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两个郑58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析
    王久红,焦东宝,赵永锋,郭晋杰,黄亚群,陈景堂,祝丽英
    2022, 30(5):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1
    [摘要](229) [HTML](0) [PDF 1.05 M](745)
    摘要:
    以雄性不育系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花粉粒,属于 CMS-S型胞质不育类型。其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开始出现崩溃解体现象,到成熟花粉期完全降解消失。两个不育系的穗位高极显著低于郑 58,郑 58cms-Q1261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郑 58,其他性状与郑 58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均为 CMS-S型不育系,不育性状稳定、无明显不良胞质效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2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玉米小粒突变体mn7基因的研究
    朱莹,程名,席章营
    2022, 30(5):12-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3
    [摘要](151) [HTML](0) [PDF 1.15 M](737)
    摘要: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郑 58进行诱变,获得 1个可以稳定遗传的小粒突变体mn7(miniature 7)。mn7成熟子粒表现为体积变小、子粒偏白、胚乳发育缓慢,百粒重降低 60.2%,粒长、粒宽、粒厚均极显著降低。mn7突变体的子粒在授粉后 15 d即可观察到明显小于野生型的子粒。对其自交后代和回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用mn7纯合体与自选玉米自交系 19HL3012杂交构建的包含 348个个体的 F2分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 7染色体上 bin7.02区域内分子标记 umc2327和 SYM232之间 5.8 cM的范围内,距umc2327为 4.4 cM,距 SYM232为 1.4 cM。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mn7可能是 1个新基因或新等位基因。
    3  玉米KCS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苏桂华,李春雷,于晓明,孙传波,孙志超,苏义臣
    2022, 30(5):19-2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4
    [摘要](421) [HTML](0) [PDF 1.77 M](838)
    摘要:
    蜡质可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抵御逆境的第一道 “防护墙” ,其主要成分是超长脂肪酸(Very Long ChainFatty Acids, VLCFAs)的衍生物。β-酮脂酰 CoA合成酶(β Ketoacyl-CoA Synthase, KCS)参与超长链脂肪酸延伸的缩合反应,此反应是超长链脂肪酸合成的限速步骤,决定 VLCFAs的合成速率及碳链的长度。拟南芥 KCS基因家族成员及功能已被鉴定,但玉米 KCS基因家族成员及功能仍不清楚。根据拟南芥 KCS蛋白序列和保守结构特征,对比鉴定出 39个玉米 KCS蛋白,并对其结构域、蛋白质理化性质、组织特异性表达等做出分析。结果表明,玉米 KCS基因家族成员含有相似的保守结构域,按照系统发育将 KCS基因家族成员划分 9个亚家族,该基因家族分布在 9条染色体上。玉米的KCS基因表达模式各不相同,不同玉米KCS基因可能在不同时期表达而调控不同组织的发育。
    4  黄淮海区玉米品种耐荫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
    袁刘正,王秋岭,王会强,袁曼曼,柳家友,张运栋,吴伟华,朱世蝶,刘天学,李天奇,张璐,李万良,贾立辉
    2022, 30(5):27-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5
    [摘要](208) [HTML](0) [PDF 777.22 K](743)
    摘要:
    以 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花期利用遮光度为 50%遮阳网人工模拟寡照环境,测量雌雄间隔期、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度、产量等 14个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评价,筛选出玉米品种耐荫性评价关键指标,根据鉴定指标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优化出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耐荫性评价指标,以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性状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将 35个玉米品种分成耐荫性强、耐荫性弱两大类型。通过分析建立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评价体系,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作为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鉴定指标。
    5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氮高效品种筛选及增产潜力分析
    张盼盼,刘京宝,黄璐,邵运辉,乔江方,李川,张美微,赵霞
    2022, 30(5):35-4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6
    [摘要](155) [HTML](0) [PDF 1.07 M](635)
    摘要:
    以 51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河南浚县、河北赵县和山西定襄同时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氮素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锦华228、 C3288、潞玉1611、汉单169、迪卡 653、 C1210和汉单 777为高产品种,潞玉 1611、新单 58和锦华 228在 3个试验点均为双高效型品种,金海 2010、郑单 958和 C2235在河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 ND1602、龙单 81和敦玉 323在河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浚单 3136和农华 5号在河北和山西点为高氮高效型。双高效品种的增产潜力为 8.00%~13.58%。因此,在黄淮海地区,选择种植潞玉 1611和锦华 228等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进行合理田间管理,可实现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
    6  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范雅芳,孙继颖,高聚林,刘剑,苏治军,王志刚,于晓芳,胡树平,王富贵,屈佳伟,青格尔
    2022, 30(5):45-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7
    [摘要](115) [HTML](0) [PDF 1.13 M](742)
    摘要:
    选用 1970s~2000s典型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共 12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 1970年代至 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的产量同步增加,这种增产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表现更优。秸秆还田条件下, 2000s较 1990s、 1980s、 1970s单交种增产 7.23%~25.56%,母本增产 12.05%~30.38%,父本增产 9.80%~32.74%;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单交种增产5.92%~13.98%,母本增产 11.41%~28.54%,父本增产 9.96%~32.31%。单交种子粒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与容重呈上升趋势。秸秆还田对各年代玉米单交种的产量性状和容重的提高程度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于现代品种的影响较老品种更大。
    7  外源激素IAA对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特性的影响
    冯志进,金梓浩,王鹏,王芳,王婷,彭云玲,王威
    2022, 30(5):55-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8
    [摘要](137) [HTML](0) [PDF 1.59 M](658)
    摘要:
    以玉米耐深播自交系 N192和深播敏感自交系 178为试材,在 3 cm和 15 cm播深条件下,施加 2.0 mg/L的外源生长素(IAA)进行处理,研究外源 IAA对不同耐深播玉米自交系中胚轴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外源 IAA后,两个自交系的中胚轴、胚芽鞘及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均有所增加,中胚轴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木质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施加外源 IAA的玉米自交系中胚轴组织细胞明显伸长,说明施加外源 IAA可有效缓解深播对玉米幼苗的胁迫损伤。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玉米自交系幼苗深播性鉴定评价指标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 POD、 SOD、 CAT酶活性及木质素含量是主要评价指标,胚芽鞘长、胚芽鞘重、苗长可作为 2级评价指标,根重可作为 3级评价指标。
    8  玉米自交系花丝生理活力研究
    许海涛,冯晓曦,许波,张军刚,郭海斌,王友华,王成业,彭舜磊
    2022, 30(5):63-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09
    [摘要](150) [HTML](0) [PDF 1.99 M](873)
    摘要:
    以不同类型的 6个玉米自交系昌 7-2、 S122、 PH4CV、 M54、 12H21、 CL85为材料,测定其花丝伸长速率、花丝逐日吐出数目、不同日龄花丝授粉后的结实率及穗粒数和百粒重、完全吐丝授粉后花粉管通道的形成时间。结果表明,昌 7-2、 S122、 PH4CV、 M54、 CL85花丝伸长速率峰值出现在吐丝后第 2天, 12H21出现在第 3天,昌 7-2、 M54花丝伸长速率较快,S122花丝持续伸长过程最短。不同自交系吐丝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日吐丝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第 2~3天。昌 7-2、 PH4CV、 M54、 12H21、 CL85花丝授粉结实持续日数最长, S122结实持续日数最短,PH4CV第 2天结实率达到峰值。吐丝后第 1~2天授粉百粒重较高但差异不明显。昌 7-2、 S122、 PH4CV、 M54、12H21、 CL85花丝授粉后 2 h剪去其花粉管通道均未打通,结实子粒数均为 0,花丝授粉后从 4 h剪去开始结实,直至8 h剪去花丝其结实子粒数处于升高阶段, 10 h之后结实子粒数趋于平缓。
    9  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对春玉米茎秆性状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于玮淇,王芙臣,杜伟嘉,刘浩,孙宁,孟祥盟,边少锋
    2022, 30(5):71-7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0
    [摘要](196) [HTML](0) [PDF 2.06 M](675)
    摘要:
    以迪卡 159为供试材料,设置 6.0×104(D1)、 7.0×104(D2)、 8.0×104(D3)和 9.0×104株/hm2(D4) 4个密度水平,在 8展叶期喷施化控剂玉多十(HK)和清水为对照(CK)2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技术对植株茎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迪卡 159的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茎秆节间长变长,茎粗变小,扁率增大,茎秆强度变弱。HK处理后,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 4~5节位节间长大幅度减少,茎粗增加,扁率降低,茎秆强度增强,茎秆横折强度与穿刺强度在 3个时期均随种植密度的上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并于乳熟期达到最大值。HK处理后,茎秆的横折强度与穿刺强度增强,其中, 4~5节位提升幅度最大。HK处理增加了灌浆期与乳熟期第 3节位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 D1、 D2、 D4密度下效果显著。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HK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倒伏率, 4个密度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6.15%、 47.72%、 35.17%和33.82%。
    10  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生长特征及产量对不同抗旱措施的响应
    梁超,肖让,张恒嘉,张永玲,李福强,陈涛,王嘉琦
    2022, 30(5):80-8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1
    [摘要](138) [HTML](0) [PDF 1.61 M](556)
    摘要:
    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最佳抗旱措施,本研究以制种玉米 NC242为供试材料,分别于 2018和2019年开展 5个不同处理大田试验,包括施用保水剂(SA)、白色地膜覆盖(WF)、黑色地膜覆盖(B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种(CK),测定制种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特性、收获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较露地平作(CK), BF和 WF处理年均产量和 WUE分别提高了 3 107.02、 2 693.12 kg/hm2和 0.88、 0.78 kg/m3,以黑色地膜覆盖方式增幅最显著。利用抗旱措施可显著改善制种玉米子粒品质,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 CK提高 3.33%~10.32%、 8.06%~24.48%、 16.03%~43.04%、 11.59%~32.76%,其中 BF处理综合品质最高。综合制种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覆盖黑色地膜较其他抗旱措施更能促进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并显著改善子粒品质。
    11  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
    杨梅,王晨光,杨林,裴文东,吴希,王国兴,张仁和
    2022, 30(5):90-9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2
    [摘要](165) [HTML](0) [PDF 1.71 M](705)
    摘要:
    2019~2020年以陕单 650(中熟)和东单 60(晚熟)为材料,设置 4个种植密度 6.0×104、 7.5×104、 9.0×104和10.5×104株/hm2,研究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可以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陕单 650在密度为 9.0×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 18 083.5 kg/hm2,东单 60在密度 7.5×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17 472.9 kg/hm2。两个品种粒重及子粒含水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陕单 650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 60均早 4 d和高 0.06 g/d;陕单 650和东单 60子粒平均脱水速率为 0.98%/d和 0.93%/d,陕单 650在生理成熟 4 d后子粒含水率迅速降至 25%。当密度为 9.0×104株/hm2时,陕单 650的叶片干物质转运率明显高于东单 60。通过适度增密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降低子粒水分的技术途径,协同实现陕西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子粒收获生产。
    12  施氮量与密度对西南地区主栽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吴元奇,王伟,赵丽,邱贵兰,唐兰,杨荣,张艳茹
    2022, 30(5):99-107,11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3
    [摘要](140) [HTML](0) [PDF 2.24 M](561)
    摘要:
    以试验前期筛选适合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分别在两年三地进行试验,探究氮肥、密度、环境及其互作对青贮干物质产量、品质的影响。2018年结果表明,减氮施肥能替代传统施肥,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先增加后降低,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2019年在雅安和合川试点,减氮10%和 30%与常规施氮(纯氮 300 kg/hm2)相比,各品种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 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怀化试点,减氮 10%处理下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和减氮 30%处理,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氮密互作对青贮玉米品质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两年干物质产量及品质,在种植密度 71 250~82500株/hm2搭配减氮 10%~30%时,青贮玉米产量达到最高且品质没有降低或降低不显著。
    13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生产力的杂种优势特征
    钱春荣,于洋,郝玉波,宫秀杰,姜宇博,李梁,吕国依,杨忠良,王俊河,侯国强
    2022, 30(5):108-11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4
    [摘要](118) [HTML](0) [PDF 1.26 M](622)
    摘要:
    以 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生产力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及不同供氮水平下生产力的杂种优势特征。结果表明,吉单 27的单株子粒产量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与其父本四 144相同,施氮量在 0~15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水平增加子粒产量呈递增趋势;施氮量超过 150 kg/hm2后,单株子粒产量对增施氮肥无响应。四单 19的单株子粒产量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与其母本 444相同,施氮与不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75、 150、 225和 300 kg/hm2 4个供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其父本 Mo17对施氮与不施氮及不同供氮水平的变化均没有响应。吉单 27和四单19两个品种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子粒产量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和相对优势对供氮水平的响应趋势明显不同,吉单 27的杂种优势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四单19的杂种优势随施氮量增加呈增长趋势。
    14  基于APSIM模型的不同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模拟及气候敏感性分析
    马瑞丽,李广,王钧,姚瑶
    2022, 30(5):116-12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5
    [摘要](128) [HTML](0) [PDF 1.15 M](558)
    摘要:
    以平凉市泾川县大田试验为基础,利用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探究不同类型施肥处理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差异,分析 APSIM模型对模拟该地区春玉米产量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对该区域春玉米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决定系数(R2)介于 0.934~0.975,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介于 6.073%~9.758%,模型一致性指标(D)介于 0.952~0.987。模型敏感分析显示,年平均温度是模拟不同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的敏感参数,其变化程度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不同施肥处理(CK、 N、 NP)下的敏感指数分别为 0.533 2、 0.558 7和 0.568 2。
    15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蛾类害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孙嵬,潘艺元,姜媛媛,李宇诗,苏前富,杨微,周佳春,高月波
    2022, 30(5):122-12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6
    [摘要](102) [HTML](0) [PDF 1.37 M](580)
    摘要: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蛾类害虫的种类及组成, 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阐明各蛾类种群的动态,对蛾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玉米蛾类害虫 4科 16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 68.75%。明确各种害虫的虫源结构及危害方式,分析 9种种群数量大、可造成危害的关键害虫的种群动态。蛾类群落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波浪式, 7月的群落丰富度、群落多样性都较高, 5月、 10月的群落均匀度相对较高。5月、 7月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 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明确各月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可为此区域蛾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6  辽宁省玉米穗腐病致病菌新知镰孢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诗涵,徐靖茹,高维达,王洪川,杨雪,肖淑芹,薛春生
    2022, 30(5):129-13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7
    [摘要](102) [HTML](0) [PDF 1.17 M](563)
    摘要: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 Fa11-9。结果表明,菌株 Fa11-9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3~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延伸因子与新知镰孢聚为一类,确定菌株 Fa11-9为新知镰孢(Fusarium andiyazi)。通过接种与再分离鉴定试验,完成柯赫式法则。利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研究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新知镰孢生长速度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 15℃~40℃,最适温度为 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硝酸钠,促进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酵母。新知镰孢在辽宁省可引起玉米穗腐病。
    17  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机制
    宋秀丽,盘雨薇,孙士明,王俊河,靳晓燕,庞爱国,于晓波,金新月,郝天乐,宋翔雨,杨德光
    2022, 30(5):134-1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8
    [摘要](112) [HTML](0) [PDF 1.60 M](583)
    摘要:
    为揭示东北黑土玉米田土壤真菌群落对旋耕、深松、深翻和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长期定位种植区采集旋耕(RT)、深松(SU)、深松秸秆覆盖(SS)和深翻秸秆还田(DP)土壤样品,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土壤中优势菌门, SU、 SS处理下子囊菌门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的相对丰度最高, DP处理下担子菌门银耳纲(Tremellomycetes)的相对丰度最高。土壤中腐生菌群、与玉米共生的内生菌和外生菌根菌在 SS中相对较高。4个处理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 SS>RT>SU>DP。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速效钾、有机质、速效磷、土壤碱解氮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在黑龙江西部玉米种植地区以深松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18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
    马立功,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刘兴龙,何长安,纪春学,王军
    2022, 30(5):143-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19
    [摘要](149) [HTML](0) [PDF 1.18 M](646)
    摘要:
    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采用Ht单基因常规鉴别寄主技术,对 2018、 2019年采自黑龙江省 39个市县的 138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 0、 1、 2、 3、 N、12、 13、 1N、 2N、 12N和 13N号 11个生理小种。所鉴定的 138个菌株对 Ht1Ht2Ht3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 46.1%、 15.3%、 9.3%和 21.5%。分析 2005~2019年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结构及变化动态规律,发现近 15年黑龙江省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呈现日趋复杂化,不断有新的小种出现,从 2005年的 10个小种到现在16个小种均已被监测到。不同时期各小种组成及出现频率均在不断变化中, 0和1号小种始终是该地区的优势小种。
    19  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比较
    贾娇,张伟,孟玲敏,白雪,吴宏斌,王义生,张玉榕,苏前富
    2022, 30(5):149-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0
    [摘要](150) [HTML](0) [PDF 996.36 K](741)
    摘要:
    通过子粒注射法和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初期至乳熟后期间隔 5~127 d接种 3个不同玉米品种,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结果发现,禾谷镰孢在玉米吐丝期至乳熟期均能侵染玉米子粒和花丝。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12 d内接种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6 d以后接种的处理;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 1~5 d内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2 d以后接种的处理。子粒注射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为吐丝 1 d接种的果穗表现为感病,吐丝 5~12 d为中抗或抗病,吐丝 16 d之后为抗病或高抗;花丝通道法接种的结果为吐丝 1 d为中抗或抗,吐丝 5 d及以后为抗或高抗。结果表明,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0~15 d左右接种发病稳定、抗感差异明显、鉴定结果准确。
    20  玉米田常用除草剂对苘麻室内除草活性研究
    王明思,于朋,潘双喜,马树杰,朱自平,王福顺,董金皋,杨娟,张利辉
    2022, 30(5):156-16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1
    [摘要](115) [HTML](0) [PDF 940.92 K](634)
    摘要:
    采用盆栽法研究异噁唑草酮、莠去津、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常用除草剂单用及混剂对苘麻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异噁唑草酮 75.98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混用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对苘麻的抑制率最高,药后 14 d的鲜重抑制率为 91.61%,显著高于两种药剂单一使用的除草活性;苯唑草酮 20.20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混用进行茎叶处理对苘麻的抑制率最高,药后 14 d的鲜重抑制率为 91.20%,显著高于两种药剂单一使用的除草活性,所有处理对玉米生长无影响。除草剂混用对苘麻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单一除草剂,且达到除草剂使用减量增效的作用。因此,玉米 3~4叶期喷施异噁唑草酮 75.98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或苯唑草酮 20.20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组合在生产上能有效防除苘麻。
    21  辽宁省玉米穗腐病致病层出镰孢菌生物学特性、致病力与产伏马毒素B1比较
    李佳阳,刘国强,黄诗涵,崔金月,肖淑芹,薛春生
    2022, 30(5):163-17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2
    [摘要](126) [HTML](0) [PDF 1.94 M](634)
    摘要:
    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辽宁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之一。比较 4株层出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伏马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和产伏马毒素能力。结果表明,供试层出镰孢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Fp-2、 Fp-3、 Fp-6最适温度为 25℃, Fp-7最适温度为 28℃。适宜 pH值为 5~8, Fp-2、 Fp-7的最适 pH值为 7; Fp-3耐碱性,最适 pH值为 8; Fp-6耐酸性,最适 pH值为 5。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适宜生长培养基为PSA、 PDA。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存在差异,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蔗糖,适宜氮源为亚硝酸钠、天冬氨酸和脯氨酸。4株层出镰孢菌均能产生毒素,菌株间产毒能力差异显著,菌株Fp-7产伏马毒素B1能力最强,为77.65 mg/kg。菌株间产毒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差异,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22  以双斑长跗萤叶甲为主的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药剂筛选
    常雪,张国红,孙蕾,高悦,孙嵬,汪洋洲,LU Xin,李丽娟,周淑香,张云月,周佳春,王秋华,高月波
    2022, 30(5):171-17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3
    [摘要](1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23  玉米南方锈病研究进展及抗病育种策略
    杨美丽,王帮太,鹿红卫,程建梅,苏玉杰,赵树政,秦贵文
    2022, 30(5):177-1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4
    [摘要](203) [HTML](0) [PDF 926.65 K](1027)
    摘要:
    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危害日益加剧,培育抗病玉米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培育抗病品种关键在于多生态区抗源种质的筛选、育种亲本抗病性快速改良纯化及鉴定。本文分析玉米南方锈病在国内外的发生与危害、侵染源及传播特性、病菌侵染玉米后的病症特点,阐述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筛选,探讨玉米抗南方锈病基因研究,提出抗病育种策略。
    24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优势度分析
    聂英,韩鲜籽,王子茗惠,蔡向东,宋诗学
    2022, 30(5):185-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525
    [摘要](147) [HTML](0) [PDF 899.35 K](652)
    摘要:
    玉米秸秆饲料化作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为反刍动物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对推动“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测算东北三省 2016~2020年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与反刍动物秸秆饲料化需求量,进而分析玉米秸秆饲料化满足度与优势度。结果表明, 2016~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反刍动物秸秆饲料化需求量呈波动变化,波动幅度较为稳定,玉米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均属满足程度,黑龙江相对于其他两省的优势更加明显。提出加强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立科教培训体系和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