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3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16份美国玉米种质扩增计划材料的利用潜力分析
    曾艳华 程伟东 谢小东 周海宇 覃兰秋 周锦国 谭贤杰 江禹奉 谢和霞
    2015, 23(6):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1
    [摘要](2517) [HTML](0) [PDF 1001.83 K](7693)
    摘要:
    对引进的16份美国玉米种质扩增计划(GEM)玉米材料和5份自育自交系采用NC-II设计,配制80个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划分杂种优势群,评价其利用潜力。结果表明,两组亲本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组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秃尖长不显著外,其余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GH358各性状综合GCA效应值最高,GR9、GR15和GH291、GH302综合GCA效应值较高;组合GH281×GR15的产量SCA效应值和总配合力TCA均最高。聚类分析结果,16份供试美国GEM玉米材料被划分为两大杂种优势群,进而划分为5个亚群。GH358是最为理想的亲本材料,GR9、GR15和GH291、GH302是具有利用价值的玉米材料,用它们作亲本组配出高产组合的机率较大。GH281×GR15 是本研究筛选出的强优势组合;GH230×GR2、GH358×GR22和GH266×GR9可以作为优势组合进一步筛选鉴定;GH219×GR10、GH266×GR2、GH283×GR10产量配合力表现较好,应着重进行改良和利用。
    2  玉米雌穗一节多穗性状的遗传研究
    鞠方成
    2015, 23(6):7-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2
    [摘要](1740) [HTML](0) [PDF 1021.75 K](2656)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XL21和PH6WC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调查各群体同一穗位处果穗数量。利用P1、P2、F1、F2、BC1和BC2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表现为斜率负值的直线分布,BC1群体主要呈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C2群体呈类似于反比例函数分布。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49.5%~60.2%,多基因遗传力为27.4%~41.1%,两者累加贡献率达到87.6%~90.6%。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育种中针对该性状对早代试材进行重点选择和淘汰。
    3  对25个玉米品种的茎腐病抗性分析和产量损失评估
    王良发 徐国举 张守林 张金奎 卢瑞乾 李长建 王海军 李风章
    2015, 23(6):12-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3
    [摘要](2110) [HTML](0) [PDF 1018.76 K](3222)
    摘要:
    2014年河南省玉米茎腐病大爆发,调查25个品种的发病情况。依据国家玉米品种抗病鉴定标准,浚单509为抗病品种;豫单606、金赛38和浚单3136为中抗病品种;其他21个品种均为高感品种。确定以5%的产量损失率为划分耐病性标准的临界值,耐茎腐病品种有浚单509、豫单606、金赛38、浚单3136、怀玉5288、桥玉8号、XY046、正玉10、黎乐66、伟科702和浚单29。品种的抗病性主要以病株率的高低作为划分依据,耐病性主要以产量损失率作为划分依据,以Venn图的形式展示品种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之间的联系。
    4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与化学加倍研究
    王志永 郑淑云 吴金鑫 王嘉瑞 张国宾
    2015, 23(6):18-20,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4
    [摘要](1897) [HTML](0) [PDF 1.46 M](2987)
    摘要:
    对不同地点玉米单倍体加倍率(结实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的加倍率与环境、加倍方式及不同材料关系很大,通过对海南、北京、甘肃加倍环境的比较,海南单倍体加倍率较高。NH101在海南和北京两地化学加倍率均高于其自然加倍率,海南化学加倍率和自然加倍率分别为10.64%和2.93%;北京分别为7.27%和2.95%。同一环境、同样处理方式,不同类型的材料加倍率差异很大。
    5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信息构建玉米第5染色体的片段代换系
    林峰 葛敏 宝华宾 赵涵
    2015, 23(6):2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5
    [摘要](1856) [HTML](0) [PDF 1.10 M](3634)
    摘要:
    利用玉米自交系齐319与郑5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筛选剩余杂合体(RHL)以达到快速构建CSSLs的目的。在接近纯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结合基因组重测序信息扫描玉米第5染色体上的InDel位点,定点开发分子标记,筛选剩余杂合体进行自交快速获得了多个位点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在玉米5号染色体的19 130 718 bp~214 379 898 bp区间内,共获得41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两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位点间的间距为0.2~26.4 Mb,平均为2.5 Mb。其中8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中只含有1个多态位点,为单片段代换系。本研究所建立的CSSLs可为玉米第5染色体上QTL的精细定位及功能分析提供支撑,并为玉米育种提供中间材料。
    6  分子改造Cry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创制及其抗虫功能评价
    王阳 杨朔 尹悦佳 刘洋 李楠 柳青 于志晶 刘相国 冯树丹 郝东云
    2015, 23(6):27-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6
    [摘要](2588) [HTML](0) [PDF 2.51 M](7977)
    摘要:
    利用结构域交换和密码子优化方法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Cry1Ab进行合理化设计改造,获得新型Bt蛋白编码基因cryFLIa。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转入玉米HiII中,对转基因后代开展分子鉴定和抗性评价等相关工作。结果表明,cryFLIa 基因已整合进玉米基因组中,连续3代自交材料检测显示,转基因玉米目标基因正常表达并稳定遗传;蛋白在植株叶片中发育各时期的表达各异,在灌浆期蛋白表达量较高(471.883 ng/g)。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试验表明,转cryFLIa 基因玉米具有抗亚洲玉米螟的能力。
    7  高油玉米突变体子粒油分QTL定位
    赵韦
    2015, 23(6):35-38,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7
    [摘要](1581) [HTML](0) [PDF 1.77 M](2914)
    摘要:
    以EMS 诱变获得的高油玉米突变体ce03005 为材料,对子粒油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B73×ce03005的BC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考察玉米167个BC1S1家系的油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101个SSR标记,所构建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 611.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9 c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控制子粒油分含量的主效QTL和6个微效QTL,分别位于第1、6、7染色体上;所有QTL位点的含油量正向贡献均来自高油突变体;单个油分QTL的贡献率变幅为4.58%~18.62%。
    8  基于玉米单倍体性状表现的轮回选择试验研究
    王丽娜 郭琦
    2015, 23(6):39-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8
    [摘要](2132) [HTML](0) [PDF 1.29 M](7275)
    摘要:
    单倍体水平的选择可以提高轮回选择程序的效率。经过4个周期的单倍体轮回选择之后,一个综合群体SPC4的产量达到了当前商业杂交种的产量水平。SPC4群体与27个来自于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综合群体相比较具有更好的群体表现。两个单交种在单倍体水平上表现出株高和穗长的超亲分离,表明利用单倍体植株来鉴定、创造和改良优良的育种材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9  耐低磷胁迫下玉米自交系幼苗的生长及磷素分配特征
    陈宇 张慧 薛艳芳 刘霞 高文伟 石书兵
    2015, 23(6):45-4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09
    [摘要](1633) [HTML](0) [PDF 1.58 M](2504)
    摘要:
    选取耐低磷型玉米自交系QXN233和低磷敏感的QXH0121为材料,研究低磷、正常施磷、高磷3个生长条件下两个自交系幼苗的生长及磷素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在低磷和正常施磷条件下,自交系QXN233的地上部、根系与整株干重均显著高于QXH0121。低磷条件下,两个自交系根部形态差异较大,QXN233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均大于QXH0121,且QXN233的侧根数有所增加,推测其通过侧根的大量发育,增加根系表面积与根际环境的接触,促进根系对磷素的吸收。低磷条件下QXN233具有较小的根冠比,其地上部的磷素分配比例更高,表明QXN233能够吸收并输送更多的磷到地上部,从而使植株能够在低磷条件下更好地生长。
    10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邓杰 孙丽芳 王霞 胡凯凤 王婧泽 高树仁 张姣姣 王怀鹏 郑晓航 杨琳
    2015, 23(6):50-54,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0
    [摘要](1517) [HTML](0) [PDF 1.54 M](2480)
    摘要:
    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T-合344、ZT-合344和保持系合344雄穗不同发育时期小花中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雄穗整个生长阶段,不育系雄穗中超氧化物阴离子(O2·-)、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保持系。随着雄穗的发育,保持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高于不育系,达显著水平。雄穗小孢子孕育后,不育系小花中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活性氧代谢的异常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11  玉米芽期耐盐与敏感基因型的筛选
    张静 王玉凤 杨克军 李佐同 魏金鹏 王智慧 王平 张翼飞 付建 唐春双
    2015, 23(6):55-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1
    [摘要](1860) [HTML](0) [PDF 1.03 M](2739)
    摘要:
    以29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NaCl浓度处理,分别为0(对照)、50、100、150、200 mmol/L,筛选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200 mmol/LNaCl为玉米芽期耐盐性筛选的理想鉴定浓度,东方红2号、郑单958、良玉99高度耐盐;庆单3等9个品种较耐盐;登海618等7个品种中度耐盐;先玉335等6个品种对盐分敏感;农华106和农华101对盐分高度敏感。
    12  低温早播对玉米苗期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崔洪秋 任翠梅 谢贤 刘冰 李杰 刘德福 齐国超 刘春娟 郑殿峰
    2015, 23(6):65-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2
    [摘要](715) [HTML](0) [PDF 991.15 K](2303)
    摘要:
    以5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分期播种,研究低温早播对玉米苗期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筛选耐(抗)低温的玉米品种。结果显示,播期、品种及两者互作对生理指标影响效果差异显著(p<0.05),产量互作不显著。在5月2日低温早播条件下,玉米苗期丙二醛(MDA)增加,保护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降低,可溶性蛋白质降低和可溶性糖增加,赤霉素/脱落酸(GA3/ABA)比值减小,产量相对适宜播期减产5.89%。5个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耐(抗)低温品种排序为郑单958>京单28>先玉335>德美亚2号>绥玉7。
    13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2015, 23(6):71-75,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3
    [摘要](712) [HTML](0) [PDF 2.00 M](2602)
    摘要: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0×104株/hm2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14  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冠层性状的调控
    吕丽华 梁双波 张丽华 贾秀领 张晓
    2015, 23(6):76-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4
    [摘要](931) [HTML](0) [PDF 1.34 M](2227)
    摘要: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6个播期配合6个收获期对郑单958和伟科702生长发育、株型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结果表明,冀中地区6月12日前播种,玉米抽雄和吐丝持续时间更为集中,播期每推迟3 d,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1 d;继续推迟播期,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4~5 d。2014年6月12日播种处理吐丝期冠层温度最高,不利于玉米授粉;6月15日后播种穗位叶SPAD值降低,尤其是生育后期伟科702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较大。播期对株高、穗位高和基部茎粗影响较大,播期与收获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均显著,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千粒重随生育期延长而提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98.4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103.3 kg/hm2。郑单958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最佳组合为6月6日至6月12日播种,10月4日至10日收获。
    15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
    邱立春 孙跃龙 王瑞丽 张旭东 窦森 关松 郭聃
    2015, 23(6):84-9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5
    [摘要](744) [HTML](0) [PDF 1.23 M](1917)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16  密度和施氮量对雅玉8号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朱永群 汪霞 彭建华 罗付香 刘海涛 王谢 林超文
    2015, 23(6):92-9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6
    [摘要](485) [HTML](0) [PDF 894.27 K](1828)
    摘要: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雅玉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雅玉8号在四川资阳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90 000株/ hm2,最佳施氮量为200 kg/hm2,其地上干物质产量高达23 345 kg/hm2,果穗率为59.93%,粗蛋白含量为75.5 g/kg,粗纤维仅为124 g/kg,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分别为34.6、62.0、598和4.0 g/kg。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的地上干物质含量、粗蛋白产量及果穗率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均呈显著水平。
    17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春季地温变化及玉米播期分析
    李昕 邸宏 王振华 张林 刘玲玲 郑冠龙 郑红
    2015, 23(6):98-10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7
    [摘要](581) [HTML](0) [PDF 1.10 M](1701)
    摘要:
    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4个代表市(县)哈尔滨、双城、泰来、肇东的近10年4~5月的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分析播种至出苗期间地温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玉米种子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适宜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生育进程在波动中增长,4月1~8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4月9~22日地温波动大,而后稳定上升;地温稳定通过6℃、7℃、8℃、9℃和10℃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3日、4月5日、4月16日、4月17日和4月22日,但年际间差异较大;第一积温带的最早播种期建议为4月16日,适宜播种期为4月22日至5月5日。
    18  不同施磷方式对吉林省西部超高产玉米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张萌 曹国军 耿玉辉 王聪宇 王振华 刘志全 路立平
    2015, 23(6):102-10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8
    [摘要](392) [HTML](0) [PDF 887.50 K](1498)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磷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吉林省西部超高产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积累量有一定影响。施磷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可有效提高产量,其中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产量达到13 706 kg/hm2,较一次性基施处理高0.82%;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磷素积累量也相对较高,收获时期植株磷素吸收积累量为126.4 kg/hm2,高于其他各处理。从成熟期玉米植株磷素含量分配比例来看,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收获时期子粒中磷素含量占植株总磷素含量的68.99%,其他处理均超过70%;除子粒外其余各器官磷素含量所占比例均较高。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的施磷方式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但相对于磷肥一次性基施的方式差异不显著。
    19  不同氮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蛋白质品质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胡峰 李国强 郑国清
    2015, 23(6):108-1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19
    [摘要](477) [HTML](0) [PDF 1.07 M](1651)
    摘要: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模式对两个高产玉米品种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均以240 kg/hm2处理最高,先玉335子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先玉335的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高于郑单958;两个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均以180 kg/hm2处理最高,先玉335的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综合分析认为,两个玉米品种均以240 kg/hm2处理可以同步协调实现较高的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获得产量、品质和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20  玉米田土壤中N2O的释放特性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
    王志英 鞠天琛 李业东 张頔 王金鹤 王玉军
    2015, 23(6):114-1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0
    [摘要](353) [HTML](0) [PDF 1.22 M](1378)
    摘要:
    采用土壤释放气体常压培养模拟装置,通过设置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培养温度及土壤酸化等处理,明确N2O释放特性及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纯氮施入量由70 mg/kg增加至300 mg/kg,N2O释放总量分别增加了32.9%(对照)和21.2%(酸化土壤);含水量由15%增加至25%;N2O释放总量分别增加26.5%(对照)和16.1%(酸化土壤)。不同培养温度对比发现,N2O释放总量变化趋势为25℃处理>35℃处理>15℃处理,25℃处理与15℃处理相比,N2O释放总量增加了12.7%(对照)和20.0%(酸化土壤)。与对照处理相比,酸化处理N2O释放总量平均增幅均高于5%。试验所设定的条件范围内,增施氮肥、提高含水量、土壤酸化导致N2O释放强度增大,合适的培养温度有利于N2O释放。
    21  棉秆炭对灰漠土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唐光木 姚红宇 孙宁川 刘会芳 秦蓓 葛春辉 李志军 徐万里
    2015, 23(6):119-1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1
    [摘要](548) [HTML](0) [PDF 1.18 M](1397)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氮素设置3个水平,棉秆炭用量占土壤质量分数设置4个不同水平,研究棉秆炭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施氮肥(N0)处理,添加棉秆炭抑制玉米器官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生物量降低幅度为4.98%~17.36%;氮肥与棉秆炭配施提高玉米器官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提高幅度为1.68%~11.30%,不同棉秆炭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添加棉秆炭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增加氮素对玉米根冠比的影响不明显;同时,添加棉秆炭抑制玉米根、茎、叶、棒以及植株吸氮量,增加施氮量抑制作用逐步降低。施入棉秆炭降低氮肥吸收效率,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相比不添加棉秆炭(BC0)处理,添加2.0%棉秆炭(BC2.0)处理氮肥吸收效率降低2.50%和4.96%,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8.48%和7.49%,过量的棉秆炭添加可能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
    22  基于渗漏池法研究施肥对东北中部雨养区玉米氮素地下淋溶的影响
    彭畅 朱平 张秀芝 牛红红 李强 高洪军 张玉龙
    2015, 23(6):125-1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2
    [摘要](1011) [HTML](0) [PDF 1.34 M](7107)
    摘要:
    2010~2013年,对东北玉米土壤氮素地下淋溶年际发生规律和氮排放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淋溶年平均发生7~8次,受降雨影响较大,其中6月和7月的淋溶次数占全年的2/3。农田氮素淋溶排放强度年际间差异较大,最高值与最低值差8倍左右,农田本底(不施肥)流失量平均为5 kg/hm2,各施肥处理在4.53~7.17 kg/hm2,农田本底氮素流失70%以上,整体来看,北方农区氮素的地下淋溶强度不高,约占施氮量的5%左右,受降雨、施肥、土壤类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23  春玉米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宫亮 邢月华 隽英华 刘艳 孙文涛
    2015, 23(6):131-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3
    [摘要](422) [HTML](0) [PDF 1.21 M](1516)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水平(0、150、200、250、300、400 kg/hm2)对春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吸氮量、农田矿质氮平衡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矿质氮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硝态氮在20~40 cm和100~120 cm各有1个积累峰值。在0~40 cm土层深度内,N0和N150处理铵态氮含量低于其他处理。当施氮量<264.16 kg/hm2时,玉米植株吸氮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施氮量≥264.16 kg/hm2时,施氮量对玉米植株吸氮量增加不显著(p<0.01)。0~120 cm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施氮量呈正相关,当施氮量< 221.36 kg/hm2时,氮肥供应不足。本试验条件下,化学氮肥施用阈值为221.36~264.16 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52.93 kg/hm2
    24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曹玉军 窦金刚 高玉山 魏雯雯 吕艳杰 姚凡云 刘慧涛 王永军
    2015, 23(6):136-141,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4
    [摘要](453) [HTML](0) [PDF 1.61 M](1679)
    摘要: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来影响子粒建成,最终使百粒重增加;密度则调控快增期、缓增期持续天数来影响子粒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关键在于提高子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时间,尤其是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以及提高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在生产中,首先要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的群体,延长子粒灌浆持续时间;此外,通过增加开花后的氮肥供应来提高子粒灌浆前期的平均灌浆速率。
    25  中国和美国雨养玉米区机械化施肥技术比较分析
    苏效坡 曾爱军 米国华
    2015, 23(6):142-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5
    [摘要](996) [HTML](0) [PDF 922.61 K](7855)
    摘要:
    比较美国雨养玉米和我国东北春玉米机械化施肥技术现状。美国在玉米推荐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并且施肥机械高度发达以适应大农场田块作业。我国在施肥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施肥机械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为适应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应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施肥技术与施肥机械相结合,发展机械化的施肥技术。
    26  安全剂NA对玉米氟磺胺草醚药害解毒效应的研究
    陶波 王小琴 胡阿曼
    2015, 23(6):149-1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6
    [摘要](474) [HTML](0) [PDF 1.37 M](1955)
    摘要:
    采用盆栽及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安全剂NA(1,8-萘二甲酸酐)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及对氟磺胺草醚的解毒效应。结果表明,安全剂NA对氟磺胺草醚残留的玉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不同玉米品种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差异,其中,NA对自交系Lx347保护作用最好,自交系P138次之,杂交种东农0701B最差。在安全剂NA稀释倍数为200时,玉米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比活力增长量最多,且对叶部的增加作用最为明显。
    27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东北三省玉米生产效率评价
    姜天龙 李美佳
    2015, 23(6):154-15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627
    [摘要](409) [HTML](0) [PDF 1.15 M](1589)
    摘要: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1~2013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效率在研究阶段变化不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黑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东北三省中最快,其次是吉林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