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美国优异种质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王国宏 石清琢 王延波 林凤
    2014, 22(6):1-5.
    [摘要](2788) [HTML](0) [PDF 995.37 K](11193)
    摘要:
    以10个玉米F1代杂交种和18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玉米出籽率、千粒重和单穗粒重的改良效果和杂种优势等.结果表明,导入PH6WC的改良系在千粒重和单穗粒重方面明显优于未改良系,千粒重、单穗粒重的增幅分别为2.6%~12.3%和4.4%~9.5%;导入PH4CV的改良系在出籽率和单穗粒重方面明显优于未改良系,出籽率、单穗粒重的增幅分别为-0.3%~12.0%和16.8%~34.8%.新组合PH6WC×辽3250、辽3358×PH4CV和PH6WC×辽3258的产量分别为12 731.5、12 485.5、12 396.3 kg/hm2,与对照郑单958相比增产幅度达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F1杂交种的出籽率呈近中亲遗传,千粒重和单穗粒重呈超显性遗传,均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
    2  2001~2012年国审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系谱来源分析
    孙琦 李文才 张发军 于彦丽 张庆伟 窦圣强 孟昭东
    2014, 22(6):6-11,15.
    [摘要](2495) [HTML](0) [PDF 1.39 M](4482)
    摘要:
    搜集和整理2001~2012年国审普通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自交系的来源,分析并绘制亲本自交系的系谱图,根据亲本自交系所属的杂种优势群,分析杂种优势模式的类型与比例.结果表明,属于塘四平头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黄早四的衍生系,骨干黄改系吉853、LX9801与昌7-2仍然被广泛应用,并且产生多个衍生系被大量应用;旅大红骨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丹340及其衍生系,其中自交系丹598的多个衍生系成为国审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Reid群的亲本自交系数量最大,478衍生系数量达30多个,7922衍生系数量达20多个,5003的衍生系数量为10个以上;PB群的亲本自交系是78599直接选系及其衍生系,其中齐319已产生多个衍生系;Lancaster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Mo17的改良系.杂种优势模式类型中Reid×塘四平头杂交种所占的比例最大.
    3  糯质与非糯质爆裂玉米同型系杂交种的产量和品质比较
    李云 史振声 王建 于艳杰
    2014, 22(6):12-15.
    [摘要](1408) [HTML](0) [PDF 972.82 K](2381)
    摘要:
    以沈爆3号为对照,对糯质型玉米沈爆3号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爆花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糯质与非糯质爆裂玉米同型系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子粒商品性、爆花品质等主要性状,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总淀粉含量没有差异,糯质型沈爆3号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1%和13.1%.
    4  玉米自交系昌7-2同型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李来玲 李凤海 史振声 王宏伟 吕香玲 朱敏 胡凯 吕志尧
    2014, 22(6):16-20.
    [摘要](1403) [HTML](0) [PDF 981.07 K](2871)
    摘要:
    以昌7-2及8个糯玉米同型系和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组配的45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昌7-2)-1、(昌7-2)-2和(昌7-2)-6是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优良的自交系;筛选出(昌7-2)-2×明2325、(昌7-2)-6×9058、(昌7-2)-1×明2325等6个高产组合.研究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等性状可以进行早代选择,株高受环境效应最大,不宜早代选择.
    5  玉米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裴玉贺 李玉冰 郭新梅 宋希云
    2014, 22(6):21-26.
    [摘要](1403) [HTML](0) [PDF 1.14 M](3782)
    摘要:
    以LX00-6×E28的278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通过SSR标记利用MAPMAKER/EXP3.0和Mapdraw 2.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覆盖玉米基因组1 508.1 cM,包含124个标记,相邻两标记的平均距离为12.2 cM.利用QTLMaper2.5软件,结合主要品质性状的检测结果,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以LOD=2.0对玉米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QTLs扫描,检测到两个与淀粉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8条染色体上,表现为部分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并在第1条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油分含量相关的位点,表现为加性效应.
    6  利用SSR标记分析35份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王玉民 尹大鹏 张春宵 康岭生 金峰学 姜昱
    2014, 22(6):27-31,35.
    [摘要](1850) [HTML](0) [PDF 1.75 M](2478)
    摘要:
    以引进的35个糯玉米自交系和5个我国普通玉米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检验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他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2~8个,平均为4.67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198 6~0.794 7之间,平均为0.584 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923 1之间,平均值为0.645 3.40份材料可以分为4个类群,与可追踪的系谱信息基本一致.
    7  玉米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脱水素BDN1基因
    孟宪玉 单长建 王乾坤 田雨 王振华 邸宏
    2014, 22(6):32-35.
    [摘要](1469) [HTML](0) [PDF 1.36 M](2939)
    摘要: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脱水素基因BDN1转入玉米自交系合344中,并对转化后代进行PCR和RT-PCR分子检测以及耐盐性功能鉴定,筛选耐盐性较高的转基因玉米新种质.结果表明,实验共获得88株T0代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31株PCR检测呈阳性,14株RT-PCR检测呈阳性,对T4代转基因株系苗期进行300 mmol/L NaCl溶液的盐胁迫处理, 2个转基因株系耐盐性比对照提高两个级别.
    8  外引诱导系EMK-1诱导率和早熟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研究
    杨耿斌 程睿钰 刘兴焱 王巍 张恒 王辉 何长安 纪春学
    2014, 22(6):36-39.
    [摘要](1418) [HTML](0) [PDF 986.33 K](2835)
    摘要:
    以3份加拿大早熟玉米种质为基础材料,利用外引俄罗斯诱导系EMK-1为父本进行人工诱导,通过子粒外观形态鉴定,确定准单倍体子粒.以加拿大早熟群体4诱导的单倍体植株为材料,设置秋水仙素浸种加倍、在6叶期秋水仙素注射加倍与自然加倍3个实验,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人工加倍.结果表明,3份加拿大早熟玉米种质单倍体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诱导率最高达14.37%,最低为5.82%.0.1%浓度的秋水仙素在植株6叶期注射植株加倍的处理效果最好,加倍率为26%;0.3%浓度的秋水仙素浸种12 h处理加倍效果次之,加倍率为14.63%;自然加倍加倍率为3.06%.
    9  玉米不同自交后代的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表现及DH系配合力分析
    杨巍 任雪娇 崔学宇 慈佳宾 张野 赵超 杨伟光
    2014, 22(6):40-44.
    [摘要](1297) [HTML](0) [PDF 1.12 M](3079)
    摘要:
    以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自交形成S0、S1、S2、S3 4个世代.利用高频诱导系"JS6"对4个世代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S0、S1世代诱导率较高,诱导率分别为11.98%、11.23%.利用秋水仙素采取浸芽处理不同自交后代产生单倍体种子,影响加倍率的主要因素是秋水仙素浓度,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加倍率显著不同,0.06%的秋水仙素加倍率最高,为20.91%;不同自交后代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但秋水仙素与自交后代存在互作效应.将4个不同自交后代的20个DH系与5个测验种形成的双列杂交结果表明,S0世代产生的DH系的一般配合力均值较低;S2和S3世代DH系产量配合力变幅相近,一般配合力较高.S2代是诱导产生DH系的最佳世代.
    10  转基因玉米筛选检测阳性标准分子的构建和应用
    姚涓 潘志文 陈伟庭 高洁儿 姜大刚
    2014, 22(6):45-50,58.
    [摘要](1411) [HTML](0) [PDF 2.40 M](3361)
    摘要:
    为了满足转基因玉米成分检测中阳性对照不易获得及不易长久保存的缺陷,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资源,建立了包含玉米内标准基因zSSIIb及遗传转化中常用的CaMV35S启动子、nos启动子、CaMV35S终止子、nos终止子的的标准分子.灵敏度检测发现,在检测体系中含有1 000个分子时,可以非常清楚扩增到所有5个片段的目的条带.随机挑选我国批准进口的7种转基因玉米,对标准分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应的阳性样品和标准分子中都能扩增到特异的目的条带,构建的标准分子可以满足作为转基因玉米筛选检测中阳性对照的要求.
    11  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焦浏 董志强 高娇 陈传晓 卢霖 董学瑞 李光彦 许艳丽
    2014, 22(6):51-58.
    [摘要](1244) [HTML](0) [PDF 1.84 M](2462)
    摘要: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梯度,分别于6叶期和9叶期叶面喷施膦酸胆碱合剂(ECK)和聚糠萘合剂(PKN),研究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株高、穗位高上升,透光率降低,冠层结构恶化.双重化控显著降低了高密度下(7.5万~10.5万株/hm2)LAI、穗下叶面积百分比,增加了MTA,提高了下层的通风透光性;缩短了穗下节间长,拉伸穗上节间长,改善了中上部的冠层结构;改善了玉米的穗部性状,显著提高了高密度下的玉米产量,京单28和先玉335产量增幅分别为9.76%~13.00%和10.95%~12.08%.研究表明,双重化控使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通风透光增强,使高密条件下植株个体维持较高的光合生理活性,产量同步提高.
    12  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
    王晓慧 魏雯雯 曹玉军 刘双利 吕艳杰 吕超 王永军 高玉山 王立春
    2014, 22(6):59-66.
    [摘要](1585) [HTML](0) [PDF 1.32 M](2629)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高产40个品种,分钾高效型(I)、钾中效型(II)及钾低效型(III),II型品种最多(57.5%),III型品种次之(25%),I型品种最少(17.5%).3个类型品种子粒的钾素含量以钾低效型品种最高,钾高效型品种最低;子粒的钾素积累分配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钾低效型品种最低.根茎叶的钾含量及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成熟期茎秆的钾素分配比例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p<0.05),钾中效型和钾低效型品种无显著差异.钾高效型品种的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偏生产力、钾收获指数、钾转移量和钾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类型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
    13  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
    杜保见 郜红建 常江 章力干
    2014, 22(6):67-73.
    [摘要](1346) [HTML](0) [PDF 1.10 M](2490)
    摘要:
    采用循环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安徽省23个玉米主推品种苗期吸收与积累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常氮(5 mmol/L)和高氮(45 mmol/L)水平下,玉米茎叶干重、总干重、叶面积、茎叶氮累积量和整株氮累积量的变异系数分别在0.34~0.58和0.35~0.51;其中,常氮和高氮条件下茎叶干重、总干重、叶面积、茎叶氮累积量和整株氮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在0.529~0.998和0.821~0.995.以玉米茎叶干重、总干重、叶面积、茎叶氮累积量和整株氮累积量为玉米苗期氮高效评价指标,玉米苗期氮效率综合值在常氮和高氮水平下分别在0.199~1.113和0.216~1.128,其中,浚单20在常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效率综合值均大于0.90,且聚类分析中均在第一类群,为氮高效品种.
    14  利用玉米叶片SPAD值预测子粒蛋白质含量分析
    张丽 张中东 陶宏斌 王璞
    2014, 22(6):74-79.
    [摘要](1436) [HTML](0) [PDF 1.32 M](2772)
    摘要:
    利用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生长5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进行测定分析,获得叶片SPAD值的变化规律;利用FOSS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获得成熟期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并建立叶片SPAD值与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叶片SPAD递减值与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最佳相关模型为y=14.027-0.203x.叶片SPAD递减值可作为判定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高低的指标,可利用叶片SPAD值递减值并结合相关模型快速预测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
    15  不同玉米品种叶片衰老动态变化及其化学调控
    邵瑞鑫 郑会芳 李蕾蕾 李林峰 王重锋 杨青华
    2014, 22(6):80-83.
    [摘要](1334) [HTML](0) [PDF 993.20 K](2763)
    摘要:
    以玉米品种豫单2002和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叶片衰老动态变化及其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郑单958相比,豫单2002叶片在吐丝前期生长较快,中后期下部叶片功能期较短,叶片发生早衰,叶面积下降迅速,衰老速率激增,产量显著低于郑单958.经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拌种能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和较大的叶面积,豫单2002增产9.8%,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郑单958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拌种能有效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玉米产量,尤其对早衰型玉米品种豫单2002.
    16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
    2014, 22(6):84-90.
    [摘要](1348) [HTML](0) [PDF 1.14 M](2643)
    摘要: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17  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吴霞 隋鹏 高旺盛 闫鹏 袁淑芬 孔德超 陶志强 陈源泉
    2014, 22(6):91-96101.
    [摘要](1701) [HTML](0) [PDF 1.43 M](3078)
    摘要:
    研究双株错位、双株对位、单株错位、单株对位种植方式对金海5号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错位种植显著减小玉米穗下茎叶夹角1.9°~2.5°,增加穗位高和茎粗;吐丝前各种植处理冠层LAI均低于常规单株对位,中后期双株处理(双株对位和双株错位)下冠层LAI衰减缓慢,表现出高效冠层潜势;双株对位的冠层结构失衡,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下降,光能利用率最低;双株错位冠层内光分布合理,中后期穗位层透光率提升41.64%,棒3叶Pn增强并能持续较长时间;相比常规单株对位种植,其他3种处理在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表现较优,双株错位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比常规单株对位种植显著增加,秃尖短,产量最高,具有改善冠层结构和功能的增产潜势.
    18  不同密度对利民33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瑞平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伟堂 刘武仁
    2014, 22(6):97-101.
    [摘要](1260) [HTML](0) [PDF 1.12 M](2962)
    摘要: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7万(T1)、8万(T2)、9万(T3)、10万(T4)和11万株/hm2(T5)5个处理,测定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测定(Tr)和玉米产量,研究不同密度对利民33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吐丝期T4密度下LAI最高,在灌浆后期T2密度下LAI最高;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均表现出T2密度下最高,玉米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利民33在T2密度条件下光能利用率最高,产量最高,达12 124.64 kg/hm2.
    19  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陈国清 王鑫 陆大雷 陆卫平
    2014, 22(6):102-107113.
    [摘要](1168) [HTML](0) [PDF 1.00 M](2305)
    摘要: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焓值和胶凝温度受基肥配施影响较小,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受拔节期追氮影响较小.热力学特征参数中,以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变异系数较高.基肥配施处理中,氮磷钾肥均衡配施时各参数较高.随着拔节期追氮量增加,胶凝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先升后降;热焓值、回生值在不追氮或追氮150 kg/hm2时无显著差异,在过量追氮(300 kg/hm2)时前者较低,后者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胶凝温度3个指标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且回生值和回生热焓值极显著正相关.6个热力学特征参数可转换为3个独立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2%.氮磷钾均衡基施并拔节期适量追氮时子粒热稳定性较好,回生值适中.
    20  控释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尹彩侠 刘宏伟 孔丽丽 王朋峰 吕岩 侯云鹏 李前 秦裕波 王信丰 谢佳贵 谭国波
    2014, 22(6):108-113.
    [摘要](1205) [HTML](0) [PDF 1.32 M](3106)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吸收与分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增加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氮素吸收速率及玉米产量.施用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量,促进氮素向子粒的转移,子粒氮素所占比重达68.63%;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5.21个百分点.
    21  吉林省半干旱区春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累积与分配
    袁静超 梁卫 蔡红光 刘剑钊 闫孝贡 高玉山 张洪喜 孙云云 窦金刚 刘慧涛 卢景忠
    2014, 22(6):114-120.
    [摘要](1135) [HTML](0) [PDF 1.08 M](2407)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栽培方式(农户习惯、高产高效、高产、保产增效)产量构成、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最高,为11 135.8 kg/hm2,较农户习惯增产112.7%.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成熟期后高产栽培方式下氮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磷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农户习惯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与转运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转运量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最大.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中钾的累积比例显著低于氮、磷,其钾转运贡献率比氮、磷转运贡献率高20%~200%.
    22  膜下滴灌春玉米氮素吸收规律与增产效应
    朱金龙 危常州 朱齐超 李美宁 张书捷
    2014, 22(6):121-125.
    [摘要](1062) [HTML](0) [PDF 1023.36 K](2537)
    摘要:
    研究春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以及氮肥的增产作用,提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增加膜下滴灌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能力,过量施氮导致干物质及氮素累积降低;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此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到最大.采用二次曲线拟合,计算最佳施氮量为291.80 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14 964.54 kg/hm2.
    23  我国北方玉米子粒禾谷镰孢菌群产毒素化学型检测分析
    董怀玉 徐婧 王丽娟 刘可杰 姜钰 胡兰 张明会 徐秀德
    2014, 22(6):126-130.
    [摘要](1162) [HTML](0) [PDF 1.07 M](2479)
    摘要:
    利用镰孢菌产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自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玉米子粒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的43株镰孢菌菌株进行产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玉米子粒中携带的禾谷镰孢菌(包括F. graminearumF.asiaticum)检测到2种产毒素化学型,F. graminearum只产生脱氧雪腐镰孢烯醇(Deoxynivalenol,DON),F. asiaticum可以产生脱氧雪腐镰孢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雪腐镰孢烯醇(Nivalenol, NIV).
    24  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预测模型研究
    胡志凤 类成平 张统书 孙文鹏 杨哲 董辉 钱海涛 丛斌
    2014, 22(6):131-137.
    [摘要](968) [HTML](0) [PDF 1021.51 K](2683)
    摘要: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25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纪莉景 栗秋生 王连生 李聪聪 孔令晓
    2014, 22(6):138-141.
    [摘要](980) [HTML](0) [PDF 961.69 K](2531)
    摘要: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26  苗期PCR检测玉米丝黑穗病的取样时期及部位研究
    李宁宁 刘显君 邸宏 曾兴 张林 于滔 王振华
    2014, 22(6):142-147.
    [摘要](587) [HTML](0) [PDF 1.28 M](2391)
    摘要:
    以2份抗病及2份感病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模拟玉米丝黑穗病适宜的侵染及田间发病条件,采用室内菌土接种方法培养玉米幼苗,通过PCR检测病原菌侵染率,研究苗期PCR检测抗、感玉米自交系的最佳取样时期和检测部位.结果表明,SSR标记SR3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室内接种鉴定;同一自交系不同的取样时期叶鞘侵染率均显著高于叶片侵染率;感病自交系与抗病自交系三叶期第3叶叶鞘的PCR侵染率差值极显著高于其他取样时期和取样部位,且该期4份自交系的侵染率与田间接种条件下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为鉴别抗感自交系最佳的取样时期和部位.
    27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武奉慈 刘金文 刘娜 曲文利 张明 宋新元
    2014, 22(6):148-150.
    [摘要](1087) [HTML](0) [PDF 988.03 K](3115)
    摘要: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