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单倍体精准加倍效果及超快捷育种方法探讨
    刘小丹,吕超,于明彦,任军,代玉仙,候宗运,武阳春,杜金洹,郭琦,李淑华,徐国良,才卓
    2022, 30(2):1-4,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1
    [摘要](617) [HTML](0) [PDF 1.20 M](1187)
    摘要:
    基于幼胚拯救的化学加倍技术路线,对难以自然加倍基础材料(华美1号)的单倍体进行精准加倍后,加倍株率高达75.83%,自交结实率高达50.39%,是自然加倍效率的49.89倍和69.97倍,多粒(≥7粒)结实果穗高达80.1%,提出单倍体人工精准加倍概念。多年实践发现,精准加倍能实质性改善单倍体散粉质量,花序表现为整分支或全序散粉,平均散粉期达4 d,抖花序就可采集充裕的花粉。开展以高通量幼胚拯救精准加倍与DH0自交和测交同步实施为主要技术关键的“玉米超快捷育种方法及流程”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经多年规模化验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8个月时限内完成DH系的创制、鉴选,并同步获得相应测交种,经过3年8个月时限即可育成优异组合进入预试,提出结合轮回选择的超快捷双轮回育种技术应用策略。
    2  玉米辽热群体轮回改良效果评价及染色体区段遗传分析
    刘欣芳,姜敏,马骏,齐欣,张默,孟庆国,孙成韬,刘晓丽,于佳霖,贾钰莹,王延波
    2022, 30(2):5-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2
    [摘要](254) [HTML](0) [PDF 1.03 M](694)
    摘要:
    辽热群体是北方春玉米区的优良热带种质基因库。以辽热群体4个改良世代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表型和SNP基因型分析群体改良效果及染色体区段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经过3轮S1家系密植鉴定轮回改良,辽热群体的产量由 7 575.65 kg/hm2提高至 8 247.50 kg/hm2,百粒重由 31.22 g 提高至 36.03 g,株高由 242.62 cm 提高至271.83 cm,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染色体结构分析发现,初始世代中超过96%的遗传背景在后续轮回改良群体中获得稳定遗传;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辽热群体染色体差异片段大小由13.14 Mb增加至70.29 Mb,且存在控制水分、穗行数和其他性状的分子标记和QTL,这可能是引起辽热群体产量和农艺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辽热群体经 S1家系密植鉴定改良法进行多轮改良,有效提升了产量相关性状的同时还保持了优良农艺性状。
    3  玉米自交系子粒大小和形状分类及其与营养成分相关分析
    李晓伟,张人予,李慧,李青,杨小红,李建生
    2022, 30(2):12-2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3
    [摘要](374) [HTML](0) [PDF 1.97 M](922)
    摘要:
    使用包含丰富遗传变异的508份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进行考察,分析其在不同遗传材料间的分布差异,基于该群体建立子粒大小的分类指标,研究子粒大小和形状与子粒营养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0.8%,其中,粒长变异大于粒厚和粒宽;粒厚和粒宽呈高度正相关,粒厚和粒长呈较强负相关,同时粒长和粒宽相关不显著;子粒整体大小在不同类群中的变异较小,粒长、粒厚、粒宽长比等形状性状在不同类群中差异显著,其中,坚秆综合群材料的子粒偏长、偏薄,热带/亚热带及非坚秆综合群材料的子粒偏宽、偏厚。508份自交系被分为特大粒、大粒、中粒、小粒和特小粒5个类别,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和子粒营养的相关性都较弱,且大部分为负相关,表明子粒大小和形状不是决定子粒营养的主要因素。
    4  黄淮海夏播区联合体国审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分析
    孙海潮,卢道文,张莹莹,张盼,史丽丽,牛永锋,董文恒,李永江
    2022, 30(2):21-2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4
    [摘要](355) [HTML](0) [PDF 1.38 M](2337)
    摘要:
    对2020年黄淮海夏播区玉米联合体审定的产量前20位品种进行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选育和种植品种上,应选择比对照增产5.0%以上、抗穗腐病、千粒重在330 g以上、容重在720 g/L以上、穗高系数等于或接近0.382、高淀粉(粗淀粉含量在72%以上)、赖氨酸含量在0.3%以上、中大穗(穗长在17.8 cm 以上)、穗行16左右的新品种。
    5  基于SNP芯片玉米抗倒性状的QTL定位
    燕树锋,范艳萍,刘海芳
    2022, 30(2):29-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5
    [摘要](271) [HTML](0) [PDF 911.14 K](752)
    摘要:
    利用10K SNP芯片和玉米F2∶3家系,共定位到18个与茎秆穿刺强度、茎粗和穗位高性状相关的QTL。结果表明,5个茎秆穿刺强度QTL分别位于第1、3、4、6、7染色体,4个茎粗QTL分别位于第1、2、4、8染色体上,9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第1、2、3、4、6、7、8、9染色体上。在第4染色体2.2~11.7 Mb区段上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第3节茎秆穿刺强度、茎粗和穗位高3个性状的QTL;在第8染色体C8M179标记(物理位置118 050 940 bp)附近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第3节茎粗和穗位高2个性状的QTL。
    6  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
    高晶,李海灵,田然,李新海,王建军,翁建峰,王振华
    2022, 30(2):35-41,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6
    [摘要](259) [HTML](0) [PDF 1.23 M](969)
    摘要:
    以掖478和齐319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SSLs),分析石家庄、新乡、昌平、顺义4个地点的雄穗主轴长(TL)和雄穗分枝数(TBN)的表型鉴定数据。结果表明,在2个以上环境中共检测到27个雄穗主轴长QTL,分布在1、2、3、4、5、7、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1号染色体上雄穗主轴长QTL位点最多;共检测到23个雄穗分枝数QTL,分别位于1、2、4、6、7、8和10号染色体,其中,1号染色体上雄穗分枝数QTL位点最多。验证了北方春玉米环境稳定的3个雄穗主轴长QTL和10个雄穗分枝数QTL,发掘到黄淮海环境特异的5个雄穗主轴长QTL和3个雄穗分枝数QTL。在4个环境下均能检测到5个雄穗主轴长QTL(qTL1-3、qTL1-4、qTL2-1、qTL3和qTL4-2)和1个雄穗分枝数QTL(qTBN1-7),可为控制雄穗主要性状的基因克隆和机理解析提供参考。
    7  玉米ZmGAPDH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张丽萌,赵振华,梅福建,王同朝,李玉华
    2022, 30(2):42-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7
    [摘要](258) [HTML](0) [PDF 2.13 M](956)
    摘要:
    研究通过同源比对查找GAPDH基因的保守区,运用逆转录PCR和同源克隆技术从玉米叶片中克隆出GAPDH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qRT-PCR分析两个玉米品种登海605和蠡玉35幼苗叶片中GAPDH2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和ABA 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利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对登海605和蠡玉35幼苗在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GAPDH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mGAPDH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014 bp,编码337个氨基酸。ZmGAPDH2蛋白分子量为36.53 kDa,属于亲水性蛋白。生物信息分析发现,玉米 ZmGAPDH2 蛋白和单子叶植物小米 GAPDH2 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4.66%。qRT-PCR分析表明,ZmGAPDH2在登海605和蠡玉35叶片中均能被ABA和PEG处理诱导表达,登海605在NaCl和蠡玉35幼苗在低温处理下其表达量均有所下降。干旱对登海605和蠡玉35幼苗叶片中ZmGAPDH2蛋白表达量也有影响。
    8  玉米自交系苗期冷胁迫miRNA表达谱研究
    李世鹏,董海潇,苏胜忠,刘宏魁,单晓辉,李贺,韩俊友,原亚萍
    2022, 30(2):51-5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8
    [摘要](204) [HTML](0) [PDF 1.27 M](753)
    摘要:
    以冷敏感自交系B73和耐冷自交系W9816为材料,分析供试材料在冷胁迫条件下的miRNA表达谱。冷处理后,有10种miRNA上调表达,包括miR156、miR166b/c/d、miR171d/e、miR398a/b、miR399e和miR408等;有21个miRNA下调表达,包括miR159a、miR166h、miR167a/b/c/d/h/i、miR319b/d、miR393a/c和miR399a/b/c/h等。对部分miRNA的荧光定量检测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84个靶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靶基因参与了基因转录和能量代谢过程,并响应胁迫刺激。结果表明,冷处理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在玉米冷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9  玉米ZmNRT关键基因挖掘以及氮响应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熊威,赵涵,周玲
    2022, 30(2):58-68,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09
    [摘要](402) [HTML](0) [PDF 2.97 M](1107)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B73(V4版本)作为参考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玉米ZmNRT基因家族成员,从系统发育关系、GO(Gene Ontology)富集、基因结构和玉米不同时期及组织下的表达谱等方面全面解析玉米ZmNRT基因家族。基于qPCR实验和共表达网络分析,对玉米ZmNRT家族基因在氮响应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全基因组水平上共鉴定到 162 个 ZmNRT 基因,主要分为 ZmNRT1(62 个)和 ZmNRT2(100 个) 两大类群。GO富集发现,仅46个基因参与硝态氮转运过程,这些基因被不均等分成7个亚家族,每个家族1~15个基因。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下ZmNRT基因表达是差异的。在氮诱导下,qPCR鉴定结果显示,12个ZmNRT基因是氮响应基因,9个基因表达上调,3个基因表达下调。共表达网络结果发现,其中10个ZmNRT基因与已知的氮代谢基因存在显著共表达关系(|r|>0.8 p-value<0.05),推测这10个基因可能是调控玉米氮代谢的关键基因。
    10  基于排水法测量玉米子粒体积的方法研究
    白光红,张战辉,吴鹏昊,任姣姣,邢安琪,张学才,李建生
    2022, 30(2):69-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0
    [摘要](256) [HTML](0) [PDF 1.26 M](953)
    摘要:
    根据“排水法”的原理,设计一种简易体积测量器,在装满已知密度溶液的容器中加入玉米子粒,称取排出液体的质量,可换算成子粒体积。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方便,效率高。结果表明,用测量器测得的钢珠体积与钢珠真实体积之间相对误差较小,能够满足测量所需要的准确度,测量器测量的钢珠体积和其真实体积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 1。利用24份体积有差异的玉米杂交种子粒各30粒进一步验证,简易体积测量器和量筒分别测得的每份玉米子粒体积接近,相对误差较小,相关系数达到0.998 1。新设计的子粒体积测量方法,不仅用于玉米子粒体积的测量,也可用于其他作物子粒体积的测量。
    11  外源MeJA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芳,周娟,黄兴华,王铁兵,王鹏,龙维维,王威,彭云玲
    2022, 30(2):75-8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1
    [摘要](217) [HTML](0) [PDF 1.46 M](818)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品种CT505为材料,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盐(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的NaCl处理降低了玉米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少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促进了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的增加。添加1.0 μmol/L MeJ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的损伤,与盐胁迫处理相比,玉米幼苗的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41.33%、26.09%和80.14%,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上升了58.62%、12.20%和40.21%,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9.29%和20.43%。外源MeJA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光合性能,与盐胁迫处理相比,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增加,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下降,SOD3POD3、CAT1这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有效缓解玉米的盐胁迫损伤。
    12  种植密度对不同年代玉米子粒物质积累的影响
    胡树平,王利青,于晓芳,高聚林,马达灵,郭怀怀
    2022, 30(2):82-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2
    [摘要](196) [HTML](0) [PDF 3.25 M](736)
    摘要:
    以我国1970~2010年代5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5万株/hm2和10.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分析品种更替过程中灌浆特性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增密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代品种(DH618)的子粒产量较其余年代品种显著提高10.22%~68.79%(P<0.05),且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增加越明显。种植密度增加后,1970~2010年代品种渐增期和快增期灌浆速率均降低,1970、1990、2000年代品种缓增期灌浆速率降低,1980、2010年代品种缓增期灌浆速率增加。2010年代品种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较其余年代品种增加了7.68%~51.55%、3.39%~30.22%和3.39%~30.22%,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增加了-16.37%~3.31%、3.65%~14.19%和8.26%~30.18%,百粒重增加了16.99%~34.86%。2010年代品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时可有效保障灌浆持续时间并提高缓增期的灌浆速率,缓解百粒重的降低幅度,最终实现了增产。
    13  模拟高温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群体花粉活力的快速测定及评估
    贾腾蛟,王浩,王利锋,曹言勇,李晶晶,杨继伟,李会勇
    2022, 30(2):91-9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3
    [摘要](224) [HTML](0) [PDF 1.06 M](1040)
    摘要:
    基于阻抗流式细胞仪、雄穗水培及PCR仪模拟高温胁迫,建立花粉活力的快速测定体系,测定玉米自交系群体(227份)在常温(25℃)及模拟高温胁迫下(40℃/30 min、50 min、70 min)的花粉活力值,利用BLUE模型估算综合花粉活力值,用于筛选耐高温型玉米自交系。在常温下,花粉活力值在玉米自交系群体中变异丰富。随着模拟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自交系间的花粉活力值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果穗产量的相关系数逐渐减小,表明玉米自交系的花粉活力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在群体中存在差异。利用综合花粉活力值,共筛选到耐高温型玉米自交系15份,它们的花粉活力均对高温胁迫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14  京科甜608在不同贮存条件下品质指标及保护酶活性变化
    史亚兴,董会,卢柏山,赵久然,徐丽,刘辉,史亚民,高宁
    2022, 30(2):96-10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4
    [摘要](166) [HTML](0) [PDF 1.48 M](874)
    摘要:
    以京科甜60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贮存条件(4℃冷库、12℃冷库和25℃空调房),研究其在不同贮存条件下品质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为甜玉米贮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参试甜玉米采后贮存相关的14项单项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不同贮存条件下比较,京科甜608在4℃、12℃和25℃条件下贮存21 d子粒含水量分别减少3.85%、5.13%和15.38%,果穗失重率分别上升15.16%、22.81%和64.6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减少10.88%、65.09%和70.0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减少11.20%、54.13%和62.82%。通过对不同贮存条件下京科甜608子粒蒸煮感官品尝评分比较发现,4℃贮存15d以内,蒸煮感官品尝总分在80分以上;12℃和25℃贮存6 d以内,蒸煮感官品尝总分均在80分以上。通过对京科甜608不同贮存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比较得知,4℃、12℃和25℃条件下贮存21 d子粒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下降20.59%、44.12%和58.82%,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增加26.04%、38.64%和244.27%。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王玉凤,陈天宇,付健,张翼飞,杨克军
    2022, 30(2):104-11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5
    [摘要](205) [HTML](0) [PDF 1.87 M](842)
    摘要:
    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设置旋耕垄作(RT)、旋耕垄作深松(RTS)、免耕(NT)、免耕深松(NTS)、旋耕平作(FT)、旋耕平作深松(FTS)6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根系的鲜重、干重和体积。旋耕垄作、旋耕平作和免耕结合深松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未深松处理增加 3.17%~15.08%,旋耕平作结合深松处理提高了玉米有效穗数、玉米净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
    16  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
    李永贤,周世永,吴伯志
    2022, 30(2):112-12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6
    [摘要](304) [HTML](0) [PDF 1.41 M](960)
    摘要:
    通过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对土壤实施深松+旋耕 15 cm(SRT)、深松+免耕(SNT)、深松+翻耕 20 cm(SP1)、深松+翻耕30 cm(SP2)、旋耕15 cm(RT)、免耕(NT)、翻耕20 cm(P1)和翻耕30 cm(P2)8种耕作方式,研究对玉米的根系根条数、根直径、入土角度、根幅、生物量及根系抗拔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翻耕20 cm处理能增加玉米根条数、根系入土角度和10 cm土层处根系生长幅度,增大根系生物量,尤其是深层土壤(20~30 cm)根系生物量,同时对玉米产量也具有提高作用。深松+翻耕30 cm处理能增大根系的垂直抗拔力。因此,土壤通过深耕处理能改善玉米根系构型和分布,进而增强玉米根系抗倒伏能力。
    17  辽北地区增密种植对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
    黄兆福,侯梁宇,于君,刘智卓,明博,白氏杰,王克如,谢瑞芝,侯鹏,李少昆
    2022, 30(2):121-12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7
    [摘要](186) [HTML](0) [PDF 1.08 M](824)
    摘要:
    2019年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和2019、2020年在昌图县老城镇开展大田试验,探索辽北地区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种植密度由 6.0 万株/hm2增加到 7.5 万和 9.0 万株/hm2,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其中最大增幅达15.1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品种的生育期呈缩短、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子粒含水率下降幅度为0.1~2.6个百分点。增加种植密度对收获子粒的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辽北地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不仅增产,而且能够降低收获期子粒水分、有利于机械粒收。
    18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2, 30(2):126-13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8
    [摘要](183) [HTML](0) [PDF 1.91 M](782)
    摘要:
    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典型地区采用大区对比试验,基于玉米专用控释肥施用,设置常规垄作(CK)、二比空(M1)和大垄双行(M2)3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M2处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瞬时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0%、27.68%和27.72%,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丙酮酸磷酸二激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6.69%、15.98%、4.65%、5.49%和33.42%,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5.14%、17.80%、54.99%和27.73%。
    19  不同覆盖模式对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丽,邓妍,郭虹霞,张丽光,秦丽霞,王陆军,王创云
    2022, 30(2):132-138,1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19
    [摘要](188) [HTML](0) [PDF 1.57 M](1070)
    摘要:
    采用常规耕作(T1)、秸秆覆盖(T2)、起垄覆膜膜侧种植(T3)、起垄无膜(T4)、无垄覆膜(T5)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不同覆盖模式下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起垄覆膜膜侧种植模式下的Pn、Cond和WUE为最大,TrCi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8;与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6。 2018 年 T3 处理产量最高,达 10 095 kg/hm2,较 T1、T2、T4、T5 处理分别高 23.18%、0.55%、19.32 %、3.71%;2019年T3处理产量最高,达10 248 kg/hm2,较T1、T2、T4、T5处理分别高21.84 %、12.47%、15.69%、6.03%。
    20  利用SPAD氮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
    王囡囡,张春峰,张洪权,李于,宋英博,朱宝国,孟庆英,樊伟民,李灿东,孟凡祥
    2022, 30(2):139-1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0
    [摘要](176) [HTML](0) [PDF 1.21 M](774)
    摘要:
    研究多年份不同玉米品种各施肥处理SPAD氮素饱和指数变化规律,为寒地玉米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通过研究品种和处理两因素SPAD 氮素饱和指数,利用SPAD 氮素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以2018~2020 年最佳施肥处理 SPAD 氮素饱和指数为基础,建立平均年份 SPAD 氮素饱和指数模型,分别与 2018、2019、2020年SPAD氮素饱和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施肥产量处理为纯氮160 kg/hm2。通过多项式回归方程、指数回归方程、乘幂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和对数回归方程的计算,得出多项式回归方程相关性最高。对于玉米氮素诊断有较好指导作用,为寒地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21  增效液体氮肥在苏打盐碱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邵宇辉,董思奇,李晓宇,冯国忠,高强
    2022, 30(2):145-1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1
    [摘要](143) [HTML](0) [PDF 1.70 M](687)
    摘要:
    为改善苏打盐碱土区的玉米生长状况并提高氮肥肥效,本研究以尿素硝酸铵溶液、氮肥增效剂、调酸剂等材料制备增效液体氮肥(Effectively Urea Ammonium Nitrate Fertilizer,简称Eff UAN),在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区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在滴灌施肥和常规施肥模式下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滴灌施肥与常规施肥两种模式下,增效液体氮肥与传统尿素和尿素硝酸铵溶液相比,玉米产量提高10.2%~18.5%,氮肥利用率提高8.1~18.2个百分点,氮素损失率降低 9.5~23.7 个百分点。在玉米生育期内使表层土壤(15 cm)的 pH 值从 8.8 降低到 7.5~7.7。两种施肥模式下增效液体氮肥都能够显著改善植株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综上,增效液体氮肥可以有效降低生育期内土壤的pH值,改善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
    22  基于GIS的云南省不同玉米种植区施肥策略研究
    李晓琳,汤利,苏小娟,郑毅
    2022, 30(2):154-1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2
    [摘要](185) [HTML](0) [PDF 6.61 M](829)
    摘要:
    将云南省分为4个玉米主要种植区,运用测土配方和实地采样数据,结合GIS分析土壤养分及pH值空间变异状况,以总养分浓度(N-P2O5-K2O)45%为原则,形成区域配方及策略。结果表明,滇东北亚热带玉米区(Ⅰ区)建议适当增加氮磷肥用量,推荐配方以23-11-11和19-17-9为主;滇西北亚热带玉米区(Ⅱ区)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充分,建议调减氮磷肥用量,配方以15-19-11为主;滇中亚热带玉米区(Ⅲ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建议增施有机肥,推荐配方15-18-22、15-19-11和18-9-18;滇南亚热带玉米区(Ⅳ区)土壤pH值低于6.5,土壤氮磷钾贫乏,应适时增施石灰,增加氮磷肥施用比例,配方以19-12-14、15-15-15和15-8-22为主。
    23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监测
    郭建国,谢玉琴,蒋晶晶,姜小凤,金社林
    2022, 30(2):162-16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3
    [摘要](185) [HTML](0) [PDF 1.02 M](648)
    摘要:
    为了明确啶酰菌胺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省3个生态区160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平均EC50为0.19 μg/mL,EC50范围在0.01~0.88 μg/mL。平均EC50高低顺序依次为南部湿润区>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中部旱作雨养区,南部湿润区63株菌株的平均EC50为0.21 μg/mL,EC50范围在0.02~0.88 μg/mL;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52株菌株的平均EC50为0.19 μg/mL,EC50范围在0.04~0.62 μg/mL;中部旱作雨养区45株菌株的平均EC50为0.16 μg/mL,EC50范围在0.01~0.54 μg/mL。正态性检验表明,甘肃省3个生态区160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EC50值呈现连续性负偏态分布,曲线平坦。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分化,平均EC50=0.19 μg/mL可作为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啶酰菌胺是甘肃省玉米大斑病害高效防控的理想药剂。
    24  甘肃省玉米鞘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常浩,李文学,徐志鹏,周琦,汪亮芳,吴之涛,马金慧,杨克泽,张建超,任宝仓
    2022, 30(2):168-17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4
    [摘要](211) [HTML](0) [PDF 2.92 M](652)
    摘要:
    2021年6月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自然感玉米鞘腐病的玉米植株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观察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致病菌株(QF-1RC)形态学结构与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一致。基于rDNA-ITS和微管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拟轮枝镰孢菌MN652651和FR997663的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和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结果将其定为拟轮枝镰孢菌。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弱酸弱碱环境下均有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快,不同C、N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一定的影响,D-纤维二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相对受限,在海藻糖和D-半乳糖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较多,硫酸铵培养基上病原菌生长相对受限,乙酸铵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最多,硝酸钠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较少。
    25  玉米穗腐病原菌禾谷镰孢的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试
    苏爱国,王帅帅,段赛茹,宋伟
    2022, 30(2):176-18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5
    [摘要](203) [HTML](0) [PDF 1.54 M](866)
    摘要: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技术,从玉米穗腐病病穗上分离并鉴定到17个禾谷镰孢菌株。以玉米自交系X178、593和 B73为材料,对其中5个产孢能力强的菌株通过玉米发芽抑制试验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菌株FG14对测试自交系的平均发芽抑制率达54.10%;FG7最低,仅有23.22%,两者相差2.3倍。选用5个菌株在田间分别接种B73和LH59果穗,两个自交系对菌株FG14和FG21的抗性评价均为感,FG7为中抗。种子发芽和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禾谷镰孢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试验明确不同菌株对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影响,获得的菌株为玉米种质的穗腐病抗性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26  我国玉米进出口市场势力的变化分析
    刘绍熹,刘帅
    2022, 30(2):183-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226
    [摘要](255) [HTML](0) [PDF 1.36 M](899)
    摘要:
    从临时收储政策到“价补分离”政策,玉米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为了测度我国玉米在国际进出口市场上是否存在市场势力,本文利用“看市定价”模型,基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析玉米支持政策变化前后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回归结果表明,在实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后,汇率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显著,政策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为负向。在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我国的玉米进出口价格下降,同时在玉米出口市场上呈现出较弱的市场定价权。因此,我国仍需从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生产品质、持续推动政策实施以及完善玉米种植保险等方面入手,增大可获取利润的空间,从而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