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穗上多叶玉米自交系LY-1的遗传特性研究
    李浩川 崔丽洋 曲彦志 毛熙岚 张朝林 刘宗华
    2019, 27(3):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1
    [摘要](953) [HTML](0) [PDF 1.08 M](1017)
    摘要:
    利用外引玉米杂交种通过多年连续自交获得1份穗上叶片数为7~10片的自交系LY-1。研究该材料穗上叶片数的遗传特性,分别将其与3个不同穗上叶片数材料L583、LS-1和昌7-2不同遗传背景的自交系杂交,获得3个衍生的后代分离群体。通过穗上叶片数、株高、穗位高和穗高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F1的穗上叶片数介于双亲之间,偏高亲值,没有明显杂种优势,表现出不完全显性遗传特性。株高、穗位高以及穗高系数均表现超高值亲本,具有极强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上叶片数与穗高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株高与穗上叶片数、穗位高以及穗位高与穗高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从各性状的遗传力来看,3个群体株高和穗位高的平均遗传力较高,均在75%以上;其次是穗高系数;穗上叶片数的遗传力仅为62.43%。因此,利用LY-1作为多叶资源进行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可降低穗位相对高度,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C联848败育的生理机制初探
    赵宇 陈婷婷 邢嘉韵 张同科 贺晟阳 柳志华 罗红兵
    2019, 27(3):9-15,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2
    [摘要](801) [HTML](0) [PDF 1.51 M](730)
    摘要: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联848及其保持系H19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C联848的花药都不外露,形状瘦小萎缩,饱满度较差,剥开花药未发现花粉粒存在,通过碘染镜检未发现可育花粉粒,不育系C联848经多年多季种植,在不同世代,未发现有可育植株存在。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超氧化物酶(SOD)活性都低于保持系。从苗期至拔节期,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略有上升,差异并不显著;当玉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迅速上升,且与保持系差异显著,并且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始终都高于保持系;在玉米转入生殖生长后,不育系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长缓慢,远低于保持系中CAT的活性,且在吐丝期两者差异最为显著。玉米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保持系,在抽雄期差异最为显著。
    3  玉米WOX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郑玲 冯梦园 韩建明
    2019, 27(3):16-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3
    [摘要](1132) [HTML](0) [PDF 1.91 M](1770)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31个玉米的WOX家族基因,对这31个玉米WOX家族基因进行分析。多序列对比结果表明,玉米WOX家族和拟南芥WOX成员均具有高度保守的HOX结构域组helix1-loop-helix2-turn-helix3结构。以拟南芥WOX家族成员作为参照,构建系统进化树,玉米WOX家族成员和拟南芥WOX家族成员共46个基因被分为3个进化支。通过进一步的内含子以及motif分析,结果显示,各个进化支内部的内含子和motif相似度极高,而不同的进化支间有较大的差别。对玉米WOX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WOX家族基因参与了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
    4  不同环境下玉米DH系遗传分析及其杂交组合丰产性及稳产性分析
    李艳华 王彦飞 周婷 郜悦 杨伟光
    2019, 27(3):23-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4
    [摘要](937) [HTML](0) [PDF 926.24 K](766)
    摘要:
    以Reid类群骨干自交系PH6WC、PH09B为基础育成的4份DH系与PH6WC共5份自交系为母本,以Non-Reid、DOM群为基础育成6个DH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组配30个组合,在长春、松原、响水3个生态区种植,评价新育成的DH系丰产性及稳产性,评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30个杂交组合产量均存在明显平均优势。组合J1590×J1881、J1590×J1577、J3D130×J1577,3种环境下产量对照优势均优于对照先玉335,均值分别为5.58%、5.28%、3.52%。父本DH系J1577、母本DH系J1590一般配合力高。分析30个组合3个地点的特殊配合力,结果显示,有14个组合SCA效应值为正值,组合J1590×J1881的SCA效应值最高,为13.18。丰产性分析表明,组合J1590×J2239、J1590×J1881高产稳产。综合分析,组合J1590×J1881丰产性、稳产性最好。
    5  GGE双标图模型在玉米新品种测试中的应用
    孟令聪 路明 王敏 张志军 周旭东 刘宏伟 周德龙 刘文国
    2019, 27(3):30-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5
    [摘要](873) [HTML](0) [PDF 1.29 M](1177)
    摘要:
    利用GenStat软件对2017年春玉米区24个中熟新品种的多点测试进行分析,基于GGE双标图模型分析表明,各试验点中以吉林省公主岭柳阳鉴定点具有较强的品种区分能力,吉林省公主岭铁北区鉴定点最具有代表性,甘肃省武威靖远县不适合作为此试验的鉴定地。GGE双标图丰产性稳产型表明,吉单37表现最为突出。基于相邻标准法分析表明,农华218、吉单37表现最好。综合分析,GGE双标图在品种产量评价方面与相邻标准法结果基本一致,且GGE双标图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估品种和试验地点。
    6  玉米Non-Reid群产量因素遗传改良效果及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郜悦 周婷 李艳华 王彦飞 杨伟光
    2019, 27(3):35-4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6
    [摘要](733) [HTML](0) [PDF 914.67 K](772)
    摘要:
    以No-Reid优良自交系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采用DH技术和常规技术方法,经过两轮改良,育成4个改良系,以4个改良系及PH4CV、PHB1M为父本,5个Reid优良自交系为母本,作5×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置3个密度梯度,研究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结果表明,第二轮改良系J1881,在3个密度下单株产量遗传增益高于原基础系和第一轮改良自交系;第一轮改良系J9D207、J1577遗传增益高于原始基础系。3种密度梯度下,4个改良系与Reid自交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为J1590×J9D207、J1590×J1881。3个密度下,第二轮改良系J1881均有较高一般配合力,稳产性较好。
    7  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高产特性及耐密性研究
    洪德峰 马俊峰 马毅 魏锋 卫晓轶 王稼苜 张学舜
    2019, 27(3):4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7
    [摘要](1024) [HTML](0) [PDF 920.06 K](1082)
    摘要:
    以13份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在玉米各生育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的高产特性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登海618产量最高,其次为农大372、先玉688,登海518产量最低。在90 000株/hm2密度下,滑玉168产量最高,其次为农大372、迪卡517,登海518产量最低。通过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指标可转换为3个独立指标作为耐密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耐密性强的品种农大372、联创808、利单618和先玉688,登海518、登海618和裕丰303耐密性较弱。
    8  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CB1208-82的生理生化代谢研究
    张勤 金圣浩 方芳 何序晨 王国新 关亚静 胡晋 胡伟民
    2019, 27(3):48-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8
    [摘要](855) [HTML](0) [PDF 1.23 M](903)
    摘要:
    自交系"CB1208-82"是浙江大学新发现的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探究其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测定其不育株/可育株在雄穗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和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育株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总是低于同期可育株,并且不育株叶片中的MDA和H2O2含量、O2-产生速率高于同期可育株,说明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低、活性氧积累多可能是引起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不育株叶片中的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同时期的可育株,特别是在雄穗发育初期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可育株,说明光合效率低及营养物质缺乏可能会导致雄穗发育异常。
    9  寒地半干旱区鲜食玉米品种适应性和品质性状分析
    杨丽 陈天宇 王怀鹏 尹雪巍 武鹏 肖金宝 孙长春 梁宇鹏 范红宇 白雪 陆美光 张翼飞 杨克军 王玉凤
    2019, 27(3):54-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09
    [摘要](734) [HTML](0) [PDF 1.86 M](2665)
    摘要:
    以18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针对寒地西部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研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子粒鲜食期的营养成分的积累动态及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灌浆期子粒的可溶性糖、粗淀粉、蛋白质、子粒含水率和维C含量在不同灌浆期、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随着子粒的发育,不同类型鲜食玉米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子粒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粗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维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曲线变化。根据鲜食玉米营养成分与品质的关系,通过子粒含水率结合蛋白质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确定糯玉米的最佳采收期,子粒含水率结合可溶性糖含量和维C含量确定甜玉米的最佳采收期。
    10  壳寡糖叶面喷施对玉米耐旱性的调节
    李思 于好强 付凤玲 李晚忱
    2019, 27(3):61-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0
    [摘要](860) [HTML](0) [PDF 1.59 M](738)
    摘要:
    针对壳寡糖持续时间不长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多次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壳寡糖,调查其对不同玉米杂交种抗旱相关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叶期、10叶期和15叶期叶面喷施壳寡糖,叶片相对含水量均较清水对照显著提高,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较清水对照显著降低,吐丝期、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行粒数和穗粒重较清水对照显著提高,而且以0.3%浓度壳寡糖处理的作用更为明显。由此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壳寡糖对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对行粒数的影响而提高玉米产量。
    11  尿石素A浸种对玉米种子活力和萌发的影响
    王亚珂 杜翠 杜圆静 王伟 吴晓林
    2019, 27(3):68-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1
    [摘要](811) [HTML](0) [PDF 2.17 M](856)
    摘要:
    种子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后期植株的产量和品质。活力低的种子通过浸种(引发)处理可提高种子活力。尿石素A(UA)是一种可重启线粒体自噬和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天然化合物。以老化5 d的郑单958玉米种子(发芽率约为60%)为材料,分别用0、0.5、2.5、5.0、25.0、50.0和100.0 μmol/L尿石素A浸种12 h,探究UA浸种对种子活力和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用不同浓度的UA浸种均不同程度地促进种子提前萌发,提高发芽率,增幅为3.67%~26.33%,25 μmol/L尿石素A浸种效果最好。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分析UA对种胚中主要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均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用UA浸种可能通过提高体内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进而增强种子的发芽能力。
    12  寒地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演变特征
    赵放 王锐 赵慧颖 李秀芬 林伟楠 田宝星
    2019, 27(3):73-8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2
    [摘要](568) [HTML](0) [PDF 2.63 M](917)
    摘要: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寒地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实际热量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1961~2017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总体呈现微弱减少态势,且依次存在29年、10年、6年周期变化,1961~1986年为上升阶段,1987~2017年为下降阶段。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低值中心位于伊春附近,为闭合区域;高值区域不闭合,大致位置靠近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一线,向西南部递减幅度较大。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齐齐哈尔及绥化、大庆和哈尔滨北部地区挖掘潜力较大。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可采取适合品种、地膜覆盖和移栽种植方式及施肥促早熟措施提高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利用效率潜力。
    13  隔年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养分积累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萨如拉 于宗波 邰继承 范秀艳
    2019, 27(3):82-8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3
    [摘要](547) [HTML](0) [PDF 906.67 K](679)
    摘要:
    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深翻还田和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深翻和旋耕还田不施秸秆腐熟剂5个处理,测定玉米茎秆、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叶片生理活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以上第3叶(上位叶)及穗位叶以下第3叶(下位叶)叶绿素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茎鞘氮和钾积累量,并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率为7.56%~28.00%。旋耕和深翻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MDA)活性,显著提高叶片磷积累量;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极显著提高叶片、穗部、子粒氮积累量。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产率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积累量。
    14  密植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营养品质相关性状研究
    王广福 陈广周 司雷勇 金岩 郝引川 张仁和 张兴华 薛吉全 路海东
    2019, 27(3):88-9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4
    [摘要](482) [HTML](0) [PDF 1.44 M](847)
    摘要:
    试验以陕单609、榆玉3号、先玉335、郑单958、秋润100、陕单636为供试品种,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增密对不同玉米品种子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子粒产量、收获穗数、群体干重和LAI显著增加,穗粒数、百粒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不同品种间呈现不规律变化。密植条件下,品种间子粒产量差异更为明显,陕单609、先玉335和榆玉3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较郑单958增产1.98%、11.26%和2.37%。陕单636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粒重,先玉335和郑单958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陕单609、榆玉3号和秋润100增密后影响产量的因素是穗粒数和粒重。因此,选择优良品种,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穗粒数和粒重稳定,是实现玉米密植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
    15  覆盖作物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的效应分析
    董红芬 李洪 霍成斌 李爱军 阎晓光 王国梁 周楠
    2019, 27(3):95-10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5
    [摘要](638) [HTML](0) [PDF 1.14 M](714)
    摘要:
    在玉米/大豆2:2型间作模式中以大豆作为覆盖作物,从生物覆盖的角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田间气候的温湿度变化、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间作系统中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行间种植覆盖作物,土壤含水量在玉米乳熟期比玉米单作平均提高15.1%,10~30 cm土壤温度平均提升1.4℃,田间气温提高1℃。与单作相比,玉米各农艺性状有所改善,产量明显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最高可达10.5%。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是覆盖、互作、叠加、互补等多种效应的复合表现,对主作物根际土壤及田间气候的温度、湿度具有调节作用,可有效提高光能和土壤水分利用率。通过覆盖作物和主作物间作的有机结合,可达到旱作农业用地与养地有效统一。
    16  耕作措施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指标及固定态铵的影响
    张泽慧 吴帅 翟成 关宇朋 谷思玉
    2019, 27(3):102-10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6
    [摘要](467) [HTML](0) [PDF 1.69 M](691)
    摘要: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深翻与旋耕处理及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黑土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三相比和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能改善因长期旋耕造成的土壤紧实状况,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容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三相比有显著影响,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还田 > 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 > 秸秆不还田处理;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对两种耕作处理无明显响应,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则具有显著响应,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固定态铵,秸秆还田次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固相比呈显著负相关(R2=0.538)。深翻结合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较好地改善农田黑土土壤容重、三相比、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可在该区域适当推广。
    17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宫秀杰 钱春荣 于洋 姜宇博 郝玉波 李梁 葛选良
    2019, 27(3):108-11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7
    [摘要](471) [HTML](0) [PDF 1.16 M](764)
    摘要: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18  东北地区沟垄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利用的影响
    董宛麟 于航 张立祯 王旗 张悦 王若楠 段玉 赵沛义
    2019, 27(3):114-12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8
    [摘要](423) [HTML](0) [PDF 1.31 M](743)
    摘要:
    定量化分析沟垄和地膜覆盖对玉米根区0~100 cm土壤水分分配、耗水量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不覆膜(NRF)相比较,沟垄不覆膜(RF0)没有提高出苗前玉米根区0~20 cm土壤含水量,沟垄覆膜(RF100和RF58)提高玉米种子周围0~10 cm土壤水分含量。RF0处理没有使玉米最大日耗水量提前,覆膜处理提前10 d。沟垄种植(RF100、RF58和RF0)没有降低花期最大日平均耗水量,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覆膜处理进一步提高。沟垄和覆膜处理对水分吸收和利用受降水年型的影响,这种提高效应在少雨年份尤为明显。沟垄覆膜处理可有效规避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引起的干旱风险,确保作物高产、稳产。
    19  宁夏引/扬黄灌区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粒收技术模式探索
    王永宏 赵如浪 李红燕 李少昆
    2019, 27(3):122-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19
    [摘要](438) [HTML](0) [PDF 987.75 K](823)
    摘要:
    通过子粒含水率动态变化的系统观测、模型构建和区域热量资源分析,预测38个供试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降至16%左右时的日期。结果表明,在10月底整地冬灌作业之前有19个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以在某一地点降低到16%,其中,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KWS2030、KX9384和华美1号在宁夏北部平原地区的惠农、银川、中宁、陶乐、中卫、同心和盐池等地均可降至16%;在惠农、银川、中宁灌区,高产、抗倒性好的中熟品种京农728、登海768和银玉274以及中晚熟的迪卡517等品种经过田间站秆晾晒,在10月份子粒含水率也可以降低到16%,实现子粒低水分直收,减少烘干成本。
    20  黄淮海地区麦玉周年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相关和通径分析
    李春喜 韩蕊 邵云 马建辉 冯荣成 李昊烊
    2019, 27(3):127-13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0
    [摘要](469) [HTML](0) [PDF 1.07 M](734)
    摘要: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测定麦玉周年成熟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脲酶活性均与玉米产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玉米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1y=0.422),其次是微生物量氮(P6y=0.381)和全氮(P2y=0.254),三者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对提高玉米产量起到促进作用。从决策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得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对玉米产量的综合排序为土壤有机质 > 微生物量氮 > 全氮,土壤有机质的决策系数最大且为正值,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麦玉两熟制农田玉米产量的主要决策指标。
    21  不同氮量和密度对吉单96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杨粉团 曹庆军 李贺 曹欣欣 李刚 于洪浩 姜晓莉 孔凡丽
    2019, 27(3):134-13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1
    [摘要](329) [HTML](0) [PDF 1.52 M](625)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纯氮用量0、150、225、300和375 kg/hm2共5个氮肥量级和6万、7万、8万、9万和10万株/hm2共5个密度梯度,研究不同氮肥量级条件和不同密度梯度下吉单96的冠层生理及结构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其中,大喇叭口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氮肥影响最大,抽雄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最大。225~300 kg/hm2施氮量且分配60%的追肥可以保持冠层叶绿素在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受密度调控更显著,7.7万~8.0万株/hm2为试验最适密度,可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5左右。在中高肥力条件下,采用7.7万~8.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225~300 kg/hm2的施氮量,可维持冠层结构和功能,协调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产量可达到12 780.9 kg/hm2
    22  不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韩祥飞 刘鹏 马云国 刘强 何军广
    2019, 27(3):140-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2
    [摘要](398) [HTML](0) [PDF 1.35 M](651)
    摘要:
    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CK),设置农民传统施肥(FP)、水肥一体化(WF)以及水肥一体化减氮20%(WF-N)4种水氮管理模式,研究氮肥用量及施氮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施氮量下,与FP处理相比,WF处理的子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和完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9.57%、7.45%、2.41%和9.14%;完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8.77%,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农学效率(AEN)、氮肥利用率(NUE)分别增加9.57%、45.28%、28.65%。减氮20%条件下,水肥一体化施氮处理的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完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FP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PFPN、AEN、NUE较FP处理分别增加24.34%、21.87%和21.38%。
    23  大颗粒球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肥效研究
    卢敬坤 刘春光 隋标 王鸿斌 刘士丹 胡宁 张延文 赵兰坡
    2019, 27(3):148-1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3
    [摘要](328) [HTML](0) [PDF 1.74 M](691)
    摘要:
    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养分释放规律的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肥效试验,探讨大颗粒球肥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静水培养试验表明,大颗粒球肥氮素累积溶出率达到80%所需要的时间较掺混肥延长1 h,两种肥料在7 h氮素基本完全溶解。田间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大颗粒球肥的残留率达30%时所需时间为15 d,较掺混肥延长10 d;氮肥累积溶出率达97%时,大颗粒球肥需要20 d,较掺混肥延长15 d。田间肥效试验表明,同等施肥量条件下,施大颗粒球肥的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优于掺混肥,最高产量达13 306 kg/hm2,较掺混肥增产7.54%;氮肥利用率增加20.4%。
    24  B9601-Y2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及促玉米生长效果研究
    崔文艳 何朋杰 杨丽娟 何鹏飞 何鹏搏 吴毅歆 李兴玉 何月秋
    2019, 27(3):155-160,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4
    [摘要](341) [HTML](0) [PDF 1.62 M](609)
    摘要:
    为了明确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的促生长机制,通过摇瓶培养,检测其溶磷解钾固氮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探索Y2对玉米生长量和溶磷解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7天时,Y2固氮量为2.9 mg/L,解钾量为13.5 μg/mL;在第4天时,溶磷量达732 μg/mL。与空白对照相比,Y2发酵液能增加玉米株高28.29%,根长27.21%,叶宽18.56%,鲜重80.93%,干重66.67%;提高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0.42%、111.01%和17.24%,提高植株氮、磷、钾含量45.46%、120.17%、68.45%。研究结果表明,Y2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钾和具有固氮能力,并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利用。
    25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和腈菌唑敏感性评价
    郭建国 杨凤珍 杜蕙 金社林 张新瑞
    2019, 27(3):161-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5
    [摘要](291) [HTML](0) [PDF 1.32 M](526)
    摘要:
    采用平皿法测定甘肃省57株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两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基线和抗性水平,筛选和推广高效、广谱杀菌剂以确保玉米生产安全。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平均EC50为0.86 μg/mL,EC50范围为0.36~1.93 μg/mL,正态分布的平均EC50=0.76 μg/mL,可作为对丙环唑的敏感基线。对腈菌唑的平均EC50为0.98 μg/mL,EC50范围为0.19~2.55 μg/mL,正态分布的平均EC50=0.92 μg/mL,可作为对腈菌唑的敏感基线。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敏感性强于腈菌唑,病菌在EC50水平的平均抗性为1.13和1.07,最高抗性为2.53和2.78,暂无抗药性。
    26  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对玉米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郭宁 石洁 刘粤阳 张海剑 刘树森 孙华
    2019, 27(3):169-1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6
    [摘要](278) [HTML](0) [PDF 1.73 M](596)
    摘要: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健康和感病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明确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侵染后玉米叶片病理反应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与玉米植株之间的互作均可导致寄主发生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在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膨胀变形,数量相对减少,双膜结构破损;基粒片层结构膨胀、排列无序、甚至解体;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变形、内嵴模糊不清,严重者内嵴消失并空泡化;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核膜破裂;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态。
    27  “保险+期货”: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感知机制研究
    于兴业 徐杭
    2019, 27(3):173-1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327
    [摘要](314) [HTML](0) [PDF 1.04 M](761)
    摘要:
    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对于稳定农户收入、保证粮食安全、规避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失及对冲赔付风险都将产生积极意义。在探索试点推进过程中,玉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是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玉米期货价格数据,运用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检验、Granger关系检验、正交脉冲分析等方法,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玉米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对模型的稳定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其冲击敏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有较强的单向引导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加速我国玉米期货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并进一步完善信息传递效率,期货市场的感知机制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