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
    徐国良 代玉仙 刘晓丹 任军 李淑华 于明彦 才卓(通讯作者)
    2012, 20(2):1-5.
    [摘要](1924) [HTML](0) [PDF 511.48 K](556)
    摘要:
    对12份不同种质的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与自然加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单倍体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母本基因型对单倍体诱导率具有重要影响,诱导率最高达12.14%,最低为6.77%;四144为亲本材料的诱导率最高为11.77%,最低为6.77%,差异较大;PH4为亲本材料的诱导率最高为11.88%,最低为11.77%,差异不大。不同材料单倍体雌穗加倍率相差不大,最高为97.44%,最低为84.30%;不同材料雄穗加倍率存在很大差异,最高为19.19%,最低为5.62%,相对应自交结实率差异也较大。不同种质基础材料单倍体自交结实率基本与单倍体雄穗的加倍率成正相关。因此,单倍体雄穗的育性问题是单倍体自交结实性的限制因素。
    2  玉米地方品种耐旱种质的苗期筛选指标研究
    方平 姚启伦 陈秘 谭春林 许江
    2012, 20(2):6-11.
    [摘要](1449) [HTML](0) [PDF 570.46 K](413)
    摘要:
    以10个玉米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干旱胁迫、正常供水2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地方品种的苗期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玉米地方品种幼苗植株形态和生理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不同玉米地方品种的耐旱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方品种的同一植株性状和同一地方品种的不同植株性状的耐旱胁迫指数存在差异。侧根数、叶面积、根体积和植株干重可作为玉米地方品种耐旱种质筛选的形态指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可作为耐旱种质筛选的生理指标。
    3  利用SSR 标记研究玉米DH 系的类群划分
    刘保林 许理文 王凤格(通讯作者) 赵久然 宋伟 田红丽
    2012, 20(2):12-16.
    [摘要](1629) [HTML](0) [PDF 587.94 K](474)
    摘要:
    利用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来源先玉335的100份双单倍体纯系(DH系)及其双亲(PH6WC×PH4CV)和15份国内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关系类群划分。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PH6WC划分为Reid群,PH4CV划分为Lancaster群;100份DH系划分为偏母本群、偏父本群和中间群3个类群。100份DH系与17份自交系一起进行聚类分析,117份材料聚为7大类群,先玉335的双亲及其后代DH系聚为一个新的群,类群划分的结果与17份自交系类群划分结果不一致。一定数量同一来源的DH系或新选自交系与骨干自交系放在一起进行聚类分析时,由于材料间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近,从而可能形成新的类群。
    4  69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分析及三大病害鉴定有效标记的筛选
    赵泽双 杨书华 张春宵 杨德光(通讯作者) 李晓辉(通讯作者)
    2012, 20(2):17-26.
    [摘要](1390) [HTML](0) [PDF 925.63 K](409)
    摘要:
    以6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利用70对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从42对已定位与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3大病害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中筛选适于病害鉴定的有效SSR标记。结果表明,69份自交系划分为PA、PB、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5个类群,采用UPGMA聚类方法和群体结构聚类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从42对相关标记中筛选出大斑病鉴定有效标记3个(umc1316、umc2212、umc1327)、丝黑穗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148152)和茎腐病鉴定有效标记1个(SSR58),基于上述5个有效标记能够明显地区分三大病害综合表现抗和感的材料。
    5  BcWRKY1转录因子基因玉米耐盐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高耐盐株系的筛选
    单长建 刘学 刘思言 于少龙 张林 王振华 邸宏(通讯作者)
    2012, 20(2):27-32.
    [摘要](1569) [HTML](0) [PDF 609.77 K](385)
    摘要:
    试验以32份转BcWRKY1转录因子基因的玉米株系为材料,针对不同受体材料筛选出耐盐性鉴定浓度,通过苗情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性鉴定,建立转基因玉米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方法,同时筛选耐盐性强的玉米新种质,为玉米抗逆性育种提供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耐盐性筛选及鉴定的NaCl适宜浓度为300mmol/L。依据苗情观察评价方法,23份转基因材料耐盐性比受体对照提高了一个级别;依据苗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建立了转基因后代株系耐盐性比对照提高程度的评定方法。32份试材中耐盐性比对照提高3级的株系有3份。
    6  利用SSR 标记分析12 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
    赵瑞芳 侯本军 库丽霞 吴连成 孟庆雷 陈彦惠(通讯作者)
    2012, 20(2):33-36.
    [摘要](1372) [HTML](0) [PDF 560.97 K](412)
    摘要:
    以12个玉米群体为实验材料,6个玉米自交系为对照,利用SSR标记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56对SSR引物在12个玉米群体中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平均为3.61个,说明12个群体的遗传变异较丰富;12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范围在112~143个,平均每个位点有2~2.55个,黄金群变异最丰富,辽旅综的变异最小。根据估算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群体可分为金皇后、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Tuxpeno和热带亚热带种质6个杂优类群,杂优类群划分结果与已知来源和系谱关系基本一致。
    7  玉米杂交种鲁单718 的选育策略
    刘治先 丁照华 刘长虹 杨菲
    2012, 20(2):37-40.
    [摘要](1586) [HTML](0) [PDF 447.04 K](457)
    摘要:
    玉米品种的选育策略决定育种工作的成败。根据目前我国玉米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从拓宽种质基础、丰富遗传多样性入手,改良品种的适应性;把国内种质良好的丰产性与热带、亚热带种质突出的多抗性融合在一起,提高育成品种的多抗性和稳产性能;把成熟早、灌浆快、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的塘四平头种质与丰产、大穗的旅大红骨种质融合在一起,挖掘育成品种的丰产潜力,改善商品品质”的创新理念,确立“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易制种”的育种目标,结合单倍体快速选系等技术,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倒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齐3925和黄572,杂交育成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18。
    8  玉米辐射诱变系表型及SSR 遗传差异研究
    秦家友 石海春 柯永培(通讯作者) 余学杰 袁继超
    2012, 20(2):41-47.
    [摘要](1277) [HTML](0) [PDF 653.82 K](384)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R08和48-2及其9个和13个辐射诱变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研究各诱变系与相应基础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诱变系在吐丝期、株高、株型、粒色及单株产量等性状和分子水平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R08诱变系12、17和48-2诱变系23、27、28、29、31表型变异较大,R08诱变系16和48-2诱变系22、26、33表型变异则相对较小;R08和48-2与相应诱变系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分别在0.18~0.70和0.34~0.83之间,平均分别为0.46和0.61;诱变系与R08和48-2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74~0.842和0.463~0.782之间,平均分别为0.712和0.645。诱变系与基础材料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
    9  利用超声波处理花粉转化法获得玉米转基因新材料
    宋鉴达 林春晶 韦正乙 韩俊友(通讯作者) 邢少辰(通讯作者)
    2012, 20(2):48-51.
    [摘要](1271) [HTML](0) [PDF 652.20 K](375)
    摘要:
    首次利用改良的超声波处理花粉方法将植酸酶基因phy转化到玉米基因组中,进行遗传转化和转化效率的验证研究。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能够有效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可以有效转录表达,从而证明超声波处理花粉转化技术是一种适合玉米的方便而有效的遗传转化途径。
    10  玉米优良自交系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袁亮 丁冬 李卫华 谢惠玲 汤继华 付志远(通讯作者)
    2012, 20(2):52-55.
    [摘要](1439) [HTML](0) [PDF 626.42 K](423)
    摘要:
    以优良自交系昌7-2为供体亲本、自交系980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供体染色体片段的SSR标记跟踪,构建以9801为遗传背景的昌7-2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分析供体基因组成分在单片段代换系构建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共获得了74个以9801为背景的供体单片段代换系,片段长度为2.38~181.46cM,平均长度为33.39cM,导入片段总长为2470.53cM,染色体覆盖率为29%。
    11  Opaque-2基因导入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早代子粒赖氨酸含量的效应研究
    昂沃 郝小琴 吴子恺
    2012, 20(2):56-58.
    [摘要](1348) [HTML](0) [PDF 417.09 K](387)
    摘要:
    选用微胚乳等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微胚乳玉米、sh2sh2wxwx、bt1bt1wxwx、wxwx、su1su1wxwx)为试验材料,研究各类玉米杂交导入Opaque-2后的早代玉米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导入Opaque-2的微胚乳等各类玉米的早代赖氨酸含量都会受到影响,均有提高的趋势,其胚与非胚部分赖氨酸含量都有所提高。但Opaque-2对微胚乳玉米和bt1bt1wxwx双隐纯合体两类玉米赖氨酸含量影响无规律性变化,在同一遗传背景下都出现子粒赖氨酸含量正负两个方向的增减差异。Opaque-2导入wxwx玉米后,其玉米整粒、胚与非胚部赖氨酸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他类玉米导入Opaque-2后也有希望选育出高赖氨酸含量的品系。
    12  玉米大斑病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PS6 基因ATMT 敲除载体的构建
    张美丽 肖淑芹 张莉 张跃文 薛春生(通讯作者)
    2012, 20(2):59-63.
    [摘要](1945) [HTML](0) [PDF 677.00 K](342)
    摘要:
    载体构建是利用农杆菌介导建立真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以双元载体pPZP100为骨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连接以及去磷酸化将标记基因NptⅡ及StNPS6基因侧翼序列导入目标载体pPZP100中,构建玉米大斑病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6基因敲除载体,并采用冻融法将pPZP100NptⅡNPS6转入农杆菌菌株AGL-1。
    13  玉米功能性Insertion/Deletion(InDel)分子标记的挖掘及其在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张体付 葛敏 韦玉才 赵涵(通讯作者)
    2012, 20(2):64-68.
    [摘要](2021) [HTML](0) [PDF 633.66 K](441)
    摘要:
    InDel作为重要的遗传标记已被广泛用于作物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多样性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进行InDel标记的挖掘并对其在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根据B73全基因组序列(第二版)及Mo17的二代电子拼接序列发现了40000多个InDel位点,其中约有11400个含有InDel位点的序列可用于特异性引物的开发。新发展的143个代表基因(<1kb)或基因内部的功能性InDel标记在B73及Mo17间得到了验证并用于玉米杂交种纯度的鉴定。经过分析,共有13个共显性InDel标记在6个杂交种亲本间表现出明显的长度多态(>50bp)。结合玉米子粒DNA快速提取方法,利用这些共显性InDel标记对6个杂交种1400多个样本纯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
    14  玉米茎秆与根系抗倒的特性研究
    汪黎明 李建生 姚国旗 穆春华 孟昭东 刘德友 戴景瑞
    2012, 20(2):69-74.
    [摘要](2381) [HTML](0) [PDF 591.24 K](1362)
    摘要:
    以45份杂交种、69份自交系为材料,研究玉米茎基部抗推力(PRBS)、穗下节间抗折力(BRFI)和拔根力(VRPR)3个抗倒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自交系3个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种PRBS与BRFI呈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和杂交种中,茎秆直径与PRBS、BRFI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强度与BRFI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种茎秆弹性模量也与PRBS呈显著正相关;自交系PRBS、BRFI、VRPR在抽雄和灌浆两个时期都表现显著正相关;在不同的自交系中,兰卡斯特群自交系3个抗倒性状表现较差,变异度也较小,其他类型种质中,材料间存在较高多样性,现有的主要种质都存在目标性状比较优异的种质;杂交种PRBS、BRFI与亲本相应性状均值呈显著正相关。
    15  高密度对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与根系活力的影响
    王海燕 高聚林(通讯作者) 王志刚 孙继颖 于晓芳 高英波 贾宁 叶君 吕佳雯
    2012, 20(2):75-81.
    [摘要](2150) [HTML](0) [PDF 705.83 K](528)
    摘要:
    选用不同穗型、株型品种浚单20、内单314和京单28为材料,在3种种植密度(7.5万、8.25万和9.0万株/hm2)下,比较研究花粒期冠层不同层位叶片光合性能和根层根系活力的垂直变化及其关系,明确高密度条件下超高产春玉米生育后期根冠早衰及其相关机理,探索防衰增产的调控途径。结果表明,花粒期叶片的叶面积指数(LAI)均随密度增加逐渐增大,而不同层位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根系活力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浚单20各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较内单314和京单28敏感,浚单20在高密度下子粒产量最高;灌浆期浚单20根系活力最大值出现在30~40cm的土层,内单314和京单28最大值出现在20~30cm的土层,浚单20根系活力下移速度比内单314和京单28快,这与后期植株叶片的SPAD值、LAI、Pn、Tr和Gs的下降有着必然联系。春玉米衰老过程中地上部与地下部密切相关,叶片衰老进程与根系活力空间下移进程一致。
    16  玉米和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谢丽莉 吴连成 库丽霞 吴刘记 张君 王新涛 陈彦惠(通讯作者)
    2012, 20(2):82-86.
    [摘要](1200) [HTML](0) [PDF 452.94 K](425)
    摘要: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和狗尾草都是短日照禾本科植物,且都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对玉米和狗尾草的光周期敏感性比较研究,探索易于研究的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机理,借以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反应的机理。以玉米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和狗尾草自交系A10为材料,研究在长日照、短日照和在不同生育时期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玉米和狗尾草在长日照条件下都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和生育期延迟,二者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玉米在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光周期钝感期,而狗尾草从发芽出苗就直接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两个光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比较,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比光周期相对不敏感自交系黄早四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
    17  夏玉米红边参数特征及与叶绿素、干物质相关性的研究
    李振 安宏明 苏凯 刘鹏 张吉旺 董树亭(通讯作者)
    2012, 20(2):87-91.
    [摘要](944) [HTML](0) [PDF 556.78 K](365)
    摘要:
    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夏玉米红边参数特征及其与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红边参数的5种函数形式的色素含量、干物质积累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的冠层光谱红边具有“双峰”现象,随生育期推移,“双峰”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开花期达到最大。红边位置随生育期向长波方向移动,呈现“红移”现象;开花后开始减小,呈现“蓝移”现象,且在施氮水平下,开花期至灌浆期之间出现“红边平台”现象。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红边位置(λred)变化不大,而红边幅值(Dred)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关分析中,红边位置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叶绿素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红边幅值与干物质、叶绿素b相关性显著。通过建立的5种函数形式的估算模型得知,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优于线性、幂函数、指数以及对数回归模型等,估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18  特用玉米种子沙引发处理对其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海艳 赵延明(通讯作者)
    2012, 20(2):92-94.
    [摘要](1002) [HTML](0) [PDF 451.49 K](379)
    摘要:
    以糯玉米、爆裂玉米和甜玉米3种特用玉米为材料,测定沙引发处理后种子萌发指标、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引发能显著提高糯玉米和甜玉米的种子活力,对3种特用玉米的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沙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3种类型特用玉米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沙引发效果受基因型影响,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沙引发能够提高幼苗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9  DA型玉米脱水剂的脱水效果及其对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韩玉军 陶波(通讯作者) 刘金宇 高世杰
    2012, 20(2):95-98.
    [摘要](889) [HTML](0) [PDF 433.91 K](556)
    摘要:
    以龙单25为试验材料,研究DA型玉米脱水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A型玉米脱水剂可以明显加快玉米子粒的脱水速度,增加产量。处理后28d,使用脱水剂剂量为900、1200、1500、1800mL/hm2处理的玉米子粒含水量分别为28.67%、26.36%、22.20%和20.51%,与对照相比,子粒含水量减少10.23~18.39个百分点。低剂量脱水剂对玉米品质无显著影响,可显著增加玉米的穗粒重和产量,平均增产654.3kg/hm2
    20  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匡恩俊 迟凤琴(通讯作者) 宿庆瑞 张久明 金梁
    2012, 20(2):99-101.
    [摘要](1018) [HTML](0) [PDF 1.29 M](447)
    摘要:
    利用网袋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不同阶段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d的分解,玉米秸秆生物量38.9%~66.3%被分解,埋于土壤的玉米秸秆分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腐解后玉米秸秆从组织结构上变得松散。经150d腐解后,玉米秸秆的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1.1%~67.7%、76.0%~89.8%、76.9%~91.7%。
    21  辽宁省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生产潜力研究
    史振声 葛选良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吕香玲
    2012, 20(2):102-106.
    [摘要](1629) [HTML](0) [PDF 433.92 K](1106)
    摘要:
    以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个密度下对辽宁省4个生态区的玉米生产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北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辽西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适宜种植密度辽西地区最大,辽北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生物产量辽北地区最高,辽中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辽西和辽南地区经济系数较高,辽北地区最低。在不同生态区,起主导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和穗粒数,其中,辽北地区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达到最佳,单产最高。
    22  半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方式研究
    刘晓伟 何宝林(通讯作者) 郭天文 康恩祥
    2012, 20(2):107-110.
    [摘要](952) [HTML](0) [PDF 469.00 K](387)
    摘要:
    干旱是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试验研究7种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凌覆膜优于春覆膜,全地面覆膜优于半覆膜平铺,其中全膜顶凌双垄沟栽培模式产量达到12691.9kg/hm2,较普通种植模式增产46.10%,较裸地种植增产77.98%,是一项适合半干旱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3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倩 张洪生 姜雯(通讯作者) 王晓燕
    2012, 20(2):111-114.
    [摘要](1149) [HTML](0) [PDF 426.16 K](441)
    摘要: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水平下,与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CK)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增加;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显著减小;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差异不显著;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2叶叶向值增加。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均最小,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向值均最大,且叶面积指数最高。各处理单位面积地上干物重均高于对照,但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
    24  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
    陈振武 李真 王岩 赵艳艳 黄毅 齐涛 尚彬
    2012, 20(2):115-118.
    [摘要](1048) [HTML](0) [PDF 471.46 K](383)
    摘要: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12t/hm2)、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膜覆盖(对照)3种处理,研究不同方式对耐密玉米的植株叶片、茎秆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和茎秆对氮、磷、钾吸收积累,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对照。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植株叶片的氮、磷、钾积累分别增加了4.4%、15%、10%、23%;26%、9.7%、15.4%、19%;18.3%、5.1%、7.1%、9.8%;叶片氮积累增加高于磷和钾。茎秆的氮、磷、钾分别增加了8%、30%、5%、14%;45%、38.5%、40%、25%;12.4%、30.9%、43.8%、34.5%;茎秆磷积累增加高于氮和钾。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突出增加了叶片氮积累和茎秆磷积累。在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的玉米生育期间,植株吸收充足的氮、磷、钾养分,植株健壮,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茎秆的抗逆性、抗倒性增强,为子粒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25  不同时期亏水对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周英捷 梁燕菲 李伏生(通讯作者)
    2012, 20(2):119-123.
    [摘要](1159) [HTML](0) [PDF 559.40 K](441)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拔节前期、拔节后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不同亏水水平即重度缺水(35%~45%θf,θf为田间持水量)、中度缺水(45%~55%θf)、轻度缺水(55%~65%θf)和正常灌水(CK,65%~80%θf)以及拔节后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不同亏水水平组合对糯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苗期-拔节前期各亏水处理,拔节后期-孕穗期、孕穗期-开花期轻度、中度亏水处理耗水量减少10.8%~19.8%,干子粒产量降低不显著,对WUE无显著影响;拔节前期-孕穗期中度和轻度亏水组合与孕穗期-开花期中度或轻度亏水组合耗水量减少15.8%~22.8%,总干物质量显著降低,产量降低不显著,对WUE无显著影响。
    26  施氮量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刘艳 汪仁(通讯作者) 华利民 解占军
    2012, 20(2):124-127.
    [摘要](586) [HTML](0) [PDF 540.79 K](370)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衰老与氮素营养间有密切的关系,不施氮肥处理玉米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Pro)含量迅速下降,导致玉米衰老严重;当适量增加氮肥用量(247.5kg/hm2)时,可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Pro)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能有效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因此,合理施肥量是保证玉米生育后期预防早衰的有效方法,氮素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较早进入衰老状态。
    27  供氮量及化学调控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
    解振兴 董志强(通讯作者) 薛金涛
    2012, 20(2):128-133.
    [摘要](353) [HTML](0) [PDF 709.08 K](295)
    摘要:
    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不同氮素梯度于苗期利用完全营养液培养,3叶期叶面喷施聚糠萘合剂,研究供氮量对苗期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以及聚糠萘合剂化学调控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处理相比,增加氮素供应可使株高增加,根系增长,根冠比值显著降低,叶片与根中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增大,鞘中NRA减小。随氮素浓度的增加,株高、最大根长和叶片数逐渐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依次增加,叶片中NRA依次增强,氮素吸收和向地上部分配的比例显著增加。聚糠萘合剂处理与相应清水对照相比,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积累,缩短了最大根长,增加了侧根条数,提高了玉米植株中总吸氮量及氮素利用率。对于不同浓度梯度的氮素处理,低浓度(2.5mmol/L)和中浓度(5.0mmol/L)培养液中调节剂处理氮素利用率分别比对照增加52.75%和54.91%,表明中、低氮条件下聚糠萘合剂提高了氮素利用率。
    28  玉米施用氮肥和有机物N2O释放研究
    张海楼 安景文(通讯作者) 刘慧颖 董环 娄春荣 王秀娟 张鑫
    2012, 20(2):134-137.
    [摘要](753) [HTML](0) [PDF 464.45 K](301)
    摘要:
    氧化亚氮(N2O)是除二氧化碳和甲烷之外的一种重要温室气体。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于春秋两季;不施肥料及猪粪、秸秆不还田的玉米田N2O排放通量明显高于空地,表明种植玉米促进N2O排放;施用氮肥N2O排放通量在整个玉米生长季均高于不施肥的处理,表明施肥促进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增加。在施用化肥基础上,玉米秸秆还田、施用猪粪N2O排放通量均高于只施用化肥,在两个排放高峰期表现尤为明显。玉米秸秆、猪粪含有较多的C、N物质,进一步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有利于N2O的生成及排放。在等碳量条件下,施用猪粪N2O排放通量高于玉米秸秆还田;在碳不等量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或猪粪量越高,N2O排放通量越大,表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增施有机物料,能增加N2O排放通量。
    29  玉米对南方锈病抗性的生化基础研究
    黄飞燕 于凯 李晚忱 朱振东 李洪杰 武小菲 王晓鸣(通讯作者)
    2012, 20(2):138-143.
    [摘要](683) [HTML](0) [PDF 745.06 K](401)
    摘要:
    以4个对南方锈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5叶期接种后,测定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抗南方锈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交系抗性水平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除脯氨酸含量外,其他生化指标均在自交系间、处理间和不同检测时间点间存在显著差异。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菌后明显提高,抗病自交系酶活高峰出现早,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自交系;在抗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早期上升快,活性高;在感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期表现明显升高。叶片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感病程度相关,南方锈病属高糖病害;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抗病自交系中含量降低速度和幅度都大于感病自交系。运用最优曲线回归拟合,接菌后1d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量等指标与玉米苗期的发病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30  中国玉米种业形势和发展前景
    佟屏亚
    2012, 20(2):144-148.
    [摘要](1335) [HTML](0) [PDF 724.94 K](1325)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WTO)10年,中国玉米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呈现从遍地开花到百强竞雄空前繁荣的局面。跨国公司在中国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给中国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中国玉米种子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缺乏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经验、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品种以及玉米育种缺失宏观正确方向指导等是中国种业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现代种业叙述全面,评价准确,方向清楚,为中国玉米种业未来10年展示美好的前景。
    31  玉米花粉扩散频率及距离研究
    卢宗志 江晓东 张明(通讯作者) 宋新元 刘娜 邵改革 郑建波 胡继超 胡凝 姚克敏 冯芬芬
    2012, 20(2):149-152.
    [摘要](730) [HTML](0) [PDF 562.05 K](418)
    摘要:
    利用紫色玉米紫糯18作为花粉供体,常规玉米吉单35作为花粉受体,通过模拟玉米花粉扩散实验,研究玉米外源基因向周围环境遗传漂流的频率和距离。结果表明,玉米花粉的扩散频率和距离与供、受体花粉的数量、花粉活力持续的时间及玉米散粉时的气象条件有直接关系。不同玉米品种花粉产量不同,紫糯18的单株花粉平均产量干重为3.2515g,吉单35为2.2073g。花粉的存活时间与空气湿度和温度有关,湿度高,气温低,花粉易存活。当基因的漂流阈值为1%时,供体与受体隔离距离应在45m;当基因漂流阈值为0.1%时,隔离距离应为300m。鉴于转基因玉米的特殊性,建议将0.1%作为转基因玉米基因漂流的管理阈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