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安全生产土壤环境与施肥技术
    封二
    2011, 19(3):0-0.
    [摘要](1388) [HTML](0) [PDF 9.54 M](1422)
    摘要:
    总结粮饲兼用型、多叶型和棕色中脉型3种类型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特点。介绍青贮玉米产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比较不同类型的青贮玉米种质资源的饲料营养价值和目前美国市场上最新的青贮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201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青贮玉米区域参试杂交种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78210kg/hm2和27 370 kg/hm2,淀粉含量平均为40.9%,中性洗涤纤维平均36.4%,总可消耗营养平均为75%
    2  美国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XU Wen-wei,徐国良,李淑华,XUE Yin-gen,才卓
    2011, 19(3):7-6.
    [摘要](2262) [HTML](0) [PDF 794.81 K](7611)
    摘要:
    总结粮饲兼用型、多叶型和棕色中脉型3种类型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特点。介绍青贮玉米产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比较不同类型的青贮玉米种质资源的饲料营养价值和目前美国市场上最新的青贮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201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青贮玉米区域参试杂交种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78210kg/hm2和27 370 kg/hm2,淀粉含量平均为40.9%,中性洗涤纤维平均36.4%,总可消耗营养平均为75%
    3  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
    江舟,杨麟,杨克诚(通讯作者),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2011, 19(3):7-13.
    [摘要](1641) [HTML](0) [PDF 1.01 M](1894)
    摘要:
    采用表型鉴定、产量配合力测定以及群体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带亚热带、地方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其育种潜势。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群体P4HSC3、P3MSC4和05WG1030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性状GCA水平较高,育种潜力较大,是优良的选系材料;地方种质群体DP8、热带亚热带群体POOL26和人工合成群体P5HSC3部分农艺性状及其GCA表现较优,直接用于选系材料难度较大,可采用相应改良方法对其改良后再利用;其余群体相对表现较差,可作为种质保存。
    4  利用SSR标记分析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
    崔庆新,唐保军,陈欢庆,刘艳霞,李玉玲(通讯作者),陈绍江,张中伟,王启磊,周宇光
    2011, 19(3):14-18.
    [摘要](1363) [HTML](0) [PDF 723.47 K](1861)
    摘要:
    利用120对SSR引物分析10个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与21个属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并初步进行了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共检测到42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56个,多态性信息量为0.12~0.85; 遗传距离为0.10~0.72,平均为0.57。聚类结果表明,两类自交系间遗传差异明显;高油玉米自交系与各普通玉米自交系以及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均存在较大遗传差异;普通玉米自交系聚类结果与生产上利用高优势杂交种的组配效果相吻合,高杂种优势组合的双亲自交系均属于不同类群,而在同一类群自交系间尚未组配出具有高杂种优势的组合。
    5  玉米自交系的保绿性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郑洪建,许瑞瑞,孔令杰,蔡润,吴爱忠,郑成超(通讯作者),董树亭(通讯作者)
    2011, 19(3):19-24.
    [摘要](1482) [HTML](0) [PDF 719.63 K](2409)
    摘要:
    通过对我国3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叶片的保绿性鉴定表明,大部分自交系保绿性一般或较差,筛选出4份保绿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沈3195、沈137、齐319和178。采用40对玉米的SSR引物对30份玉米常用自交系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30份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4份保绿性自交系分布在旅大红骨和PB种质群,可用于改良类群内其他材料的保绿性;保绿型自交系沈137、齐319、178来自PB种质,可用来组建保绿群体。
    6  3种类型玉米种质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母贵琴,潘旭浩,杨克诚
    2011, 19(3):25-30.
    [摘要](1773) [HTML](0) [PDF 743.73 K](2058)
    摘要:
    采用表型鉴定、产量配合力测定以及群体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带亚热带、地方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其育种潜势。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群体P4HSC3、P3MSC4和05WG1030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性状GCA水平较高,育种潜力较大,是优良的选系材料;地方种质群体DP8、热带亚热带群体POOL26和人工合成群体P5HSC3部分农艺性状及其GCA表现较优,直接用于选系材料难度较大,可采用相应改良方法对其改良后再利用;其余群体相对表现较差,可作为种质保存。
    7  玉米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
    贾波,,蒋思霞,邓德祥(通讯作者),谢庆春,管飞翔,张玲
    2011, 19(3):31-34.
    [摘要](1569) [HTML](0) [PDF 526.08 K](2455)
    摘要:
    以苏玉16(JB×Y53)的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556对SSR引物,对玉米农艺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556对SSR引物对亲本Y53、JB及其F1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85对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15.3%,其中有76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可用于后续QTL的研究工作。共检测到3个与抽穗期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16%~14.10%;6个与株高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01%~15.83%;6个与穗位高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58%~31.89%;4个与茎粗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84%~11.05%;2个与雄穗分枝数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21%~24.76%;2个与雄穗长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56%~7.67%;2个与散粉期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14%~16.72%。
    8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周东升,赵延明(通讯作者),侯恒军,李广贤
    2011, 19(3):35-38.
    [摘要](1178) [HTML](0) [PDF 512.33 K](1810)
    摘要:
    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叶片、子粒、茎秆、叶鞘、苞叶、穗轴等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水量同时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控制;叶片含水量同时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遗传主效应控制;茎秆受显性效应遗传主效应控制。子粒、叶片、茎秆含水量等性状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
    9  玉米优异抗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研究
    王延波,张喜华,刘志新
    2011, 19(3):39-42.
    [摘要](1981) [HTML](0) [PDF 575.86 K](6887)
    摘要:
    通过对引自美国的玉米优异抗源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子粒脱水快、综合抗性好等目标性状突出的4份材料。利用这些种质与国内选育的材料通过同步实施杂交、回交及多基因聚合等方法进行改良创新,选育出5个自交系,组配出6个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18万hm2
    10  黄早四泛素连接酶Rbx1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
    吴刘记,席章营,谢丽莉,陈彦惠(通讯作者)
    2011, 19(3):43-46.
    [摘要](1654) [HTML](0) [PDF 688.96 K](2098)
    摘要:
    通过RT-PCR方法和基因克隆技术对黄早四Rbx1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构建黄早四Rbx1的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带有His标签的黄早四Rbx1融合蛋白,并进一步利用His抗体,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能够与His抗体发生免疫反应,验证了黄早四Rbx1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
    11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王振华,赵英男,孙广全,张林,邸宏
    2011, 19(3):47-50.
    [摘要](1245) [HTML](0) [PDF 700.09 K](2230)
    摘要:
    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12  利用形态性状和SSR标记进行玉米品种的特异性鉴定
    张华生,王凤格,赵久然(通讯作者),易红梅,李瑞媛,杨国航,王璐
    2011, 19(3):51-55.
    [摘要](1545) [HTML](0) [PDF 712.55 K](2146)
    摘要:
    利用玉米DUS测试技术对20份玉米自交系的47个形态性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SSR标记检测,结合这20份自交系的形态差异值和分子差异值进行品种特异性鉴定标准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20份自交系的差异值得出形态差异值≥2作为特异性判定的标准;根据形态差异值和分子差异值列出一个散点图,散点图表明形态差异值≥2和分子差异值≥2在判定品种的特异性上一致。因此,可以用分子标记差异值≥2作为品种特异性判定的标准,即SSR标记在两个及两个以上位点不同可以判定为不同品种。
    13  农杆菌侵染玉米芽尖转化BcWRKY1转录因子基因的初报
    梁广东,卢翠华,王振华,周羽,单长建,邸宏(通讯作者)
    2011, 19(3):56-58.
    [摘要](1713) [HTML](0) [PDF 531.57 K](2549)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鲁9801、K10芽尖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BcWRKY1转录因子基因,同时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00 μmol/L、0.05个大气压下真空处理侵染10 min转化率最高。实验共筛选出98株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23株PCR呈阳性,18株结实。
    14  玉米抗纹枯病自交系产量配合力测定
    谭君,张彪,唐海涛,杨俊品(通讯作者)
    2011, 19(3):59-62.
    [摘要](1773) [HTML](0) [PDF 463.61 K](1878)
    摘要:
    以4个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20个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80个组合,对产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粒深和百粒重7个经济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H2149等11个抗病家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其中9个家系所配F1产量较高,可直接利用;其他自交系个别性状较优,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利用。玉米纹枯病抗源CML270与感病自交系478构建的 CML270×478重组近交系群体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15  30份特异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波
    2011, 19(3):63-67.
    [摘要](1669) [HTML](0) [PDF 715.91 K](1903)
    摘要:
    利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83对SSR引物,分析30份玉米地方品种和2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47对引物在32份玉米品种间表现稳定多态性,共检测到475个等位位点,每条引物检测到3~24个,平均为10.1个。32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7~0.752之间,平均为0.626。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63为阈值,可以将30份地方品种划分为4个大类群,该结果与地理来源和表型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
    16  玉草2号、川单14×墨西哥大刍草和墨西哥大刍草产量和饲用价值比较
    冯云超,,唐祈林(通讯作者),荣廷昭
    2011, 19(3):68-72.
    [摘要](952) [HTML](0) [PDF 712.54 K](2256)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草2号、川单14×墨西哥大刍草和墨西哥大刍草产量以及最适密度下饲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密度下,玉草2号鲜、干草产量均最高,川单14×墨西哥大刍草其次,墨西哥大刍草最低;3种饲草其鲜、干草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最适密度下饲用价值比较表明,玉草2号和川单14×墨西哥大刍草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4种饲用成分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墨西哥大刍草,其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低于墨西哥大刍草;玉草2号和墨西哥大刍草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川单14×墨西哥大刍草。
    17  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王宏伟,梁业红,史振声,张世煌(通讯作者),葛云侠
    2011, 19(3):73-75.
    [摘要](1112) [HTML](0) [PDF 524.18 K](3587)
    摘要:
    以携带pCAMBIA1301(含GUS基因)质粒的EHA105菌株侵染玉米优良自交系齐319的幼胚,培养3 d后,借助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转化的部分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液最佳浓度OD600为0.4~0.6,最适合用于转化的幼胚大小为直径1.5 mm,最佳侵染时间为20 min,GUS瞬时表达率为23.46%。
    18  玉米芽尖再生体系的建立
    邸宏,梁广东,卢翠华,张林,董玲,周羽,单长建,王振华(通讯作者)
    2011, 19(3):76-78.
    [摘要](1358) [HTML](0) [PDF 616.01 K](2130)
    摘要: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和丹598为试材,建立了芽尖再生体系,对芽尖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添加水解酪蛋白(CH)和光照条件可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郑58和丹598在添加不同激素浓度时丛生芽诱导率达到最高;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6-BA和1.0 mg/L IBA时外植体分化苗率最高。
    19  一个新的玉米卷叶突变体的发现与形态特征
    孟庆长,袁建华,陈艳萍,赵文明
    2011, 19(3):79-81.
    [摘要](1356) [HTML](0) [PDF 865.00 K](2439)
    摘要:
    在糯玉米杂交种苏糯5670中发现1株叶片卷曲的突变体。通过鉴定,卷叶突变体与国外报道的RLD-O突变体表型相似,叶片内卷、窄、挺,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有异位生长的叶舌。对该突变体的RLD1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表明,卷叶突变体机制与RLD-O突变受microRNA调节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卷叶突变体。
    20  糯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卢艳丽,陆卫平(通讯作者),陆大雷,王继丰,刘小兵
    2011, 19(3):82-86.
    [摘要](961) [HTML](0) [PDF 826.32 K](1551)
    摘要:
    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研究31个糯玉米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糯玉米的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生产鲜穗、鲜子粒和成熟子粒糯玉米的磷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变异范围分别为193.95~342.25 kg/kg、127.35~219.76 kg/kg和96.55~181.61 kg/kg。聚类分析表明,无论其收获产品是鲜穗、鲜子粒还是成熟子粒,属于高产、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有2个,其100 kg鲜穗、鲜子粒及成熟子粒需磷量平均值分别为0.359、0.510、0.656 kg。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品种鲜穗和鲜子粒产量,改良吸磷总量起主导作用;提高成熟期子粒产量,改良吸磷总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并重。
    21  外源亚精胺提高玉米抗芽涝的研究
    张健,王考艳(通讯作者),刘美艳,申杰,王景景
    2011, 19(3):87-80.
    [摘要](1249) [HTML](0) [PDF 638.33 K](2285)
    摘要:
    以农大108为材料,研究外源亚精胺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减少芽涝逆境下玉米幼苗黄叶数和死苗率,延缓叶绿素含量的下降,维持根细胞膜透性的稳定,减少芽涝逆境下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的积累。外源亚精胺浸种能提高玉米的抗芽涝能力,适宜浓度为0.4 mmol/L。
    22  外源硅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
    李佐同,,高聚林(通讯作者),王玉凤,杨克军
    2011, 19(3):91-93.
    [摘要](819) [HTML](0) [PDF 572.83 K](1865)
    摘要:
    采用水培法研究外源硅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适量的增加硅供应能增加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其中根系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大于叶片;同时能增加玉米幼苗各器官K+的含量,降低不同部位Na+含量,维持玉米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研究表明,硅参与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中的运输和分配,适宜浓度的硅能提高玉米耐盐性。
    23  不同玉米品种子粒中富集镉、铅特性的比较
    曹莹,赵艺欣,刘玉莲,段萌,田凤芝
    2011, 19(3):94-97.
    [摘要](1437) [HTML](0) [PDF 617.11 K](2221)
    摘要:
    选用2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镉、铅复合胁迫下玉米子粒对镉、铅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镉、铅复合胁迫下,供试品种子粒含镉、铅量均大幅度提高;所有供试品种的子粒镉含量和9个供试品种子粒的铅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粮食卫生标准;丹玉69、富友9号、隆迪2162、农大95的穗粒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4  壳聚糖包衣对水分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伟伟,王玺(通讯作者),曹宏,王晓丽,吴明
    2011, 19(3):98-101.
    [摘要](1284) [HTML](0) [PDF 690.81 K](2707)
    摘要:
    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通过壳聚糖应用于种子包衣,研究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包衣处理明显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中度水分胁迫下发芽率比对照高6.9%,达极显著差异;玉米幼苗变高,茎粗和根长增加,根冠比极显著提高;降低玉米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利于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能力。
    25  低温逆境下氯化胆碱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曹宏,王玺(通讯作者),王晓丽,张伟伟,苏展,杨玉廷
    2011, 19(3):102-104.
    [摘要](1806) [HTML](0) [PDF 706.76 K](3534)
    摘要:
    通过室内砂培试验,研究低温逆境下氯化胆碱包衣玉米种子对其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逆境下氯化胆碱包衣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提高种子发芽势;包衣处理明显提高低温逆境下玉米幼苗的苗高、根长、茎粗、根冠比和单株干重,具有良好的壮苗作用;低温逆境下包衣处理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对照。
    26  玉米拔节后不同水分处理对植株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庆军,崔金虎,王洪预,温海娇,高亚男,罗利红,韩海飞
    2011, 19(3):105-109.
    [摘要](575) [HTML](0) [PDF 878.74 K](2103)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植株性状、水分利用特性、茎秆强度与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株高增加,穗位高和茎秆强度有所增加,对茎粗的影响相对较小。干旱胁迫下适度灌水,玉米的茎秆强度和株高、茎粗及穗位高呈正相关关系;在灌水量达田间持水量100%的处理下,玉米的茎秆强度和株高、茎粗及穗位高呈负相关,即玉米的茎秆强度随株高和穗位高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从而增加了倒伏的风险。随着灌水量的增多,玉米产量提高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27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袁园,张怡明,赵江,郭丽,张凤路(通讯作者)
    2011, 19(3):110-112.
    [摘要](553) [HTML](0) [PDF 639.79 K](1833)
    摘要:
    采用夏玉米高产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化控剂“康丰利”增加玉米茎粗,缩短基部节间的长度,提高根系干重,增加根长, 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2.6%。
    28  覆盖对喷灌夏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小飞,孙景生(通讯作者),刘祖贵,王景雷,张寄阳,张俊鹏
    2011, 19(3):113-117.
    [摘要](671) [HTML](0) [PDF 580.36 K](1618)
    摘要:
    在夏玉米生育期间设75%、65%、55%田间持水量3个灌水控制下限,研究地膜覆盖和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喷灌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量大于7 500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覆盖增产效果均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增加。地膜覆盖处理耗水量最小,无覆盖的最大;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土壤水分越高的处理,覆盖节水量越多。地膜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比不覆盖处理提高50%以上;秸秆覆盖处理的WUE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覆盖量达到7 500 kg/hm2时,WUE的增加幅度变小。
    29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2011, 19(3):118-120.
    [摘要](689) [HTML](0) [PDF 672.96 K](2694)
    摘要:
    针对辽宁省中北部地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地层变硬等问题,以当地传统的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秋季旋耕后深松30 cm、秋季旋耕后隔年深松30 cm 3种耕作方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或深松处理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其中以秋季旋耕后深松30 cm和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的保墒效果最佳;翻耕或深松处理均增加了根冠比和产量,提高了玉米叶片酶活性,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其中以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效果最佳。秋季旋耕后翻耕25 cm的耕作方式较好。
    30  高产栽培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张玉芹,,高聚林(通讯作者),杨恒山,毕文波,张瑞富,范秀艳
    2011, 19(3):121-125.
    [摘要](482) [HTML](0) [PDF 740.53 K](1878)
    摘要: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高产栽培下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体内的氮含量总体上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的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在300 kg/hm2施氮水平下,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中氮的分配比例均最大。氮生理效率以增氮(390 kg/hm2施氮处理)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以减氮(210 kg/hm2施氮处理)最高,氮收获指数以300 kg/hm2施氮处理最大。与300 kg/hm2施氮处理相比,390 kg/hm2施氮处理导致氮生理利用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下降;210 kg/hm2施氮处理的氮生理利用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升高。氮肥利用率以施氮300 kg/hm2处理最高,增氮(390 kg/hm2处理)和农户传统高产施氮(270 kg/hm2施氮处理)均相对较低。在研究地区,高产玉米栽培适宜的施氮量为300 kg/hm2,其种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的比例为1∶3∶6。
    31  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辽单565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肖万欣,赵海岩,刘晶,史磊,常程,张书萍
    2011, 19(3):126-130.
    [摘要](768) [HTML](0) [PDF 637.39 K](1820)
    摘要:
    以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位叶和穗下叶光合速率均以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达到较高值,叶面积指数较高,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磷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下叶光合速率均以施磷量为120 kg/hm2时达到较高值,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钾肥试验中,辽单565穗上叶光合速率和穗下叶叶面积均以施钾量为90 kg/hm2时处理较高,穗位层叶片消光系数较小,产量较高。不同氮、磷、钾肥配施试验中,以施氮量180 kg/hm2、施磷量75 kg/hm2、施钾量为90 kg/hm2时辽单565的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穗上叶和穗位叶叶面积、穗下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层消光系数与产量呈负相关。
    32  玉米褐斑病流行规律及GEM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贺字典,余金咏,于泉林,杜金友,林小虎
    2011, 19(3):131-134.
    [摘要](620) [HTML](0) [PDF 750.21 K](1810)
    摘要:
    近几年玉米褐斑病发生逐渐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2007~2009年连续3年对冀东地区玉米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57份美国GEM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7月份的降雨量是褐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降雨量对褐斑病流行的影响;玉米拔节期是褐斑病防治关键期,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47.7 mm时要及时进行防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GEM种质资源中有37份免疫材料,占鉴定总数的64.91%;有8份抗性材料,占总数的14.03%。
    33  玉米瘤黑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肖淑芹,姜晓颖,黄伟东,张悦,魏二琴,薛春生(通讯作者),石洁
    2011, 19(3):135-137.
    [摘要](442) [HTML](0) [PDF 521.06 K](1691)
    摘要:
    对影响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双核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pH为3,碳源为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双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pH为8,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光照条件对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34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高金欣,,吕淑霞(通讯作者),高增贵,庄敬华,张小飞,张硕
    2011, 19(3):138-140.
    [摘要](416) [HTML](0) [PDF 707.23 K](2121)
    摘要: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5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于舒怡,傅俊范(通讯作者),李海春,薛腾,周如军,康晓军
    2011, 19(3):141-144.
    [摘要](425) [HTML](0) [PDF 638.12 K](1729)
    摘要:
    以郑单958、辽单565和丹玉39为试材接种玉米纹枯病菌,对玉米纹枯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将3年数据进行分析拟合。结果表明,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的周期性流行动态情况且符合该病发展的生物学意义;通过脉冲Logistic模型可以发现,年度间同一品种玉米纹枯病的最大病情指数(KN)和初始病情指数(dN)存在较大差异,表观侵染速率(rN)的差异较小;经Logistic模型推导,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36  玉米品种试验中采用平均值作对照的可行性探讨
    杨国航,季广德,唐世伟,王卫红,张春原
    2011, 19(3):145-147.
    [摘要](460) [HTML](0) [PDF 642.91 K](1561)
    摘要:
    以黄淮海夏播玉米区2002~2009年区试数据为依据,分析实体对照的局限性,将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与实体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区试中采用参试品种平均值作为对照是可行的。采用平均值作对照的同时可在区域试验中加入本区或当地大田表现较好的品种作为参照,有利于考察参试品种对环境的实际适应能力。在区域试验中可采用平均值作对照,但生产试验和预备试验中一般不宜采取平均值作对照,应用实体对照。选拔标准一般可参照现行的审定标准,但不同生态区域和组别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区情况。
    37  玉米维管束性状的研究进展
    王娜,李凤海,王志斌,周宇飞,史振声(通讯作者)
    2011, 19(3):148-152.
    [摘要](699) [HTML](0) [PDF 889.48 K](3594)
    摘要:
    回顾玉米叶片、果穗、茎秆中维管束的生长发育、解剖结构、功能及其对环境条件响应的研究进展,探讨维管束特性与光合效率、子粒形成、逆境生理等方面的关系,并对玉米维管束研究未来方向进行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