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现状和遗传改良策略
    刘杭,侯乐新,王方明,张玉强,李建生,丁宁
    2021, 29(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1
    [摘要](969) [HTML](0) [PDF 705.85 K](2071)
    摘要:
    分析我国2004~2017年28个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采用系谱分析法可将其分为6个杂种优势群、8种杂优模式,其中,温热I群×瑞德黄、旅大红骨×温热I群、瑞德黄×热带种质、温热I群×高油4种杂优模式最具代表性,其中,归为温热I群的有16个系,有14个品种含有其血缘,占28个品种的50%;有13个品种达品质一级标准。生物产量和纤维品质是青贮玉米遗传改良的两大目标,以青贮专用型、粮饲通用型为主,饲草型为辅是青贮玉米育种的方向。建立现代遗传改良技术平台,拓宽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基础是青贮玉米育种重要技术手段。采取“高大严选、逆境鉴定”的选系方法,以单交种为主、三交种和双交种为辅的组配方式,完善各级品种试验程序,有利于取得青贮玉米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
    2  早熟Iodent种质改良旅大红骨适宜机械粒收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鲁俊田,任丽丽,岳辉,曲江波,刘中杰,高洪敏,丰光,王亮
    2021, 29(1):8-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2
    [摘要](540) [HTML](0) [PDF 705.58 K](1279)
    摘要:
    利用早熟Iodent改良旅大红骨种质资源,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改良后代及配制的杂交组合为试验试材,对宜机收关键性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Iodent改良丹598和丹黄34机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且与PH6WC配合力最高,形成强优势组合,是适宜机收的杂交组合。子粒含水量与子粒破损率极显著正相关,是限制粒收的关键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子粒含水量、倒伏率、生育期、果穗行数、茎腐率与机收子粒破损率显著正相关,机收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注意关键性状的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3  优良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改良系选育与应用
    洪德峰,张学舜,马毅,马俊峰,卫晓轶,魏锋,闫玉信,王稼苜
    2021, 29(1):15-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3
    [摘要](615) [HTML](0) [PDF 875.92 K](1687)
    摘要:
    优良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姊妹系新6是以优良玉米杂交种为基础材料,利用热带种质资源8085泰杂交,用昌7-2回交后,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属于塘四平头类群,具有中早熟、高抗、高配合力、质优等突出优点。直接利用新01A3、新6及其改良系,选育出多个通过省审和国审玉米杂交种,其中新单68为河南省第一批审定机收组品种,新单58、新单65、新单68、新单88为国审机收品种,适宜黄淮海夏玉米种植,适宜玉米全程机械化操作。新单33、新单36、新单38、新单61及豫单606为普通玉米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特性。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玉米自交系昌7-2的丝黑穗病抗性
    邸宏,宫程旭,孙培元,刘显君,王振华
    2021, 29(1):20-2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4
    [摘要](505) [HTML](0) [PDF 812.37 K](1289)
    摘要:
    选取5个与bin2.09主效抗病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含主效抗病位点的黄早四近等基因系1JD006为供体亲本,开展连续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定向改良玉米自交系昌7-2的丝黑穗病抗性。结果表明,标记3M1-25选择效率最高,其次为标记MZA6393。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接种鉴定,在BC2F2群体中筛选出背景回复率大于理论值87.50%的6个单株,BC3F2世代中筛选出背景回复率大于理论值93.75%的12个单株,其中6株回复率≥96.92%,田间接种发病率均低于40%。筛选出的6个BC3F3家系中除4JZ574-01外在主要农艺性状上与轮回亲本无显著差异。
    5  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
    张凤启,张君,张莹莹,丁勇,齐建双,谷利敏,穆心愿,赵发欣,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
    2021, 29(1):26-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5
    [摘要](554) [HTML](0) [PDF 1.70 M](1353)
    摘要:
    选用国内外14份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18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AUDDC(Area Under the Dry Down Curve)方法,分别对其授粉后35~40 d、41~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进行统计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份自交系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自交系LH202效应值在各发育阶段均表现最小。182份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极显著水平。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遗传均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授粉后40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力最高,可稳定遗传。子粒脱水速率在授粉后40~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分别与成熟期子粒含水率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这些发育阶段杂交组合脱水速率与其父母本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6  广西玉米农家品种资源品质分析与评价
    程伟东,谢和霞,曾艳华,江禹奉,谢小东,周锦国,周海宇,覃兰秋
    2021, 29(1):33-3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6
    [摘要](626) [HTML](0) [PDF 674.05 K](1098)
    摘要:
    采用广西各地收集玉米农家品种资源367份为试验材料,其中普通玉米资源203份,糯玉米资源145份,爆裂玉米资源19份。利用瑞典波通公司(Perten)DA7200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分别测定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平均含量12.61%,变异系数是7.12%,含量幅度是10.44%~15.19%;脂肪平均含量是4.45%,变异系数是9.27%,含量幅度是3.48%~5.89%;淀粉平均含量是68.01%,变异系数是2.88%,含量幅度是59.35%~71.79%。含量幅度及变异系数是脂肪含量 > 蛋白质含量 > 淀粉含量。大多数广西玉米农家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都是中低值类型,只有部分资源的淀粉含量是中高值类型。有少量几个广西玉米农家品种资源或同时具有比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或同时具有比较高的脂肪和淀粉含量。未发现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都比较高的农家品种资源,也未发现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都比较高的农家品种资源。
    7  利用SNP芯片进行玉米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新品种选育
    高嵩,刘宏伟,何欢,吕庆雪,周德龙,邢跃先,赵兴彦,张志军,张建新,仲义,夏远峰,宋广树
    2021, 29(1):39-4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7
    [摘要](660) [HTML](0) [PDF 1.21 M](1842)
    摘要:
    以瑞德群、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PA、PB群、热带血缘群7个类群205份自交系为材料,利用6 973个高质量SNP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5份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主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726,基因多样性为平均值为0.344,杂合度观测值平均值为0.274,PIC值平均为0.723。在6 973个SNP标记中,有3 750个SNP标记基因多样性处于0.45~0.50,占总数的53.8%,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水平。通过类群划分以及选择田间株型理想且抗性优异的自交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杂交组合配制,选育审定玉米新品种吉单563。
    8  20% PEG-6000胁迫下54个玉米自交系苗期抗旱性评价
    文景茹,柯永培,余学杰,梁雪,赵长云,李仁飞,石海春
    2021, 29(1):46-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8
    [摘要](507) [HTML](0) [PDF 1.04 M](1460)
    摘要:
    以5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20% PEG-6000溶液对苗期进行干旱胁迫,考察株高、根冠比等9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综合抗旱值D,根据D值对他们的耐旱性进行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K186、K123等7个自交系与郑58聚为一类,属于抗旱自交系;K121、K182等25个自交系与昌7-2聚为一类,为中等抗旱自交系;K101、G2490等20个自交系聚为一类,为干旱敏感型自交系。
    9  基于SSR标记的玉米自交系聚类及同源性分析
    战超,陈国双,邵庆春,罗娜娜,王敏玲,王丕武
    2021, 29(1):54-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09
    [摘要](399) [HTML](0) [PDF 1.91 M](1222)
    摘要:
    利用30对多态性好且稳定的SSR标记对25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同源性划分。结果表明,在259份自交系间共检测出22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幅4~13个,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7.57个;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37~0.86,平均为0.69;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3。根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UPGMA聚类法将259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Reid、旅大红骨、塘四平头、Lancaster、自330亚群共5个类群,其中,主要以Reid、旅大红骨、塘四平头和Lancaster这4个类群为主。种群划分与系谱基本吻合,同时对系谱来源复杂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了自交系的归属。
    10  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
    王秀萍,方文松,杜子璇,刘天学
    2021, 29(1):6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0
    [摘要](468) [HTML](0) [PDF 7.70 M](1208)
    摘要:
    为了对河南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化评估,利用夏玉米发育期资料和对应时段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1970~1999年间夏玉米开花期高温日数变化不大,2000~2009年间高温日数最少,2010年后明显增多。将河南省按照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划分5个区域,以豫南高温日数最多,此后依次为豫东、豫中、豫西和豫北地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夏玉米开花期平均高温日数为4~6日,豫北及豫西部分地区为2~4日,豫南部分地区为6~8日。豫南地区7月20~29日发生5日及以上高温日数的频次最高,为10年2~3次;随着日期的推后,发生5日以上高温的频次逐渐降低;8月9日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5日及以上高温的10年重现率降至1次以下。
    11  吐丝后不同阶段干旱胁迫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王龙飞,杨倩,李广浩,陆卫平,陆大雷
    2021, 29(1):69-7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1
    [摘要](420) [HTML](0) [PDF 2.80 M](1232)
    摘要: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试验对照和干旱处理下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5%和55%,干旱胁迫时间分别为子粒建成期和灌浆充实期,研究结实期不同阶段(子粒建成期和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子粒产量,且降幅子粒建成期大于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总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含量显著增加,淀粉平均粒径增大、支链淀粉平均链长增加,相对结晶度升高,且影响子粒建成期大于灌浆充实期。糯玉米粉峰值黏度受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在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糯玉米粉热焓值在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下降低,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增加。苏玉糯5号回生值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且降幅灌浆充实期较大;渝糯7号回生值受子粒建成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灌浆充实期干旱胁迫下显著增加。
    12  低磷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王枫,王玉凤,许晓萱,李嘉欣,丁冬,贺琳,李佐同,徐晶宇
    2021, 29(1):77-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2
    [摘要](582) [HTML](0) [PDF 7.03 M](1207)
    摘要:
    以玉米品种合344为试验材料,对低磷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生理表型指标与玉米叶片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数据联合分析,探究低磷胁迫下与玉米幼苗叶片生理表型变化相关的关键响应基因及其调控规律。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大部分为下调表达,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大部分为上调表达。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相关基因大部分呈下调表达,同时光合效率显著降低。在低磷胁迫下,SOD与POD活性随处理时间增长逐渐上升,编码两种酶的基因大部分上调表达。同时检测到8条MDA合成关键基因LOX,磷胁迫下其中7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同时MDA含量也随处理时间逐渐上升。
    13  干旱胁迫下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的生理及转录组分析
    姚启伦,霍仕平
    2021, 29(1):85-9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3
    [摘要](370) [HTML](0) [PDF 1.64 M](1328)
    摘要:
    通过分析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干旱胁迫下的苗期生理和转录组数据,阐明不同玉米种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自交系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和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值(Fv/FoFv/FmΦPSⅡQP)下降,温带玉米自交系较热带自交系的变化幅度更大。4个自交系在对照(CK)和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过滤后序列数(Clean reads)变幅为44 560 000~52 580 000条,4个自交系干旱胁迫下共有20 12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21个基因本体项(GO terms)的相关基因高度富集。此外,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对干旱存在生理和分子响应差异,热带玉米种质的耐旱性高于温带玉米种质,可在热带种质中筛选耐旱玉米种质。
    14  玉米光周期敏感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史勇,金维环,任真真,郭莎,董世凤,温岩朋,陈彦惠
    2021, 29(1):92-9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4
    [摘要](499) [HTML](0) [PDF 843.90 K](2342)
    摘要:
    光周期敏感限制了温带地区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克隆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和构建光周期调控网络,是解除这一限制的重要途径。在讨论不同植物光周期敏感调节机制保守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植物(主要是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对玉米光周期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及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5  砂姜黑土耕作深度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赵亚丽,李娜,穆心愿,程思贤,刘天学,刘卫玲,吴健,杨丽,李潮海
    2021, 29(1):97-10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5
    [摘要](359) [HTML](0) [PDF 3.65 M](1215)
    摘要:
    以多年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深松30 cm(S30)、深松40 cm(S40)、深松50 cm(S50)和深松60 cm(S60)4个耕作深度处理,以旋耕(RT,耕作深度为15 cm)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耕作深度通过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夏玉米根系生长、植株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进而提高子粒产量。随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孔隙状况不断改善,夏玉米子粒产量、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4个耕作深度中,以深松50 cm的改土和增产效果最佳。与旋耕相比,深松50 cm处理41~50 cm土层的孔隙度和孔隙面积分别增加27.8%和24.8%,夏玉米根系干重密度、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增加89.0%、13.2%、15.5%、20.7%和9.0%,子粒产量提高11.0%。因此,对夏玉米生产而言,砂姜黑土的耕作深度不宜超过50 cm。
    16  适宜机械化玉米-大豆间作生产模式研究
    潘利文,朱暖暖,杨豫龙,刘天学
    2021, 29(1):104-1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6
    [摘要](456) [HTML](0) [PDF 3.02 M](1815)
    摘要:
    研究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生产效益,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I)和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I)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4I和4/4I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24和1.15;与单作相比,间作成本降低、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间作还降低了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综合比较两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2/4I模式优势优于4/4I。
    17  黄淮南部不同玉米品种机械粒收质量评价及其穗部性状鉴定指标筛选
    董朋飞,李潮海,李少昆,王克如,刘东尧,谢耀丽,张旭赫,闫振华,刘天学,王群
    2021, 29(1):112-1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7
    [摘要](44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17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其收获期果穗、苞叶和子粒穗部性状特征等指标,对不同玉米品种机械粒收质量进行评价。以机械粒收质量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穗部性状与机械粒收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机械粒收质量指标差异显著,收获期子粒平均含水率为21.05%,平均破碎率为5.83%,品种的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都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多项穗部性状指标显著影响机械粒收质量,穗柄长度、苞叶厚度、果穗长度、秃尖长度、秃尾长度、穗行数、苞叶层数、苞叶长度、子粒长度、果穗体积、穗粒数、胚乳硬度、胚硬度、子粒顶部硬度、苞叶长度/果穗长度可以作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鉴定指标。黄淮南部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和机械粒收破碎率偏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选择适宜品种和推迟玉米收获期。
    18  西南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孔凡磊,赵波,周茂林,宋碧,雷恩,李钟,李小龙,陈祥,袁继超
    2021, 29(1):120-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8
    [摘要](408) [HTML](0) [PDF 1.25 M](1046)
    摘要:
    本文基于2017~2018年在西南4个省市开展的机械粒收试验,分析当前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质量现状,探讨影响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子粒破碎率和损失率高是当前西南玉米机械粒收面临的主要问题。西南玉米区机械粒收子粒破碎率平均为7.41%,机收总损失率平均为5.84%,均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1—2008)要求。子粒破碎率、杂质率与子粒含水率显著正相关,落穗损失率、总损失率与子粒含水率极显著负相关。子粒含水率降低有利于降低破碎率、杂质率,但子粒含水率过低会导致落穗损失率和总损失率显著提高。玉米粒收质量存在区域、品种和机型间差异。针对不同玉米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开展适宜机械粒收品种、收获条件和粒收机具的研究,是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19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吕广德,米勇,陈永军,孙盈盈,王超,牟秋焕,吴科,钱兆国
    2021, 29(1):128-1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19
    [摘要](400) [HTML](0) [PDF 5.08 M](1185)
    摘要:
    2015~2016年进行田间氮肥试验,研究分次施肥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供试品种为郑单958,采用二因素裂区设置,主区2种施氮方式,全部基施和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副区68、113、181、249 kg/hm2 4种施氮量,对照为不施氮肥,测定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前,一次性基施比分次施肥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高;追施氮肥后,分次施肥比一次性基施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高,分次施肥且施氮量为181 kg/hm2时整个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各处理间的子粒产量和产量结构达显著差异水平,通过施氮量与产量的模拟方程显示,理论最高产量为9 288.95 kg/hm2,对应的施氮量为202.93 kg/hm2。综合以上结果,说明基施90.5 kg/hm2+追施90.5 kg/hm2的氮肥运筹可获得玉米较高产量。
    20  新疆北疆地区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张皓禹,孟超然,张凤麟,刘地,危常州
    2021, 29(1):138-14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0
    [摘要](443) [HTML](0) [PDF 3.13 M](1226)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Pb0:磷肥100%用作追肥;不施磷肥(P0)为对照]。等施磷量条件下,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的养分吸收、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影响不同,以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效果最佳,玉米生育中后期磷素吸收量均高于其他4个处理,较全部基施产量提高18.05%,磷肥利用率为23.90%。滴灌玉米氮素和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育中后期(吐丝至灌浆期),且在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2),说明加大后期施磷比例有利于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滴灌条件下,新疆北疆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较为适合本地区施磷方式。
    21  聚磷酸铵溶液在春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陶金铭,刘烁然,司艳玲,李晓宇,高强
    2021, 29(1):146-1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1
    [摘要](500) [HTML](0) [PDF 9.83 M](989)
    摘要:
    通过在东北典型黑土上设置聚磷酸铵新型液体氮磷复合肥溶液的不同用量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及农田磷素盈余状况的影响,明确聚磷酸铵溶液在玉米施用上的最佳施用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磷养分投入量在75 kg/hm2时,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及磷素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两年的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5.0%和24.5%;当施磷量超过75 kg/hm2时,产量不再显著提升,磷肥利用率逐渐降低。试验期间内,磷养分投入量在75和90 kg/hm2处理的土壤磷盈余为分别为-19 kg/hm2和2 kg/hm2。通过综合分析两年的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和农田磷素盈余量情况,确定聚磷酸铵溶液最佳施用量为75~90 kg/hm2,可满足当季玉米的高产养分需求,减施磷肥达15%~20%,达到减肥增产增效的目的。
    22  山西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干物质氮素累积与分配
    李阳,张杰,白炬,徐芳蕾,薄其飞,岳善超
    2021, 29(1):154-1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2
    [摘要](473) [HTML](0) [PDF 5.10 M](952)
    摘要:
    通过分析16个玉米品种在施氮(225 kg/hm2)和不施氮条件下的产量及其节氮潜力等筛选高产氮高效品种。结果表明,两年中晋玉18、登海605、先玉335增产潜力在5%以上,节氮潜力为15.48%~18.39%(2018年)和14.26%~29.47%(2019年)。根据供试品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的产量平均值作为分界线,将这16个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对其生物量及氮素累积与转运特征的分析,表明高产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在保证一般水平的花前氮素转运量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花后氮素吸收量。
    23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性状与对玉米螟毒力相关性分析
    李乐,路杨,赵宇,李启云,徐文静,张正坤,毛刚
    2021, 29(1):162-16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3
    [摘要](420) [HTML](0) [PDF 8.35 M](1045)
    摘要: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鉴定随机分离自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的10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进行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均呈现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与毒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与其毒力呈正相关,孢子萌发率与其毒力无相关性。因此,可以将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作为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筛选的初步评价指标。
    24  机收玉米品种收获期田间茎腐病抗性表型和植株倒伏状况调查
    董怀玉,刘可杰,刘晶,王丽娟,刘培斌,陈彦,侯志研
    2021, 29(1):170-17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4
    [摘要](380) [HTML](0) [PDF 2.10 M](1439)
    摘要:
    2009年收获期对83个机收玉米品种进行玉米茎腐病抗性表型和植株抗倒性调查,筛选出对茎腐病表现中等抗病以上的品种49个,倒伏率≤5%的品种16个,≤8%的品种29个。综合各品种对玉米茎腐病抗性表型和倒伏倒折状况,筛选出25个适宜辽宁中部和北部玉米产区的机收品种。
    25  不同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罗屹,武拉平
    2021, 29(1):177-18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5
    [摘要](512) [HTML](0) [PDF 845.94 K](1305)
    摘要:
    根据23省(区、市)1 1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在测算不同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的基础上,运用Fractional Logit模型研究不同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原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规模增加,农户玉米储存损失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规模农户的玉米储存损失率最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影响因素有相似之处也存有差异。扩大农户玉米储存规模、采用先进的玉米储存设施均能降低不同规模农户的玉米储存损失;鼠害会增加大中规模农户的玉米储存损失。相比于其他措施,物理防治与大小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正相关,说明大小规模农户大多在损失出现后才采取事后控制措施;扩大经营规模会增加大小规模农户玉米储存损失;品种与大中规模农户的玉米储存损失正相关。
    26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青贮玉米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吴园,易婧
    2021, 29(1):184-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126
    [摘要](46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1992~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721篇青贮玉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文献分布、刊物分布、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把握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我国青贮玉米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核心区刊物有10种。目前,从事青贮玉米研究的机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等草食畜牧业发达的区域,彼此间的共现网络密度低,合作有待提高。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在青贮玉米的选育、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青贮玉米的用途、如何提高青贮玉米产量、青贮玉米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青贮玉米发酵品种、全株青贮玉米制作技术、青贮饲料品质以及种植密度与播期、品种与种植模式、施肥方式与土壤类型、栽培方式与播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