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21(1):125-127, 133.
摘要:
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 对2009~2010年采自河北省的12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 共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致病类型, 即0、1、3、N、12、13、1N、23、2N、3N、123、12N、13N、23N和123N, 其中, 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 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4.2%和20.8%;其次为1N和N号生理小种, 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0.0%和9.2%。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较复杂, 出现多个生理小种类型, 夏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将各菌株进行毒性分析发现,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对Ht1和HtN基因的毒性较高, 毒性频率分别为57.5%和37.5%;对Ht2和Ht3基因毒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