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戴景瑞,鄂立柱
    2010, 18(1):1-5.
    [摘要](7405) [HTML](0) [PDF 0.00 Byte](10261)
    摘要: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2  玉米CBL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利斌,刘开昌,王殿峰,方志军,倪中福,张义荣
    2010, 18(1):6-11.
    [摘要](1399) [HTML](0) [PDF 0.00 Byte](4197)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的基因组中鉴定出10个CBL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分布、进化、蛋白基序、顺式反应元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的CBL基因分为3个不同的进化类群,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都含有响应逆境信号的不同顺式反应元件。玉米CBL基因预测编码的蛋白都含有3个EF-手型结构,而且被预测定位在不同的细胞组分中。说明它们可能参与玉米的逆境响应过程,而且在功能上各不相同。
    3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加倍技术研究进展
    黎亮,李浩川,徐小炜,陈绍江
    2010, 18(1):12-14.
    [摘要](2298) [HTML](0) [PDF 0.00 Byte](6106)
    摘要: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能显著加快育种进程。单倍体高效率加倍是单倍体技术能否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的关键因素。综述了单倍体加倍的主要方法,介绍常用的秋水仙素化学加倍技术,对其他细胞分裂抑制剂也做了简要介绍,并对今后的单倍体加倍研究进行了展望。
    4  辽宁省部分骨干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
    姜敏,,刘欣芳,郝楠,李月明,王延波,张立军
    2010, 18(1):15-19.
    [摘要](2172) [HTML](0) [PDF 0.00 Byte](2196)
    摘要:
    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的5个标准测验种(B73、丹340、掖478、Mo17和黄早四)和辽宁省49个骨干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245个组合,通过种植鉴定,对F1代产量及产量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丹9047、辽5011、辽5088、自选2、中106、辽88、辽3162、自选系3、辽6160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是较好的育种材料,可直接利用这些自交系组配杂交种,也可以用这些自交系作供体改良其他自交系。
    5  玉米耐旱相关候选基因dhn2的等位变异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赵曦,刘成,于永涛,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10, 18(1):20-23.
    [摘要](1342) [HTML](0) [PDF 0.00 Byte](5258)
    摘要:
    以95份玉米核心自交系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耐旱相关候选基因dhn2(编码脱水素蛋白)的序列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结构分析,挖掘不同种质资源中的等位变异。在考虑群体结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dhn2基因多样性与耐旱相关表型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序列多样性较高,但LD水平较低,并检测出7个多态性位点与表型性状显著关联。
    6  玉米回交后代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分析
    尚爱兰,王玉民,席章营
    2010, 18(1):24-28.
    [摘要](1926) [HTML](0) [PDF 0.00 Byte](2885)
    摘要:
    以郑58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79对亲本间有多态的SSR标记,分析BC2F1和BC3F1世代供体的基因组成分。结果表明: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平均为11.4个,BC3F1世代为4.8个,从BC2F1到BC3F1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数减少了57.6%;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平均为99.3 cM,BC3F1世代为87.1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12.3%;BC2F1世代单株内的供体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 132.8 cM,BC3F1世代为421.4 cM,BC3F1较BC2F1减少了62.8%。
    7  花粉管通道法将Bt-CPTI双价抗虫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李茫雪,张赫然,于晶,周子珊,苍晶,王振华
    2010, 18(1):29-33.
    [摘要](1579) [HTML](0) [PDF 0.00 Byte](2130)
    摘要: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CPTI双价抗虫基因对优良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转化。采用组培和盆栽两种方法对大量t0代转基因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的卡那抗性植株进行PCR及PCR-Southern检测,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PCR-Southern阳性率达到2.19%。
    8  玉米自交系苗期氮敏感基因型差异分析
    许振华,谢传晓,吴永升,李明顺,李新海,张德贵,白丽,郝转芳,张世煌
    2010, 18(1):34-41.
    [摘要](1840) [HTML](0) [PDF 0.00 Byte](2113)
    摘要:
    利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进行大量、快速、无损伤测定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提供了线性相关方程,建立了玉米苗期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7 6x+0.175 6(r=0.92),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在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对192份玉米自交系分别进行了苗期(3叶期、6叶期、大喇叭口期)叶绿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苗期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大喇叭口期对氮肥最敏感。192份玉米自交系氮敏感指数变幅为7.55%~39.87%,为玉米育种提供了苗期氮敏感基因型差异数据。
    9  高淀粉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肖木辑,黄瑞冬,许文娟,周宇飞
    2010, 18(1):42-45.
    [摘要](1766) [HTML](0) [PDF 0.00 Byte](1825)
    摘要:
    利用70对扩增产物稳定的SSR引物对23份高淀粉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份高淀粉自交系被划分为4个类群,高淀粉玉米自交系中含Reid种质的数量12份,含国内种质6份,含有Lancaster种质和PB种质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最少。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淀粉玉米育种进行初步探讨。
    10  利用ISSR标记技术鉴定甜玉米种子纯度的研究
    陈兆贵,江新晓,曾秀文,张涛,黄俏婷
    2010, 18(1):46-48.
    [摘要](1424) [HTML](0) [PDF 0.00 Byte](2032)
    摘要:
    利用ISSR技术对3个甜玉米组合及其父、母本自交系共9个材料进行鉴定,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4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扩增出31条DNA带,其中24条DNA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77.4%。对9个玉米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9个甜玉米材料分为两个类群。
    11  玉米RILs群体穗粒性状表现及其环境稳定性分析
    张中伟,李玉玲,崔庆新,魏蒙关,陈欢庆,杨国虎,杨美丽,王启磊,周宇光
    2010, 18(1):49-52.
    [摘要](1978) [HTML](0) [PDF 0.00 Byte](2429)
    摘要: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与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材料,构建含有258个家系的重组近交系群体。在新乡、温县和郑州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分析8个穗粒性状的表现及其环境稳定性。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家系间和环境与区组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地点间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穗粗和秃尖长外,其余性状的家系与地点互作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9群体各性状多呈连续正态分布,并表现超双亲分离。穗行数与穗长相关不显著;秃尖长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相关不显著;其他各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12  高纬度地区两个玉米半外来群体的改良和利用研究
    金益,董玲,李严,郭然,于天江
    2010, 18(1):53-56.
    [摘要](1514) [HTML](0) [PDF 0.00 Byte](1982)
    摘要:
    以2个由亚热带群体和与之杂种优势关系最近的温带核心种质代表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为试验材料,将其中的部分选系与测验种测交,通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来分析改良效果,为这些半外来群体及其选系在高纬度地区的继续改良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半外来群体B73×Pob45与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测验种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Mo17×Pob46主要与改良Reid群测验种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其中的部分选系有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价值。
    13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王启柏,李杰文,郭风法,李圣福
    2010, 18(1):57-60.
    [摘要](1533) [HTML](0) [PDF 0.00 Byte](3382)
    摘要: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8个品种具有黄早四种群种质,占审定总数的47.3%。针对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探讨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山东省利用黄早四群种质的改良策略。
    14  不同基因型玉米吸钾特性和耐低钾机理研究
    吕福堂,张秀省
    2010, 18(1):61-65.
    [摘要](1325) [HTML](0) [PDF 0.00 Byte](1877)
    摘要:
    通过低钾土壤钾素耗竭实验、盆栽土培实验系统地对12个不同基因型玉米进行了吸钾特性研究。幼苗耗竭实验结果表明:农大86吸钾能力最强,钾积累量最大;甜玉米吸钾能力弱,钾积累量少;吸钾能力强的基因型吸收矿物钾的比例也大。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钾土壤条件下,农大86吸钾能力强,甜玉米和聊玉18钾素利用效率高;在高钾条件下,登海9号增产率大,钾肥利用率高。钠对钾替代作用的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钾效率虽然不同,但对钠的吸收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玉米无论高钾还是低钾条件,对钠的吸收没有明显的差异,钾高效、耐低钾基因型玉米不存在钠、钾替代现象。
    15  甜、糯玉米耐热性体细胞的筛选
    梁雪莲,张庚,姚冬梅,冯颖竹
    2010, 18(1):66-69.
    [摘要](1511) [HTML](0) [PDF 0.00 Byte](1429)
    摘要:
    以不同品种甜玉米和糯玉米幼胚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的影响,并在高温条件下筛选玉米耐热性变异体。结果表明:采用含有低浓度2,4-D的N6为玉米幼胚诱导培养基,可产生一定比例的变异,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质量较好;MS培养基适于分化;温度渐变法可以保证幼胚能够在产生耐热变异的同时不至于死亡,并在最后进行了恢复培养,即温度恢复到适温,淘汰不稳定愈伤组织,得到相对稳定的耐热性变异体;通过测定愈伤组织游离脯氨酸浓度、再生植株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和叶片相对失水率,确定玉米胚变异体的耐热程度。
    16  磷、铝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章爱群,崔雪梅,李淑艳,贺立源
    2010, 18(1):70-76.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1501)
    摘要:
    选取5个基因型玉米品种,采用营养液培养,研究低磷和铝毒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生长状况及对磷、钾、钙、镁、铁、锌的吸收。结果表明,耐低磷基因型玉米品种适应低磷的能力较强,具有较长的根系和较大的根干重,株高受低磷的影响明显小于敏感基因型玉米品种。低磷胁迫增大了植株的根冠比,改变了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其地上部和根系的分配。铝胁迫下,铝敏感基因型玉米品种根伸长受到铝的抑制作用大于耐铝基因型玉米品种,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累积明显受抑制,耐铝基因型玉米品种地上部和根系相对干重下降较少,而敏感基因型玉米品种相对干重显著下降。
    17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灌浆参数的模糊聚类分析
    王育红,张园,王向阳,孟战赢,张劭澜
    2010, 18(1):77-81.
    [摘要](948) [HTML](0) [PDF 0.00 Byte](1815)
    摘要:
    采用灌溉处理和自然降水处理2种种植模式和聚类分析法,对1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夏玉米灌浆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均较自然降水条件下有所提高,且不同程度的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模糊聚类分析表明,灌溉和自然降水两种处理均分为3种类型,灌水处理下,金豫8号为代表的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一般;洛06-2为代表的品种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平均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都处于中等水平;郑单958为代表的品种,灌浆特性一般。自然降水处理以中科4号、洛玉5号、金豫8号为代表的品种归为第一类,此类品种灌浆性能最好,干物质积累量最大;金赛29干物质积累量、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等灌浆特性较差,归为第二类;以郑单958为代表的品种灌浆性能一般,归为第三类。灌水处理对金赛29、浚单20、郑单958、中科4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金豫8号平均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最大,灌浆性能较为突出。
    18  聚糠萘合剂对玉米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解振兴,董志强,薛金涛
    2010, 18(1):82-86.
    [摘要](433) [HTML](0) [PDF 0.00 Byte](765)
    摘要:
    以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结合不同氮肥水平,研究了聚糠萘合剂(PKN)对玉米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KN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株高和穗位高,显著增加了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延缓了玉米后期叶片衰老;在不施氮肥和氮肥过高时,PKN处理促使干物质由营养器官向子粒转运。从穗部性状来看, PKN处理增加了穗行数和百粒重,产量也较对照提高。
    19  纳米材料处理水对糯玉米生长及其生理变化的影响
    周述波,贺立静,贺立红
    2010, 18(1):87-89.
    [摘要](913) [HTML](0) [PDF 0.00 Byte](1656)
    摘要:
    用纳米材料处理水浸种和浇灌糯玉米,研究对糯玉米发芽势和生长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处理水浸种后在2 d内显著地提高了糯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处理水浇灌糯玉米,促进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增加了植株的生物量,提高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了糯玉米的抗性。
    20  粒重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子粒灌浆参数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刘霞,王庆成,刘开昌,李宗新,张慧
    2010, 18(1):90-95.
    [摘要](715) [HTML](0) [PDF 0.00 Byte](1359)
    摘要:
    连续两年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开花期浇水、不同氮肥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对不同品种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是导致粒重差异的主要因素,高淀粉玉米品种对氮素的需求量高于普通玉米,粒重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氮肥施用时期敏感。Logistic方程拟合表明,处理间单粒重的差异主要在授粉40 d之后,受处理方式影响幅度较大的3个灌浆特征参数为缓增期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较小的3个特征参数为灌浆持续期、缓增持续期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粒重主要受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影响,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是获得高粒重的前提,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的根本在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对粒重的直接影响效应非常小,其对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他灌浆参数间接实现。
    21  玉米拔节期水分胁迫对植株性状、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谭国波,赵立群,张丽华,赵洪祥,方向前,孟祥盟,闫伟平,徐长洪,韩喜国,边少锋
    2010, 18(1):96-98.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1899)
    摘要: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拔节期水分胁迫对玉米植株性状、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处理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上部风干重、根风干重和根长均低于对照,根冠比高于对照。在子粒灌浆期测量,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处理的光合速率低于对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拔节期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分别比对照减产7.50%、21.04%和26.19%。
    22  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
    孙占祥,冯良山,杜桂娟,刘洋
    2010, 18(1):99-102.
    [摘要](1362) [HTML](0) [PDF 0.00 Byte](3949)
    摘要:
    以辽宁省主要旱地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在试验条件下,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低,整个玉米生育期内水分变化幅度最大;30~50 cm土层由于受长期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黏滞度较高,保持较明显的水分梯度,并使50~90 cm土层水分变化与0~20 cm土层相比滞后1~3 d;9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受根系影响较小,变化不大。玉米生育前期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参考蒸散量均趋于不断增大,生育中期个别时段内由于受阴雨气候影响蒸散量有所减弱;参考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播种后第46天左右,农田实际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第96天左右,玉米生育后期两者逐渐减弱。玉米生育前期表层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实际蒸散量的比重较大,生育中期棵间蒸发量受降雨和灌溉等因素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生育后期相对较小。随着玉米叶面积增加,作物系数不断增加,在播种后第81天左右作物系数达最大值,之后作物系数逐渐下降。
    23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胡萌,魏湜,杨猛,矫海波,魏玲,王燚,吉彪
    2010, 18(1):103-107.
    [摘要](1907) [HTML](0) [PDF 0.00 Byte](2492)
    摘要: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 /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上升后下降,穗粒数下降,百粒重变化因品种而异。先玉335、金玉4号和吉农大302最高产量分别为9 638.45、8 523.94、8 330.92 kg/hm2;先玉335最适播种密度为75 000株/hm2,吉农大302为60 000~67 500株/hm2,金玉4号为45 000株/hm2。先玉335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正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负相关;吉农大302与金玉4号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负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正相关,且金玉4号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吉农大302。
    24  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
    范秀玲,李凤海,史振声,王志斌,张飞
    2010, 18(1):108-111.
    [摘要](1699) [HTML](0) [PDF 0.00 Byte](2668)
    摘要: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沈玉21为试验材料,进行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研究。试验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生理指标变化和群体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粒重与穗粒数明显增加,生物产量提高;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改善了玉米冠层结构,特别是明显改善了冠层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内CO2浓度明显增加。
    25  氮对玉米杂交种F2∶4家系秸秆品质性状及分离特性的影响
    刘宗华,王艳朋,王长成,牛付安,胡彦民,汤继华
    2010, 18(1):112-115.
    [摘要](1958) [HTML](0) [PDF 0.00 Byte](1561)
    摘要:
    在施氮和不施氮两种条件下,对农大108 F2∶4家系秸秆主要品质性状中的粗蛋白(CP)、粗脂肪(C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氮肥处理之间以及不同家系之间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秸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两种氮水平条件下,不同家系之间秸秆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性分离均符合正态分布,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双向超亲分离;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对氮素的敏感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无论在施氮或不施氮条件下,CP与CF以及ADF与NDF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r=0.42和0.95),而CP与ADF、NDF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 -0.58和-0.62)。
    26  硫磺、硫酸锌、硼砂施用量与玉米淀粉含量关系的研究
    闫洪奎,高志勇,王晓光,邵继梅,张晶晶,曹敏建,杨镇,那桂秋
    2010, 18(1):116-120.
    [摘要](1884) [HTML](0) [PDF 0.00 Byte](1707)
    摘要: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硫磺、硫酸锌、硼砂不同施用量对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磺、硫酸锌与玉米淀粉含量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硼砂与淀粉含量为正的线性关系;单独施用时,硫磺和硫酸锌降低淀粉含量,硼砂增加淀粉含量;硫磺与硫酸锌存在正向互作,与硼砂存在负向互作;硫酸锌与硼砂不存在互作。淀粉含量高于76.39%的施肥方案是硫磺、硫酸锌、硼砂用量分别为6.39~31.56、8.2~32.0、22.4~28.5 kg/hm2。
    27  寒地高肥条件下玉米氮磷钾积累规律研究
    李明,裴占江,张明,于琳
    2010, 18(1):121-125.
    [摘要](1074) [HTML](0) [PDF 0.00 Byte](1619)
    摘要:
    对高肥条件下6个玉米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玉米的生育进程,氮和钾含量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而磷含量围绕一个值上下波动,单株氮磷钾的积累均可以用逻辑斯蒂方程来描述。氮和钾的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由于最大值出现较早,表明钾素积累快于氮素(抽雄前),而磷素的积累速率明显低于前两者(吐丝后),而且品种间存在差异,部分呈单峰曲线,部分近似线性,表明后期积累持续增加。
    28  一种简便的病原真菌单孢分离方法研究
    龚国淑,徐琴,张敏,杨继芝,陈华保,申世安,唐太飞
    2010, 18(1):126-127.
    [摘要](2204) [HTML](0) [PDF 0.00 Byte](1623)
    摘要:
    研究一种简便、实用、高效的病原真菌单孢分离法——挑针转移法,即用尖细而光滑的挑针从培养物或标样上挑取孢子,将其转移到清水琼脂块上,然后挑取分散的单个孢子转移到另一琼脂块上获得单孢。通过对多种真菌的分离表明,该法操作简便,成功率可达90%以上。
    29  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纪伟波,何海军,赵松涛,焉山,付东波
    2010, 18(1):128-130.
    [摘要](1335) [HTML](0) [PDF 0.00 Byte](1716)
    摘要:
    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48个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玉米产区鉴定出0、1、12、13、23N、123共6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以0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比例为52.08%;但其他小种有上升为优势小种的趋势,如1、12、13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92%、10.42%和8.33%。说明黑龙江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组成已发生变化,并且出现了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小种毒性组成呈复杂化。
    30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评价
    石菁,张金文,陆继有
    2010, 18(1):131-134.
    [摘要](1309) [HTML](0) [PDF 0.00 Byte](2117)
    摘要:
    选用西北灌区生产上具有代表性的10个玉米品种,采用不同接种方法及接种浓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人工接种玉蜀黍黑粉菌,研究抗性鉴定技术,筛选出一整套重复性好、发病完全、受外界因素干扰小的接种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接种玉蜀黍黑粉菌的最佳方法是注射法,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最佳接种浓度为9×103~10×103个孢子/mL。
    31  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杨庆才
    2010, 18(1):135-138.
    [摘要](1466) [HTML](0) [PDF 0.00 Byte](1770)
    摘要:
    玉米产业经济是以玉米生物产品为基础(包括子实、秸秆、花丝、花粉、穗轴等),以流通、加工、转化为手段,按产业递进原则向外延伸,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玉米产业经济是一个多元经济概念,横跨一、二、三产业,是现代多产业和多种技术在一个链条上的集成。粮食保障能力的提高,使玉米的多元属性得以充分的释放。发展玉米产业经济必须客观科学地把握好玉米消费的发展趋势,对玉米产业经济的开发必须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
    32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
    郭庆海,
    2010, 18(1):139-145.
    [摘要](2245) [HTML](0) [PDF 0.00 Byte](9006)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玉米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比较收益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玉米主产区面临着优良品种支撑力不足、经营规模狭小、水资源约束、流通体系不相适应、缺少发展战略设计等问题。从玉米主产区的发展趋势看,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越来越小;内涵发展是主产区发展的根本出路;玉米内部种植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核心产区将建成中国的玉米产业基地。
    33  西南玉米新品种应具备的特征特性及区域主推品种的选择
    杨克诚,向葵,潘光堂,荣廷昭
    2010, 18(1):146-148.
    [摘要](2410) [HTML](0) [PDF 0.00 Byte](3435)
    摘要:
    系统地介绍了西南山地玉米区的生态、生产特点及其对玉米新品种(杂交种)主要特征特性的要求。根据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原理及玉米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西南区域玉米主推品种选择原则及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34  转基因玉米Bt-176的研究进展及其检测方法
    盛夏冰,罗超,王文堂,喻凯,林源,李逢慧
    2010, 18(1):149-151.
    [摘要](1256) [HTML](0) [PDF 0.00 Byte](1988)
    摘要:
    转基因产品日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已批准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烟草、菊苣等。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安全性与实用性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基因结构、潜在安全性和现有检测方法等方面简要介绍了转基因Bt-176玉米的研究进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