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5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李凯 张晓祥 管中荣 沈亚欧 潘光堂
    2017, 25(6):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1
    [摘要](1633) [HTML](0) [PDF 1.73 M](2708)
    摘要:
    以360份具有广泛遗传变异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四川崇州、洪雅、雅安和云南西双版纳4个地点,利用44 569个SNP标记对玉米株高、穗位高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LM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SNP进行挖掘,共检测到6个与株高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14.26%;检测到18个与穗位高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12.62%。在四川洪雅和雅安两个环境中检测到1个与株高相关稳定的SNP,该位点关联到的基因与细胞氨酰生物合成有关,推测其可能参与生长素合成,进而调控茎秆节间长。
    2  玉米杂交种吉单50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路明 刘宏伟 李岩 张志军 王敏 岳尧海 周旭东 张建新 马英杰 刘文国
    2017, 25(6):8-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2
    [摘要](1514) [HTML](0) [PDF 1.01 M](1405)
    摘要:
    对高产玉米品种吉单50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单50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比对照郑单958、京科968分别增产16.65%和2.60%。产量各性状均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水平,相对杂种优势在2.29%~66.62%,平均28.35%;中亲优势在2.34%~199.58%,平均55.84%;杂种优势指数在102.34%~299.58%,平均155.84%。各性状中以产量的杂种优势最大,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杂种优势指数分别为66.62%、199.58%和299.58%。其他性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株产量、穗位高、行粒数、穗长、株高、轴粗、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和子粒含水量。
    3  改良昌7-2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
    张永科 王瑞 赵小峰 郭勇 王立祥 廖允成 谭宜国
    2017, 25(6):12-2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3
    [摘要](1497) [HTML](0) [PDF 1.19 M](1789)
    摘要:
    利用13个玉米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成42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排列,田间品比鉴定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结果表明,西农672产量配合力高于昌7-2和7117,穗长、结实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性状的配合力高于昌7-2、PH6wc和7117;西农672出籽率性状配合力低于昌7-2,株高配合力低于PH6wc,高于昌7-2,也高于7117;西农672穗位高配合力高于PH6wc和7117,低于昌7-2。西农672出籽率配合力与PH6wc相近;叶面积系数、穗长、穗行数、结实长、行粒数比昌7-2高,百粒重、小区产量配合力比PH6wc略低。用PH6wc来改良昌7-2得到的西农672,综合性状改良效果较为显著。用PH6wc改良昌7-2育成西农672与用昌7-2×武117育成的7117和昌7-2相比较,其产量配合力、产量性状、农艺性状配合力等均有显著提升。
    4  利用SSR标记划分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杜青 郑加兴 吕巨智 文仁来 曾艳华 杨耀炯 王治红 张述宽 唐照磊 李石初 程伟东
    2017, 25(6):2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4
    [摘要](1239) [HTML](0) [PDF 1.38 M](1446)
    摘要:
    利用SSR标记对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60对标准引物在33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33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7,自交系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9。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自交系来源广泛,且具有较好的遗传基础。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33份玉米自交系分为Ⅰ和Ⅱ两个类群,Ⅰ类群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群。杂种优势模式可被简化为“A×B”模式,A群包括Ⅰ-Ⅰ亚群、Ⅰ-Ⅱ亚群和Ⅰ-Ⅲ亚群自交系,B群包括Ⅰ-Ⅳ亚群和第Ⅱ类群自交系。
    5  抑制ZmCol3基因表达调控玉米开花期
    贾伟 尹悦佳 柳青 刘洋 李楠 果天宇 郝东云 刘相国
    2017, 25(6):28-3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5
    [摘要](1418) [HTML](0) [PDF 1.77 M](1635)
    摘要:
    采用ZmCol3基因RNAi载体构建、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开花期表型鉴定等研究方法,评估抑制ZmCol3基因表达对玉米开花期的影响。转基因玉米基因组PCR结果证实,人工合成RNAi片段已成功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qRT-PCR结果表明,在不同转基因玉米株系中ZmCol3基因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温室转基因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调查结果表明,抑制ZmCol3表达,可以将玉米抽雄、散粉和吐丝时间提前2~3 d。研究结果证实,ZmCol3具有调控开花期的生物学功能,抑制该基因表达进而缩短玉米开花期可以作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玉米熟期改良研究中。
    6  优质紫黑色糯玉米自交系申W93的选育与应用
    卢媛 韩晴 王义发 颜韶兵 沈雪芳
    2017, 25(6):34-37,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6
    [摘要](1211) [HTML](0) [PDF 1.42 M](1451)
    摘要:
    申W93是以黑糯玉米品种“荆黑糯2号”为选系基础材料,采用二环系方法,经多代自交选育获得的配合力高、品质优、抗性强、转色早、蒸煮不掉色的紫黑色糯玉米自交系。以申W93为亲本组配的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表现高产、稳产、抗性强、品质好、转色早、转色快、蒸煮不掉色,适宜在我国东南区、云南等西南地区种植。截至2016年,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万hm2,增创经济效益2.4亿元。
    7  优良早熟玉米自交系KL3及其衍生系利用
    刘兴焱 杨耿斌 何长安 纪春学 王辉 张恒 陈晶珉 姚依彤 姜俊凤
    2017, 25(6):38-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7
    [摘要](1415) [HTML](0) [PDF 1002.60 K](1556)
    摘要:
    自交系KL3是以441×1034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是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种的重要自交系,因其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熟期适中而被广泛应用。自交系KL3直接利用选育8个玉米品种,间接利用选育13个玉米品种,社会效益显著。
    8  中国玉米主产区栽培品种种子质量分析
    张晓文 王素娥 邵晓宇 郭帅强 李贺勤 王建华 宋希云 江绪文
    2017, 25(6):42-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8
    [摘要](1375) [HTML](0) [PDF 1.23 M](1542)
    摘要:
    以黄淮海、华北、西南三区46个玉米栽培品种种子为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标准发芽及幼苗生长测定、逆境发芽测定、田间出苗率测定、指标间相关性分析、淀粉酶活力测定等对种子质量进行分析评鉴。结果表明,46个品种中马齿型和半马齿型的比例占80.4%。综合各项种子活力指标,排名前4位的高活力品种为先玉047、郑单958、大华玉2号和浚单26。玉米种子容重和总淀粉含量与平均田间出苗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发芽势、发芽率及逆境发芽各指标与平均田间出苗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抗冷测定发芽率的相关系数最高(r=0.881)。玉米种子容重和总淀粉含量是高活力玉米种子具备的典型性状,抗冷测定为玉米种子活力检测的最适方法;高活力玉米品种种子萌发中同一时期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低活力玉米品种种子。
    9  吉林省半干旱区45年气候变化及基于Hybrid-Maize的玉米品种熟期选择
    杨慧 王永军 吕艳杰 杨德光 韩英鹏 吴兴宏
    2017, 25(6):51-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09
    [摘要](1131) [HTML](0) [PDF 2.09 M](1359)
    摘要:
    本研究分析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971~2015年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用Hybrid-Maize模型估算该区域品种熟期(GDD)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域近45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年均变化与玉米生长季变化趋势类似,但生长季变幅与年均值变幅差异较大,且生长季时间序列上突变点明显不同,温度和降水具有滞后性,日照时数具有超前性,其中,生长季温度增幅高于全年温度增幅,但突变时间滞后10年;长期年均降水波动性大,而生长季降水较全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2010年以来生长季均为较湿润阶段。生长季日照时数减少比年均减少趋势慢,为其下降速率的40%。以4月30日为适播期,种植密度60 000株/hm2时,乾安、洮南、前郭推荐熟期相对较长品种(GDD=1656-1672),扶余、镇赉推荐熟期相对较短品种(GDD为1606和1500)。洮南、扶余、前郭玉米R/V值接近1.0,乾安和镇赉R/V超过1.15,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10  夏玉米果穗不同部位小穗轴维管束显微结构特点及其对子粒发育的影响
    张善平 冯海娟 刘鹏 陈海宁 胡兆平
    2017, 25(6):58-62,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0
    [摘要](1172) [HTML](0) [PDF 1.76 M](1328)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种植密度,选用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研究果穗小穗轴维管束的解剖结构变化及其与不同部位子粒干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小穗轴维管束的韧皮部发达,且其“喇叭”结构十分有利于子粒灌浆,败育子粒的小穗轴维管束则发育不良;相同粒位,ZD958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显著大于ND08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两个品种的小穗轴维管束面积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小穗轴维管束的面积受密度影响较大,但受基因(品种)影响更大。耐密性品种在较高密度下小穗轴维管束的结构仍然正常,其面积虽然也减少但不足以成为灌浆障碍,这也是其获得高产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优选小穗轴维管束面积较大的材料。
    11  乙烯利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的调控效应
    柴孟竹 李钊 秦东玲 刘禹辰 徐密林 董璐铭 张倩 杨德光 张平
    2017, 25(6):63-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1
    [摘要](1451) [HTML](0) [PDF 1.66 M](1212)
    摘要: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研究乙烯利对玉米茎秆形态、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抑制了玉米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和产量,提高了茎秆抗折力、穿刺强度、木质素含量及PAL、CAD、4CL活性和抗倒伏指数。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0,P<0.01),在200 mg/L乙烯利处理下,PAL、CAD、4CL活性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AL、CAD、4CL活性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的酶学基础,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12  能源作物甜高粱和玉米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比较
    祁剑英 杜天庆 郝建平 陈梦妮
    2017, 25(6):73-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2
    [摘要](631) [HTML](0) [PDF 1.27 M](1069)
    摘要: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Cd、Pb、Cr)能源作物甜高粱和玉米不同器官Cd、Pb、Cr含量、富集系数以及冠部累积量。结果表明,Cd胁迫下,甜高粱不同器官Cd含量、富集系数以及冠部累积量(6.28~59.71 μg)均高于玉米;Pb胁迫下,玉米不同器官Pb含量、富集系数以及冠部累积量(223.71~652.44 μg)均高于甜高粱;随Cr浓度增加,甜高粱和玉米不同器官Cr含量、富集系数以及冠部累积量均呈上升趋势,在Cr胁迫下甜高粱和玉米的生物量较小,冠部Cr累积量小。相比之下,甜高粱适合修复Cd污染土壤,玉米适合修复Pb污染土壤,两种作物均不适合修复Cr污染土壤。
    13  不同基因型玉米耐密植抗倒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吴琼 杨克军 张翼飞 王玉凤 张文超 陈天宇 张鹏飞 庞晨 尹雪巍 王怀鹏 杨丽 武鹏 唐春双 刘慧迪
    2017, 25(6):79-8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3
    [摘要](668) [HTML](0) [PDF 1.22 M](1365)
    摘要:
    以15份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灌浆期对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秆基部第3节茎粗、节间长、穿刺强度、抗折力、干物质积累、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全钾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密植抗倒伏能力,筛选能快速鉴定玉米抗倒伏能力的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抗倒伏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为可鉴定玉米密植抗倒伏能力的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玉米品种灌浆期的抗倒性划分为3类,先正达408等3份玉米品种表现为高度抗倒,先玉027等8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中度抗倒,农华101等4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不抗倒。
    1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梅楠 刘琳 隋鹏祥 张文可 田平 王沣 苏思慧 王美佳 孟广鑫 齐华
    2017, 25(6):87-9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4
    [摘要](761) [HTML](0) [PDF 1.54 M](1242)
    摘要:
    在辽河平原中西部设两年定点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旋耕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显著下降,0~40 cm(2016)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条带旋耕明显增加了丰水年(2016)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其总孔隙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干旱年(2015)条带旋耕增产效果最突出。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适宜推广的秸秆还田和耕作组合方式。
    15  播期对吉林省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魏雯雯 胡楠 胡文河 谷岩 曹玉军 吴杨 姚凡云 吕艳杰 谭国波
    2017, 25(6):95-10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5
    [摘要](771) [HTML](0) [PDF 1.26 M](1411)
    摘要: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栽品种通单258、华科425、农华106为材料,进行5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8日(T1)、5月4日(T2)、5月11日(T3)、5月18日(T4)、5月25日(T5)。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并且播期越晚,干物质积累量越低。玉米开花期前,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花后晚播处理叶面积指数下降快于早播处理。推迟播期,不同品种百粒重降低,产量下降, T1处理产量与T4、T5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适时早播,有利于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16  不同播期对南繁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丰光 吕春波 孙义 王孝杰 高洪敏
    2017, 25(6):101-10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6
    [摘要](587) [HTML](0) [PDF 1.01 M](779)
    摘要:
    选取辽宁省5个主栽玉米杂交种丹玉405、丹科2151、丹玉801、丹玉508和先玉335及5个骨干自交系丹299、丹717、丹TX-2、丹D15和PH6WC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后玉米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有不同程度延长,株高、穗位高和空秆率有所增加,病虫害发生程度加重,果穗性状不断劣化,产量逐渐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南繁玉米播种的最佳时间在每年的10月末至11月初,如遇特殊的台风天气影响播期可适当推延,在最佳播期播种可以降低田间管理难度,获得较高产量,方便晾晒储运,也为北方春季试材准备赢得充足时间。
    17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抗病稳产生态效应研究
    段鹏飞 赵地
    2017, 25(6):107-11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7
    [摘要](487) [HTML](0) [PDF 1.04 M](717)
    摘要:
    试验以河南主推的玉米为材料,分别在豫东、豫中、豫中南、豫南、豫北各生态区选用大田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玉米多种抗病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区玉米间作较单作在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豫东:蠡玉16‖浚单22,群体平均抗病率26.02%;豫中南:蠡玉16‖浚单22,群体平均抗病率10.29%;豫中: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28.11%;豫北: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45.44%;豫南:登海602‖郑单958,群体平均抗病率33.29%。两种基因型玉米间作后增产效果不明显。
    18  密度调控对半干旱区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冠层和产量指标的影响
    郭春明 王雪 赵鑫 梁烜赫 曹铁华
    2017, 25(6):113-1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8
    [摘要](695) [HTML](0) [PDF 1.67 M](858)
    摘要:
    以平展型玉米品种和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材料,2012~2013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研究密度调控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冠层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年玉米灌浆期均出现中度干旱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均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密度和群体生长速度、果穗生长速度和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关系。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平展型和紧凑型品种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5.4万株/hm2和6.3万株/hm2。相对于平展型品种,紧凑型品种平均群体生长速度和穗生长速度可以在更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达到峰值。紧凑型品种在协调个体与群体适应性方面强于平展型品种,更容易适应干旱环境。
    19  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杂交种耐密性鉴选指标及评价方法
    王富贵 于晓芳 高聚林 王志刚 孙继颖 苏治军 胡树平
    2017, 25(6):119-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19
    [摘要](652) [HTML](0) [PDF 1.04 M](1319)
    摘要:
    采用种植密度8.25万株/hm2和10.5万/hm2两个种植密度,以28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测定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穗部性状及单株产量等相关指标,探讨准确有效鉴定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指标及方法。利用相对值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作为杂交种耐密性强弱的鉴选和评价指标,再利用以指标归一化的变异系数作为权重的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对28个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各指标相对值的变异系数(CV≥15%)为标准,筛选出相对茎粗、相对SPAD值、相对Pn、相对干物质量、相对秃尖长、相对行粒数和相对单株产量7个主要指标作为耐密性的评价指标。以7个主要指标归一化变异系数为权重对28个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耐密性较强的杂交种为利民33、登海618、瑞普908、华美1号、KWS2564等,耐密性较弱的杂交种四单19、科河8号、丰田6号、陇单339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验证,得出耐密性强和耐密性弱的前5个品种的重合度均为90%。
    20  复播玉米干物质累积及产量对不同膜下滴灌灌水量的响应研究
    李丰琇 马英杰
    2017, 25(6):127-132,1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0
    [摘要](524) [HTML](0) [PDF 1.52 M](745)
    摘要:
    2016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林果试验基地无底测坑内进行灌溉试验,设两个灌溉条件,分别为定灌水周期变灌溉定额试验和定灌溉定额变灌水周期试验,以当地传统地面灌溉为对照,分析不同灌水条件下各生育期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灌水周期灌水量较大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相同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较频繁的处理,在各生育期内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较大。因此,在阿克苏地区选择灌水量为300 m3/hm2,灌水周期为6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选择灌水量为45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21  缓释型玉米专用肥不同氮源配比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永亮 王琦 杨治平 郭军玲 郭彩霞
    2017, 25(6):133-1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1
    [摘要](441) [HTML](0) [PDF 1.69 M](756)
    摘要:
    以春玉米大丰30和缓效氮源硫包膜尿素为试材,采取盆栽方式,设不施氮为对照,研究缓效氮不同添加比例下缓效氮的释放速率,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配施缓效氮能有效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利用,增加产量。随着缓效氮添加比例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及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添加33%缓效氮处理为最优处理。添加33%缓效氮处理中缓效氮累积释放率和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规律更加吻合,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产量增加73.83%,成熟期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5.40%和20.10%,地下部吸氮量和干物质重分别增加21.11%和13.09%。配施缓效氮显著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缓效氮添加比例为33%和50%处理分别比普通尿素处理提高14.76%和12.46%。
    22  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冯国忠 焉莉 王寅 王少杰 李金昊 陈新平 崔振岭 樊小林 高强
    2017, 25(6):142-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2
    [摘要](361) [HTML](0) [PDF 1.23 M](689)
    摘要:
    通过总结2004~2014年间课题组在吉林省开展的田间试验及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肥效和校验试验资料,按土壤养分(播前耕层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10叶期0~9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对土壤进行分级,进一步结合目标产量,初步建立以根层硝态氮调控为核心的总量控制、分期实时实地精确监控的玉米氮肥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磷、钾肥恒量监控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为吉林省玉米合理科学施肥提供一定参考。
    23  一株对玉米螟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赵宇 刘宏伟 路杨 王一平 李娜 关宇 张正坤 杜茜
    2017, 25(6):148-15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3
    [摘要](377) [HTML](0) [PDF 1.35 M](638)
    摘要:
    从田间土壤中收集并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菌体、伴孢晶体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其对玉米螟及水稻二化螟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DNA序列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属的BMB 171同源性达99%,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命名为JN002。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对水稻二化螟毒性不及玉米螟,对黏虫几乎无毒力。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同时也具备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潜力。
    24  我国北方潮土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古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
    王晶 王蕊 朱珂 修伟明 赵建宁 杨殿林 李刚 田秀平
    2017, 25(6):153-1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4
    [摘要](363) [HTML](0) [PDF 1.37 M](650)
    摘要:
    采用16S rRNA基因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古菌优势种群无显著变化,古菌群落组成无明显分离。乳熟期和完熟期古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拔节期和抽雄期(P<0.05),根际土抽雄期古菌Evenness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生长时期(P<0.05),非根际土不同生长时期Evenness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古菌16S rRNA基因丰度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乳熟期最高,拔节期最低,乳熟期显著高于拔节期和完熟期(P<0.05),与抽雄期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生长时期根际土和非根际土间无显著差异(P>0.05)。
    25  玉米自交系齐319对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孙铭泽 宋茂兴 吕香玲 李凤海 杜万里 李元 闫伟 张旷野 朱康宁 吕静波
    2017, 25(6):161-16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70625
    [摘要](436) [HTML](0) [PDF 1.00 M](695)
    摘要:
    利用齐319与10个不同抗病水平的玉米自交系组配的F1及其与感病自交系丹340、龙抗11构建的F2群体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鉴定,研究自交系齐319对灰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选用齐319作抗性亲本,由其组配杂交组合可明显降低灰斑病发病程度,除与高感材料组配外,均能使杂交组合抗病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利用单个分离世代分析,齐319与龙抗11组配的后代群体符合B-2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与丹340组配后代群体符合B-1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利用齐319组配群体,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齐319均表现出2对主效抗性基因,在龙抗11背景下表现出的主基因遗传率更高,基因作用方式更简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