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16年度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进展
    宋伟彬 赵海铭 杨爽 赖锦盛
    2017, 25(3):1-1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1
    [摘要](1504) [HTML](0) [PDF 963.59 K](2992)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开始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论文。2016年,我国在104个“SCI”收录的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38篇,其中,在5年平均影响因子超过5.0的期刊发表论文46篇。在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抗非生物胁迫基因挖掘和功能研究、玉米抗生物胁迫基因挖掘及功能分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s发掘、玉米转录组蛋白质和代谢组研究、玉米栽培生理学研究以及玉米遗传育种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  玉米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黎裕 王天宇
    2017, 25(3):11-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2
    [摘要](1395) [HTML](0) [PDF 962.88 K](3450)
    摘要:
    种质创新是链接种质资源和育种的关键环节,玉米种质创新在玉米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基于野生近缘植物、地方品种、外来群体、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玉米种质创新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3  美国玉米诱变(花粉EMS)育种的商业化实施典例
    张铭堂 才卓
    2017, 25(3):19-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3
    [摘要](1288) [HTML](0) [PDF 923.64 K](2199)
    摘要:
    科学的发明、进步与创新,虽然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运气,每个人能够在面对问题时的明确认知目标、周密的思维设计、成熟的操作技巧、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面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张铭堂先生本人在英国普内门公司成功进行玉米花粉EMS(甲磺酸乙酯)诱变遗传育种案例的策划、实施过程及分析结果,提供给年轻育种家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
    4  白桦花发育基因BpMADS3对玉米的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
    刘励蔚 田宇 邓艳雪 王振华 邸宏
    2017, 25(3):23-27,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4
    [摘要](1183) [HTML](0) [PDF 2.29 M](1803)
    摘要:
    MADS-box基因编码多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转录调节因子,能够激活或抑制其他基因的转录,在调节植物根、叶、花和果实的发育尤其在开花植物花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将东北白桦树中克隆得到的BpMADS3基因导入玉米中,验证其在玉米中的功能。结果表明,利用In-Fushion技术成功构建了BpMADS3基因的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T-nos-Ubi-BpMADS3,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该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合344中,获得5个T2代PCR和RT-PCR阳性株系,转基因株系H1-25和H1-76的散粉期和抽丝期均比对照提前,穗重、穗长、穗粗和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初步证明,BpMADS3基因的导入对玉米花期提前和产量增加有一定的功效。
    5  玉米ZmWRKY45基因克隆及盐碱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吕庆雪 高嵩 何欢 孙蕾 李毅丹 才卓 徐国良 张建新 林志 宋广树 刘文国
    2017, 25(3):28-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5
    [摘要](1271) [HTML](0) [PDF 1.10 M](1837)
    摘要:
    通过水稻中OsWRKY45基因在NCBI中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电子克隆ZmWRKY45基因并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进化树分析。利用该基因的CDS区设计特异引物,在3叶期对吉单441进行不同浓度NaHCO3处理,对玉米杂交种吉单441及其双亲自交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吉单441及其父本中含有ZmWRKY45,在盐碱胁迫下吉单441中该基因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而表达量升高,初步判断该基因可能在吉单441的耐盐碱过程中起到正向调控作用。
    6  2016年吉林省主栽耐密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
    林志 李淑华 周洪亮 檀鹤 闫健 李明 任军 荆绍凌
    2017, 25(3):33-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6
    [摘要](1406) [HTML](0) [PDF 932.86 K](1579)
    摘要:
    对吉林省12个中晚熟主栽耐密玉米杂交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达到国家一级玉米容重标准,商品品质优良。淀粉含量农华101最低,为淀粉普通型玉米;京科968最高,为75.41%,达到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大民899、迪卡519、禾育203、良玉208和禾育35为二级标准;吉农玉833、吉单50、金园15、禾育47和郑单958为三级标准。除了农华101,其他品种子粒是玉米淀粉加工的优质原料,均可以作为高淀粉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推广。产量表现为农华101 >吉单50 >京科968 >良玉208 >迪卡519 >大民899 >吉农玉833 >禾育35 >禾育203 >金园15 >郑单958(CK) >禾育47。对品种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显著。
    7  高产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筛选
    赵华 王子明
    2017, 25(3):38-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7
    [摘要](1189) [HTML](0) [PDF 1.13 M](1718)
    摘要:
    试验以33个甜玉米新品种为材料,进行两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其他农艺性状,筛选满足市场需求适合广东种植的高产优质突破性甜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广良甜31、粤甜28等6个甜玉米新品种产量均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5%以上,甜度高甜,果皮薄或较薄,两年品尝评分平均值均达87.5分以上,综合抗性好,是高产优质新品种。广良甜31产量最高,粤甜28品质最好,圣甜2号生育期最短。
    8  灌浆后期去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
    乔江方 朱卫红 张美微 谷利敏 代书桃 黄璐 王俊哲 郭国俊 唐瑞勤 刘京宝
    2017, 25(3):43-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8
    [摘要](1213) [HTML](0) [PDF 1.05 M](2047)
    摘要:
    以郑单1002为材料,设置灌浆中后期(灌浆36 d)不同穗部及穗下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研究去叶后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产量以及子粒含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部叶及穗部以下叶保留3~4片叶,产量不降低;去叶较多情况下表现为减产;不保留穗位叶较对照减产了12.36%,子粒千粒重下降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去叶后直接导致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无截取散射略微增加;保留3~4片叶处理,叶片光合性能表现出一定补偿效应,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处理,羧化效率略有升高;去叶处理降低灌浆后期子粒含水率,不保留穗位叶片处理较对照处理相比,在灌浆44、52、60 d,子粒含水率分别下降了8.14、8.75、17.84个百分点。
    9  淹水胁迫下不同活力玉米种子定量蛋白质组研究
    张玮 左晓龙 张欣 阮龙
    2017, 25(3):48-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09
    [摘要](1019) [HTML](0) [PDF 1.23 M](2048)
    摘要:
    以高活力玉米自交系J002和低活力玉米自交系196为试验材料,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进行淹水胁迫72 h处理,比较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共鉴定到203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69条,下调蛋白34条。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高活力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核糖体蛋白的合成量要高于低活力种子。在缺氧胁迫下,高活力种子的ROS清除剂如POD、SOD、APX等丰度均高于低活力种子。KEGG通路分析表明,高活力种子激活了糖酵解代谢、丙酮酸代谢等更多的代谢途径来获得能量。鉴定出一些丰度具有巨大差异的热激蛋白HSPs,由此可以推断,高活力种子具有更好抗性的分子机制。
    10  稀土元素钕对玉米幼苗根系抗旱性的影响
    单长卷 陈向东
    2017, 25(3):54-5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0
    [摘要](1161) [HTML](0) [PDF 910.56 K](1364)
    摘要:
    采用10%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稀土元素钕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提高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谷胱苷肽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降低抗坏血酸(AsA)和谷胱苷肽(GSH)含量及根系生物量。干旱胁迫加剧了根系的氧化胁迫,玉米幼苗根系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抵抗干旱胁迫。外源氯化钕(NdCl3)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抗氧化酶SOD、POD、CAT、GST、GPX活性,显著提高AsA和GSH含量和根系生物量,显著降低MDA和H2O2含量,对APX活性无显著影响。盆栽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NdCl3对轻度和中度土壤干旱下玉米幼苗抗旱性均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度土壤干旱下玉米幼苗的抗旱性促进作用更佳。NdCl3可提高玉米幼苗根系的抗旱能力,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
    11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
    马立婷 王沣 田平 杨斌 隋鹏祥 有德宝 梅楠 安俊朋 张文可 齐华
    2017, 25(3):59-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1
    [摘要](1185) [HTML](0) [PDF 1.22 M](1796)
    摘要: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 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 >行间耕作 >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12  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静静 贺洪军 张自坤 戴忠民 谭月强 常培培
    2017, 25(3):65-72,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2
    [摘要](861) [HTML](0) [PDF 2.14 M](1383)
    摘要:
    以登海618为试材,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宽窄行种植、行间错位,比较研究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叶片后期衰老缓慢,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的时间较长,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多,各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和对子粒贡献率较高。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起始势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子粒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偏低,植株空秆率较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5.61%、12.29%。密度为101 055株/hm2时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比对照偏低,较高的有效收获穗数足以弥补劣势,使子粒获得高产。
    13  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何冬冬 杨恒山 张玉芹 刘晶 袁雪娇
    2017, 25(3):73-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3
    [摘要](771) [HTML](0) [PDF 951.52 K](1366)
    摘要:
    在7.5万株/hm2密度下,以等行距(行距60 cm)种植为对照,研究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下春玉米产量、物质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春玉米产量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农华101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伟科70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茎鞘转运量高于对照,叶片转运量低于对照。成熟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子粒分配比例高于对照。
    14  玉米果穗不同位势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钱春荣 王荣焕 赵久然 于洋 郝玉波 姜宇博 宫秀杰 李梁 葛选良
    2017, 25(3):80-8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4
    [摘要](649) [HTML](0) [PDF 1.16 M](1543)
    摘要:
    以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8个玉米品种,中下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34.02~51.38 g,极差为17.36 g,品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3.76%;上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28.61~35.13 g,极差为6.52 g,变异系数为7.29%。从灌浆开始至灌浆快增期结束上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66.13%~13.18%,中下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54.38%~12.10%,随灌浆进程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呈减小趋势。中下部子粒平均灌浆速率始终高于上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大于中下部子粒,且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随灌浆进程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吐丝后56 d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快速增长。品种间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为上部子粒大于中下部子粒。选用子粒灌浆粒位差异小的品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上部子粒灌浆、提高粒重是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王秀领 阎旭东 徐玉鹏 芮松青 岳明强 刘震 潘秀芬 赵松山 韩慧敏
    2017, 25(3):87-9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5
    [摘要](910) [HTML](0) [PDF 1.36 M](1405)
    摘要:
    研究覆膜与露地、垄作与平作及膜下与膜侧播种对黑龙港区域春玉米产量形成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覆膜、垄作和膜下播种均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温度,玉米吐丝前增温效果更明显;覆膜对耕层土壤含水量的调控效应达显著水平,吐丝前后分别提高11.08%和10.38%;覆膜能显著提高春玉米苗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垄作和膜下播种仅显著提高了苗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覆膜、垄作和膜侧播种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10.3%~21.7%、8.5%~12.3%和2.8%~6.6%,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穗粒数的显著增加。
    16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子粒机收主要性状的影响
    王荣焕 徐田军 赵久然 王元东 吕天放 邢锦丰 刘月娥 刘秀芝 刘春阁 张一弛 叶翠玉
    2017, 25(3):94-9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6
    [摘要](634) [HTML](0) [PDF 925.09 K](1387)
    摘要:
    以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5个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子粒机收主要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京农科728产量6 723.0~7 972.5 kg/hm2,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3个播期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子粒机收主要质量指标(子粒含水率、杂质率)达到国家玉米机收子粒标准。不同密度条件下,以75 000株/hm2密度处理子粒产量最高,达到国家玉米机收子粒标准。京农科728在5个播期处理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随播期推迟呈缩短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其生育期呈延长趋势。株高和穗位高随播期推迟及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倒伏率随播期推迟呈降低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播期和密度与玉米子粒机收性状密切相关,京农科728在北京夏播以6月10~20日为最佳播期,75 000株/hm2为最佳密度,可实现子粒直接机械收获。
    17  西南地区玉米农作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刘永红 岳丽杰 杨勤 李卓 李奇
    2017, 25(3):99-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7
    [摘要](453) [HTML](0) [PDF 928.34 K](1433)
    摘要:
    分析西南地区农业分区情况和旱地农作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未来农村劳动力变化,以全程、全年、全面机械化农艺农机融合为目标,结合近年的研究与实践,深入讨论旱地三熟改两熟、间套作改贴茬平作的“三全”机械化农作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配套建立玉米保墒培肥耕作、精量栽培、多抗高产新品种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必要性。
    18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对河北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崔吉晓 檀海斌 吴佳迪 刘占卯 隋鹏 闫鹏 沈亚文 陈源泉
    2017, 25(3):105-11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8
    [摘要](603) [HTML](0) [PDF 1.27 M](1474)
    摘要:
    设置漫灌常规施肥(CK)、微喷灌常规施肥(MC)以及微喷灌减肥20%(MR)3个处理,研究3种不同水肥处理对华北地区夏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量情况下,微喷灌能够促进玉米灌浆期生物量的积累,MC处理比CK处理显著提高9.58%,成熟期没有显著性差异;微喷灌减肥20%没有造成生物量积累的减少。常规施肥量情况下,微喷灌能够显著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速率,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比CK处理高1 d,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比CK高9.99%,灌浆活跃期比CK高7.20%;微喷灌减肥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比CK处理高1.60 d,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比CK高10.59%,灌浆活跃期比CK高14.83%,最大灌浆速率低于CK处理。MC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分别比CK处理与MR处理提高6.70%与5.68%(P<0.05);MR处理与CK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
    19  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孔丽丽 杨晓丹 李前 侯云鹏 秦裕波 张磊 于雷 谢佳贵 尹彩侠 王立春
    2017, 25(3):111-116,1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19
    [摘要](492) [HTML](0) [PDF 1.71 M](1350)
    摘要: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钾作基肥施用、1/2钾在拔节期追施的处理产量两年均最高,且肥料回收利用率提高1.7~10.3个百分点,玉米的干物质量和钾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最好。施钾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钾肥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有所提高。钾肥追施次数过多、追施时期过晚对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不利于玉米营养体中的钾素向子粒转运。综合考虑玉米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和钾素吸收利用等因素,1/2钾作基肥、1/2钾在拔节期作追肥为最佳施用方式。
    20  施磷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曹高燚 王晶 杜锦 牛巧龙 苏东伟 田秀平
    2017, 25(3):117-1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0
    [摘要](510) [HTML](0) [PDF 1.20 M](1395)
    摘要:
    选用天津市主推玉米品种中单509,设5个施磷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施纯磷量在75 kg/hm2时中单509产量达到最大。随施磷量的增加,叶片SOD、POD、CAT、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施纯磷量在105 kg/hm2时,大喇叭口期叶片POD活性最高;施纯磷量在75 kg/hm2时,抽雄期叶片SOD活性和CAT活性、拔节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不同施磷量处理对玉米叶片的酶活性及产量有一定影响,增施适量磷肥有利于玉米叶片的氮代谢和玉米产量提高。
    21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侯云鹏 杨建 孔丽丽 尹彩侠 李前 秦裕波 王立春 谢佳贵
    2017, 25(3):123-1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1
    [摘要](416) [HTML](0) [PDF 948.84 K](1279)
    摘要: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22  室内人工接种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分级标准的建立
    王震 李宁宁 张晓明 邸宏 王振华
    2017, 25(3):131-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2
    [摘要](418) [HTML](0) [PDF 1.10 M](1188)
    摘要:
    以40份已知抗性级别的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优化的苗期室内接种技术接种丝黑穗病菌并检测,将侵染率与历年田间平均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进而确定该评价方法的抗性分级标准,最终组装形成完整的评价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苗期室内接种病菌后40份玉米自交系的侵染率与历年平均田间接种发病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7 0,回归方程为y= 0.000 4x3-0.066 7x2 + 3.813 7x + 17.494。抗性分级标准:侵染率0~20.0%为高抗,20.1%~40.0%为抗病,40.1%~50.0%为中抗,50.1%~90.0%为感病,90.1%~100%为高感。
    23  吉林省新发现玉米害虫-白肾纹夜蛾
    常雪 丁岩 赫思聪 鲍润泽 鲁新 周淑香 李丽娟 张国红 田志来 李长昆
    2017, 25(3):136-13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3
    [摘要](437) [HTML](0) [PDF 1.62 M](1089)
    摘要:
    2016年春季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吉林市永吉县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发现1种新的玉米害虫,经鉴定后为白肾纹夜蛾(Amphipoeaburrowsi Chapman),属于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奂夜蛾属(Amphipoea)。该虫主要以蛀茎危害玉米幼苗,导致被害幼苗心叶萎蔫,甚至枯死。目前白肾纹夜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尚未造成威胁,随着耕作制度改变和玉米品种更换,其种群发生动态需进一步监测。
    24  南繁玉米试验地不同除草剂防效比较
    丰光 吕春波 王亮 唐文明 陈得义 高旭东 景希强
    2017, 25(3):140-143,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4
    [摘要](531) [HTML](0) [PDF 1.61 M](1519)
    摘要:
    以“玉洋洋”、“玉临军”、“苞卫”、“随薏打”和“金都尔”5种化学除草剂为试验药剂,以丹玉8479为试材,研究南繁玉米试验田的杂草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间对杂草的防效存在差异性,“玉洋洋”和“随薏打”防效较好,最高值超过90%;“苞卫”和“金都尔”的防效周期较长,达30~35 d。5种除草剂对玉米均相对安全,对收获产量影响也较小。综合防治效果和防控周期考虑,在南繁玉米试验田根据不同需要可以使用“玉洋洋”和“苞卫”2种除草剂。根据海南冬季农田生产的特殊性,施用除草剂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防止漂移,避免对周围瓜菜和后茬作物产生影响。
    25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肖淑芹 李国福 路媛媛 马昌广 薛春生 陈捷
    2017, 25(3):144-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5
    [摘要](385) [HTML](0) [PDF 932.81 K](1210)
    摘要: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26  吉林省三代玉米粘虫预警技术研究
    孙嵬 程志加 陈晓 苏前富 周佳春 高月波
    2017, 25(3):148-151,15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6
    [摘要](379) [HTML](0) [PDF 2.29 M](892)
    摘要:
    通过综合使用诱蛾器、探照灯、风场及降雨分析、扫描昆虫雷达观测、田间调查等监测手段及方法,探讨适用于吉林省三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结果表明,2015年度二代粘虫成虫数量较高,且有一定比例二代成虫滞留在当地并已产卵,气象条件不适宜于粘虫的向南回迁,扫描昆虫雷达直到7月29日始见粘虫向南聚集成层迁飞,田间调查发现较高密度的低龄期幼虫发生。2015年度三代粘虫在吉林省偏重发生,三代粘虫的实际发生情况验证了预报方式的有效性。
    27  玉米价格变动对吉林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
    田帅 余晓洋 刘帅 刘文明
    2017, 25(3):152-15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327
    [摘要](400) [HTML](0) [PDF 1.07 M](933)
    摘要:
    选取1982~2015年玉米价格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大,长期内玉米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玉米价格上涨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