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张铭堂,徐国良,才卓
    2010, 18(2):1-4.
    [摘要](6183) [HTML](0) [PDF 0.00 Byte](17751)
    摘要:
    选拔是生物演化(天然选拔)及动植物改良(人为选拔)的有效工具。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差异、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不同变异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是玉米育种的遗传学基础。本文依据多年形成的选系理论,对选系实践经验加以探讨。
    2  温带高油玉米自交系与热带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张雪梅,姚文华,谭静,陈洪梅,徐春霞,黄必华,番兴明
    2010, 18(2):5-10.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2725)
    摘要:
    采用Griffing Ⅵ 对6个国内温带高油系和4个热带系进行组配,将组配的4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德宏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热带系YML146、CML166、CML161、CML171是综合性状配合力表现较优良的种质材料,在高油玉米生产及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是拓宽温带高油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好的种质资源;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为正值的组合多数为温带高油系×热带系和热带系×温带高油系,说明温带高油玉米种质与热带种质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该组合模式具有较大利用价值。主要农艺性状的加性方差均大于非加性方差,说明这些性状主要表现加性遗传效应,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3  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赵自仙,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李智红
    2010, 18(2):11-16.
    [摘要](1731) [HTML](0) [PDF 0.00 Byte](2631)
    摘要:
    用10个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分主要受胚、胚乳、细胞质效应的影响;油酸、亚油酸主要受胚、胚乳、母体效应的控制,3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α-亚麻酸的胚效应最小,表现为加性效应且遗传率较高。4个性状胚乳、胚的遗传率均较高,且胚乳遗传率大于胚的遗传率。330、素湾1611、ZOL-1可用于提高油分;ZOL-3、ZOL-4、ZOL-5对提高油分和油酸有极显著效果;ZNL-1、330、1072、ZOL-1、ZOL-5可用于提高亚油酸;ZOL-4可作为提高α-亚麻酸的母本;ZOL-1可以同时提高油分、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相关分析表明,油分与油酸极显著正相关(rP=0.612**);油分与亚油酸(rP=-0.504**)、油分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rP=-0.277**),所有成对性状均以胚乳加性相关最强、胚加性相关次之。
    4  3个不同玉米基础群体及其改良后代遗传变异的SSR分析
    邹超英,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2010, 18(2):17-22.
    [摘要](1493) [HTML](0) [PDF 0.00 Byte](3208)
    摘要:
    基于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及其经2轮、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40对SSR引物在基础群体及其改良后代中共检测到287个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平均7.18个;群体GP3及其改良后代的多态性位点数略高于GP4、GP5及其相应的改良后代,GP3、GP5群体随改良代数增加其多态性位点数呈略增趋势;群体GP3和GP4改良后代的群内遗传相似系数呈渐增趋势,而GP5则变化不大;GP3和GP4的群体基因型数随改良代数增加呈略减趋势,GP5呈略增趋势;GP3群体改良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呈下降趋势,GP4和GP5群体改良后代的变化呈上升趋势;3个群体的群内遗传变异均明显大于群间遗传变异;群体GP3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先减后增,GP5为连续略增,GP4呈略减趋势;群体GP3、GP5改良后代的实际基因杂合度和有效基因杂合度无明显变化,而GP4改良后代的变化呈略减趋势。
    5  大豆Gy1基因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玉米中的转化
    刘小丹,王丕武,关淑艳,付永平,厉志
    2010, 18(2):23-26.
    [摘要](1734) [HTML](0) [PDF 0.00 Byte](3146)
    摘要:
    实验构建了2个大豆贮藏蛋白Gy1基因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将其分别转入玉米愈伤组织中。载体1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将Gy1基因片段插入到含有种子特异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7αP上,得到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CAMBIA1301-7αP-Gy1;载体2以BADH为筛选标记,将Gy1基因插入到带有耐盐基因BADH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BADH上,得到安全性无抗生素选择标记的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CAMBIA1301-sbeⅡb-Gy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分别导入玉米自交系H99的愈伤组织中,共获得132株再生植株;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34株转基因阳性植株。
    6  Bt基因玉米的生殖毒性评价
    张琳晗,李赞,许超,郭洁,车会莲
    2010, 18(2):27-29.
    [摘要](1847) [HTML](0) [PDF 0.00 Byte](3346)
    摘要:
    将昆明种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显性致死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评价转Bt基因玉米的生殖毒性。结果显示,饲喂转基因玉米的3组小鼠各项指标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别(P>0.05),与阳性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说明使用添加不同剂量转Bt基因玉米的饲料饲喂小鼠不会造成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
    7  玉米隐花色素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朱春利,张桂荣,邵淑慧,彭小红,杜金友
    2010, 18(2):31-36.
    [摘要](1115) [HTML](0) [PDF 0.00 Byte](5223)
    摘要:
    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得到玉米隐花色素的cDNA全长序列,发现该基因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其表达产物与水稻、大麦等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8  植物防御素D1基因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构建及在玉米中的转化
    王俊玲,王丕武,王巍,付永平,马建,兰磊,牛亚玲
    2010, 18(2):37-40.
    [摘要](1424) [HTML](0) [PDF 0.00 Byte](2997)
    摘要:
    以绿豆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了绿豆防御素D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绿豆防御素基因的相应片段有99.08%同源性,克隆片段长为355bp。将种子特异启动子sbeIIb和D1基因插入到带有耐盐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1-BADH中,构建了无抗生素选择标记的种子特异表达载体pSBEIIb-D-B,该载体是利用耐盐基因BADH替代抗生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消除了对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的潜在威胁。将该载体利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2个玉米自交系丹598、988的愈伤组织,经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检测,证明得到转基因阳性植株,相对转化率最高达到7.8%。
    9  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特异性种质的形态、生理及多样性形成研究
    彭忠华
    2010, 18(2):45-49.
    [摘要](1634) [HTML](0) [PDF 0.00 Byte](2897)
    摘要:
    通过对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特异性玉米种质的各生育时期各指标的测定及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种质在形态、生理指标上的差异,阐明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特异玉米种质的生理特性和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机理。
    10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果穗叶生理功能衰退的影响
    马超,黄晓书,李鹏坤,卫丽
    2010, 18(2):50-53.
    [摘要](1908) [HTML](0) [PDF 0.00 Byte](2664)
    摘要: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果穗叶生理功能衰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穗叶叶绿素a+b含量、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o)、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果穗叶功能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且随密度的增大下降趋势明显,吐丝后39d下降最显著;果穗叶叶绿素a/b、丙二醛(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果穗叶光能转化和自身保护酶系活性下降,光合生产能力减弱,造成果穗叶生理功能早衰,缩短了叶片功能期。
    11  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张小飞,高增贵,庄敬华,赵辉,赵柏霞,隋鹤
    2010, 18(2):100-103.
    [摘要](1467) [HTML](0) [PDF 0.00 Byte](3440)
    摘要: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B73、掖478、Mo17、齐319、黄早四和丹340作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确定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利用6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鉴别寄主对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鉴别出7个生理分化致病类型。
    12  玉米杂交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王燕,,石秀清,王建军,赵丽芳,刘惠民,王富荣
    2010, 18(2):100-112.
    [摘要](1349) [HTML](0) [PDF 0.00 Byte](3432)
    摘要: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920个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病型占10.1%,中抗型占12.6%,感病型占62%,高感型占20.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中抗-高抗型中晚熟和青饲玉米较多,分别占37.1%和23.3%;早熟、夏播、特早熟玉米居中,分别占18.5%、17.3%、16.7%;糯、甜玉米较少,占8.6%和5.4%。经抗病鉴定,通过审定的160个品种有4个高抗、11个抗病、19个中抗。
    13  20个玉米群体农艺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张林,,张宝石,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
    2010, 18(2):104-106.
    [摘要](1537) [HTML](0) [PDF 0.00 Byte](2612)
    摘要:
    以外引的20个美国玉米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评价。连续两年接种鉴定表明,多数群体表现抗病,其中群体BSLCSC7表现为高抗,BS10CFRC10、BS12CH1C8和BS26等6个群体表现为抗病,BSCAD-1、BSCAD-2和BSCAD-3等7个群体表现为中抗,其余6个群体表现感病或高感。农艺性状鉴定表明,大部分供试群体在黑龙江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群体BSCAD-3和BS12CH1C8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等性状表现较好,在育种中可优先利用。
    14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袁虹霞,邢小萍,李朝海,张丹丹,段鹏飞,闽迎辉,李洪连
    2010, 18(2):107-109.
    [摘要](1953) [HTML](0) [PDF 0.00 Byte](3539)
    摘要: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15  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吕鹏,苏凯,刘伟,张吉旺,刘鹏,杨今胜,董树亭
    2010, 18(2):113-116.
    [摘要](1142) [HTML](0) [PDF 0.00 Byte](2365)
    摘要:
    在山东省4个不同生态区域调查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并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植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玉米播期(采用直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4个生态区发病率平均降低84.1%。不同感病程度的玉米干物质积累显著减少,中等和严重感病玉米单株子粒产量分别降低了66.8%和100%。玉米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影响更显著,科多4号、郑单958、超试1号和郑单21严重感病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较正常植株分别降低了13.4%、58.4%、62.5%、27.8%和17.4%、72.2%、77.4%、41.4%;株高、叶面积显著降低,茎粗减小,比叶重无显著变化。
    16  河南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特点和主推品种的田间抗性鉴定
    段鹏飞,刘天学,李潮海
    2010, 18(2):117-120.
    [摘要](1363) [HTML](0) [PDF 0.00 Byte](3377)
    摘要:
    以19个河南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分别在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进行抗病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区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其中褐斑病在豫东发病最重,豫北、豫中和豫中南发病较轻,豫西南基本不发病;南方锈病在豫西南发病最重,豫中南、豫东和豫中中度偏重发生,豫北发病较轻;弯孢叶斑病在豫中南发病最重,豫西南、豫东、豫中中度发病,豫北发病较轻。
    17  接种秸秆降解真菌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刘保平,王宏燕,许修宏,孙彦坤
    2010, 18(2):121-124.
    [摘要](1289) [HTML](0) [PDF 0.00 Byte](2293)
    摘要:
    利用盆栽试验接种44株可降解秸秆的丝状真菌,研究真菌对玉米发芽和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株真菌(F6、F7、F9、F11、F16、F17、F18和F36)可显著降低玉米发芽率(P<0.05),其中极显著两株为F6和F36,分别降低45.0%和32.5%;真菌F36同时也显著降低单株生物量,降低率为48.0%;两株真菌F5和F45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单株生物量(P<0.05),分别提高35.0%和48.0%。真菌F5和F45经初步鉴定分别为Fusarium sp.和Trichoderma sp.,两种真菌显著促进玉米苗期生长。
    18  白藓不同部位水蒸气蒸馏液对玉米蚜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乔淑芬,顾地周,潘石
    2010, 18(2):125-127.
    [摘要](1329) [HTML](0) [PDF 0.00 Byte](2703)
    摘要:
    利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白藓根、茎和叶水蒸气蒸馏液对玉米蚜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白藓根的水蒸气蒸馏液对玉米蚜具有触杀和拒食作用,24h和48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8mg/L 和6.77mg/L,48h的致死率达99.8%。白藓叶的水蒸气蒸馏液只有拒食作用,且拒食作用的效果比根更加显著,对玉米蚜24h和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1.45mg/L 和9.88mg/L,其中48h的拒食率达92.5%。白藓茎的水蒸气蒸馏液触杀和拒食作用均不明显。
    19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夏玉米群体长势监测研究
    李荣春,陶洪斌,张竹琴,王璞,廖树华
    2010, 18(2):128-132.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2959)
    摘要:
    试验采用均匀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固定数码相机高度垂直拍摄夏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的群体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玉米地面覆盖度,建立覆盖度与人工测得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DMA)的回归关系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度与LAI和DMA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46和0.935,在叶面积估算模型中引入密度因素后模型的精确性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表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估测夏玉米群体长势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0  美国先锋玉米育种经验的启示
    丰光,,李妍妍,邢锦丰,黄长玲
    2010, 18(2):133-135.
    [摘要](1747) [HTML](0) [PDF 0.00 Byte](8810)
    摘要:
    参考美国先锋的育种经验,对我国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育种方法和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今后我国玉米育种的主要任务。
    21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魏昕,王振华,张前进,张新
    2010, 18(2):136-141.
    [摘要](1666) [HTML](0) [PDF 0.00 Byte](3687)
    摘要:
    对2000~2007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玉米单产、总产和种植面积都呈逐年上升态势。推广面积在0.667万hm2以上品种保持在20~30个,6.67万hm2以上品种3~7个。自育品种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推广面积占全省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达77.6%,平均每年增幅14.68万2。耐密型品种呈持续上升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种质集中在改良Reid、塘四平头和PB系统,占87%。对河南省玉米单产、总产和增产潜力做了分析,并提出了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  吉林省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曹铁华,梁烜赫,刘亚军,蒋春姬,王贵满,赵洪祥,李刚
    2010, 18(2):142-145.
    [摘要](1564) [HTML](0) [PDF 0.00 Byte](3770)
    摘要:
    利用吉林省梨树县1986~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在确定梨树县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积温、降雨以及日照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吉林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气象产量(Yw)与降雨量(x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内的积温(x2)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著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Yw=15768.77+2.87x1-5.42x2,(r=0.63)。吉林省整个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积温分别以每年0.05℃和10℃左右增加,降雨量以每年5mm左右减少,日照时数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吉林省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现象的加剧,对吉林省的旱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越来越重。
    23  计数玉米穗行数的机器视觉研究
    韩仲志,,杨锦忠,
    2010, 18(2):146-148.
    [摘要](1095) [HTML](0) [PDF 0.00 Byte](3001)
    摘要:
    评价通过机器视觉的方法进行穗行数自动检测的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边界标记和离散曲率的边缘算法确定行数,建立了检测模型。在扫描78幅不同玉米品种的果穗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样玉米的穗行数为12~18行,检测的绝对误差为0.103行,相对误差率为0.66%,零误差率达到90%以上。实验证明检测算法真实可靠,机器视觉具有成本和速度上的优势,能够用于玉米穗行数的自动检测。
    24  高等植物K+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李万良,李时群,张英
    2010, 18(2):149-152.
    [摘要](1751) [HTML](0) [PDF 0.00 Byte](8426)
    摘要:
    从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K+吸收两个方面较详细介绍了K+营养的吸收机制。高亲和性K+吸收机制包括H+-K+交换ATPase、K+-ATPase、H+-K+ symporter和Na+-K+ symporter;低亲和性K+吸收机制也被称为“协助扩散”,研究表明是通过K+通道进行的,但K+通道的确切结构尚无定论。综述了植物K+吸收的调节,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