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4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SNP标记分析玉米品种吉单50的遗传基础
    路明 张志军 郑淑波 岳尧海 刘宏伟 王敏 刘文国
    2016, 24(6):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1
    [摘要](1153) [HTML](0) [PDF 1.42 M](2659)
    摘要:
    基于SNP标记技术对玉米品种吉单50的亲本及10份骨干自交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单50母本吉A5001与599-20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0.476,划分到PB群;父本吉A5002与铁7922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0.312,划分到Reid群。吉A5002和铁7922在第10、7和5染色体上多态性最高,平均45.86%,发生交换重组频率高,基因组差异最大;第9、1、4和8染色体上多态性最低,平均14.33%,发生交换重组频率低,基因组差异较小,染色体bin 1.00等58个区段未发生重组。吉A5002和吉A5001遗传距离较远,在第3和5染色体上多态性最高,第8和9染色体上多态性最低。
    2  玉米不同雄性不育胞质杂种优势分析
    孙丽芳 邓杰 王霞 赵伟 杨克军 苗兴芬 徐莹莹 高树仁
    2016, 24(6):8-11,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2
    [摘要](915) [HTML](0) [PDF 1019.42 K](1428)
    摘要:
    以3组不同的核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分别与4个高配合力的测验种测交,对测交种产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分析不同胞质不育系类型对产量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T型不育系T103、DT-合344和ZT-合344所组配测交种和其保持系组配的测交种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C型不育系85218A组配测交种的产量比保持系增产11.81%,达显著差异水平。
    3  优质青贮玉米自交系筛选与评价
    王芳 南张杰 史利玉
    2016, 24(6):12-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3
    [摘要](1153) [HTML](0) [PDF 1.28 M](1490)
    摘要:
    以448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玉米全株的品质含量指标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进行评价,筛选高蛋白/淀粉、低纤维的青贮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材料中,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淀粉含量与纤维(NDF、ADF)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以淀粉、NDF和ADF品质含量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7份高淀粉(47.50%~51.20%)、低纤维(ADF为9.08%~12.93%,NDF为26.67%~31.07%)含量的青贮玉米自交系,分别为P124-3、P125-12、P128-1、P132、13634-3、12099-2和12906-1。
    4  玉米自交系T14-3B的选育及创新思考
    安伟 樊智翔 韩志玲 仇鹏 徐澜 赵力
    2016, 24(6):20-2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4
    [摘要](1023) [HTML](0) [PDF 1.23 M](1669)
    摘要:
    用玉米核心种质黄C和78599选系组配成基础材料,F1代与中熟先锋种质M3-11为原始材料,连续自交7代,育成高产、中晚熟、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T14-3B。T14-3B是独立于4大类群的新种质,且与4大类群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用其组配的杂交种高产、中晚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T14-3B已成为山西玉米育种中重要的中晚熟种质资源之一。
    5  耐盐碱转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抗性分析
    郭嘉 孙传波 杨向东 袁英
    2016, 24(6):24-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5
    [摘要](1132) [HTML](0) [PDF 1.79 M](1669)
    摘要:
    依据GenBank数据库中发表的拟南芥DREB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人工合成DREB基因序列,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DREB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HiII中,获得转DREB基因玉米材料,经过分子检测获得4个阳性转化事件。在不同浓度水平的NaCl溶液(40、80、120 mmol/L)和Na2CO3溶液(10、20、30 mmol/L)胁迫下,研究其耐盐碱性。结果表明,DREB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转DREB基因玉米的耐盐碱性获得显著提高,80 mmol/L的NaCl溶液和20 mmol/L Na2CO3溶液可以作为转DREB基因玉米的耐盐碱分析条件。
    6  玉米磷素相关根系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发掘
    刘秀林 苗丽丽 薛永国 高明杰 蒲国锋 苏俊
    2016, 24(6):30-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6
    [摘要](1055) [HTML](0) [PDF 1.03 M](1450)
    摘要:
    以玉米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IBM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图谱,收集来自不同实验中的175个玉米磷素相关根系数量性状位点(QTL)信息,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构建玉米磷相关根系QTL整合图谱。采用元分析技术,在10条染色体上发掘出26个与磷相关根系性状“一致性”QTL(MQTL),图距范围在0.8~14.3 cM之间,除第2、5、8号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上均检测到2~4个MQTL。根据MQTL区间两端标记在玉米物理图谱Ref Gen_v2上的位置,将MQTL进行物理图谱定位,单个MQTL所在物理图谱上的图距范围在0.1~9.1 Mb。在MQTL 1、2、4、8、11、12、15、18、20、22中检测到15个与磷素吸收利用以及根系性状的候选基因。
    7  玉米大斑病菌StPEX1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马兰 薛韶娜 冯胜泽 赵洁 巩校东 谷守芹 韩建民 董金皋
    2016, 24(6):36-4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7
    [摘要](843) [HTML](0) [PDF 1.34 M](1899)
    摘要:
    PEX11基因家族成员是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调控的关键因子。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PEX11基因,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命名为StPEX11-1StPEX11-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结构、蛋白质的保守结构域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预测其二级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玉米大斑病菌的2个StPEX11基因分别属于I型和III型的PEX11亚家族。
    8  玉米抗粗缩病主效QTL (qMrdd1)的基因多效性分析
    董鲁朋 王红红 刘庆彩 蒋飞 孔晓民 张永中 刘保申
    2016, 24(6):41-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8
    [摘要](913) [HTML](0) [PDF 1.04 M](1618)
    摘要:
    前期研究中将主效抗病QTL(qMrdd1)定位在第8染色体分子标记M103.4-M105.3之间,该抗病QTL表现为隐性基因遗传,可降低24.2%~39.3%的发病率。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在抗病系NT411(供体亲本)和感病系NT409(轮回亲本)回交多代的群体中,选择7个含有抗性QTL(qMrdd1)的杂合单株自交得到分离群体B1、B2、B3、B4、B5、B6、B7和来源于同一回交后代的两对抗感病近等基因系(B8-R、B8-S和B9-R、B9-S),利用这两对近等基因系与自交系A7110、Q319、CT03、昌7-2、43684、43683、43946组配13对杂交种,在植株整个生育期内无粗缩病病毒接种的条件下,在北京、海南和山东种植不同的材料并对7个分离群体和13对杂交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7个分离群体中各基因型植株以及13对杂交种在株高、穗长、穗行数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qMrdd1基因对玉米产量性状不存在多效性现象,可以应用于抗粗缩病育种。
    9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子粒建成及产量的影响
    李东 赵晶晶 郑殿峰 冯乃杰 刘文彬 张洪鹏 徐延辉 王畅 于奇 梁晓艳
    2016, 24(6):47-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09
    [摘要](872) [HTML](0) [PDF 1.74 M](1669)
    摘要:
    以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于7展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激动素和烯效唑,以清水为对照,研究调节剂对玉米子粒建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喷施调节剂后第30~39 d,两个处理均显著增加子粒的鲜重、干重、体积和可溶性糖含量。喷药后第48 d,不同品种子粒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量呈不同的变化规律,德美亚1号激动素处理和德美亚2号烯效唑处理的调控效果较好。喷药后第30~48 d,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两个品种子粒转化酶活性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呈相同的变化趋势。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显著改善子粒的形态,加快子粒的新陈代谢,扩充子粒库容量,进而提高玉米产量。
    10  南方鲜食玉米区不同播期甜玉米的子粒灌浆和产量特性
    高磊 胡建广 李春艳 文天祥 李武
    2016, 24(6):55-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0
    [摘要](986) [HTML](0) [PDF 1.20 M](1593)
    摘要:
    2014~2015年以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为材料,在春、夏、秋播期大田种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播期子粒灌浆过程,探索南方鲜食玉米区播期对甜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显著影响甜玉米鲜穗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从夏播、春播到秋播,随着抽丝至成熟期日均温渐降,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Tmax)延长,活跃灌浆期(P)增加,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max)增大,导致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增加。甜玉米在南方鲜食玉米区的适宜播期依次为秋播、春播、夏播。品种决定粒重与灌浆参数的关系,同一品种的粒重与Wmax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间的粒重差异由P决定。根据播期选择适宜品种,延长P,提高子粒Wmax,是甜玉米周年生产中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11  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关系研究
    郝楠 王建华 李月明 毕文博 马云祥 叶雨盛 王国宏 孙楠 王延波
    2016, 24(6):61-66,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1
    [摘要](975) [HTML](0) [PDF 1.73 M](1504)
    摘要:
    以辽单588亲本为试验材料,在3个不同生态区域杂交制种,研究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及收获期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与收获期的同一杂交组合的种子活力指标差异明显,不同收获期种子的子粒含水量下降趋势为海南 > 甘肃 > 辽宁,脱水速率平均为海南 > 甘肃 > 辽宁,灌浆速率平均为海南 > 甘肃 > 辽宁。制种区域的活动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积温与活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与标准发芽率和冷发芽值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工加速老化值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标准发芽率和人工加速老化值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冷发芽值相关不显著。辽单588种子在辽宁地区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53 d,甘肃地区为授粉后56 d,海南地区为授粉后47 d。
    12  苄嘧磺隆土壤残留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苏旺苍 葛玉红 吴仁海 徐洪乐 薛飞 鲁传涛
    2016, 24(6):67-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2
    [摘要](635) [HTML](0) [PDF 1.54 M](1351)
    摘要:
    以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添加法研究苄嘧磺隆残留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苄嘧磺隆残留的增加,玉米幼苗株高、地上鲜重、根长和干重显著降低,高剂量的苄嘧磺隆处理导致其根冠比升高。随着苄嘧磺隆残留浓度升高,叶片SPAD值、PnGsTrLs均显著降低,RdCi显著升高;Fv/FmFvFmqP、Y(II)及ETR均降低,且叶片吸收的光能向P的分配逐渐减少,向D和E的分配逐渐增加。在苄嘧磺隆胁迫下,叶片发生了光抑制,PSⅡ复合体受损且光合电子传递受阻。玉米幼苗自身具有一定的光合保护机制,可减轻或消除苄嘧磺隆的胁迫,增强玉米对苄嘧磺隆残留的耐受性。
    13  水杨酸、脱落酸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彭浩 宋文路 王晓强
    2016, 24(6):75-78,8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3
    [摘要](728) [HTML](0) [PDF 1.02 M](1698)
    摘要:
    利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脱落酸(ABA)及其复合溶液对玉米进行浸种和浇灌,通过测定盐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外施SA及ABA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低浓度SA和ABA单独使用或复合使用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多项生理指标,且二者以0.25 mmol/L SA+8.0 mg/L ABA的配比复合使用时缓解盐胁迫对玉米伤害的效果最大。
    14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冯良山 蔡倩 冯晨 张哲
    2016, 24(6):79-8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4
    [摘要](685) [HTML](0) [PDF 1.85 M](2176)
    摘要:
    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分别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花生单作4个种植模式,开展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6~1.24,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间作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接近,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明显下降。对根系研究发现,间作减少作物的细根生长,2M4P、4M4P处理的比根长(SRL)较单作玉米和花生分别下降了25%、23%和18%、12%,复合系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在0~40 cm土层中能够占到总土层的80%以上,间作作物的RSAD显著高于单作,表明作物根系在表层分布较为密集,间作影响了作物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15  春玉米根系形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深松深度的响应研究
    张凤杰 孙继颖 髙聚林 于晓芳 王志刚 胡树平
    2016, 24(6):88-9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5
    [摘要](889) [HTML](0) [PDF 1.99 M](1345)
    摘要: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深松30 cm(CH30)、40 cm(CH40)、50 cm(CH50)3个不同水平,以常规浅旋15 cm(SR)为对照。通过2014、2015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CH30、CH40、CH50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5%、6.0%和7.4%;0~80 cm土层的根长分别增加26.64%、35.96%和47.45%,根表面积分别增加26.82%、42.92%和62.49%,根干重分别增加4.02%、8.48%和13.23%,3个处理间表现为CH50 > CH40 > CH30。深松处理干物质较对照平均增加4.8%,各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产量平均增加4.3%,表现为CH50 > CH40 > CH30处理。
    16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梁熠 何文寿 代晓华 马琨 侯贤清
    2016, 24(6):97-10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6
    [摘要](488) [HTML](0) [PDF 1.19 M](840)
    摘要: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17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播种期地温变化及玉米适宜播期分析
    刘丹 李昕 郑红 王振华
    2016, 24(6):103-10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7
    [摘要](941) [HTML](0) [PDF 1.24 M](1633)
    摘要:
    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巴彦、佳木斯、林甸和宁安4个代表市县2004年至2013年间4~5月份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结合地温的变化规律和玉米种子适宜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玉米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日期增加在波动中增长,4月1~9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曲线波动幅度相对较小;4月10~23日,曲线波动幅度最大。10年间地温稳定通过6℃、7℃、8℃、9℃和10℃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6日、4月13日、4月18日、4月19~27日,年际间差异明显。此积温带的玉米最早播种期为4月18日,适宜播期为4月23日至5月5日。
    18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梁尧 蔡红光 闫孝贡 刘剑钊 袁静超 张洪喜 任军 王立春
    2016, 24(6):107-1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8
    [摘要](512) [HTML](0) [PDF 1.65 M](1295)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 > 无秸秆还田 > 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19  施氮水平对基础肥力不同的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组分数量的影响
    王楠 陈殿元 张晋京 姜帅 付加禹 杨溥原 刘占宇
    2016, 24(6):114-1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19
    [摘要](400) [HTML](0) [PDF 1.24 M](783)
    摘要:
    以玉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供试对象,采用化学分析法,比较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70%×优化施氮、优化施氮、130%×优化施氮和农民习惯性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0~20 cm耕层有机碳组分数量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高、中、低3种基础肥力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规律不同,在低肥力区域,较高施氮水平会加剧土壤退化;适宜氮素用量(0~240 kg/hm2)更有利于高肥力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的积累。低肥力土壤难氧化有机碳(DOC)抵御外源氮素干扰的能力较差,施氮能加速该组分的矿化,大幅降低SOC的氧化稳定性,不利于肥力保蓄;施氮可同时减少高肥力地块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优化施氮更有利于SOC的年轻化,使其活性增高。在中、低肥力区域,重组有机碳均呈先增后减的规律变化,低肥力更有利于其含量的提升。
    20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武文明 王世济 陈洪俭 魏凤珍 李金才
    2016, 24(6):120-12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0
    [摘要](383) [HTML](0) [PDF 1.21 M](998)
    摘要: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处理的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渍水处理降低子粒千粒重最大潜力值,降幅达5.5%~10.3%;灌浆持续期缩短,最高达9 d;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氮肥后移较氮肥前移处理提高子粒最大潜力值;平均灌浆速率增大,最高达22.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滞后性”,最高延迟13.8%,有利于减轻苗期渍害对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表现为Tm > Va > V1。苗期渍水抑制子粒灌浆速率,导致夏玉米产量下降,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
    21  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及农学效率的影响
    马星竹 郝小雨 高中超 李一丹 周宝库
    2016, 24(6):131-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2
    [摘要](474) [HTML](0) [PDF 1.17 M](835)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春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氮(N150)、优化施氮配施有机肥(N150+M)处理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和温度受不同氮肥用量影响较小。N150和N150+M处理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增产率分别为19.44%和16.67%;N150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高量施氮处理(N180)最低;减量施氮(N120)与N150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高。优化施用氮肥处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保障速效养分对春玉米的及时供给,同时还可以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22  等氮条件下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2016, 24(6):136-14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3
    [摘要](383) [HTML](0) [PDF 1.23 M](866)
    摘要:
    施等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养分吸收及0~20 cm和21~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均不同程度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16.48%~48.15%,收获指数增加7.81%~15.52%。缓控释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提高作用明显,最高达9 697.50 kg/hm2。缓控释肥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残留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能较好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较高,利于获得高产。
    23  施氮量对砂质潮土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郭凯杰 王祎 熊伟东 谭金芳 韩燕来
    2016, 24(6):144-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4
    [摘要](411) [HTML](0) [PDF 1.02 M](781)
    摘要:
    在砂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定位小区试验,设置0(N0)、120 kg/hm2(N120)、195 kg/hm2(N195)和270 kg/hm2(N270)4个氮水平,研究浚单29、豫单916、洛玉3号玉米品种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等指标对施氮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浚单29和豫单916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洛玉3号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N195水平时达到最高。氮肥对浚单29产量的增加效应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对豫单916和洛玉3号产量的影响则是通过穗粒数和百粒重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施氮量为0~195 kg/hm2范围内,洛玉3号的氮积累量和氮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供试的3个品种中,洛玉3号达到最高产量所需施氮量最低且氮利用效率高,适合在砂质潮土上种植。
    24  施钾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万鹏 杜锦 曹高燚 苏东伟 牛巧龙 向春阳
    2016, 24(6):149-1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5
    [摘要](431) [HTML](0) [PDF 1.31 M](1125)
    摘要:
    选用天津市主推玉米品种中单509,设置5个施钾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当施纯钾量在67.5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都是先升高后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SOD和POD活性以施纯钾量为67.50 kg/hm2时抽雄期为最高,CAT活性以施纯钾量为90.00 kg/hm2时抽雄期为最高,硝酸还原酶活性以施纯钾量为67.50 kg/hm2时拔节期达最高。不同施钾量处理对玉米叶片的酶活性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施用适量的钾肥有利于玉米叶片的氮代谢和产量的提高。
    25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高玉山 孙云云 刘方明 窦金刚 侯中华 李晓 姜波 徐秀霞 刘慧涛
    2016, 24(6):155-15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6
    [摘要](518) [HTML](0) [PDF 1.03 M](882)
    摘要:
    回顾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阐述玉米膜下滴灌需水需肥规律、水肥耦合机制、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灌溉制度等研究进展,提出深入挖掘水肥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构建“水肥土”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实用轻简化、精准信息化、规范标准化、适宜区域性的水肥一体综合管理制度,是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
    26  北京郊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倪冬梅 刘瑞涵
    2016, 24(6):160-1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7
    [摘要](329) [HTML](0) [PDF 1.09 M](770)
    摘要:
    对北京地区玉米生产经营成本收益等情况实地调研,获得2013~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Frontier 4.1软件拟合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总体上较高,且夏玉米略高于春玉米。生产投入中,增加机械投入对玉米产出增量的贡献率最高。提出促进玉米产出效率提升的途径来帮助生产者提高要素使用的配置效率。
    27  吉林省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对策研究
    舒坤良 王洪丽 刘文明 吴迪 张彬 姚丽影 杨双 徐晓红
    2016, 24(6):165-16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628
    [摘要](491) [HTML](0) [PDF 1.01 M](1127)
    摘要:
    为推进吉林省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顾1978年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基础上,研究评价2015和2016年度吉林省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及其效果。结果表明,现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还很不足,无法达到去库存、增效益、促发展等政策目标,提出推进农业3次产业融合的总体思路,指出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提出采用玉米、大豆、苜蓿轮作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通过青贮、黄贮等方式推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种养加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