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辽综群体创建、改良及应用研究
    王延波 王国宏 石清琢
    2013, 21(6):1-4.
    [摘要](2089) [HTML](0) [PDF 423.02 K](7624)
    摘要:
    以引自美国和选自美国血缘的自交系为基础材料,组建玉米辽综群体。采用S1表型选择法、S1家系密植鉴定选择法、配合力选择法对玉米辽综群体进行3轮改良,系统评价8个改良群体的育种潜势。结果表明,S1家系密植鉴定选择法改良群体效果显著,且方便、实用。以密植鉴定选择法改良的群体辽综C3-3穗行数增加明显、产量性状GCA水平较高、育种潜力较大。以其为基础群体,运用S1密植选择法结合新种质导入进行后续两轮改良。从不同轮次的改良群体中陆续选育出了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出6个相应的玉米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2.5万hm2
    2  高粱EPSPS基因的克隆、修饰及在玉米中的功能验证
    赵海铭 宋伟彬 赖锦盛
    2013, 21(6):5-9.
    [摘要](1899) [HTML](0) [PDF 1.01 M](7968)
    摘要:
    针对草甘膦结合位点,对高粱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进行4种定点修饰,将修饰后的基因分别导入到玉米中。通过对转化体的抗性鉴定,确定将高粱EPSPS基因106位的脯氨酸变为丝氨酸(P106S)能够赋予转基因玉米草甘膦抗性。在喷施4倍的草甘膦时抗性事件CL38-1不产生药害。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目标基因在该转化事件中稳定遗传,转化其余3种EPSPS基因的植株对草甘膦没有足够的抗性。
    3  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孙红炜 李凡 杨淑珂 王敏 路兴波
    2013, 21(6):10-16.
    [摘要](1523) [HTML](0) [PDF 985.28 K](2322)
    摘要:
    连续两年在田间自然状态下,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6个不同生育期种植转Bt基因玉米MON810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同一生育期内转Bt基因玉米与非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 DGGE指纹图谱相似,细菌群落的遗传物质组成差异不显著,仅在抽丝期和乳熟期Bt玉米出现两条差异条带。2009年,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4个生育期两种玉米出现差异条带,抽丝期和乳熟期无差异条带。对DGGE图谱条带进行克隆测序,部分图谱中的条带所代表的DNA序列相同,最终得到51条DNA序列,共涉及主要细菌门类8个,典型差异条带分别属于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总体来看,与不同品种相比,不同生育期、不同年份间细菌群落差异更为显著,Bt蛋白的积累对根际细菌群落变化有一定影响。
    4  玉米叶片保绿性数量遗传分析
    郑洪建 孔令杰 许瑞瑞 蔡润 吴爱忠 郑成超 施标 董树亭
    2013, 21(6):17-20.
    [摘要](1376) [HTML](0) [PDF 405.10 K](2375)
    摘要:
    采用数量遗传方法,选用两个保绿性强的玉米自交系(齐319、178)和两个保绿性差的自交系(Mo17、BM)组配4套F1、F2和回交群体,研究保绿性的遗传规律,分析保绿性的基因效应。4套组合6个世代的保绿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叶片保绿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互作效应普遍存在。玉米保绿性状广义遗传力变化范围为59.93%~76.82%,加性方差占遗传方差的比值变化范围为40.70%~60.10%。以齐319为保绿亲本的组合至少存在两对保绿基因,而以178为保绿亲本的组合至少由一对基因控制。
    5  人工改造基因Cry1Abm的合成、原核表达及其抗虫鉴定
    岳润清 铁双贵 陈小洁 齐建双 韩小花 燕树峰 徐玉格 林鸿
    2013, 21(6):21-25,30.
    [摘要](1533) [HTML](0) [PDF 1.51 M](2725)
    摘要:
    根据植物密码子的偏好性及使用频率,对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b野生型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优化和改造,改造后的Cry1Abm基因序列与原始序列同源性为66.2%,G+C含量由37.3%提高到62.7%。人工合成Cry1Abm基因,并将人工合成的改造后的Cry1Abm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Abm。将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用诱导表达的蛋白进行饲虫(玉米螟)实验。结果表明,该蛋白对幼虫具有很强毒性,幼虫的死亡率高达86.63%,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该基因可以作为杀虫工程及培育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候选基因。
    6  山东玉米粗缩病病原S10序列分析
    王升吉 张恒木 赵玖华 吴为奇 赵亚 羊健 尚佑芬 袁园园
    2013, 21(6):26-30.
    [摘要](1629) [HTML](0) [PDF 499.53 K](2567)
    摘要:
    利用采自山东章丘、济宁表现典型粗缩病症状的玉米植株样品进行ELISA和RT-PCR检测。间接ELISA结果表明,二者均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多克隆抗体表现阳性反应。RT-PCR扩增出该病毒基因组S10约1.8 kb片段。获得的1 801 bp 全长序列与已发表的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章丘分离物克隆JNZ-14序列、济宁分离物克隆JN-8序列均属于RBSDV,但其与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进化关系比其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的关系还要近,且2个分离物分别处于属于RBSDV的Ⅱ或Ⅰ两大分支中。
    7  农杆菌介导玉米H99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葛敏 张体付 王华 赵涵
    2013, 21(6):31-34.
    [摘要](1599) [HTML](0) [PDF 489.77 K](2540)
    摘要:
    遗传转化率低是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优化玉米转化体系的研究大多以幼胚为受体材料、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取材的时间和数量。研究利用携带pCAMBIA1302(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质粒的 EHA105菌株对玉米自交系H99的愈伤组织进行侵染,借助活体荧光检测技术对GFP基因的瞬时表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为 0.7~0.8、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60 h时,GFP瞬时表达率最高,达到23.47%。
    8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玉米子粒性状的QTL定位
    张向歌 王彬 袁亮 张晓祥 时夏 赵晓锋 汤继华
    2013, 21(6):35-40.
    [摘要](1353) [HTML](0) [PDF 473.75 K](2231)
    摘要:
    利用lx9801为遗传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对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QTL分析。在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31个玉米子粒性状的QTL,包括12个粒重QTL、7个粒长QTL、8个粒宽QTL和4个粒厚QTL。其中,有2个粒重QTL、2个粒长QTL和1个粒厚QTL在两试验点同时检测到,可分别解释5.53%、9.09%、4.55%、4.18%和7.70%的表型变异。
    9  利用导入系群体挖掘控制玉米胎萌的QTL
    胡伟 李文振 段利超 冯阳 冯晓敏 岳兵
    2013, 21(6):41-44.
    [摘要](2087) [HTML](0) [PDF 476.35 K](3411)
    摘要:
    利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背景、CML343为供体构建一套在胎萌上存在显著变异的导入系群体为材料,对胎萌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通过生长箱模拟田间实际环境对该群体授粉后38 d和收获后60 d后的种子发芽率进行测定,以授粉38 d发芽率/收获后60 d的发芽率的比值作为胎萌的指标,结合201对SSR基因型结果,利用GGT2.0软件对胎萌进行QTL分析,共定位了14个控制玉米胎萌的QTL位点,其中两个位点(qVp1-1qVp1-4)与前人克隆的与脱落酸(ABA)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同一染色体区域。
    10  玉米PH6WC组合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李光发 李忠南 王越人 李福林 张淑琴 张建
    2013, 21(6):45-48.
    [摘要](1508) [HTML](0) [PDF 423.90 K](3118)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8~2012年利用PH6WC组配的入选杂交组合9个主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百粒重>穗长>秃尖长度>穗位高>株高>穗行数>粒穗比>脱粒水分。不同年份由于气候不同,各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有相应的变化。粒穗比、脱粒水分与产量关系不密切,粒穗比与脱粒水分关系不密切。
    11  模拟犁底层条件下春玉米叶片形态发育及衰老表征
    杨粉团 李刚 陈喜凤 姜晓莉 曹庆军
    2013, 21(6):49-53.
    [摘要](1760) [HTML](0) [PDF 487.21 K](2324)
    摘要:
    通过模拟犁底层和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犁底层对春玉米叶片形态发育及衰老表征,明确犁地层对东北春玉米生产易引发早衰的机理。结果表明,模拟犁底层处理的第8片到第11片叶玉米叶片长度以及第13片叶到第20片叶叶片宽度均小于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从5片叶全展开到小喇叭口期,模拟犁底层处理比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晚发育9 d;模拟犁底层处理缩短了中部叶片的持绿时间6 d;模拟犁底层处理相对模拟打破犁底层处理降低了开花期绿叶面积及开花后相对绿叶面积,生产上采用农业机械深松打破犁底层可延缓后期叶片衰老进程。
    1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弱光响应的差异
    李冬梅 张春玲 吴亚男 赵奎华 王延波 齐华 聂林雪 陈涛 马丽婷
    2013, 21(6):54-58.
    [摘要](1500) [HTML](0) [PDF 499.92 K](2320)
    摘要: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和东单90,研究不同时期弱光胁迫下两个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郑单958在正常光照条件下产量高于东单90,弱光胁迫下产量降低幅度小。两个品种在弱光胁迫下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降低。东单90在弱光胁迫下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对较小,穗数减少,库容潜力受限制,穗粒数大幅度降低。弱光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子粒干物质分配率以及相对稳定的穗数和穗粒数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13  京单38不同播期子粒灌浆特性研究
    王荣焕 赵久然 陈传永 徐田军 刘秀芝 王元东 刘春阁
    2013, 21(6):59-63.
    [摘要](1270) [HTML](0) [PDF 505.63 K](2333)
    摘要:
    以郑单958为对照,设置春播(5月14日)和夏播(6月13日)两个播期处理,研究玉米品种京单38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京单38的百粒干物重高于对照品种郑单958,春、夏播条件下增幅分别为14.74%和20.26%,春播百粒干物重较夏播高1.87%。京单38的子粒灌浆速率高于郑单958,春、夏播最大灌浆速率分别较对照高42.27%和49.50%,夏播最大灌浆速率较春播高9.42%。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与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郑单958相比,京单38子粒灌浆速率高且灌浆速度快,春、夏播条件下均可获得较高的粒重。
    14  不同气象条件对玉米养分含量的影响
    王丽君 郑志芳 姜兴芳 赵姣 王璞 廖树华
    2013, 21(6):64-67,72.
    [摘要](1239) [HTML](0) [PDF 855.61 K](2349)
    摘要:
    以农华101为材料,在5个播期条件下研究各生育时期玉米养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养分含量的变化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与该阶段相对积温以及相对日照时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其拟合曲线表达式为y=1/(a+bxc)。不同气象条件下,玉米整个生育进程中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是造成养分含量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15  土壤温湿度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乐章燕 刘晶淼 廖荣伟 白月明 安顺清 关昊
    2013, 21(6):68-72.
    [摘要](1765) [HTML](0) [PDF 498.76 K](2689)
    摘要:
    采用方形整段标本法,对河北省保定市固城镇中国气象局农业试验基地玉米(屯玉46)不同生育期的根系进行监测,同时对土壤水分、地温进行分析,研究土壤湿度、温度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完熟期的根长密度在10~20 cm土层最大,分别为0.49 cm/cm3和1.98 cm/cm3,分别占0~100 cm土层总根长密度的49%和28%;抽雄期和乳熟期则是0~10 cm土层最大,分别为0.45 cm/cm3和1.17 cm/cm3,分别占0~100 cm土层总根长密度的34%和22%。对于土壤水分,50 cm土层以上,不同时期基本保持较为平缓的变化趋势,拔节期和抽雄期40~50 cm土层的水分为整层最大,分别可达18.84%和17.83%;乳熟期和完熟期为50~60 cm土层的水分最大,分别可达22.7%和22.0%。50 cm土层以上,不同生育期玉米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均为向下递减;50 cm土层以下,乳熟期和完熟期的根长密度与土壤水分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水分较多的层次对应的根长密度较大,根系量较多。在土壤剖面中,不同生育期玉米根长密度增长量变化的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垂直分布较为一致,无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9和0.7。地温越高,玉米侧根越细,温度对根系生长发育和生理活性产生一定影响。
    16  赤霉素、PEG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孙刚 曹敏建 张弘 于海秋 赵新华
    2013, 21(6):73-75.
    [摘要](1103) [HTML](0) [PDF 2.10 M](2293)
    摘要:
    以玉米创奇518陈种子为材料,利用赤霉素(GA3)、聚乙二醇(PEG)及其复合引发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研究玉米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引发处理间玉米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及株高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聚乙二醇具有明显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作用,赤霉素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提高玉米出苗速度。
    17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2013, 21(6):76-80.
    [摘要](848) [HTML](0) [PDF 504.90 K](2627)
    摘要: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0.05)。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30 cm呈增加趋势变化,31~60 cm呈降低趋势。苗紧行松处理含水量在土壤各深度均高于传统耕法,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苗紧行松耕作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改善,耕层土壤水气协调。
    18  玉米倒伏和扶直的产量效应研究
    曹铁华 梁烜赫 李刚 任军 王洪君 陈宝玉 王立春
    2013, 21(6):81-83,90.
    [摘要](1223) [HTML](0) [PDF 902.68 K](2305)
    摘要:
    2012年受台风“布拉万”影响吉林省玉米乳熟期大面积根倒伏。针对玉米倒伏进行倒伏后扶直及不同扶直时间的产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造成倒伏玉米平均减产10.16%~24.43%;3 d内及时扶直可挽回产量损失11%;扶直抢救在考虑倒伏后不同时间段的同时也要考虑土壤含水量,扶直以20 cm土层体积含水量超过25%的效果最好。
    19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景立权 肖尧 袁建华 赵福成 丁成龙 陆大雷 陆卫平
    2013, 21(6):84-90.
    [摘要](1468) [HTML](0) [PDF 484.68 K](2793)
    摘要: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20  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赵茜 周岩
    2013, 21(6):91-94.
    [摘要](1513) [HTML](0) [PDF 461.32 K](3750)
    摘要:
    高等植物按照CO2不同的同化途径,分为C3、C4和CAM植物。由于C4植物具有高光效基因,使其在高温、高光照、高氧分压条件下具有比C3植物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玉米中的高光效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并试图将此基因转入到C3植物中,使C3植物的光合特性得到一定改善,进而使其产量提高。本文综述将C4高光效基因转入到C3植物后,C3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对向C3植物中导入pepc基因能否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探讨。
    21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氮利用
    郭步庆 陶洪斌 盛耀辉 王璞 Heike Knörzer Wilhelm Claupein
    2013, 21(6):95-100,106.
    [摘要](1370) [HTML](0) [PDF 927.75 K](2553)
    摘要:
    2007~2009年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种植模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春玉米一熟优化管理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模式,探讨在华北地区通过调整种植模式的途径实现农业节水减氮的潜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水氮浪费较为严重,不利于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水氮消耗量最小,水氮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但其产量降低较多,不适宜在生产中单独推广;两年三熟模式两年总灌溉用水量降低了63%,氮肥用量降低了75%,产量降低了21%,节水减氮效果明显,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可适当推广。
    22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姜涛 李玮
    2013, 21(6):101-106.
    [摘要](1085) [HTML](0) [PDF 529.40 K](2087)
    摘要:
    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23  两个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与根拔拉力的关系
    刘志刚 陈范骏
    2013, 21(6):107-110.
    [摘要](1284) [HTML](0) [PDF 490.43 K](6959)
    摘要:
    以华北地区主栽的8个玉米杂交种和中国农业大学自育的2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供氮水平(0、240 kg/hm2)下对玉米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根拔拉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在不同氮处理间差异显著,平均产量、穗粒数及根拔拉力差异极显著,穗长、穗粗及穗行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的降低。低氮处理下根拔拉力显著降低,其降低幅度与产量的减产幅度显著相关,可作为氮高效品种筛选的指标之一。
    24  施氮水平及方式对玉米冠层NDVI、氮含量、叶绿素和产量的影响
    郭志顶 李志洪 李辛 孙建华 于磊 矫丽娜 徐静 高凤臣
    2013, 21(6):111-116,121.
    [摘要](1130) [HTML](0) [PDF 1.05 M](2798)
    摘要:
    在不同施氮水平和方式(不追肥和拔节期追肥)的田间试验条件下,采集并测定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片SPAD值、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和产量,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NDVI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追肥能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冠层NDVI值,灌浆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冠层NDVI值与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各生育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同冠层NDVI值一致,两者均可以对玉米进行氮素营养的诊断,但NDVI比SPAD更具有快速可靠的优点。追肥较不追肥处理有明显增产效果,平均增产幅度为29.23%,最大增幅为44.13%。
    25  吉林省中部玉米带高产田黑土酶活性特征研究
    孟安华 王鸿斌 吴景贵
    2013, 21(6):117-121.
    [摘要](1018) [HTML](0) [PDF 517.81 K](1839)
    摘要:
    以吉林省梨树县高产创建的农田黑土为供试土壤,相邻地块农民常规生产田土壤为对照,研究高产田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0~10 cm土层高产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农民常规生产田,由于pH值不同,磷酸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11~20 cm土层万发乡高产田(深松25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田;21~40 cm土层万发乡高产田(深松25 cm)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田,其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深松能够改善土壤酶的生存环境,提高酶活性。
    26  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
    范作伟 胡会军 金荣德 孙甜田 吴海燕
    2013, 21(6):122-126.
    [摘要](573) [HTML](0) [PDF 543.40 K](2349)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示范研究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溶磷菌液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21.75%~37.98%,植株从土壤吸收磷素养分的效率达10.94%。从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析,磷肥减量1/3处理与全量磷肥处理吸磷量无明显差异,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效率明显降低。溶磷生物肥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可使化学磷肥用量减少1/3而产量均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增产幅度为8.2%~11.7%,在西部干旱地区幅度为4.1%~8.3%,在东部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为5.6%~13.0%。溶磷生物肥料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27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螟发生及赤眼蜂寄生的影响
    李丽娟 鲁新 周淑香 张国红 丁岩 刘宏伟
    2013, 21(6):127-130.
    [摘要](746) [HTML](0) [PDF 513.50 K](1657)
    摘要: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田内玉米螟、赤眼蜂调查,初步认为,在低种植密度下一、二代玉米螟百株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较高,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玉米田的一代玉米螟危害较重。相关分析表明,一、二代百株玉米的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蛀孔数、隧道长度、活虫数及一代卵块寄生率等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健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穗上折率、穗柄折率、雄穗折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折率略有增加。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影响较小,3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一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略高,为44.24%和39.00%;二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较高,平均为84.59%和80.84%。
    28  玉米粘虫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和性状表征的影响
    晋齐鸣 高月波 苏前富 陈立军 张伟 李红 贾娇 孟玲敏 马莹莹
    2013, 21(6):131-134.
    [摘要](574) [HTML](0) [PDF 2.54 M](2036)
    摘要:
    2012年6月下旬和9月中旬,对吉林省二代和三代粘虫发生严重的辽源、公主岭、梨树、双辽、长岭、农安6个县(市)玉米田粘虫危害情况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二代和三代粘虫对玉米叶片危害较大,但二代粘虫危害对后期产量影响相对较轻,三代粘虫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造成损失较大,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三代粘虫危害产量损失率为25.79%~73.84%。
    29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抗病性分析
    张燕 曾珠 吴鹏丽 张鹏安 卿茂文 陈波
    2013, 21(6):135-139.
    [摘要](660) [HTML](0) [PDF 520.19 K](1746)
    摘要:
    通过对61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自然发病调查,以综合指数为依据,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进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7份和8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1.48%和13.11%;对锈病表现抗病和高抗(或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10份和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6.39%和9.84%,是西昌地区配制抗病杂交组合的适宜亲本。少数新选系对大斑病和锈病抗性表现较好,表明从西南高原玉米地方品种中选育优良抗病材料是可行的。高感和高抗型自交系也可作为玉米大斑病和普通锈病抗性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
    30  几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及防治效果研究
    孙燕 姜兴印 赵国玲 周丽萍 李振 李配
    2013, 21(6):140-144.
    [摘要](846) [HTML](0) [PDF 514.54 K](2215)
    摘要:
    亚粘团镰孢霉引起的玉米顶腐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亚粘团镰孢霉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EC50最小,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最高,抑菌效果最好;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EC50较小,病菌对其敏感性也较高,抑菌效果也较好;97%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EC50 最大,病菌对其敏感性最低,抑菌效果最差。通过温室种子包衣效果,生产上可使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来防治玉米顶腐病。同时通过室内毒素平皿培养进一步明确了经咯菌腈、戊唑醇和多菌灵对玉米种子包衣处理后,不同浓度的亚粘团镰孢霉毒素滤液对玉米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
    31  玉米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和性状表征的影响
    苏前富 贾娇 李红 陈立军 张伟 孟玲敏 马莹莹 晋齐鸣
    2013, 21(6):145-147.
    [摘要](691) [HTML](0) [PDF 1.06 M](2078)
    摘要:
    2012年8月中旬~9月中旬,对吉林省大斑病危害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发生严重的梨树、双辽、长岭、农安4个县市5个乡镇的玉米田进行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大斑病发生级别较往年同期提高了3~5级,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调查田块大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率24.19%~46.15%,因此,建立品种、机械化、药剂和宣传为一体的防治体系是做好大斑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32  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及启示
    郭天宝 李美佳 于洁 李可 张彬
    2013, 21(6):148-152.
    [摘要](1126) [HTML](0) [PDF 495.67 K](2374)
    摘要:
    采用相关最新数据,对中国玉米的生产要素、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国际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解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虽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呈下降趋势。中国玉米竞争力存在价格和非价格两个方面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中国玉米竞争力发展的优劣势,未来中国玉米竞争能力的提高应注重发展特色玉米农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多元化、完善政策扶持和保障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