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野生近缘属—摩擦禾属的研究和利用
    赵艳丽 温小冬 孙汝龙 Muhammad Zafar Iqbal 严旭 鲜凤君 李华雄 蒋维明 李晓锋 张萍 杨春燕 荣廷昭 唐祈林
    2020, 28(2):1-1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1
    [摘要](1181) [HTML](0) [PDF 1.62 M](1283)
    摘要:
    摩擦禾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摩擦禾属,起源于美洲,与玉米、大刍草具有共同祖先,其在玉米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摩擦禾是一种多年生暖季型丛生C4禾草,常用于优质饲草料生产、控制土壤侵蚀和生物质能源。其作为玉米的近缘属材料,保存有栽培玉米不具有的优质、抗病、抗寒、耐涝、耐盐和多年生等多种优良基因,是拓展玉米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本文从摩擦禾属的习性和分布、摩擦禾属的分类、摩擦禾属的种间可杂交性、摩擦禾属与玉蜀黍属杂交性、摩擦禾属的优良特性和摩擦禾基因向玉米转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摩擦禾属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2  12份美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评价
    冯志前 王博新 徐淑兔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2020, 28(2):11-17,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2
    [摘要](874) [HTML](0) [PDF 1.03 M](1355)
    摘要:
    以12份引进美国解禁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4份课题组骨干玉米自交系(KA105、KA064、KB043和KB204)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进行配合力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测验种KA105和KA064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优良,供试美国玉米自交系中PHPR5、MBST、LH213、2FACC、LH212Ht、LH209和PHR47产量GCA效应表现优良。杂交组合PHPR5×KA105、LH213×KA105、PHH93×KA105、2FACC×KA064、LH212Ht×KA105、PHPR5×KB204产量的超标优势较强,可进一步试验。
    3  玉米自交系耐荫性鉴定与评价
    王小博 常晓 谢瑞芝 吴嫚 杨兆生 燕博文 杨青华 李少昆 李健
    2020, 28(2):18-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3
    [摘要](810) [HTML](0) [PDF 1.11 M](1169)
    摘要:
    以41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植株形态建成期设置15%遮荫和不遮荫两种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自交系植株形态、物质生产、产量等11个指标以及各指标耐荫系数的变化,并对自交系的耐荫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遮荫不仅会增加玉米自交系的株高和穗位高,延缓生育进程,而且会降低植株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最终影响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提升。进一步对各指标的耐荫性进行数学统计分析,表明茎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耐荫系数可作为评价玉米自交系耐荫性指标。筛选出M173、豫82、DH382、618B、P6874、昌7-2、8612A、M753、ZY608、豫1122、PH6WC和M109高度耐荫型玉米自交系;ZY602、ZY606、658、HT60、ZY601、C70、外引-2、四-144、KW7M14、NS501和PH4CV是弱光敏感型玉米自交系。
    4  玉米自交系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鉴定及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鲁晓民 曹丽茹 张前进 魏昕 魏良明 张新 王振华
    2020, 28(2):25-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4
    [摘要](828) [HTML](0) [PDF 976.70 K](1332)
    摘要:
    以17份黄淮海常用骨干系及自选系为材料,不同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筛选抗旱性强的玉米种植资源,并探讨其抗旱的生理机制。方差分析表明,与正常水分相比,胁迫后的抽雄至散粉间隔未达显著水平,但ASI间隔达显著水平;不同生育期自交系的叶绿素含量、Fv/Fm和Fv/Fo均下降,SOD和POD活性均提高,但不同自交系下降或上升的幅度不同,且不同自交系间、胁迫与对照间指标差异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灰色关联度表明,POD活性无论是拔节期还是抽雄期都与ASI关联度很高,可作为筛选抗旱型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模糊隶属函数法鉴定出超4F、郑36、CIMBL12、郑63、HCL645、郑6611和PH6WC在两个生育期均属于抗旱型自交系,其中,超4F、郑36和郑63拔节期和抽雄期干旱胁迫后,ASI增大幅度较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抗旱指数均较高,说明这3个自交系遭受干旱胁迫时主要通过调节光合系统这种机制来提高抗旱性。
    5  不同夏玉米品种耐盐性综合评价与耐盐品种筛选
    高英波 张慧 薛艳芳 匡朴 钱欣 代红翠 李源方 王竹 韩小伟 李宗新
    2020, 28(2):33-4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5
    [摘要](1045) [HTML](0) [PDF 1.50 M](1710)
    摘要:
    综合运用室内水培耐盐萌发测试与田间原位耐盐性鉴定,以黄淮海夏玉米区30个主推玉米品种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长和胚芽重的相对值及盐碱地条件下产量表现作为耐盐性评价依据,采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玉米品种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NaCl浓度≥ 160 mmol/L时,不同玉米品种萌发均受到显著抑制,萌发期盐胁指标迫敏感程度表现为相对发芽势 > 相对胚芽长 > 相对胚芽重 > 相对发芽率;子粒产量、发芽率、穗数和胚芽重与玉米品种耐盐性最为密切。根据加权隶属函数值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30个玉米品种分为耐盐性不同的4个类群,其中强耐盐品种4个、中等耐盐品种9个、盐敏感型9个、盐极敏感型8个。160 mmol/L NaCl可作为玉米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盐浓度,子粒产量、发芽率、穗数和胚芽重可用于玉米品种耐盐鉴选的主要指标。邦玉339、鲁单818、登海605和青农105可用于盐碱地玉米栽培。
    6  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比较
    宋秀丽 吴玥 杨锡朗 孙玉珺 张磊 宋北光 沈宝山 吴嘉彧 马德志 侯元梅 王玉波 杨德光
    2020, 28(2):41-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6
    [摘要](702) [HTML](0) [PDF 1.16 M](1276)
    摘要:
    以黑龙江省湿润区八五二农场种植的36个玉米品种为例,分别利用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分析玉米的穗长、秃尖长、穗行数等13个指标,利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不同权重,对玉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两种方法在评价能力上的优劣。结果表明,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均能公正科学地对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DTOPSIS法计算的Ci值差异性大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的Gi值差异性,表明DTOPSIS法更能区分玉米品种的优劣,是更为准确的评价方法。
    7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任洪雷 李春霞 龚士琛 李国良 付立新 扈光辉 王明泉 杨剑飞 孙岩 张宇
    2020, 28(2):47-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7
    [摘要](674) [HTML](0) [PDF 1.07 M](1216)
    摘要:
    运用SPSS18.0对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积温、地理和气候条件,黑龙江省试验二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行多和出籽率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四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生育期适当、低穗位高和适当提高株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五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出籽率高和封顶性好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六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中长穗和封顶性好的品种。
    8  玉米ZmCOL3pro217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果天宇 尹悦佳 贾伟 柳青 郭嘉 刘洋 陈子奇 郝东云 刘相国
    2020, 28(2):54-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8
    [摘要](730) [HTML](0) [PDF 1.44 M](1498)
    摘要:
    ZmCOL3是玉米开花期光周期调控网络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基因,研究发现自然群体中该基因的启动子存在遗传变异,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参与玉米开花调控。研究从热带血缘玉米材料CIMBL119中克隆了ZmCOL3启动子,命名为ZmCOL3pro217。序列比对发现,该启动子序列与温带血缘玉米B73序列存在1个217 bp大片段置换。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mCOL3pro217含有分生组织特异性、光响应、胁迫响应等多个顺势作用元件,预测ZmCOL3pro217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并通过响应光和胁迫反应参与玉米开花调控。进一步构建ZmCOL3pro217驱动gus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转化玉米,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等研究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中ZmCOL3pro217驱动gus基因在根和叶器官中高表达,而在茎、花丝和子粒中几乎不表达,证实ZmCOL3pro217是1个新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9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2.4的定位分析
    张梦迪 张晓聪 李新海 翁建峰 席章营
    2020, 28(2):6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09
    [摘要](765) [HTML](0) [PDF 1.56 M](1146)
    摘要:
    课题组前期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轮回亲本,以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Z12和W16。Z12和W16在bin2.07区域均含有1个来源于昌7-2的染色体片段,株高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郑58。利用郑58和Z12为材料构建F2分离群体,基于重测序和混合分离分析(BSA)策略,将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于第2染色体13.95 Mb(201 457 953~215 022 157 bp)的区域内。利用在目标区间内筛选出的20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包含743个单株的郑58×Z12 F2分离群体和包含1 720个单株的郑58×W16 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合田间株高数据进行QTL定位,将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在InDel分子标记ph-18和ph-19之间,区间的遗传距离为0.57 cM,物理距离为626 kb。参考B73基因组(RefGen_v4)注释信息,该区间内存在17个注释基因,其中,包含可以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的基因Zm00001d006677
    10  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幼苗叶片的转录组SSR分析
    刘强 赵丽 郭虹霞 张丽光 邓妍 王陆军 王创云
    2020, 28(2):69-7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0
    [摘要](671) [HTML](0) [PDF 1.10 M](963)
    摘要:
    通过对大刍草转录组测序来发掘SSR标记位点,结果发现14 099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3.31%。三核苷酸和单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SSR总数的42.12%和25.65%;六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小,占0.43%。转录组结果表明,大刍草SSR中共发现38种重复基元,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出现频率最高,占总SSR的21.06%;其次为AG/CT和GCC/GGC,分别占6.759%和5.53%。5次重复的SSR数量最多,有3 927个,占总SSR的27.85%。研究结果为大刍草的SSR分子标记研究、遗传多样性分析、种群遗传结构等提供基础。
    11  玉米受精和早期子粒发育过程及逆境胁迫对其影响
    李叶蓓 刘希伟 张炳超 黄收兵 王璞
    2020, 28(2):76-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1
    [摘要](768) [HTML](0) [PDF 1.22 M](1686)
    摘要:
    玉米受精及子粒发育早期是决定穗粒数及粒重的重要时期,也是对环境变化相对较敏感的阶段。受精极核需要经历游离核、细胞化和细胞分化3个阶段形成胚乳,受精卵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分裂分化形成最终的胚。玉米受精前极易遭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影响花粉或花丝活力间接影响玉米受精过程。受精过程中的环境胁迫会通过阻碍花粉与花丝的识别、减缓花粉管在花丝中的延伸速率影响受精过程。子粒发育早期主要是受精极核分裂分化形成胚乳、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胚的过程,该阶段遭受环境胁迫下,胚乳细胞分裂受阻影响子粒库容。研究表明,逆境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受精及子粒早期发育过程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及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12  锰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氮素转化的影响
    吕思琪 张迪 张婉婷 姜佰文
    2020, 28(2):84-89,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2
    [摘要](597) [HTML](0) [PDF 1.59 M](1220)
    摘要:
    以常规锰浓度为对照,设置锰缺乏和锰过量胁迫条件,研究游离态和络合态锰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早期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浓度的升高,根系硝态氮含量下降,品种东青1号下降幅度最小。品种垦粘1号和双玉201铵态氮含量随锰浓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吉农大516和东青1号随着锰胁迫增强,根部铵态氮含量下降。MnCl2·4H2O处理的玉米幼苗根系铵态氮积累程度大于EDTA-Mn处理,锰胁迫显著抑制根系可溶性蛋白合成。随着锰浓度增大,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MnCl2·4H2O处理根部可溶性蛋白下降程度大于EDTA-Mn处理。吉农大516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双玉201可溶性蛋白合成受抑制程度较大。锰胁迫影响根部氮素养分的有效分配,阻碍韧皮部运输而使得部分氮素于根部积累。锰胁迫条件下,东青1号为耐受品系,双玉201为敏感品系;游离态锰离子对玉米幼苗氮素转化抑制程度大于络合态锰离子。
    13  干旱胁迫影响玉米穗发育的研究进展
    李红伟 江艳平 贾双杰 赵国强 王泳超 杨青华 刘天学 李潮海 邵瑞鑫
    2020, 28(2):90-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3
    [摘要](670) [HTML](0) [PDF 1.07 M](1675)
    摘要:
    气候变化引起干旱等极端天气高强度、高频率发生。玉米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穗的分化与发育,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也同时增加。因此,研究干旱胁迫对玉米穗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调查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玉米雌雄穗分化、开花吐丝授粉、子粒发育等3个阶段,对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如何影响玉米穗发育进程展开讨论,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玉米抗旱研究提供参考。
    14  关于玉米种植密度的思考与讨论
    马兴林 徐安波 杨久臣 王传海 李淑兰 吴亚芝 王立春 关义新
    2020, 28(2):96-9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4
    [摘要](767) [HTML](0) [PDF 989.61 K](1988)
    摘要: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来开展的有关田间试验及生产调研工作,对玉米种植密度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不同性状对种植密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越是发育与建成较晚的器官(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越是敏感。除了玉米品种本身耐密性等因素以外,产量环境是种植密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应从性状角度予以认识与评判,抗倒伏性和结实性是评判品种耐密性最为重要的两个(类)性状。在玉米新组合初、中级测试时,要设置尽可能偏高的密度。在新育成玉米品种推广之前,应设置多环境×多密度互作试验,以测试出新品种在不同产量环境下的耐密性,明确新品种在每一个具体产量环境类型中的安全生产密度。
    15  灌溉量对玉米生育后期脱水阶段子粒水分的影响
    王凤 薛军 王群 陈江鲁 张国强 王克如 明博 侯鹏 谢瑞芝 李少昆
    2020, 28(2):100-10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5
    [摘要](528) [HTML](0) [PDF 1.34 M](1210)
    摘要: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九圣禾2468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灌溉量处理的玉米生理成熟至田间收获期间子粒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育期等量灌溉和分配灌溉量试验,在9.0×104株/hm2、12.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灌溉量增加使子粒含水量呈增加趋势,且脱水速率减慢。灌溉量从3 600 m3/hm2增至7 200 m3/hm2,子粒含水率分别增加0.94~2.87个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灌溉量与种植密度双因素辅助试验,在种植密度6.0×104株/hm2至13.5×104株/hm2时,灌溉量从3 000 m3/hm2增至6 000 m3/hm2,子粒含水率分别增加1.60~5.00个百分点;在灌溉量3 000 m3/hm2和6 000 m3/hm2条件下,种植密度从6.0×104株/hm2增至13.5×104株/hm2,子粒含水率有差异,无明显增加或降低趋势;4 500 m3/hm2灌溉量下各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子粒含水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16  黄淮海不同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对播期的响应
    韩慧敏 张磊 孙淼 李健 常晓 郭志军 王小博 杨兆生 梁文科
    2020, 28(2):106-1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6
    [摘要](811) [HTML](0) [PDF 1.39 M](2541)
    摘要:
    以黄淮海地区18个主栽品种为材料,进行3个播期处理,播期分别为6月3日、6月13日、6月23日,探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夏玉米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高、穗三叶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不同玉米品种的百粒重和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产量下降。不同播期条件下各种指标变动小的品种适应性强,适播期长,这些品种通过保持相对稳定的生育期、较大的光合叶面积,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较稳定的产量。因此,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产量。在无法满足早播时,可以选择抗逆性强、适播期较长的联创825或产量优势强的迪卡653等品种,以避免高温或晚播造成的减产。
    17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董飞 闫秋艳 李峰 鲁晋秀 杨峰 贾亚琴 王苗
    2020, 28(2):115-12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7
    [摘要](591) [HTML](0) [PDF 1.42 M](1248)
    摘要: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5.25万、6.00万、6.75万和7.50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强盛38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粗和单株干物质重降低,播期推迟使这种升高和降低效应进一步加强。玉米产量在密度间的变化根据玉米品种不同而异,整体均表现为晚播处理产量较低,中播处理较高。随着播期提前,玉米生育期也相应延长,生育期延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至拔节期。先玉335在早播和中播条件下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晚播条件下适宜低密度种植;强盛388在3个播期下均适宜低密度种植。本地区旱地玉米最佳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适宜播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指标较优。
    18  不同玉米品种子粒硬度差异及与含水率的关系
    郭亚南 薛军 明博 侯俊峰 樊应虎 董朋飞 王克如 谢瑞芝 侯鹏 李少昆
    2020, 28(2):122-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8
    [摘要](750) [HTML](0) [PDF 1.15 M](1301)
    摘要:
    在北京和河南新乡两个生态区,设置不同品种和播期试验,利用手持便携式推拉力计测定玉米子粒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胚、胚乳和顶部的硬度,明确玉米子粒脱水过程中硬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玉米子粒含水率与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手持便携式推拉力计可以测定不同玉米品种及含水条件下子粒顶部、胚和胚乳的穿刺强度,用来表征子粒的硬度。子粒胚乳的硬度最高,子粒顶部硬度次之,胚的硬度最低。子粒硬度随着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升高,胚的硬度对含水率的变化最为敏感,顶部硬度对含水率的变化最不敏感。不同品种之间,子粒胚乳硬度对含水率的响应不同。生产中可通过测定胚乳硬度进行适宜粒收品种的筛选和适宜收获期的确定。
    19  河南省夏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粒收质量研究
    董朋飞 王群 王振华 沈东风 常建智 柳家友 洪德峰 李潮海
    2020, 28(2):128-1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19
    [摘要](514) [HTML](0) [PDF 1.99 M](1151)
    摘要:
    2014~2018年在河南郑州、驻马店、鹤壁、新乡、洛阳、漯河开展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与示范。通过对参试品种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破碎率高是该区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偏高。通过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双向平均作图法,初步筛选出先玉335、华农138、联创808、新单80、新单68、丰德存玉10号等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20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王彬 王玉波 佟桐 刘笑鸣 赵猛 李彩凤
    2020, 28(2):135-1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0
    [摘要](596) [HTML](0) [PDF 1.59 M](984)
    摘要:
    以平安18和金玉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施氮模式(0、175 kg/hm2、175 kg/hm2+增效剂、175 kg/hm2+生物肥、175 kg/hm2+增效剂+生物肥、225 kg/hm2、225 kg/hm2+增效剂、275 kg/hm2),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进行测定,研究氮肥、氮肥增效剂和生物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够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玉米叶片光合速率,过量氮肥会产生抑制作用。施氮225 kg/hm2+增效剂在整个生育期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NR和GS活性也高于其他处理,该施氮模式更好地协调光合作用和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氮肥的作用,能够增加百粒重和产量,平安18和金玉1号产量分别达13 116.94 kg/hm2和13 585 kg/hm2
    21  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的水氮调控效应
    张美微 刘京宝 李川 黄璐 张盼盼 李萍 牛军 郭国俊 陈京仑 宇婷 乔江方
    2020, 28(2):143-1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1
    [摘要](486) [HTML](0) [PDF 1.61 M](933)
    摘要:
    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20个夏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水和氮肥对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灌水对产量及其构成、收获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氮肥对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夏玉米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方面均存在差异,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最大。灌水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施用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灌水和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总施氮量为150 kg/hm2,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按75 mm灌溉量进行灌溉可获得最佳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22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酶活、土壤养分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
    宫秀杰 钱春荣 曹旭 于洋 郝玉波 李梁 葛选良 姜宇博
    2020, 28(2):151-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2
    [摘要](586) [HTML](0) [PDF 1.14 M](1184)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以5年不施氮肥和施氮300 kg/hm2耕层土壤为背景,在长期氮肥定位试验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玉米出苗期至成熟期,不施氮处理和施氮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范围分别为13.53~14.21 U/mL和11.80~15.67 U/mL,在灌浆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8.57~55.92 U/mL和50.69~59.34 U/mL,在灌浆期差异达显著水平;蔗糖酶活性范围为36.90~51.85 U/mL和46.40~58.22 U/mL,在3个时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配施适量的氮肥对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但增加硝态氮和速效氮质量分数,不施氮处理和施氮处理硝态氮和速效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0.39、18.45 ug/kg和126.43、145.39 mg/kg。
    23  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田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及稳定性
    孔云 张婷 李刚 杨殿林 赵建宁 张贵龙 王丽丽 修伟明
    2020, 28(2):156-1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3
    [摘要](544) [HTML](0) [PDF 1.27 M](831)
    摘要:
    设置对照不施肥、单施有机肥、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常规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增量50%配施有机肥、单施化肥6个长期定位试验处理,研究华北潮土区玉米田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3 140个中小型土壤动物,隶属于5纲9目35科。施肥增加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数量和物种数,增加了表层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对节肢动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小型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大量配施化肥对某些土壤动物有抑制作用,降低了土壤动物的种类,显著减少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均匀性。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弹尾目、真螨目对施肥处理有明显的相关性。有机肥与适量化肥配施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促进作用,过量配施化肥对土壤动物数量及种类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利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稳定。
    24  吉林省不同黑土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差异
    吴海燕 范作伟 陈帅民 李阳阳 沙洪林 迟畅 马巍 朱平 吴桂萍 彭畅
    2020, 28(2):163-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4
    [摘要](499) [HTML](0) [PDF 982.56 K](832)
    摘要:
    选择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开展高、中、低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指标测定,系统分析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拟合不同肥力土壤与微生物学肥力指标的关联性,确定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参考标准值。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有很大差异,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真菌数量较低,为细菌型健康土壤;低肥力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低,真菌数量较高。提出吉林省不同肥力土壤相关微生物指标临界阈值,建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评价标准。
    25  施氮和黄顶菊混植对大喇叭口期玉米DNA甲基化变异的影响
    田佳源 张思宇 祁小旭 杨殿林 田秀平 王慧
    2020, 28(2):169-17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5
    [摘要](395) [HTML](0) [PDF 1.47 M](861)
    摘要:
    试验设置4种玉米/黄顶菊混植比例,玉米单种(A1)、玉米/黄顶菊2:1混种(A2)、玉米/黄顶菊4:3混种(A3)、玉米/黄顶菊1:1混种(A4),4种施氮梯度0(CK)、175(T1)、275(T2)、375 kg/hm2(T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筛选18对引物组合对各处理玉米叶片进行扩增,不同混植比例下各获得754条MSAP条带,在A1、A2、A3和A4混植比例下,对玉米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的引物组合分别为EmHM21、EkHM17、EdHM21和EhHM17。A1混植比例下的未甲基化条带数、超甲基化条带数和总甲基化带数与其他3种混植比例条带数相比差异显著,4种混植比例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条带数差异不显著,总甲基化条带数为79~93条,占比为10.84%~12.33%。与A1混植比例下相应施氮梯度相比,混植比例达到2:1(A2)且施氮梯度达到175 kg/hm2时,玉米叶片的半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总甲基化水平产生显著性差异。
    26  基于shapley值法的玉米产业链合作博弈与利益分配研究
    舒坤良 马云霞 孙奇 袁粼 孔明明 杨双
    2020, 28(2):178-1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6
    [摘要](508) [HTML](0) [PDF 1.01 M](971)
    摘要:
    在"价补分离"政策下,如何提升全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各环节(主体)利益合理分配,推动玉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构建玉米产业链,并运用shapley值法探讨产业链上各主体合作博弈及利益分配。结果表明,玉米产业链任意两个或多个环节(主体)的合作,都能提升整体收益水平。在同等条件下,玉米产业链各主体参与并组建基于全产业链的合作联盟可创造玉米产业链最大整体收益,且各参与主体也能获取最大收益分配。推动产业链主体有效合作,是玉米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
    27  政策性玉米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曾智 何蒲明
    2020, 28(2):184-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227
    [摘要](515) [HTML](0) [PDF 964.90 K](1255)
    摘要:
    利用我国17个玉米主产区省份2005~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策性玉米价格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国家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临储收购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下,玉米价格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玉米生产率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玉米土地规模对农民收入有差异性影响,城镇化率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城乡收入比对农民收入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小,消费物价水平对农民收入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从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效果看,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出引导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开展规模经营,建立有效物价调节机制,加强市场动态调控力度,建设对称信息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