。
    22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陈国平,王荣焕,赵久然
    2009, 17(4):89-93.
    [摘要](1102) [HTML](0) [PDF 0.00 Byte](1630)
    摘要:
    2008年全国单产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41块。与往年相比,2008年玉米高产田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多数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高产田在高温寡照的四川省首次出现。41块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为88 110穗/hm2、穗粒数530粒、千粒重368.3 g、穗粒重191.4 g。高产田的产量取决于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光温条件、品种和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23  垄作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
    王同朝,田原,林同保,王志强,杜园园,马超,卫丽,王燕
    2009, 17(4):94-96.
    [摘要](782) [HTML](0) [PDF 0.00 Byte](1336)
    摘要:
    在华北地区一年两熟雨养农作区,研究了垄作覆盖、垄作、平作覆盖、平作4种处理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夏玉米吐丝后,超氧化物酶(SOD)活性逐渐降低,丙二酫(MDA)含量渐渐升高,叶绿素含量在吐丝后10 d开始下降。垄作覆盖的SOD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最高,MDA的含量最低。垄作覆盖能够延缓叶片的衰老,维持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垄作覆盖处理比垄作、平作覆盖、平作处理分别增产10.26%、4.24%、13.34%。
    24  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梁熠,齐华,王敬亚,白向历,王晓波,刘明,孟显华,许晶
    2009, 17(4):97-100.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1455)
    摘要:
    通过不同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的产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有效改善了玉米的群体结构,改善了冠层的微环境,增加了中部冠层的透光率,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LAI和干物质积累。宽窄行种植方式增加穗位叶的初始量子效率,使叶片能有效地利用弱光,改善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25  栽培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琳,李艳杰,纪武鹏
    2009, 17(4):101-103.
    [摘要](1522) [HTML](0) [PDF 0.00 Byte](178)
    摘要: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选用当地主栽品种,系统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行间覆膜处理,因前期保水和保温,使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干重及产量均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处理。
    26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杨耿斌,王屾,谭福忠,韩翠波,刘兴焱,何长安,纪春学,王辉
    2009, 17(4):104-106.
    [摘要](1503) [HTML](0) [PDF 0.00 Byte](165)
    摘要:
    选用黑龙江省早熟区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克单11和克单12为试验材料,两个品种1∶1田间混种和两个品种各自清种对比,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1∶1混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克单11与克单12在混种条件下比清种百粒重、穗长和穗粗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株高与穗位高无明显变化,混种产量高于清种产量。
    27  施氮量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林雁冰,薛泉宏
    2009, 17(4):107-111.
    [摘要](1138) [HTML](0) [PDF 0.00 Byte](105)
    摘要: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研究3个施氮量水平对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根区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能大大促进覆膜玉米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及覆草模式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玉米根系的影响,根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施氮能缩小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增大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差异,还能缩小覆盖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差异。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根外,但施氮量较高(240 kg/hm2)时,在覆膜和常规对照条件下土壤真菌数量及覆草模式下土壤细菌数量表现为根外高于根区。
    28  追施氮肥对土壤氨挥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高文伟,黄炜,贾宏涛,李赟,薛涛
    2009, 17(4):112-114.
    [摘要](1461) [HTML](0) [PDF 0.00 Byte](152)
    摘要:
    以北疆玉米-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通气法对不同氮肥品种和用量处理条件下田间土壤氨挥发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处理(常规和过量)比二铵处理土壤氨挥发显著增加,累积量分别增加了0.149 kg/hm2和0.151 kg/hm2;过量施肥能够加剧土壤氮素损失,过量施用尿素和二铵,土壤氨挥发累积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0.160 kg/hm2和0.043 kg/hm2。施肥过程中应选取合适的肥料和合理的用量,以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降低肥料的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29  京津唐地区部分夏玉米品种节氮潜力的估算
    陈范骏,米国华,张福锁,赵久然,杨国航
    2009, 17(4):115-117.
    [摘要](1100) [HTML](0) [PDF 0.00 Byte](128)
    摘要:
    以京津唐地区部分夏玉米品种为材料,在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上研究不同玉米品种节氮潜力。结果表明:京单28在两个氮水平下的产量显著高于区试对照品种京玉7,具有33.7%的节氮潜力,在生产中可节省氮肥投入,同步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
    30  玉米营养元素高效利用及遗传学相关研究进展
    孙若楠,,铁双贵,齐建双,孙建军,朱卫红
    2009, 17(4):118-121.
    [摘要](1319) [HTML](0) [PDF 0.00 Byte](116)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品种高效基因型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在有些方面还进行了更深层次如基因表达、分子标记、QTL定位等的遗传学研究,营养元素高效利用的机制也是研究热点之一。一直以来,玉米营养元素的高效利用大多集中在氮素的利用方面,如氮效率及氮吸收利用机制等等。近些年,在磷、钾等元素的高效利用上也有所涉及。本文对营养元素利用的研究现状、高效利用型品种、生理机制及其遗传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31  玉米丝黑穗病菌DNA提取及UP-PCR反应体系建立
    张小飞,高增贵,庄敬华,赵辉,赵柏霞
    2009, 17(4):122-126.
    [摘要](1319) [HTML](0) [PDF 0.00 Byte](1521)
    摘要:
    采用CTAB法、SDS法和尿素法,从玉米丝黑穗病菌液体培养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比较其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可有效去除多酚、多糖和色素等杂质对DNA的污染,可获得高质量模板DNA。以此为模板进行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对UP-PCR扩增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丝黑穗菌的UP-PCR反应体系。
    32  玉米对丝黑穗病菌抗性影响因子研究
    贺字典,常连生,高玉峰,孙焕顷,于泉林
    2009, 17(4):127-131.
    [摘要](1226) [HTML](0) [PDF 0.00 Byte](1550)
    摘要:
    在进行抗病性鉴定的基础上,测定了抗、感病品种胚芽和胚根内的N、P、K、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不同时期玉米生长点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与胚根和胚芽内的N、P、K含量呈正相关,与Vc和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当病菌侵入后抗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多酚氧化酶(PPO)、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感病品种中上升幅度高。土壤施用氮肥和钾肥能明显提高玉米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磷肥效果不明显。
    33  曼陀罗不同提取液对玉米螟的触杀活性研究
    顾地周,车喜全,王立斌,赵玉敏,朱俊义
    2009, 17(4):132-134.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356)
    摘要:
    应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曼陀罗全草的不同提取液对玉米螟的触杀作用。结果表明:乙醇浸提液对玉米螟具有较高的触杀作用,对玉米螟72 h的致死浓度(LC50)为17.328 1 mg/mL,触杀致死率为96.1%;乙醚浸提液和水蒸气蒸馏液对玉米螟的触杀作用不显著。
    34  玉米C4型PEP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崔震海,张立军,李振华,樊金娟,阮燕晔,汪澈
    2009, 17(4):135-138.
    [摘要](1499) [HTML](0) [PDF 0.00 Byte](2854)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GeneBank上注册的玉米C4型PEPC蛋白质序列进行氨基酸组成成分、功能域、二级结构、疏水性、亚细胞定位、导肽及进化树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玉米PEPC蛋白是等电点5.77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包含一个CYTH保守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中央中间代谢功能,属于连接酶类。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β折叠和伸展链散布其中;玉米PEPC与高粱、水稻等植物的PEPC亲缘关系较远,不属于同一分支。
    35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赵贵玉,张越杰,葛世萍
    2009, 17(4):139-143.
    [摘要](1136) [HTML](0) [PDF 0.00 Byte](121)
    摘要: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过程比较明显,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的变化对玉米生产率的增长起了阻碍作用。
    36  AMMI模型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何代元,胡宁,马兆锦,周联东,刘经纬,何琴
    2009, 17(4):144-147.
    [摘要](1545) [HTML](0) [PDF 0.00 Byte](107)
    摘要:
    采用AMMI模型对2003年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二)组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共解释了56.91%的互作平均产量;X1132X和农大108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应性广;中科1号平均产量较高,稳定性较好;农华022、DH3631平均产量较低,稳定性较好。从AMMI模型互作效应结果看出,河北省永年、江苏省连云港、河南省濮阳、河南省郑州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强;山东省长青、陕西省泾阳、山东省德州、河南省洛阳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弱。X1132X除在江苏省连云港、河南省睢县、安徽省宿州、山西省绛县、河南省宝丰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DH2101在山东省长青具有特殊适应性。
    37  基于框架表示的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的构建及实现
    曹丽英,肖艳华,姚玉霞,陈桂芬
    2009, 17(4):148-150.
    [摘要](1289) [HTML](0) [PDF 0.00 Byte](108)
    摘要:
    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玉米病虫草害的诊断对于农业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很大。而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可以将这一复杂的工作变得更有成效。针对传统专家系统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在对玉米病虫草害症状框架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知识工程方法和技术,结合不确定性推理、匹配冲突消解策略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基于框架表示的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用于模仿该领域专家思维,补充或代替农业专家指导玉米生产。本文主要阐述该系统的总体结构、知识表示、推理机制和系统实现与应用等方面问题。
    38  2008年度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徐国良,代玉仙,任军,董亚琳,才卓
    2009, 17(4):151.
    [摘要](954) [HTML](0) [PDF 0.00 Byte](181)
    摘要:
    介绍了美国2008年度玉米高产竞赛优胜者的基本情况。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