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2011, 19(4):0-0.
    [摘要](1284) [HTML](0) [PDF 8.56 M](1632)
    摘要:
    2  玉米抗倒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汪黎明 ,姚国旗,穆春华,李建生,戴景瑞
    2011, 19(4):1-4.
    [摘要](2101) [HTML](0) [PDF 628.35 K](8141)
    摘要:
    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是当前玉米生产和育种中一个主要问题。玉米的抗倒性受到植株受力因素与植株支持系统两方面的影响。讨论提高玉米抗倒性的遗传因素以及综述与其相关的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3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与苗期的耐旱性评价
    李 亮,,郝转芳,翁建峰,张德贵,张世煌
    2011, 19(4):5-9.
    [摘要](1080) [HTML](0) [PDF 786.86 K](1867)
    摘要:
    以24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玉米萌发期通过PEG-6000(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以胚芽长与胚根长伤害率来评价萌发期的耐旱性,并且通过温室内不漏水塑料杯控制浇水的方法,以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苗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的伤害率及复水后幼苗存活率来评价苗期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在萌发期自交系齐318、丹599和K22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在苗期自交系丹599、SH15、旱21、K22、丹3130等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4  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Rscmv1的精细定位
    赵荣兵,王永霞,丁俊强,张学才,吴建宇
    2011, 19(4):10-13.
    [摘要](1600) [HTML](0) [PDF 587.43 K](2755)
    摘要:
    以感病亲本Mo17为轮回亲本、抗病亲本四一为供体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对抗病基因Rscmv1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在自交系四一中定位了两个抗病基因Rscmv1Rscmv2,其中Rscmv1是抗源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抗病基因。以选育的近等基因系BC43、BC4F4和BC4F5为定位群体,在抗病基因区域内开发了9个有多态性的BAC-SSR标记,将Rscmv1定位在BAC-SSR标记A5-1和B2-1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0.6 cM,2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38 Mb。
    5  两个单倍体诱导系对玉米不同材料诱导效果的研究
    马 骏,刘欣芳,王 贺,姜 敏
    2011, 19(4):14-16.
    [摘要](1568) [HTML](0) [PDF 498.61 K](2306)
    摘要:
    利用两个单倍体诱导系高诱一号和MT诱导系-2对不同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高诱一号和MT诱导系对不同基础材料均可诱导产生单倍体,平均诱导率分别为2.25%和4.44%,这两个诱导系对所选定的基础材料间诱导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通过浸种法加倍,有助于提高单倍体的鉴别效率。
    6  糯玉米对烟嘧磺隆除草剂的抗性研究
    吕香玲,鲁俊田,李致闻,林继山,史振声
    2011, 19(4):17-21.
    [摘要](1548) [HTML](0) [PDF 720.20 K](2405)
    摘要:
    对甜、糯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对烟嘧磺隆抗性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糯玉米种质中存在抗除草剂基因型,利用抗性材料进行杂交组合的组配可提高杂交种对除草剂的抗性,且糯玉米敏感基因型的药害反应与甜玉米不同,糯玉米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抗性基因。研究明确糯玉米进行抗烟嘧磺隆种质筛选的药剂浓度与建议浓度一致,对杂交种抗除草剂鉴定采用1.5倍建议浓度,调查除草剂药害的最适时间在药剂处理后10~15 d。
    7  5个国外玉米基本种质群体的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于 洋,王振萍,钱春荣,宫秀杰,牛艳凯,孙 丹,郑大浩
    2011, 19(4):22-26.
    [摘要](1207) [HTML](0) [PDF 638.86 K](1702)
    摘要:
    分析5个国外玉米基本种质群体在3个同工酶系统7个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5个国外玉米种质群体平均每个位点有1.8个等位基因,BSCB1和BS9中含有其他群体中没有的等位基因Est-4a和Per-3a;5个国外玉米种质群体平均多态性位点的比例为68.5%,预期杂合度为0.303,遗传距离为0.008~0.082,说明这5个群体遗传差异较大,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8  耐低钾玉米总根长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于海秋,李兴涛,刘 宇,依 兵,王晓磊,曹敏建
    2011, 19(4):27-30.
    [摘要](1248) [HTML](0) [PDF 577.95 K](1969)
    摘要: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P1)和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D937(P2)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F1、F2、B1、B2等6个世代苗期总根长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世代选择效率最高;对于B1、B2和F2世代,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14%、42.59%和46.48%;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53.07%,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46.93%。环境对植物总根长有一定影响。
    9  玉米雄性不育系71A、保持系71B和恢复系12R的创制
    任志龙,单明珠
    2011, 19(4):31-34.
    [摘要](1276) [HTML](0) [PDF 655.17 K](2084)
    摘要:
    用外引的23份玉米材料与K22、488、5005、掖107组建混合群体,从中筛选出雄性不育系71A及其保持系71B。用不同类型、不同世代的选种材料作父本,采取开放自由授粉的方式与71A杂交,从其后代中获得了恢复系12R。多点次检测表明,不育系71A不育性能稳定,配合力较高,没有连锁性病害且农艺性状优良;恢复系12R恢复株率达到99%。通过试验该三系材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0  一个玉米无叶舌突变体Y43的遗传分析
    董春林,张明义,张彦芹,梁改梅
    2011, 19(4):35-36.
    [摘要](1190) [HTML](0) [PDF 328.77 K](2694)
    摘要:
    在EMS法构建的玉米骨干自交系昌7-2突变体文库中,发现了一个玉米无叶舌突变体,随后通过连续自交,获得了纯合一致、稳定遗传的无叶舌自交系,命名为Y43。该突变体穗上部叶片直冲,表现为无叶舌,其他农艺性状与受体一致。通过对Y43与昌7-2及海9-21的F1、F2、BC1分析,初步确定该突变体无叶舌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
    11  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控制研究
    肖莉杰,王丽艳,闵 丽,方淑梅,韩毅强,张红梅
    2011, 19(4):37-42.
    [摘要](815) [HTML](0) [PDF 938.85 K](3570)
    摘要: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褐化可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和组培过程的进行。实验研究探讨3种防褐剂硝酸银(AgNO3)、活性炭和PVP及培养条件对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过程中褐化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AgNO3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愈伤组织诱导时10.0 mg/L AgNO3控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7.0 mg/L AgNO3控制较为适宜。2.0 g/L活性炭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高于此浓度会抑制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初期在含2.0 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培养7 d,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愈伤组织诱导时1.0 g/L PVP能在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的同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暗培养能显著减轻褐化的发生,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12  紧凑型玉米自交系D34的选育与评价
    陈 刚,景希强,陈 丽,岳 辉,佟圣辉,时俊光,陈晓旭,杨海龙,付 俊,孙玉军,龙玉辉
    2011, 19(4):43-48.
    [摘要](1391) [HTML](0) [PDF 800.32 K](2176)
    摘要:
    紧凑型玉米自交系D34是以丹340自交系的变异株选育而成的旅系。与P群杂交,所配组合大多属晚熟稀植大穗型品种;与Reid、Lan.杂交,所配组合大多属晚熟、中晚熟杂交种。D34自交系用途多样、配合力高、适应性广,是广为应用的优良自交系之一。
    13  同异联系势分析法在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叶雨盛,李 哲,王延波,常 程,张书萍,王志顺
    2011, 19(4):49-53.
    [摘要](1454) [HTML](0) [PDF 639.62 K](1972)
    摘要:
    根据玉米品比试验6个点的数据,对参试的14个玉米杂交种的13个主要性状进行同异联系势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杂交种LZ11、LZ2、LZ4、LZ7和LZ8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在0.757 2~0.889 7之间,综合表现优良,可考虑参加玉米区域试验预试;其余品种表现良好或一般,需进一步试验观察。同异联系势分析法可以用于综合评价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判断玉米杂交种的优劣。
    14  不同时期干旱和干旱程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肖俊夫,刘战东,刘祖贵,南纪琴
    2011, 19(4):54-58.
    [摘要](1602) [HTML](0) [PDF 902.55 K](7763)
    摘要:
    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设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对夏玉米生长状况、耗水规律、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干旱均会抑制植株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长,受旱越重,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越小。适宜水分处理的植株株高与叶面积长势优于其他处理;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随着干旱时期的后移,产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苗期轻度干旱的处理减产最少,为9.88%,抽雄期重度干旱穗粒数最少,为349.98粒,减产最多,达32.67%;夏玉米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的耗水量最低,为258.09 mm,任何生育阶段受旱,其日耗水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对各处理产量和耗水量进行分析,两者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拔节期轻度干旱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为2.202 kg/m3,其次是苗期重度干旱的处理,后期干旱处理由于减产幅度超过节水的幅度,WUE降低。通过对各处理的产量和WUE综合分析,确定了夏玉米节水高产的灌溉控制指标。
    15  膦酸胆碱合剂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茎秆形态与质量性状的影响
    裴志超,兰宏亮,徐田军,陈传永,董志强
    2011, 19(4):59-64.
    [摘要](1213) [HTML](0) [PDF 1.00 M](2038)
    摘要:
    选用新型调节剂膦酸胆碱合剂,针对灌浆初期春玉米的形态及质量指标以及田间致倒伏推力,分析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变化,探讨膦酸胆碱合剂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可有效增加密植群体下春玉米的穗长,降低秃尖长,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千粒重,改善春玉米穗部性状。同时通过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极显著增加单位长度干物重,增大截面积,改善玉米茎秆性状,显著增加春玉米田间致倒伏推力,从而降低倒伏发生的几率,实现密植群体丰产性和抗倒伏性的协同表达。
    16  外源NO供体硝普钠对玉米叶片中由镧引起氧化活性的调节作用
    肖 强,黄晓玲,杨 曙,郑海雷
    2011, 19(4):65-68.
    [摘要](1060) [HTML](0) [PDF 619.56 K](1741)
    摘要:
    研究20 μmol/L镧(La)处理下,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叶片中愈创木酚过氧化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mol/L SNP处理可显著缓解20 μmol/L La处理引起的玉米叶绿素含量下降,SNP通过抑制SOD活性、促进APX活性,缓解了膜脂过氧化,降低了MDA含量。SNP通过拮抗玉米中高浓度La引起的APX活性抑制,缓解了活性氧对叶绿体损伤,促进了叶绿素含量恢复。
    17  土壤微生物对棕壤不同容重的响应
    郑存德,,依艳丽,张大庚,栗 杰,黄 毅,刘小梅
    2011, 19(4):69-74.
    [摘要](984) [HTML](0) [PDF 913.04 K](1810)
    摘要:
    以棕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的方法研究采自不同土层土样及不同容重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层与梨底层土样都是随着玉米生长发育,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逐渐增多,在吐丝期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随土层深度及容重增加逐渐减少;耕层土样中3种菌在对应时间与层次比梨底层土样显著偏高(P<0.01),梨底层土样在不同层次变异较小。
    18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常建智,,张国合,李彦昌,闫丽慧,李潮海
    2011, 19(4):75-79.
    [摘要](1171) [HTML](0) [PDF 721.88 K](2723)
    摘要:
    比较研究超高产田(15 000 kg/hm2)和高产田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和灌浆速率等指标差异,探索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夏玉米较高产田增产15.6%,穗粒数多3.7%,百粒重增加8.9%,超高产主要依赖于百粒重的增加;吐丝后超高产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高产夏玉米田,吐丝后10~40 d超高产夏玉米田子粒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较高,吐丝50 d后,高产夏玉米田植株衰老,超高产夏玉米子粒仍维持一定的灌浆速率。超高产田夏玉米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叶绿素含量高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19  冀西北半干旱补灌春玉米超高产源库特征研究
    吕爱枝,曹熙敏,章彦俊,丁成方,王晓波,王美云,赵 明
    2011, 19(4):80-83.
    [摘要](1285) [HTML](0) [PDF 660.20 K](1896)
    摘要:
    以郑单958和登海601为材料,研究冀西北半干旱补罐区超高产玉米的源库特征。结果表明,登海601玉米生育期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叶源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量大,源生产能力高;郑单958表现相对登海601较差。登海601的产量达到18 474 kg/hmm2,产量构成因子的表现突出,其单位穗数为91 800穗/hmm2,穗粒数为528粒/穗,千粒重为384.75 g,粒叶比达到0.23 kg/mm2,源库能协调发展。郑单958单位面积穗数高,穗粒数低,群体总粒数偏低,千粒重也低,产量未突破15 000 kg/hmm2
    20  不同生育期玉米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品种差异研究
    郭子锋,龚道枝,郝卫平,梅旭荣,栗雨勤,柳斌辉
    2011, 19(4):84-88.
    [摘要](1055) [HTML](0) [PDF 715.03 K](2063)
    摘要:
    以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户单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复水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干旱-复水后,两个品种产量均低于对照处理,尤以扬花期干旱-复水最低;两个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在扬花期干旱-复水最低;郑单958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户单4号,两者耗水量基本相等。分析两个品种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在复水之后的变化表明,各生育期干旱-复水后,两个品种均存在一定的补偿效应,且郑单958的补偿效应明显较强。因此,郑单958在干旱-复水后补偿能力强,从而保持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1  春玉米叶片SPAD值与氮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于亚利,贾文凯,王春宏,姜佰文
    2011, 19(4):89-92.
    [摘要](1230) [HTML](0) [PDF 854.57 K](3004)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玉米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氮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确定SPAD值测定的最佳叶位及时期。结果表明,上位叶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时期顺序为12叶期>10叶期>8叶期;穗位叶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时期顺序为抽雄期>灌浆期>蜡熟期。叶片SPAD值可以很好的反映植株叶绿素和氮含量及产量水平,以某一特定叶片的SPAD值来诊断春玉米氮素营养状况和推荐追肥时期时,10叶期是较为理想的测定时期;作为早期预测玉米产量的指标,12叶期为最佳时期。测定SPAD值方法简便、快捷,不破坏叶片生长,可作为早期预测玉米产量的指标。
    22  玉米低钾耐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李兴涛,曹敏建,于海秋,吕文彦,王晓光
    2011, 19(4):93-97.
    [摘要](1185) [HTML](0) [PDF 724.58 K](2123)
    摘要: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以玉米缺钾症状叶片数为指标,对1个耐低钾玉米自交系T和2个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S1和S2配制成的2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世代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明确玉米耐低钾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玉米低钾耐性遗传在2个组合中都由1对加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60.43%,多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15.35%;T×S1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80.20%,T×S2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71.35%,表明耐低钾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应用上可以在低世代进行这一目标性状的选择。
    23  鲜食糯玉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分析及其与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王 慧,卢有林,沈革志,吴爱忠,罗利军,郑洪建
    2011, 19(4):98-102.
    [摘要](1297) [HTML](0) [PDF 838.56 K](2512)
    摘要:
    以26个不同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RVA谱特征值以及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淀粉品质性状及品尝品质性状,分析不同糯玉米品种的RVA谱特征值间及其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RVA谱特征值间的峰值黏度与谷值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谷值黏度、崩解值与终值黏度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特征值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糯性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终值黏度呈显著负相关;果皮厚薄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24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唐小明,李尚中,樊廷录,王 勇
    2011, 19(4):103-107.
    [摘要](849) [HTML](0) [PDF 722.81 K](2157)
    摘要:
    针对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甘肃镇原)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25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王楚楚,高亚男,张家玲,曹庆军,陈乾隆,陈红强,熊 萍,毛庆明,崔金虎
    2011, 19(4):108-111.
    [摘要](1279) [HTML](0) [PDF 643.36 K](2505)
    摘要: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种植(70、65、60、50 c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向子粒转移量、转移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不同,其中,70 cm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子粒转移效率都高于其他处理,在玉米种植方式上,采取70 cm的种植行距较为合理。
    26  氮磷用量与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尹彩侠,李桂花,张淑香,谢佳贵,王秀芳,张 宽
    2011, 19(4):112-115.
    [摘要](837) [HTML](0) [PDF 548.65 K](2350)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氮磷肥用量条件下,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生育特征、根际脲酶和磷酸酶特征、氮磷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施肥量为800 kg/hm2(种子侧下方6 c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最高,成熟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吸氮、吸磷量也最高,子粒产量也较高;各处理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在肥力相对较高的土壤,减施20%~40%氮磷肥至少可以维持玉米当年的产量,施肥方式对玉米的子粒产量影响很小。
    27  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韩宝文,贾良良,肖焱波,孙彦铭
    2011, 19(4):116-120.
    [摘要](571) [HTML](0) [PDF 650.67 K](1674)
    摘要:
    2007~2009年在河北省正定、辛集、深州等地,对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的尿素对夏玉米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7%~20.5%。肥料利用率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均较普通尿素有明显的提高,表明脲酶抑制剂能显著减少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损失。
    28  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的影响
    隽英华,汪 仁,孙文涛,邢月华,宫 亮,蔡广兴
    2011, 19(4):121-124.
    [摘要](525) [HTML](0) [PDF 559.57 K](1680)
    摘要:
    通过春玉米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含量,改善了玉米产量性状。随着生育期推进,玉米植株各器官氮、钾含量逐渐降低,磷含量变化无规律性。与其他施氮模式相比,二次追肥和一次深施处理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中,产投比分别为7.78和6.93,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29.05 kg/kg和24.38 kg/kg,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0.13%和39.92%。结合玉米的生理需肥特性和肥料性质,磷、钾肥作基肥,氮肥作基肥+拔节肥追肥+大喇叭口肥追肥和氮肥一次深施为适宜的施肥技术。
    29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辽单527产量的影响
    陈长青,尤 丹
    2011, 19(4):125-127.
    [摘要](428) [HTML](0) [PDF 469.10 K](1517)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辽单527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辽单527的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种植密度为61 000株/hm2、施氮量在149 kg/hm2时辽单527理论产量最高,灌浆期穗位层叶面积指数也较高。
    30  玉米螟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紫外线诱变选育
    田志来,孙光芝,温嘉伟,闫守荣,赵艳芹,谭云峰
    2011, 19(4):128-130.
    [摘要](385) [HTML](0) [PDF 515.08 K](1921)
    摘要:
    对自然选育、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白僵菌BC6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产孢量高于亲本菌株的突变菌株4株(Z01、Z09、Z18、Z19)。突变菌株经继代培养,产孢量及产孢特性表现稳定,每代突变体菌株的产孢量均显著高于对应代数的对照亲本菌株,诱变菌株没有回复亲本菌株的表现。经生物测定,菌株Z19和Z09致病力高于对照。Z19菌株校正死亡率高于对照10个百分点以上,差异极显著。
    31  东北玉米苗枯病病原镰孢菌rDNA ITS鉴定
    王丽娟,徐秀德,姜 钰,董怀玉,刘可杰
    2011, 19(4):131-133.
    [摘要](421) [HTML](0) [PDF 701.79 K](2091)
    摘要:
    从东北地区采集引起玉米苗枯病的镰孢菌种群的菌株,选取12株形态及培养性状不同的菌株, 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有7个种,分别是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iutinan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及尚未确定种类的F11菌株。F11菌株与Genbank中的镰孢菌株FVS3(DQ885388)的同源性达到99.8%,该菌株与其他测试菌株ITS序列差异显著,可能是一个新的种类。
    32  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王文秀,谷守芹,李 坡,范 钰,董金皋
    2011, 19(4):134-137.
    [摘要](537) [HTML](0) [PDF 681.43 K](1683)
    摘要:
    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23为出发菌株,对影响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主要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原生质体制备的材料、酶解系统、稳渗剂、载体浓度及线性化程度等。结果表明,改良Fries培养基中培养24 h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是原生质体制备的首选材料;2%溶壁酶和1%蜗牛酶两种酶混用是最佳的酶解系统;0.7 mol/L NaCl是最适的稳渗剂;环状载体比线性载体转化效率高5倍以上;在载体浓度为100 μg/mL时转化效率最高。
    33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
    张明会,徐秀德,刘可杰,董怀玉,姜 钰,胡 兰
    2011, 19(4):138-141.
    [摘要](470) [HTML](0) [PDF 610.33 K](2015)
    摘要: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从美国新引进的B37、B37Ht1、B37Ht2、B37Ht3、B37HtN和OH43、OH43Htl、OH43Ht2、OH43Ht3、OH43HtN 两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来源于我国15省33市(县)的39株玉米大斑病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共鉴定出0、1、2、12、123、1N、123N共7个生理小种,其中以0号和1号生理小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3.3%和35.9%;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种类多,其他省(区)小种种类相对少。
    34  正交实验法优化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的提取工艺
    刘 娜,柳鸿敏,于 壮,张欣芳,盖春宇,邢珍娟,陈奕冰,李 静,张 明
    2011, 19(4):142-144.
    [摘要](370) [HTML](0) [PDF 649.33 K](1491)
    摘要: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pH值、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酶提取效率的影响,探索超声提取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液pH值5.5,料液比为1∶4,提取时为15 min。
    35  基于AMMI模型的玉米区域试验地点鉴别力的重演性研究
    杨锦忠,郝建平,姚宏亮,姚先伶
    2011, 19(4):145-148.
    [摘要](632) [HTML](0) [PDF 573.17 K](1921)
    摘要:
    以2002~2005年山西省中晚熟春玉米区域试验为例,基于优化的AMMI模型采用欧氏距离法分析地点鉴别力的大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它们在年内、年际的重演性。结果表明,2004~2005年的地点鉴别力差异明显,而且有较好的重演性;共明确9个高鉴别力的地点,这些地点在不同条件下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AMMI模型分析地点鉴别力的方法适用于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36  基于网络的玉米病虫害专家系统设计分析
    曹婧华,李 楠,冉彦中,许志军
    2011, 19(4):149-152.
    [摘要](452) [HTML](0) [PDF 714.44 K](2048)
    摘要:
    分析研究基于网络的玉米病虫害专家决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玉米病虫害专家决策系统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的收集、知识的获取和推理、网络的设计,并以玉米螟为例分析研究知识推理过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