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17年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进展
    宋伟彬 李英男 赵海铭 赖锦盛
    2018, 26(4):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1
    [摘要](1072) [HTML](0) [PDF 619.61 K](7730)
    摘要:
    2017年我国玉米基础研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2017年,我国科研人员在91个SCI收录期刊发表玉米生物学相关研究论文266篇,其中,在5年平均影响因子超过5.0的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9篇,主要进展集中在基因编辑相关研究、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抗非生物胁迫基因挖掘和功能研究、玉米抗病基因挖掘及功能分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s鉴定和克隆、玉米组学研究和玉米育种技术这7个方面。
    2  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耐旱性分析
    王业建 郗浩江 李铭东 梁晓玲 韩登旭 杨杰 阿布来提 雷志刚 郝转芳 李明顺 刘文欣 陈绍江
    2018, 26(4):10-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2
    [摘要](1523) [HTML](0) [PDF 635.52 K](7122)
    摘要:
    利用耐旱系数法对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产量与耐旱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自交系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轴径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雄穗长、穗行数、百粒重与单株子粒产量耐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ASI与单株产量耐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性状耐旱性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粗 > 行粒数 > 轴径 > 株高 > 雄穗长 > 穗行数 > 百粒重 > 穗位高 > 穗长 > ASI。按照综合耐旱系数将自交系耐旱性分为3个级别,耐旱性较强自交系有混517、郑58、掖52106、英64、38-11等19份,占40.4%;耐旱性中等自交系有525、C103、Mo17Ht、黄早四、昌7-2等18份,占38.3%;耐旱性较弱自交系有吉853、综31、L317、Os420、WF9等10份,占21.3%。
    3  利用核心SNP标记划分辽宁省常用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姜思奇 郭瑞 张敖 赵艳贺 时免免 邓丽霞 崔震海 阮燕晔
    2018, 26(4):17-2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3
    [摘要](354) [HTML](0) [PDF 1.02 M](1544)
    摘要:
    利用3个密度的SNP标记对4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包括8份对照自交系和36份辽宁省常用育种自交系。利用56k玉米芯片共筛选得到了46 899个高质量的SNP标记,作为高密度SNP标记划分杂种优势群,然后筛选1 008、101个SNP标记分别作为中密度和低密度SNP标记用于分群。结果表明,部分自交系的遗传相似度达到90%以上,不宜作为不同自交系进行育种应用。3个密度下的SNP标记都有效地将待测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分别为瑞德群、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与塘四平头混合群以及类PH4CV群。对比高密度SNP标记,利用中低密度SNP标记划分的杂种优势群内部分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发生变化,不能精确解析杂种优势群群内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划分杂种优势群可以采用中低密度的SNP育种芯片;群内自交系亲缘关系的区分应该采用高密度SNP芯片。
    4  除草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新技术的应用及问题讨论
    史振声 王志斌 钟雪梅 孙淑凤 张喜华
    2018, 26(4):24-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4
    [摘要](417) [HTML](0) [PDF 598.91 K](1577)
    摘要:
    用除草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作为玉米自交系选育的新方法已开始在育种上应用。根据多年研究和应用实践,对该技术的诱导效果、诱导机理、技术特点、倍性和伪株问题、该技术的特殊用途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和讨论。
    5  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GGE双标图分析
    岳海旺 魏建伟 卜俊周 陈淑萍 彭海成 李春杰 李媛 谢俊良 叶美金
    2018, 26(4):28-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5
    [摘要](486) [HTML](0) [PDF 1.41 M](1647)
    摘要:
    利用GGE双标图对2013~2014年河北省玉米多点鉴定试验中10个参试品种(含对照)在8个试验点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产量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地175在产量、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适应性较好;逐鹿试验点是最理想试验点,有较好地试验点鉴别力和代表性。中地175是最理想品种。GGE双标图分析为客观评价玉米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
    6  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位点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席先梅 逯晓萍 李俊伟 薛春雷 董婧 张坤明
    2018, 26(4):36-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6
    [摘要](387) [HTML](0) [PDF 860.33 K](1514)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将13个玉米自交系配制42个杂交组合,选用120对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采用基于回归的单标记分析方法,通过表型变异对标记变异的回归分析,筛选玉米产量相关等位变异位点,估计等位变异的效应和位点的基因型值,剖析杂种组合等位变异的位点效应。结果表明,筛选得到phi089、umc1142和umc1700等8个标记位点及其phi089-4、umc1142-5、umc1700-3、phi102-1、phi047-1、umc2317-2、bnlg1892-5和bnlg1352-3共8个优异增效等位变异位点;bnlg1352-3/5、phi089-4/7、umc2317-2/5、umc1142-4/5和bnlg1892-1/5共5个基因型值较大的位点为等位变异的优异杂合位点。构成杂合位点的2个等位变异位点各自的加性效应及其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杂合位点的基因型值。HF12202、H2671、AMD1和MCO-1等材料携带着较多增效位点,属于优异亲本。
    7  玉米ZmKNOLLE基因的克隆及增强烟草耐盐性研究
    杨艳丽 王春弘 刘喜平 甄萍萍 李伟 宋丽 李大红 李鸿雁
    2018, 26(4):43-4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7
    [摘要](362) [HTML](0) [PDF 2.76 M](1455)
    摘要:
    从玉米基因组中克隆出ZmKNOLLE,对其蛋白的同源性和进化树进行分析,并在烟草中对其在盐胁迫中的功能进行验证。研究表明,SNARE蛋白参与植物抗逆性,研究描述了1个玉米SNARE蛋白ZmKNOLLE,其中,包含1个SNARE特定的结构域。它的cDNA为945 bp,编码1个314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分子量为34.54 kD,等电点(pI)为7.02,在ZmKNOLLE蛋白C端有一个跨膜结构域。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ZmKNOLLE能被盐和H2O2强烈诱导。通过农杆菌介导把ZmKNOLLE基因转化到烟草(W38)中,启动子为CaMV 35S。在盐胁迫下,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烟草植株表现出较长的主根和较高的萌发率,相对含水量、POD、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少,表明转基因烟草比野生型烟草对盐胁迫有更强的耐受性。
    8  中国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正英 于安芬 李世晓
    2018, 26(4):50-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8
    [摘要](429) [HTML](0) [PDF 701.68 K](1542)
    摘要: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国内玉米单倍体育种的年度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章以及研究方向,综述目前国内关于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的整体情况。
    9  吉林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品种筛选
    李少昆 王克如 王立春 孟祥丽 王殿志 孙爱文 黄兆福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2018, 26(4):55-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09
    [摘要](1367) [HTML](0) [PDF 1.15 M](7289)
    摘要:
    2013~2017年在吉林省公主岭、梨树、榆树、伊通、德惠、吉林市昌邑区等地开展13组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与技术集成示范,对8组试验采取机械粒收和收获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机械粒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6.40%,高于国标≤ 5%的要求;杂质率均值为1.05%,低于≤ 3%国标标准;产量损失率均值为4.47%,总体小于≤ 5%国标标准,但各试验组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子粒含水率总体呈正态分布,均值为26.55%,含水率与子粒破碎率、杂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水率高是导致收获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利用子粒含水率和单产两个重要指标按双向平均法作图,遴选出产量高于平均值、含水率低于平均值的品种先玉027、农华205和迪卡517为适宜玉米机械粒收品种。
    10  山西玉米子粒含水率与机械粒收收获质量的关系分析
    宫帅 郭正宇 张中东 王克如 李少昆
    2018, 26(4):63-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0
    [摘要](419) [HTML](0) [PDF 932.45 K](1750)
    摘要:
    2013~2014年在山西忻州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的筛选和机械粒收技术示范,探讨玉米不同品种子粒含水率与子粒破碎率、杂质率以及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破碎率、杂质率以及产量损失率均与子粒含水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子粒水分是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的重要因素。筛选子粒含水率低、产量水平高的瑞普959、德美亚3号、瑞普908和M753推荐为当地适宜粒收品种。
    11  内蒙古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少昆 王克如 高聚林 李金琴 黄兆福 杨飞 彭晓红 姚振坤 张国福 张建军 杨亚文 王宇飞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2018, 26(4):68-73,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1
    [摘要](404) [HTML](0) [PDF 927.83 K](1614)
    摘要:
    2013~2017年在内蒙古开展9组机械粒收品种筛选与技术集成示范,共获得97个品种/组合139个品次样本数据。收获时采取机械粒收测产方式对其中6组试验进行产量和收获质量测试,结果表明,收获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9.89%,产量总损失率均值为5.77%,高于国标(GBT-21961-2008)规定≤ 5%的要求。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6.78%,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呈显著正相关。按子粒含水率和单产水平2个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作图进行品种分类,对97个供试品种/组合进行初步筛选,吉单66等15个品种表现出子粒含水率低、单产水平高的特点,适合机械粒收。
    12  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破碎率与含水率关系的品种间差异
    张万旭 王克如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刘朝巍 肖春花 张国强 陈江鲁 杨京京 柳枫贺 李少昆
    2018, 26(4):74-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2
    [摘要](405) [HTML](0) [PDF 862.04 K](1384)
    摘要:
    基于2012~2017年在北疆大田机械粒收条件下获取的收获质量评价数据,分析当地主栽的9个品种机械粒收过程中子粒破碎率和含水率的关系。调查范围内,不同品种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9.6%(KX9384,KWS1568)~28.2%(联创808),破碎率平均值分布范围为2.8%(新引M753)~8.5%(KWS2564),收获时品种间子粒含水率和破碎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分析显示,虽然131个样本子粒含水率(y)与破碎率(x)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2**),符合二次曲线(y=ax2+bx+c)关系,但不同品种破碎率对子粒含水率的响应程度具有一定差异。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不同品种耐破碎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相应满足国标破碎率≤ 5%和≤ 8%要求适宜收获的子粒含水率范围也不同。筛选出新引M751、新引M753、KX9384、登海618和先玉335等耐破碎性能较好的品种。
    13  玉米子粒耐破碎性及其评价与测试方法
    董朋飞 郭亚南 王克如 谢瑞芝 明博 侯鹏 侯俊峰 李潮海 李少昆
    2018, 26(4):79-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3
    [摘要](398) [HTML](0) [PDF 653.07 K](1791)
    摘要:
    玉米子粒破碎及其耐破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是导致当前玉米子粒破碎率偏高的根本原因。不同品种由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分等的不同及其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栽培措施、烘干存储条件等不同,呈现不同的破碎敏感性,不同品种子粒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破碎率差异。子粒耐破碎性目前多采用子粒破碎敏感性和子粒硬度等指标来评价与测定。综述玉米子粒耐破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子粒破碎敏感度和硬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为选育耐破碎品种和制定机械粒收降低破碎率的措施提供参考。
    14  玉米子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高尚 李璐璐 明博 王克如 谢瑞芝 白氏杰 张万旭 侯鹏 李少昆
    2018, 26(4):85-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4
    [摘要](542) [HTML](0) [PDF 890.69 K](1653)
    摘要:
    2016~2017年在北京、河南和新疆等地,利用Kett公司生产的PM-8188-A型高频电容式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玉米子粒含水率,并与直接干燥法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生产中谷物水分测量仪快速测定玉米子粒水分与直接干燥法之间的结果差异,探寻玉米子粒水分的快速准确测试方法。结果表明,PM-8188-A型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结果与直接干燥法测定结果间有显著差异,玉米子粒含水率在8%~44%范围内(以直接干燥法为标准),当玉米子粒含水率低于25%时水分仪测定值比直接干燥法的高;含水率高于32%时其测定值比直接干燥法的低;在25%~32%水分范围内可以认为水分仪法和直接干燥法之间无显著差异;在8%~25%和32%~40%的范围时可用校正方程y=1.353 6x-9.788(R2=0.974 5,x为水分仪读数)或校正表进行校正。试验表明,与直接干燥法相比,PM-8188-A型谷物水分测量仪的测定玉米子粒含水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含水率在8%~25%和32%~40%的范围时测定后应予以校正。
    15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代谢途径的调控研究
    薛梅真 李瑞芳 辛霞 张金梅 何娟娟 陈晓玲 陈军营 卢新雄
    2018, 26(4):91-9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5
    [摘要](648) [HTML](0) [PDF 1.38 M](1840)
    摘要:
    为研究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的变化和能量供应,以玉米品种"大白头"为试验材料,分析吸胀0~24 h种子水分、可溶性糖、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和AT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贮藏于胚中;种子吸胀过程中蔗糖含量降低,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升高,且种子吸胀8 h时蔗糖的转化已被启动。酶活性和基因定量结果表明,种子吸胀8 h时,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已被活化,戊糖磷酸途径被活化。种子吸胀前8 h为快速吸水期,传统认为快速吸水阶段属于物理吸水,玉米种子在快速吸水阶段即已启动了蔗糖的转化,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被活化。
    16  化学调控剂对玉米自交系株高及穗上各节间长度的影响
    何立锋 李敏 李岩 吴承来 张春庆
    2018, 26(4):99-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6
    [摘要](355) [HTML](0) [PDF 1010.56 K](1554)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郑58和PH6WC为研究材料,在不同时期喷施赤霉素和乙烯利+油菜素内酯调节株高。结果表明,郑58在17片可见叶期,喷施200 mg/L赤霉素效果最佳,倒1节节间长度提升幅度与对照达显著性差异;PH6WC对赤霉素反应不敏感。郑58在14片可见叶期,喷施100 mg/L乙烯利+0.1 mg/L油菜素内酯降低株高的效果最佳,倒2节至倒6节节间长度降低幅度均与对照达显著性差异;PH6WC在17片可见叶期,喷施200 mg/L乙烯利+0.1 mg/L油菜素内酯降低株高效果最佳,倒1节至倒6节节间长度降低幅度均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自交系对化控剂处理的最佳时期和浓度均有差异。
    17  黑龙江省玉米种子活力快速室内检测方法的建立
    郭潇阳 李昕 张先宇 王振华 邸宏
    2018, 26(4):105-10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7
    [摘要](339) [HTML](0) [PDF 638.20 K](1523)
    摘要:
    结合黑龙江省地温变化规律,以30份发芽率在20%~100%的玉米杂交种种子为试验材料,以田间出苗率作为种子真实活力值,设64个变温处理组合,室内检测种子发芽率作为活力值,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适合黑龙江省玉米种子活力快速室内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采用10℃处理5 d后再25℃处理5 d的变温处理组合获得的参试材料种子活力值与田间种子活力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5),该组合处理在参试组合中测定周期最短,是种子活力快速检测的适宜方法。
    18  正红505玉米花丝多糖结构及其降血糖活性分析
    石海春 李东波 余学杰 蔡林 夏伟 柯永培
    2018, 26(4):109-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8
    [摘要](484) [HTML](0) [PDF 1.70 M](1508)
    摘要: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正红505玉米花丝中的多糖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研究该多糖的单糖组成及结构,借助噻唑蓝比色(MTT)细胞试验,研究多糖CSP505对大鼠胰岛细胞RINm5F和人体肝脏细胞HepG2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多糖CSP505可能是一种由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的β构型的多糖,其中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比约为3:1。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RINm5F细胞存活力随着增强,加药组中多糖以200、500、1000 μg/mL浓度与四氧嘧啶共同作用时,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16.1%、16.1%、21.1%,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HepG2细胞存活能力也增强,加药组中多糖分别以200、500、1 000 μg/mL浓度作用于细胞时,细胞存活力分别为100.4%、101.4%、103.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加药组中在3个浓度的多糖作用下,腺苷酸环化酶(ADCY4)、糖原磷酸化酶(GPBB)和糖原合酶(GYS2)浓度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cAMP在浓度为1 000 μg/mL时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该多糖可通过促进ADCY4与cAMP的合成来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且可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并促进糖原合成等过程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19  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
    马晓君 路明远 邢春景 莫太相 刘晓林 吴雅薇 袁继超 孔凡磊
    2018, 26(4):118-12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19
    [摘要](348) [HTML](0) [PDF 939.07 K](1418)
    摘要:
    设置5个密度处理,2015~2016年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穗下茎节性状和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穗下由基部向上第2~5节节长增长;第3、5节7.50万株/hm2密度处理较4.50万株/hm2分别增加了19.04%、13.93%(2015)和22.84%和26.76%(2016);第6~8节变化不显著,穗下各节节粗变细。节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倒伏率与茎秆节间直径、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第3~5节和第8节(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相关系数为r=0.96**
    20  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对产量性状及白浆土供肥特性的影响
    李玉玺 王帅 王立波 刘凌云 周昶延 何东锐 李芳慧 梁政帅
    2018, 26(4):126-13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0
    [摘要](335) [HTML](0) [PDF 1.06 M](1390)
    摘要:
    以不施肥为对照,设4个不同施氮量,通过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栽培模式,探索两种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及白浆土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和速效钾/全钾等供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4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紫花苜蓿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225 kg/hm2的施氮量在玉米单作及间作紫花苜蓿模式下均可极大促进作物对碱解氮的消耗,在降低白浆土碱解氮/全氮幅度上最具优势。施氮量为175和225 kg/hm2时,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紫花苜蓿能极大减少全氮中碱解氮的损失。在低供氮水平下(140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够使磷素活化系数(PAC)保持稳定;在较高施氮条件(225 kg/hm2),玉米间作紫花苜蓿能显著提升PAC。在玉米单作条件,200和225 kg/hm2的施氮量更有助于玉米消耗白浆土中的有效磷,使PAC降至1.4%和1.2%,此时全磷各形态很难转化为有效磷。玉米间作紫花苜蓿可有效防止白浆土磷素有效性的降低,PAC处于3.2%~6.4%。无论间作与否,200 kg/hm2施氮量均可使白浆土速效钾/全钾显著增加,将施氮量提升至225 kg/hm2,两种栽培模式下白浆土的速效钾/全钾均显著降低。
    21  不同肥料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袁雪娇 杨恒山 张玉芹 何冬冬 柳宝林 罗方
    2018, 26(4):132-13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1
    [摘要](370) [HTML](0) [PDF 666.31 K](1623)
    摘要: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主推品种伟科702为供试品种,通过2015、2016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侧深施复合肥+硫包衣尿素(FS)、缓释肥+硫包衣尿素(HS)和常规施肥(CK)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缓释肥+硫包衣尿素处理,春玉米产量、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完熟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均高于复合肥+硫包衣尿素处理和常规施肥方式;转运率及子粒贡献率均低于复合肥+硫包衣尿素处理和常规施肥方式。缓释肥+硫包衣尿素施肥及复合肥+硫包衣尿素处理方式较常规施肥处理少追肥1次,综合考虑增产效果和成本因素,一次性侧深施缓释肥+硫包衣尿素,可作为研究地区玉米推荐施肥模式。
    22  缓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侯建伟 段玉 张君 景宇鹏
    2018, 26(4):137-14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2
    [摘要](521) [HTML](0) [PDF 716.11 K](1494)
    摘要:
    利用大田小区试验,在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进行不同氮素处理对玉米产量、肥料吸收利用和土壤氮残留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玉米子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可分别增加13.3%~157.2%和6.9%~64.2%。减少20%施氮量同时配比75%的缓释尿素处理,玉米子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和氮积累量最大,与100%推荐施氮量无显著差异。缓释尿素占比60%以上时氮素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达最大值,较普通尿素(RU)可分别提高14.3、4.5、61.7个百分点(赤峰市)和8.4、11.0、35.7个百分点(鄂尔多斯市)。玉米收获后耕层(0~20 cm)土壤矿质氮含量表现,赤峰市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远大于铵态氮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100%推荐施氮量最大,80%推荐施氮量(RU80%)最小。鄂尔多斯市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基本相当,除各氮素处理与对照(CK)达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各处理间均未达显著差异。施氮量减少20%,缓释尿素占比30%以上与普通尿素配施即可替代100%推荐施氮量,且缓释尿素占比越大养分吸收利用越显著,玉米产量间无显著差异。
    23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张宏波 田春晖 杨雪清 王小奇 李莉
    2018, 26(4):144-14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3
    [摘要](322) [HTML](0) [PDF 860.38 K](1490)
    摘要: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24  2016年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抗病监测与现状分析
    金柳艳 孙华 石洁 宋炜 孔晓民 洪德峰
    2018, 26(4):150-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4
    [摘要](349) [HTML](0) [PDF 676.86 K](1754)
    摘要: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主栽品种进行病害监测,并结合品种审定抗病鉴定结果对主栽品种主要病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验站未发现主栽品种发生严重病害。同一病害在黄淮海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不同省份主栽品种主要病害发生种类以及严重程度亦存在差异,其中,穗腐病山东省发生最重,河北省次之,河南省发生较轻;鞘腐病河南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南方锈病山东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同一主栽品种在不同地区病害表现也不同。
    25  喷雾助剂在烟嘧磺隆减量化防治玉米田杂草中的应用研究
    刘小民 许贤 李秉华 姚晓霞 张焕焕 王贵启
    2018, 26(4):156-1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5
    [摘要](318) [HTML](0) [PDF 1.14 M](1544)
    摘要:
    以表面张力、扩展直径、干燥时间和最大持液量为评价指标,测定植株油类喷雾助剂GY-Tmax、矿物油类助剂GY-T12及有机硅类助剂GY-S903喷雾助剂不同添加量对4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助剂均能显著降低其药液的表面张力,增加其扩展直径,GY-S903对其影响最大。3种助剂对药液的干燥时间和最大持液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添加0.25%~0.75%的GY-Tmax,在保证对玉米田杂草防治效果相当的情况下,烟嘧磺隆用量可减少50%;添加0.03%~0.07%的GY-S903及0.3%~0.6%的GY-T12可使烟嘧磺隆用量减少40%。在整个生育期内,未发现4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0 g ai/hm2添加喷雾助剂各处理对玉米的明显受害症状,烟嘧磺隆添加GY-Tmax较30 g ai/hm2烟嘧磺隆增产6.6%~7.6%,增产作用最强。GY-S903对烟嘧磺隆的增产作用与GY-T12相当,较30 g ai/hm2烟嘧磺隆处理分别增产4.3%~7.0%及3.9%~7.4%。
    26  300份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菌的抗性评价
    刘可杰 董怀玉 姜钰 胡兰 徐婧 王丽娟 徐秀德
    2018, 26(4):162-16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6
    [摘要](310) [HTML](0) [PDF 684.79 K](1486)
    摘要:
    2013~2016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评价300份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菌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和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的抗性。结果表明,对玉米尾孢表现高抗、抗和中抗的种质分别为10、100和121份,表现感和高感的种质分别为62份和7份;对玉蜀黍尾孢表现高抗、抗和中抗的种质分别为4、33和78份,表现感和高感的种质分别为137份和48份。76.99%的供试种质对玉米尾孢表现为高抗、抗或中抗,61.67%的供试种质对玉蜀黍尾孢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尾孢对大多数种质的致病力较玉蜀黍尾孢弱。
    27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PG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刘震 赵丰舟 崔佳 曲建楠 刘铜 左豫虎
    2018, 26(4):166-1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427
    [摘要](392) [HTML](0) [PDF 1.74 M](1400)
    摘要:
    采用生物信息学鉴定Clpg基因家族成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在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时期的表达情况,鉴定Clpg基因的家族成员,研究每个成员在侵染过程的表达水平,明确Clpg基因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pg基因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命名为Clpg1、Clpg2、Clpg3Clpg4,均含有3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与其他真菌PG基因具有相同的NTD、DD、GHG、RIK保守结构域。Clpg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在3 h达最高值;Clpg2、Clpg3Clpg4基因的表达趋势为逐渐上升,结果暗示Clpg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过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