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黎裕 王天宇
    2018, 26(2):1-15,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1
    [摘要](1583) [HTML](0) [PDF 1.02 M](5308)
    摘要: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其产业化为全球玉米种业发展和玉米生产方式带来变革,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给予了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玉米遗传转化和新产品创制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进行展望。
    2  利用花青素基因标记研究正反交对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影响
    冯汉宇 江颖 张立全 张晓东
    2018, 26(2):16-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2
    [摘要](346) [HTML](0) [PDF 951.90 K](904)
    摘要:
    以转花青素合成转录因子BiCl基因玉米的稳定表达株系与自交系B73-329(CK)进行杂交,研究花青素基因在玉米杂种F1植株组织、器官中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用转基因株系作为母本的杂交种F1植株部分存在表型分离,用自交系B73-329作为母本的杂交种F1植株不存在表型分离。转基因杂交种F1植株,颖紫色,苞叶、茎鞘紫色,气生根紫色,与CK差异显著;转基因杂交种F1植株叶片为绿色,转基因株系自交分离群体株系的叶片为紫色;转基因杂交种F1植株绝大部分花丝为黄色,个别花丝红色,子粒绝大部分为黄色。抽丝、散粉期,转基因杂交种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大部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推测其主要原因在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引入导致植株能量代谢损耗所致。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杂交制种应用应以转基因株系作为父本。
    3  玉米不育系回交转育群体背景选择效果的研究
    王振 高树仁 王霞 孙丽芳 左淑珍
    2018, 26(2):23-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3
    [摘要](441) [HTML](0) [PDF 1.03 M](888)
    摘要:
    以玉米细胞质不育系cms-合344为供体亲本、辐63018为轮回亲本,构建BC1和BC2群体,研究利用SSR标记进行遗传背景选择加速回交转育不育系的效果。选用两亲本间多态性好的并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60个SSR标记进行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群体遗传背景回复率分析,86株BC1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74.41%,63株BC2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87.36%,BC1群体表型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似度均较高的株系有9株,BC2有8株。对两群体进行不同标记数目分析,两群体中使用40个标记与总数60个标记所计算的背景回复率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和0.95以上。
    4  80份美国解禁玉米自交系与先玉335亲本配合力试验分析
    陈淑萍 岳海旺 谢俊良 卜俊周 彭海成 魏建伟 王雪征 庞建周
    2018, 26(2):30-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4
    [摘要](386) [HTML](0) [PDF 1.19 M](879)
    摘要:
    利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国内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先玉335双亲为测验种,对80个美国解禁自交系进行2年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解禁美国自交系遗传基础丰富,不同杂交组合F1代产量平均相对离差21.96%,收获时与对照均值比较,子粒含水量较少,穗轴较细,穗位高较低。筛选出一般配合力高、综合性状较好的美自交系NS701、PHW03、PHN29、PHP55等。黄淮海试验推荐的对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迪卡517、农华101、宇玉30这5个杂交种以及先玉335和郑单958双亲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中,迪卡517、宇玉30等新品种表现出早熟、抗逆、易机收等特点,郑58×PH6WC、郑58×PH4CV产量性状和抗倒伏较好。
    5  玉米DH系15D969、D1279株高、穗位高的遗传育种效应研究
    李忠南 王越人 邬生辉 曲海涛 许正学 李光发
    2018, 26(2):35-3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5
    [摘要](321) [HTML](0) [PDF 929.54 K](793)
    摘要:
    利用2份低穗位高DH系(15D969、D1279)、5份自交系(A6、PHB1M、B20、PH4CV、PH6WC)进行杂交、回交试验,对株高、穗位高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DH系15D969所具有的低株高、低穗位高由隐性基因控制。相对于PH6WC×A6,15D969与PH6WC杂交效应不表达;DH系D1279同时具有高株高隐性基因和低穗位高部分显性基因,杂交组合PH6WC×D1279株高、穗位高显著低于先玉335(PH6WC×PH4CV),改良效果显著。
    6  41份玉米选系耐密和抗病等主要性状的综合评价
    王昊辰 王震 张先宇 曾兴 邸宏 张林 王振华
    2018, 26(2):40-43,5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6
    [摘要](315) [HTML](0) [PDF 932.36 K](732)
    摘要:
    以引进的17份欧洲玉米种质为材料,利用系谱法获得一批自交系。本试验以其中41份选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耐密性、抗病性等鉴定。结果表明,该批供试选系熟期偏晚,生育期为126 d左右,对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抗性较强,总体耐密性较好,但部分选系耐密性较差,区别于以往欧洲早熟玉米种质的特点。DNPA4-5-3-2、DNF26-6-1、DNP16-6、DNP15-5-1、DNF14-8-1和DNR11-10-1等6份选系综合表现优良,具有株高和穗位高适中、耐密好、自身产量较高、高抗或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等特点。
    7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1的同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吕庆雪 高嵩 孙蕾 张志军 张建新 王敏 宋广树 刘文国
    2018, 26(2):44-5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7
    [摘要](313) [HTML](0) [PDF 3.45 M](712)
    摘要:
    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同源克隆玉米中的同源基因Zmms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Osms1及玉米Zmms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结构、亲水性和疏水性及进化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sms1编码区长度为2 232 bp,编码679个氨基酸,Zmms1编码区长度为2 461 bp,编码670个氨基酸。通过对ms1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Zmms1Osms1同为PHD-ZF超家族成员,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和近似的三级结构,因此推测,Zmms1可能与Osms1具有相似的功能。
    8  玉米品质基因聚合对子粒氨基酸组分及醇溶蛋白的影响
    韩小花 岳润清 郭书磊 燕树锋 卢彩霞 范艳萍 陈娜娜 刘璐 傅晓雷 池海锋 铁双贵
    2018, 26(2):53-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8
    [摘要](341) [HTML](0) [PDF 1.12 M](697)
    摘要:
    以玉米o2、sh2、su1、wx这4个品质基因聚合的单基因、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为研究对象,对子粒氨基酸组分与醇溶蛋白SDS-PAGE带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郑58相比较,su1、wx、su1wx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小,o2、sh2单基因以及含有o2、sh2的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中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大,o2sh2、o2su1、o2sh2su1赖氨酸含量较高。SDS-PAGE显示,o2sh2、su1聚合导致19 kD和22 kD α-醇溶蛋白合成受到显著抑制。
    9  玉米子粒脂肪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董青松 代力强 吴律 施婷婷 王丕武
    2018, 26(2):58-6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9
    [摘要](403) [HTML](0) [PDF 1.21 M](867)
    摘要:
    利用分子标记对控制玉米脂肪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行定位,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遗传机理,提高高油玉米的育种效率。以吉林省80份核心玉米自交系为关联群体,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吉林农业大学试验地进行田间试验,将自交收获的果穗晾晒脱粒后用NIRFlex N-500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其子粒脂肪含量。同时使用IlluminaPE150测序仪对8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1 490 007个高质量的SNP用于后续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子粒脂肪含量的变异范围为2.83%~6.81%,广义遗传力为63.3%。经过两年1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筛选得到10个SNP位点与子粒的脂肪含量显著关联(P<0.000 001),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0.65%~34.5%,其中位于染色体框4.01的SNP标记表型贡献率最高为34.5%。在显著性SNP位点(P<0.000 001)的连锁不平衡区域(5.2 kb)内共挖掘出6个候选基因,分别预测编码MYB转录因子、果胶酯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3种无特征功能的假定蛋白,可能与脂肪的合成代谢密切相关,可为高油玉米材料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克隆调控玉米子粒脂肪含量的关键基因提供参考。
    10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子粒脱水速率相关分析
    王利锋 唐保军 王振华 李会勇
    2018, 26(2):64-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0
    [摘要](331) [HTML](0) [PDF 1.23 M](622)
    摘要:
    利用10个黄淮海区域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进行子粒脱水速率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子粒水分含量与散粉天数、生理成熟天数、穗轴水分、苞叶水分、百粒重及小区产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子粒脱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品种所有子粒脱水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仅苞叶水分这一性状对子粒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依据子粒生理成熟期时的水分含量把其划分为3种不同脱水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均具有完全不同的脱水方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实现机收子粒应该重点考虑3个重要因素,即生理成熟期、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和种植密度。
    11  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苗期干旱-复水的生理响应机制
    鲁晓民 曹丽茹 张前进 魏昕 郭金生 王振华 张新
    2018, 26(2):71-8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1
    [摘要](400) [HTML](0) [PDF 1.47 M](619)
    摘要:
    采用称重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设对照和胁迫两个处理,在3叶期对24个玉米自交系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游离脯氨酸(Pro)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玉米的抗旱机理及复水补偿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叶绿素含量(Chl)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氧化物酶(POD)明显上升,复水后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各生理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利用隶属函数法将D17982、郑H71、PH4CV、昌7-2和L269等14份自交系归为抗旱性较强的自交系,PH4CV、HCL645、D17982、郑7314、郑H71和郑9712这6份自交系归为复水恢复能力强的自交系。
    12  低温胁迫下冠菌素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调控
    杨德光 尉菊萍 樊海潮 刘洋 谷景龙 蒋芳芳 张倩 姜峰 谭伟明 刘怀宇 孙平立
    2018, 26(2):81-8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2
    [摘要](317) [HTML](0) [PDF 1.56 M](632)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Kr701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5个不同浓度的冠菌素(COR),对照为清水,于4℃低温胁迫下培养48 h后取材,研究冠菌素(COR)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株高、干鲜重、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相对含水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会抑制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各个浓度的COR处理均能促进幼苗的生长,缓解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和电解质的外渗,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APX)的活性,增强活性氧清除能力,以0.01 μmol/L处理效果最显著。喷施适宜浓度的COR能通过调控玉米幼苗各个生理生化指标来增强其抗冷性,从而缓解低温对幼苗所造成的伤害。
    13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张召星 肖春华 邹楠 杨文杰 侯慧杰 王克如 王玉华 杨小霞
    2018, 26(2):89-95,10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3
    [摘要](324) [HTML](0) [PDF 1.35 M](619)
    摘要: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14  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铺管模式对夏玉米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张瑜 孙武 刘树堂 姜雯
    2018, 26(2):96-10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4
    [摘要](287) [HTML](0) [PDF 1022.29 K](663)
    摘要:
    在旱棚盆栽滴灌条件下研究探索滴灌水肥一体化下种植铺管模式对夏玉米氮素积累分配、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对照一管一行(65 cm等行距模式),试验设3种一管两行模式(40+90 cm、45+85 cm、50+80 cm),滴灌管铺在窄行中间。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45+85 cm模式下,子粒和地上部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和50+80 cm模式,40+90 cm与45+85 cm模式间各器官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从地表至4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为对照模式最高,其他模式间差异不显著。50+80 cm、45+85 cm和40+90 cm模式子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高42.31%、28.00%、14.56%;与对照相比,50+80 cm、45+85 cm模式地上部干物重差异显著,分别比对照高28.52%、26.40%。综合考虑,45+85 cm和40+90 cm模式可推荐为华北区域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绿色增产种植铺管模式。
    15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李玉斌 马忠明
    2018, 26(2):102-10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5
    [摘要](442) [HTML](0) [PDF 1.24 M](774)
    摘要: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灌水量大于2 700 m3/hm2、施氮量大于200 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不在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灌水量为27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hm2
    16  肥料增效剂对夏玉米植物学性状、产量构成及土壤中NH4+-N和NO3--N的动态影响
    彭东 沈玮囡 宋树柏 朱红彩 闫玉栋 王士坤 王文涛 唐振海 洪德峰
    2018, 26(2):110-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6
    [摘要](325) [HTML](0) [PDF 986.02 K](616)
    摘要:
    2014、2015年夏季,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两种肥料增效剂、7种施肥方式,研究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植物学性状、施肥后0、14、28、42 d时0~30 cm和31~60 cm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以及收获时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分期施肥比全部氮肥作底肥更能促进夏玉米茎粗、叶面积、气生根数量、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等增加。与对照和不施用肥料增效剂相比,0~30 cm和31~60 cm土层中施用两种肥料增效剂的NH4+-N含量较高,NO3--N含量较低,控制了NH4+/NO3-比例。两种肥料增效剂相比,Entrench效果明显优于NMAX。
    17  硼肥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黄大召 张谋彪 安盼盼 张秒 张星 李志斌 李潮海
    2018, 26(2):118-1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7
    [摘要](1108) [HTML](0) [PDF 1.07 M](810)
    摘要:
    以郑单958和豫单60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探索不同硼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硼肥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同时硼肥能够促进干物质向果穗运输。施用硼肥能够促进玉米穗分化,使雌雄间隔期缩短,显著提高花丝数和花丝生长速率,进而增加穗粒数。施用硼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不同用量对其影响不同,3.33 mg/kg土壤硼肥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郑单958和豫单606分别较不施硼肥处理增产14.3%和17.4%;施用量为13.3 mg/kg时郑单958增产3.5%;豫单606产生中毒症状,产量较对照降低4.4%。
    18  生物炭还田条件下磷肥减施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韩瑛祚 娄春荣 王秀娟 刘慧屿 赵颖 何志刚 董环
    2018, 26(2):125-1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8
    [摘要](316) [HTML](0) [PDF 1.25 M](669)
    摘要: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辽宁昌图棕壤区生物炭还田条件下磷肥减施20%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炭还田(3 000 kg/hm2)后各处理促进玉米增产,最高增产5.5%,生物炭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产量表现略有增加的趋势。生物炭还田后各处理均提高了玉米植株N、P和K的养分吸收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素和磷素回收率,生物炭还田配施常规肥处理可更好促进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提高玉米氮素回收率,4年综合提高5.3个百分点;生物炭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可更好提高玉米磷素回收率,提高4.9个百分点。
    19  玉米抗茎腐病研究进展
    马传禹 姚丽姗 杜腓利 徐明良
    2018, 26(2):131-1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19
    [摘要](350) [HTML](0) [PDF 939.13 K](1092)
    摘要: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概括玉米茎腐病的分布与危害、致病菌的类别与致病机理、抗病种质资源的分布与鉴定,介绍玉米抗茎腐病的遗传、抗病基因和抗病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数量抗性位点研究与应用做了展望。
    20  冀东地区二点委夜蛾对夏玉米危害研究
    张尚卿 韩晓清 吴志会 佘花娣 张冬梅 石洁 李耀发
    2018, 26(2):138-1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0
    [摘要](265) [HTML](0) [PDF 1.06 M](580)
    摘要:
    2015年初次发现二点委夜蛾在冀东地区危害玉米,虫量较少,危害较轻。2017年在冀东地区暴发,严重影响夏玉米生产。2017年7月对冀东地区10个县(区)贴茬播种、播前旋耕、焚烧秸秆和前茬花生4种夏玉米种植模式的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冀东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唐山高新区、开平区等6县(区)的贴茬播种夏玉米区域,其他种植模式未见被害。唐山高新区高各庄镇、丰润区白官屯镇、玉田县亮甲店镇、鸦鸿桥镇、丰南区钱营镇和小集镇虫口密度较高,分别达14.16、11.23、8.80、5.56、12.97和6.05头/m2,唐山高新区高各庄镇最高虫口密度达43头/m2
    21  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任春梅 杨柳 刘保申 袁建华 缪倩 陆芳 程兆榜
    2018, 26(2):142-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1
    [摘要](270) [HTML](0) [PDF 971.37 K](577)
    摘要:
    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22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谢兰芬 何鹏飞 吴毅歆 刘春明 肖春 何月秋
    2018, 26(2):149-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2
    [摘要](346) [HTML](0) [PDF 1.03 M](640)
    摘要: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对施用环境微生物的影响,采用Biolog-ECO板培养法研究其对玉米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喷施Y2菌液1、3和5 d后,玉米叶际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活性(AWCD值)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9、12 d后代谢活性高于空白对照;药剂对照百菌清处理后的代谢活性均最低(7 d除外)。Y2对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的影响较小,百菌清处理对其的影响显著(前6次采样)。Y2与空白对照的叶际微生物存在相似的碳源利用种类(前4次采样),百菌清处理的叶际微生物有其独自利用的主要碳源,与其他处理间均存在很大差异。6次采样中,对PC1贡献率大的碳源种类主要为糖类,所占比例为31.25%~50%。玉米叶际微生物对外源物质反应敏感,喷施生防菌Y2和百菌清处理对其群落结构均产生影响;Y2影响远小于百菌清处理。
    23  玉米抗蚜虫种质资源的鉴定
    王仕伟 李晓鹏 陈甲法 吴建宇
    2018, 26(2):156-160,16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3
    [摘要](313) [HTML](0) [PDF 949.42 K](630)
    摘要:
    蚜虫是玉米主要虫害之一,抗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是有效防治蚜虫的主要途径。试验在重虫区三亚乐东试验基地,连续两年对222份玉米自交系在自然发病的条件下进行蚜虫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确定危害度为抗性评价指标,同时筛选出15份高抗蚜虫自交系。结合血缘追踪发现,抗性材料主要来源于Reid、lancaster种质。
    24  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晨曦 刘文明 朱思睿 刘帅
    2018, 26(2):161-16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4
    [摘要](294) [HTML](0) [PDF 921.55 K](580)
    摘要: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后,农户可更加自主的选择新品种。吉林省作为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大省,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占重要位置,其农户对新品种的选择行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12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规模、受教育年限、增产效果、对种子熟悉程度、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农户种植经验、农户风险偏好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正向影响,玉米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种子价格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资金投入、价格、品种、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4个方面提出调动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积极性的相应对策。
    25  我国玉米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陈亚东 郭淑敏 寇远涛 刘现武
    2018, 26(2):166-1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25
    [摘要](283) [HTML](0) [PDF 1.57 M](552)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经济用途多,在全球范围的需求量都较大。玉米产业作为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对我国玉米产业政策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建设,本研究以“玉米”为检索词,选取相关网站对政策法规进行采集,以其为基础资源对政策的特点和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玉米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组成,将体系分为良种补贴政策、价格保护政策、保险补贴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经营许可政策共六大类,形成我国玉米产业政策法规的资源体系。文章通过对我国玉米产业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我国玉米产业政策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