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玉米南方锈病初侵染源的多源性
    王晓鸣,刘骏,郭云燕,段灿星,朱振东,孙素丽,杨知还
    2020, 28(3):1-14,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1
    [摘要](1413) [HTML](0) [PDF 2.64 M](3400)
    摘要:
    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致的玉米南方锈病是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病害,在温带地区也时常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在中国20个省份有发生记载,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突发性、爆发性、生产危害性极大的病害。掌握病害发生规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中国玉米南方锈病初侵染源来源及其传播规律一直未有明确答案。本研究通过对多堆柄锈菌夏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1省份病菌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相关性解析以及病害突发性与热带气旋活动相关性分析,证明中国各地域发生的玉米南方锈病初侵染源具有不同的来源,来自中国台湾的病菌引起黄淮海夏玉米区、辽宁以及福建、浙江地区的南方锈病,也是广东春季南方锈病的菌源地;来自菲律宾的病菌引起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南方锈病;来自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病菌引起云南、贵州的南方锈病。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南方锈病初侵染源由西南季风传播,其他地区的初侵染源主要由不定期形成的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所携带。
    2  2019年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进展
    宋伟彬,赵海铭,赖锦盛
    2020, 28(3):15-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2
    [摘要](727) [HTML](0) [PDF 1.07 M](1406)
    摘要:
    2019年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产出多项重要成果,中国玉米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稳步提升。在81个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玉米生物学研究论文366篇,比2018年增加了84篇。其中,在5年平均影响因子超过5.0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3篇,比2018年增加了20篇,并突破性的在Science发表论文1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366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玉米基因组学、玉米株型相关性状遗传调控、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穗部产量性状遗传调控、玉米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玉米养分利用遗传调控、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和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资源等。
    3  同一基础材料的玉米DH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及应用潜力评价
    周旭梅,高旭东,高洪敏,仇真,徐娥,李方明
    2020, 28(3):31-3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3
    [摘要](584) [HTML](0) [PDF 1001.89 K](990)
    摘要:
    以高诱5号为诱导系,M54×外引杂交种的F1代材料为基础试材,进行杂交诱导产生单倍体,经过加倍、鉴定、筛选后,获得8个优良DH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评价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MDH4和MDH8单株产量具有较高的GCA值,容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种。综合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DH系MDH4是组配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的理想亲本,DH系MDH8和MDH5有较大的应用潜力。MDH4×H451、MDH4×S121和MDH8×H451具有较高的TCA值和单株产量,可确定为优良组合,应进行多年多点试验,挖掘其应用潜力。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的选择可在早代进行。组配杂交种时,应着重选择在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GCA表现突出的DH系或自交系为亲本,要兼顾双亲穗粗、千粒重和单株产量GCA和杂交种的SCA,改良行粒数应注重SCA的选择。
    4  玉米自交系698-3改良系主要性状及其产量配合力比较研究
    余学杰,王均,石海春,袁继超,赵长云,柯永培
    2020, 28(3):37-4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4
    [摘要](541) [HTML](0) [PDF 1020.70 K](895)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698-3及改良系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改良系与原自交系性状差异,分析不同改良系产量配合力及组合杂种优势表现,明确其遗传改良效果和育种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各改良系在吐丝期、株高、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改良系K336有13个性状与自交系698-3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是表型差异最大的改良系,改良系SP698-3-17和SP698-3-11的表型差异最小。单株产量GCA正效应较大的改良系依次为K336、K389和698-3GT42,多数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差异不显著。多数组合统一对照优势为显著负优势,只有组合205-11×K336达显著正优势,其优势值达12.27%;36个改良系组合的分类对照优势多数为正优势,其中7个组合的正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改良系K336和K389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均得到显著改良,其组合特殊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总体表现较高,可作为高产育种用亲本。
    5  基于SNP标记的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卢媛,韩晴,艾为大,施标,王义发,潘春丹,沈雪芳
    2020, 28(3):44-5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5
    [摘要](404) [HTML](0) [PDF 1.59 M](936)
    摘要:
    为了提高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优异糯玉米种质资源、改良糯玉米品种,利用(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技术对44份不同来源的糯玉米自交系和5份分别代表中国玉米5大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34 257个SNP标记在49份玉米自交系中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2~0.56,平均含量为0.3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 0.03。49份玉米自交系间的状态一致性(identity-by-state,IBS)变幅为0.59~0.99,平均为0.68。基于IBS利用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方法,将49份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包含19份、9份、4份、9份和3份材料,其中系谱来源不清晰的糯玉米自交系被划分至不同类群,明确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6  玉米单倍体诱导、加倍技术及相关机理探讨
    郭书磊,魏昕,魏良明,朱卫红,张前进,郭金生,周波,王延昭,韩小花,张新,王振华,陈彦惠,鲁晓民
    2020, 28(3):52-59,6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6
    [摘要](679) [HTML](0) [PDF 1.83 M](1441)
    摘要:
    以生物诱导为基础的DH育种已发展成为玉米育种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够显著缩短自交系选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近年来,单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批量加倍还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综述玉米单倍体获得的技术途径、加倍措施、诱导率和加倍率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单倍体的不同加倍方法以及不同加倍药剂的加倍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元分析剖析诱导位点的遗传结构。
    7  优良玉米自交系四-28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路明,张志军,岳尧海,周旭东,张建新,马英杰,王绍平,刘文国
    2020, 28(3):60-6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7
    [摘要](562) [HTML](0) [PDF 981.93 K](905)
    摘要:
    四-287是以四-444×255为基础材料,经北方和海南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具有早熟、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结实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与四-444相比,四-287在熟期、抗病、抗逆、农艺性状上实现了改良创新,是2000年以来东北区塘四平头种质改良的成功范例。以其作为亲本及衍生系选育出吉单27等玉米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塘四平头种质在春玉米早熟地区的规模化应用。
    8  利用秋水仙素喷淋加倍不同遗传基础的单倍体子粒探讨
    孙成韬,孙楠,马云祥,姜敏,刘晓丽,王延波
    2020, 28(3):66-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8
    [摘要](360) [HTML](0) [PDF 1.09 M](929)
    摘要:
    以不同血缘及不同世代的遗传育种材料为母本、高频孤雌生殖诱导系辽诱1和CAU5等为父本杂交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子粒为实验材料,研究秋水仙素浓度为0.625 mg/mL的条件下,用喷淋加倍设备对试验材料进行8 h喷淋的加倍效果。结果表明,喷淋秋水仙素后,郑单958的S2代的材料加倍率最高,为33.75%;第2位的是L3258×H71,是NSS种质S0代材料,其加倍率为13.02%;第3位的是D299/PH4CV,为NSS种质S1代材料,加倍率为10.34%。研究表明,喷淋秋水仙素的加倍效果与遗传背景关系紧密,喷淋秋水仙素加倍率总体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郑单958 > NSS种质 > (SS+NSS)种质 > SS种质 > 欧洲杂交种,喷淋秋水仙素对全部试验材料的加倍率都有提高作用,比自然加倍提高0.83~5.08倍。利用该喷淋设备加倍单倍体子粒,具有节约用药量、操作简便、便于大规模生产应用、减少人员对秋水仙素的接触、废液回收方便、有利于保护环境等优点。
    9  基于SSR标记的玉米循环群体选系材料的遗传基础分析
    高婷婷,郑淑波,张志军,周德龙,王敏,路明,刘文国
    2020, 28(3):71-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09
    [摘要](390) [HTML](0) [PDF 1.89 M](854)
    摘要: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53份玉米循环群体选系材料和9个测验种进行分析,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明确其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分子遗传基础角度为循环育种策略奠定基础。结果表明,39个SSR标记在62份材料中共检测出162个等位基因变异,铁7922改良系和吉13S228改良系中分别检测出83、140个等位基因变异,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分别为0.45、0.26、0.37;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分别为0.51、0.31、0.42;吉13S228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铁7922改良系。遗传距离变幅在0.11~1.87,平均0.76;吉13S228改良系群体与吉13S228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9),铁7922改良系群体与铁7922间的遗传距离亦较近(0.16),揭示改良系的遗传背景以改良受体为主。按照UPGMA聚类法、主成分分析和模型聚类方法,划分为两大类群,SS群(铁7922及其循环选系材料、B73、掖478等)和NSS群(吉13S228及其循环选系材料和标准测验种Mo17、丹340、黄早四等),符合玉米商业育种的两个杂种优势群的思路。
    10  干旱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糯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叶玉秀,陆大雷,王飞兵,陈新红,戚名扬,何润,陆卫平
    2020, 28(3):80-8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0
    [摘要](429) [HTML](0) [PDF 1.36 M](814)
    摘要:
    以苏玉糯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海藻糖对糯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喷施外源海藻糖后这两类物质含量增加。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海藻糖增加玉米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强糯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丙二醛(MDA)等含量。外源海藻糖处理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sA和GSH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根系,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降幅大于根系。表明喷施外源海藻糖缓解干旱胁迫对叶片伤害效果大于根系。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海藻糖能够增强糯玉米抗旱能力,减小干旱伤害。
    11  玉米秸秆苞叶与茎皮中磨木木质素和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李猛,张亚茹,高梦亚,李术娜,王树香,李明,李红亚
    2020, 28(3):87-91,9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1
    [摘要](579) [HTML](0) [PDF 1.23 M](954)
    摘要:
    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玉米秸秆苞叶和茎皮中的磨木木质素(MWL)和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的结构进行表征,明确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木质纤维素的结构。采用改良的Björkman方法,分别从玉米秸秆苞叶与茎皮部位提取分离到MWL和LCC,并通过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部位中的MWL组成明显不同,茎皮木质素中的苯丙烷侧链上的支链结构以及苯环结构比重均高于苞叶木质素,而羟基、甲基和共轭羰基结构低于苞叶木质素。茎皮木质素结构中以紫丁香基结构单元为主,而苞叶木质素中主要以愈创木基结构单元为主。两个部位的LCC结构存在差异,苞叶LCC中的羟基含量高于茎皮LCC,甲基、亚甲基含量较茎皮LCC低;茎皮LCC中木质素与半纤维素连接强度明显高于苞叶LCC,因此可推断,茎皮中木质素与纤维素的分离难度大于苞叶。
    12  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光合特性对增密的响应
    裴文东,张仁和,王国兴,雷文妮,雷格丽,高敏,张宏军
    2020, 28(3):92-9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2
    [摘要](531) [HTML](0) [PDF 1.60 M](937)
    摘要: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13  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环境及玉米根冠生长的调控研究进展
    夏镇卿,路海东
    2020, 28(3):99-10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3
    [摘要](462) [HTML](0) [PDF 985.40 K](794)
    摘要:
    土壤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根区土壤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结合目前农业生产中土壤低温和高温对玉米造成危害的现状,从土壤温度对作物根区土壤环境以及玉米根系生长、冠层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面,综述土壤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介绍改变土壤温度的措施以及对玉米土壤温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4  低温干燥贮藏包衣和非包衣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差异性研究
    赵晓东,吴依榕,毛瑞琳,郑腾飞,赵欣欣
    2020, 28(3):105-11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4
    [摘要](359) [HTML](0) [PDF 1.70 M](704)
    摘要:
    以玉米品种NK618和济单7号的包衣和非包衣种子为试验材料,低温干燥贮藏16个月、28个月和40个月,分别测定种子的发芽、活力指标,测定幼苗的SOD、POD、CAT、MDA、脯氨酸等含量,探讨低温干燥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的可种用时间,比较包衣和非包衣玉米种子间的贮藏差异性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干燥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16个月,包衣种子的各项发芽及活力指标比新种子显著降低,非包衣则无显著性变化;贮藏28个月,NK618和济单7号非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分别是91%和87%,均可作种用,包衣种子已无种用价值;贮藏40个月时包衣和非包衣种子均不可作种用。包衣种子比非包衣种子更易老化,幼苗的SOD、POD、CAT含量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贮藏28个月两个品种包衣和非包衣3种酶含量均比对照新种子含量降低,但差异显著性不同;MDA和脯氨酸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贮藏40个月时两个品种的包衣和非包衣种子萌发幼苗MDA含量均达最大值。
    15  硅肥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
    王怀鹏,张翼飞,杨克军,王玉凤,陈天宇,吴琼,尹雪巍,武鹏,杨丽,庞晨,菅立群,张继卫
    2020, 28(3):111-1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5
    [摘要](618) [HTML](0) [PDF 1.52 M](806)
    摘要:
    为探究硅肥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比较分析灌浆期不同处理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基部节间力学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硅肥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降低植株重心高度,以12 g/L浓度处理降幅最为显著,达6.02%;基部节间长度、扁平率则随着喷施硅肥浓度的加大而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喷施适宜浓度硅肥促进了茎秆机械强度的改善以及玉米倒伏发生风险的降低;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硅肥,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试验条件下8~12 g/L为叶面硅肥最佳喷施浓度。
    16  长期水分亏缺对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曹玉军,路明,都钧,吕艳杰,姚凡云,魏雯雯,刘志铭,王虹霏,刘卓,王永军
    2020, 28(3):119-1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6
    [摘要](402) [HTML](0) [PDF 1.51 M](814)
    摘要:
    以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个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遮雨棚土柱栽培试验,研究长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分亏缺使老品种(1970s和1990s)果穗叶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幅度大于当代品种(2010s)。水分亏缺下,当代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率高于老品种,与对照相比,2010s、1990s和1970s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平均转运率分别提高了48.9%、47.7%和33.8%。水分亏缺下,玉米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对子粒产量贡献率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贡献率则随着年代的推进而提高。
    17  不同耕作方式对西北地区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邬小春,马向峰,杨晓军,张继轩,张洁,李霞
    2020, 28(3):127-1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7
    [摘要](371) [HTML](0) [PDF 1.17 M](823)
    摘要: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春季深松、条带深旋耕、常规表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西北地区春玉米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深松、春季条带旋耕在各生育时期0~15 cm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对16~25 cm、26~35 cm土壤容重降低效果显著,春季深松和春季条带旋耕均显著地降低了16~25 cm土壤紧实度,且显著提高了16~25 cm、26~3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通过提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春季深松较常规旋耕提高了经济产量。
    18  陇中旱塬不同覆盖集雨种植方式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邓浩亮,张恒嘉,肖让,张永玲,李福强,王玉才,俞海英,吴克倩,孙克平
    2020, 28(3):135-1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8
    [摘要](365) [HTML](0) [PDF 1.50 M](797)
    摘要:
    以春玉米"金凯3号"为供试材料,2015年和2016年开展两年6个不同处理大田试验,设置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垄沟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个处理,测定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特性、收获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覆盖集雨种植方式均能显著促进春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露地平作(CK),WRF和MRM处理玉米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4 561.34、4 126.31 kg/hm2和14.48、12.72 kg/(hm2·mm),以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增幅最显著。试验结果表明,WRF处理纯收益最高,达5 878.26元/hm2,WM处理次之,为4 599.18元/hm2,分别较CK处理增加5 113.3 1和3 834.23元/hm2,可显著提高投入产出比。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种植由于其良好耕作生产特性,是陇中旱塬春玉米高产、稳产的优势选择。
    19  玉米脱粒破碎率关键影响因子及其最优预测模型研究
    姜春雨,李银昌,杨锦忠,朱如华,丁山,宋朝玉,王圣健
    2020, 28(3):142-1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19
    [摘要](378) [HTML](0) [PDF 1.34 M](783)
    摘要:
    子粒破碎率高是当前中国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重要限制因素,解析破碎率变化原因,建立其简便预测模型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集7个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下组合的果穗,在不同子粒含水率梯度条件下开展单穗脱粒试验。种植密度在6万~9万株/hm2范围内对子粒破碎率没有影响,品种、子粒的含水率、抗侧压碎力和穿刺强度等的影响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品种对破碎率变化的偏贡献率为12.7%,且品种的偏贡献率 < 子粒含水率的偏贡献率 < 抗侧压碎力的偏贡献率 < 穿刺强度的偏贡献率,种植密度的偏贡献率接近于零。破碎率的最优预测因子是穿刺强度,预测模型:破碎率=10.25×0.990穿刺强度,满足破碎率不高于5%约束的穿刺强度值不得低于60 MPa。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破碎率预测、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与鉴定、脱粒机具设计与制造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参考。
    20  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剖面土壤障碍因子分析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王铁成
    2020, 28(3):148-154,1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0
    [摘要](407) [HTML](0) [PDF 1.23 M](887)
    摘要:
    以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内6对玉米低产田与同一微区域内高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剖面(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的物理指标10项,包括层厚度、容重、孔隙度、硬度、三相比结构距、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砂粒、粉粒和黏粒;化学指标10项,包括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N。结果表明,高低产田土壤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表土层土壤的容重、MWD、砂粒、粉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不同;稳定层土壤的三相结构距、MWD、砂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差异显著;犁底层的差异表现在MWD、粘粒、有机质和全氮;心土层土壤主要是三相结构距、田间持水量、MWD和粘粒。
    21  不同施钙水平对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尹雪巍,张翼飞,杨克军,王玉凤,张鹏飞,杨丽
    2020, 28(3):155-1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1
    [摘要](363) [HTML](0) [PDF 1.52 M](841)
    摘要:
    以先玉33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分别设0(CK)、50(C1)、100(C2)、150(C3)、200 kg/hm2(C4)5个不同的钙肥(以Ca计)施用水平处理,探讨不同施钙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子粒产量和商品品质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2~C3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输入子粒量,2016和2017年子粒产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2.48%~17.15%和8.76%~11.58%,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百粒重的明显提高。同时,C2~C4处理下子粒粗淀粉含量增加7.0~13.5 g/kg,C2~C3处理下子粒容重提升7.7~35.7 g/L,子粒钾含量在C2~C3处理下提升0.32~0.83 g/kg,锌含量仅在C3处理下增加明显。
    22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灌浆期氮素转运特性和产量对氮素形态的响应
    薛艳芳,韩小伟,张慧,高英波,钱欣,蒋丽萍,崔振岭,李宗新,刘开昌
    2020, 28(3):163-17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2
    [摘要](379) [HTML](0) [PDF 1.59 M](827)
    摘要:
    研究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和鲁单981(LD981)的产量、氮素吸收和氮素利用效率对氮素形态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2015年和2016年,与LD981相比,DH605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7.2%和20.3%,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8.5%和10.3%,氮素利用效率提高6.7%和8.5%,而且不受年份(除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形态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施氮条件下,LD981为低产氮低效品种,DH605为高产氮高效品种,主要表现为花后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花后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保证花后较强的氮素吸收和同化能力,获得高产同时引起子粒氮浓度下降。
    23  土地托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谭晓婷,李洪鑫,王凤山
    2020, 28(3):173-1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3
    [摘要](329) [HTML](0) [PDF 1.04 M](755)
    摘要:
    利用240个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玉米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土地托管对玉米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被调查地区的玉米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异质性特征明显,介于0.28~0.98,平均技术效率为0.91。参加土地托管玉米种植户的平均技术效率比未参加土地托管户的平均技术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玉米种植户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家庭从事农业人口数、家庭农业收入占比、是否获得政府支持对技术效率也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4  资本禀赋、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行为的影响
    崔宁波,姜兴睿
    2020, 28(3):180-18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4
    [摘要](341) [HTML](0) [PDF 1.35 M](684)
    摘要: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利用黑龙江省424户玉米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资本禀赋、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意愿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资本禀赋与政策工具对农户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意愿与利用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政策工具的影响较弱。提出促进农户参与玉米秸秆还田利用的政策建议。
    25  胡昌浩先生学术思想与玉米栽培研究成就
    翟荣惠,李万良
    2020, 28(3):186-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00325
    [摘要](440) [HTML](0) [PDF 982.38 K](898)
    摘要:
    胡昌浩先生是国内著名玉米栽培研究专家,他在玉米栽培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和玉米增产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的玉米叶龄模式、叶片结构与功能、品种演进的生理机制、群体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等许多研究创新性强,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他大力推广的栽培技术为玉米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育人成就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理念都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