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9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2011, 19(5):0-0.
    [摘要](1693) [HTML](0) [PDF 8.41 M](1248)
    摘要:
    2  现代美国马齿型玉米商业育种的种质基础
    石雷
    2011, 19(5):1-5.
    [摘要](2812) [HTML](0) [PDF 560.62 K](2517)
    摘要:
    现代商用自交系遗传基础来源广泛,包括衣阿华(Iowa)坚秆综合种、阿根廷Maiz Amargo、兰卡斯特(Lancaster)、Oh43、LH82、爱华马齿(Iodent)、Oh07-Midland、明尼苏达13(Minn13)、商业杂交种以及遗传基础广泛的外来种质、综合种和开放授粉群体等遗传背景。这些亚群之间以特定模式相互改良和杂交,选育了现代商业杂交种。在过去25年里,主要源于B73的SS种质的遗传贡献保持稳定,Holden公司的LH82从1994~2008年遗传贡献稳定在2.5%~2.8%;Mo17的遗传贡献由8.6%下降到1.7%;Oh43有所增长,由1.5%增长到3.9%。近10年来,Iodent对商业育种的遗传贡献保持增长态势。利用商业杂交种选育自交系,大大促进了先锋Iodent种质在其他育种公司的广泛利用,其中,先锋杂交种3737对现代商业种质提供了15.6%的遗传贡献;其次是3180、3535和3558,分别提供了3.4%、2.4%和1.1%的遗传贡献,这些杂交种对现代商业育种产生了巨大影响。
    3  Stock6杂交诱导不同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研究
    苏月贵,田树云,何雪银,文仁来
    2011, 19(5):6-9.
    [摘要](1898) [HTML](0) [PDF 378.81 K](1616)
    摘要:
    2009~2010年用Stock 6对符合广西玉米育种目标的20份热带硬粒基因型种质进行杂交诱导研究。结果表明,20份不同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材料均受Stock 6孤雌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诱导率为0.84%~7.10%,平均为2.84%;其中,5份种质受Stock 6孤雌生殖诱导的单倍体频率较高,且子粒R-navajo标记表达较强,不仅可用于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DH系的培育,也可作为热带诱导系创制的基础材料。
    4  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靳晓春,李庭峰 ,吴方勇,王霞 ,张林,邸宏,王振华
    2011, 19(5):10-18.
    [摘要](1606) [HTML](0) [PDF 623.38 K](1560)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吉846和掖3189为亲本,组建含有280个F7家系的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含117个SSR位点和50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 638.3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8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10个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08个QTL,其中4个QTL 相对稳定表达。结果表明,第1染色体上控制株高的qPh-2-1,位于标记 P66M89315-P37M70169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5.72%~8.40%;第3染色体上控制穗位高的qEh-3-1,位于标记P66M47273-umc1400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17.01%~21.06%,为主效QTL;第4染色体上控制穗长的qEl-4-2,位于标记umc1058-umc2289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4.42%~6.72%;第8染色体上控制穗粗的qEd-8-1,位于标记bnlg240-umc1268之间,可提供的表型贡献率为5.33%~9.57%。Bin2.00-2.01、Bin2.04-2.05、Bin3.05-3.09、Bin7.01-7.02和Bin8.05-8.07这5个区域可能是产量及相关性状QTL的密集区域。
    5  应用克隆文库研究玉米根系AMF多样性方法的建立
    任禛,王建武,冯远娇,阮洋,赖建宁
    2011, 19(5):19-24.
    [摘要](2241) [HTML](0) [PDF 851.81 K](1604)
    摘要:
    以玉米根系为例,建立植物根系丛枝菌根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构建的方法。CTAB法提取的丛枝菌根真菌总DNA能够满足后续PCR扩增的要求。运用真菌引物GeoA2/Geo11及AMF特异引物AM1、AM2、AM3/NS31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的产物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构建18S rRNA部分基因克隆文库。通过限制性内切酶Hinf I、TaqI对随机挑选的50个克隆子进行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共获得11个差异图谱。每个图谱选择1个代表测序,结果表明,3个序列为玉米自身未知基因,其余8个都为Clomus属序列。文库评价统计结果发现,AMF克隆文库的Coverage值为72.4%,Rarefaction曲线趋于平缓,所建立文库的容量较为充足,能较全面地代表玉米根系AMF的多样性。
    6  玉米株型相关基因ZmDwarf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伟强,吴连成,库丽霞,王新涛,张君,陈晓,陈彦惠
    2011, 19(5):25-31.
    [摘要](1643) [HTML](0) [PDF 3.73 M](1720)
    摘要:
    以玉米紧凑型自交系豫82、平展型自交系沈137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法成功克隆了与水稻Dwarf基因同源的玉米Dwarf2基因,该基因水稻上通过参与BR生物合成途径调控其株型形态建成。序列分析发现,玉米Dwarf2基因cDNA序列全长1 501 bp,开放阅读框1 398 bp,编码465个氨基酸。与水稻Dwarf基因的同源度达8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豫82、沈137中Dwarf2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3~4叶期表达量低,8~12叶期处于表达高峰,13叶期后表达量逐渐下降。沈137中表达量较豫82高;就不同器官来说,沈137在叶片、叶枕、叶鞘、茎尖等器官中表达量较豫82高,其中,叶枕处ZmDwarf2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叶鞘上ZmDwarf2表达量相对较低。可以推测,基因ZmDwarf2可能参与玉米中BR生物合成途径,进而调控其相关株型形态建成。
    7  利用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QPM近等基因系
    白鹏飞,,张世煌,张德贵,李新海,赵刚,陈岩 ,李明顺,董金皋
    2011, 19(5):32-38.
    [摘要](1680) [HTML](0) [PDF 975.61 K](1531)
    摘要: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QPM近等基因系,以phi057为特异性引物,对90个回交群体各世代进行选择,构建出一批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QPM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引物phi057在QPM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表现多态性,能准确区分O2O2、O2o2o2o2这3种基因型。因此,利用微卫星标记引物phi057在QPM与普通自交系杂交、回交世代中进行o2基因的选择是可行的。实验中的大部分材料在回交5~6代后与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极为相似并稳定下来。经卡方检验,OOOo的分离比例为1∶1,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
    8  春夏不同播期对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的影响
    段民孝,赵久然,刘新香,王元东,邢锦丰,王乃顺,何瑞娟
    2011, 19(5):39-42.
    [摘要](1499) [HTML](0) [PDF 410.95 K](1555)
    摘要:
    研究19个玉米单倍体在春、夏播不同播种期对自然加倍率(显花药率、结实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不同材料对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有明显差异,显花药率最高为52.6%,最低为8.4%,平均为23.3%;结实株率最高为11.2%,最低为0.5%,平均为2.8%。19个材料的单倍体结实率春播时期明显高于夏播时期,16个材料的显花药率表现为春播时期高于夏播时期,春播和夏播玉米单倍体平均显花药率分别为26.9%和19.7%,平均结实株率分别为3.5%和2.1%,表明春播时期更利于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9  成熟胚愈伤诱导及再生条件优化
    季丽丽,关淑艳,张君,曲静,冯冲,代力强,王丕武
    2011, 19(5):43-46.
    [摘要](1471) [HTML](0) [PDF 501.93 K](1485)
    摘要:
    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基因型、培养基种类及2,4-D处理浓度对成熟胚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主要因素是基因型,且基因型、培养基和2, 4-D处理对岀愈率影响效果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初级愈伤三因素互作不显著外,任意两因素或三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显著。丹988的最佳培养组合为MN+2,4- 2 mg/L;铁7922最佳培养组合为MS+ 2,4-D 2 mg/L。添加1 mg/L的KT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
    10  种子DNA快速提取法在玉米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李翔 ,刘亚,赵久然,任雯,钱建军,蒋惠泉
    2011, 19(5):47-51.
    [摘要](1396) [HTML](0) [PDF 1.89 M](1715)
    摘要:
    利用一种快速玉米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分别对Bt11、MON810、NK603、MIR604和TC1507这5种转基因玉米种子的胚和胚乳进行DNA提取。根据不同转基因玉米重组结构点,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参考农业部转基因检测标准,通过对PCR体系的优化整合后发现,该玉米DNA快速提起法获得的PCR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套多重PCR,使转基因检测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11  农杆菌侵染玉米萌动胚转化抗逆基因BcBCP1
    周羽,卢翠华,王振华,梁广东,单长建,张慧,邸宏
    2011, 19(5):52-54.
    [摘要](1617) [HTML](0) [PDF 1.07 M](1925)
    摘要:
    以5份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农杆菌侵染玉米萌动胚的方法转化蓝铜蛋白类似基因BcBCP1,同时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菌液浓度为OD600=0.8、侵染24h、共培养3 d时,遗传转化率分别达到最高;不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率存在差异,其中丹598转化率最高,达到6.67%;丹599的遗传转化率最低,为0.56%,5个不同基因型的平均遗传转化率为2.13%。共获得PCR阳性植株43株,其中28株结实。
    12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
    阎超 ,李连禄,唐丽媛 ,许艳丽 ,赵明
    2011, 19(5):55-58.
    [摘要](1760) [HTML](0) [PDF 506.30 K](1663)
    摘要:
    采用5个玉米品种材料,设置9个密度梯度,分别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单株产量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穗粒干重)随密度的逐渐增大均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且拟合度均达0.932 4以上;多密度处理下的玉米单株产量偏高,但随密度的变化趋势和常规小区保持一致,能准确检测玉米品种耐密性大小;玉米各品种的第3节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超试1号的穿刺强度在各密度下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郑单958随密度变化不大。耐密性筛选结果表明,超试1号、郑单958的耐密性明显优于中单808、京科518;中试839的耐密性适中。
    13  20年间吉林省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路明,刘文国,岳尧海,才卓,王绍萍,张宏伟,金明华
    2011, 19(5):59-63.
    [摘要](1956) [HTML](0) [PDF 698.20 K](6637)
    摘要:
    对吉林省1987~2007年审(认)定玉米品种主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晚熟、中晚熟玉米品种审定最多,占总数的59%;早熟和中早熟审定最少。相关分析显示,吉林省玉米产量与生育期、单穗粒重、株高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与百粒重和穗位高达到显著中度相关,与穗长和穗行数无显著相关。20年间玉米的产量、生育期、单穗粒重、百粒重、株高和穗位高发生变化,且不同熟期变化不同,穗长和穗行数则没有显著变化。
    14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
    于海波,张玲
    2011, 19(5):64-67.
    [摘要](1378) [HTML](0) [PDF 514.44 K](1565)
    摘要:
    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在国际争论的环境中迅猛发展,成为近代历史上应用最快的作物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转基因玉米研究与应用使玉米的育种工作进入到新时代,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综述国内外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概况和发展趋势,为今后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方向提供参考。
    15  玉米苗期叶片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张淑勇,国静,刘炜,赵京考,谷思玉
    2011, 19(5):68-72.
    [摘要](1385) [HTML](0) [PDF 636.86 K](1895)
    摘要:
    以玉米品种龙单57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供水和自然耗水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多级土壤水分梯度,探究其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及丙二醛)对土壤水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叶绿素含量对土壤水分(SWC)的变化具有阈值响应,维持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水平的SWC范围在15.2%~25.6%,相对含水量(RWC)为51.6%~87.2%,SWC在20.4%左右是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性最高的土壤水分。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脯氨酸累积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为玉米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但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增加的幅度有所差异。丙二醛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SWC>17%时丙二醛的含量变化不明显,SWC<17%时丙二醛的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急剧上升,叶片质膜膜脂过氧化作用也随之加剧。
    16  不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群体生理参数研究
    谷岩,胡文河,王楠,陈喜凤,梁煊赫,岳杨,吴春胜
    2011, 19(5):73-77.
    [摘要](1252) [HTML](0) [PDF 570.07 K](1395)
    摘要:
    以紧凑型高产潜力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普通平展型玉米品种豫玉22、农大518为试验材料,对其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在全生育时期内的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高产潜力玉米品种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高于平展型玉米品种;群体光合生产率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同,生育前期豫玉22和农大518的净同化率高于先玉335和郑单958,出苗90 d后呈现相反趋势;产量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各群体生理参数并非全部呈现显著差异。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是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综合作用结果,最佳产量水平群体不是某项生理指标的突出表现,而是决定于各项生理指标的适度。
    17  DPC拌种对玉米幼苗形态和抗旱性的影响
    陈志峰,王海永,董学会
    2011, 19(5):78-82.
    [摘要](1278) [HTML](0) [PDF 909.68 K](1334)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缩节安(DPC)拌种对玉米幼苗形态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播种前以种子∶水∶缩节安∶羧甲基纤维素=20∶1∶0.05∶0.02(重量比)的比例拌种,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幼苗的根冠比,提高玉米幼苗根系活力。10%的PEG模拟干旱处理3 d和盆栽控水7 d后,DPC拌种的幼苗根系和叶片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岐化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根系和叶片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s)含量也存在差异。因此,DPC拌种有助于培育壮苗,提高玉米苗期的抗旱性。
    18  高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的高产特性研究
    李利利,张吉旺,刘伟,吕鹏,刘鹏,董树亭
    2011, 19(5):83-86.
    [摘要](1832) [HTML](0) [PDF 439.12 K](1478)
    摘要:
    通过不同玉米品种比较,研究玉米新品种登海661的高产特性,为超高产玉米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登海661的穗大、粒重,单株子粒产量高,分别较郑单958和农大108高25%和30%;干物质积累量大,与郑单958和农大108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花后;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较长,在生育后期下降速度慢。登海661的株高、穗位高分别较郑单958和农大108低18.53%、22.68%和51.97%、48.03%,穗高系数显著低于郑单958和农大108;穗部及上下两节间较短,抗倒伏,耐密植。
    19  NaCl胁迫对甜、爆、糯玉米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周海林,王庆祥
    2011, 19(5):87-90.
    [摘要](1070) [HTML](0) [PDF 2.44 M](1363)
    摘要:
    以3种不同的特用玉米(沈糯6号、沈爆3号、沈甜6号)为试材,设置5个梯度的NaCl盐溶液(0、50、100、150、200 mmol/L)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玉米幼苗的生长量、干物质积累量、质膜透性、活性氧代谢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盐浓度的增加,植株生长量明显降低,单株鲜重、干重均明显降低,干物质积累减少,电导率不同程度地增大,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O2-产生速率也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3个品种间变化不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在沈糯6号和沈甜6号间表现为逐渐上升,而沈爆3号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3个品种间均在150 mmol/L时达到最大。从总体上看,耐盐能力相对较强的是沈糯6号,较弱的是沈甜6号。
    20  密度对高油玉米HE-2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达龙珠
    2011, 19(5):91-95.
    [摘要](1376) [HTML](0) [PDF 532.17 K](1318)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高油玉米HE-2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HE-2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各荧光参数等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子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 株/hm2时,高油玉米产量较高,最高为6 679.80 kg/hm2
    21  保水剂吸水特性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王洪君,陈宝玉,梁烜赫,刘春光,张磊,刘慧涛
    2011, 19(5):96-99.
    [摘要](1355) [HTML](0) [PDF 488.78 K](1367)
    摘要:
    以3种保水剂及玉米为实验材料,采用室内测定不同保水剂的吸水特性及施入保水剂后温室盆栽玉米控水的方法,研究保水剂膨胀率、吸水特性及控水过程中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玉米苗期株高、基径等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溶胀度可达147.0~296.3,吸水倍数可达57.70~290.9倍;吸水速率开始较快,45 min后缓慢达到平衡;使用保水剂可增加盆栽玉米土壤含水量,抑制水分的蒸发。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的玉米株高增加3.89%~22.10%,玉米基径增加50.00%~79.55%,根条数及根干重均好于对照。实验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的施用效果为沃特新型多功能保水剂最好,汉力淼保水剂、旱宝贝保水剂次之。保水剂能有效延长玉米植株死亡时间7 d以上。
    22  极端气候条件下辽宁省晚熟玉米品种的风险性评价
    史振声,李凤海,张世煌,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王晓东,葛选良,朱敏
    2011, 19(5):100-104.
    [摘要](1184) [HTML](0) [PDF 648.44 K](6230)
    摘要:
    通过2009、2010年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栽培试验和生产调查,对晚熟玉米品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受秋旱的影响更大,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躲避“秋吊”。晚熟品种雌穗分化、散粉抽丝和灌浆期与阴雨季节重叠,长时间重度阴雨天易造成晚熟品种空秆和秃尖,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则较早地进入该发育阶段,躲避不利天气的影响。耐密植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因而保持良好的孕穗和结实能力。品种间的耐荫性差异警示为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加强对品种耐阴性的选育,避免品种单一化或品种间遗传背景相近,从遗传角度积极地规避风险。适时早播可作为该地区抵御此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23  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甜玉米经济产量及环境效益分析
    和亮,刘宏斌,文宏达,张继宗,张亦涛,翟丽梅,习斌
    2011, 19(5):105-109.
    [摘要](1194) [HTML](0) [PDF 576.80 K](1376)
    摘要:
    在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大兴和通州等4个区选择15个典型设施菜地,设置田间观察对比试验,研究在北方设施菜地夏季甜玉米作为填闲作物的实际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甜玉米有较好经济效益,经济产量达15 168.0~20 332.8 kg/hm2。在环境效益方面,种植甜玉米后可有效减少浅层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降低淋溶风险。与常规休闲(休闲期不种植作物)相比,种植甜玉米可使设施菜地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290.4 kg/hm2。在夏季休闲期种植甜玉米是北方设施菜地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种植措施之一。
    24  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振武,李真,王岩,尚彬,齐涛,魏铁霞,刘宪辉
    2011, 19(5):110-113.
    [摘要](804) [HTML](0) [PDF 495.46 K](1311)
    摘要: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1)、大垄深耕地膜覆盖(处理2)、大垄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地膜覆盖(对照)3个处理,探讨对耐密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与对照相比,株高差异不明显;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增加,且处理1高于处理2。与对照相比,处理1拔节期株高明显增高,抽穗期至灌浆期叶面积增加12.5%,拔节期至抽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168%,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4.4%,产量增加12.3%。处理1为耐密玉米健壮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在适宜密度及叶面积生长条件下,玉米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增加,植株的源流库呈现出源足、流畅、库满态势,增加了耐密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及穗粒重,从而增加了产量。
    25  玉米穗粒数形成过程模型研究
    阎忠敏,廖树华,张太俊,周顺利
    2011, 19(5):114-118.
    [摘要](942) [HTML](0) [PDF 595.54 K](1324)
    摘要: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通过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措施创造不同的玉米生长状态,在动态调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生长及穗粒形成的基础上,建立玉米穗粒数与干物质积累、出苗-吐丝持续时间、比茎重(单位茎长的干物质重)的关系模型,模型模拟的相对误差(RE)为0.08%,相关系数(R)为0.857,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度高,拟合效果显著。模型预测效果的t测验表明,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玉米穗粒数。通过对玉米穗粒数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模型变量基本反映了玉米穗粒数决定过程涉及的因素,从统计学及生物学方面均能较好地解释玉米穗粒数的形成。本研究也建立了玉米比茎重与种植密度的关系模型,两者在9叶期、12叶期和吐丝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模型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
    26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孙占祥,邹晓锦,张鑫,安景文
    2011, 19(5):119-123.
    [摘要](1348) [HTML](0) [PDF 1.30 M](6448)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两个玉米品种子粒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200 kg/hm2时玉米产量不再增加,高氮处理地上部分秸秆生物量出现下降趋势。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不同玉米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影响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植株氮积累量存在差异。密植型玉米先玉335总吸氮量高于平展型玉米辽单28,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也显著低于后者。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为28.38%~35.33%,高氮处理氮肥利用率最低。本试验条件下,中氮处理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综合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累积情况,确定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200 kg/hm2左右。
    27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吴亚男,齐华,盛耀辉,王敬亚,梁熠,王晓波,刘明
    2011, 19(5):124-127.
    [摘要](844) [HTML](0) [PDF 466.44 K](1477)
    摘要:
    通过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密度及施氮量可使其群体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的时间延长、漏光损失减少、净光合速率提高,延缓中后期叶片衰老进程,达到活秆成熟,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28  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郭庆海
    2011, 19(5):128-133.
    [摘要](934) [HTML](0) [PDF 798.65 K](6096)
    摘要:
    玉米产业是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在市场结构、产品加工深度、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值得重视的问题,包括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透支性使用、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集群成长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玉米种植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玉米综合加工水平并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和生态补偿政策,支持玉米主产区玉米加工业的发展。
    29  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分析
    王洪丽 , 杨双,王军,杨印生,徐国安
    2011, 19(5):134-136.
    [摘要](406) [HTML](0) [PDF 483.74 K](1279)
    摘要:
    利用1980~2009年吉林省玉米产量的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规律,考察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的历史过程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前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具有短周期波动特征,2000年后具有长周期波动特征,产量波动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变迁、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30  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
    舒坤良 ,徐晓红,郭庆海,张雪清
    2011, 19(5):137-142.
    [摘要](532) [HTML](0) [PDF 806.67 K](1323)
    摘要:
    基于1978~2009年吉林省东、中、西部共8个县(市)玉米单产和气候条件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该时期内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1978年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波动性较强,产能不稳定。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对玉米气象产量有显著影响。从影响方向看,除风速外,其他因素均对吉林省样本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看,玉米生育期内的日降水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
    31  吉林省玉米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气象灾害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军,王洪丽,张雪清
    2011, 19(5):143-147.
    [摘要](619) [HTML](0) [PDF 621.73 K](1258)
    摘要:
    结合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分析玉米生产中自然灾害风险大小与发生规律,采用信息扩散理论风险概率评估模型,测算玉米生产中主要灾害因子的发生概率,构建气象灾害产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估计影响吉林省气象灾害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水、旱灾害发生的概率较高,是导致玉米灾害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
    32  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
    吕艳杰,,李开忠,杨德光,刘玉英
    2011, 19(5):148-152.
    [摘要](417) [HTML](0) [PDF 598.64 K](1278)
    摘要:
    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波动是造成玉米单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20个地区,对各个地区玉米生育期内12个气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吉林省划分为3个玉米种植生态区。利用GIS软件绘制出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并进行气候适宜度评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