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自交系吉853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才卓,柳迎春,许明学,张志强
    2010, 18(3):1-5.
    [摘要](2696) [HTML](0) [PDF 0.00 Byte](9603)
    摘要:
    吉853自交系在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上有显著的突破,广适性优于同类的黄改系。组配的杂交种在综合性状上具明显优势。截至2007年,全国有34个育种单位以吉853为亲本育成58个杂交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家审定15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或有较大推广面积的品种有吉单180、吉单209、吉单261、吉新205、通吉100、科茂518、吉单342、吉单517等,吉单180、吉单209、吉单261、承玉14等品种分别被国家、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区试作为对照种。
    2  玉米主产区实际单产与区域试验单产的相关性研究
    戴明宏,,杨国航,王荣焕,陈国平,赵久然
    2010, 18(3):6-10.
    [摘要](1019) [HTML](0) [PDF 0.00 Byte](2775)
    摘要:
    比较了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并对两个区域实际单产和区试单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并且以区域试验中的优势更加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实际产量与区试产量差距相对较小。2001~2007 年,北方春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5 300、94 600 kg /hm2,黄淮海夏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3 900、82 400 kg/hm2。区试单产和实际单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黄淮海区二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区域试验能够通过品种更新和推广、生产示范等促进实际单产的提高,但其带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和滞后性。
    3  我国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张瑞英,宋锡章,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关海涛,王伟威,曹士亮
    2010, 18(3):11-15.
    [摘要](1658) [HTML](0) [PDF 0.00 Byte](12107)
    摘要: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我国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从79对SSR核心引物目录中,选出43对引物对52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共检测到174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4.35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自交系划分为兰卡斯特群、瑞德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和综合种群5个类群。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类群。
    4  玉米不同遗传背景子粒和秸秆粗蛋白含量及杂种优势分析
    刘宗华,李浩川,刘义宝,程荣霞,胡彦民,汤继华
    2010, 18(3):16-19.
    [摘要](1881) [HTML](0) [PDF 0.00 Byte](7635)
    摘要:
    利用5大杂种优势群的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河南省的南阳、郑州和浚县3个地点随机区组试验,用MARX-I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子粒和秸秆蛋白质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子粒、秸秆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遗传背景,同时受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子粒蛋白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显著互作效应,地点间子粒蛋白含量表现北高南低趋势(浚县>郑州>南阳),秸秆蛋白与其相反(南阳>郑州>浚县)。子粒、秸秆蛋白质含量分别排在前5位的组合中,80 来源于不同优势类群自交系间杂交,自交系E28和8085是可利用的高蛋白质种质资源。子粒、秸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表现负向和正向杂种优势,平均优势率分别为-1.76 和27.03 ,但两者变异性均较大,组合间变幅分别为-18.56 ~21.24 和-12.78 ~95.30 。相关分析表明,子粒与秸秆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r=0.022 4)。因此,通过基因重组,在广泛遗传变异中选择子粒和秸秆蛋白含量较高的组合是可能的。
    5  我国玉米杂交种耐旱性评价与分析
    路贵和,任冬莲,王小强,武建凯,赵铭森
    2010, 18(3):20-24.
    [摘要](2375) [HTML](0) [PDF 0.00 Byte](3569)
    摘要:
    以我国目前生产应用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干旱处理和浇水(对照)条件下,根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耐旱指数分析其耐旱性。以耐旱指数为依据将供试材料分为高、中、低3种抗旱类型,表现高抗旱的材料有成单30、川单21、川单25、川单27、丹玉39、登海9、高农901、冀玉9、晋单42、农大108、强盛31、先玉335、新丹2100和豫玉26;表现中抗旱的材料有东德9号、吉单209、浚单20、蠡玉16、临奥1号、鲁单9002、鲁玉13、农大3138、强盛5、铁单10、秀青73-1和中单2号。不同材料的耐旱性表现不同,不同性状的耐旱性也表现不同,说明玉米耐旱性改良具有较大潜力。
    6  不同产量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慈晓科,,郝玉波,张吉旺,刘鹏,孔令杰,董树亭
    2010, 18(3):25-30.
    [摘要](1379) [HTML](0) [PDF 0.00 Byte](2749)
    摘要:
    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常用自交系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自交系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常用66份自交系划分为低产型和高产型两类。不同玉米自交系性状间存在很大差异,同一自交系不同性状间也存在差异,同时筛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自交系。按方差贡献率大小,对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起重要作用的主因子依次为衰老、叶源量、生物学产量、穗生长势等。千粒重对低产自交系起主要决定作用,行粒数是高产自交系的主要决定因素,穗行数是其主要限制因素。改良自交系应注重主因子的效应,低产自交系主攻千粒重,高产自交系主攻行粒数。
    7  不同肥力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雄穗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
    刘元芝,,谢甫绨,张洪钧,肖万欣
    2010, 18(3):31-36.
    [摘要](1534) [HTML](0) [PDF 0.00 Byte](2530)
    摘要:
    对沈单7号、沈单10、沈玉21等10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度和重量等性状进行研究。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对肥力的反应差异不显著,雄穗重量对肥力的反应极显著,肥力与亲本自交系间雄穗重量的交互作用差异显著。在不追施氮肥的条件下,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量与子粒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雄穗重量与雄穗分枝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追施氮肥的条件下,雄穗分枝数与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雄穗重量与雄穗分枝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8  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李妍妍,景希强,丰光,,黄长玲
    2010, 18(3):37-42.
    [摘要](1474) [HTML](0) [PDF 0.00 Byte](3174)
    摘要:
    利用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产量构成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着年代推进逐渐提高,亲本产量与品种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粗、单株穗干重、单株粒干重、穗轴粗、子粒长、株高、叶片宽、生育期、百粒重、行数和出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上叶夹角、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等对产量增加直接作用最大;穗粗、密度、穗干重、百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的提高、株型的改善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9  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增益分析
    茹高林,,张德贵,卢振宇,,张世煌,曲延英,李新海,李明顺
    2010, 18(3):43-46.
    [摘要](830) [HTML](0) [PDF 0.00 Byte](2013)
    摘要:
    在海南试验点分析了我国近60年有代表性的34个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增益。结果表明:产量、出籽率、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年代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茎倒率和秃尖长年代间存在显著差异。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1950年至2000年)玉米品种产量每年增益为46.4 kg/hm2,与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产量增益趋势一致,只是明显低于北京试验点。海南三亚冬季的生态环境适宜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增益进行分析。
    10  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杂种优势比较
    王亮,周旭梅,景希强,张宝石,李晓辉
    2010, 18(3):47-52.
    [摘要](1307) [HTML](0) [PDF 0.00 Byte](2668)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
    11  长日照条件下大刍草与温带玉米自交系远缘杂交效果研究
    贾春林,张勇,王国良,杨秋玲,吴波,盛亦兵
    2010, 18(3):53-56.
    [摘要](1172) [HTML](0) [PDF 0.00 Byte](2525)
    摘要:
    采用保护地和大田种植两种栽培模式,以大刍草新种质鲁牧2号为父本、11个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母本,对其在长日照条件下(山东地区)的远缘杂交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刍草新种质鲁牧2号作父本,通过错期管理,在山东地区保护地栽培和大田栽培均可实现其与普通玉米自交系的远缘杂交,获得杂交种。两种栽培模式比较,大田栽培条件下玉米杂交种产量显著高于保护地栽培,且操作简便,节省投入,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
    12  郑58和掖478玉米自交系基因组差异性分析
    王彦玲,,卫文星,铁双贵,,王延召,,朱卫红,,岳润清,,齐建双,
    2010, 18(3):57-60.
    [摘要](2138) [HTML](0) [PDF 0.00 Byte](7066)
    摘要:
    采用SSR标记对我国核心种质郑58和掖478进行基因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00对引物中有57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标记比率达到28.5 ,遗传相似度为71.5 。200对引物共计扩增出424个SSR等位性片段,其中有113个多态性等位片段,遗传杂合度为26.7 ,遗传相似度为74.3 。SSR多态性标记在不同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性分布,在同一染色体上不同区域分布密度不同,具有多态性标记集中区域,基因组差异可能与自交系配合力变化有关。
    13  玉米抗粗缩病基因STS分子标记的筛选
    马侠,崔德周,刘怀华,刘旭,宁丽华,陈化榜
    2010, 18(3):61-64.
    [摘要](1244) [HTML](0) [PDF 0.00 Byte](3575)
    摘要:
    对与玉米抗粗缩病相关基因共分离的RAPD标记S37和S86扩增的产物进行克隆与测序,设计多对引物,以感病自交系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P138和H21为材料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根据RAPD产物1 300 bp片段转化的STS引物在感病自交系中扩增出特异带,而在抗病自交系中无此特异PCR扩增带。根据2 000 bp片段转化的STS引物同样在抗感病自交系中存在特异性差异。进一步用设计的两对STS-PCR引物Ⅰ-2和Ⅱ-4对20个感病自交系和34个抗病自交系进行验证,卡方测验表明,STS标记Ⅰ-2和Ⅱ-4与自交系抗感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STS-PCR标记Ⅰ-2和Ⅱ-4可直接用于玉米抗粗缩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  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及研究对策
    李淑华,孙志超,徐国良,代玉仙,荆绍凌
    2010, 18(3):65-67.
    [摘要](1134) [HTML](0) [PDF 0.00 Byte](3697)
    摘要: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现状的阐述,说明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对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对策。
    15  西南区突破性高产玉米品种育种思考
    张彪,陈洁,,唐海涛,何文铸
    2010, 18(3):68-70.
    [摘要](1260) [HTML](0) [PDF 0.00 Byte](8667)
    摘要:
    西南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区域突破性品种少,自然灾害频繁,单产不高、总产不足。只有不断选育出适应西南生态和生产条件的突破性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推广应用,才能迅速提高西南区玉米单产和总产,满足经济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全面分析西南区玉米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的玉米突破性育种目标和技术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阐述。
    16  资源高效型玉米新品种及其选育
    张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陈钊,武耀龙,王立祥
    2010, 18(3):71-73.
    [摘要](967) [HTML](0) [PDF 0.00 Byte](2322)
    摘要:
    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品种和栽培技术变化的实际,就资源高效型玉米品种及其选育的依据、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高效型玉米育种等进行探讨。应坚持玉米高产开发中品种选育推广与生态条件的相互适应,确定高效利用玉米生产资源的玉米育种攻关目标,以研究解决玉米生产问题作为组材、选系的切入点进行高密度循环育种。
    17  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鉴定双单倍体玉米测交组合
    段民孝,范弘伟,赵久然,王元东,邢锦丰,杨国航,张华生,王继东,张雪原
    2010, 18(3):74-77.
    [摘要](701) [HTML](0) [PDF 0.00 Byte](2202)
    摘要:
    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对76个双单倍体系(DH系)测交组合在东北春玉米区和河南夏玉米区多点产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测交组合间有明显差异,多数组合稳定性表现相似。在东北春玉米区,测交组合V9组合表现优异,与郑单958差异达5 显著水平,增产34.0 ,比先玉335增产12.46 ,该组合基因型遗传效应值低于先玉335,增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基因型与生态区的互作效应。测交组合在河南夏玉米区表现一般。
    18  外源生长素对玉米叶序分化类型的调控
    马庆,程郢,项艳,朱苏文,程备久
    2010, 18(3):78-83.
    [摘要](1369) [HTML](0) [PDF 0.00 Byte](8290)
    摘要:
    以对生玉米自交系H4D、8701D自交授粉12 d的幼胚为材料,分别在含不同浓度外源生长素(NAA)的脱分化培养基上诱导,筛选II型愈伤组织,分别转入不同浓度NAA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出芽。芽点出现开始,在解剖镜下剥取顶端分生组织,电镜扫描观察叶原基形态,并用ELISA反应测定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素6-BA、ZRs、DHZRs、iPAs和生长素IAA、NAA含量。结果表明:外源生长素NAA可调控对生基因型玉米幼苗叶原基转换为互生叶原基类型,NAA浓度越高、处理越早,出现互生叶原基的频率越高。ELISA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叶序类型组培苗生长点生长素含量的增加是外源生长素的吸收累积造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及内源生长素的含量并未明显改变;相同叶序类型的叶原基其生长点CTK/AUX比值相同;降低CTK/AUX值可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从对生向互生转换;解除外源激素诱导作用,组培苗生长点CTK/AUX值的恢复可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返回起始叶原基类型;玉米组培苗CTK/AUX值调控叶序类型转换的阈值与玉米不同叶序类型实生苗生长点内源CTK/AUX值的阈值相同,进一步证实了生长点CTK/AUX值是控制玉米叶原基分化类型的关键因素。
    19  不同生态区夏玉米两类熟期品种子粒灌浆动态和产量分析
    王同朝,卫丽,马超,杜园园,常晓,邵扬
    2010, 18(3):84-89.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2402)
    摘要:
    在豫北高产灌溉区、豫中补灌区和豫南雨养区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域20个试验点,试验选用中熟郑单958和中晚熟豫单998两个品种,系统观察和测定花后气候资源分布和子粒灌浆过程以及产量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品种一般在花后40~60 d成熟,灌浆速率中熟品种郑单958比中晚熟品种豫单998均值高,花后30~40 d豫单998有一个较明显的灌浆高峰期。子粒灌浆曲线在不同生态区表现不同,北部和西部呈线性变化,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曲线变化。中熟品种郑单958的出籽率和经济系数高于豫单998。在豫西和豫北区域,选用中熟品种较为适宜,而中部、豫东和豫东南区域选用中晚熟品种较为适宜。为充分利用花后气候资源,选用较长灌浆期、较强灌浆速率和较高经济系数的特征品种是各生态类型区域鉴定和选用适合品种的重要依据。
    20  利用乙烯利塑造夏玉米凹形冠层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蔡永旺,张英华,周顺利,鲁来清,王志敏
    2010, 18(3):90-94.
    [摘要](727) [HTML](0) [PDF 0.00 Byte](2038)
    摘要: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通过拔节期不同的乙烯利喷施处理塑造不同的冠层结构,考察其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隔带(以2行为一带)喷施乙烯利的处理(间喷处理)可以形成凹形冠层,在高密度条件下,凹形冠层比全矮冠层(全层喷施乙烯利,全喷处理)及常规冠层(全层喷水处理,对照)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间喷处理增加了群体内边行优势并改善了群体下层受光状态。研究认为,通过人为措施(如隔带化控和高矮品种带状间作)塑造凹形群体结构是进一步提高玉米群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1  二氧化硫对玉米细胞SOD活性的影响
    孙建伟
    2010, 18(3):95-97.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2169)
    摘要:
    选择鲁单981和掖单2号玉米杂交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简易自制密闭式熏气装置进行二氧化硫(SO2)短时处理,通过酶活性测定、同工酶电泳及RT-PCR等检测,研究SO2对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60 mg/m3 SO2熏气处理敏感玉米品种鲁单981和不敏感玉米品种掖单2号,SO2对玉米SOD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玉米体内高水平的SOD活性可能与玉米对SO2的抗性有关。酶活性测定、同工酶电泳及RT-PCR分析取得了一致的结果。
    22  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才生,秦燕,宗盼
    2010, 18(3):98-100.
    [摘要](899) [HTML](0) [PDF 0.00 Byte](2852)
    摘要:
    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进行处理,研究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对玉米幼苗的鲜重、苗高、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相对外渗率都有明显影响,在水杨酸浓度为1.5 mg/L时效果较好,鲜重和苗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5.6 和28.2 ;叶绿素含量、SOD和POD的活性也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47.7 、53.8 和72.4 ;MDA和相对外渗率分别比对照下降9.6 和17.3 。
    23  稀土铈诱导玉米根尖细胞hsp70 mRNA表达研究
    费红梅,杨素春,罗娟,李宗芸
    2010, 18(3):101-104.
    [摘要](1467) [HTML](0) [PDF 0.00 Byte](3011)
    摘要: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总RNA作为模板两步法扩增hsp70。设置阳性(热应激)和阴性(蒸馏水培养)对照组,以actin为内参,研究硝酸铈[Ce(NO3)3]胁迫(浓度为1、4、16、64、256 mg/L)下玉米根尖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e(NO3)3各处理组的hsp70 mRNA的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1~64 mg/L处理组hsp70 mRNA的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256 mg/L处理组hsp70 mRNA的表达量高于阳性对照组,说明Ce(NO3)3可诱导玉米根尖细胞中hsp70 mRNA的表达。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马兴立,谌涛,李健,杨青华
    2010, 18(3):105-107.
    [摘要](1527) [HTML](0) [PDF 0.00 Byte](3172)
    摘要: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拌种对玉米后期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能增强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积累,增加绿叶面积和提高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其中,处理C[300 mg/kg丁二酸+0.3%壳聚糖(丁二酸∶壳聚糖为1∶10)]显著改善玉米穗部性状,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为9.04%。
    25  不同水分处理下液体地膜覆盖玉米田土壤环境与产量效应
    李彩霞,周新国,强小嫚,郭冬冬,刘祖贵,张俊鹏
    2010, 18(3):108-112.
    [摘要](1126) [HTML](0) [PDF 0.00 Byte](3155)
    摘要:
    采用测坑试验研究液膜覆盖夏玉米对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覆盖使土壤储水能力增强,在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液膜覆盖的土壤增温效果明显,特别是中、低水分处理,增温7.4%左右;在百粒重和行粒数几项产量构成指标中,液膜覆盖较对照优势显著;液膜覆盖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都有所提高,LFh、LFm和LFl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7%、35.4%和57.0%,WUEI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6%、35.7%、57.1%,在WUEET指标上,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3%、8.9%和9.2%。中、低水分的液膜覆盖处理更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26  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李凤海,史振声,张世煌,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刘红军
    2010, 18(3):113-116.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2862)
    摘要:
    以辽宁省不同地区的增密栽培试验为基础,结合对品种推荐密度和生产上实际密度的调查结果,揭示出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的问题十分突出。生产上的实际密度很少高于45 000株/hm2,其中低于37 500株/hm2的地块占52%,37 500~42 000株/hm2的占31%。育种家对品种的推荐密度比栽培试验的适宜密度低10%以上,生产上的实际种植密度又比推荐密度低10%以上。根据密度试验和调查结果分析,在现有密度基础上提高20%,产量将提高10%。
    27  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边少锋,,徐克章,王晓慧,孙宁,孟祥盟,赵洪祥
    2010, 18(3):117-120.
    [摘要](1220) [HTML](0) [PDF 0.00 Byte](3461)
    摘要:
    以4个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5个密度进行超高产春玉米品种光合生产特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叶绿素含量在8月17日时最高,8月3日次之,9月30日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7月30日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8月21日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逐渐下降趋势;生育后期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
    28  异常天气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分蘖特性比较
    王小星,李潮海
    2010, 18(3):121-124.
    [摘要](1623) [HTML](0) [PDF 0.00 Byte](2809)
    摘要:
    2009年异常高温天气导致河南玉米大量分蘖,结合新品种鉴定筛选试验,调查30个品种在异常天气条件下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分蘖率差异显著,先玉335的分蘖率最高,达74.91%;济单7号的分蘖率最低,为4.78%。整体上看,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品种分蘖率较高,适宜低密度种植的品种分蘖率较低,且低密度品种间分蘖率差异明显。
    29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王晓波,,齐华,王美云,丁成芳,吕爱枝,赵明
    2010, 18(3):125-128.
    [摘要](1074) [HTML](0) [PDF 0.00 Byte](2718)
    摘要:
    试验提出玉米局部精作穴播的新型栽培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宽窄行模式相比,局部精作穴播土壤扰动减少89%,实现了土壤的局部精作和轮休;同等密度条件下,高地力水平条件(常规模式下经济产量大于11 005 kg/hm2)更有利于产量潜力的挖掘,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穗重实现增产,试验中春玉米(登海601)经济产量可提高18.7%。同时指出,叶面积指数是该技术条件下增产的关键环节。
    30  玉米保护性耕作措施水温效应及其产量效果分析
    李成军,吴宏亮,康建宏,许强
    2010, 18(3):129-133.
    [摘要](1430) [HTML](0) [PDF 0.00 Byte](3025)
    摘要: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贫乏、干旱频繁发生、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起垄、免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结合方式,与传统耕作的玉米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垄膜集水处理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随着中后期降雨的增多,集雨效果更加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玉米生长前期含水量最高,到抽穗期以后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秸秆覆盖各处理均有保水作用,整个生育期种植行间各层(5~25 cm)平均地温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2.0℃和1℃,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穗期以后,各处理温差逐渐降低。垄膜集水措施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分别为17 330.4 kg/hm2和1 109.52 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14%和11%。其他处理均表现出减产。
    31  种植密度对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
    柳延涛,,李鲁华,陈树宾,王友德,郭斌,段震宇,王婷
    2010, 18(3):134-139.
    [摘要](1249) [HTML](0) [PDF 0.00 Byte](2308)
    摘要:
    选用普通玉米SC-704(对照)和3个不同株型高油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讨群体密度对高油玉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随密度的增加子粒含油率、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含油率在授粉后20~30 d达到最高,高油XY-1在授粉后50 d达到最高;高油298和高油XY-1子粒蛋白质含量授粉后40 d达到峰值,高油115子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淀粉含量积累在授粉后40 d,高油XY-1为授粉后50 d。
    32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赵宏伟,赵景云,
    2010, 18(3):140-143.
    [摘要](1305) [HTML](0) [PDF 0.00 Byte](2829)
    摘要:
    在不同施钾肥条件下对春玉米子粒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在春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一定的施钾肥用量范围内,增加钾肥用量,提高了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活性,使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出现日期提前。施钾肥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四单19在施钾肥1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丰禾10在施钾肥150 kg/hm2时产量最高。淀粉合成酶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玉米吐丝后的21~35 d,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吐丝后42 d,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吐丝后14~28 d,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33  玉米不同种质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和分析
    杨兴飞,温广波,杨轶
    2010, 18(3):144-146.
    [摘要](1351) [HTML](0) [PDF 0.00 Byte](3297)
    摘要:
    研究玉米不同种质类群内和类群间选系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自选自交系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有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塘四平头群和P群总体最好;Reid群较差;旅大红骨和Lancaster群抗感病表现相差不大,说明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对粗缩病的抗性起重要作用。
    34  58份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
    王秀元,张林,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
    2010, 18(3):147-149.
    [摘要](1179) [HTML](0) [PDF 0.00 Byte](3592)
    摘要:
    以58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连续两年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抗病和感病自交系各占50%。其中 B90、LH38和IRF240等10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抗,在抗病育种中可优先利用;B105、B108、B103等13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感,在抗病育种中应改良后利用。
    35  玉米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及时序动态研究
    杜开书,柴立英,赵青席
    2010, 18(3):150-154.
    [摘要](1353) [HTML](0) [PDF 0.00 Byte](3048)
    摘要:
    2008年6月6日至2008年9月23日系统调查了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动态变化,并运用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相异性指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的结构和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田共有害虫和天敌11目32科44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为玉米害虫群落中的最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0.000 2~0.388 9;多样性指数在2008年8月7日和2008年8月21日达到两个高峰值;害虫及天敌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一致,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玉米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36  侵染玉米的甘蔗花叶病毒HC-Pro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夏宗良,周朋,武轲,吴建宇
    2010, 18(3):155-159.
    [摘要](1633) [HTML](0) [PDF 0.00 Byte](3148)
    摘要:
    采用RT-PCR方法从郑州地区感染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的玉米叶片中克隆病毒编码的辅助成分-蛋白酶基因(Helper component proteinase,HC-Pro),基因大小1 380 bp,编码46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HC-Pro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浙江、广东、西班牙、保加利亚和墨西哥等地的SCMV分离物中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82%~92%,表明分离的SCMV可能是一个新的病毒分离物。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HC-Pro在接种SCMV玉米自交系后的表达和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7 d后,HC-Pro在心叶中积累到相当高的程度,9 d后达到高峰,说明HC-Pro可能参与了SCMV在玉米植株中的系统侵染过程。
    37  中国玉米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顾莉丽
    2010, 18(3):160-164.
    [摘要](1788) [HTML](0) [PDF 0.00 Byte](8292)
    摘要:
    玉米经济是玉米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玉米经济问题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对目前主要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的领域。
    38  世界玉米生产回顾和展望
    李明
    2010, 18(3):165-169.
    [摘要](1503) [HTML](0) [PDF 0.00 Byte](3755)
    摘要:
    对FAO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过去47年玉米产量变化对世界谷物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75;单产提高对世界玉米总产量的贡献高达73%。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两个主要玉米生产国,尽管中国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探讨了世界玉米生产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玉米生产的努力方向。
    39  玉米叶片基因组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穆春华,张发军,李文才,孙琦,丁照华,王 磊,孟昭东
    2010, 18(3):170-172.
    [摘要](1612) [HTML](0) [PDF 0.00 Byte](8952)
    摘要: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已经成为玉米常规育种某些性状辅助选择的重要手段,需要对大量个体样本进行标记分析。高效、快速提取植物组织基因组DNA是关键的技术环节。本研究以高油玉米回交世代群体25~30 d单株幼叶为材料,建立以EDTA、CTAB、KCl为主要试剂,结合组织研磨棒液氮研磨为主要步骤的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并探讨了将提取的DNA应用于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可行性。
    40  玉米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艳哲,崔彦宏,张丽华,李金才
    2010, 18(3):173-176.
    [摘要](2578) [HTML](0) [PDF 0.00 Byte](12389)
    摘要:
    采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对花粉活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与大田测定结果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不适合于测定玉米花粉活力,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活力,TTC法来测定花粉的活力最为简单、准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