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7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十二五”以来我国玉米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李穆 孟令聪 郑淑波 周德龙 刘宏伟 王敏 何欢 路明
    2019, 27(6):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1
    [摘要](995) [HTML](0) [PDF 1005.82 K](1264)
    摘要:
    分子育种是玉米遗传育种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在玉米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综述从"十二五"至今,国内研究者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在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相关性状基因/QTL发掘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新进展,促进玉米分子育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育种研究中,为提高育种效率提供思路和参考。
    2  不同来源国内外玉米自交系耐低温评价利用研究
    张建国 王振华 曹靖生 史桂荣 郭晓明 李树军 蔡泉 殷跃 于滔
    2019, 27(6):7-1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2
    [摘要](751) [HTML](0) [PDF 1.53 M](1137)
    摘要:
    2016~2017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克山、黑河对160份美国玉米自交系和63份国内玉米自交系及15份欧洲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同播种期的耐低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播种期的出苗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238份材料当地正常播种期平均出苗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材料间早发性差异显著,其中,6份耐低温突出的材料在3个地点表现一致。3个地点当地正常播种期播种的平均抽丝期比当地正常播种期提前10 d播种的平均抽丝期晚0.72 d,但差异不显著(P>0.05)。苗期耐低温试验筛选出耐低温强的玉米材料6份,包括IBB14、LH163、B144、MBPM、CO372和PHM49,这些材料表现为早发性好及低温环境下出苗率高。
    3  利用玉米RIL群体分析株型性状对两种密度的响应
    别海 郑斐 王保林 王金召 王健 乔旭 库丽霞 陈彦惠
    2019, 27(6):13-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3
    [摘要](743) [HTML](0) [PDF 1023.30 K](1144)
    摘要:
    以豫82×沈137衍生的一套F10家系为材料,采用2个环境、2种密度、3个重复的田间试验设计,对玉米8个株型相关性状(叶夹角、叶长、叶宽、叶向值、叶基至最高点距离、穗上部各节间距离、株高、穗位高)进行表型鉴定。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叶夹角、穗上节间距、株高、穗位高4个性状基因型×密度间互作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基因型与密度间互作是影响变异的主要因素,可将4个性状作为判断玉米株型耐密性指标。两种密度处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4个性状平均值也随着增加。将两种密度条件下性状平均值比较,可将190个家系划分为密度敏感型、较敏感型、中间型和钝感型4种类型。
    4  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的果穗性状和膨爆特性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王慧 于典司 关媛 卫季辉 孙萍东 顾炜 施标 林金元 卢有林 郑洪建
    2019, 27(6):19-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4
    [摘要](714) [HTML](0) [PDF 1.34 M](1168)
    摘要:
    研究分析50份不同爆裂玉米种质材料的果穗性状及其膨爆特性。结果表明,果穗性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为68.88%;果穗穗长、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重呈正态分布,果穗秃尖长呈偏态分布。膨爆特性中膨爆倍数的变异系数为32.86%,膨爆倍数呈正态分布,膨爆率呈偏态分布,表明爆裂玉米种质材料间主要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膨爆倍数与膨爆率呈显著正相关;膨爆倍数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呈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呈负相关;膨爆率与行粒数、穗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秃尖长、行数、百粒重呈正相关。
    5  模拟干旱条件下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杨小英 许莹莹 赵美爱 曾建琪 韩静 裴玉贺 宋希云 李军
    2019, 27(6):25-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5
    [摘要](851) [HTML](0) [PDF 1.15 M](1317)
    摘要:
    采用20% PEG-6000模拟中度干旱胁迫对41份玉米品种的萌发期进行抗旱性试验,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值)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UPGMA聚类划分抗旱等级。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胚根数和干物质重6个性状,干旱胁迫处理比对照均值分别下降了50.8%、65.6%、81.4%、57.9%、42.1%和70.0%,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隶属函数法计算D值表明,其与发芽率、胚芽鞘长等各指标抗旱系数的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金海5号、粟玉6号等13个抗旱品种。UPGMA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在遗传距离为6.91处分为2大类,进一步可分为高度抗旱、中度抗旱、抗旱、敏感、高度敏感共5个亚群,玉米萌发期较强抗旱品种为粟玉6号、京农科728等13个品种。两种方法筛选出的玉米萌发期抗旱品种高度吻合。
    6  玉米自交系花期耐热能力的评价
    文章 王芳 谢刘勇 吴承来 李岩 赵林茂 张春庆
    2019, 27(6):31-3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6
    [摘要](829) [HTML](0) [PDF 1.26 M](1178)
    摘要:
    对138个玉米自交系在泰安2016、2017年连续两年夏天进行花期套网袋授粉,结合玉米自交系自然开放授粉,研究玉米自交系授粉结实率的差异,通过套袋和自然开放授粉区分花丝造成的不育还是花粉引起的不育,建立玉米自交系耐热性评价,并筛选出耐热的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根据高温下两年都遇到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自然开放授粉结实率为依据将材料划分为4类,高度耐热性的材料、耐热性中等的材料、耐热性较弱材料、不耐热材料。两年都遇到网袋授粉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结实率偏低的材料有133个,因为花丝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8个,因花粉耐热性差造成结实率低的材料65个,筛选出5个耐热性好的材料京2416、B尖八-1-2、B138-1-2、(488/8001-1-4)-2-1-2、Pr07500-1-1。
    7  玉米转录因子Zmhdz6的表达模式分析及互作功能蛋白预测
    鲁晓民 曹丽茹 张军 郭金生 张前进 张新 魏昕 王振华
    2019, 27(6):39-4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7
    [摘要](858) [HTML](0) [PDF 1.34 M](1242)
    摘要:
    利用RT-PCR方法从玉米基因组中克隆到GRMZM2G056600(Zmhdz6)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长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8.46 kD。二级结构显示,编码的蛋白主要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Zmhdz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进化树和motifs分析发现,Zmhdz6基因属于HD-Zip-I家族成员且与高粱同源达到99%,单子叶植物亚群含有7个重要的motifs。Zmhdz6蛋白互作预测,发现互作的基因主要参与逆境胁迫、信号传导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荧光定量结果显示,Zmhdz6基因在雌穗和雄穗中高度表达,NaCl、PEG胁迫和外源ABA诱导时均上调表达。结果说明Zmhdz6基因可能参与玉米逆境胁迫的应答和信号传导路径。
    8  玉米淀粉QTL定位分析
    李雪莹 吴晗 张君 韩笑 贾恩吉 关淑艳 卢敏 张大瑜
    2019, 27(6):46-5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8
    [摘要](834) [HTML](0) [PDF 1.31 M](1462)
    摘要:
    试验以5M017和5D07为父、母本杂交组配的110株F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筛选6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构建遗传图谱,覆盖1 607.7 cM,平均遗传距离23.64 cM。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玉米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个与玉米淀粉含量有关的QTL,其中,10个与总淀粉含量有关,分布在除第4以外的染色体上,有8个位点加性效应为负值,总淀粉含量增效基因主要来自父本;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5个,分别位于第2、3、6、8、10染色体上,4个位点加性效应为正值直链淀粉增效基因多数来自母本;与支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2个,位于第3、10染色体上,均表现遗传负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区间phi059-umc1432检测到3种淀粉含量相关QTL。
    9  先玉335、郑单958和京科968抗虫能力的比较研究
    刘树楠 申国境 李京 张翠萍 Saif-UL-Mallook 吴建强 王蕾 宋伟 王燚 赵久然 唐国文 齐金峰
    2019, 27(6):52-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09
    [摘要](1488) [HTML](0) [PDF 1.49 M](1429)
    摘要:
    以先玉335、郑单958、京科968为材料,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供试昆虫,探究玉米品系大喇叭口期对玉米螟和黏虫及抽雄期对禾谷缢管蚜抗性差异,测定其主要抗虫化合物丁布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京科968对玉米螟及禾谷缢管蚜抗性均高于另外两个品系;对黏虫的抗性,郑单958和京科968高于先玉335。大喇叭口期京科968中丁布类物质含量最高,抽雄期郑单958和京科968中主要丁布成分含量均高于先玉335,上述组织中丁布合成相关基因在郑单958及京科968中的表达量也均高于先玉335。本研究揭示杂交玉米抗虫性与抗性相关化合物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为抗虫玉米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10  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花粉生活力研究
    刘来盘 刘标
    2019, 27(6):58-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0
    [摘要](741) [HTML](0) [PDF 962.72 K](1175)
    摘要:
    使用离体培养法检测不同玉米材料花粉萌发率并于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直径,研究转Cry1AbEPSPS基因玉米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刚离体花粉萌发活力最强,培养180 min后花粉萌发率可达89.4%,高温(36℃)条件下放置2 h花粉基本丧失萌发能力。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Cry1AbEPSPS基因玉米对花粉离体后的生存能力无显著影响,对花粉粒直径大小无影响。
    11  拔节期淹水对不同株高夏玉米产量、形态特征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李从锋 贾春兰 陶志强 杨今胜 柳京国 赵明
    2019, 27(6):62-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1
    [摘要](728) [HTML](0) [PDF 1.37 M](1144)
    摘要:
    选择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矮秆品种)和登海605(DH605,高秆品种),设置两个种植密度(52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比较研究因自然降雨引起拔节期淹水对玉米植株形态和物质生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淹水后,两个类型品种子粒产量均显著降低,穗粒数明显降低,千粒重降幅较小。淹水后不同株高夏玉米各个节间干物量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各节间长及茎粗均变小,其中,第3节间及穗位节间降幅最大,高秆品种高密度条件下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淹水处理后株高、穗位高、平均节间长与产量显著负相关,粒叶比、冠根比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表明夏玉米子粒产量降低主要是淹水胁迫降低了植株茎秆中物质积累量(特别是第3节间和穗位节间),明显抑制了穗分化而导致穗粒数减少所致。
    12  水分胁迫对不同耐旱性玉米土壤水分消耗、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蒿宝珍 马静丽 方保停 姜丽娜 赵凌霄 翁正鹏 朱娅林
    2019, 27(6):68-7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2
    [摘要](573) [HTML](0) [PDF 1.34 M](960)
    摘要:
    以郑单958(耐旱性强)和驻玉309(耐旱性弱)为供试材料,通过池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两个玉米品种的吐丝前后土壤水消耗、水分利用和子粒产量的影响。正常供水下,两个品种吐丝前和吐丝后土壤水消耗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子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水分胁迫下,全生育期各土层(0.2~1.6 m)水分消耗量均为郑单958少于驻玉309,吐丝前和吐丝后郑单958土壤水消耗量分别比驻玉309少12 mm和21mm,且分别以0.2~0.4 m (吐丝前)和0.8~1.0 m (吐丝后)土层品种间差异最大。水分胁迫下,郑单958和驻玉309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454 mm和487 mm,子粒产量分别为8 320 kg/hm2和7 290 kg/hm2,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耐旱品种郑单958以较少的水分消耗生产更多子粒,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13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苗期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吴雅薇 赵波 杜伦静 周芳 刘斌祥 张嘉莉 孔凡磊 袁继超
    2019, 27(6):74-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3
    [摘要](500) [HTML](0) [PDF 1.93 M](1378)
    摘要:
    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幼苗生长及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水培方法,以氮高效品种郑单958、正红311和氮低效品种川单428、先玉508为试验材料,在低氮胁迫(0.04 mmol/L)、正常氮(4 mmol/L)和低氮恢复处理3个氮水平下,分别测定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及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不同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氮胁迫显著降低玉米叶片和整株干物质重量、叶片氮代谢指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根系干重、根冠比、叶片碳代谢指标(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不同品种间各指标的变化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规律,氮高效品种在氮素胁迫下对碳氮代谢的平衡能力更强,受低氮环境影响较小,植株的恢复能力较强,对胁迫环境具有更强的耐性和适应性。
    14  玉米自交系耐热生理指标筛选研究
    姚启伦 陈发波 李文博 方平
    2019, 27(6):84-8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4
    [摘要](600) [HTML](0) [PDF 1.31 M](1171)
    摘要:
    以10份具有耐热性差异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田间采用高温胁迫试验,室内检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理指标,探讨高温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耐热胁迫的生理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具有不同耐热性玉米自交系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花粉粒活性差异较大,部分耐热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间差异显著。6个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Fm、Fo、Fm'/Fv'和Fm/Fv的大小能大致反映10个玉米自交系的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花粉粒活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玉米耐热种质的筛选指标。
    15  特用玉米营养品质与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郑彦坤
    2019, 27(6):89-9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5
    [摘要](612) [HTML](0) [PDF 1.30 M](1322)
    摘要:
    特用玉米是营养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其营养品质仍待提高。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发育状况与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醇溶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的时空特征与相关基因突变对特用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16  基于玉米大豆轮作的黑土玉米农田酶活性对不同耕层厚度的响应
    赵月 王春雨 隋跃宇 李彦生 张兴义 刘晓冰
    2019, 27(6):95-10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6
    [摘要](424) [HTML](0) [PDF 1.62 M](863)
    摘要:
    重建不同厚度黑土层的定位模拟试验区开展免耕玉米大豆轮作试验,设置3个黑土耕层厚度,分别为10、20和30 cm,重点研究耕层厚度对玉米生育期内关键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乳熟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及其速效养分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不同耕层厚度的玉米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明显;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同一生长期不同耕层厚度差异明显,磷酸酶对耕层厚度的反应更为敏感。相同耕层厚度中不同土层深度间酶活性也有明显差异,0~10 cm土层的酶活性高于21~30 cm土层酶活性。乳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均在10 cm耕层厚度中活性最强。不同耕层厚度处理时,玉米农田土壤的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30 cm耕层厚度速效氮含量根际土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根际土的速效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
    17  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和机械化收获关键限制因素分析
    张雨寒 李楠 刘攀 刘倩含 孙丽丽 石武良 李秋祝 王洪预 崔金虎 李斌 张玉斌
    2019, 27(6):104-1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7
    [摘要](452) [HTML](0) [PDF 1.22 M](1196)
    摘要:
    从品种布局、土壤耕作与施肥、气候、机械及土地流转5个方面入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委托调查、专家访谈、农户访谈、电话咨询等方式相结合,以吉林省为主要调查区域,并将其划分东、中、西部,对限制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和机械化收获的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充分结合目前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与收获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助推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与全程机械化采收进程。
    18  高海拔(西藏)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探析
    谢永春 侯亚红 马瑞萍 李雪 高雪 刘国一
    2019, 27(6):112-1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8
    [摘要](441) [HTML](0) [PDF 1.32 M](884)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3种种植方式,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干物质量、光和速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全膜双垄沟播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出苗提前2 d,促进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并提前灌浆5 d,覆膜处理的整个生育期缩短8 d。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27 309 kg/hm2、69.2 kg/(hm2·mm),同时生育期耗水量最小(394.5 mm),能够提前灌浆,减少灌浆时期耗水量。收获后,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出现亏缺,各土层贮水量均减少,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播前。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各处理的子粒和秸秆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 > 全膜平作 > 裸地平作。
    19  冀北雨养旱地玉米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研究
    李军 梁爱民 李中华 王星宇 栗淑芳 梁旭忠 柯军 付国庆 泰伟 张志鹏
    2019, 27(6):119-12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19
    [摘要](452) [HTML](0) [PDF 1.21 M](960)
    摘要:
    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通过田间试验,采用2种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与常规半膜覆盖和露地平播种植相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间根层土壤水分、温度及生物产量和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聚雨效果明显,垄膜沟播较露地平播苗期增加积温,对玉米生育前期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水分利用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表现为垄膜沟播垄宽:沟宽=70 cm:40 cm > 垄膜沟播垄宽:沟宽=80 cm:30 cm > 常规半膜覆盖 > 露地。垄膜沟播聚水种植模式可有效解决雨养旱地玉米播种-拔节和灌浆-成熟期间的干旱问题,且出苗整齐一致,容易回收残膜,垄膜沟播垄宽:沟宽=70 cm:40 cm聚水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佳。
    20  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孔丽丽 侯云鹏 李前 尹彩侠 秦裕波 王蒙 于雷 刘志全
    2019, 27(6):124-1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0
    [摘要](453) [HTML](0) [PDF 1.40 M](981)
    摘要:
    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
    21  有机肥替代对京郊夏播青贮玉米土壤养分动态与平衡的影响
    熊波 王琛 张莉 滕飞 李震 李传友 刘京蕊 常晓莲 赵谦 李贵桐
    2019, 27(6):131-1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1
    [摘要](348) [HTML](0) [PDF 1.21 M](936)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100%化肥、70%化肥+30%有机肥、40%化肥+60%有机肥和100%有机肥,研究青贮玉米生产中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养分动态和平衡的影响。通过测定生育期内表层土壤速效N、P、K养分、土壤微生物量C与N、1 m土体NO3-含量和青贮玉米N、P、K吸收量发现,在大喇叭口期,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降低表层土壤无机N的供应水平,提高有效P和速效K的供应水平;在收获期,有机肥替代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显著降低81~100 cm土层NO3-含量和1 m土体NO3-累积量。有机肥替代提高养分生产力和养分回收量,加剧土壤养分的亏缺。本研究条件下,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土壤N、P、K养分供应水平高,养分回收率高,加剧土壤养分的亏缺,需考虑长期的养分平衡问题。
    22  覆膜滴灌条件下磷肥后移对玉米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侯云鹏 孔丽丽 刘志全 李前 尹彩侠 秦裕波 王蒙 于雷
    2019, 27(6):138-1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2
    [摘要](338) [HTML](0) [PDF 1.59 M](861)
    摘要: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磷显著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
    23  玉米施肥量优化模型与土壤无机氮变化特征
    仝利朋 赵京考 吴德亮 宋佳珅 宋丹丹 刘沣漫
    2019, 27(6):145-152,15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3
    [摘要](354) [HTML](0) [PDF 1.84 M](943)
    摘要:
    对"3414"田间试验各处理玉米产量和不同氮水平(N0=0、N1=93.75、N2=187.5、N3=281.25 kg/hm2)下测定土壤无机氮,探究N、P、K不同配比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和不同氮水平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施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升高,玉米产量先升高后稳定,通过方差分析确定当地最佳推荐施氮量变化范围为93.75~281.25 kg/hm2。施氮可以提高1 m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积累量。铵态氮易被固定,拔节期以后,土壤中铵态氮积累较为稳定。硝态氮在土壤中变异较大,尤其在高施氮量(281.25 kg/hm2)时,1 m土体中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无机氮总量与施氮量显著相关,当施氮量为281.25 kg/hm2时,大大增加中期(抽雄期)氮素损失风险,确定安全施氮量处于187.5~281.25 kg/hm2。提高产量、减少氮素损失的生产目标,207.27 kg/hm2的施氮量为当地经济安全施氮量。
    24  磷肥对玉米子粒淀粉粒度分布特性与黏度参数的影响
    贺江 付立冬 李文阳
    2019, 27(6):153-15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4
    [摘要](440) [HTML](0) [PDF 1.10 M](977)
    摘要:
    以玉米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2个氮素水平、3个磷素水平,分析玉米子粒的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度参数的变化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子粒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分布基本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玉米子粒胚乳中绝大多数为小型淀粉粒。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施磷60~120 kg/hm2范围内,随着磷水平增加,玉米子粒中、小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显著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说明磷素有利于大型淀粉粒体积所占比例的提升。随着施磷水平提高,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与最终黏度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与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与大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与中、小型淀粉呈显著负相关。磷素通过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大型淀粉粒比例,进而提高了玉米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
    25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对拟轮枝镰孢菌抑制作用及伏马菌素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许佳宁 李兴海 马昌广 孙佳莹 薛春生 肖淑芹
    2019, 27(6):160-16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5
    [摘要](374) [HTML](0) [PDF 1.33 M](891)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噁霉灵原药为对照药剂,从62种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中筛选出436、MSQ8和WML-1等3种对拟轮枝镰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其EC50分别为11.42 μg/mL、20.85 μg/mL和33.76 μg/mL,高于或接近于对照药剂噁霉灵的EC50(20.77 μg/mL)。对拟轮枝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WML-1、MSQ8和436的EC50分别为165.25 μg/mL、185.12 μg/mL和274.46 μg/mL,均低于对照药剂噁霉灵的EC50(65.81 μg/mL)。qRT-PCR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后对伏马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26  不同类型助剂对玉米田莠去津增效作用的研究
    李晶晶 张宇航 王保入 王立超 陶波
    2019, 27(6):167-1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6
    [摘要](441) [HTML](0) [PDF 1.49 M](1121)
    摘要:
    通过生物测定、仪器分析及田间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助剂对莠去津的增效作用以及对玉米和蚯蚓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莠去津增效顺序为复合型助剂 > 有机硅助剂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肥类助剂 > 油类助剂 > 糖类助剂,复合型助剂对35%莠去津悬浮剂增效效果最佳。通过对药液物理性状研究表明,助剂能够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干燥时间,增加扩展直径和药液最大持留量。各类助剂对玉米和蚯蚓没有危害,与莠去津混用时可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复合助剂和有机硅助剂与莠去津混合使用能够显著降低药液在土壤中的淋溶,提高土层深度25~35 cm范围内蚯蚓的存活率。
    27  山东省玉米主导品种抗南方锈病鉴定及对灾情的影响
    鄢洪海 王琰 张茹琴 宋希云 王志奎 夏淑春
    2019, 27(6):175-18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7
    [摘要](704) [HTML](0) [PDF 993.89 K](1111)
    摘要:
    采用田间跟踪调查和离体接种方法测定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近年来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及变化情况,探寻建立一种实用、快速检测寄主抗锈性和锈病菌致病性变异的鉴定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多为感病或高感南方锈病品种,2014~2016年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尤其是骨干品种都是连续多年种植的品种,每年更新的品种数量少于2~3个,而且与黄淮海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重复率较高,这可能是导致近年来本地区玉米南方锈病逐年加重甚至流行的重要原因。
    28  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
    刘震 傅俊范 桑立君 陈良宇 李德全
    2019, 27(6):181-18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8
    [摘要](370) [HTML](0) [PDF 1.61 M](878)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29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周腰华 周洋 赖晓璐 马凤江 牛世伟 李超 潘荣光 安景文
    2019, 27(6):186-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90629
    [摘要](329) [HTML](0) [PDF 1019.68 K](1035)
    摘要:
    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对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优先的原则下探索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可复制、可推广的5种主要模式,即玉米秸秆打捆直燃技术、玉米秸秆膨化生物饲料技术、全株玉米青贮技术、玉米秸秆粉碎深耕翻压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技术,明确各技术模式特点,并结合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