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生殖(单倍体)选育自交系技术规范(暂行版)
    才卓,徐国良,代玉仙,张铭堂,任军,董亚林,李淑华,于明艳
    2009, 17(5):1-4.
    [摘要](4851) [HTML](0) [PDF 0.00 Byte](11771)
    摘要:
    汇总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研究理论与经验,经美国著名单倍体育种家张铭堂指导,组装集成出本规范,供试用参考。本规范制定了杂交诱导单倍生殖方法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操作程序,将单倍体杂交诱导、子粒鉴选、植株确认、自然与人工加倍及双单倍体获得5个环节作出技术规定。在每个环节都还有技术关键(特别是人工加倍等多属商业机密范畴)在试用与待熟化。经多年实践验证,按此规范程序,只需2~3个生育世代即可批量选育出遗传高度纯合自交系。
    2  玉米衍生自交系的遗传相似性及相关概念
    张世煌,谢传晓,王春喜,李新海,李明顺
    2009, 17(5):5-8.
    [摘要](1387) [HTML](0) [PDF 0.00 Byte](3479)
    摘要:
    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玉米育种技术进步,同时为新品种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建立玉米品种DNA分子指纹图谱,育种家可以采用这项技术鉴定自交系的遗传特征,监测和保护其品种权免受侵犯。制定基于SSR技术的玉米品种分子测试技术指南是可行的,但仅凭借目前的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新品种DUS测试存在严重缺陷。从杂交种分离二环系是当前我国玉米育种者选育自交系的途径之一,确定适宜的衍生品系遗传相似性的临界值直接关系到玉米品种权的保护。发展中国家已经在生物技术发展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现阶段植物新品种保护DUS测试不能以谱带分析为标准,仍然以形态特征描述为主要依据,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可以作为辅助证据。
    3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鉴定及对深播胁迫的生理响应
    赵光武,,马攀,王建华,王国英
    2009, 17(5):9-13.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2894)
    摘要:
    对12个玉米自交系深播后出苗能力的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3681-4具有较强的耐深播能力。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耐深播的主要原因是其中胚轴显著伸长。不同温度对所有的玉米中胚轴的伸长均有影响,且低温抑制中胚轴的伸长。激素测定结果表明,深播处理后,中胚轴部位GA3和IAA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分别增加了19.0%和50.9%。GA3和IAA处理后,中胚轴部位GA3和IAA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5.1%和14.7%。深播、GA3、IAA处理后,中胚轴细胞均显著伸长,细胞长度分别增加26.2%、83.4%、51.2%,但处理后细胞数目变化均不大。
    4  玉米特异启动子驱动下结核hsp65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李君武,黄清华,王珊,刘艳,黄泽棋,宋东
    2009, 17(5):14-18.
    [摘要](1350) [HTML](0) [PDF 0.00 Byte](3155)
    摘要: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pEGHLE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Hsp65基因,连接到含有玉米特异性启动子globulin-1的pCR2.1载体上;将globulin1-Hsp65联合片断切下连到含有抗除草剂基因bar的pCAMBIA1300载体中;电击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中。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C1300GHsp65质粒,酶切鉴定得到3 Kb和8.6 Kb两条带,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Hsp65与NCBI上公布序列一致;成功转化到农杆菌中,酶切从农杆菌中所提的质粒条带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合。结果显示,已成功构建和转化了pC1300GHsp65质粒,为成功研制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抗结核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5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评价
    苏治军,郝转芳,谢传晓,李明顺,张世煌,李新海
    2009, 17(5):19-24.
    [摘要](1709) [HTML](0) [PDF 0.00 Byte](3130)
    摘要:
    2007年冬季和2008年春季分别在海南三亚和新疆乌鲁木齐对196份玉米自交系采用两种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依据形态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评价其耐旱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株高、雌雄开花间隔天数(ASI)、单穗粒重和结实株数百分率4个性状可以作为玉米自交系耐旱性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株高、雌雄开花间隔天数、单穗粒重和结实株数百分率4个性状的综合耐旱系数,对19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性评价,将试验材料分为耐旱、中度耐旱、中度干旱敏感和干旱敏感4种类型。两点试验耐旱级别完全一致的材料有58份,其中耐旱自交系有7份(H201、Mo113、英64、H21、早49、丹598、吉842);中度耐旱自交系有14份(丹黄02、8902、中106、郑22、中黄68、K22等),这些材料为耐旱育种提供了种质基础。
    6  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混合遗传分析
    陈俊意,徐莉,谭丽,吴正吉,张彩,丁环宇,彭坤,张静文,孙双凌,罗晶
    2009, 17(5):25-29.
    [摘要](1535) [HTML](0) [PDF 0.00 Byte](2432)
    摘要: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P1、P2、F1、F2和F2∶3代磷吸收和利用效率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吸收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0)。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1.96%和56.29%,估计的微效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4.17%和29.72%。主基因的遗传力都高于微效多基因,磷吸收效率的遗传主要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微效多基因对玉米磷吸收效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可以利用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磷吸收效率高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品种。玉米磷利用效率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属非主基因控制的遗传。表明玉米磷利用效率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可以结合玉米磷吸收效率性状的选育,培育磷利用效率高的玉米品种。
    7  基因型对玉米开苞导入后代性状变异的影响
    安颖蔚,高西宁,周旭梅,杨立国
    2009, 17(5):30-34.
    [摘要](1193) [HTML](0) [PDF 0.00 Byte](2334)
    摘要: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总DNA分别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玉米自交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不同基因型供体导入同一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趋向于受体,而部分性状发生变异;同一基因型供体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与供体对照相差显著;后代性状变异频率不同,但不同组合部分性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玉米的开苞导入技术对供体和受体的选择是不严格的。
    8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骨干系杂种优势分析
    王霞,李新海,李明顺,张林,王振华
    2009, 17(5):35-37.
    [摘要](1368) [HTML](0) [PDF 0.00 Byte](2588)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以8个黑龙江省常用早熟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对2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的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EP8、EP17、EP7、EP13和EP15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较高,利用这些群体较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组合。以产量特殊配合力(SCA)为指标,发现K10与EP6、EP11、EP12、EP14,L105与EP18、EP19、EP20、EP22、EP23,甸11A与EP7、EP8、EP9,东237与EP1、EP16、EP17,合344与EP3、EP13,龙抗11与EP15,熊掌与EP10、EP21遗传关系较近。从产量平均优势分析可见,部分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为EP7×K10、EP18×K10、EP1×龙抗11、EP12×龙抗11、EP17×熊掌、EP14×甸11A、EP23×甸11A、EP3×东237、EP21×东237。
    9  江苏沿江地区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石明亮,,洪德林,沈锦根,张启武,严丹媚,贾海伟
    2009, 17(5):38-43.
    [摘要](1035) [HTML](0) [PDF 0.00 Byte](2464)
    摘要:
    选用热带、亚热带等种质选育的9 个代表性自交系,按GriffingⅢ双列杂交设计方法,配制成正、反交共72个F1组合,在江苏省南通和南京两个地点对参试自交系4个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选自交系间杂种F1代小区产量、行粒数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在穗行数、千粒重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小区产量、千粒重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自交系是S7和S3;穗行数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6、S3和S9;行粒数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9和S2。综合4个性状评价,S3最好,其他依次为S7、S2、S5和S1。导入了热带、亚热带种质的S9行粒数一般配合力有所提高。除行粒数外,其他性状的反交效应均不显著。
    10  13个玉米地方种质的配合力分析
    向葵,杨克诚,潘光堂
    2009, 17(5):44-48.
    [摘要](1416) [HTML](0) [PDF 0.00 Byte](3353)
    摘要:
    选用5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对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13个玉米地方种质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屏山大黄、筠连血丝和筠连大白马牙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势;13个地方种质可分为5个初级杂种优势群。根据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产量表现,确定了旅大红骨×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地方种质和PA亚群×地方种质是利用地方种质组配的强优势组合模式。
    11  玉米植株结构分析及其QTL定位
    李丁,刘志增,张淑贞,黄亚群,祝丽英,陈景堂
    2009, 17(5):49-52.
    [摘要](1386) [HTML](0) [PDF 0.00 Byte](2826)
    摘要:
    选用83个玉米DH系及其亲本作为试验材料,对其植株结构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受中部节间长度影响最显著;穗位高主要是由基部节间长度控制;相邻节间长在发育上具有协同性。对DH系的株高、穗位高和节间长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40个QTL,贡献率为7.98%~43.24%。每个性状检测到1~5个QTL,其中株高、穗位高和节间长检测到1个共同的QTL。
    12  利用SSR共显性判定玉米杂交组合父本效率分析
    滕海涛
    2009, 17(5):53-54.
    [摘要](1411) [HTML](0) [PDF 0.00 Byte](4077)
    摘要:
    研究了玉米杂交种(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之间的指纹相互关系,指出了SSR分析杂交种及其父母本指纹显示的可能类型,父母本之间的指纹、父母本互补的条带具有指示杂种优势的作用。在已知杂交种及母本的情况下,母本与杂交种相同的条带类型假设为n条,那么父本的筛选效率有1/2n;在已知杂交组合和父本指纹图谱的情况下,也可以准确推断母本的指纹图谱类型,得到全套相关亲本、杂交种的指纹图谱。
    13  旅大红骨种质的改良和利用
    丰光,黄长玲,李妍妍,邢锦丰
    2009, 17(5):55-57.
    [摘要](863) [HTML](0) [PDF 0.00 Byte](393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在由基因型决定的玉米单产达到一定阈值水平之后,进一步提高单产必须在杂种优势和抗性水平上突破。扩增、改良和创新种质是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高配合力自交系是玉米育种的目标。旅大红骨种质对育种和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更好利用其抗性好的特点,研究其遗传改良和利用的依据、目标、途径、材料及方法,为继续利用原有的典型杂种优势模式和创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奠定基础。
    14  玉米抗(耐)旱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孔祥彬,白星焕,王同芹,张世和,邱玉宾
    2009, 17(5):58-60.
    [摘要](1330) [HTML](0) [PDF 0.00 Byte](2634)
    摘要: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玉米抗旱节水研究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玉米抗旱相关性状的QTL研究、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玉米抗旱性的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15  玉米瑞德微群体创建与自交系选育
    姜敏,,姜明月,张立军,刘建忠
    2009, 17(5):61-64.
    [摘要](1284) [HTML](0) [PDF 0.00 Byte](2758)
    摘要:
    玉米瑞德微群体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创建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自交系选育基础材料。对该微群体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群体遗传基础较丰富、配合力高,自身繁殖能力较强,抗病性好。以该群体为基础材料已选育出7个稳定自交系,所组配的杂交种已有6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16  超级黑糯玉米花药单倍体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朱艳芳,,薛建平,,蔡士兵,王海生
    2009, 17(5):65-67.
    [摘要](727) [HTML](0) [PDF 0.00 Byte](2937)
    摘要:
    通过多因素正交实验发现,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激素配比是影响超级黑糯玉米花药培养的重要因素,并确定N6和正14两种基本培养基较适合该类玉米花培诱导。进一步优化培养基的研究表明,两种培养基对该类玉米花药诱导效果最好。玉米花药培养对基因型依赖很大,且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花药诱导需要的基本培养基也不同。超级黑糯玉米花培较适合的培养基是N6和正14的液体和半固体两种培养基。
    17  ACC脱氨酶细菌对玉米影响的研究
    赵骥民,辛树权,盛艳敏,章有知,王贵
    2009, 17(5):68-71.
    [摘要](533) [HTML](0) [PDF 0.00 Byte](2017)
    摘要:
    用CS-2、SY-1-1两种ACC脱氨酶细菌的菌体悬浮液浸泡玉米种子,对各处理玉米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等萌发指标,玉米幼苗生长两周后的苗高、苗鲜重、根长、根鲜重等生态指标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S-2处理的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在种植后的84 h都较对照高,苗高和根长优于对照并达到了显著性差异;SY-1-1处理的苗高和苗鲜重优于对照并达到了显著性差异;CS-2处理的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SY-1-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优于对照并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18  密度对饲用玉米蔗糖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赵宏伟,孔宇,于秋竹,杨亮
    2009, 17(5):72-76.
    [摘要](829) [HTML](0) [PDF 0.00 Byte](2212)
    摘要:
    以4个饲用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密度对蔗糖合成和积累的影响,探讨蔗糖合成酶(SS)、磷酸蔗糖合成酶(SPS)与蔗糖间的相关性,明确蔗糖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至成熟期蔗糖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孕穗期至灌浆期SS活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SPS活性在孕穗期至灌浆期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子粒蔗糖含量因密度和品种而异,SS活性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子粒SPS活性在整个灌浆过程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吐丝42 d以前酶活性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功能叶片SPS活性、SS活性与蔗糖含量间在孕穗期至成熟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子粒SPS活性与蔗糖含量在吐丝7~42 d呈极显著正相关,子粒SS活性与蔗糖含量在吐丝后(除吐丝42 d呈显著正相关外)呈极显著正相关。
    19  不同覆膜方式下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桑丹丹,高聚林,王志刚,于晓芳,李丽君,王俊秀,杨柳,王永平,冯建东,张军
    2009, 17(5):77-81.
    [摘要](625) [HTML](0) [PDF 0.00 Byte](2542)
    摘要:
    以内单314为试验材料,在行间覆膜(SPF)、行上覆膜(UPF)及不覆膜(NPF)3种处理下,对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POD活性表现为下位叶>穗位叶>上位叶;CAT、SOD活性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灌浆期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变化趋势表现为穗位叶>上位叶>下位叶;乳熟期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表明在玉米花粒期,行间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上位叶及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POD活性、CAT活性及SOD活性,减小气孔导度,降低叶片蒸腾速率,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花粒期生理功能,保证子粒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实现超高产。
    20  玉米叶片谷氨酸合酶(GOGAT)的纯化和特性研究
    马振勇,邵立红,刘利锋,张悦丹,孙云毅,杨琳,关泰杉
    2009, 17(5):82-84.
    [摘要](742) [HTML](0) [PDF 0.00 Byte](3213)
    摘要:
    玉米叶片的谷氨酸合酶(GOGAT)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处理后,与粗酶液相比较被纯化了1.71倍。在缓冲溶液pH值为7、酶溶液体积为6.25 mL、反应时间为12 min的条件下,谷氨酸合酶(GOGAT)的活性最高,该酶对底物谷氨酰胺(L-GIn)、α-酮戊二酸(α-KG)和电子供体(NADH)专一,其最适浓度分别为55、60、0.3 mmol/L,Km值分别为4.13、7.78、0.001 4 μmol/L。
    21  乙酶合剂对东北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茎秆形态的化学调控
    丛艳霞,,赵明,董志强,孙锐,李玲,朱平,彭畅
    2009, 17(5):85-89.
    [摘要](527) [HTML](0) [PDF 0.00 Byte](2057)
    摘要:
    在高密度条件下,研究东北春玉米6叶期叶面喷施乙酶合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酶合剂可以缩短穗位以下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茎秆强度,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调解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促进干物质向子粒中转移,提高经济系数,提高产量。
    22  玉米花丝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势、pH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艳哲,崔彦宏,张丽华,李金才
    2009, 17(5):90-92.
    [摘要](789) [HTML](0) [PDF 0.00 Byte](1770)
    摘要:
    以两个夏玉米品种掖单12和掖单19为材料,通过室内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花丝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势和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变化规律稍有不同,但总趋势一致。吐丝前花丝水势变化平稳,吐丝后花丝水势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吐丝前花丝pH值变化平稳,吐丝后pH值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较高的花丝水势和pH值有利于维持花丝活力,花丝水势在-0.1~-0.4 MPa之间时,花丝活力较强;花丝pH值在6.8~6.9时,花丝活力较高。
    23  玉米子粒色素稳定性比较研究
    崔丽娜,董树亭,高荣岐,张增川
    2009, 17(5):93-99.
    [摘要](987) [HTML](0) [PDF 0.00 Byte](2458)
    摘要:
    用比色法对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的色谱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星赤糯1号玉米子粒色素最大吸收峰为506 nm,酸性条件下为酒红色;黑包公鲜玉米子粒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28 nm,酸性条件下为玫瑰红色。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对室内散射光、温度(20℃~60℃)、食盐、蔗糖、葡萄糖、维生素C、柠檬酸、乙酸、防腐剂苯甲酸钠(C7H5NaO2)以及Mg2+、Zn2+、Mn2+、Ca2+、K+、Na+均表现稳定,对室外自然光、氧化剂H2O2(30%)、还原剂亚硫酸钠(Na2SO3)以及Fe3+、Fe2+、Cu2+表现不稳定。
    24  水肥效应对夏玉米产量及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孟战赢,林同保,王育红
    2009, 17(5):100-103.
    [摘要](1526) [HTML](0) [PDF 0.00 Byte](2086)
    摘要:
    在自然降水和补充灌水(拔节期+灌浆中期)条件下,进行了拔节期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降水相比,补充灌水有利于提高百粒重,平均提高1.55 g,产量提高5.56%。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产量提高,但追肥量高于180 kg/k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追肥和灌水有利于花后穗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的增加。随着追肥量增加,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反而降低。补充灌水和自然降水对GS活性影响差异较小。
    25  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王宏庭,王斌,赵萍萍,郭红梅
    2009, 17(5):104-107.
    [摘要](1374) [HTML](0) [PDF 0.00 Byte](2866)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种植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的产量高于45 000株/hm2;施肥增产作用明显,但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肥料效益和利用率。
    26  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覆盖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同朝,卫丽,田原,杜园园,马超,王燕,谭阳
    2009, 17(5):108-112.
    [摘要](1203) [HTML](0) [PDF 0.00 Byte](2301)
    摘要:
    在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非灌溉雨养条件下,2005~2007年两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垄作覆盖、垄作、平作覆盖及平作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垄作覆盖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对照平作相比,垄作覆盖冬小麦增产16.6%,夏玉米增产15.4%;平作覆盖与垄作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小麦子粒的淀粉含量,降低了冬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夏玉米子粒中含油量和淀粉含量提高9.03%和2.1%,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明显。秸秆覆盖或垄作覆盖处理下夏玉米子粒中15种氨基酸含量较对照较低,只有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因此,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旱农区在相对偏旱年型下,冬小麦种植仍采用平作或覆盖形式,不能采用周年一体化冬小麦-夏玉米垄作覆盖模式。
    27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敬亚,齐 华,梁熠,王晓波,吴亚男,白向历,刘明,孟显华,许晶
    2009, 17(5):113-115.
    [摘要](1154) [HTML](0) [PDF 0.00 Byte](3427)
    摘要: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宽窄行配比可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较慢,漏光损失较少,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获得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
    28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孙占祥,张玉龙,郑家明,侯志研
    2009, 17(5):116-120.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2611)
    摘要: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29  垄膜沟种技术对辽西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李爽,孙占祥,张莹,杨宁,冯良山,刘洋,白伟
    2009, 17(5):121-123.
    [摘要](1213) [HTML](0) [PDF 0.00 Byte](2616)
    摘要: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垄膜沟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保水增墒、减少无效蒸发,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种技术种植的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比常规地膜覆盖增加0.75个百分点,比裸地增加3.32个百分点。春玉米单株总叶面积比常规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分别增加了881.70 cm2和714.39 cm2,为春玉米增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垄膜沟种技术可提高玉米经济性状指标,增加产量,试验单产达11 847.39 kg/hm2,较裸地种植增加了2 681.62 kg/hm2,增产29.14%;比常规地膜覆盖种植增加了484.37 kg/hm2,增产4.25%。
    30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吉旺,吴宏霞,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刘鹏
    2009, 17(5):124-129.
    [摘要](1450) [HTML](0) [PDF 0.00 Byte](2565)
    摘要:
    研究在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遮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荫都显著降低玉米子粒产量,花粒期遮荫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最显著,农大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67.5%和79.4%,花粒期遮荫主要降低了千粒重;其次是穗期遮荫,农大108遮荫50%和90%的分别减产34.1%和55.3%,穗期遮荫主要减少了穗粒数;苗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农大108遮荫50%减产16.9%。玉米子粒产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不同时期遮荫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大于不同遮荫程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苗期遮荫对玉米子粒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穗期和花粒期遮荫玉米子粒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粗脂肪、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对子粒品质的影响加剧。不同时期遮荫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显著地大于不同遮荫程度的影响。
    31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张洪生,赵明,吴沛波,翟延举,姜雯
    2009, 17(5):130-133.
    [摘要](1150) [HTML](0) [PDF 0.00 Byte](3448)
    摘要:
    以郑单958、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中密度(52 500株/hm2)、高密度(75 000株/hm2)条件下对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两个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受影响均不显著,除第1节间茎秆长度显著增加外,其他节间受密度影响不显著,而基部(第3节间)茎的粗度显著减少;中密度条件下,金海5号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均显著大于郑单958。高密度条件下,金海5号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显著减弱,而郑单958除第3节间穿刺强度显著减弱外,其他节间没有明显变化。高密度条件下,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都显著降低。两个品种在高密度下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中密度。
    32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王俊河,马军韬
    2009, 17(5):134-137.
    [摘要](1805) [HTML](0) [PDF 0.00 Byte](3517)
    摘要: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 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 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 556 kg/hm2
    33  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夏来坤,陶洪斌,许学彬,鲁来清,王润正,王璞
    2009, 17(5):138-140.
    [摘要](1478) [HTML](0) [PDF 0.00 Byte](2842)
    摘要:
    以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污染为目标,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和穗粒数,以3叶期施氮结合12展叶追氮处理的子粒产量最高,但对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使各处理植株的叶面积指数(LAI)均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值,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3叶期施氮结合12展叶追氮处理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率最高,较3叶期施氮和12展叶施氮分别提高了21.8个百分点和22.8个百分点,较好地提高了夏玉米当季氮肥利用率,能够有效降低因氮素损失而造成的农田污染。
    34  微生物肥对高油玉米叶部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韦善清,梁芳梅,胡钧铭,苏秀荣,梁和,王勇
    2009, 17(5):141-144.
    [摘要](1259) [HTML](0) [PDF 0.00 Byte](2213)
    摘要:
    自然环境下施用微生物肥和复合肥,探索微生物肥料对高油玉米叶部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后,高油玉米叶绿素含量比施复合肥叶绿素含量要高,对玉米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改善;能改善玉米叶片的抗脱水能力,增加叶片束缚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与束缚水含量的比值;增加玉米叶片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和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提高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高油玉米产量性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效协调了产量的构成因素。
    35  春玉米控释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谢佳贵,尹彩侠,张路,侯云鹏,秦裕波,王立春
    2009, 17(5):145-147.
    [摘要](1165) [HTML](0) [PDF 0.00 Byte](1994)
    摘要:
    不同控释氮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相比不仅能提高春玉米子粒产量,而且能提高玉米子粒中粗脂肪含量。春玉米的适宜施N量为150 kg/hm2。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混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最佳混配比例为50%控释尿素+50%普通尿素。
    36  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
    王艳红,,王晓梅,张建春,田宇光,杨信东
    2009, 17(5):148-151.
    [摘要](1153) [HTML](0) [PDF 0.00 Byte](2443)
    摘要: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计算出两种病害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37  玉米灰斑病及抗性研究
    曹国辉
    2009, 17(5):152-155.
    [摘要](1564) [HTML](0) [PDF 0.00 Byte](2380)
    摘要:
    玉米灰斑病由尾孢菌引起。尾孢菌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能够产生分生孢子。采用注射法可以进行人工接种,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条件下利于病害发生。参考玉米大、小斑病国家调查标准,提出9级标准记载植株灰斑病发病级别。研究表明,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我国主要玉米种质中,仅有PB类群种质表现为抗灰斑病,四平头、旅大红骨、PA等类群种质多表现为感病。随着玉米灰斑病危害加重,应加强玉米灰斑病抗性基因发掘、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
    38  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赵久然,王荣焕
    2009, 17(5):156-159.
    [摘要](1979) [HTML](0) [PDF 0.00 Byte](5268)
    摘要: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玉米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玉米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十分先进。我国与美国自然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玉米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有较大差距。本文深入分析了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为提升我国玉米生产和科技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39  黑龙江省玉米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刘丹,杜春英,于成龙
    2009, 17(5):160-163.
    [摘要](1688) [HTML](0) [PDF 0.00 Byte](3560)
    摘要: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通过对研究区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地区、哈尔滨的部分县(市)以及松花江沿线的县(市),总面积达172 30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88%。
    40  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曹敏建,于海秋,杨玉辉,王晓光,闫洪奎
    2009, 17(5):164-165.
    [摘要](1185) [HTML](0) [PDF 0.00 Byte](1813)
    摘要:
    根据多年研究和生产现实状况,提出辽宁省玉米生产存在的耕层浅犁底层厚、施肥单一营养失衡、水分利用率低、种植密度低、连作危害加重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为指导辽宁省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叶片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苏贻娟,冯远娇,罗赐君,王建武
    2009, 17(5):166-168.
    [摘要](1359) [HTML](0) [PDF 0.00 Byte](2264)
    摘要:
    以植物中主要具有防御功能的8种酚酸作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玉米叶片中主要含有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及香豆酸4种酚酸类化合物。选择Hypersil ODS C18为色谱柱,乙腈-水体系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各酚酸实现有效分离。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和香豆酸4种酚酸类化合物在0~57.3 g/mL、0~95.1 g/mL、0~28.8 g/mL和0~47.7 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2%~115.1%、88.7%~97.0%、106.5%~112.7%和96.8%~102.7%。在测定浓度范围内,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玉米等植物叶片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测定。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