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在我国的耐旱适应性分析
    梁晓玲 王楠 王业建 李铭东 杨杰 阿布来提 雷志刚 韩登旭 郗浩江 陈绍江 刘文欣 李明顺 郝转芳
    2018, 26(5):1-6,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1
    [摘要](1302) [HTML](0) [PDF 1.11 M](6952)
    摘要:
    对210份引进美国解密玉米自交系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两种水分处理下进行耐旱适应性分析。通过对美国自交系和国内主要自交系耐旱相关农艺性状调查发现,在两种水分处理下,美国自交系产量略高于国内自交系,其中,行粒数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育种角度来看,虽然美国自交系株高高于国内自交系,但其穗位高明显低于国内自交系,有利于培育品种的抗倒性。利用耐旱选择系数对自交系耐旱性进行评价,从美国自交系选出LH149、PHBA6、S8326等26份极强耐旱性自交系,耐旱性超过国内自交系豫12和齐319等。
    2  中美几个爆裂玉米品种产品品质的比较
    史振声 钟雪梅 孙淑凤 张喜华 王志斌
    2018, 26(5):7-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2
    [摘要](552) [HTML](0) [PDF 907.58 K](1691)
    摘要:
    以市场上销售的美国爆裂玉米和有代表性的国产爆裂玉米产品为试材,对与品质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爆裂玉米样品的颜色和光泽度相对较差,穗尖霉变粒、破损粒、磨损粒及胚乳裂纹粒均高于国产样品。颗粒大小因品牌和单品不同而异,美国样品百粒重16.5~22.9 g,其中,美国JOMBO-2最大。国产样品佳球100-2百粒重为23.0 g,其他样品处于中上等水平;美国样品爆花率80.8%~96.4%,国产样品94.3%~97.2%;美国样品膨爆倍数22.5~40倍,其中,典型蝶形花产品最高,国产样品28.2~33.2倍;美国样品小花率、死粒率均高于国产样品。果皮和尖冠含量最高的比国产样品分别高20.8%和35.8%,美国样品果皮+尖冠含量最高的比国产样品高18.3%,最低的与国产样品相当;中美爆裂玉米爆花所需时间和温度没有明显差异。国产佳球100-2和美国JOMBO-2两个中美最具代表性产品对比,佳球100-2在颗粒大小、爆花率、膨爆倍数、球形率、单个玉米花体积等方面均优于美国JOMBO-2。
    3  61份玉米DH系的SSR标记分析及性状遗传研究
    张坤明 逯晓萍 薛春雷 董婧 李俊伟 韩平安 张瑞霞 李美娜
    2018, 26(5):14-20,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3
    [摘要](359) [HTML](0) [PDF 1001.62 K](1444)
    摘要:
    采用SSR标记对由玉米自交系四-287×PHBIM组配的杂交F1经"吉高诱3号"诱导以及秋水仙素加倍后筛选所得的61份DH系进行进一步鉴定,并运用NCⅡ设计,将61份DH系与优良自交系L98与PH6WC组配成122个杂交组合,对DH系以及杂交组合的7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经SSR分子鉴定,61份DH系未发现偏分离现象;以单穗粒重、百粒重为目标,筛选出9个表现优良的DH系;以单穗粒重为目标,筛选出(M45×PH6WC、M42×PH6WC、M47×PH6WC)3个优良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可在早代选择,穗位高和秃尖长在晚代选择。
    4  玉米蜕皮激素合成酶基因ZmCYP92A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段方猛 宋雯雯
    2018, 26(5):21-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4
    [摘要](325) [HTML](0) [PDF 3.20 M](1462)
    摘要:
    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玉米中克隆ZmCYP92A1,GenBank登录号为KY270496.1。该基因全长1 713 bp,开放阅读框为1 551 bp,编码517个氨基酸。预测ZmCYP92A1蛋白分子量为58.58 kD,理论等电点为6.44,存在2个跨膜结构域,1个信号肽,有1个P450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表明,ZmCYP92A1蛋白与其他物种的CYP92A1蛋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系统发生分析揭示,CYP92A1蛋白与属于CYP75亚家族的类黄酮3-单加氧酶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和脱落酸)均诱导ZmCYP92A1基因的表达,表明该基因参与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
    5  玉米自交系X178、掖478授粉前后miRNA表达差异分析
    王琳琳 赵永平 张从省 杨海龙 王宏伟 谢传晓
    2018, 26(5):30-3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5
    [摘要](615) [HTML](0) [PDF 1.45 M](1891)
    摘要:
    基于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X178、掖478两种材料授粉前后两个时期穗已知miRNA及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X178授粉前后差异表达miRNA有100个,分别属于21个miRNA家族;掖478授粉前后共筛选出98个有差异的miRNA,分别属于22个miRNA家族。利用miRNA与靶基因mRNA负调控关系初步确定授粉前后miRNA可能调控的mRNA靶点,建立miRNA-靶mRNA一一对应关系。结果表明,X178中上调表达的13个miRNA对应11个下调表达靶基因,下调表达的33个miRNA对应41个上调表达靶基因;掖478中上调表达的5个miRNA对应7个下调表达靶基因,下调表达的28个miRNA对应33个上调表达靶基因,其中,6个miRNA家族共靶向11种mRNA。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前后玉米穗中已知miRNA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种类具有差异。
    6  蔗糖合成酶(SUS)基因的SNP标记开发及其与淀粉性状的关联分析
    葛兆鹏 张莎莎 赵美爱 裴玉贺 郭新梅 宋希云
    2018, 26(5):37-43,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6
    [摘要](423) [HTML](0) [PDF 1.30 M](1354)
    摘要:
    通过直接测序法获得玉米亲本(H21和紫糯96-619)sus1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亲本间序列比对,得到120个SNP位点,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300个近等基因系H21 BC5 F2:3进行SNP位点分型,并将后代的基因型与群体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arker 31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崩解值、峰值时间、糊化特性均连锁紧密;marker 17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的峰值时间、淀粉最终黏度均连锁紧密;marker 12与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峰值时间连锁紧密。
    7  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施婷婷 张默 吴楠 王丕武
    2018, 26(5):44-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7
    [摘要](369) [HTML](0) [PDF 1.01 M](1528)
    摘要:
    对80份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重测序及苗期抗旱性表型测定,利用1 490 007个高质量的SNP标记位点对玉米苗期抗旱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2个与玉米苗期抗旱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框3.06和5.04位置。在显著SNP位点的连锁不平衡范围内挖掘出2个候选基因,预测其一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另一与脯氨酸合成相关。
    8  转基因玉米Bt蛋白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互作研究
    王柏凤 范春苗 姜志磊 尹俊琦 武奉慈 宋新元
    2018, 26(5):49-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8
    [摘要](361) [HTML](0) [PDF 1.05 M](1518)
    摘要:
    以转Cry11Ac基因玉米及其非转基因对照为试验材料,利用大、中、小不同孔径的凋落物分解袋,研究黑土区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表达Bt蛋白的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第二年春天大孔径凋落物分解袋内转基因玉米残体Bt蛋白含量为初始含量的25.98%,至8月份Bt蛋白只剩下初始含量的0.35%。分解袋孔径对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Bt蛋白降解率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孔径 > 中孔径 > 小孔径,说明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都可以促进凋落物分解和Bt蛋白的降解。与对照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凋落物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参数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t-test),说明导入Bt基因对玉米残体分解速率和土壤动物均无显著影响。
    9  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种子芽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吕孟雨 董福双 张俊敏 王海波
    2018, 26(5):54-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09
    [摘要](329) [HTML](0) [PDF 1.64 M](1352)
    摘要:
    为提高玉米种子芽生长点的转化效率,研究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种子芽时间对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频率45 KHZ、超声波功率50 W的超声波仪处理10~15 min,有利于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转化效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处理玉米芽是一种好的受体处理方法。
    10  密度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其归一化模拟模型的建立
    张迪 王冀川 陈慧 黄振江 孙婷
    2018, 26(5):58-64,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0
    [摘要](307) [HTML](0) [PDF 1.48 M](1400)
    摘要:
    在小区试验条件下,以新玉9号和中糯301为材料,设6个种植密度(13.5万、11.25万、9万、6.75万、4.5万和2.25万株/hm2),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分析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并建立积温变量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南疆夏玉米前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快、积累量较高而后期积累速度慢、积累量较少。种植密度越大,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增长速率越大,但其高值维持的时间越短,不利于子粒灌浆。中糯301较新玉9号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分别在9万株/hm2和11.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建立了基于归一化的苗后积温为变量的相对DMA预测的Richards方程:y=1.052 1/(1+e1.075 7-6.222 5x1/0.089 0R2=0.991 4,模拟准确度为0.967 6~1.022 7,精确度在0.965 0**~0.993 8**,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11  淹水对糯玉米耐涝性差异近等基因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吉 李凤海 吕香玲 王宏伟 朱敏 史振声
    2018, 26(5):65-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1
    [摘要](335) [HTML](0) [PDF 1.44 M](1353)
    摘要:
    以耐涝性不同的Zz-R和Zz-S为试材,采用盆栽淹水试验,研究淹水胁迫下玉米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耐涝系Zz-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酶(A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且Zz-R增加幅度大于Zz-S。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Zz-R与对照相比仍表现为增加趋势;淹水胁迫8 d时,Zz-S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淹水胁迫下,Zz-R和Zz-S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且Zz-S增加幅度大于Zz-R;Zz-R和Zz-S的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且Zz-R增加幅度大于Zz-S。近等基因系间耐涝性的差异与其抵御活性氧自由基(ROS)损伤能力的强弱、渗透调节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
    12  不同密度下玉米倒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研究
    郭书磊 陈娜娜 齐建双 岳润清 韩小花 燕树锋 卢彩霞 傅晓雷 郭新海 铁双贵
    2018, 26(5):71-7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2
    [摘要](410) [HTML](0) [PDF 1.14 M](1411)
    摘要:
    研究分析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14个杂交组合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穗位系数的变化与倒伏的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解析其对产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穗位系数、倒伏率、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随着密度的提高,穗位系数和倒伏率分别增加2.4%、88.51%,茎秆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产量分别降低4.4%、22.26%、4.6%。过高的密度影响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发生变化,尤其是高密度下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茎秆压折强度、倒伏率,其相关性表现得更显著。通过对产量作用因子进行分解,发现高密度下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倒伏率 > 穿刺强度 > 压折强度,其作用系数分别为-0.670、0.224、0.171,最终遴选出耐密性优异的高产组合ZD181和ZD179。
    13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 王俊河 刘玉涛 高盼 王宇先 杨慧莹 于侃超 葛选良 迟莉 樊景胜
    2018, 26(5):78-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3
    [摘要](454) [HTML](0) [PDF 1.51 M](1407)
    摘要: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玉米秸秆覆盖还田(SCR)、旋耕还田(SPR)、翻埋还田(SDPR)和不还田(CK)4种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玉米根系活力、株高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容重下降3.24%~5.76%,孔隙度增加4.08%~5.89%,土壤含水率增加6.43%~10.86%。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且SDPR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SDPR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其次为SPR和SCR处理,CK最低。SDPR、SPR和SCR处理较CK增产15.14%、9.41%和5.06%,WUE提高28.62%、22.67%和18.11%。
    14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 罗洋 李瑞平 李伟堂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郑洪兵
    2018, 26(5):85-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4
    [摘要](338) [HTML](0) [PDF 1.24 M](1346)
    摘要: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15  不同采收期对沪五彩花糯1号品质的影响
    韩晴 卢媛 施标 归连发 沈新芬 沈渊 沈雪芳
    2018, 26(5):91-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5
    [摘要](441) [HTML](0) [PDF 1.17 M](1229)
    摘要:
    以沪五彩花糯1号为试材,设6个采收期,研究采收期对子粒品质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为授粉后20 d时,沪五彩花糯1号感官和蒸煮品质综合评分达最高,为85.6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推迟而降低,而淀粉则相反。不同采收期下的峰值粘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变异系数要大于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说明除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之外,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受采收期影响较大。与淀粉和可溶性糖相比,子粒中的蛋白质对糊化特性的影响较大。
    16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对根系生长空间的响应
    张丽丽 谢文锦 付俊 杨海龙 樊叶 薛兵东 王璞 齐华
    2018, 26(5):96-101,10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6
    [摘要](344) [HTML](0) [PDF 1.21 M](1352)
    摘要:
    选用DY405与ZD958,通过PVC土柱栽培法,设1株/柱(D1)与2株/柱(D2)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玉米品种根系生长与氮素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根系生长空间由1株/柱(D1)降低至2株/柱(D2),DY405与ZD958根系干重均降低,吐丝期及成熟期1株/柱条件下DY405根系干重较大,2株/柱下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分布,0~20 cm土层DY405分布比例高于ZD958,21~40 cm、41~60 cm土层DY405分布比例低于ZD958;DY405与ZD958单株子粒产量均降低,穗粒数分别下降36.1%、17.5%。DY405与ZD958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ZD95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显著高于DY405;全株氮素积累量差异与干物质积累表现趋势相同,DY405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ZD958。减小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ZD958产量与氮素积累量高于DY405,主要由于吐丝至成熟期根系干重下降缓慢且下层根系分布比例较大,促进植株对水分及氮素的吸收,从而使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
    17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辽北地区适宜耕作方式及施肥量研究
    徐嘉翼 牛世伟 安景文 王娜 崔远鸿
    2018, 26(5):102-10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7
    [摘要](341) [HTML](0) [PDF 1.49 M](1285)
    摘要: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不同耕作方式(旋耕、翻压和免耕)和还田周期(连年和隔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不还田相比,翻压还田处理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免耕还田处理显著增加耕层土壤含水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连年翻压还田处理玉米穗部性状最优,子粒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还田处理,旋耕还田处理不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在同等氮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氮肥投入量并未带来显著增产效应。相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50%钾肥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在辽北地区,秸秆还田配合翻压、免耕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有利于玉米稳产高产,连年翻压还田对玉米增产效应最理想,且秸秆还田配合适宜的化肥减量措施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可降低养分流失污染环境的风险。
    18  江苏沿海地区夏玉米机械粒收质量与品种筛选研究
    王克如 孔令杰 袁建华 明博 张万旭 王新华 季爱民 邵青 谢瑞芝 侯鹏 李少昆
    2018, 26(5):110-1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8
    [摘要](319) [HTML](0) [PDF 1.42 M](1528)
    摘要:
    2015~2017年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和连云港市赣榆区,开展5组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对参试的34个品种、75个品次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破碎率高、损失率大是该区域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偏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参试品种玉米产量和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分析,以当年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收获期平均子粒含水率为指标,应用双向平均作图法,初步筛选出产量高、收获期含水率低的迪卡517、京农科728、泽玉8911和泽玉501,推荐为该区域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19  山西省春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与大田示范
    李洪 阎晓光 王国梁 成锴 王斌 张国庆 刘二东 董红芬 李爱军 周楠 李少昆
    2018, 26(5):117-1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19
    [摘要](385) [HTML](0) [PDF 986.18 K](1423)
    摘要:
    为筛选适合山西春玉米区机械粒收品种,2012~2017年在山西长治、襄垣、长子、晋城等4地连续开展8个点次、合计141个品种/组合254个品次的品种筛选试验,以收获时子粒含水率和产量水平作为选择指标,分别进行双向平均法选择和先玉335对照法双向选择,并对141个参试品种进行分类。于2015~2017年在晋城泽州和高平2地对5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机械籽收大田示范,结果表明,在141个参试品种中,子粒含水率低于平均值、单产高于平均值的合计48个,占比34.0%;与当地对照品种先玉335作对比,产量高于对照、子粒含水率低于或等于对照的品种有10个,占比7.1%。机械粒收大田示范中,平均子粒破碎率为5.15%,略高于国标(GBT-21961-2008)规定的5%水平;产量损失率均值为2.76%,低于5%的国标要求;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2.6%。
    20  皖北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克如 刘泽 汪建来 朱卫生 张秋 李璐璐 谢瑞芝 陈现平 张建 薛军 侯鹏 明博 李少昆
    2018, 26(5):123-1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0
    [摘要](1166) [HTML](0) [PDF 1.28 M](6999)
    摘要:
    2014~2017年在安徽省的3个市(县)开展7个点次的机械粒收试验,并对其中5个点次试验进行机械粒收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破碎率均值为9.12%,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2-2008)》中规定的子粒破碎率≤ 5%的标准;杂质率均值为3.37%,略高于≤ 3%的国标标准;总损失率为1.74%,低于≤ 5%的国标标准,子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偏高是目前安徽省皖北夏播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破碎率与子粒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是造成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迟收获期至10月10日以后,参试品种中超过9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以下降至28%以下。
    21  我国玉米收获损失研究——基于5省5县的调查
    郭焱 占鹏 李轩复 朱俊峰
    2018, 26(5):130-13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1
    [摘要](307) [HTML](0) [PDF 1.11 M](1644)
    摘要:
    依据玉米不同收获环节的机械使用率,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将玉米收获方式分为机械摘穗-机械脱粒、人工摘穗-机械脱粒和子粒机收3种。利用我国5省5县的试验调查数据,分别考察不同收获方式下各收获环节损失率及收获环节总损失率。结果表明,子粒机收方式的收获环节损失率最高,机械摘穗-机械脱粒收获环节损失率次之,人工摘穗-机械脱粒收获环节损失率最低。我国玉米收获环节损失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玉米品种、摘穗机型、机手熟练度、收获方式和脱粒机型。
    22  新型尿素对玉米产量及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
    张爱华 张钦 杨爽 吴兴洪 姚单君 陈正刚 王培官 刘文启 古应庭 李克仙
    2018, 26(5):137-1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2
    [摘要](374) [HTML](0) [PDF 973.39 K](1329)
    摘要:
    以西都森玉1号为试材,在N、P2O5、K2O总投入量相同条件下,以施用普通尿素处理为对照,分析大田试验下施用几种新型尿素(控失尿素、腐殖酸尿素、聚能网尿素、含锌尿素)后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生物量、养分积累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尿素处理,几种新型尿素处理玉米产量及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控失尿素一次性施用增产率和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3.48%和387.21 g/株。控失尿素处理可显著增加作物氮、磷、钾积累量,聚能网尿素施用后显著增加作物对氮和钾吸收积累,腐殖酸尿素处理显著增加作物对氮、磷的吸收积累。控失尿素一次施用处理氮肥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均最高,分别为34.04%、66.09 kg/kg,102.09%、17.08 kg/kg。综合考虑,控失尿素一次性施用在贵州地区玉米作物上施用效果最好。
    23  氮肥对辽宁春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常程 张书萍 刘晶 徐亮 赵海岩 王延波
    2018, 26(5):143-14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3
    [摘要](319) [HTML](0) [PDF 1.30 M](1355)
    摘要:
    选择辽宁春玉米区3个主推品种铁研58(TY58)、良玉99(LY99)、郑单958(ZD958)进行3个氮素水平的试验,梯度设N0(不施入氮肥)、N1(施入纯氮112 kg/hm2),N2(施入纯氮225 kg/hm2)。研究表明,不同品种氮反应有差异,施入氮肥后植株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而获得产量,TY58为氮反应敏感品种;施入氮肥植株氮积累量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吐丝前后的氮素积累品种间存在差异,成熟时氮素分配比例由高到低为子粒 > 叶片 > 茎 > 鞘 > 穂轴 > 苞叶 > 雄穂;氮肥亏缺条件下,植株加大氮素由茎叶器官向子粒的供应比例,叶片对子粒氮贡献率最高,达28.0%~51.3%。
    24  基于KFCM-RBF优化算法的肥力评价与玉米产量预测
    赵姗 陈桂芬 傅思维 肖恩泽
    2018, 26(5):150-15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4
    [摘要](305) [HTML](0) [PDF 2.02 M](1475)
    摘要:
    采用带有基于高斯核函数的模糊聚类算法(KFCM),优化传统模糊聚类算法,提出一个基于模糊聚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以提高肥力聚类的准确性、高效性;融合RBF神经网络,创建一个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提出KFCM-RBF优化算法的玉米产量预测模型。将模型运用于吉林省农安县的土壤肥力评价与玉米产量预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高,可用于玉米产量的预测,并为精准施肥提供决策依据。该模型具有结构稳定、训练速度快、适应性强、鲁棒性好、预测精度高的特点。
    25  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水悬浮剂研制及田间防治玉米螟研究
    毛刚 赵宇 徐文静 路杨 隋丽 张正坤 李启云
    2018, 26(5):157-1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5
    [摘要](355) [HTML](0) [PDF 719.57 K](1382)
    摘要: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26  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冲击——基于STR2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永强 刘慧宇 李雪 蒲晨曦
    2018, 26(5):162-16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6
    [摘要](380) [HTML](0) [PDF 832.86 K](1295)
    摘要:
    以2000年1月~2017年8月国内外玉米现货价格月度数据为实证基础,选择STR2对国内外玉米现货价格联动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测度得到价格波动传导机制转化的临界阈值为c1=-0.105 84,c2=0.092 41,γ=1.918 14,根据平滑转化机制及其阈值,将连续平滑转化的国内外玉米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分解为3种不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国内玉米价格发生大幅波动时,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冲击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由线性冲击向非线性冲击的转化过程具有连续平滑的特点。随着国内玉米价格波动幅度的不断扩大,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冲击越发严重,滞后期也更长,国内玉米价格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不断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平抑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政策启示。
    27  吉林省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波动关系实证分析
    费红梅 刘文明 李晶晶 姜会明
    2018, 26(5):170-1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527
    [摘要](349) [HTML](0) [PDF 764.81 K](1332)
    摘要:
    玉米是生猪养殖中其主要的饲料来源,玉米价格的变动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选取吉林省1982~2016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和EG两步法协整检验表明,吉林省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呈正相关和协整关系,即二者的波动趋势一致,且生猪价格波动的幅度要大于玉米价格波动的幅度。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吉林省玉米价格是引致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长期内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有显著影响,即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