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董春水 才卓(通讯作者)
    2012, 20(1):1-9.
    [摘要](3588) [HTML](0) [PDF 978.59 K](3273)
    摘要:
    过去的30年里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子标记、生物技术、双单倍体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发生了飞跃。本文就分子育种技术、后代选择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展望未来10~20年玉米育种技术发展的前景。
    2  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
    熊尧宇 李芦江 文水清 陈文生 杨克诚(通讯作者) 高世斌(通讯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2012, 20(1):10-14.
    [摘要](1494) [HTML](0) [PDF 471.38 K](1223)
    摘要: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玉米自交系08-641(R08)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向的回交后代均能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轮回亲本R08的一般配合力(GCA),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不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GCA有所提高的性状相对略多于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部分回交后代部分性状GCA显著降低。改良系BCML50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高,且与测验种RP125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优良的改良系。
    3  玉米ZmNAS1ZmNAS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李俊 李岩 吴承来 董炳雪 张倩倩 张春庆(通讯作者)
    2012, 20(1):15-23.
    [摘要](1825) [HTML](0) [PDF 872.14 K](934)
    摘要:
    根据已知玉米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从基因组DNA中克隆两种玉米材料的ZmNAS1ZmNAS2基因启动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启动子元件进行分析预测并比较在两种材料间差异。结果表明,ZmNAS1基因启动子在两种材料上差异明显,沈137较K12除一段574 bp缺失外,他们之间还有24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两种材料间的ZmNAS2基因启动子无差异。ZmNAS1ZmNAS2基因启动子均具有一些与光调控、激素诱导
    4  Opaque-2基因导入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早代子粒粒重和含油率的效应研究
    昂沃 郝小琴 吴子恺
    2012, 20(1):24-29.
    [摘要](1371) [HTML](0) [PDF 628.68 K](1094)
    摘要:
    选用微胚乳等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为试验材料,利用杂交法把Opaque-2 基因导入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并以被导原隐性纯合体为对照,分析各类玉米杂交导入o2后的早代o2隐性纯合体子粒粒重和含油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导入Opaque-2后的微胚乳等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杂交早代中,整粒重、胚和非胚部重、整粒含油率、胚和非胚部含油率都发生了增减两个方向的变异,效应随不同类玉米及子粒不同部位而异。导入o2后的o2微胚乳玉米(o2we)的
    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下的玉米回交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赵永锋 宋占权 裴振东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通讯作者)
    2012, 20(1):30-34.
    [摘要](1354) [HTML](0) [PDF 438.63 K](864)
    摘要:
    以综3为受体亲本、衡白522为供体亲本,通过3代回交,利用SSR标记对BC3F1群体背景进行检测,并进行群体植株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群体背景回复率在94.40%以上,平均回复率为97.75%,最高回复率为100%,远远高于经典遗传学背景回复率。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背景回复率并未达到分子标记结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提高育种选择效果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数量性状控制的农艺性状的选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  玉米产量构成因子染色体代换系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高玉峰 任元 张卫平 张攀 严建兵 李建生 杨小红(通讯作者)
    2012, 20(1):35-38.
    [摘要](1290) [HTML](0) [PDF 2.34 M](904)
    摘要:
    以综3和87-1组配的重组自交系中株高和产量差异最大的RIL88和RIL279家系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一套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代换系。结果表明,平均代入片段2.88个,平均代入片段长度为26.5 cM,全基因组覆盖率达到88.7%,平均背景回复率达到95.8%。同时,对这套代换系的表型效应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大多数调查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
    7  源于玉米幼苗的幼嫩叶段愈伤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
    陈靖 孙全喜 马海珍 亓宝秀 李新征(通讯作者) 董树亭(通讯作者)
    2012, 20(1):39-43.
    [摘要](1278) [HTML](0) [PDF 860.61 K](919)
    摘要:
    以6个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幼嫩叶段为外植体,研究其愈伤诱导、继代和分化过程。结果表明,3 mg/L 2,4-D是诱导叶段愈伤组织较为适宜的,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与基因型有密切关系。从供试的6个基因型中筛选出出愈率较高、愈伤组织形态较好的3个基因型齐319、Mo17、鲁原92,对它们的愈伤组织进行GUS瞬时表达检测表明,来源于幼苗叶段的愈伤组织GUS+转化率较高。
    8  基因枪共转化法获得玉米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郭嘉 孙传波 陶蕊 李海华 孟凡梅 曲文利 郝东云 袁英(通讯作者)
    2012, 20(1):44-47.
    [摘要](1224) [HTML](0) [PDF 682.17 K](938)
    摘要:
    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方法将磷高效利用phy基因、钾高效利用AlHAK1基因和筛选标记bar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H99的1 500块愈伤组织中。经PCR分析,获得79株阳性植株,其中53株为AlHAK1阳性,49株为phy阳性, 23株为AlHAK1phy阳性,单基因转化率为5.27%,双基因转化率为1.53%,共转化整合比率达到29.11%。
    9  外来玉米群体选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
    叶雨盛 王晓琳 李月明 李哲 刘晶 刘志新 王延波
    2012, 20(1):48-52.
    [摘要](1861) [HTML](0) [PDF 508.95 K](946)
    摘要:
    为了认知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的配合力差异以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以12个外来玉米群体选系为母本、5个分属于不同杂优类群的代表系为父本,按照 NCⅡ设计配成 60个杂交组合,在辽宁省4个不同生态区裂区试验,分析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以及60个杂交种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明显,单株产量GCA效应值高的自交系为ZL2116、ZL2436、ZL8344,其部分产量构成因子(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的GCA效应也较高
    10  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
    丰光(通讯作者) 景希强 李妍妍 曹祖波 卢秉生 王秀凤 姚永祥 黄长玲
    2012, 20(1):53-56.
    [摘要](1564) [HTML](0) [PDF 554.99 K](973)
    摘要:
    以两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量角器测定玉米穗上叶基部与主茎自然夹角角度。通过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双峰分布,说
    11  玉米抗冷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杨光 刘宏魁 李世鹏 吴颖 苏胜忠 单晓辉 原亚萍(通讯作者)
    2012, 20(1):57-60.
    [摘要](1351) [HTML](0) [PDF 2.22 M](1087)
    摘要:
    以296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发芽、苗期低温胁迫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合田间验证,最终筛选出3个玉米抗冷自交系。开发了3对EST-PCR分子标记,用以区分感冷和抗冷的自交系。
    12  一种快速高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方法
    韩凯 翁建峰 郝转芳 李新海 李明顺 张德贵 白丽 张世煌 薛吉全(通讯作者) 谢传晓(通讯作者)
    2012, 20(1):61-66.
    [摘要](2205) [HTML](0) [PDF 1.29 M](916)
    摘要:
    植物表达载体是将目的基因转化宿主细胞的媒介,载体构建是通过遗传转化方法开展基因功能鉴定与应用等研究的重要环节。以构建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1)表达载体pCUbi1390-Ubi-GS1-35S-EPSPS为例,研究简单、通用、高效的构建载体的方法。该方法目的片段和载体不需要酶切产生互补的黏性末端,只需通过在目的基因PCR上下游引物的5’端设计与线性载体两端有15个碱基的同源序列,根据序列的同源性,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中,通过PCR程序实现DNA重组。结果表明,正确构建了设计的转化载体,该
    13  异地种植对微胚乳玉米百粒重和含油率的效应研究
    郝小琴 吕凤连 姚鹏鹤 吴子恺
    2012, 20(1):67-72.
    [摘要](1570) [HTML](0) [PDF 693.59 K](1179)
    摘要:
    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平遥两个试点分别种植16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和一个群体,测定百粒重和子粒含油率,并估算广义遗传率。结果表明, 16个供试杂交组合的百粒重在不同地点间、不同组合间及组合×地点间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广西南宁各组合的百粒重均高于山西平遥,平均高出1.12 g;供试群体在山西平遥的百粒重极显著高于广西南宁,约高出0.62g。16个供试杂交组合在两个地点子粒含油率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山西平遥试点的含油率极显著高于广西南宁,平均高出0.62%,基因型间含油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基因型间的差异
    14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靳小利 杜雄 刘佳丽 程富丽 崔彦宏(通讯作者)
    2012, 20(1):79-83.
    [摘要](1311) [HTML](0) [PDF 662.39 K](888)
    摘要: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 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
    15  基于黄早四与掖478衍生的双向BC3回交群体的品质分析
    刘海利 刘志斋 宋燕春 石云素 杨德光(通讯作者) 王天宇 黎裕
    2012, 20(1):84-89.
    [摘要](974) [HTML](0) [PDF 2.19 M](1092)
    摘要: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与掖478分别作为轮回亲本构建的双向BC3回交群体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玉米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以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玉米子粒的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赖氨酸含量的提高。
    16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电导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杨猛 魏玲 庄文锋 袁海洋 赵东旭 孙继 魏湜(通讯作者)
    2012, 20(1):90-94.
    [摘要](1463) [HTML](0) [PDF 663.09 K](1121)
    摘要:
    以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低温胁迫下电导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抗低温性为金玉5>兴垦3>吉单198,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叶片电导率和初始荧光(F0)上升,Fv/FmFv/F0、NPQ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低温胁迫使叶绿素所吸收的光能被用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减少,玉米叶光系统Ⅱ(PSⅡ)活性中心受损。
    17  旱后复水对不同玉米品种蒸腾效率的影响
    郭贤仕 于显枫 苏敏 马一凡 谭雪莲
    2012, 20(1):95-99.
    [摘要](1052) [HTML](0) [PDF 497.91 K](901)
    摘要:
    试验设3个控水水平、2个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旱后复水对两个玉米品种气孔阻力、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蒸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后复水玉米表现很强的水分和光合生理活性,干旱后复水玉米气孔阻力大幅下降、蒸腾速率大幅上升、光合速率迅速提高,有些处理优于一直正常供水的处理;玉米旱后复水对气孔阻力、蒸腾速率的影响表现出品种间差异,酒单2号比豫玉22在气孔阻力、蒸腾速率上更容易恢复至旱前水平,光合速率提高的幅度很大;玉米蒸腾效率表现出品种间与处理方式间的差异,旱后复水豫玉22的蒸腾效率得到提高,酒单2号没有显著提高
    18  乙烯利对离体培养的玉米子粒发育及酸性蔗糖酶的影响
    刘立岩
    2012, 20(1):100-103.
    [摘要](981) [HTML](0) [PDF 500.15 K](771)
    摘要:
    采用玉米子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子粒的生长发育及酸性蔗糖酶(SAI)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子粒败育率随乙烯利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乙烯利浓度在50~1 200 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高于对照;乙烯利浓度小于50 mg/L时,对SAI活性起抑制作用;浓度在100~1 200 mg/L时,SAI活性远高于对照;浓度为400 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和SAI活性分别达最高值。在玉米子粒发育中期,用适当浓度(400 mg/L)乙烯利处理有利提高产量。
    19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郭书亚 张新 张前进 王振华 李亚贞 顾顺芳 焦念元 尹飞 付国占(通讯作者)
    2012, 20(1):104-107.
    [摘要](1360) [HTML](0) [PDF 503.17 K](964)
    摘要:
    采用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深松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免耕不覆盖)在河南西平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处理相比,深松覆盖处理下玉米穗位叶一直保持着较高SOD、POD活性,在花后15 d、30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松覆盖花后一直保持着较低的MDA含量,并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深松覆盖处理产量比深松不覆盖、免耕覆盖、免耕不覆盖处理分别高2.17%、6.06%、14.13%,差异达
    20  黄淮区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出苗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贾春林 郭洪海(通讯作者) 袁奎明 杨秋玲 隋学艳
    2012, 20(1):108-111.
    [摘要](833) [HTML](0) [PDF 460.15 K](918)
    摘要: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通过不同还田条件、播深和镇压3因素裂区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玉米出苗的土壤环境及出苗质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显著影响玉米出苗质量,表现为黄化、弱苗率差异显著;秸秆还田下播深对出苗质量有显著影响,镇压对出苗质量影响不显著。3因素交互效应对土壤环境影响程度依次是水分>硬度>温度。
    21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刘强 孟凡玺 刘树堂(通讯作者) 宋希云
    2012, 20(1):112-114.
    [摘要](999) [HTML](0) [PDF 745.56 K](749)
    摘要:
    基于连续进行3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15N示踪,研究长期施用化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氮磷肥配施氮素利用率最高,为55.63%,与对照相比较提高了13.2%;其次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素利用率为55.21%;氮磷钾肥配施处理氮素损失率最低,为8.71%。长期单施氮肥和氮钾肥配施的处理氮素利用率最低,分别为36.21%、34.53%,损失率高达38.63%、38.31%。
    22  不同施氮方式对壤质草甸土土壤pH值及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董环 刘慧颖 韩瑛祚 安景文 娄春荣
    2012, 20(1):115-118.
    [摘要](1683) [HTML](0) [PDF 612.51 K](888)
    摘要:
    试验测定越冬前后耕层土壤的pH值、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化,分析氮素优化减量、秸秆还田和缓控释尿素的应用对耕层土壤pH值和全氮磷钾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和冬季雨雪作用能够提高耕层土壤的pH值,降低耕层土壤的氮素含量,由于玉米根系分泌钾和微生物矿化的双重作用,耕层土壤全钾含量有明显增加;秸秆还田能够提高氮磷钾的有效性和流动性,改善土壤供肥能力,促进玉米吸收养分;缓控释尿素能够持续降低耕层土壤的pH值,促进磷素的吸收。
    23  滴施液体肥对甜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邓兰生 涂攀峰 叶倩倩 龚林 张承林(通讯作者)
    2012, 20(1):119-122.
    [摘要](1118) [HTML](0) [PDF 585.64 K](891)
    摘要:
    在滴灌施肥条件下研究液体肥料对甜玉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施液体肥料处理甜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株高、茎粗、叶长、叶宽等生长指标明显高于常规灌溉施肥处理;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施液体肥可明显提高甜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滴施液体肥处理甜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产量、糖度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15.1%、2.1%、8.5%、12.3%、6.8%、10.0%、11.7%。滴灌施用液体肥可明显促进甜玉米的生长,提高养分的累积量,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24  不同大气湿度与氮肥水平对夏玉米苗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玮 黄迪 张佳宝 张丛志
    2012, 20(1):123-127.
    [摘要](1333) [HTML](0) [PDF 607.01 K](1006)
    摘要:
    通过大型智能人工气候箱的盆栽试验,设置4个大气湿度水平(35%RH、55%RH、75%RH、95%RH)及5个氮肥施用水平(0、50、100、150、200 mg/kg),研究夏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及蒸腾耗水量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小于100 mg/kg时,随大气湿度的增加玉米总干物质量呈增加趋势;施氮量高于150 mg/kg时,75%RH最有利于玉米的总干物质积累;不施氮时随大气湿度水平的提高玉米根冠比显著增加,施氮处理夏玉米根冠比随大气湿度水平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75%RH达最大值;随大
    25  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熊杰 隋鹏 石彦琴 吴雪梅 张建省 陈源泉(通讯作者) 高旺盛
    2012, 20(1):128-131.
    [摘要](710) [HTML](0) [PDF 514.84 K](683)
    摘要:
    采用空间位移法,将砂土、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移到同一地点的水泥池小区上,研究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砂土。不同质地的土壤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翻耕比免耕高,但差异不显著。根据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变化引起。
    26  2011年黄淮海夏玉米区二点委夜蛾暴发危害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王振营 石洁 董金皋
    2012, 20(1):132-134.
    [摘要](1462) [HTML](0) [PDF 446.95 K](2284)
    摘要: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玉米上的新害虫,2005年首先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和北京7省(市)暴发危害,对夏玉米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结合二点委夜蛾近年来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结果,对2011年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27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温义鹏 李成军 于培洋 从方志 郭宝贵 朱秀森 姜傅俊 刘伟(通讯作者)
    2012, 20(1):135-137.
    [摘要](733) [HTML](0) [PDF 309.58 K](753)
    摘要: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28  玉米遮荫胁迫研究进展
    钟雪梅 史振声
    2012, 20(1):138-141.
    [摘要](668) [HTML](0) [PDF 527.38 K](753)
    摘要:
    遮荫是对玉米生长期间持续阴天寡照的一种模拟,可明显改变玉米的生长环境,限制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发育。遮荫造成叶片出生速度延缓,比叶面积增加,光合性能变差,光合生产能力降低,使雌穗数目减少,雄花退化,雌雄间隔期拉长,结实性下降甚至出现空株。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玉米遮荫的研究成果,分析遮荫胁迫对玉米形态、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玉米遮荫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9  丸粒化玉米种子干燥质量的试验研究
    陈丽梅 李松 闫毅 袁月明
    2012, 20(1):142-145.
    [摘要](860) [HTML](0) [PDF 473.23 K](648)
    摘要:
    根椐种子发芽率的数学模型,研究热风温度和种子初始水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风温度升高,种子发芽率损失速率将增大,热风温度在45℃以下,为玉米种子干燥过程中的安全热风温度;随着种子初始水分的增大,种子发芽率损失速率将增大,种子的初始水分越大,选择的热风温度越低。经发芽率实验证明,玉米种子经丸粒化后,发芽率没有变化。在低水分情况下,丸粒化种子比未丸粒化种子发芽率稍高,丸粒化种子含水量在丸粒化前、丸粒化后及贮存一定时间无太大变化,丸粒化种子的加工工艺和干燥工艺合理。
    30  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
    赵久然 王荣焕
    2012, 20(1):146-152.
    [摘要](1447) [HTML](0) [PDF 999.13 K](2510)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猛,多项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品种、种植方式、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中应用和发展的20项主要栽培技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