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8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杜何为,,戴景瑞,李建生
    2010, 18(6):1-7.
    [摘要](2561) [HTML](0) [PDF 0.00 Byte](9054)
    摘要:
    基于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获得的途径和加倍的方法,讨论了孤雌生殖诱导系产生单倍体的机理以及单倍体的应用价值,最后分析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研究
    高兴武,,董玲,金益,于天江,张士龙
    2010, 18(6):8-10.
    [摘要](1635) [HTML](0) [PDF 0.00 Byte](2306)
    摘要:
    对黑龙江省20个常用自交系与国内主要代表系Mo17、B73、丹340和444组配的80个杂交组合的群体杂种优势效应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K10、7884-7聚为Reid群,吉846、合344、垦44、冬17和杂C546 聚为Lancaster群,东6002、81162、黄早四和L105聚为塘四平头群,旅9、丹337和丹705聚为旅大红骨群,东46、7010、海014、甸11、冬96和东237聚为东北群,分析结果与育种经验吻合。
    3  几个供体对优质蛋白玉米(QPM)近等基因系构建效果的比较
    赵刚,,吴子恺,陈亮,,张德贵,张世煌,卢振宇,白丽,李明顺
    2010, 18(6):11-14.
    [摘要](2008) [HTML](0) [PDF 0.00 Byte](3391)
    摘要:
    对CA335、CA339、山东2548和齐205这4个国内常用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赖氨酸含量、子粒表型、醇溶蛋白积累及opaque-2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对不同自交系作为opaque-2突变基因(o2)基因供体的分子标记选择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自交系属于两类不同的o2突变体类型,CA335和CA339为一类,山东2548和齐205为一类。两类突变体作为o2供体选择效果有较大差异,CA335和CA339是优良供体,齐205和山东2548则不是理想供体。对于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供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好的QPM自交系不一定是好的供体。
    4  玉米子粒6 个油脂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赵自仙,,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郭华春,罗应平
    2010, 18(6):15-18.
    [摘要](1434) [HTML](0) [PDF 0.00 Byte](2072)
    摘要:
    用10个油脂含量差异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α-亚麻酸6个油脂性状之间的胚、胚乳、细胞质及母体效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榈酸与硬脂酸的细胞质相关性最强,胚乳加性和胚加性相关次之;其余成对性状均表现为胚乳加性、胚加性相关最强,且胚乳加性相关强于胚加性相关,说明这些成对性状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其中,玉米子粒油分与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组分中,亚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正相关,与油酸、硬脂酸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正相关。
    5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丰光,,刘志芳,吴宇锦,李妍妍,景希强,黄长玲
    2010, 18(6):19-23.
    [摘要](1356) [HTML](0) [PDF 0.00 Byte](2243)
    摘要: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6  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孙传波,麻鹏达,陶蕊,郭嘉,李海华,孟凡梅,曲文利,李海华,刘文国,刘德璞,袁英
    2010, 18(6):24-26.
    [摘要](1414) [HTML](0) [PDF 0.00 Byte](3002)
    摘要: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玉米自交系H99中,同时研究了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及共生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浓度OD600为0.6、侵染时间20 min、共生培养时间3d为最佳转化条件。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经PCR分析鉴定,其中7株表现阳性,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7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机理探析
    王丽娜,,徐国良,代玉仙,任军,李淑华,于明彦,才卓
    2010, 18(6):27-30.
    [摘要](2390) [HTML](0) [PDF 0.00 Byte](5901)
    摘要: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支持无融合生殖——假受精的单倍体诱导机制假说。通过研究异雄核受精对杂交诱导单倍体的影响,发现在单倍体诱导过程中发生了受精的延迟,而受精的延迟是引起较高异雄核受精率的原因,进而导致诱导率下降。不同诱导系诱导同一自交系产生的单倍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于与诱导系的部分杂交。通过这些与上述诱导机制不一致的结果,对杂交诱导单倍体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析。
    8  点式突破玉米育种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宁家林
    2010, 18(6):31-32.
    [摘要](1978) [HTML](0) [PDF 0.00 Byte](2146)
    摘要:
    点式突破玉米育种法是一种综合的优化育种法。该方法将目前应用的杂优群划分为两群即种质资源群与生产优势群,有针对性地对生产优势群进行改良。从确立玉米育种目标选择突破点,然后构建创新核心种质资源,在选育过程中选育方法多样灵活,采用“一对一”法测定配合力,多点试验统计分析,结果准确可靠,构建适度规模的循环育种体系。
    9  胺鲜酯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研究
    聂乐兴,姜兴印,吴淑华,王燕,李俊虎,戈大庆,张吉旺,刘鹏
    2010, 18(6):33-37.
    [摘要](2541) [HTML](0) [PDF 0.00 Byte](2428)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在高产玉米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对植株的生理调控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胺鲜酯各时期处理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植株开花期至灌浆期提高幅度最大。7~8叶期喷雾处理调控作用最佳,可减少雌穗秃尖长度,增加行粒数,对子粒产量的增产幅度达13.0%,增产作用显著。
    10  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李宁,李建民,翟志席,李召虎,段留生
    2010, 18(6):37-42.
    [摘要](1859) [HTML](0) [PDF 0.00 Byte](3879)
    摘要:
    以不同抗倒伏性的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能降低植株高度、穗位下部节间长度、穗高系数,节间直径、茎粗系数、干重、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重、粗纤维含量、气生根和总根数显著增加。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化控处理对非抗倒伏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增加尤为明显。
    11  水杨酸和赤霉素复配剂对低温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志斌,葛云侠,王建民,王宏伟,陈凤玉,胡海军,史振声
    2010, 18(6):43-45.
    [摘要](1523) [HTML](0) [PDF 0.00 Byte](2203)
    摘要:
    将水杨酸(SA)和赤霉素(GA)进行复配,研究复配剂(SGM)对田间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GM处理提高低温胁迫下玉米的生物产量,试验中SGM3(SA 0.03%+GA 15 mg/L)处理的生物产量比对照高5.04%;拔节期SGM处理的玉米单株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其中SGM3处理的叶面积较对照提高17.42%,达显著水平;SGM处理使玉米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低温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光合速率;SGM处理可在低温胁迫下保护玉米幼苗叶绿体结构,保持叶绿体超微结构完整,基质片层结构清晰,基粒片层排列整齐。
    12  玉米自交系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响应
    依兵,于海秋,蒋春姬,刘宇,王晓磊,曹敏建
    2010, 18(6):46-50.
    [摘要](1666) [HTML](0) [PDF 0.00 Byte](1902)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15个玉米自交系幼苗在正常供钾和天然低钾下的根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和钾积累量的变化,探讨玉米自交系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不同玉米自交系根长增加,根表面积、根体积减小,根变细;不同玉米自交系根部及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量及钾积累量在低钾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ZD-2、91-2、099和90-21-3的耐低钾能力相对较强,ZD-1、D937、8112和835对低钾胁迫较为敏感。
    13  外源葫芦巴碱诱导AM真菌侵染玉米幼苗根系研究
    杜慧丽,敖红,王晶英,孙广玉
    2010, 18(6):51-54.
    [摘要](1718) [HTML](0) [PDF 0.00 Byte](2226)
    摘要:
    研究外源葫芦巴碱(TRG)处理对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 and Glomus mosseae)侵染玉米幼苗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葫芦巴碱明显提高了AM真菌的侵染率,玉米根系活力增强,玉米幼苗根系干重、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和含磷量均提高。葫芦巴碱在促进AM真菌和宿主植物的相互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14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张学治,,郑国清,,戴廷波,李国强,胡峰
    2010, 18(6):55-60.
    [摘要](1842) [HTML](0) [PDF 0.00 Byte](2220)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衍生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正交植被指数(MTVI2、MCARI2、SAVI、MSAVI)以及叶绿素吸收比值指数(CARI)之间的关系,建立夏玉米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 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NDVI与夏玉米叶片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好,RVI、RVI、CARI位居其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确立的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及Car含量的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90 8、0.832 4、0.808 8和0.761 7,说明利用冠层NDVI可以对夏玉米叶片Chla、Chlb、Chl a+b和Car含量进行可靠的监测。
    15  铈的不同施用方法对盐胁迫下玉米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金琎,李琦
    2010, 18(6):61-63.
    [摘要](1446) [HTML](0) [PDF 0.00 Byte](1632)
    摘要:
    实验研究了铈的不同施用方法对盐(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施20 mg/L铈和喷施30 mg/L铈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防护效应较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上升。说明稀土元素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盐对玉米幼苗造成的伤害。
    16  东北雨养农区气候变暖趋势与春玉米产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王春春,黄山,邓艾兴,陈长青,张卫建,
    2010, 18(6):64-68.
    [摘要](1464) [HTML](0) [PDF 0.00 Byte](2501)
    摘要:
    利用气象资料和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采用一阶差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玉米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从而分离玉米产量变化中的气候效应,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区域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玉米主要生长季节(5~9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上升0.6℃和0.8℃,生长季气候变化因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雨量)可以解释近30%玉米产量的变化;玉米产量变化与生长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最高温度每上升1℃导致玉米产量降低14%;最低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产量变化无显著相关关系。
    17  不同密度下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关系研究
    慈晓科,,张世煌,张德贵,李新海,白丽, 茹高林,卢振宇,董树亭,李明顺
    2010, 18(6):69-72.
    [摘要](1322) [HTML](0) [PDF 0.00 Byte](2720)
    摘要:
    以70年代以来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在15 000(低)、45 000(中)、75 000(高)株/hm2密度下,研究不同密度对不同年代杂交种雌雄穗开花期间隔(ASI)、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ASI与产量关系更趋密切。高密度下,ASI与产量显著正相关;中、高密度下不同年代品种间ASI差异显著,且高密度下ASI、产量与年代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随密度增加,新品种ASI增加变化率减小,但产量增加变化率较大。ASI值可作为品种耐密性鉴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密度下新品种ASI更趋稳定,耐密性增强。
    18  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田间光照和杂草的影响
    张丽华,马瑞昆,贾秀领,姚艳荣,杨利华,张全国
    2010, 18(6):73-77.
    [摘要](1091) [HTML](0) [PDF 0.00 Byte](1863)
    摘要:
    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对夏玉米生长期的田间光照、田间杂草、产量及构成、LAI、根系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对夏玉米的生态效应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的提高,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最大LAI提高,冠层内的光截获增加,光透射减少;同时,杂草的种类、数量和鲜重均有减少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杂草减少效应更明显。低均匀度处理的穗位整齐度和株高整齐度较小,空株率较大,提高密度可使株高整齐度得到改善;低密度高均匀度处理的茎较粗;根数对密度和均匀度反应不明显。因此,适当提高种植均匀度和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群体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抑制杂草生长,改善玉米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产量。
    19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提高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刘拴成,杨进成,马丽华,张翠英,何月秋,,普莉华
    2010, 18(6):78-82.
    [摘要](1136) [HTML](0) [PDF 0.00 Byte](2290)
    摘要:
    采用促进植物生长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拌、浸玉米种子和浇灌土壤后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生长速度和生物量。3×101~3×105 cfu/mL浓度菌液浸泡玉米种子1 h,播种后5 d苗高比对照(清水)提高119.88%~168.85%;浸种2 h,3×104 cfu/mL和3×105 cfu/mL处理则有抑制作用。采用1.6×108、6.2×107、3.9×107 cfu/mL菌液浇灌土壤,播种后7 d苗重比对照增加20.75%、27.36%和33.96%。以3.9×107~1.6×108 cfu/mL浓度菌液拌种处理,15 d苗龄的植株重量比对照增加4.03%~29.35%,在收获期株高增加6.00%~16.29%,产量增加5.76%~11.81%。高浓度处理促生长效果不如中浓度处理。
    20  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研究
    王立春,边少锋,任军,刘武仁
    2010, 18(6):83-85.
    [摘要](1611) [HTML](0) [PDF 0.00 Byte](2610)
    摘要:
    针对进一步提高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探讨了玉米耕种方式、秸秆还田、改进氮肥施用技术、适宜品种种植及提高耕地质量对提高玉米单产的影响,提出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
    21  陕单8806玉米品种适宜群体与源库性状指标研究
    任建宏,薛吉全,路海东,马国胜
    2010, 18(6):86-89.
    [摘要](1481) [HTML](0) [PDF 0.00 Byte](1403)
    摘要:
    通过对陕单8806玉米品种9个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陕单8806夏播高产适宜密度为67 500~75 000株/hm2。群体库源比值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库源比值大于1.5时(75 000株/hm2),源供应能力开始下降,产量显著减少。吐丝期叶面积系数保持在5.1左右时,群体内各层透光率适宜,受光态势良好,产量最高。随着密度的增加,前期的群体光合势增加,当密度过大时,吐丝25 d后的群体光合势下降。因此,合理密植、保证适宜的群体叶面积系数和良好的受光态势、维持库源性状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是获得高产的根本。
    22  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的相关性研究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徐凤双,赵兰坡
    2010, 18(6):90-93.
    [摘要](994) [HTML](0) [PDF 0.00 Byte](1305)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中部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与土壤养分以及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脲酶在玉米收获后与土壤全氮、全磷极显著相关;在灌浆期以后与土壤pH值极显著相关;在播种前、拔节期和收获后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土壤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玉米关键生育期与土壤全氮和全磷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有效磷、速效钾和pH值(负相关)除灌浆期以外均表现了较为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土壤磷酸酶活性受土壤养分状况及pH值的影响十分显著;磷酸酶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达到极显著相关,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了较好的相关性,与土壤全钾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23  不同水分处理对春玉米生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肖俊夫,刘战东,南纪琴,于秀琴
    2010, 18(6):94-97.
    [摘要](1364) [HTML](0) [PDF 0.00 Byte](2365)
    摘要:
    以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防雨棚测坑种植,人工严格控制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植株生态指标、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高水分处理均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株高及茎粗;轻度胁迫对各项指标影响不大,随着胁迫的进一步加深,各项生态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低水分处理产量明显降低,耗水量较小,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成熟期提前;高水分处理存在奢侈性蒸腾蒸发,耗水量最高,产量低于轻度胁迫处理。通过产量与耗水量对比分析,确定当地春玉米适宜土壤水分指标控制下限。
    24  北方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甜玉米最佳行株距和播期研究
    张继宗,张亦涛,左强,翟丽梅,刘宏斌
    2010, 18(6):98-101.
    [摘要](1357) [HTML](0) [PDF 0.00 Byte](2026)
    摘要:
    在北京市郊区设施菜地对夏季敞棚休闲期甜玉米不同株距和不同播期进行试验,研究高效吸氮、有效减少NO3--N淋溶同时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甜玉米种植模式。结果显示,以83 cm大行距、50 cm小行距、26 cm株距为最佳行株距,吸氮量达289 kg/hm2,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含量减少649 kg/hm2,鲜穗产量达到19 573 kg/hm2,均显著优于其他行株距处理(P<0.05)。甜玉米提前10 d播种(比休闲开始当日提前10 d)为最佳播期,吸氮量达到328 kg/hm2,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含量减少357.7 kg/hm2,鲜穗产量达19 853 kg/hm2,显著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
    25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比叶重和SPAD值的影响
    许东恒,石玉海,孙宁,张林,曹铁华,王立春,赵洪祥
    2010, 18(6):102-105.
    [摘要](1255) [HTML](0) [PDF 0.00 Byte](3005)
    摘要:
    通过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春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和SPAD值的变化研究表明,吐丝期追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延缓后期光合速率的下降。玉米高密度群体比叶重降低。生育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高的处理,后期SLW下降快;吐丝期氮肥施用比例高的处理,生育后期SLW较其他处理有一定优势,并且在高密度下优势更明显。
    26  长期施肥对黑土养分供应能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高洪军,彭畅,李强,朱平
    2010, 18(6):106-109.
    [摘要](1073) [HTML](0) [PDF 0.00 Byte](1919)
    摘要:
    利用多年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资料, 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耕层养分供应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生产力的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单施氮肥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为68.9%,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单施氮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氮肥与有机肥配施(M2N)土壤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94%,单施化肥(NPK)处理土壤生产力贡献率较平缓,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优于单施化肥。多年不合理施肥,N、P、K养分的供应能力逐年降低,尤其以N素最为明显。化肥配施有机肥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提高土壤养分可持续指数。
    27  辽宁第二代玉米螟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发生比较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许国庆,王兴亚,陈彦,徐蕾
    2010, 18(6):110-113.
    [摘要](1358) [HTML](0) [PDF 0.00 Byte](1968)
    摘要: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辽宁省玉米的重要害虫,第二代玉米螟危害尤为严重。2006~2007年调查第二代玉米螟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辽单565受害较轻,而辽单526则受害严重。与此同时,对两品种植株与花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辽单56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低于辽单526,粗纤维高于辽单526,证明辽单526易感第二代玉米螟。利用辽单565密植和辽单526稀植2比空栽培形式进行两品种间作,可降低第二代玉米螟发生量,比未防治区增产538.5 kg/hm2,比清种辽单565增产257.6 kg/hm2。当第二代玉米螟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只需对比空栽培的辽单526的穗部施药即可防止第二代玉米螟的危害,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且有可操作性。
    28  玉米螟白僵菌高致病性菌株筛选
    田志来,孙光芝,赵艳华,王秋影,谭云峰
    2010, 18(6):114-117.
    [摘要](870) [HTML](0) [PDF 0.00 Byte](1791)
    摘要:
    对7株寄生玉米螟的白僵菌菌株产孢量、营养生长量、孢子萌发速率生物学特性指标及对玉米螟3龄幼虫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对玉米螟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数据,筛选出生物学特性表现优良的高致病性菌株1株,即BC6菌株。BC6菌株产孢量达到18.35×107个/cm2,14 h的萌发率为96.59%,营养生长量为2.722 mm/d。通过对玉米螟3龄幼虫致病力的测定,校正死亡率达到了90%。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高于实验室原有对照(CK)菌株,具有工厂化生产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29  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王海亭,张颖,王瑞霞,朱鹏飞,郭线茹,罗梅浩
    2010, 18(6):118-120.
    [摘要](1282) [HTML](0) [PDF 0.00 Byte](1969)
    摘要: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 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30  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的致病性分化与RAPD分析
    张欣芳,,苏前富,宋淑云,杜俊岐,刘影,张伟,李红,晋齐鸣
    2010, 18(6):121-125.
    [摘要](1320) [HTML](0) [PDF 0.00 Byte](1476)
    摘要:
    在东北三省15个地区采集分离26个玉米弯孢菌菌株,通过鉴别寄主技术与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致病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在致病性与遗传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异,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未发现变异程度与菌株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直接关系。26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中等致病类型分布遍及东北三省,为优势致病类群;强致病类型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城市;弱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山和梨树。用8个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77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1个,多态性比例 92.2%。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约0.71处共聚为4组,大多数致病性较强的菌株聚在一起,而弱致病株在相似系数相对较低时和其他菌株聚在一起。
    31  我国玉米病毒病的种类和病毒鉴定技术
    张爱红,陈丹,等
    2010, 18(6):126-131.
    [摘要](1148) [HTML](0) [PDF 0.00 Byte](3122)
    摘要:
    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病毒病有40余种,我国发生并已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鼠耳病。概述了我国发生的5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分布、危害以及病毒鉴定技术。
    32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王军,徐晓红,王洪丽,姚凤桐
    2010, 18(6):132-136.
    [摘要](1389) [HTML](0) [PDF 0.00 Byte](2467)
    摘要: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33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远程诊断系统设计与初步应用
    宋广树,梁居宝,孙忠富,杜克明,赵伟,张玉亮
    2010, 18(6):137-141.
    [摘要](1109) [HTML](0) [PDF 0.00 Byte](1522)
    摘要:
    针对目前东北地区较易发生玉米低温冷害、不易诊断、数据获取时效性差、诊断参数代表性差等不足,研究构建一个准确、便捷的玉米低温冷害监控与远程诊断系统。通过总结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领域专家的经验,结合多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对初终霜日期进行宏观预测,根据田间观测的适时环境参数对低温冷害作出及时准确判断和预测。在玉米灌浆期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得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Web技术的玉米低温冷害远程诊断与管理系统,为玉米低温灾害的监控和诊断提供了准确、及时、便捷的途径。
    34  Matlab在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段俊杰,薛丽华,王志敏,纪伟,刘云鹏,鲁来清
    2010, 18(6):142-146.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1689)
    摘要:
    利用Matlab软件对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后,通过编程实现灌浆次级特征参数计算,并对不同播期子粒灌浆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黑龙港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播期玉米各部位子粒灌浆均符合“S”形生长曲线,可用Richards方程很好地拟合。不同播期条件下,早播处理子粒起始势最高,达到灌浆盛期时间最早,平均灌浆速率及最大灌浆速率最大,活跃灌浆期较长,粒重最高。各播期玉米不同部位子粒,穗下部与上部相比,子粒的起始生长势较大,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达到灌浆高峰期时间较短,粒重较高。
    35  吉林省玉米增产潜力分析
    任禾,李月英,韩成伟,朱平
    2010, 18(6):147-151.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1937)
    摘要:
    吉林省玉米生产存在一个明显趋势,即当玉米产量连续几年增长后总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产量下降,并降至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之后又逐渐恢复和上升,如此周期性波动,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玉米产量增产和减产都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交互作用的结果,产量的上升和下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文就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的规律和原因及玉米增产的潜力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技术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