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0, 18(4).
    [摘要](740) [HTML](0) [PDF 0.00 Byte](104)
    摘要:
    2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宋锡章,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
    2010, 18(4):1-6.
    [摘要](4008) [HTML](0) [PDF 0.00 Byte](9001)
    摘要: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自交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未改良自交系)和导入热带玉米种质选育的8份自交系(改良自交系),每份改良自交系分别选定2个测验种,配制16个杂交种(改良杂交种),未改良系与选定2个测验种组配的杂交种(未改良杂交种)作为改良杂交种的相邻对照,对比法设计。改良自交系和未改良自交系、改良杂交种和未改良杂交种的性状观测值作为一对数据,按成对资料统计方法分析,t测验。结果表明:甸骨11A导入Suwan1、5-56的改良自交系与红玉米杂种优势较高,红玉米导入Suwan1、EVT5的改良自交系与甸骨11A杂种优势较高,长3导入Suwan1、墨黄9的改良自交系与海014的杂种优势较高。改良自交系主要性状变化表现为生育时期延后、单株产量增加。未改良自交系熟期越早,改良自交系及改良杂交种生育时期延后时间越长,改良自交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越大。改良自交系及其改良杂交种的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的抗性有了较大提高。
    3  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特点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陈朝辉,,王守才,王安乐,吴翠翠
    2010, 18(4):7-12.
    [摘要](928) [HTML](0) [PDF 0.00 Byte](2605)
    摘要:
    以运系05-8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基础材料进行NCⅡ遗传设计,分析16个F1组合雄穗耐热性的遗传方差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对相应5个世代的平均值进行遗传模型的尺度测验。结果表明: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明显。F1雄穗耐热性平均中亲优势仅为2.13%,但变异幅度高达-20.00%~25.00%,说明高温敏感型自交系的使用可能会降低F1雄穗的耐热性。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力为46.67%,而遗传方差仅为0.076 9,需要在大群体中进行早代表型选择;玉米雄穗耐热性与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和开花吐丝间隔(ASI)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行粒数多和开花抽丝间隔短的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雄穗耐热性,可以作为雄穗耐热性的间接选择指标;大多数组合的B、C尺度模型测验不显著,表明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显遗传模型。
    4  我国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卢振宇,,李明顺,谢振江,,谢传晓,李新海,李炳华,张世煌
    2010, 18(4):13-17.
    [摘要](1586) [HTML](0) [PDF 0.00 Byte](2463)
    摘要:
    选用我国不同年代具有较高影响力的30个玉米杂交种,系统研究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密度下其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结果表明,50年代和1970年至21世纪初的杂交种在不同试验密度下,不同年代品种间产量增益均存在明显差异;新杂交种在抗逆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改良进展;不同年代培育的品种在逆境严重的生态区和逆境轻的条件下都取得了积极的改良效果;我国的玉米育种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中低密度水平,高密度下的育种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5  玉米种子活力田间测定及其遗传分析
    佘宁安,王铁固, 陈士林
    2010, 18(4):18-22.
    [摘要](1606) [HTML](0) [PDF 0.00 Byte](2906)
    摘要:
    以12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35个杂交组合,对种子出苗势、出苗率、出苗指数、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种子活力4个性状间及同一性状12个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2个亲本自交系中K1516的GCA效应表现最优, A3519表现最差;种子活力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与GCA效应之间关系复杂,不能依靠双亲的GCA效应来推断其后代的SCA效应;种子活力各指标的广义遗传力都超过50%,狭义遗传力均超过30%,并且加性效应都大于非加性效应,表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种子活力早代选择的依据;千粒重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很低。
    6  美国玉米种质对北方Reid群改良效果研究
    李继竹,王勇,于维,衣洪坤,吴景彬,郭琦,杨伟光
    2010, 18(4):23-26.
    [摘要](1274) [HTML](0) [PDF 0.00 Byte](2520)
    摘要:
    采用NCII设计,在60 000株/hm2密度下,对5个美国Reid群的遗传改良系与塘四平头群的自交系配制的25个玉米杂交组合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了研究,评价了5个美国Reid改良系的改良效果和利用潜力。结果表明:J1129和J1110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组配出3个高产组合,增产潜力大;J1018和J1150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低,各组配出1个高产组合。表明改良系×塘四平头的组配模式与PA×塘四平头群的杂种优势模式相符,在高产密植型杂交种选育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7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
    李召锋,,梁晓玲,阿布来提,李明顺,胡洺,韩登旭,邵红雨,李铭东,曹连莆
    2010, 18(4):27-31.
    [摘要](1059) [HTML](0) [PDF 0.00 Byte](3178)
    摘要: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15 000、45 000、75 000株/hm2),品种为副区,对我国不同年代34个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显著增加,出籽率显著降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穗部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依次为穗粗>千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粗、千粒重、行粒数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应保持行粒数,着重改良穗粗、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并协调出籽率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8  低氮逆境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QTL整合与一致性分析
    杨晓军,,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2010, 18(4):32-39.
    [摘要](1420) [HTML](0) [PDF 0.00 Byte](3915)
    摘要:
    通过收集国内外玉米在低氮逆境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信息,采用元分析方法,借助玉米IBM2遗传图谱进行了QTL整合及一致性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国内外多个定位群体定位的85个QTL呈簇状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一些QTL簇集是由控制同一个性状的QTL聚集而成,多个QTL簇由控制产量相关的不同性状的QTL组成;确定了11个低氮逆境条件下一致性的产量性状QTL,其中1个子粒产量一致性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6个百粒重一致性QTL位于第1、第5染色体上,4个穗粒数一致性QTL位于第8染色体上。
    9  抗虫玉米MON89034转化体特异性PCR检测技术研究
    李飞武,李葱葱,刘娜,赵宁,邵改革,张明
    2010, 18(4):40-44.
    [摘要](1872) [HTML](0) [PDF 0.00 Byte](4528)
    摘要:
    根据抗虫玉米MON89034外源插入片段5’端与植物基因组连接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PCR扩增,预期产物大小为455 bp。以zSSIIb基因作为内标准基因,建立了转基因玉米MON89034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重现性、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出MON89034转化体,以100 ng DNA为模板,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1%,约为40个起始模板拷贝。复合PCR检测结果还表明,在同一PCR反应管中可实现对zSSIIb基因和MON89034的同时检测。
    10  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
    张君,库丽霞,张伟强,杨爽,刘海英,赵瑞芳,陈彦惠
    2010, 18(4):45-48.
    [摘要](2154) [HTML](0) [PDF 0.00 Byte](8359)
    摘要:
    玉米穗上节间长度是影响冠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其遗传特点对于改善玉米植株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豫82×沈137的229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212个位点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943.8cM,平均间距8.76 cM,通过229个F2∶3家系穗上节间距的鉴定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出与节间距有关的14个QTL,分布在第1、2、3、4、7、9染色体上,未检测到控制穗上5个节间距的共同QTL。穗上第3节间距的qThiIL3、第4节间距的qForIL3和第5节间距的qFifIL3标记区间相同,贡献率在8.89%~16.36%,可能为控制节间距的一个主效QTL。
    11  国家玉米品种试验中对照品种更迭与发展
    杨国航,唐世伟,季广德,孙世贤
    2010, 18(4):49-51.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3294)
    摘要:
    对照品种的选择和更换应以通过审定、生产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为依据,随着育种水平的发展适时更迭。品种推广走势与对照更换的时期一致,进一步说明对照品种的示范和标杆作用。玉米品种区试应适时提高对照水平,加大品种选择压力,针对性设置对照,提高区域品种竞争力,及早筛选后备对照品种。品种试验中对照品种或形式可以探索参试组合的平均或几个对照的综合考量,使品种试验更加科学,以此选拔出来的品种可信度和适应性更强,更能体现客观、公正、公平。
    12  转基因玉米特异性检测阳性标准分子的构建与应用
    沈雨萌,,李飞武,李葱葱,张明,陆军
    2010, 18(4):52-57.
    [摘要](1670) [HTML](0) [PDF 0.00 Byte](3853)
    摘要:
    试验用PCR方法从玉米中扩增内源基因zSSIIb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中间载体pMD-zSSIIb;根据Bt11和MON810玉米转化体特异性序列,分别设计带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出Bt11和MON810转化体特异性产物;用相应的酶对pMD-zSSIIb和两种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别将Bt11和MON810产物克隆到pMD-zSSIIb上,获得阳性标准分子pMD-ZB和pMD-ZM,并对其进行特异性测试。结果表明,获得的阳性标准分子可以作为转基因产品检测时的阳性对照。
    13  西北旱区主要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郭强,杨引福,郑小娅,蔺崇明,刘红霞
    2010, 18(4):58-62.
    [摘要](1356) [HTML](0) [PDF 0.00 Byte](2360)
    摘要:
    采用SSR标记技术对30个已知来源的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背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筛选出的29对有多态性的SSR引物中共检测出141个等位位点,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3~8个,平均4.86个。SSR标记聚类将这些材料分为4个类群,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8组。2种分类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主坐标分析更能详细反映30个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
    14  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骨干自交系SSR指纹图谱的构建
    邱红波,叶雨胜,彭忠华
    2010, 18(4):63-65.
    [摘要](1347) [HTML](0) [PDF 0.00 Byte](3084)
    摘要:
    利用86对SSR引物分析了36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骨干自交系的多态性,从中确立了多态性、重复性均较好的34对核心引物。利用其中6对引物Phi072、Bmc1108、Phi080、Bmc1614、Bnlg2144、Zct161可将36份自交系完全区分,表明SSR标记可有效地用于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骨干自交系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
    15  引种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与思考
    徐青松,徐劲松
    2010, 18(4):66-70.
    [摘要](1325) [HTML](0) [PDF 0.00 Byte](2898)
    摘要:
    2006~2007年引种美国芝加哥州、伊利诺伊州以及德尔兰种业公司玉米杂交种26个,田间观察与室内外考种结果表明,引种的美国芝加哥州和伊利诺伊州大部分玉米杂交种为中晚熟类型,德尔兰种业公司玉米为中早熟矮秆类型,特点是耐密植,雄花分枝少,母本子粒品质好,开花前茎秆柔性好,大部分为半上冲叶片,排列均衡稀疏,苞叶薄,层数少,果穗小到中等,轴细,子粒深。这些材料大部分不抗玉米矮花叶病和青枯病,苞叶短,有秃尖。该种质耐密、早熟、中低秆和高出籽率,对于培育适应我国种植的耐密、中秆、中穗及适合精量点播和机械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具有参考作用。
    16  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基因工程改良中的应用
    李志亮,,,吴忠义,杨清,张秀海,黄丛林
    2010, 18(4):71-73.
    [摘要](1379) [HTML](0) [PDF 0.00 Byte](8348)
    摘要:
    利用转基因技术对玉米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具有不同特殊优良性状和不同用途的玉米品种,为解决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众多问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并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潜力。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机理及其在玉米基因工程改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及存在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7  黄淮海糯玉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
    汪黎明,,王志武,巩东营,李杰文,马兰,刘玉敬
    2010, 18(4):74-76.
    [摘要](1316) [HTML](0) [PDF 0.00 Byte](7619)
    摘要:
    通过对2005~2008年黄淮海地区糯玉米区试结果的分析,从参试品种的数量、来源、品质、产量和抗病虫能力方面,探讨糯玉米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18  不同玉米自交系萌芽期的抗旱性研究
    张磊,耿立格,王丽娜,张动敏
    2010, 18(4):77-81.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2337)
    摘要:
    以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水分胁迫,胁迫溶液渗透势范围在-0.3~-0.7 MPa,分析进行玉米种子水分胁迫萌发试验的条件;以种子萌发抗旱指数为依据对9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萌芽期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0.5 MPa(PEG)-6000处理可以作为玉米萌芽期抗旱性鉴定的水分胁迫条件;在相同剂量的PEG-6000胁迫溶液下,相关分析显示,千粒重与相对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活力抗旱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萌发抗旱指数未呈显著性相关。
    19  微胚乳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甘凤琼,吴子恺
    2010, 18(4):82-85.
    [摘要](987) [HTML](0) [PDF 0.00 Byte](2305)
    摘要: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子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玉米胚部位和非胚部位单粒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均有很大波动,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的酶活性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春秋两季玉米的酶活变化趋势也未见有一致规律。玉米子粒中胚与非胚部位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与收获时单粒油脂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34 8和0.561 6,乙酰辅酶A羧化酶对玉米油脂积累的影响可能不大。
    20  重金属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梁烜赫,曹铁华
    2010, 18(4):86-88.
    [摘要](1355) [HTML](0) [PDF 0.00 Byte](9520)
    摘要:
    概述了重金属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表明重金属污染对作物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重金属污染能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使农作物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
    21  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谢阳姣,戴罗杰,吕凤莲,吴子恺,冯和平
    2010, 18(4):89-92.
    [摘要](897) [HTML](0) [PDF 0.00 Byte](2814)
    摘要:
    研究了微胚乳玉米种衣剂及国外先进的适乐时种衣剂对微胚乳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种衣剂对微胚乳玉米种子的室内发芽和田间出苗都具有极显著促进作用,适乐时种衣剂对微胚乳玉米种子发芽和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玉米子粒发育的粒位效应分析
    张海艳
    2010, 18(4):93-95.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2241)
    摘要:
    采用人工同步授粉法,分析比较玉米果穗上部和中下部子粒灌浆、胚乳细胞数目及物质代谢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子粒发育,粒重、胚乳细胞数目和淀粉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子粒体积呈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的变化,蔗糖含量呈降低趋势。粒位间比较,中下部子粒各项指标均高于上部子粒,子粒库存能力、同化产物供应以及贮藏物质合成能力可能是影响粒位间子粒发育差异的重要原因。
    23  腐植酸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晓丽,王玺,曹宏,张伟伟
    2010, 18(4):96-98.
    [摘要](861) [HTML](0) [PDF 0.00 Byte](2320)
    摘要:
    在正常水分和水分胁迫两种处理条件下研究腐植酸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包衣能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使玉米幼苗变高、叶鞘增粗、根长增加、根冠比提高。测定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结果表明,腐植酸包衣处理能降低幼苗的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有利于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能力。
    24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研究
    史振声,孙萌,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朱敏
    2010, 18(4):99-102.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2748)
    摘要:
    以当地主栽的3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在辽西地区进行增密试验。结果表明:所试品种的适宜密度比当地生产上的实际密度(37 500株/hm2,对照密度)高出20%~40%,多数品种比对照密度产量增产20%~30%,说明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密植潜力还很大。有11个品种的最高产量比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增产或与其相当,其中有8个品种增产幅度为5.9%~17.4%,高产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也相对较高。增加密度后,株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在密度增加到45 000株/hm2或52 500株/hm2时株高明显增加,继续增加密度时株高不再增加的品种增产幅度大;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持续上升的品种增产的幅度明显下降;密度增加而株高不变的品种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增密增产潜力。
    25  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黄春艳,王宇,黄元炬,朴德万
    2010, 18(4):103-107.
    [摘要](1377) [HTML](0) [PDF 0.00 Byte](2856)
    摘要:
    在免耕、旋耕和翻耕玉米田试验区调查杂草种类和出苗数量,并在玉米生长中后期调查杂草种类、株数和鲜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有明显差异。免耕、旋耕和翻耕玉米田禾本科杂草高峰期都在播种后5周发生;阔叶杂草发生高峰期不同,免耕田为播种后1周,旋耕和翻耕田均在播种后2周。杂草种类不同,玉米生长中后期,免耕田有8种杂草,旋耕田有10种,翻耕田有12种;杂草发生总量不同,免耕田杂草总量最多,旋耕田居中,翻耕田最少;杂草单株鲜重不同,免耕田杂草单株鲜重最低,旋耕田居中,翻耕田最高。
    26  不同室内培养方法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陈晓辉,,蔡红光,米国华,安霞,田自华,陈范骏
    2010, 18(4):108-111.
    [摘要](1604) [HTML](0) [PDF 0.00 Byte](8923)
    摘要:
    采用溶液培养、石英砂培养和纸卷培养3种培养方法,在两个氮水平下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差异,比较不同培养方式对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体系对植株生长性状影响较大,在相同的养分供应条件下,砂培的植株生物量、种子根长度、节根数、节根长度均显著超过纸培和水培。在实验期内(6叶期),砂培条件下氮素供应显著影响种子根总长度;在水培条件下,氮素显著影响节根数量及长度。因此,分析文献中的根系数据时要考虑培养条件,同时要根据实验目标来确定培养条件。
    27  喷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世忠,范杰英,王昱,姜晓莉
    2010, 18(4):112-114.
    [摘要](1369) [HTML](0) [PDF 0.00 Byte](2782)
    摘要:
    通过玉米全生育期喷灌7次、5次和3次处理,研究不同喷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叶面积、光合势、光合强度、子粒增长量及产量的影响,提出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玉米适宜的喷灌指标、喷灌时期及次数,确定了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喷灌技术措施。
    28  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春玉米农艺性状影响
    赵洪祥,,曹敏建,边少锋,孟祥盟,孙宁,曹铁华,刘亚亮
    2010, 18(4):115-120.
    [摘要](1139) [HTML](0) [PDF 0.00 Byte](2268)
    摘要:
    通过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变化研究表明,适当加大氮肥吐丝期施用比例有利于增加生育后期单株叶面积和穗位以下叶片数,提高敏感节位的茎秆压碎强度,从而增加了光合面积,延缓了叶片衰老,延长了光合时间,提高了蜡熟期抗倒伏能力,有利于同化物的积累;氮肥运筹对株高影响规律不明显。
    29  非石灰性潮土水肥耦合对夏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
    路亚,刘强,宋希云,刘树堂
    2010, 18(4):121-124.
    [摘要](854) [HTML](0) [PDF 0.00 Byte](2169)
    摘要:
    通过水、氮、钾3个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了对夏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水量2 700 m3/hm2、施氮量270 kg/hm2、施钾量180 kg/hm2时,夏玉米产量最高,为12 053.32 kg/hm2。由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水、氮、钾的最佳用量为灌水量3 069 m3/hm2、施氮量285 kg/hm2、施钾量176.4 kg/hm2,最佳产量为12 111.6 kg/hm2;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水>氮>钾。水氮耦合、水钾耦合对产量的影响显著,且均为正效应。
    30  不同施钾方式对糯玉米中糯1号鲜食期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玉凤,薛盈文,杨克军
    2010, 18(4):125-130.
    [摘要](1369) [HTML](0) [PDF 0.00 Byte](2252)
    摘要:
    对中糯1号进行不同施钾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钾肥的不同施用方法对糯玉米子粒各种营养组分的变化动态产生不同影响。以种肥、拔节肥和抽雄肥(4∶3∶3)方式施肥,可同时提高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和淀粉含量;以种肥、拔节肥(1∶1)和抽雄期不追肥方式提高了糯玉米子粒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钾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可提高子粒淀粉含量,但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降低。在等量施钾条件下,钾肥分期施用可以改善糯玉米的营养品质。
    31  钾肥施用量与施用方式对丹大17光合性能的影响
    王春莲,,曹敏建
    2010, 18(4):131-135.
    [摘要](892) [HTML](0) [PDF 0.00 Byte](2326)
    摘要:
    以丹东地区主栽品种丹大1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钾肥施用量与施用方式的不同组合对丹大17光合性能的影响,筛选最佳组合方式,为实现经济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硫酸钾作基肥的施用量为205.5~217.5 kg/hm2,追肥的施用量为60~85.5 kg/hm2,在此施肥水平下丹大17的各项光合性能指标表现最佳。
    32  热激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谷守芹,张运峰,范永山,路粉
    2010, 18(4):136-138.
    [摘要](1084) [HTML](0) [PDF 0.00 Byte](2417)
    摘要: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热激处理,观测热激对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与热激温度有关,42℃热激促进孢子萌发,45℃热激对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48℃热激则会显著抑制孢子萌发;42℃~48℃热激处理会降低病菌的菌落生长速度,热激温度越高菌落生长速度越慢;42℃~48℃热激对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和菌落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但菌丝细胞中的内容物减少,有时出现内容物缺失的菌丝细胞。
    33  玉米弯孢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薛春生,赵志伟,肖淑芹,黄伟东,蔡蕾,陈捷
    2010, 18(4):139-141.
    [摘要](1201) [HTML](0) [PDF 0.00 Byte](3291)
    摘要:
    采用组织透明技术,研究了亲合性互作体系中新月弯孢菌在玉米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接种2 h后分生孢子即可萌动,4、6 h的萌发率分别为80%和99%,12~24 h之间侵染丝从细胞间隙和气孔侵入表皮细胞,穿透细胞壁在细胞间迅速扩展。侵染丝穿透寄主细胞壁时菌丝明显变细。菌丝在穿过气孔时,气孔结构明显被破坏,保卫细胞被降解。接种3 d后,病菌从气孔或细胞间隙伸出,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表现明显症状。
    34  玉米灰斑病病原学及发生流行研究进展
    袁杭,张敏,龚国淑,舒凯,陈华保,王学贵
    2010, 18(4):142-146.
    [摘要](1287) [HTML](0) [PDF 0.00 Byte](4772)
    摘要:
    综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越冬习性、侵染循环、发生流行以及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各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准确推导该病害的流行时期和最佳防治时间、及时进行预测预报、有效指导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35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进行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刘颖,李志洪
    2010, 18(4):147-149.
    [摘要](1374) [HTML](0) [PDF 0.00 Byte](8435)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小区,在拔节期前用数码相机拍摄冠层彩色图像,建立数码图像获取信息数据。同时采集植物样品与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分别测定SPAD、植株全氮含量、茎基部硝酸盐浓度、植株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4项常规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分析图像数字化指标如绿光绝对值(G)、绿光标准化值[G/(R+G+B)]、绿光与图像亮度的比值(G/L)、绿光与红光的比值(G/R)与以上4项氮素营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进行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可行性。
    36  玉米雄穗对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岳玉兰,朱敏,于雷,刘春光
    2010, 18(4):150-152.
    [摘要](1302) [HTML](0) [PDF 0.00 Byte](8647)
    摘要:
    简述了玉米雄穗的形态结构、生理学功能,并对雄穗对产量的影响、与植株抗病虫性、田间群体透光性的关系以及玉米雄穗的遗传效应与模型研究进行了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