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S1家系密植鉴定选择对群体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白石 孙成韬 张书萍 张丽颖 姜敏 肖万欣 王延波
    2014, 22(3):1-7.
    [摘要](1639) [HTML](0) [PDF 423.00 K](2440)
    摘要:
    利用S1家系密植鉴定改良方法对中综6群、瑞德群、黄改群、先玉335群进行1~2轮改良,获得9份群体。以9份群体为父本,自交系丹598、郑58、吉853为测验种,配制27份杂交组合,进行产量配合力比较试验,从单株产量、穗部性状和配合力角度分析群体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良群体单株平均产量均有增加,穗部性状向有利于高产的方向发展。中综6群经过两轮改良后,一般配合力效应从C0的-4.44增加到C2的3.84;瑞德群经过一轮改良后一般配合力效应从C0的-1.44增加到C1的2.9;黄改群从C0的-2.83增加到C1的1.93,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排前两位的杂交组合为郑58×黄改群、丹598×瑞德群。
    2  玉米粒深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张中伟 景希强 丰光
    2014, 22(3):8-12.
    [摘要](1631) [HTML](0) [PDF 483.81 K](2903)
    摘要:
    以两个粒深不同的玉米自交系PHBIM和丹340构成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粒深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B1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2和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粒深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即E-1-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6.16%~62.46%,多基因遗传率为11.72%~16.24%,主基因作用对后代遗传方面影响较大。
    3  12个玉米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孙峰成 付增娟 冯勇 赵瑞霞 张来厚 苏二虎 李美娜 刘志雄 石海波
    2014, 22(3):13-18,23.
    [摘要](1420) [HTML](0) [PDF 808.42 K](3080)
    摘要:
    以蒙群1、蒙群2、蒙群3、蒙群4、蒙A群、蒙B群、蒙C群共7个自有群体和中综5号、中综7号2个国内合成的群体以及3个加拿大引进群体C群1、C群2、C群3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试验设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2个处理,分别为75 000、150 000株/hm2;玉米群体为副区,共12个处理。通过增密效应分析得出,在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产量性状中,行粒数和穗长适宜作为耐密的选择指标,蒙群2、蒙群4、蒙A群、蒙B群4个群体的耐密性优于其他8个群体;在抗性性状中,倒伏率和空秆率是衡量耐密性的重要指标,蒙A群、蒙群1、蒙群4、C群1、中综7号群体的耐密性优于其余7个群体。综合产量与抗性指标,蒙A群、蒙群4适宜增密种植,蒙群1、蒙B群、蒙C群、中综7号群体可适当增密,C群2、C群3、蒙群3、蒙群2、C群1、中综5号群体不适于增密。
    4  美国玉米种质中BSSS与Reid的区别与联系
    吴权明
    2014, 22(3):19-23.
    [摘要](2971) [HTML](0) [PDF 432.63 K](8947)
    摘要:
    玉米杂交种的培育过程是杂种优势模式的发展过程,也是杂种优势群的变化过程,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美国杂种优势群的发展与演变出发,分析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和衣阿华坚秆综合种(BSSS)的起源和历史地位以及衣阿华瑞德黄马牙(Iodent Reid)在美国玉米育种中的历史变迁,认为衣阿华坚秆综合种属瑞德黄马牙种质,衣阿华瑞德黄马牙虽在起源和遗传构成上也均属于瑞德黄马牙,但其杂种优势群已经属于Non-BSSS,与衣阿华坚秆综合种(BSSS)形成两个相对应的杂种优势群,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商业杂交种。因此应将美国玉米种质中的BSSS与Reid加以区分。
    5  玉米Mutator转座子结构特征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高志勇
    2014, 22(3):24-28.
    [摘要](2179) [HTML](0) [PDF 518.79 K](8758)
    摘要:
    MutatorMu)转座子是已发现的植物中转座活性最强的转座子,其较高的转座频率以及趋向于插入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其成为构建玉米突变体库的一个主要方法。当前玉米B73品系基因组测序已经基本完成,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玉米基因的功能更为方便。文中简要介绍Mu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以及Mu的分类,介绍3种克隆Mu转座子标签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技术,对Mu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望Mu的应用。
    6  西北地区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研究
    陈婧 李建平
    2014, 22(3):29-35.
    [摘要](1486) [HTML](0) [PDF 534.47 K](2328)
    摘要:
    采用32对SSR引物对西北地区的40份糯玉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西北地区糯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可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75个。SSR的引物的PIC值介于0.303~0.862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32。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性系数(GS)0.662水平上40个自交系可聚成5类,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4类9组。2种分类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吻合,主坐标分析能更为真实反映40个糯玉米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
    7  玉米BURP家族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张中保 吴忠义 魏建华
    2014, 22(3):36-42.
    [摘要](1674) [HTML](0) [PDF 613.91 K](3350)
    摘要:
    利用玉米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玉米BURP家族基因的全序列、定位和编码蛋白,通过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和分类分析,利用玉米高通量芯片表达数据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基因组中含有10个BURP家族基因,分布于玉米的5条染色体上,该10个基因通过选择性剪切编码14个BURP蛋白。启动子分析表明,大部分BURP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均含有逆境应答及花粉和种子发育顺式作用元件。各个发育阶段中,多数成员在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只有ZmBURP3仅在营养器官根、茎、叶中高表达,ZmBURP2仅在生殖器官雄蕊和花粉中高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BURP3ZmBURP4基因受PEG和NaCl胁迫处理诱导不同程度上调表达。
    8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细菌群落16SrDNA-PCR-DGGE分析
    萨如拉 高聚林 青格尔 于晓芳 闹干朝鲁 赵吉睿
    2014, 22(3):43-47,53.
    [摘要](1679) [HTML](0) [PDF 966.33 K](2135)
    摘要:
    以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嵌套式PCR和DGGE电泳技术对细菌16SrDNA V3~V5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分析3个秸秆深翻处理下春玉米各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变化,探索高寒灌溉农区春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初步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细菌多样性高于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这种多样性同时受玉米生育期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影响。3个处理相同生育期DGGE条带数有明显的变化,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两年处理(SF-II)条带数最多,其次是玉米秸秆深翻还田1年处理(SF-I),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CK)最少;在成熟期,SF-II条带数为12,是CK处理的两倍。玉米全生育期一直存在数种优势菌群,但各时期细菌的种类不同,整体表现为随着玉米的生长细菌种类逐渐增加,成熟期减少。秸秆深翻还田能丰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玉米生长中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9  过量表达拟南芥GPX3基因提高玉米苗期抗旱性研究
    岳润清 铁双贵 燕树锋 韩小花 齐建双 林鸿 徐玉隔 刘芳
    2014, 22(3):48-53.
    [摘要](1533) [HTML](0) [PDF 1.31 M](3207)
    摘要: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抗旱基因AtGPX3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用PCR和RT-PCR法对转化玉米进行检测,在水分胁迫下对T1代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56株转化苗,检测获得9个株系的30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抗性植株阳性率为53.6%。RT-PCR检测表明,T1代有6个株系为稳定遗传阳性株系,并且AtGPX3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表达量大幅度提高。耐旱性分析表明,非胁迫条件下,非转基因和转基因株系中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叶片的Pro含量高于非转基因玉米,比非转基因株系提高了46.2%;MDA含量低于非转基因玉米,比非转基因玉米下降了34%。通过导入AtGPX3基因,可以提高玉米苗期的耐旱性。
    10  转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生化反应的影响
    郭颖慧 杨正友 孙红炜 李凡 杨淑珂 路兴波
    2014, 22(3):54-59.
    [摘要](1463) [HTML](0) [PDF 507.47 K](2266)
    摘要:
    以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花粉、非转植酸酶亲本玉米花粉饲喂家蚕3个龄期,分别从家蚕生长发育(存活率、体重、食物利用率)和生化反应(体内蛋白质含量、3种解毒酶活性和两种保护酶活性)两个方面进行指标测定,研究转植酸酶玉米的种植对昆虫家蚕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植酸酶玉米花粉喂食的家蚕与亲本玉米花粉喂食和空白对照两组家蚕相比,上述各指标总体无显著性差异,转植酸酶玉米对家蚕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未造成明显伤害。
    11  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赵如浪 杨滨齐 王永宏 赵健 张文杰 孙发国 谢铁娜
    2014, 22(3):60-66.
    [摘要](1480) [HTML](0) [PDF 507.90 K](2469)
    摘要:
    对2008~2012年宁夏玉米高产潜力研究示范中产量突破15 000 kg/hm2的54个品次高产田群体产量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 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01 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增加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12  荫湿环境对玉米穗位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霍仕平 晏庆久 张芳魁 向振凡 冯云超 张兴端 张健 余志江
    2014, 22(3):67-71.
    [摘要](1543) [HTML](0) [PDF 451.15 K](2308)
    摘要:
    采用人工模拟荫湿环境,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在荫湿环境与自然环境条件下穗位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荫湿环境对玉米穗位叶面积、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具有明显影响,穗位叶面积及其叶绿素a/b值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性状的变化基因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用穗位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计算出18个杂交种的综合耐荫湿系数平均值为0.751 1,标准差为0.178 5,变异系数为23.76%;30个自交系的综合耐荫湿系数平均值为0.678 1,标准差为0.155 4,变异系数为22.91%。根据综合耐荫湿系数,采用t检验选出耐荫湿性强的杂交种有8个,自交系有12个;耐荫湿性中的杂交种有5个,自交系有9个;耐荫湿性弱的杂交种有5个,自交系有9个。
    13  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李军虎 张翠绵 杜义英 霍立勇 滕慧颖 赵会薇
    2014, 22(3):72-76.
    [摘要](1495) [HTML](0) [PDF 434.99 K](2310)
    摘要:
    品种、密度、化控剂三因素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化控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郑单958适宜密度75 000~82 500株/hm2,先玉335为67 500~75 000株/hm2,化控剂的使用并不能改变品种的适宜密度;化控条件下穗长、穗粗、行粒数与密度呈负相关,秃尖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先玉335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郑单958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化控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穗位高增高、植株重心高度先增后降;先玉335株高降低,郑单958株高先增后降。化控剂可有效降低穗位高、植株重心、株高,降低穗位高进而降低植株重心高度增强抗倒能力是密植稳产关键因素。
    14  烟嘧磺隆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胡海军 史振声 吕香玲 于艳杰 郭佳丽 吕颖颖 李致闻
    2014, 22(3):77-80.
    [摘要](1643) [HTML](0) [PDF 436.54 K](2139)
    摘要:
    以沈糯509抗、不抗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烟嘧磺隆除草剂对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处理使沈糯509抗、不抗近等基因系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等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使胞间CO2浓度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升高趋势,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供试浓度范围内,抗系各参数变化幅度均小于不抗系,说明抗系具有较强的光合调节机制,用以减轻或消除烟嘧磺隆的胁迫反应。
    15  氟磺胺草醚毒害玉米的生理指标分析
    白杰 韩玉军 祖永平 陶波
    2014, 22(3):81-85.
    [摘要](1472) [HTML](0) [PDF 512.66 K](2606)
    摘要:
    通过生物测定及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对氟磺胺草醚毒害玉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胁迫明显抑制了玉米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导致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玉米的受抑制程度随着氟磺胺草醚残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浓度的氟磺胺草醚对玉米抑制作用较小,浓度超过0.2 mg/kg显著影响玉米生长,残留浓度0.8 mg/kg抑制程度最大。
    16  不同浓度配比的PEG、二甲基亚砜和水杨酸引发对玉米种子抗寒性的影响
    孙刚 曹敏建 张弘 于海秋 赵新华
    2014, 22(3):86-90.
    [摘要](1395) [HTML](0) [PDF 760.25 K](2253)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创奇518新种子为材料,以不同浓度配比的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和水杨酸组合作为引发剂,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低温种植处理,研究提高玉米种子抗寒性的3种引发剂的最佳浓度配比。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引发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鲜重、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以浓度为20%的PEG、浓度为0.5%的二甲基亚砜和浓度为0.007%的水杨酸组合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最高,幼苗长势整齐一致,POD和CAT较对照有明显提高。
    17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夏玉米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张倩 宋希云 姜雯
    2014, 22(3):91-97.
    [摘要](1609) [HTML](0) [PDF 655.42 K](2347)
    摘要: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3种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3行一带、4行一带、5行一带),进行连续两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增产显著,其中,3行一带种植方式高密度水平下产量最高。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缩行宽带各种植方式中,高密度下灌浆时间持续期均值较对照等行距方式增加1.2~10.2 d。无论是高密度还是中等密度条件下,3行一带种植方式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最终百粒重及渐增期灌浆速率(R1)均较高。因此,3行一带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子粒灌浆特性较优。
    18  播期和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和子粒品质的影响
    孔令平 张海艳 赵延明
    2014, 22(3):98-102,108.
    [摘要](1397) [HTML](0) [PDF 891.70 K](2248)
    摘要:
    以农大108和青农105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6个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两个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和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比较,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回复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差异显著;播期对糊化特征值及子粒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密度的影响较小。晚播条件下,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显著升高,糊化温度显著降低;中播条件下,淀粉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最高。因此,试验播期范围内,晚播有利于改良淀粉糊化特性,适期播种有利于改良子粒品质。
    19  西北地区种植密度对夏播沈爆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亚飞 杨引福 宋丽 刘修杰 顾正虎 贺娇娇 蔺崇明 钟雪梅
    2014, 22(3):103-108.
    [摘要](1243) [HTML](0) [PDF 553.55 K](2322)
    摘要:
    在西北地区夏播条件下,以沈爆3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密度下对其产量、品质及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3 915.17 kg/hm2;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绿素值分别出现在97 500株/hm2和52 500株/hm2密度处理;高密度条件下,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的时期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叶绿素含量变化也较为平缓;高密条件下较大的叶面积指数降低了因叶绿素含量下降而对产量造成的负效应,即降低了高密条件下源对于产量的限制;沈爆3号平均叶向值LOV为11.5,在品种改良上具有很大的上升潜力;建立产量和生理指标最优回归方程为:Y=490.280 6-7.836 0X2+7.505 5X3R2=0.999 9,X2为叶绿素SPAD值,X3为叶向值)。在夏播条件下,沈爆3号膨爆率、膨爆倍数分别为96.29%和23倍,分别比春播低1.07个百分点和27.97%。玉米花中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51.94%、10.30%、6.97%和0.24%。
    20  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玉米冠层内温光特征分析
    王冀川 徐雅丽 阿皮旦木·达吾提 高山 王璞
    2014, 22(3):109-114,120.
    [摘要](1605) [HTML](0) [PDF 926.86 K](1714)
    摘要:
    对南疆特定干旱气候条件下滴灌和漫灌的复播玉米冠层内温、湿度变化及光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扬花期冠层内温度、光截获率在下午14:00时达最高,且相对湿度达最低,其日平均温度为30.0℃~31.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40.9%左右,群体平均光截获率为43.3%~46.1%。与漫灌相比,滴灌能提高复播玉米群体的相对湿度和光截获率,降低冠层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平抑”地温,这种效应在生育后期更加明显。在灌浆期,滴灌处理群体平均温度较漫灌处理低1.05℃,相对湿度高4.63个百分点,光截获率高11.1个百分点。滴灌改善了复播玉米群体内温、湿度和光分布条件,增强长势,产量较漫灌提高14.95%,生育期推迟5 d左右,在生产中应注意早播或选用早熟品种,以免影响成熟。
    21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苌建峰 张海红 董朋飞 李潮海 张学舜 马俊峰
    2014, 22(3):115-120.
    [摘要](1761) [HTML](0) [PDF 467.70 K](7115)
    摘要: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 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22  砂壤质潮土夏玉米适宜的化肥种类研究
    王宜伦 刘举 苏瑞光 李盼 谭金芳 李潮海 刘天学
    2014, 22(3):121-125.
    [摘要](1430) [HTML](0) [PDF 494.75 K](2250)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推荐施肥、缓/控释肥、保水型复混肥和普通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SPAD值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用缓/控释肥和ASI推荐施肥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增产11.0%和9.8%,保水型复混肥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养分缓慢释放可弥补砂壤质潮土保肥性差的缺点,能维持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较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具有显著增产效果,是砂壤质潮土区夏玉米适宜的化肥品种。
    23  长期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质、pH值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洪军 彭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2014, 22(3):126-131.
    [摘要](1585) [HTML](0) [PDF 522.13 K](2264)
    摘要:
    通过国家(公主岭)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试验(1990~2012年),研究长期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质、pH值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初比较,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均呈下降趋势,N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分别下降了22.1%和13.8%;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均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S+NPK)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土壤活性有机质增加了40.5%;M1+NPK和1.5(M1+NPK)处理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56.8%和62.5%。与试验初比较,施化肥处理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其中NPK处理土壤pH值下降1.5个单位左右,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pH值没有下降,其中M2+NPK处理(2007年)土壤pH值比NPK处理高1.3个单位。施化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1990~2012)排序为NPK>NP>NK>N>PK、CK;3个等氮量处理M1+NPK、S+NPK和NPK的玉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防止土壤酸化,从而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持续生产力。
    24  不同磷钾水平下云南旱地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响应
    尹梅 冯家宝 王贵宝 洪丽芳 付利波 陈华 陈检锋 任石所 张勤斌 黄惠 苏帆
    2014, 22(3):132-136.
    [摘要](1312) [HTML](0) [PDF 430.00 K](2153)
    摘要:
    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2组旱地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磷钾施肥量对玉米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高峰期在抽雄期;磷素和钾素的供应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钾素的影响大于磷素。P 120 kg/hm2、K 75 kg/hm2(P2K2)处理搭配合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和子粒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比其他处理高3.90%~24.74%。P 60 kg/hm2、K 75 kg/hm2(P1K2)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农学效率较高。P2K2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农学效率较高。
    25  不同氮肥对污染土壤玉米生长和重金属Cu、Cd吸收的影响
    孙磊 郝秀珍 周东美 张进
    2014, 22(3):137-141,147.
    [摘要](1311) [HTML](0) [PDF 919.26 K](2125)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污染红壤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和吸收重金属Cu和Cd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硝酸钙处理玉米生物量高于低硫酸铵用量处理和对照处理。在污染土壤中施入高氮量的尿素较其他处理有利于玉米生长和降低玉米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对照相比,尿素和硫酸铵的施用降低土壤pH值,从而增加红壤水溶态以及盐提取态Cu、Cd含量;硝酸钙处理升高土壤的pH值,降低盐提取态Cu含量。用1.0 mol/L NH4NO3盐提取态或水溶态根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能够很好地预测玉米对Cu和Cd的吸收。在Cu和Cd污染的酸性土壤上种植玉米,施加高用量尿素或者低用量硝酸钙来促进玉米生长和降低重金属含量,避免硫酸铵氮肥的施用。
    26  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王冰 关兵兵 张军 徐文静 李启云 王振营 冯树丹 汪洋洲
    2014, 22(3):142-147.
    [摘要](951) [HTML](0) [PDF 530.08 K](2041)
    摘要:
    在球孢白僵菌不同浓度下,利用饲喂法和浸渍法测试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力,建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标准。结果表明,处理组中白僵菌浓度为105、106、107、108 CFU/mL时,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致死中时间(LT50)、致死中浓度(LC50)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饲喂法3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浸渍法。因此,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的常用方法可用饲喂法替代浸渍法,饲喂法试验过程简单,避免反复移动试虫引起的误差,毒力测试结果更可靠。
    27  顶孢霉菌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董雪梅 孙冬梅 王介夫 张风娇 宋志儒
    2014, 22(3):148-152.
    [摘要](1088) [HTML](0) [PDF 636.12 K](1874)
    摘要: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顶孢霉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玉米圆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表明,含有顶孢霉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D+P)圆斑病菌菌丝的生长速率低于含有玉米圆斑病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Y+P)和空白对照PDA的生长速率,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65.0、86.5、87.5 mm/d;以Y+P和PDA为对照,D+P对玉米圆斑病菌在第1天和第2天时抑制率最高,均达58%以上;在1 mL PDA体系中,顶孢霉发酵液添加量为0.5 mL时,抑制率可达100%,不同浓度处理间及其与对照处理间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培养天数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萌发实验表明,经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孢子萌发率降低,在发酵液浓度为0.9 mL/mL时,萌发率仅为24%,抑制率可达66.67%, EC50约为68 mL/100 mL,且孢子经发酵液处理后产生畸形,不能正常发育。
    28  高温胁迫对玉米自交系父本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宋方威 吴鹏 邢吉敏 周小英 崔筱然 于秀萍 王进
    2014, 22(3):153-158.
    [摘要](1074) [HTML](0) [PDF 536.07 K](2771)
    摘要:
    以中种集团提供的10份骨干玉米自交系父本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胁迫温度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粉不易储藏,高温胁迫会导致花粉生活力显著下降,在35℃胁迫处理6 h之后花粉生活力全部丧失;在40℃胁迫处理4 h之后有8个自交系的花粉丧失生活力。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均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生活力,离体培养法测得的花粉生活力低于用TTC法测得的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