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利用SSR标记解析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的杂优模式
    赵久然 李春辉 宋伟 王元东 邢锦丰 张如养 易红梅 杨扬 石子 王继东
    2017, 25(5):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1
    [摘要](155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京科968、京科665、NK718和京农科728系列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40对SSR引物在37份供试自交系中共检测出270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6.7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6。UPGMA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所测自交系被划分成8个杂种优势群,京科968母本京724等5个自交系单独成群,命名为X群;两个骨干父本自交系京92、京2416与自交系黄早四、昌7-2划为一群,同属黄改群(塘四平头群);其他6个群分别为旅大红骨群、瑞德群、P群、兰卡斯特群、改良瑞德群和Iodent群。京科968等系列品种的杂优模式为“X群×黄改群”。通过近年来育种实践和大面积生产证明,“X群×黄改群”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一种快速上升的主要杂优模式。
    2  阻止授粉诱导玉米衰老提前启动现象的研究
    李明娜 吴连成 田磊 王顺喜 王赛 王宇宇 陈彦惠
    2017, 25(5):9-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2
    [摘要](95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豫816等8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对授粉与未授粉处理自交系导致玉米衰老表型症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阻止授粉植株叶片与授粉对照相比,豫816和B73自交系表现出衰老提前启动的显著症状,启动衰老提前了17 d,说明阻止授粉对衰老启动具有明显诱导作用;郑58等6个自交系的阻止授粉与授粉对照植株叶片均为绿色,没有衰老症状的出现,说明阻止授粉不具有诱导衰老的作用。诱导衰老植株不同子粒结实率与启动衰老提前的天数密切相关,结实率为0~15%的未授粉植株具有启动衰老提早的诱导作用,结实率达到35%以上的植株则不具有启动衰老提早的诱导作用。6个玉米衰老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趋势与衰老表型症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在1个基因差异表达与表型衰老症状呈现的时间窗口,可能参与了诱导玉米衰老的启动。
    3  山西省主推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
    阎晓光 李洪 董红芬 李爱军 王国梁 杜艳伟
    2017, 25(5):19-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3
    [摘要](123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山西省1996~2015年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选取这2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16个品种,考察株高、穗位高等指标,对所有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农艺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农艺性状与产量随年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20年间主推玉米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随年代的演变总体呈上升趋势;株高、穗位高、穗株比、秃尖长、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和收获时含水量都是随年份的演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随年代的变化无明显变化。
    4  玉米体细胞胚胎功能基因转化研究
    孟繁凡 马宁 赵玲玲 张东琦 朱天奇 单晓辉 苏胜忠 李世鹏 刘宏魁 李贺 吴颖 原亚萍
    2017, 25(5):27-3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4
    [摘要](102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2A基因属于TCB1家族,编码GTPase激活因子,与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只在发育的胚中特异性表达。本研究从玉米体胚中克隆Zm22A基因,并对玉米自交系Y423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以玉米自交系Y423体细胞胚胎为受体,利用Zm22A基因的干扰载体侵染,获得阳性苗。
    5  玉米耐盐基因ZmHKT1;5在烟草中的功能验证
    姜志磊 刘艳芝 韦正乙 姜昱 金峰学 李毅丹
    2017, 25(5):32-3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5
    [摘要](97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HKT类基因是与植物耐盐性密切相关的一类基因。在作物中HKT蛋白可通过排出Na+来维持植物体内的Na+/K+平衡,从而影响植物耐盐性。通过在烟草中过表达玉米ZmHKT1;5基因,验证该基因具有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过表达ZmHKT1;5基因的T0代材料即显示出叶片耐盐能力的明显提高;T2代转基因株系种子在含盐培养基上的发芽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型材料,T2代转基因株系幼苗阶段的耐盐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比较在盐胁迫后2月龄的转基因材料和野生型材料的生理指标,发现野生型材料中MDA和H2O2的含量相较转基因材料发生了更为明显的上升,说明转基因材料中过表达ZmHKT1;5基因有效降低了盐胁迫引起的过氧化物积累。综合转基因验证的结果,证明ZmHKT1;5基因具有提高植物耐盐性的作用。
    6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SK12-5生存竞争能力评价
    谢彦博 谭喜昌 邢珍娟 李葱葱 李飞武 刘娜
    2017, 25(5):40-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6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SK12-5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为撂荒地和栽培地中进行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荒地条件下,杂草生长速度快,密度大,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光照、水分与养分等资源,SK12-5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较之杂草不具备优势。在栽培地条件下,SK12-5可正常生长,株高、覆盖率均低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但是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产量及发芽率方面,SK12-5与非转基因玉米也无显著差异。
    7  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 姜志磊 刘洋 王玉民 徐惠风
    2017, 25(5):45-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7
    [摘要](119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 Cry1F 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8  不同成熟度京科968种子活力与种子物理化学特性的关系研究
    顾日良 王永强 杨丽维 成广雷 王建华
    2017, 25(5):49-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8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京科968为材料,2013年在甘肃分析授粉后35~62 d的不同成熟度种子的5个物理特性(长度、宽度、灰度、百粒重和容重)和8个生理生化特性(糖、蛋白、淀粉、油脂和MDA含量以及含水量、电导率和SOD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推迟,京科968品种5个物理特性和蛋白、淀粉、油脂、SOD酶活性逐渐增加,然后达到平台期;糖、MDA、含水量和电导率则随之下降。采用标准发芽率、人工老化发芽率、冷冻发芽率和冷浸发芽率分析不同成熟度种子的活力。结果表明,随收获期推迟种子活力不断提高,在授粉后59 d,4种评价方法的活力指标均处于最高点,该时期为该品种的最佳收获期。相关性分析发现,种子活力指标与种子物理特性和生理化学特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9  黄淮海区主推玉米品种子粒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
    薛艳芳 张慧 刘开昌 夏海勇 高英波 王庆成 温立玉 孔玮琳 张虎虎 付希强 齐世军 李宗新
    2017, 25(5):56-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09
    [摘要](10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黄淮海区36个主推玉米品种子粒各微量和常量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子粒Zn、Fe、Mn和Cu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2~24.0、17.7~32.9、3.3~7.4和1.1~2.4 mg/kg,其平均浓度分别为20.1、23.0、4.5和1.6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0.3%、23.0%、23.9%和22.1%。Ca和Mg浓度范围分别为37.8~93.5和1 002.1~1 357.4 mg/kg,平均浓度分别为68.3和1 163.2 mg/kg,变异系数为25.3%和7.9%。N,K和P浓度范围分别为8.9~14.0、3.2~4.8和2.2~3.0 g/kg,平均浓度分别为11.5,3.9和2.6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2.4%,10.7%和8.3%。子粒中60.2%~85.9%的P以植酸磷形态存在,与Zn和Fe均无相关性;Zn和Fe同时与Mn、Mg和K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玉米子粒中Zn、Fe、Mn、Mg和K浓度提高的同时不会提高植酸P浓度,有利于提高子粒Zn和Fe的生物有效性。
    10  玉米根部萜类合酶基因对干旱与激素处理的表达差异分析
    侯婧怡 傅竞也 赵颖 邱瑶 李聪聪 王强
    2017, 25(5):63-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0
    [摘要](105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选用两个具有抗性差异的玉米自交系B73与Mo17,分别对其根部进行干旱、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以及茉莉酸甲酯与乙烯利联合(MeJA/EP)处理,定量检测4个与防御相关的萜类合酶基因An2ZmTPS6ZmTPS8以及ZmTPS26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4个基因在B73与Mo17应对干旱和ABA处理时基因表达差异明显。在Mo17中,干旱胁迫以及ABA处理显著诱导4个基因的表达;在B73中,干旱处理导致An2ZmTPS6ZmTPS8基因表达下调,在ABA处理下时,只有ZmTPS6被显著上调;MeJA与MeJA/EP处理在B73与Mo17中都能上调4个基因的表达,但在Mo17中的诱导程度更剧烈。B73与Mo17的根部在响应胁迫时存在显著的萜类代谢差异,可能为其抗性差异原因之一。
    11  基于不同叶位受光条件的玉米冠层光合生产能力分析
    范盼盼 谢瑞芝 明博 李姚姚 王克如 侯鹏 李少昆
    2017, 25(5):68-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1
    [摘要](95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37 500株/hm2和67 500株/hm2密度下测定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和光合有效辐射。从玉米冠层顶部到基部,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呈单峰不对称曲线分布,最大值出现在顶4~6叶,两个密度下表现一致。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在37 500株/hm2和67 500株/hm2的条件下,棒三叶(顶7~9)叶面积分别占群体的28.74%和29.11%,其光合生产能力分别占群体的29.60%和29.04%;棒三叶上部的3个叶片(顶4~6)的叶面积分别占群体的25.74%和25.12%,光合生产能力分别占群体的36.27%和40.57%;棒三叶下部的基部叶片分别占群体叶面积32.74%和35.23%,光合生产能力仅占群体的13.90%和9.79%。研究证实,由于冠层结构的不同造成冠层中光分布的差别,影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效率,导致其光合生产能力的差异。构建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不仅需要关注叶片的空间分布,更应该重视对冠层光合生产能力的分析。
    12  不同胞质效应甜玉米子粒糖分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陈婷婷 孙姣辉 贺晟阳 张同科 赵宇 罗红兵 罗水清
    2017, 25(5):73-76,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2
    [摘要](69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正常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和不育胞质的C型湘农甜玉2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胞质效应的甜玉米子粒在授粉后不同天数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等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甜玉米子粒在授粉后30 d时可溶性糖含量均达最大值,且不育胞质C型湘农甜玉2号的子粒糖含量比正常胞质湘农甜玉2号高1个百分点;湘农甜玉2号子粒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C型湘农甜玉2号子粒0.2 mg/g;不育胞质的甜玉米子粒总淀粉含量比正常胞质的子粒淀粉含量高2%。两种类型的甜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与子粒总淀粉含量在授粉第30 d时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
    13  不同成熟度玉米叶片抗氧化生理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孙宁宁 于康珂 詹静 顾海靖 潘利文 刘刚 刘天学
    2017, 25(5):77-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3
    [摘要](58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研究高温胁迫下玉米叶片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ZD958成熟叶的增幅大于幼嫩叶,XY335成熟叶增幅小于幼嫩叶。处理早期阶段,ZD958成熟叶SOD、POD和CAT活性均增加并高于对照,后期阶段增幅放缓,甚至低于对照;幼嫩叶3种酶活性在处理前期大多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后期则明显升高。XY335成熟叶CAT活性均大于或显著大于对照,SOD和POD活性多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幼嫩叶3种酶活性均大于或显著大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ZD958成熟叶和幼嫩叶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XY335成熟叶表现为升高趋势,幼嫩叶则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脯氨酸在两个品种成熟叶中呈降-升-降的变化。
    14  PEG-6000胁迫下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成锴 苏晓慧 栗建枝 赵太存 王国梁 李洪
    2017, 25(5):85-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4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收集的52个推广应用的春播玉米为供试材料,运用渗透压为0.5 MPa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各品种发芽率、耐旱萌发指数等10个鉴定指标。以鉴定指标的相对值作为抗旱性评价指标,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发芽势可用于玉米萌发期抗旱性的快速与初步鉴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耐旱萌发指数4项指标可作为抗旱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种子吸水率与胚根胚芽长、贮藏物质运转率可作为间接抗旱鉴定指标。根据供试品种隶属函数值,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耐旱等级,筛选出17个抗旱型品种。
    15  种植密度对不同耐密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谷利敏 乔江方 张美微 朱卫红 黄璐 代书桃 董树亭 刘京宝
    2017, 25(5):91-9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5
    [摘要](80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吐丝期暴雨大风后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增密过程中不同夏玉米群体植株形态与茎秆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风后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增加,登海61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显著低于浚单20。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3~7节间均表现为节间伸长、变细,茎粗系数、穿刺强度、抗折力、压碎强度显著降低,两个品种表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根倒率和茎折率与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正相关,与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负相关。站秆率与倒伏率均与基部第3节间性状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浚单20相比,登海618具有较低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和较高的茎粗、茎粗系数和茎秆力学,抗倒性能较强。
    16  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杨恒山 萨如拉 高聚林 李纯燕 张瑞富 张玉芹 范秀艳
    2017, 25(5):98-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6
    [摘要](36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旋耕还田(XG)和深翻还田(SF)3个处理,经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短期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还田显著提高0~30 cm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旋耕还田可提高耕层(0~3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深翻还田可提高耕层(11~3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中富含功能微生物,可作为筛选功能微生物的样品。
    17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耦合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高逖 李春喜 周宝元 徐光武 马玮 赵明
    2017, 25(5):105-1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7
    [摘要](44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郑单958和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4.5万、6.75万、9.0万株/km2 3个种植密度和0、100、300、500 kg/km2 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种植密度9.0万株/hm2,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4.5万株/hm2密度处理。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积累量和子粒产量。当施氮量为300~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不再提加,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大幅降低。结果表明,郑单958和中单909种植适宜模式为施氮量300~500 kg/hm2、种植密度9.0万株/hm2
    18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毕洪文 王红蕾 钱春荣 李金霞 姜宇博 葛选良 王美璇 来永才
    2017, 25(5):112-11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8
    [摘要](36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也可直接用于还田,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黑龙江省许多地区将玉米秸秆进行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同时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系统论述玉米秸秆在直接还田和离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政府工作职能,科学规划还田比例,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加大科研攻关及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19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明松 张洪梅 朱平 高云航 刘淑霞
    2017, 25(5):116-12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19
    [摘要](3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0~20 cm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 > 休闲地(FW) > 单施化肥(NPK) > 不施肥(CK),21~40 cm土壤NPK+M > NPK > FW > CK处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0~20 cm为FW > NPK > NPK+M > CK处理,21~40 cm为CK > FW > NPK > NPK+M处理。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出苗后50 d (拔节期)达最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出苗后15 d (苗期)最大。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最佳。
    20  有机物料改良苏打盐碱土增产玉米长期试验研究
    孙赫阳 王鸿斌 杨明 蒋正德 樊月玲 孙毅
    2017, 25(5):122-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0
    [摘要](38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连续7年盆栽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15、30、45、60、90 t/hm2降低苏打盐碱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玉米秸秆还田2、4、6 t/hm2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均增大“土壤水库”,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得到全面改善的同时减轻大气温室气体效应;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了生物量及子粒产量。最佳处理为施用有机肥90 t/hm2
    21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侯云鹏 杨晓丹 杨建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于雷 谭国波 谢佳贵
    2017, 25(5):128-1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1
    [摘要](3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氮磷钾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提高了9.2%和8.5%,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优化施肥模式可提高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和开花期至成熟期阶段养分分配比例。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肥料吸收利用率提高50.2%,农学利用率提高51.7%,偏生产力提高36.5%,养分收获指数提高8.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苗期至开花期和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玉米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模式通过控制氮、磷、钾肥总量与氮肥分期调控,使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均优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
    22  间作豆类作物对玉米田中杂草防控作用的研究
    党晶晶 张越 霍静倩 张金林
    2017, 25(5):136-14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2
    [摘要](39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玉米/豆科植物间作技术,通过在玉米行间撒播和条播豆类植物,研究玉米/豆科植物间作对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防治玉米田杂草危害。结果表明,豆科植物通过与杂草的空间竞争,对玉米田中经常发生的杂草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等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并对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综合比较,绿豆撒播的种植方式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和对玉米的增产作用最好。
    23  柳叶刺蓼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研究
    崔娟 李旋 许喆 唐佳威 董莉环 吴磊 史树森
    2017, 25(5):141-144,15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3
    [摘要](35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柳叶刺蓼是吉林省春玉米田的恶性杂草,严重危害玉米生长发育,降低玉米产量。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柳叶刺蓼密度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方法,研究柳叶刺蓼与玉米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柳叶刺蓼的竞争干扰下,玉米株高、茎粗、穗长、单穗重、百粒重及产量均随柳叶刺蓼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空秆率增加。幂函数y=2.947x0.855能较好地拟合玉米产量损失与柳叶刺蓼密度之间的关系(R2=0.983;F=287.355;P=0.000 1)。玉米田柳叶刺蓼人工除草的经济阈值为3.97~5.02株/m2,90%莠去津可分散粒剂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化学防除柳叶刺蓼的经济阈值分别为0.45~0.58和0.53~0.67株/m2
    24  粮食规模生产经营的经济效应与经营风险研究——基于对玉米生产规模户和普通户的比较
    徐志刚 李美佳 罗玉峰 仇焕广
    2017, 25(5):145-15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4
    [摘要](3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规模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对其经济效应的争议一直存在,规模扩大后的经营风险也不容忽视。以玉米为例,利用来自黑龙江和河南两省的普通户和规模户实地调查数据,系统比较规模户与普通户的经济效益差异,并基于定性分析深入揭示粮食规模化经营的潜在风险,结合风险防范提出建议。
    25  供给侧改革下玉米期权定价策略研究
    杨向飞 信聪聪
    2017, 25(5):152-15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525
    [摘要](3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有效供给量不足导致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为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促进农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玉米在其定价过程中引入期权契约,利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对玉米期权进行估值,在此基础上构建关于农户和玉米贸易商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农产品定价模型,为期权契约的制定者和持有者做出决策建议,实现农户和贸易商的双赢,提高玉米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加的动力,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整体跃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