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4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铁7922改良效果及与苏湾种质系的配合力研究
    付梅 任洪 柏光晓
    2016, 24(5):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1
    [摘要](835) [HTML](0) [PDF 959.90 K](1501)
    摘要: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铁7922及其9个改良系为母本,10个苏湾种质系为测验种,组配100个杂交组合,应用部分平衡格子方进行1年3点田间鉴定,评价优良玉米自交系铁7922的改良效果,探索改良新系的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改良新系T123、1164、QR29的利用价值大;440-4、1061、QR25具有一定的利用潜力;A26、A30、21170改良效果差、利用价值低;S273、S909、927、T32是良好的测验系。铁7922及其改良系×苏湾系杂交模式优势明显,可进一步应用瑞德×苏湾杂种优势模式。
    2  玉米基础群体改良系稳定性与丰产性研究
    王彦飞 栾奕 李艳华 周婷 徐丹阳 郜悦 杨伟光
    2016, 24(5):8-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2
    [摘要](881) [HTML](0) [PDF 965.07 K](1407)
    摘要:
    以Reid、No-Reid和DOM群为基础的25个改良系作为母本,以PH4CV和PH6WC作为父本,按NCⅠ设计组配25个组合,在沈阳、昌图和梨树3个生态条件下研究组合单株产量的配合力、稳产性和丰产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中,10个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为正值,组合PH4CV×PHGJ4改系5的SCA效应值最高。丰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组合PH4CV×PHGJ4改系5在3个地点的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6WC×PHB1M改系2在沈阳的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4CV×PHGJ4改系1在梨树的单株产量最高,组合PH4CV×PHGJ4改系5在昌图的单株产量最高。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组合PH6WC×黄改系5的变异系数最低,单株产量中等。综合分析表明,Reid和No-Reid群改良系单株产量的稳定性和丰产性高;DOM群改良系单株产量稳定,需要提高丰产性。
    3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2001~2013年品种推广分析
    李春雷 王敏 孟令聪 吕庆雪 李洋 宁恰
    2016, 24(5):15-2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3
    [摘要](717) [HTML](0) [PDF 4.48 M](1648)
    摘要:
    通过剖析1979~2013年吉林省审定的640份玉米品种及其双亲遗传基础,总结归纳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的划分及衍生系谱。研究2001~2013年吉林省玉米品种推广情况,对吉林省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及玉米生产进行综合评价,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提出建议。
    4  玉米单交种光合生产能力杂种优势对氮肥的响应
    余少波 王志刚 高聚林 梁红伟 李雅剑
    2016, 24(5):26-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4
    [摘要](660) [HTML](0) [PDF 1.21 M](1357)
    摘要:
    以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为材料,设不追氮和追氮150 kg/hm2两个氮处理,研究玉米单交种光合生产能力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不追氮条件下,玉米单交种产量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的杂种优势,叶片光合特性Pn、Gs、Ci和Tr均未表现出杂种优势。追氮150 kg/hm2条件下,产量杂种优势显著提高,较不追氮高36.6%;除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等群体数量性状仍具有杂种优势外,叶片光合特性Pn、Gs、Tr和SPAD值等个体功能性状也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施氮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的杂种优势没有提高,Pn、Gs、Tr和SPAD值的杂种优势分别较不追氮提高35.8%、55.3%、50.9%和19.6%。施氮条件下玉米单交种产量杂种优势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叶片光合特性杂种优势的提高,与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的杂种优势无关。
    5  玉米PRC2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吴博 刘晓 王玲 阚云超 李丹丹
    2016, 24(5):33-36,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5
    [摘要](720) [HTML](0) [PDF 1.39 M](1836)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昌7-2授粉后不同天数的玉米子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玉米中3个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基因(PRC2)Mez1(Maize enhancer of zeste 1)、Fie1(Fertilization independent endosperm 1)和Vef101(VEF family protein 101)在授粉后不同天数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ez1、Fie1Vef101在授粉后子粒发育不同阶段均有表达,Fie1在子粒发育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授粉后10 d表达量最高,表明Fie1可能在子粒由胚胎形成到干物质积累的过渡时期发挥调控作用;Mez1在子粒发育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授粉后10 d表达量最低,子粒发育后期表达量明显上升,表明Mez1可能在子粒淀粉积累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Vef101只在授粉后5 d的子粒中呈现高表达,其他时期表达量均较低,表明Vef101可能在玉米子粒发育早期胚胎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6  Rhizoctoniasolani 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
    王绍敏 赵新兰 马亚男 刘爱新
    2016, 24(5):37-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6
    [摘要](699) [HTML](0) [PDF 1.53 M](1522)
    摘要:
    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PAL、PODPR-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发现,PAL活性在接种后的72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72 h时出现第一个峰值,随之活性降低,在144 h又呈升高趋势;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与PAL活性变化呈正相关。PAL、PODPR-1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玉米和纹枯病菌亲和互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7  应用普通PCR与实时荧光标记PCR技术检测玉米子粒中转基因成分的比较
    王颖 任志莹 陈芳芳
    2016, 24(5):43-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7
    [摘要](700) [HTML](0) [PDF 1.50 M](1579)
    摘要:
    对比普通PCR法和实时荧光标记PCR法检测玉米子粒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效率,外源基因选取调控元件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BAR、CryIAb)基因。普通PCR法在进行PCR扩增反应、电泳检测和凝胶成像后,进行结果判定;实时荧光标记PCR法的结果数据由Ct值判定,在一定范围内符合要求的数据即判定有效。通过两种方法比较,与普通PCR方法相比,实时荧光标记PCR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等特点。
    8  玉米品质相关的opaque基因研究进展
    郭书磊 齐建双 岳润清 卢彩霞 韩小花 燕树峰 铁双贵
    2016, 24(5):49-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8
    [摘要](735) [HTML](0) [PDF 983.62 K](1987)
    摘要:
    玉米中的opaque突变体改变了胚乳的蛋白特性,导致胚乳表现柔软且不透明的粉质状。粉质胚乳的高赖氨酸营养特性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人员先后发现了13个opaque胚乳突变体,只有o2的分子机理研究较为清楚,对提高赖氨酸含量的作用最大。为了研究胚乳中储藏物质合成、装配、转运的调控机理,从而将这些有益突变基因应用于农业生产,研究人员继而发现了多个胚乳修饰的主效位点及基因(Opm)。本文综述玉米opaque突变体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当前育种中利用该类基因培育优质蛋白玉米(QPM)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为高赖氨酸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9  不同去根处理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蒋迁 李磊 张凤路 吴瑞娟
    2016, 24(5):56-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09
    [摘要](781) [HTML](0) [PDF 1.24 M](1467)
    摘要: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在7.5万株/hm2条件下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去根处理对植株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不去根处理的植株分别提高8.70%、4.74%和1.98%;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的植侏分别降低16.53%、10.29%和2.74%。吐丝期去根处理的植株地上部总干物重和分配至果穗中的干物质比例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0.72%和4.96%。两种去根处理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长度,尤其增加0.5~1.0 mm毛细根的数量,利于对耕层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大喇叭口期去根处理增加各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吐丝期去根处理增加0~10 cm土层内的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存在根系冗余,在玉米吐丝期适当去根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10  不同品种玉米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张海艳 赵海军
    2016, 24(5):61-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0
    [摘要](899) [HTML](0) [PDF 950.18 K](1864)
    摘要:
    采用220、270 mmol/L NaCl模拟盐环境,测定玉米发芽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对生产上47个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基于这些鉴定指标的耐盐系数为评价依据,根据各指标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变异系数划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耐盐性级别划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220、270 mmol/L NaCl胁迫下,所有品种的各项鉴定指标都降低;不同品种和不同浓度胁迫在各个鉴定指标上都表现出差异。在所有鉴定指标中,发芽势和发芽率与萌发期耐盐性关系密切且权重高,但发芽率在品种间的表现比发芽势更稳定;根生长指标与苗期耐盐性关系密切且权重高。根据加权隶属函数值,将供试玉米品种分为4级,高耐盐品种有鲁单981、迪卡M9、德玉4号、隆平206、登海618、青农11号、士海928,高敏感品种有蠡玉16、丹玉405、祥玉11号、东单60、中科4号、良玉188。
    11  东北黑土区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养分累积特征
    蔡红光 梁尧 闫孝贡 刘剑钊 袁静超 张洪喜 任军 王立春
    2016, 24(5):68-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1
    [摘要](839) [HTML](0) [PDF 1.36 M](1556)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地上部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年份、种植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均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宽窄行种植模式下子粒产量较均匀垄种植模式下高5.4%;秸秆还田方式处理间以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产量最高,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和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分别增幅5.3%和10.0%。在产量构成中,收获穗数是各处理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出苗率和成穗率均最高,且在部分年份处理间差异显著。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下植株生物量及氮磷累积量分别较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增加8.9%、8.3%、19.6%,其子粒中氮累积量最高。研究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可显著提高玉米田间保苗率与植株成穗率,显著增加植株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以及养分向子粒中的转运效率,进而促进植株生长与产量形成,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12  深松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朱文新 孙继颖 高聚林 胡树平 于晓芳 王志刚 于博 朱全贵
    2016, 24(5):75-8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2
    [摘要](532) [HTML](0) [PDF 1.35 M](1068)
    摘要:
    试验设置深松条件下灌水3次和4次(SI3和SI4)两个处理,以常规浅旋耕灌水3次和4次(RI3和RI4)为对照,研究深松及灌水次数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期耗水规律、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浅旋耕相比较,深松处理可显著改善40~100 cm深层土壤水分条件,为深层根系的水分吸收提供保障,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深松处理较浅旋耕处理生产单位玉米平均节水量为0.149 m3/kg,节水6.66%,单位耗水量增产量为0.322 kg/m3,增产7.17%。相同灌水次数条件下,深松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增产达12.47%。
    13  种植密度对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
    田再民 黄智鸿 陈建新 史宝林 魏东 瞿文洁 李环
    2016, 24(5):83-8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3
    [摘要](580) [HTML](0) [PDF 1.20 M](1384)
    摘要:
    以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3个玉米品种的倒伏率逐渐升高,平均倒伏率浚单20 > 先玉335 > 郑单958。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逐渐升高,玉米倒伏率与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高系数相关性不显著。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着节位的上升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增加,茎秆穿刺强度逐渐降低,不同密度下每一节的穿刺强度均为先玉335 > 郑单958 > 浚单20,不同节间的穿刺强度表现为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呈降低趋势,行粒数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郑单958和先玉335均呈下降趋势,浚单20则先升后降。随着密度增加,郑单958、先玉335的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5万株/hm2时达最高值,分别为13 141.5、14 324.2 kg/hm2,浚单20呈下降趋势。因此,与郑单958和浚单20相比,先玉335在冀西北地区种植抗倒伏且获得高产。
    14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与发展趋势
    杨德光 刘飞跃 雷妮 李钊 刘正伟 张冬梅
    2016, 24(5):89-9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4
    [摘要](604) [HTML](0) [PDF 908.63 K](1428)
    摘要:
    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综述黑龙江省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通透栽培、大垄行间覆膜、膜下滴灌、全程机械化和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增产原理及存在的不足,展望黑龙江玉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15  棕壤土合理耕层标准调查研究
    宫亮 邢月华 刘艳 包红静 尹同波 刘玉军 孙文涛
    2016, 24(5):94-99,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5
    [摘要](525) [HTML](0) [PDF 995.48 K](1164)
    摘要:
    以昌图县为研究区域,调查分析目前旱田耕层现状和形成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农田平均耕层深度14.04 cm,平均有效土壤量为1.75×106 kg/hm2,平均有机质含量1.83%,平均下层土壤容重1.42 g/cm3,未达到合理耕层标准。深松可使耕层深度和有效耕层土壤量分别增加20.66%和17.14%,并使深层土壤容重降低5.63%;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0.38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4.80%。连年深松并施用有机肥是构建合理耕层的有效措施。
    16  控释氮肥在土壤中的释放特征及其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尹彩侠 李前 孔丽丽 侯云鹏 秦裕波 高巍 于雷 刘春光 谢佳贵
    2016, 24(5):100-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6
    [摘要](559) [HTML](0) [PDF 1.17 M](1495)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在田间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养分需求和氮素供应状况以及对土壤无机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达到了控释效果,其养分释放与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一致。与普通氮肥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施用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吸氮量比普通氮肥处理增加8.41%,玉米产量较普通氮肥增产720 kg/hm2,氮肥利用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0.13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9.48%。
    17  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方式下氮肥追施对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陈天宇 杨克军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张鹏飞 王平 唐春双 张文超 吴琼 付健 庞晨
    2016, 24(5):105-1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7
    [摘要](385) [HTML](0) [PDF 1.26 M](1006)
    摘要:
    采用膜下滴灌种植方式,研究黑龙江大庆地区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管理的氮肥施肥次数及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次追肥(T3,叶龄指数30%、60%、100%等比例3次追肥)条件下、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时,玉米子粒产量最高,为12 405.29 kg/hm2,显著高于T3条件下其他追氮量处理,显著高于覆膜传统追肥处理和覆膜不施肥处理。在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下,T3显著高于T2(叶龄指数30%和60%等比例2次追肥)和T5(叶龄指数30%、45%、60%、100%、抽雄吐丝后15 d等比例5次追肥)追肥处理(P<0.05)。成熟期氮素吸收量表现为T3处理、追氮量150 kg/hm2时最大,达241.82 kg/hm2,比T2和T5追肥处理提高3.8%和1.6%,比T3处理下各追氮量处理提高0.6%~37%。
    18  氮肥用量对吉林省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寅 陈琪 高强 焉莉 李翠兰 宋立新 刘振刚
    2016, 24(5):112-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8
    [摘要](480) [HTML](0) [PDF 1.11 M](1240)
    摘要:
    选取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中的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 596 kg/hm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适宜施氮量(N3)处理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9 967 kg/hm2,较不施氮(N1)处理平均增产2 371 kg/hm2。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适宜施氮量的1/2(N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玉米的增产效果和氮肥利用效率,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产量水平最高,东部湿润山区次之,西部半干旱平原区最低。施氮增产量和农学利用率以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偏生产力以东部地区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
    19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对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徐泰森 孙扬 刘彦萱 孙云云 高玉山 刘方明 窦金刚 侯中华 刘慧涛
    2016, 24(5):118-1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19
    [摘要](406) [HTML](0) [PDF 1.22 M](1082)
    摘要: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对覆膜玉米水氮耦合效应进行研究,明确水氮耦合对吉林省西部玉米生长的影响,提出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在一定范围内配合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施氮量超过一定范围将产生负效应,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吉林省西部施氮量280 kg/hm2、灌水量500 mm为最佳水氮组合,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处理增产36.1%。
    20  河北夏玉米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氮肥效率差分析
    黄少辉 杨云马 刘克桐 孙彦铭 贾良良
    2016, 24(5):123-127,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0
    [摘要](414) [HTML](0) [PDF 1.36 M](1124)
    摘要:
    利用2011~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差和氮肥效率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夏玉米一般农户产量、高产农户产量、配方施肥产量和高产纪录产量分别为7 911、10 097、8 411、11 093 kg/hm2,所对应的产量差分别为2 186、500、3 182 kg/hm2。邯郸地区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最大,廊坊和沧州的产量潜力最小,产量差以石家庄和衡水最小。一般农户、高产农户、配方施肥和高产纪录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9.5、47.3、42.7、50.3 kg/kg,所对应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分别为7.8、3.2、10.8 kg/kg,存在较大的效率差。不同地区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效率差以邯郸最大,邢台最小。
    21  磷素施用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陆虎华 赵浚宇 陈国清 薛林 郝德荣 陆大雷 陆卫平
    2016, 24(5):128-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1
    [摘要](408) [HTML](0) [PDF 1.21 M](1282)
    摘要: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及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苏玉糯5号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 75 kg/hm2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渝糯7号一次性基施P2O5 150 kg/hm2的处理子粒产量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逐渐增加;同一生育时期下,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两个品种在各施磷处理下子粒中磷素占植株整体的分配比例均最高,达70%左右;雄穗和苞叶中磷素含量相对最低,各仅占植株整体含磷量的2%左右。植株磷素利用效率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 75 kg/hm2处理下较低。综合两个品种产量、磷素积累和分配在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以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 75 kg/hm2较优。
    22  磷肥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系统性能的影响
    杨劲峰 马迪 王帅 鲁豫 李娜 王月 韩晓日
    2016, 24(5):136-141,1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2
    [摘要](393) [HTML](0) [PDF 1.55 M](947)
    摘要:
    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测定不同水平磷肥处理玉米产量、灌浆期玉米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施磷肥可以明显影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变化,无论在低量有机肥还是高量有机肥投入条件下,增施磷肥均可以降低玉米穗位叶OJIP曲线的K、J和I值,减少叶片放氧复合体系统损伤程度。合理的氮磷比例可以有效提高PSⅡ电子传递性能,对于PSⅡ供体侧性能无明显影响。随着磷肥的施入,PSⅠ反应中心P700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和光系统Ⅰ和Ⅱ的协调性受到一定抑制。
    23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
    贾娇 苏前富 任智惠 孟玲敏 张伟 李红 晋齐鸣
    2016, 24(5):142-1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3
    [摘要](443) [HTML](0) [PDF 894.51 K](1035)
    摘要:
    选用9个自交系材料作为玉米灰斑病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1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侵染寄主病斑表现不同的反应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可将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为5个致病类群,其中,Ⅰ为强致病类型,包括1号和8号菌株;Ⅱ、Ⅲ为中等致病类群,包括7、9、10、12、13、14号6个菌株;Ⅳ、Ⅴ为弱致病类群,包括2、3、4、5、6、11号菌株。玉米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分化现象。
    24  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条件与药剂防治
    孙佳莹 肖淑芹 许佳宁 刘克心 马昌广 薛春生 陈捷
    2016, 24(5):147-15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4
    [摘要](401) [HTML](0) [PDF 913.66 K](1157)
    摘要:
    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鉴定品种资源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抗病性,研究生育期、播期和种植密度等与病害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化学药剂。结果表明,供试56个自交系在苗期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抗性分为5个类型,2个自交系表现为免疫,8个自交系表现为高抗,19个自交系表现为抗病,18种自交系表现为中抗,9个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成熟期抗性分为4个类型,6个自交系为高抗,25个表现为抗病,23个自交系表现为中抗,2个自交系为感病。抽雄期是发病的关键时期,发病最重;播期对该病害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种植密度增加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差异不显著。供试6种药剂均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扬彩防效最高,甲基托布津次之。
    25  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分析
    王桂清 马迪
    2016, 24(5):152-15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5
    [摘要](389) [HTML](0) [PDF 955.62 K](1059)
    摘要: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26  异噁唑草酮防除玉米田杂草及玉米安全性效果测定
    高兴祥 孙作文 李美 房锋 李健
    2016, 24(5):157-1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6
    [摘要](402) [HTML](0) [PDF 901.19 K](1101)
    摘要: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异噁唑草酮在室内及田间对玉米田杂草活性及玉米安全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异噁唑草酮土壤处理对马唐、稗草、马齿苋和苘麻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其中对阔叶杂草马齿苋和苘麻的效果好于禾本科杂草马唐、稗草,对苘麻和马齿苋的GR90值在2.69~6.39 ga.i./hm2,对马唐和稗草的GR90值在29.32~29.69 ga.i./hm2。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异噁唑草酮对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牛筋草、反枝苋、狗尾草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
    27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挥发物质的影响
    谢兰芬 董文霞 何鹏飞 吴毅歆 肖春 何月秋
    2016, 24(5):161-16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7
    [摘要](455) [HTML](0) [PDF 938.65 K](929)
    摘要: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简称Y2)防病机制,利用顶空抽提法收集Y2菌液和喷施Y2后玉米幼苗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18种Y2菌液挥发物和42种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玉米释放醛类化合物8种、萜烯类11种,庚醛、十二烷、癸醛和十三烷为菌液和玉米植株共同抽提到的挥发物。不同处理收集的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Y2处理玉米1、3和5 d后,玉米新出现了1-乙基-2-甲基环戊烷、2-辛烯醛、十一烷、十四碳烯和β-愈创木烯5种化合物,α-衣兰烯等1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极显著地提高,芳樟醇等8种化合物出现振荡,反-罗勒烯等6种化合物消失;喷施菌液7 d后,Y2对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种类与相对含量都恢复到常态。
    28  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行为反应
    赵冬晓 刘标
    2016, 24(5):167-1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8
    [摘要](440) [HTML](0) [PDF 1.10 M](807)
    摘要: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Bt玉米的重要靶标害虫之一。规避行为可以减少害虫与Bt玉米的接触而降低生理抗性选择压力。通过比较棉铃虫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的行为反应评估棉铃虫对Bt玉米的行为规避能力,产卵选择结果显示,棉铃虫成虫在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无选择条件下,仍然出现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的现象。幼虫实验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在Bt玉米植株上的居留时间显著短于在常规玉米上的居留时间。研究结果证明,棉铃虫对Bt玉米具有一定的行为规避能力。
    29  玉米褐斑病适宜侵染时期研究
    纪莉景 栗秋生 王连生 王亚娇 李聪聪 孔令晓
    2016, 24(5):171-1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529
    [摘要](401) [HTML](0) [PDF 889.04 K](913)
    摘要:
    测定玉米褐斑病的适宜侵染时期及不同叶龄玉米叶片浸提液对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玉米感染褐斑病的程度不同,5~7叶期玉米较易感病,其中,5叶期玉米上褐斑病发生最重,郑单958和浚单20病情指数分别为51.1和32.5,显著高于其他叶龄。郑单958和浚单20的玉米叶片浸提液均能提高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其中,以第5片叶的浸提液对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提高最显著,郑单958和浚单20第5片叶的叶片浸提液分别比对照的萌发率提高15.1%和38.8%。因此,5~7叶期玉米易感褐斑病,玉米褐斑病的最适宜侵染时期为5叶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