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7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黑龙江省常用骨干自交系光反应特性研究
    张建国,曹靖生,史桂荣,郭晓明,赵 伟,李树军,蔡 泉,金 玲
    2009, 17(6):1-4.
    [摘要](1738) [HTML](0) [PDF 0.00 Byte](2971)
    摘要:
    以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21个玉米自交系的每日阶段遮光处理研究其光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缩短光照直接影响玉米品种的生育阶段,其中9叶至抽雄期遮光处理与正常光照的叶龄值差异显著,可作为衡量光反应特性的指标性状。缩短光照后使大部分自交系的花期提前,其中1134、龙系85、H172、4F1对光敏感;Mo17、合344、434、706、446光反应迟钝。
    2  鲜食糯玉米品质差异及适宜采收指标的研究
    刘 萍,,陆卫平,陆大雷
    2009, 17(6):5-8.
    [摘要](1206) [HTML](0) [PDF 0.00 Byte](2329)
    摘要:
    以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授粉后17~29 d不同采收期百粒鲜重、子粒粗淀粉含量、含水率与鲜穗蒸煮品评分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4项均值在不同品种间及不同采收期间差异极显著;最佳品质期在授粉后的时期及长短、最佳品质时的百粒鲜重占最大粒重的比例、子粒粗淀粉含量在品种间均存在差异;推迟采收有利于增加百粒鲜重;子粒含水率在59%~64%时可作为鲜穗最适采收期。
    3  优良玉米自交系苏951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
    袁建华,孟庆长,陈艳萍,张彦兵
    2009, 17(6):9-11.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2108)
    摘要:
    苏95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所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利用苏951已经育成一批优良组合。根据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了20个杂交组合,对苏951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评价苏951的育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穗行数外,苏951的大部分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与塘四平头群、PN群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4  辽宁省玉米自交系选育目标的探讨
    时俊光,徐帮志
    2009, 17(6):12-14.
    [摘要](1341) [HTML](0) [PDF 0.00 Byte](2478)
    摘要:
    论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标的确立,包括高抗倒折、抗多种病害、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优质专用、生产技术简易、生产成本低、种子商品性好、适宜农机收获等多种指标。在育种工作中要加强基础材料的研究工作,对自交系的配合力要早代测定、严格筛选,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等手段,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自交系。
    5  不同玉米品种子粒植酸磷及其他形态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卞芬茹,高小宽,黄亚群,马文奇
    2009, 17(6):15-19.
    [摘要](1396) [HTML](0) [PDF 0.00 Byte](3645)
    摘要:
    以50个自交系和24个杂交种为材料,测定其总磷、植酸磷、无机磷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子粒中植酸磷及其他形态磷含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间3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植酸磷与总磷间呈正相关,与无机磷间呈弱度正相关。在低植酸玉米选育时,应该同时采用植酸磷和无机磷两个指标作为选择标准。自交系丹黄02是选育较低植酸磷、高无机磷含量杂交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6  Lancaster群体改良自交系株型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吕艳杰,,于海燕,魏 杰,杨德光
    2009, 17(6):20-23.
    [摘要](1578) [HTML](0) [PDF 0.00 Byte](2569)
    摘要: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8个含有Lancaster血缘的自交系与4大类群代表系中5个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直径、雄穗长、雄穗分枝的GCA和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及小区产量较高的自交系有N305、N575、N583、吉853、丹340、丹988;N575×丹340的总配合力效应值最高,是最好的杂交组合。在供试的8个自交系中,N575、N583、N305与各父本所配杂交组合产量较高,是比较理想的自交系。株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穗位高、雄穗长度有较大的正相关,穗位高与茎直径相关性较大。
    7  丹玉旅系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赵文媛,刘日尊,刘 旭
    2009, 17(6):24-26.
    [摘要](1373) [HTML](0) [PDF 0.00 Byte](3411)
    摘要:
    旅大红骨类群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一类种质,对推动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阐述了丹玉旅系的遗传基础、选育方法和经过及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应用。
    8  玉米株型性状的QTL定位
    徐德林,蔡一林,吕学高,代国丽,王国强,王久光,孙海艳,覃鸿妮
    2009, 17(6):27-31.
    [摘要](2206) [HTML](0) [PDF 0.00 Byte](9426)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作图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茎粗等7个株型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茎粗检测到1个位点(qSD1),穗位高、株高均检测到3个QTL位点(qEH1-qEH3、qPH1-qPH3),雄穗分枝数检测到5个QTL位点(qTBN1-qTBN5),叶片数检测到4个QTL位点(qLN1-qLN4),叶型系数检测到3个QTL位点(qLSC1-qLSC3),叶向值检测到2个QTL位点(qLOV1-qLOV2)。21个QTL中,qTBN1、qTBN4、qLN1、qLN3、qLN4这5个QTL解释表型变异率超过30%,表现出明显的主效QTL效应。研究还发现,有5个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位于染色体上相同标记区间内或与相同标记连锁,分为Ch3-2和Ch8-1两个区段,表现出了成簇分布的特性。
    9  农杆菌介导向玉米茎尖导入HAL1基因的初步研究
    孙传波,曲文利,姜志磊,韦正乙,麻鹏达,李晓辉,张举仁,刘德璞,郝东云,袁 英
    2009, 17(6):32-34.
    [摘要](1658) [HTML](0) [PDF 0.00 Byte](8853)
    摘要:
    选用玉米优良自交系郑58的茎尖为受体,研究以玉米茎尖为受体进行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可行性。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耐盐碱基因HAL1转入玉米中,获得70株转化苗,经过300 mg/L的除草剂(Basta)筛选,共获得9株转基因植株。进一步进行 PCR检测,其中6株表现阳性,转化率达8.57%。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以玉米茎尖作为受体孢子体的转化系统可用于基因转化。
    10  高支链淀粉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谢孝颐,薛 林,陆虎华,陈国清,谢莉敏,陆冬梅
    2009, 17(6):35-38.
    [摘要](1286) [HTML](0) [PDF 0.00 Byte](2383)
    摘要:
    高支链淀粉玉米是受突变型基因wx控制的特异淀粉类型,表现型为蜡质,支链淀粉含量高。在利用高支链淀粉玉米自由授粉品种进行群体改良而获得的高配合力群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当代高支链淀粉玉米单交种第1个杂种优势模式T5×H2。通过对热带地区高支链淀粉玉米地方品种Ratchetal的早熟性改良而获得T2高配合力群体,证实T5杂种优势群与T2品种改良群体具有较高的群体间杂种优势,T5×T2可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T2和354×T2可独立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和354可作为T5杂种优势群的亚群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
    11  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双亲自交系耐盐碱性分析
    张春宵,,刘晓鑫,郝东云,李文华,李晓辉
    2009, 17(6):39-44.
    [摘要](1816) [HTML](0) [PDF 0.00 Byte](3695)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双亲自交系为材料,在4个浓度水平的Na2CO3溶液(12.5、25、37.5、50 mmol/L)和4个浓度水平的NaCl溶液(50、100、150、200 mmol/L)胁迫下,利用沙培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胁迫试验,分别测定发芽率、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及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化指标,比较杂交种与双亲自交系之间的耐盐碱差异。结果表明:郑单958及双亲自交系耐盐碱筛选最宜浓度为25 mmol/L Na2CO3和100 mmol/L NaCl溶液,且Na2CO3对于质膜透性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玉米耐盐碱筛选适宜生化指标为SOD活性、MDA含量以及Pro含量,其中Pro含量是玉米耐盐碱筛选的重要指标,其含量随Na2CO3浓度的升高显著提高;郑单958杂交种的耐盐碱性优于自交系。
    12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POD、CAT、SOD活性及POD酶谱分析
    邹 佳,,蔺万煌,,罗红兵,孙立章,刘 畅
    2009, 17(6):45-49.
    [摘要](1046) [HTML](0) [PDF 0.00 Byte](2450)
    摘要: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478及其保持系478、恢复系H01为材料,对叶片以及雄穗小花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在生长过程中,不育系与保持系和恢复系叶片中的POD活性有明显差异;CAT活性在抽雄期相差不大;不育系每个时期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不育系雄穗小花的POD活性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刚开始孕育穗长不超过5 cm(时期I)时CAT的活性显著高于保持系与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孕育完全但没抽出(时期II)时SOD活性明显低于其保持系。玉米抽雄期和开花期的不育系与保持系、恢复系叶片中的酶谱差异明显。
    13  添加金属离子对玉米发芽过程中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李秀琳,李晓军,郭继强,董建兰,赵长新
    2009, 17(6):50-52.
    [摘要](1120) [HTML](0) [PDF 0.00 Byte](2476)
    摘要:
    在玉米发芽过程中通过浸泡方式添加K+、Cu2+、Mg2+、Zn2+、Ca2+来提高玉米植酸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力,使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不需再外加植酸酶等酶制剂,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实验发现,Ca2+对植酸酶的影响最为明显,最大酶活力达到5.857 U/g(干玉米),为对照的2.5倍;对淀粉酶和蛋白酶也有影响,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最大酶活力分别为对照的4.4、1.5、2.6倍。
    14  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谢阳姣,吕凤连,戴罗杰,吴子恺,冯和平
    2009, 17(6):53-55.
    [摘要](1776) [HTML](0) [PDF 0.00 Byte](3594)
    摘要:
    研究了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萌发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种衣剂(MESC)包衣可提高种子萌动时赤霉素(GA3)与脱落酸(ABA)含量的比例,提高种子生长素(IAA)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和油脂的降解,加速氨基酸的利用。适乐时种衣剂(FDXN)包衣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减缓油脂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利用,最终抑制种子的发芽。微胚乳玉米种衣剂包衣可促进微胚乳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过程,从而促进种子发芽。
    15  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丝黑穗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刘长华,王振华,张 林,邸 宏,杜欣谊
    2009, 17(6):56-59.
    [摘要](1457) [HTML](0) [PDF 0.00 Byte](4072)
    摘要:
    以经过2年田间接种鉴定发病率呈梯度分布的18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苗期接菌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25℃(黑/白天)变温、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824 1),二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1 8x+15.753,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好;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虽然呈极显著的正向相关(R=0.895 8),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2.419x+2 245.008,但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差。
    16  豫西地区夏玉米适时晚收产量效应研究
    王育红,孟战赢,王向阳,张 园,张高德
    2009, 17(6):60-62.
    [摘要](644) [HTML](0) [PDF 0.00 Byte](1889)
    摘要:
    以郑单958、浚单20和洛玉4号为材料,对不同收获期夏玉米子粒长、乳线长、含水量、容重、千粒重及其产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适时晚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豫西生态条件下,与玉米吐丝后45 d比较,推迟15 d收获平均增产1 333.6 kg/hm2,千粒重平均提高42.55 g。对吐丝后天数与子粒产量及子粒特性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表明该地区玉米粒重和产量最高值出现在吐丝后第62天,至完熟期3个品种子粒乳线均未完全消失,子粒含水量下降到27%以下可作为收获期的标准,容重最高值出现在吐丝后第49天,晚收影响子粒容重。
    17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垂直结构的影响
    王俊秀,高聚林,王志刚,桑丹丹,胡嗣瑞,王永平,张 军,常国友
    2009, 17(6):63-67.
    [摘要](879) [HTML](0) [PDF 0.00 Byte](2228)
    摘要:
    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超高产田的冠层垂直结构与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可使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的植株叶片功能期延长、LAI和LAD增大、Pn和叶绿素提高,冠层内光分布均匀合理,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透光率增大,避免下层叶片早衰,提高光合能力,获得更大产量。不同覆膜处理在冠层各层中对叶片功能期、LAI、LAD、Pn、光合有效辐射量及透光率均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这一规律与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一致。
    18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
    张 宇,陈 阜,张海林,陈继康
    2009, 17(6):68-73.
    [摘要](1459) [HTML](0) [PDF 0.00 Byte](2393)
    摘要: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翻耕、旋耕、免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至小麦收获为止,玉米秸秆在翻耕、旋耕、免耕方式下的腐解率分别为42.28%、43.56%、33.78%。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与相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玉米秸秆腐解率与腐解天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符合三次模型。由于耕作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而对麦田秸秆腐解具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玉米秸秆腐解率依次为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19  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玉米剪叶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刘志全,徐晓敏,沈海波,孙俊华,沈方玉,车树平,王双跃,路立平
    2009, 17(6):74-75.
    [摘要](1045) [HTML](0) [PDF 0.00 Byte](2884)
    摘要:
    在抽雄期将密度为100 000株/hm2的玉米植株剪去部分穗位叶及穗位下部分叶片,将叶面积系数控制在4.5~7.0,研究剪叶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处理的产量都高于不剪叶处理(CK),剪叶后叶面积系数为5.5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4 211 kg/hm2。以叶面积系数5.5为中间值,叶面积系数距5.5越远,产量越低。收获穗数随叶面积减少而增加,穗粒数以叶面积系数5.5处理最多,百粒重变化不显著。
    2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 旭,闫洪奎,曹敏建,王建辉,李 美,于海秋,王晓光
    2009, 17(6):76-78.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2269)
    摘要:
    针对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苗期垄沟深松30 cm、秋季翻耕25 cm、秋季深松30 cm 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或深松处理均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秋季深松30 cm和秋季翻耕25 cm的保墒效果最佳;翻耕或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百粒重、产量,降低了倒伏率和空秆率,其中以秋季翻耕25 cm效果最佳。在研究设定的3种耕作措施中,以秋季旋耕耙地的基础上再翻耕的耕作方式比较适宜。
    21  麦秸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张 一,孙建强,黄 聪,李 林
    2009, 17(6):79-81.
    [摘要](755) [HTML](0) [PDF 0.00 Byte](1891)
    摘要:
    以郑单958为材料,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麦秸粉碎覆盖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麦秸不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不施化肥处理两年分别减产7.07%和28.41%,麦秸与化肥配施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2.31%和9.51%。麦秸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穗部性状,同时提高夏玉米植株的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显著提高群体结实穗数。
    2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玉米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张文菊
    2009, 17(6):82-87.
    [摘要](1039) [HTML](0) [PDF 0.00 Byte](3161)
    摘要:
    采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对我国22个长期试验点5种施肥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SYI受施肥、经纬度和气象因子的影响,据此将玉米产量稳定性划分为3类,不施肥和单施氮肥(N),玉米产量低,产量持续性差,SYI小于0.45,极显著地受到温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氮磷肥(NP)配施玉米产量较高,SYI在0.45~0.55,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小;氮磷钾肥配施与氮磷钾和有机肥配施(NPK和NPKM),玉米产量高,持续性好,SYI大于0.55,气象因子对其无显著影响。不施肥、单施N和NP肥的玉米SYI与纬度或气象因素间呈显著相关性,而施用NPK和NPKM的SYI相对稳定。
    23  氮磷钾配比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王宜伦,韩燕来,张 许,谭金芳
    2009, 17(6):88-92.
    [摘要](1075) [HTML](0) [PDF 0.00 Byte](3219)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高产夏玉米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及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比不施肥显著增产,增产7.3%~15.9%,氮磷钾推荐施肥(OPT)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2 051.2 kg/hm2,增产1 651.2 kg/hm2;施用氮肥、钾肥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N、K是高产夏玉米主要养分限制因素。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N>K>P,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是氮素、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整个生育期,高产夏玉米能持续吸收N、P、K养分。N当季回收率为18.05%,P2O5为14.55%,K2O为18.34%,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需吸收的N、P2O5、K2O的量分别为1.62、0.69、1.83 kg。
    24  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耐密型春玉米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崔金虎,,曹庆军,高亚男,张 铭,王洪预
    2009, 17(6):93-96.
    [摘要](457) [HTML](0) [PDF 0.00 Byte](1879)
    摘要:
    采用田间钾肥定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钾肥不同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单峰变化规律。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的百粒重、穗粒数和穗长来影响玉米的产量,不同品种间钾肥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对军单8产量性状影响大小依次为百粒重>穗粒数>穗长,对品种先玉335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粒数>穗长>百粒重。
    25  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赵洪祥,,尚东辉,边少锋,刘 宇,曹敏建
    2009, 17(6):97-100.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2247)
    摘要:
    对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下的玉米叶片和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在各生育时期,NRA随氮肥施入比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生育后期,9.5万株/hm2密度下的玉米叶片和根系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低于8.5万株/hm2,NRA与产量的相关性更显著。
    26  氮、钾不同营养水平对春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耿玉辉,李 刚,曹秀艳,李春艳,曹国军
    2009, 17(6):101-104.
    [摘要](774) [HTML](0) [PDF 0.00 Byte](2044)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钾不同营养水平对春玉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氮代谢指标(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谷氨酸脱氢酶)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从苗期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高峰后又呈下降趋势,成熟期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峰,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大喇叭口时期达到最高。各生育时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随氮、钾营养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适宜氮、钾肥用量可以增加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过量施用氮、钾肥反而会使其含量或活性下降。
    27  长期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朱 平,彭 畅,高洪军,李 强,刘春光,张 林
    2009, 17(6):105-108.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3327)
    摘要:
    在吉林省中部重点产粮区的黑土上进行了近30年的土壤定位培肥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0年不施肥料,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1 g/kg左右,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约为0.38%,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及与化肥配合施用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3 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趋势相同。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0~0.06 g/cm3,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区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施用高量有机肥,耕层土壤总孔隙、田间持水孔隙增加。长年施用有机肥的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基本相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稳定增加。
    28  共生菌毒素对亚洲玉米螟和玉米小斑菌杀虫抑菌活性的测定
    王 欢,丛 斌,董 辉,刘彦群,杨 吉
    2009, 17(6):109-111.
    [摘要](1151) [HTML](0) [PDF 0.00 Byte](2861)
    摘要:
    利用从全国采集的土样中收集到的28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分离并筛选出28株高毒力共生菌菌株,对高毒力菌株的杀虫毒素进行初步提取,并以亚洲玉米螟和玉米小斑菌作为供试昆虫和供试真菌,对其杀虫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生菌毒素对两种病虫害均有一定的胃毒活性和抑菌作用,其中菌株5-5B毒素的杀虫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处理后120 h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43.70%,抑菌圈直径为34.00 mm。
    29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桂清,赵培宝,杜学林,邢光耀
    2009, 17(6):112-114.
    [摘要](1380) [HTML](0) [PDF 0.00 Byte](2543)
    摘要: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抗逆生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入侵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抗性因子的活性或含量均发生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丙二醛(MDA)含量感病品种降低,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MDA含量升高;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与寄主的抗感性无关。
    30  玉米子粒携带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曲晓丽,,徐秀德,董怀玉,王丽娟,姜 钰,宋艳春,盖淑军
    2009, 17(6):115-117.
    [摘要](1624) [HTML](0) [PDF 0.00 Byte](3161)
    摘要:
    通过对我国辽宁、河北、河南、四川和广西5省区收集的88份玉米子粒携带的真菌种类进行检测,分离鉴定出12个属的真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玉米子粒携带真菌的种类、分离频率有很大差异,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亦有差异,镰孢菌是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菌群。分离频率较高的还有青霉菌、曲霉菌、黑孢菌、木霉菌等。
    31  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张欣芳,,苏前富,宋淑云,张 伟,李 红,刘 影,晋齐鸣
    2009, 17(6):118-120.
    [摘要](1358) [HTML](0) [PDF 0.00 Byte](2634)
    摘要:
    玉米弯孢菌毒素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对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培养条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致病机理的研究作了概述。
    32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苏前富,韩成伟,王巍巍,李 红,宋淑云,张 伟,刘 影 晋齐鸣
    2009, 17(6):121-123.
    [摘要](1644) [HTML](0) [PDF 0.00 Byte](2914)
    摘要: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33  玉米丝黑穗病抗性遗传规律应用分析
    白艳凤
    2009, 17(6):124-126.
    [摘要](1504) [HTML](0) [PDF 0.00 Byte](2255)
    摘要:
    用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配制了97份杂交组合,通过分析杂交种发病率与双亲发病率的关系,发现要配制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小于25%的杂交种,组合中至少1个亲本的发病率不能大于10%,且双亲抗性越强越好。
    34  玉米品种试验中DNA指纹检测进展和品种管理对策
    孙世贤,王凤格,赵久然,杨国航
    2009, 17(6):127-131.
    [摘要](2287) [HTML](0) [PDF 0.00 Byte](3257)
    摘要:
    国家玉米区试品种一致性和真实性检测工作组织实施6年来,检测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检测作物类型、组别不断扩大,检测内容逐步丰富,检测难度不断加大,协作单位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检测标准化和规范化。至2008年底,累计检测国家及各省区试玉米组合4 094个,真实性或一致性有问题的组合212例。DNA指纹测试技术在品种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的水平。
    35  基于图像规则的玉米病害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明 博,,赖军臣,,王 娜,,谢瑞芝,王克如,,李少昆
    2009, 17(6):132-135.
    [摘要](927) [HTML](0) [PDF 0.00 Byte](2384)
    摘要:
    针对传统病害诊断系统在病症推理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描述规则诊断病害让农户难以理解和应用的问题,将图像指认方法与传统文字规则推理技术相结合,建立的病害诊断系统更适合于农户使用,并改善了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利于其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介绍了基于图像规则的玉米病害诊断系统的设计思想、功能特点和实现方法。
    36  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权保护中的应用
    王凤格,赵久然,易红梅,宋 伟
    2009, 17(6):136-139.
    [摘要](1278) [HTML](0) [PDF 0.00 Byte](2752)
    摘要:
    在测试实践和国际交流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形态测试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权保护中大规模应用的策略,新的分子测试方案的实施将可能从根本上简化品种权保护从申请到授权的整个流程。
    37  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权保护中的应用
    王凤格,赵久然,易红梅,宋 伟
    2009, 17(6):136-139.
    [摘要](43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在测试实践和国际交流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形态测试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权保护中大规模应用的策略,新的分子测试方案的实施将可能从根本上简化品种权保护从申请到授权的整个流程。
    38  反推亲本式玉米杂交组配及组合高效筛选思路
    滕海涛
    2009, 17(6):140-142.
    [摘要](34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针对玉米育种的杂交组合筛选效率提出了反推亲本式玉米杂交组配及组合高效筛选策略,研究了实施的具体技术原理和步骤。其中,从杂交组合推断亲本过程的分子指纹技术是关键环节。该方法和常规育种选择思路特点相反,是根据杂交组合田间表现的效果来推断亲本的可能组成。
    39  反推亲本式玉米杂交组配及组合高效筛选思路
    滕海涛
    2009, 17(6):140-142.
    [摘要](1556) [HTML](0) [PDF 0.00 Byte](3270)
    摘要:
    针对玉米育种的杂交组合筛选效率提出了反推亲本式玉米杂交组配及组合高效筛选策略,研究了实施的具体技术原理和步骤。其中,从杂交组合推断亲本过程的分子指纹技术是关键环节。该方法和常规育种选择思路特点相反,是根据杂交组合田间表现的效果来推断亲本的可能组成。
    40  不同粒位玉米种子产量潜力的研究
    任转滩,刘义宝,马 毅,洪德峰,孙建权,胡 宁
    2009, 17(6):143-145.
    [摘要](844) [HTML](0) [PDF 0.00 Byte](2252)
    摘要:
    通过田间产比试验,探讨了不同粒位玉米种子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种子在种子大小、粒重及幼苗长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对玉米中后期生长及最终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不同粒位的玉米种子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
    41  不同粒位玉米种子产量潜力的研究
    任转滩,刘义宝,马 毅,洪德峰,孙建权,胡 宁
    2009, 17(6):143-145.
    [摘要](969)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通过田间产比试验,探讨了不同粒位玉米种子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种子在种子大小、粒重及幼苗长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对玉米中后期生长及最终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不同粒位的玉米种子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
    42  总目录
    2009, 17(6):146-151.
    [摘要](320) [HTML](0) [PDF 0.00 Byte](1)
    摘要:
    43  总目录
    2009, 17(6):146-151.
    [摘要](687) [HTML](0) [PDF 0.00 Byte](1681)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