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自交系京2416×京92改良后代收获时子粒含水量配合力分析
    孙轩,吉玉龙,张如养,王继东,王夏青,宋伟,赵久然
    2021, 29(3):1-7,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1
    [摘要](670) [HTML](0) [PDF 1.35 M](1312)
    摘要:
    利用玉米黄改群自交系京2416和京92及其213个改良后代为基础材料,以京464、京724、京MC01为测验种,采用NCII杂交设计方法,杂交组配得到645个组合,调查杂交组合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分析213个改良后代收获时子粒含水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一般配合力优于原始高值亲本的自交系有京2416J92-049等68个,特殊配合力优于原始高值亲本的杂交组合有京2416J92-192×京464、京2416J92-210×京724、京2416J92-009×京MC01等177个。结合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筛选出京2416J92-192×京464、京2416J92-210×京724、京2416J92-200×京MC01等57个优良杂交组合。通过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的广义遗传率为73.70%,狭义遗传率为65.82%,可以进行早代选择。
    2  玉米杂交组合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评价
    文景茹,柯永培,余学杰,任尚祥,曲比伍合,夏伟,石海春
    2021, 29(3):8-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2
    [摘要](376) [HTML](0) [PDF 1.10 M](1242)
    摘要:
    以4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20% PEG-6000溶液分别在萌发期和苗期模拟干旱胁迫,萌发期主要考察发芽率、发芽势等7个指标,苗期考察株高、根冠比等9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旱性表现,探讨2个时期的综合抗旱性。结果表明,根据萌发期抗旱性可将供试组合分为4类,瑞玉617等2个组合属于强抗旱型,正红6号等16个属于抗旱型,正红507等23个属于中等抗旱型,ZH719等4个属于干旱敏感型。根据苗期抗旱性可分为3类,ZH733等9个属于抗旱型,正红412等34个属于中等抗旱型,ZH606等2个属于干旱敏感型。根据芽苗期综合抗旱性可分为抗旱、中等抗旱和干旱敏感3类,其中,瑞玉617等14个组合抗旱,正红613等28个中等抗旱,ZH719等3个干旱敏感。分析认为,同时对玉米杂交组合的萌发期和苗期进行抗旱性评价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选择适宜播种条件及苗期抗旱管理。
    3  玉米DH系遗传参数分析和育种效果
    李忠南,王越人,邬生辉,曲海涛,徐宝峰,李福林,李光发
    2021, 29(3):17-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3
    [摘要](610) [HTML](0) [PDF 1.09 M](1275)
    摘要:
    利用PH4CV×A6 F1进行单倍体育种,育成336份DH系为父本、以PH6WC为母本组配336个杂交组合,通过2年鉴定淘汰后综合性状较好的14个组合及先玉335(PH6WC×PH4CV)、通育99(PH6WC×A6)进行3次重复鉴定试验,就10个性状加显性效应进行方差、遗传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子粒水分、百粒重和容重存在超高亲、超低亲遗传,粒穗比存在超高亲遗传,穗粒重无超高亲遗传。各性状对穗粒重通径系数影响,正向作用为百粒重>穗行数>穗长>容重>株高>穗位高,负向作用为子粒水分>粒穗比>秃尖长(绝对值)。14个DH系可划分为3个群,PH4CV和A6的卡方距离为3.45,D752与A6卡方距离为1.96。单倍体育种实践,D752穗粒重加显性效应达到PH4CV水平,同时兼顾了低株高、低穗位等多数优良性状,改良效率为0.30%(1/336)。
    4  60份玉米自交系种子的耐老化鉴定
    李穆,毕洪波,卢实,高婷婷,黄威,郑淑波,周德龙,王敏,李晨燕,路明
    2021, 29(3):23-2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4
    [摘要](445) [HTML](0) [PDF 1.07 M](1182)
    摘要:
    选用60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高温高湿法鉴定并分析种子耐老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种子在老化胁迫后,其发芽势和发芽率性状差异显著,平均值分别为10.93%和35.12%,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8.0%和64.9%,相对发芽势变异幅度0~80.41%,平均为12.18%;相对发芽率变异幅度0~99%,平均为35.12%。综合发芽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FK1239、加早19、加早32、PHRE1、加早62、吉A1035、R5117、丹598等8份耐老化玉米自交系。
    5  利用近等基因系定位玉米无叶舌基因的研究
    张叶,王梓钰,邢跃先,闻竞,郝东云,李世界,张艳
    2021, 29(3):29-3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5
    [摘要](359) [HTML](0) [PDF 1.56 M](1046)
    摘要:
    2008年发现隐性遗传的无叶舌突变株,经过连续自交后育成无叶舌自交系黄早四lg。为了充分挖掘并利用玉米无叶舌优异的基因资源,分别以5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轮回亲本、黄早四lg为供体亲本进行回交转育,获得相应的无叶舌自交系吉V203lg、K10lg、吉V088lgg、吉V152lg和哲461lg,同时获得5对玉米无叶舌性状的近等基因系。以5对近等基因系为定位群体,利用Affymetrix 5H90K基因芯片对5对玉米无叶舌近等基因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对玉米无叶舌基因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候选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无叶舌基因位于2.01~2.02 bin上约1.12 Mb的物理区间内,在此区间内有64个基因,其中,有26个基因编码功能蛋白,有38个未知功能的蛋白和假定蛋白。
    6  基于高密度SNP标记对玉米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赵强,陈柔屹,王安贵,郭向阳,刘鹏飞,祝云芳,吴迅,陈泽辉
    2021, 29(3):36-4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6
    [摘要](448) [HTML](0) [PDF 1.05 M](1092)
    摘要:
    以T32和齐319为亲本构建118份F2∶3家系的双亲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家系的穗部性状进行评价,结合高密度SNP标记的基因型鉴定结果,利用IciMapping4.2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5个穗部相关性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6个QTL,其中,控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秃尖长的QTL分别为3、2、4、2和5个,单个QTL可解释2.92%~13.53%的表型变异。结合公共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4个控制穗部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Zm00001d031906、Zm00001d027721、Zm00001d002762Zm00001d002768
    7  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分析
    刘迪发,徐丽,李祥恩,符小琴,姚碧娇,陈媚,张如莲,高玲
    2021, 29(3):42-4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7
    [摘要](367) [HTML](0) [PDF 910.86 K](907)
    摘要:
    以19份玉米标准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指南》的赋值,通过符合系数分析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标准品种、不同性状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程度不同。黄C、黄早四两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 U8112、丹340、吉833、掖107、早49、掖单4号6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基本一致,U8112和掖107不宜作为抽丝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叶片宽度两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散粉期、抽丝期、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雄穗侧枝长度、植株高度(自交系)、果穗长度(自交系)、果穗直径(自交系)、果穗穗行数(自交系)8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基本相符。掖478不宜作为散粉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铁7922不宜作为植株高度性状的标准品种。
    8  2020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魏常敏,张则林,许卫猛,邢永锋,李桂芝,陈国立,周文伟,宋万友,李万良
    2021, 29(3):48-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8
    [摘要](538) [HTML](0) [PDF 933.26 K](1238)
    摘要:
    介绍2020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产量情况、获奖者分布情况和优胜品种情况,总结美国玉米高产获奖者的经验,提出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启示。美国全国玉米高产竞赛的获奖者注重选择适合的品种、重视播种质量、采取多次施肥喷药,确保整个生育期植株健康健壮。我国应积极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研发选育出抗病虫害抗干旱等多抗的品种。在玉米品种布局中,兼顾广适应性和具有特殊区域适应性的中小品种,达到高产稳产。
    9  玉米骨干亲本对主要病害的抗性及其传递规律
    石洁,何康来
    2021, 29(3):55-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09
    [摘要](401) [HTML](0) [PDF 1.43 M](1107)
    摘要:
    选用5个玉米骨干亲本Mo17、黄早4、掖478、自330和丹340及其68个衍生品系,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矮花叶病和黑粉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早四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60.7%衍生品系对大斑病达中抗以上水平,82.0%高感或感小斑病,对小斑病的抗性较易丢失,感丝黑穗病易被改良。Mo17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81.2%衍生品系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64.7%高感或感小斑病,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能较好地传递给其衍生品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易丢失,感大斑病性状易被改良,Mo17是唯一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自330对3种病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其衍生品系中70.0%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表明自330对衍生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有较好的遗传贡献,对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感病性状不易通过传统的系选方法进行改良,自330是唯一对禾谷镰孢茎腐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掖478中抗小斑病,其71.4%的衍生系中抗小斑病,抗性能较好的传递,掖478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其衍生系中有57.0%中抗弯孢菌叶斑病,42.9%抗大斑病,表明其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的性状易被改良。
    10  我国玉米种衣剂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雪,卢宝慧,杨丽娜,高洁
    2021, 29(3):63-69,7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0
    [摘要](520) [HTML](0) [PDF 971.75 K](1863)
    摘要:
    综述国内外种衣剂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介绍我国当前玉米种衣剂登记产品及防治对象,分析种衣剂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的保产增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玉米种衣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毒农药的替代使用、生物型种衣剂的应用、多功能复配型种衣剂的开发以及成膜剂和助剂体系的改进等方面探讨玉米种衣剂未来发展前景。
    11  黑龙江省玉米除草剂施用现状
    王宇,滕春红,刘兴龙,王克勤
    2021, 29(3):70-7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1
    [摘要](45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鹤岗市问卷调查516户农户/合作社玉米田除草剂种类、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等。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种类主要包括乙草胺、莠去津、2,4-滴丁酯和噻吩磺隆;苗后茎叶处理的除草剂种类主要包括烟嘧磺隆、莠去津和硝磺草酮。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的农户分别为81.6%和52.7%,采用苗后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的农户分别占53.1%和71.2%,两次用药的农户占34.8%和24.6%。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超量使用除草剂的农户达82%以上,其中乙草胺和莠去津超量使用的比例在94%以上。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超量使用的农户数量达79%以上。分析讨论农户超量使用除草剂与除草剂品种选择、杂草抗性、除草方式、用药习惯、施药器械等的关系,为黑龙江省玉米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效途径挖掘提供科学指导。
    12  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纪明山,孙慕君,杜颖,李修伟,朱赫,董辉
    2021, 29(3):76-8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2
    [摘要](3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针对辽宁省玉米田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辽宁省玉米田病虫草害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为莠去津,用量最大的杀虫剂是二嗪磷,用量最大的杀菌剂为福美双。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农民对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认知不足、用药技术落后、抗药性发展等问题。建议采取普及农药科学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准则、推广高效高质量施药机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应对玉米生产中病虫草的抗药性威胁,解决目前春玉米生产中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
    13  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发生及农药使用现状
    陆俊姣,任美凤,李大琪,赵金良,杨静,董晋明
    2021, 29(3):82-8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3
    [摘要](32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山西省旱作玉米16个县(区)40个种植大户和8个合作社107分散农户进行157次农户玉米生产现状及用药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山西旱作玉米主要病害11种,主要害虫13种,杂草30种。玉米整个生育期化学农药投入制剂量为7.5~22.5 kg/hm2,年平均用药次数2.5次。玉米覆膜栽培田用药量显著低于不覆膜田,种植大户/合作社用药量大于分散农户。主栽玉米品种感大斑病是杀菌剂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提出推广应用抗病品种、应用黑色地膜除草、做好偶然害虫发生规律与测报,实施在防治指标指导下的适时科学防控。
    14  黄土高原南部覆膜玉米农药使用现状
    李妍颖,崔俊锋,何柯杭,房爱省,许向利
    2021, 29(3):88-9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4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位于黄土高原南部覆膜玉米产区的长武、旬邑、彬州、淳化和永寿5个县15个农药经销商和100个农户2017~2019年的农药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销售量分别占农药销售总量的35.8%、26.1%和38.2%。杀虫剂主要种类有13种,杀菌剂主要种类有10多种,除草剂主要种类有11种。2017~2019年,农户玉米田的农药使用次数以杀虫剂最多,平均为1.6次,平均每次用药量为591 mL/hm2;除草剂均使用1次,使用量2 257 mL/hm2;杀菌剂使用最少,仅为0.3次,用药量每次为909 mL/hm2
    15  东北玉米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
    李香菊,崔海兰,陈景超,何康来,王凤乐,张帅
    2021, 29(3):92-9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5
    [摘要](30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东北春玉米种植区为基地,分析杂草种群结构、发生规律和对玉米的产量损失。在此基础上,论述东北玉米田除草剂减施途径,包括高风险除草剂替代技术、除草剂高效使用技术和多策略除草剂减施技术,提出采用替代长残留除草剂莠去津和易漂移的除草剂2,4-滴,实施精准选药、适时用药、对靶喷药的3S施药技术,结合农作措施、生态措施、除草决策支持系统及加快耐除草剂玉米推广的多策略除草剂减施技术,实现除草剂减量,为东北玉米田除草剂减量增效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16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
    郝展宏,沙野,米国华
    2021, 29(3):100-11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6
    [摘要](45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抵御干旱、提高黑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秸秆覆盖技术的利弊,介绍美国基于秸秆覆盖程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级体系,分析我国东北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限制因素。我国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及条耕技术已经成熟,亟需大面积应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限制因素包括生态条件、农机农艺结合及农户认知等方面。
    17  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
    2021, 29(3):111-1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7
    [摘要](39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从促生、生防、抗非生物胁迫的角度,总结微生物肥在玉米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产量、子粒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及节肥潜力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1.3%~39.7%。利用微生物肥料可能减少15%~30%的化肥用量。建议针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玉米品种等,筛选高效的微生物肥料或菌株,优化微生物肥料生产设备工艺,并加强微生物生态适应性基础研究。
    18  黑龙江省玉米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李威,许芳维,陈庚,滕春红,李永刚,刘兴龙,孙磊,罗保军,李梁,王克勤,姜佰文
    2021, 29(3):123-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8
    [摘要](35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017年和2018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农户进行施肥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 415 kg/hm2和6 216 kg/hm2。两年农户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08 kg/hm2和197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0.8 kg/kg和31.6 kg/kg,两年农户施氮量偏高和过高比例总和分别为57.1%和45.4%,黑龙江地区玉米施氮过量。2017年和2018年磷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78 kg/hm2和81 kg/hm2,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82.3 kg/kg和76.7 kg/kg,施磷量适宜农户比例分别为61.3%和65.8%,农户在施磷量方面表现较好。2017年和2018年钾肥平均用量为52 kg/hm2和55 kg/hm2,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23.4 kg/kg和113.1 kg/kg,两年钾肥施用过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8.1%和50.7%,黑龙江对于钾肥施用量需要提高。通过优化施肥估算,黑龙江省每年可减少氮肥施用量80万~100万t,每年可减少磷肥施用量27万~40万t。
    19  辽宁省玉米化肥施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刘慧屿,赵颖,何志刚,娄春荣,董环
    2021, 29(3):128-13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19
    [摘要](44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辽宁省14个市309个玉米田块化肥投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平均产量为8 121 kg/hm2,化肥养分(N、P2O5、K2O)总施用量为312~479 kg/hm2。氮(N)肥投入区间为188~275 kg/hm2,磷(P2O5)肥投入区间为88~144 kg/hm2,钾(K2O)肥投入区间为64~119 kg/hm2,N、P2O5、K2O的平均投入比例为1∶0.48∶0.37,N、P2O5、K2O平均偏生产力为36、75、96 kg/kg。根据辽宁省推荐施肥标准,全省平均氮、磷的减施潜力分别为53 kg/hm2(23%)和30 kg/hm2(28%)。辽宁省施用中微量肥料和有机肥极少、长效肥料较少,肥料以一次性施用为主。建议降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调整施肥比例,增加缓释长效肥料的施用,有条件的区域增加追肥次数。
    20  东北西部地区春玉米施肥现状分析
    张玉芹,李前,刘方明
    2021, 29(3):137-1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0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吉林西部6个乡镇和通辽市5个旗县共170份玉米养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吉林西部玉米平均单产8 782 kg/hm2,氮、磷、钾养分平均投入量分别为199、96、94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0、97、101 kg/kg;内蒙古通辽平均单产10 200 kg/hm2,氮、磷、钾养分平均投入量分别为272、85、83 kg/hm2,偏生产力40、131、134 kg/kg。吉林西部71%农户氮肥投入量适宜,65%的农户超量施磷,40%的农户过量施钾;内蒙古通辽氮肥超量施用农户60%左右,磷钾肥用量较为适宜。两个地区95%以上的磷、钾肥作为基施,吉林西部53%氮肥用于追施,内蒙古通辽67%氮肥左右用于追施。结合推荐施肥量,吉林西部磷、钾减施潜力达10%和13%左右,内蒙古通辽氮肥减施潜力15%以上。推广配方合理的复合肥,推广应用滴灌施肥,可以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21  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春玉米生产施肥现状评价
    沈玉芳,段长林,岳善超,李世清
    2021, 29(3):145-1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1
    [摘要](3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农户随机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塬区典型旱作塬区长武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户春玉米生产养分资源投入和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15年来,长武县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基本稳定,化肥施用总量显著降低。春玉米种植面积在2008、2009年增加显著,分别较前一年增加9.4%和17.2%,2009年以后变化较小。春玉米生产以平作覆半膜栽培为主,平均产量水平在6.4~8.4 t/hm2,不同年际间波动较大,年均最高产量较最低产量增加31.6%,约75%的春玉米产量都处在中等及偏低以下水平。农户春玉米年平均N、P2O5和K2O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75、150、75 kg/hm2,存在氮肥施用量过大问题,57.1%春玉米种植户过量施氮,氮肥利用效率总体较低。
    22  北方春玉米施肥现状及节肥潜力
    王玉娜,米国华
    2021, 29(3):151-15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2
    [摘要](36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依据文献资料以及农户调研数据,对北方玉米种植区的施肥现状和节肥潜力进行分析。调研数据表明,在当前北方玉米区平均玉米产量为9 894 kg/hm2水平下,养分投入总量平均为512 kg/hm2,纯氮(N)投入总量为307 kg/hm2,纯磷(P2O5)投入总量为137 kg/hm2,纯钾(K2O)投入总量为68 kg/hm2。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为33、78、135 kg/kg。当前农户施肥量总体超量,以最优化肥偏生产力为依据,推荐当前土壤条件下的北方玉米的平均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3、86和60 kg/hm2。各区域均需要不同程度地减少氮磷肥投入,其中,陕西省的氮素节肥潜力最大(53%),黑龙江省的磷肥节肥潜力最大(50%)。吉林、内蒙古、新疆钾肥节肥潜力是26%~41%,黑龙江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钾肥施用量不足,需增施钾肥。
    23  宁南山区春玉米施肥现状及减施潜力
    赵营,刘晓彤,罗健航,张学军,张靠稳
    2021, 29(3):159-1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3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宁南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调查65个春玉米种植户的产量、施肥量及肥料种类等。结果表明,该区域春玉米平均产量为9.4 t/hm2,80%的调查农户春玉米产量处在适中及偏低以下水平(<10.5 t/hm2)。春玉米生产中N、P2O5、K2O养分的平均用量分别为353、253、370 kg/hm2,其中,化肥N、P2O5投入分别为314、175 kg/hm2,K2O全部来自有机肥。有机肥以牛粪为主(施用比例达89.2%),平均用量为25.6 t/hm2。氮、磷养分的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是31.6、61.1 kg/kg; 46.2%农户的化肥N施用量为300~400 kg/hm2,52.3%农户的化肥P2O5用量为100~200 kg/hm2;72.3%、83.0%的农户分别施用过量的化肥N、P2O5;化肥种类以二铵、尿素为主(施用比例分别达86.2%、83.1%)。该区域氮磷化肥减施潜力分别为26.8%和37.1%,宁南山区春玉米在有机肥大量施用的条件下,化肥氮磷减施是节本增效的关键措施。
    24  施氮量对辽宁省草甸土区春玉米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董环,娄春荣,米国华,王秀娟,何志刚,赵颖
    2021, 29(3):165-1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4
    [摘要](21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两个玉米品种良玉99和美联178为材料,开展连续两年田间实验,在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研究不同施氮量(0~300 kg/hm2)对玉米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及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氮效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施氮量与玉米产量呈“直线+平台”的函数关系。两年平均,良玉99的最高产量(12 241 kg/hm2)高于美联178(10530 kg/hm2),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160 kg/hm2)低于美联178(201 kg/hm2)。利用氮高效品种可在较低氮肥投入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在该地区玉米产量水平下,最佳玉米施氮量为148~211 kg/hm2
    25  山西省北部地区玉米化肥施用现状——基于应县大黄巍乡玉米种植户施肥状况调研
    王永亮,杨治平,李阳,郭军玲,郭彩霞,黄高鉴
    2021, 29(3):171-17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5
    [摘要](2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系统分析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玉米种植户化肥投入现状发现,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为10.3 t/hm2,平均施肥总量为465 kg/hm2,氮、磷、钾肥的用量分别为262、123、84 kg/hm2,氮、磷、钾偏生产力分别为42、69、135 kg/kg。基于土壤养分测试,该地区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5、90、45 kg/hm2。与推荐施肥量相比,氮、磷、钾肥施用过量农户的比例分别为75%、81%和93%。过量的养分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26  增效氮肥在吉林黑土区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评价
    田洪涛,王甄烨,冯国忠,周雪,李晓宇,王少杰,王寅,米国华,高强
    2021, 29(3):176-18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6
    [摘要](2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连续两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在减氮20%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增效氮肥对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与损失率、氨挥发及土壤无机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减氮施用稳定性氮肥、硅酸盐包膜尿素、肥包肥不影响玉米子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氨挥发量分别下降35.6%、43.0%和39.9%;氮素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43.8%、42.4%和44.6%,明显高于常规氮肥处理的35.8%,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施用脲甲醛氮肥损失率较高,减氮施用后造成减产,不适合本研究所在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27  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应用效果评价——基于示范户与非示范户的连续跟踪数据
    李旻,郭芳齐,谭晓婷
    2021, 29(3):183-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327
    [摘要](28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辽宁省铁岭市蔡牛镇玉米生产农户2018~2019年连续跟踪实地调研数据,对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有较大生产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应用技术,普通农户应用技术比例较低。不论是灾害年还是正常年,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农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与正常年份比,在灾害年份更能发挥提高经济效益、技术效率的优势。政府应加大对该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专业素质,鼓励农户规模化经营,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提高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