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12个泰国玉米群体的产量配合力效应分析及其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
    田树云 文仁来(通讯作者) 苏月贵 何雪银 刘亚利 程伟东 Pichet Grudloyma
    2012, 20(5):1-6.
    [摘要](1694) [HTML](0) [PDF 513.64 K](2401)
    摘要:
    对12个泰国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杂种优势类群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2个泰国玉米群体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产量配合力总效应顺序与组合产量排序相吻合,两者成显著正相关。12个泰国玉米群体可分为2个杂种优势群,第Ⅰ类群包括Q9、Q11群体,与旅大红骨杂优群内的丹340等的SCA最高;第Ⅱ类群包括Q1等其余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掖478、7239等的SCA较高。第Ⅱ类群可分为3个亚群,第Ⅰ亚群包括Q1、Q2、Q10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掖478S CA最高;第Ⅱ亚群包括Q3、Q4、Q6、Q8、Q12群体,与塘四平头杂优群内的黄早四SCA最高;第Ⅲ亚群包括Q5、Q7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7239 SCA最高。产量排前10位的组合中以Q1、Q10、Q11为亲本的组合各2个,以Q2、Q5、Q7、Q8为亲本的组合各1个。群体Q1、Q10、Q11在广西的育种利用价值最高,可直接用于选育自交系或作为改良材料。
    2  玉米单倍体在黑龙江与海南自然加倍效果的对比研究
    蔡泉 曹靖生 史桂荣 郭晓明 张建国 赵伟 李树军 殷跃
    2012, 20(5):7-@.
    [摘要](1322) [HTML](0) [PDF 417.28 K](2349)
    摘要:
    研究4个不同来源的组合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在海南和黑龙江省自然加倍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材料其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差异明显,相同来源的单倍体在海南和黑龙江省的自然加倍率也有明显差异,4个组合在海南的平均自然加倍率为7.61%,在黑龙江省为4.42%;其中组合M03(瑞德)在海南和黑龙江省的自然加倍率平均为9.94%,在4个组合中最高;M04(兰卡斯特)的平均加倍率为3.88%,为4个组合中最低,在海南比黑龙江省更有利于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3  抗微管除草剂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研究
    慈佳宾 李继竹 刘振库 尹日成 姜龙 郑雷雷 梁晓斐 杨伟光(通讯作者)
    2012, 20(5):10-@.
    [摘要](1313) [HTML](0) [PDF 455.91 K](1899)
    摘要:
    用氟乐灵、拿草特两种抗微管除草剂和秋水仙素在不同处理部位、不同处理时间和浓度条件下对玉米单倍体进行单倍体加倍效率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用浸种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率以氟乐灵在浓度80 μmol/L处理20 h最高(35.7%),用浸芽法处理的加倍率以拿草特在浓度60 μmol/L处理24 h最高(24.8%),用浸根法处理的加倍率以氟乐灵在浓度40 μmol/L处理15 h最高(16.8%)。因此抗微管除草剂氟乐灵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最好。
    4  云南省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利用价值预测
    高祥扩 杨克昌 黄清梅 冯素芬 鲁用强 赵自仙(通讯作者) 刘润秀
    2012, 20(5):15-@.
    [摘要](1244) [HTML](0) [PDF 455.60 K](1814)
    摘要:
    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的禾谷类种子遗传模型,预测10个云南骨干玉米自交系在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性状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ZNL-1、自330、素湾1611、云147和ZOL-5可显著增加杂交后代穗长,增加效果为素湾1611>自330>云147>ZOL-5>ZNL-1;ZNL-1、素湾1611和云147能显著增加后代穗粗,增加效果为云147>素湾1611>ZNL-1;增加穗行数的亲本是素湾1611;增加后代百粒重的亲本是ZNL-1、1072、ZOL-1、ZOL-2和ZOL-5,增加效果为ZOL-2>ZOL-1>ZOL-5>1072>ZNL-1。
    5  高茎糖玉米自交系不同生育时期茎糖含量与子粒产量的关系研究
    李刚 马骏 杨立国 姜敏 王金艳(通讯作者)
    2012, 20(5):21-@.
    [摘要](1490) [HTML](0) [PDF 475.16 K](2176)
    摘要:
    以高茎糖玉米自交系7801、25098、7208,25074、W08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玉米自交系授粉后不同时期茎秆汁液的糖锤度、茎秆总含糖量、叶片光合速率及对应的子粒经济产量,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茎秆含糖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锤度和产量2个性状,其中,锤度与茎秆含糖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茎秆含糖量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锤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茎秆含糖量的提高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
    6  旅大红骨种质的利用潜力评价及改良分析
    丰光 景希强(通讯作者) 李妍妍 于兵(通讯作者) 白向历 陈增齐 姚永祥
    2012, 20(5):25-@.
    [摘要](1217) [HTML](0) [PDF 443.08 K](1703)
    摘要:
    以7个旅系与2个外杂选系组配的14个组合和对照种郑单95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分析由旅系组配的组合产量、抗性、农艺性状和考种性状与对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旅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抗性、穗粗和穗长等方面优于对照,但耐密性、抗倒性、封顶性、子粒深度、含水量和出籽率等方面与对照还有差距,且生育期长于对照。
    7  玉米与其亲本营养遗传效应相关性研究
    谢佳贵 韩晓日(通讯作者) 王立春(通讯作者) 张宽 王秀芳 谷有田
    2012, 20(5):28-@.
    [摘要](1504) [HTML](0) [PDF 486.81 K](6780)
    摘要:
    通过玉米与其亲本营养综合效应的相关性研究,提出玉米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两种分级方法,初步明确“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两种分级方法既适用于玉米单交种也适用于亲本。因此,可应用玉米喜肥程度的分级方法来研究玉米营养效应的遗传属性。玉米对N、P、K肥综合效应等级与其母本对N、P、K肥综合效应等级完全一致,与其父本的等级不吻合。玉米单交种的营养效应特性与母本密切相关,初步确认为母性遗传。
    8  玉米品种穗轴重和出籽率等性状的相关及遗传关系研究
    李忠南 王越人 邬生辉 张淑琴 李光发(通讯作者)
    2012, 20(5):33-@.
    [摘要](1674) [HTML](0) [PDF 450.24 K](2026)
    摘要:
    以先玉335的亲本及2个美系材料和自选系为试验材料,组配16个杂交组合,在保苗61 530株/hm2的条件下进行产量比较,同时分析子粒水分、穗轴重、出籽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相关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穗轴重与出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出籽率与双亲平均穗轴重、父本穗轴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双亲平均出籽率、父本出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子粒水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本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父本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双亲平均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轴重、百粒重遗传累加效应极显著,超高亲效应明显;出籽率以遗传累加效应为主,存在超亲效应。组配新组合途径可以直接利用PH6WC及Reid系统的美系材料与自选系组配,从而获得高出籽率的品种。
    9  应用PCR-DHPLC技术高通量快速检测转基因玉米
    吴静 李铁柱 孙瑶 孙方达 栾凤侠(通讯作者) 赵明超
    2012, 20(5):40-@.
    [摘要](1144) [HTML](0) [PDF 552.61 K](1938)
    摘要:
    利用多重PCR结合DHPLC技术首次建立转基因玉米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公布的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适合多重PCR的引物序列,以转基因玉米为模板,通过优化多重PCR和DHPLC的反应条件,建立一套同时快速筛选检测玉米中多种转基因成分的7重PCR-DHPLC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195 ng/μL,质粒检测灵敏度为1×103 拷贝/μL。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玉米MON863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宋君 雷绍荣(通讯作者) 郭灵安 刘勇 王东 尹全 向冰 张富丽 刘文娟 常丽娟
    2012, 20(5):45-@.
    [摘要](1181) [HTML](0) [PDF 506.06 K](2172)
    摘要:
    应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立的转基因玉米MON863品系特异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含量为1%的转基因玉米MON863样品(CRM)中旁侧片段(品系特异片段)的含量,并从扩增反应、数据处理以及微量移液器等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uA=1.9×10-2,uB=9.3×10-4,uC=1.9×10-2,U95=0.04,测量结果为1.108%±0.04。MON863品系特异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的主要不确定度来自检验过程中的随机效应。
    11  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DNA-AFLP分析
    张琳碧 牛秀芬 戴溢颖 曹墨菊
    2012, 20(5):50-53,58.
    [摘要](1441) [HTML](0) [PDF 1.04 M](2361)
    摘要:
    利用AFLP标记及克隆测序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寻找与不育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供试的56对引物中,32对引物能够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4对引物能够在不育株和可育株之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通过对多态性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特有的条带(Zmd1-302)与玉米基因组的克隆(AC187265)和玉米雄配子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gi33771201)同源性都很高,推测该片段和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之间的育性差异有关。将具有多态性的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3对SCAR引物在8个不育单株和8个可育单株中均有扩增,通过聚丙烯凝胶电泳未检测到不育和可育之间的长度多态性,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不育与可育之间存在多个单碱基差异。
    12  基因枪介导法获得转BtCry1Ac基因抗虫玉米植株的研究
    铁双贵 柏松 岳润清(通讯作者) 齐建双 王延召 孙静 陈小洁 田保明
    2012, 20(5):54-@.
    [摘要](1272) [HTML](0) [PDF 532.90 K](1725)
    摘要:
    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含有Cry1Ac基因的质粒转入玉米愈伤组织,获得转Bt基因玉米植株,对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分析和金标免疫试纸鉴定。结果表明,部分转化植株呈阳性,说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将转基因植株自交获得T1代种子,对T1代植株进行田间抗虫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抗虫活性明显强于非转基因植株。
    13  玉米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锁伟 张丹凤 方才臣 邓联武 万向元(通讯作者)
    2012, 20(5):59-64,70.
    [摘要](1994) [HTML](0) [PDF 919.83 K](3193)
    摘要:
    转基因技术作为植物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育种技术的独特优点,受到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玉米遗传转化的受体主要是幼胚或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由于受到基因型、生长季节、取材时间等因素制约,大大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产业化应用。总结对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玉米遗传转化的产业化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14  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特征及定量化分析
    侯玉虹 陈传永 胡小凤 董树亭(通讯作者) 赵明(通讯作者)
    2012, 20(5):65-@.
    [摘要](1446) [HTML](0) [PDF 515.81 K](2179)
    摘要:
    对吉林省桦甸地区春玉米群体NAR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栽培条件下净同化率(NAR)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方法将最大NAR和播种至成熟天数设为1,以相对NAR(0-1)和相对时间(0-1)为变量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呈“M”形双峰曲线,前期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后期出现在灌浆期,且前期峰值高于后期。对NAR模型进行筛选,变化规律符合4次方数学模型NARR=a+b(TR)+ c(TR)2+d(TR)3+e(TR)4;建立春玉米群体相对NAR动态变化数学模型NARR=-0.01+10.54(TR)-39.72(TR)2+ 52.81(TR)3- 23.37(TR)4,r=0.946 1**。利用模型对2006年吉林桦甸的密度试验以及河北廊坊的品密试验进行检验, 相关系数分别在0.91~0.93和0.83~0.88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 说明该模型符合东北平原以及黄淮海流域变化规律。净同化率模型的确定可实现作物产量性能方程的数字化、模式化和指标化。
    15  玉米自交系茎秆显微结构及其与茎节抗折强度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穆春华 张发军 李文才 孙琦 孟昭东(通讯作者)
    2012, 20(5):71-@.
    [摘要](1229) [HTML](0) [PDF 437.30 K](6991)
    摘要:
    通过测定黄淮海地区22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玉米茎节抗折强度(节折强度,NSS),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茎节显微结构,对维管束各项显微指标与节折强度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玉米节折强度与茎秆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间节折强度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各自交系维管束显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单个维管束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5.06%,其次是维管束数目,为19.97%;茎节维管束数目增多不利于节折强度的提高(r=-0.54**,r=-0.55**),单个维管束面积增大有助于节折强度的提高(r= 0.48*,r=0.43*)。通径分析表明,抽雄后6 d及15 d两个测定时期均为维管束个数对节折强度的直接效应最大,单个维管束面积效应次之;在花后6 d,维管束最小直径、平均直径等指标对于节折强度的贡献也主要通过维管束数目的间接效应起作用。
    16  4个玉米品种种子耐老化能力的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
    代小伟 王庆 薛卫青 马晗煦 孙宝启 孙群(通讯作者)
    2012, 20(5):76-@.
    [摘要](774) [HTML](0) [PDF 451.95 K](1766)
    摘要:
    以农大108、中农大4号、先玉335和郑单958玉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人工老化后的生理特性和萌发特性,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耐老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4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MDA(丙二醛)含量增加,脱氢酶活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降低。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分析,4个玉米品种的耐老化能力为郑单958>先玉335>中农大4号>农大108。
    17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曹国军 耿玉辉 叶青 武鹏 李正君 任军(通讯作者)
    2012, 20(5):80-@.
    [摘要](990) [HTML](0) [PDF 405.31 K](1937)
    摘要: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18  水分胁迫下持绿型玉米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研究
    王德权 周宇飞 陆璋镳 肖木辑 许文娟 黄瑞冬(通讯作者)
    2012, 20(5):84-@.
    [摘要](726) [HTML](0) [PDF 456.75 K](1787)
    摘要: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开花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持绿型玉米丹598和普通玉米黄早四根系形态及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绿型玉米丹598具有较长的总根长、较大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根冠比及根系还原力,与普通玉米黄早四相比,水分胁迫下上述指标的降幅较小。在干旱条件下,持绿型玉米丹598能保持较好的根系形态和较高的根系活力。
    19  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岳丽杰 文涛 杨勤 李卓 李奇 刘永红(通讯作者)
    2012, 20(5):88-@.
    [摘要](862) [HTML](0) [PDF 423.39 K](1514)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四川省丘陵区8个玉米品种在7个不同播种深度处理下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幼苗形态特征以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探讨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深度增加玉米出苗率逐渐下降,出苗时间逐渐延后,其中, 播种深度为3、6、 9 cm处理平均出苗率分别为91.3%、89.4%和62.1%,在此范围内苗长和中胚轴长逐渐增加,主根长和幼苗整齐度逐渐减小,苗干重和中胚轴干重逐渐增加,根冠比逐渐减小,根干重差异不显著,与玉米出苗率关联度最大的是中胚轴长和中胚轴干重。不同玉米品种对播深的忍耐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中单808、成单30和川单418的耐深播能力较强。
    20  松嫩平原土壤自然水分条件分析及对玉米产量影响
    纪仰慧 王晨轶 姜丽霞(通讯作者) 杨晓强 朱海霞 李帅
    2012, 20(5):94-@.
    [摘要](831) [HTML](0) [PDF 832.09 K](1673)
    摘要: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自然条件下固定13个农业气象站,以16年平均土壤水分及对应年平均玉米产量为研究对象,分析玉米生长季内0~50 cm土层土壤平均重量含水率及各层平均重量含水率在其主要生育期的分布状况,采用积分回归法分析土壤水分与玉米单产之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间,0~5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抽雄期为最小,播种期及出苗期较大;各层土壤在玉米各生育期重量含水率大小分布基本与0~50 cm土层平均值一致,31~50 cm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明显高于0~10、11~20 cm土层值。松嫩平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土壤重量含水率与其产量在出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为负效应,而在播种期、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及抽雄期为正效应。
    21  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关系研究
    董红芬 李洪(通讯作者) 李爱军 阎晓光 赵长明
    2012, 20(5):97-@.
    [摘要](671) [HTML](0) [PDF 431.71 K](1574)
    摘要:
    试验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从5月6日至6月7日共设7个播期,研究春旱条件下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各阶段生育进程加快,播种期推迟30 d,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4 d;出苗至抽雄天数各品种间表现不同,先玉335缩短11 d,郑单958缩短8 d,浚单20缩短3 d。随播期的推迟株高和穗位高增高,总叶片数和穗上叶片数不变;秃尖增长,行粒数减少,穗长、穗粗和穗行数不变;子粒长度减小,宽度不变,千粒重和容重降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容重。产量与玉米生长期有效积温呈正相关,浚单20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先玉335,郑单958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浚单20播期最迟为5月16日(有效积温2 752.9℃·d),先玉335播期最迟为5月23日(有效积温2 624.4℃·d),郑单958播期最迟可至5月27日(有效积温2 560.9℃·d)。
    22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张倩 张洪生 赵美爱 姜雯
    2012, 20(5):102-@.
    [摘要](543) [HTML](0) [PDF 476.59 K](1569)
    摘要: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条件下,与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处理间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四行靠种植方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等行距种植方式胞间CO2浓度(Ci)最高。子粒灌浆后期等行距种植方式SPAD值、灌浆速率下降速度最快。收获期三行靠、四行靠、五行靠种植方式子粒产量分别比等行距种植方式增加10.58%、6.54%、12.06%,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23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曹胜彪 张吉旺(通讯作者)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2012, 20(5):106-@.
    [摘要](741) [HTML](0) [PDF 882.84 K](1699)
    摘要: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24  吉林半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闫伟平 谭国波 赵洪祥 张丽华 方向前 孟祥盟 边少锋(通讯作者) 吴春胜(通讯作者)
    2012, 20(5):111-@.
    [摘要](740) [HTML](0) [PDF 912.81 K](1603)
    摘要:
    通过对常规垄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交替隔沟灌溉的试验对比,交替隔沟灌溉水量仅为常规沟灌的1/2,有一半左右的地表面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水分渗入率较大,提高了土壤对灌溉水和自然降雨的储存与利用,有利于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运用交替隔沟灌溉技术能提高作物对垄两侧土壤中养料、水分等的利用效率,作物根系进行干湿交替锻炼后,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一定程度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能力,更利于作物健康生长,交替隔沟灌溉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田节水灌溉方法。
    25  不同时期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农梦玲 魏贵玉 李伏生(通讯作者)
    2012, 20(5):115-@.
    [摘要](552) [HTML](0) [PDF 490.38 K](1708)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种氮、钾水平下,不同生育阶段(苗期至抽雄期、苗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雄期)实施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不同生育期根区局部灌溉处理耗水量均明显减少;苗期至拔节期分根区交替灌溉干物质积累降低甚微或略有增加;中氮、钾(N、K2O均为0.12 g/kg土)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8%,且氮表观利用率最高。在相同灌水方式下,中氮、钾水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和氮吸收利用较高,中氮、钾时苗期至拔节期分根区交替灌溉是一种节水高效模式。
    26  施氮对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晓巍 马欣 周连仁 夏瑀 戴建军(通讯作者)
    2012, 20(5):121-@.
    [摘要](121) [HTML](0) [PDF 510.26 K](1039)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玉米产量、氮素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玉米产量提高,与对照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 0.01)。施氮处理使玉米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植株中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均与植株中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用植株中硝态氮含量作为预测植株吸氮量及生物量的参考,为指导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
    27  基于可见光光谱扫描的春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隽英华 汪仁(通讯作者) 邢月华 宫亮
    2012, 20(5):126-@.
    [摘要](76) [HTML](0) [PDF 497.60 K](883)
    摘要:
    采用可见光光谱扫描研究田间条件下春玉米冠层图像色彩参数和氮素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简便、快捷、非接触性的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结果表明,春玉米冠层图像色彩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间的相关性依次为6叶期>9叶期>3叶期。在6叶期,春玉米冠层图像色彩参数B、R/G、G/B、G/L、B/L、G/(R+G+B)均与氮素营养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G/(R+G+B)与氮素营养指标间的线性正相关性最高。运用可见光光谱扫描的数字图像进行东北地区春玉米氮素营养诊断是可行的,6叶期可作为春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关键时期,G/(R+G+B)是春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最佳冠层图像色彩参数。
    28  氮素水平对旱作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邵瑞鑫 杨青华 毛建昌 上官周平(通讯作者)
    2012, 20(5):131-@.
    [摘要](94) [HTML](0) [PDF 960.81 K](1103)
    摘要:
    以郑单958和陕单2552为材料,通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技术研究旱作条件下3种施氮水平在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对两个玉米品种的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对玉米光合功能的调控效应依玉米品种、生育时期有所不同,拔节期郑单958的光合性能指数值(PI)明显高于陕单2552,主要在于其较高的光能捕获能力(PTR)和反应中心活性(RC/ABS);中等施氮条件下能提高玉米的PI,高氮处理下PI和光合速率(Pn)并没有继续增加。扬花期,两个品种及其氮素处理间的PI、Pn和叶绿素含量差别较小。成熟期玉米的生长能力减弱,光合能力降低,郑单958的PI、Pn、叶绿素含量在不施氮和中等施氮条件下较陕单2552表现出优势。
    29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苏前富 闫守荣 王巍巍 李红 孟玲敏 张伟 刘影 晋齐鸣(通讯作者)
    2012, 20(5):135-@.
    [摘要](128) [HTML](0) [PDF 459.63 K](1082)
    摘要: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30  玉米大斑病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刘洪亮 王慧
    2012, 20(5):139-@.
    [摘要](83) [HTML](0) [PDF 1.35 M](1046)
    摘要:
    采用土壤稀释法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 182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玉米大斑病菌具有较强拮抗的菌株24个。对24株拮抗菌抗菌谱的测定结果表明,KD16-13、KJ2-01对水稻稻瘟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链格孢菌、番茄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抑菌效果明显。
    31  玉米多穗现象研究进展
    樊金娟 王楠 朱延姝 崔震海 阮燕晔 张立军
    2012, 20(5):143-@.
    [摘要](150) [HTML](0) [PDF 471.36 K](1058)
    摘要:
    多穗是玉米果穗在形成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而异常发育的现象,分为分蘖多穗和单秆多穗,其中单秆多穗又分为多节多穗和一节多穗。对双穗遗传研究证明,多穗性状为隐性遗传,由基因的累加效应即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范畴。密度、氮素营养胁迫、温度、水分和光照以及玉米螟、蚜虫、玉米叶斑病等危害都会影响玉米果穗数量。大量培育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及混合选种可能是造成玉米雌穗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一节多穗的出现跟环境密切相关,密度越大、播期越晚,多穗率越高,高温干旱、拔节期水肥过多、激素调控也是形成一节多穗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稳定的多节多穗和一节多穗遗传群体,通过分子标记等技术,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揭示该现象,还可用于辅助育种。
    32  华北地区夏玉米理想株型研究
    黄收兵 徐丽娜 陶洪斌 王云奇 祁利潘 王璞(通讯作者)
    2012, 20(5):147-@.
    [摘要](685) [HTML](0) [PDF 516.96 K](6396)
    摘要: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使用金得乐(EC)化控试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的群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挖掘夏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3个密度,每个密度设4个EC试剂叶面喷施处理, 不喷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处理下,6叶展期叶面喷施EC试剂2.25 mL/L与对照差异不明显;6叶展期喷施2.25 mL/L、12叶展期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叶茎夹角增大,穗位层叶间距缩小,株型趋向平展型;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降低不明显,穗位高降低,单株叶面积、叶茎夹角缩小,株型更为紧凑。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调整株型是解决群体结构郁闭突破点,确认整体紧凑、穗位低、穗下层叶间距小、穗位层及穗上层叶茎夹角小、叶间距大、群体结构持续时间长为理想株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