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区域适应性探讨
    马国成,蔡红光,范围,梁尧,刘剑钊,赵洪祥,袁静超,刘培兴,边少锋,王立春,任军
    2022, 30(6):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1
    [摘要](263) [HTML](0) [PDF 1.24 M](1012)
    摘要: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实施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是保护黑土地、实现秸秆资源经济高效利用的首选。由于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差异,影响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证,系统解析目前黑土区深翻、覆盖、粉耙(碎混)三种主要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特点及区域适应性,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技术原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玉米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西部半干旱风沙区,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为主体;在东部冷凉湿润区、平川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秸秆粉耙(碎混)还田相结合,山坡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粉耙(碎混)还田方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以科学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
    2  玉米穗轴、叶鞘色泽与单倍体自交结实及出苗能力研究
    李忠南,王越人,马艺文,邬生辉,曲海涛,李福林,张淑琴,李光发
    2022, 30(6):7-1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2
    [摘要](190) [HTML](0) [PDF 686.25 K](784)
    摘要:
    以白轴绿叶鞘自交系B20为母本、以红轴紫叶鞘DH系D752为父本组配的F1,进行单倍体诱导、自然加倍和DH系鉴定试验。通过卡方检测数据分析和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分析,验证红轴、紫叶鞘单倍体自交结实优势。结果表明,红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数量和出苗DH系数量极显著多于白轴,不符合1∶1比例;紫叶鞘DH系数量与绿叶鞘数量比符合1∶1比例,但紫叶鞘DH系占出苗总数比绿叶鞘高11.7%;红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最适模型均为4MG-AI,红轴4对主基因加、上效应估计值均高于白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遗传力比红轴高5.02%。玉米单倍体红轴和紫色叶鞘性状具有结实性优势。同时发现,玉米白轴单倍体个体穗结实力和绿色叶鞘单倍体出苗力显著高于紫色叶鞘单倍体。
    3  玉米自交系吉D284和吉D2417的创制与应用
    蔡鑫茹,刘俊,夏远峰,仲义,吴凤新,刘兴二,桑建,焦仁海,贾立辉
    2022, 30(6):13-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3
    [摘要](264) [HTML](0) [PDF 828.78 K](648)
    摘要:
    玉米Reid群自交系PH6WC具有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商品品质优、种子早发性好、适宜精量播种的优点,不抗玉米大斑病。选用同为Reid群种质且高抗玉米大斑病的自交系33D22与其杂交作为选系基础材料,通过大群体、高密度、人工接种的方法育成抗大斑病、高产、优质、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吉D284、吉D2417,以其作为亲本分别育成玉米新品种吉单616和吉单626,2021年通过吉林省审定。
    4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方法鉴评与抗旱资源筛选
    王艺煊,李成,康洪彪,陈阳,王兆娟,杨毅成,苏二虎,王瑞莲,王志刚
    2022, 30(6):19-2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4
    [摘要](251) [HTML](0) [PDF 1.06 M](722)
    摘要:
    采用3种评价方法对34份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评价,在鉴评抗旱性评价方法的同时筛选抗旱玉米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方法要优于单一指标评价,即数学分析法与耐旱性分级法均优于总抗性评价法。玉米株高、穗位高、穗上叶夹角、穗粒数、单株产量可以作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筛选出抗旱性极强的自交系陇M0302和冀资H634。
    5  玉米种质资源对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婷,王铁兵,王鹏,冯志进,金梓浩,王芳,王威,彭云玲
    2022, 30(6):30-3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5
    [摘要](171) [HTML](0) [PDF 972.58 K](870)
    摘要:
    以丹340、Mo17、B73和O201等73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注射法接种黑粉菌,鉴定玉米种质的抗病性,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第10天时发病率为0~54.67%,第20天时发病率为2.67%~85.90%。根据抗性评价标准统计,表现为高抗的有5份材料,表现为中抗的材料有5份,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4份,其余59份表现为感病。供试材料共有21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数2~5个,平均3.13个,多态性信息量变化范围0.2516~0.7808,平均0.5858,说明遗传变异丰富,进化潜能大。73份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59~0.99,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54时,将73份玉米种质资源分为6类。筛选出来的5份高抗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Ⅰ类和第Ⅵ类,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到旅大红骨群和PB群。根据这些高抗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拓宽抗瘤黑粉病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
    6  碱胁迫下玉米microRNA827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响应
    杨淑楠,李娟,沙米西努尔·牙森,李晓荣,赵惠新,陈勋基
    2022, 30(6):39-4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6
    [摘要](161) [HTML](0) [PDF 1.63 M](688)
    摘要:
    较高的pH影响植物根系对磷和氮的吸收,是盐碱土壤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植物在盐碱胁迫下microRNAs(miRNAs)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对盐碱耐受性。通过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zma-miR827主要在冠根和花丝等组织中表达。碱胁迫处理玉米幼苗后,zma-miR827随着处理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通过玉米基因组数据库分析,预测zma-miR827-3p有4个靶基因,其中,GRMZM2G166976受碱胁迫后呈现先升高后持续下降的表达趋势;GRMZM2G077531则呈现先下降后升高;GRMZM2G127374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至最低值的趋势;GRMZM2G013176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通过构建进化树分析表明,zma-miR827与水稻(Oryza sativa)中参与磷调控的osa-miR827高度同源。
    7  不同耐旱型玉米自交系冠层光合及产量对生殖生长期干旱胁迫的响应
    肖万欣,王延波,叶雨盛,隋阳辉,王大为,张洋,徐亮,张书萍
    2022, 30(6):47-5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7
    [摘要](172) [HTML](0) [PDF 1.51 M](581)
    摘要:
    在PVC管栽和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自交系、裂区为水分处理,测定玉米冠层光合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干旱胁迫(WS)处理下冠层叶色值(SPAD)、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呈下降趋势,耐旱性较强的黄早四(HZS)平均降幅小于耐旱性较弱的CML58,其SPAD和LAI的降幅较高期(R3)出现早于CML58(R5);干旱胁迫后,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升高趋势,HZS平均升幅高于CML58。HZS的SPAD、PnTr、WUE、LAI、单株粒重、收获指数和群体产量均高于CML58。与CK相比,WS处理下HZS群体产量平均降幅低于CML58。综上,耐旱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冠层光合参数对生殖生长期干旱胁迫响应相对滞后,可在干旱胁迫后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性能、水分利用效率和叶面积指数,促进植株干物质转化与子粒建成,最终获得较高产量。
    8  硒肥浸种对低温胁迫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淑英,樊廷录,程万莉,赵刚,李茂松,党翼,王磊,李尚中,高建军
    2022, 30(6):54-5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8
    [摘要](149) [HTML](0) [PDF 941.71 K](780)
    摘要:
    以武2177玉米新品系为材料,种子经1∶25和1∶50两种稀释倍数的生物有机硒肥料浸泡48h,在恒温光照培养箱10℃低温下冷浸7d后再25℃发芽7d,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有机硒肥引发种子经低温胁迫后,显著提高了玉米种子发芽率及幼苗和根系生长。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1∶50稀释倍数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率、茎叶长度、主根长度提高了16.3%、50.0%、105.2%,根干重、根冠比提高121.7%、85.0%。有机肥硒肥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和茎叶活力指数,使主根、茎叶生长呈现尖峰分布,增加了种子发芽整齐度。因此,1∶50稀释倍数的硒肥浸种48h增强了低温胁迫下玉米种子的抗逆性,具有显著的促根壮苗作用。
    9  不同玉米品种氮胁迫响应及诊断参数确定
    晁亚茹,卢艳丽,王磊,白由路,宋桂霈
    2022, 30(6):59-6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09
    [摘要](158) [HTML](0) [PDF 1.15 M](691)
    摘要:
    本研究以两个不同玉米品种(冀玉5817和郑单958)为研究对象,同步获取其关键功能叶片(玉米生育前期为最上部完全展开叶、吐丝后为穗位叶)氮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关键功能叶片氮含量的响应特征和产量反应。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在整个生育期的叶片氮含量的变化整体趋势一致,两个玉米品种最优氮处理均为180kg/hm2,冀玉5817氮含量在成熟期之前普遍高于郑单958,两个品种对不同氮处理响应有所差异。本研究建立基于优化处理的氮素丰缺诊断指标,即氮胁迫指数(NSI)和氮胁迫光谱指数(NSSI)。基于光谱参数NVI(570,670)构建的NSSI对缺氮响应比较敏感,并且对两个品种均适用。该方法及其构建的参数通过与同条件下优化处理进行比较,避免了氮素营养的光谱诊断受品种和生育期的影响,并且光谱参数可实时、快速和无损地获取,为玉米生育期内氮肥的优化调控提供了依据。
    10  增温对玉米冠根形态、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杨琴,陈艺博,赵文龙,苗正言,王晶晶,贾绪存,宋睿,王群
    2022, 30(6):67-7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0
    [摘要](186) [HTML](0) [PDF 2.00 M](737)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全生育期梯度增温对玉米冠根形态、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玉米总根层数、总根条数、根总干重、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冠比显著降低,且升温越高,降幅越大。增温2℃,玉米轴根的根干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比CK降低26.30%、26.67%、26.85%和23.67%;增温4℃分别比CK降低42.62%、44.28%、52.60%和46.34%。增温对玉米侧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影响大于轴根;温度每升高1℃,玉米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平均减少5.17%和16.15%。根量多、根长度长、根表面积大的品种(ZD958)对温度升高的适应能力更强。
    11  气象因子对黄淮海区粒收玉米子粒灌浆与脱水特性的影响
    闫丽慧,王昌亮,常建智,王芬霞,李彦昌,王海亮,艾振光
    2022, 30(6):78-84,9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1
    [摘要](154) [HTML](0) [PDF 1.52 M](621)
    摘要:
    以宜子粒收获玉米品种“浚单1668”为材料,2018~2020年在鹤壁开展子粒灌浆试验,分析子粒灌浆及脱水特性,探讨粒重、子粒灌浆参数和子粒脱水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宜子粒收获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玉米子粒产量、百粒重和收获时含水率差异显著。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粒重引起,粒重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时间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是影响灌浆速率和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时数和日温差是影响脱水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还表明,子粒收获玉米浚单1668吐丝后积温达到769.1~905.0℃·d时,玉米子粒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时子粒含水量20.67%~25.33%。黄淮海区域玉米生产过程中,通过适时早播,增加吐丝后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玉米获得最大粒重和产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子粒收获时含水量。
    12  芽胞杆菌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马婷玉,付健,明立伟,张翼飞,杨克军,王玉凤,赵长江,韩东来
    2022, 30(6):85-9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2
    [摘要](149) [HTML](0) [PDF 1.21 M](652)
    摘要:
    以解淀粉芽胞杆菌NECC10723(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NECC10723,Bam723)和阿耶波多氏芽胞杆菌NECC10295(Bacillus aryabhattai NECC10295,Bar295)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接种不同芽胞杆菌对于玉米幼苗的生长指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接种不同芽胞杆菌均对玉米幼苗起到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Bam723和Bar295均在1×107cfu/mL浓度下促生效果最为显著,提高盐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土壤中施加Bam723可显著提升盐碱胁迫下玉米幼苗种植土壤中的酶活和土壤养分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9.31%、31.77%和45.78%;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37.54%、295.49%和3.19%,增加幅度均大于Bar295处理。
    13  坡耕地嵌入覆盖作物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芙臣,史旭曾,李斐,杜伟嘉,于玮淇,刘浩,边少锋,赵洪祥
    2022, 30(6):93-10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3
    [摘要](155) [HTML](0) [PDF 2.17 M](452)
    摘要:
    2016年,在吉林省东部坡耕地玉米生产上设计秸秆覆盖还田+覆盖作物(T1)、秸秆深翻还田+覆盖作物(T2)、秸秆粉耙还田+覆盖作物(T3)、秸秆离田(CK)4种种植方式的定位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种植覆盖作物解决冬季土壤裸露、培肥地力、改善玉米生产等问题。2019~2020年,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对株高、叶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均有提高。在拔节期和开花期,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对比CK显著提高。在成熟期,T1、T2和T3处理比CK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幅均在5%以上(P<0.05)。各秸秆处理的产量对比CK均有显著增加,其中,T3处理为最佳处理。利用秸秆还田结合覆盖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14  品种与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地区粮饲通用型玉米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熊王丹,郭勇震,孟帅,王玉建,孙震,赵怡然,刘洪庆,杨国锋,陈景堂,宋希云,孙娟
    2022, 30(6):102-10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4
    [摘要](151) [HTML](0) [PDF 978.24 K](579)
    摘要:
    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高品质优良,在生产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讨其适宜种植密度,以4个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登海605、登海圣丰168、青农118和天泰366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4.5×104、6.75×104、9×104和11.25×104株/hm2)对粮饲通用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对中洗涤纤维影响不显著,对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变化趋势不一致。综合生物产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在黄淮海地区天泰366和登海605推荐种植密度分别为9×104株/hm2和11.25×104株/hm2,青农118和登海圣丰168推荐种植密度为9×104~11.25×104株/hm2
    15  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陈帅民,梁晓斐,李阳阳,范作伟,徐铭鸿,刘方明,侯中华,王学文,刘慧涛,吴海燕
    2022, 30(6):110-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5
    [摘要](201) [HTML](0) [PDF 922.41 K](722)
    摘要:
    采集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浅旋和深翻模式下秸秆离田和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0~40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深翻模式下秸秆腐解率高于浅旋模式,腐解菌剂可显著提高秸秆腐解率。与秸秆离田相比,浅旋模式下,JG(秸秆还田)和YW(秸秆+菌剂)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中2~0.25mm粒级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了>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深翻模式下,JG和YW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中0.25~0.053mm粒级团聚体比例,且提高了>0.053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25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SOCa)和固定量(SOCi)与土壤总有机碳(SOCt)具有显著正相关,2~0.25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关键粒级。
    16  苗带重镇压对土壤环境、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姜业成,孙海全,邓奥严,王硕,高玉山,姜岩
    2022, 30(6):118-12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6
    [摘要](131) [HTML](0) [PDF 1.21 M](625)
    摘要:
    采用自主研制的1ZY-6六行可折叠式苗带重镇压器,单体幅宽20cm,滚动压力650g/cm2,对秸秆深翻还田平播和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两种耕作方式播后苗带进行重镇压处理,分析玉米播种后苗带重镇压对土壤温湿环境、土壤紧实度、出苗率和产量等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平播后苗带重镇压与未重镇压作业相比较,土壤含水率、土壤紧实度和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含水率增加11.42%,土壤紧实度提高127.90%,玉米产量提高4.31%。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后苗带重镇压与未重镇压作业相比较,土壤含水率、土壤紧实度和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含水率增加23.59%,土壤紧实度提高58.88%,玉米产量提高3.39%。苗带重镇压明显提高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率,为玉米生长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保墒增产作用显著。
    17  2021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尹敏晶,尹晓红,刘俊,郎洪彦,肖艳华
    2022, 30(6):124-13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7
    [摘要](237) [HTML](0) [PDF 653.46 K](840)
    摘要:
    简要介绍2021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竞赛产量情况和优胜者各州分布情况、优胜品种分析情况,总结优胜者种植经验及高产原因,为发展我国玉米产业及高产玉米创建提供参考。
    18  氮肥形态对不同持绿性玉米品种产量及叶片光合氮素的影响
    郭松,周子军,刘东瑶,曾祥忠,喻华,陈尚洪,何明江,陈琨,上官宇先,涂仕华,秦鱼生
    2022, 30(6):131-13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8
    [摘要](168) [HTML](0) [PDF 1.48 M](599)
    摘要:
    以成单30(CD30)和正红505(ZH505)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无氮(N1)和纯氮225kg/hm2的NH4Cl(N2)、KNO3(N3)、尿素(N4)、猪粪(N5)等5种处理下的产量、氮效率以及花后叶片氮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变化为N4>N3>N2>N5>N1。品种间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显著差异,ZH505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D30,CD30的保绿度显著高于ZH505。氮肥形态和品种显著影响Chla和Chlb的变化,其中N4处理下含量最高,CD30显著高于ZH505。叶片氮浓度在花后20d达到最高值,两个品种在花后40d的Chla和Chlb平均含量较花后20d分别降低19.11%、13.63%和42.98%、36.31%。氮肥形态显著影响Rubisco和PEPC的变化,其中N5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因此根据玉米品种持绿特性,通过尿素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提高叶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是实现玉米高产氮高效的途径。
    19  生物炭对畜禽粪便好氧堆肥的影响研究进展
    张頔,李龙威,王鑫,王彦靖,刘海燕,崔彦如,高星爱,李忠和,郎洪彦
    2022, 30(6):138-14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19
    [摘要](140) [HTML](0) [PDF 1.58 M](742)
    摘要: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的快速稳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模式逐渐扩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也随之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畜禽粪便直接还田会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不良影响,堆肥可以使畜禽粪便中的污染物含量减低。传统的堆肥方法容易造成粪便营养成分的流失,在堆肥过程中添加生物炭可以调节并控制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温室气体等的排放,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堆肥施用后也可以有效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本文综述秸秆生物炭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气体排放、重金属钝化以及堆肥施用后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对未来生物炭在畜禽粪便堆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  砜吡草唑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评价
    毕亚玲,邢雨诚,李云峰,万永乐,孙倩倩,项晶,陈雪莉
    2022, 30(6):149-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0
    [摘要](172) [HTML](0) [PDF 713.25 K](794)
    摘要:
    砜吡草唑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为探究其对玉米田常见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砜吡草唑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在90g(a.i.)/hm2时,对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草、碎米莎草、青葙、铁苋菜等多种常见秋熟作物田杂草均具有较好活性,鲜重抑制率均大于90%;对4种常见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青葙、碎米莎草的GR50分别为14.77、16.41、15.37、27.74g(a.i.)/hm2,除草活性在供试剂量下均高于对照药剂精异丙甲草胺。砜吡草唑在供试的3个玉米品种奥玉510、郑单958、蠡玉16和4种杂草马唐、稗草、青葙和碎米莎草之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性指数为23.82~240.88。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砜吡草唑在250g(a.i.)/hm2时,对马唐、稗草、铁苋菜、碎米莎草的总鲜重防效达91.4%,对供试玉米蠡玉16安全。
    21  转基因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朱莹,苏宏华,杨益众
    2022, 30(6):156-16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1
    [摘要](133) [HTML](0) [PDF 1.14 M](625)
    摘要:
    以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和对照品系DBN318为材料,2016~2017连续两年采用直接观察法、地面陷阱法、黄板诱虫法对春、夏玉米田的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对相关参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比较两类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6年春、夏玉米田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 3种调查法的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S、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等群落多样性参数与对照品系DBN318相比无显著差异。2017年的结果与2016年基本一致,相关性达0.98。从种植季节分析,不管哪个季节的转基因抗虫品种C0030.3.5,3种调查法的S、D、H'、J与对照品系DBN318相比,不同品种间群落多样性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C0030.3.5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22  玉米抗瘤黑粉病生理生化特性及基因表达分析
    王铁兵,王鹏,王婷,王芳,彭云玲,王威
    2022, 30(6):165-171,1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2
    [摘要](175) [HTML](0) [PDF 1.34 M](64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高抗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和高感自交系掖478为材料,采用注射法接种瘤黑粉菌,从生理生化及防御酶和相关抗病基因转录表达等方面,分析不同抗性玉米种质对瘤黑粉病的抗病特征。结果表明,接种后,2个自交系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含量增加,而可溶性糖(SS)含量降低。利用RT-PCR对SODPALPR-lPR-2aCOI1LO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表明,接种瘤黑粉病菌后,不同抗性材料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提高,抗病材料中的表达时间基本均早于感病材料,基因的转录水平均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在接菌后期,感病材料中防御酶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大于抗病材料。
    23  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分析
    张国红,张英惠,丁岩,高悦,赫思聪,鲍润泽,鲁新,周淑香,李丽娟,高月波,常雪,刘文哲
    2022, 30(6):172-17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3
    [摘要](150) [HTML](0) [PDF 1.29 M](591)
    摘要: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24  部分玉米骨干种质对木霉穗腐病抗性及产量性状分析
    孙华,石洁,马红霞,张海剑,郭宁,刘树森
    2022, 30(6):179-18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4
    [摘要](139) [HTML](0) [PDF 1.05 M](672)
    摘要:
    在玉米吐丝后7~10d采用针刺接种法接种非洲哈茨木霉,收获期对发病等级和相关产量性状进行调查,评估部分玉米骨干种质对木霉穗腐病抗性及木霉穗腐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所选取的骨干种质中,大部分种质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感,仅Mo17表现为感病,无抗性种质。木霉穗腐病对部分种质的有效穗长、百粒重、穗粒重有较大影响,PH6WC、B73、掖478和黄早四的有效穗长显著增加,最高可达32.19%,郑单958、PH6WC、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百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38.46%;郑单958、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穗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53.41%。木霉穗腐病可促进部分种质产生穗发芽,在不同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PH6WC的穗发芽率高达80.00%。
    25  吉林省玉米种植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及规模研究
    郑天祎,张越杰,宋诗学
    2022, 30(6):185-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20625
    [摘要](150) [HTML](0) [PDF 697.32 K](627)
    摘要:
    针对吉林省种植业家庭农场,对从事玉米种植的家庭农场展开调研,建立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吉林省玉米种植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展开研究,并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家庭农场超效率值,按照不同规模范围进行分类,计算各规模范围的超效率平均值。研究表明,吉林省玉米种植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为6.67~10hm2。提出对策和建议,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控制土地流转价格;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合理投入生产要素,倡导适度规模经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